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颱風愛茜 (1975年)和颱風露絲 (1971年)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颱風愛茜 (1975年)和颱風露絲 (1971年)之间的区别

颱風愛茜 (1975年) vs. 颱風露絲 (1971年)

颱風愛茜西北太平洋上曾有多個熱帶氣旋以愛茜(Elsie)命名,以下指1975年出現的颱風愛茜。(Typhoon Elsie,國際編號:7515,中國大陸編號:751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7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Mameng)為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5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亦是少數在10月正面吹襲香港的颱風。. 本文的數據已按香港天文台最新的資料更新,而單位則已換算至現今普遍使用。 颱風露絲(Typhoon Rose,國際編號:7121,中國大陸編號:711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1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Uring)是1971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1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也是二戰後吹襲香港最強的颱風之一。露絲屬於中心風力緊密而強勁的颱風,被稱為侏儒系統(Midget System)。由於香港西南面水域較多,地型屏障較少,橫過香港期間,市區風力迅速增強,對維多利亞港內的船隻做成嚴重破壞,當中來往香港和澳門的客輪「佛山號」原本停靠在馬灣避風,但不幸被颶風吹翻沉沒,造成88人死亡,是二次大戰後香港死亡人數最多的海難。襲港期間,露絲共造成110人死亡、286人受傷、50人失蹤及5,644人無家可歸,是香港史上第六多人死亡的風災,亦是二次大戰後至今在香港造成超過100人死亡的兩次風災之中的其中一次,死亡人數僅次於1962年的溫黛。亦是唯一一個直接登陸廣州市的颱風。.

之间颱風愛茜 (1975年)和颱風露絲 (1971年)相似

颱風愛茜 (1975年)和颱風露絲 (1971年)有(在联盟百科)15共同点: 十號颶風信號三號強風信號一號戒備信號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熱帶低氣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菲律宾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香港香港天文台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關島葡屬澳門英屬香港

十號颶風信號

十號颶風信號(Hurricane Signal No.),一般市民俗稱為十號風球,為香港天文台最高級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低一級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香港自1884年創立此信號起至今,已知曾發出48次。 最近一次十號颶風信號於2017年8月23日上午9時10分發出,當時香港正受超強颱風天鴿正面吹襲。.

十號颶風信號和颱風愛茜 (1975年) · 十號颶風信號和颱風露絲 (1971年) · 查看更多 »

三號強風信號

三號強風信號(Strong Wind Signal No.3),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其中一級,一般市民俗稱為三號風球。高一級的信號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低一級為一號戒備信號。.

三號強風信號和颱風愛茜 (1975年) · 三號強風信號和颱風露絲 (1971年) · 查看更多 »

一號戒備信號

一號戒備信號(Standby Signal No.1),是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一般市民俗稱為一號風球,亦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中最低級的信號,高一級為三號強風信號。.

一號戒備信號和颱風愛茜 (1975年) · 一號戒備信號和颱風露絲 (1971年) · 查看更多 »

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Increasing Gale Or Storm Signal No.)為香港天文台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中,僅次於十號颶風信號的信號,俗稱九號風球,表示天文台預測風力將較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顯著加強。香港自1917年創立此信號起至今只曾發出49次。.

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和颱風愛茜 (1975年) · 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和颱風露絲 (1971年) · 查看更多 »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No.),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一,一般市民俗稱為八號風球。該信號因應實測風向,分為四個方向:八號西北、西南、東北和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高一級的信號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低一級為三號強風信號。.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和颱風愛茜 (1975年) ·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和颱風露絲 (1971年) · 查看更多 »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Tropical Depression,縮寫T.D.)指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只達每小時41至62公里或者22至30節的熱帶氣旋,即強風級的級别,對下一級為低壓區或熱帶擾動,而對上一級為熱帶風暴。最廣泛使用的稱呼是「--」,但臺灣中央氣象局把此級別稱為「熱帶性--低氣壓」,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則把這級稱為「熱帶--低壓」。此級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視為熱帶氣旋。在印度洋, 被稱為「低氣壓」 (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0km/h或以下,但需要達到41km/h才達到熱帶低氣壓的強度)或「深低氣壓」(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1-62km/h)它有著組織鬆散的雲團及雷雨帶,其表面循環系統頗為顯現;但通常沒有風眼,亦缺乏更高級別的熱帶氣旋所呈現的緊密組織及形態。.

熱帶低氣壓和颱風愛茜 (1975年) · 熱帶低氣壓和颱風露絲 (1971年) · 查看更多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縮寫:JTWC)是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聯合在夏威夷珍珠港設立的中心,負責為太平洋、印度洋及其他海域的熱帶氣旋發出警報。JTWC支援美國國防部的所有分支,以及其他美國政府機構。該中心製作數據的主要用途為保障軍用船艦及飛機的安全,並會傳送到與世界各國共同運作的軍方基地。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原於1959年在關島尼米茲山創立。因為1995年的基地關閉與重整(Base Realignment and Closure)法案,1999年1月1日遷往珍珠港。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全年持續監察、分析及預測熱帶氣旋的行程、發展及動向,該中心的責任範圍覆蓋全球九成熱帶氣旋的活動範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熱帶氣旋發出警報,但該中心採用美國官方以一分鐘時間測量持續風速的標準,而非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十分鐘。不過與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不同的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並非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該中心目前由32名美國空軍及海軍人員運作,並使用了數個衛星系統、探測器、雷達、地表及高空全面數據和大氣模型去完成任務。在2000年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負責對西太平洋風力達熱帶風暴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工作;但2000年起,這工作改由日本氣象廳負責。.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颱風愛茜 (1975年)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颱風露絲 (1971年)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菲律宾和颱風愛茜 (1975年) · 菲律宾和颱風露絲 (1971年)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ngasiwaan ng Palingkurang Atmosperiko, Heopisikal at Astronomiko ng Pilipinas,Philippine Atmospheric, Geophysical and Astronomic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縮寫:PAGASA,PAGASA在他加祿語中亦帶"希望"的意思)是菲律賓的一个政府部門,負責為公眾提供天氣報告和預報、水災和熱帶氣旋警報以及與氣象、天文及氣候等方面相關的資訊。主要用於保護民眾的生命、國家財產,同時維持經濟,生產力和可持續發展。該政府部門於1972年12月8日,由總統憑藉第78號頒布命令重組菲律賓氣象局為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和颱風愛茜 (1975年) ·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和颱風露絲 (1971年)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颱風愛茜 (1975年)和香港 · 颱風露絲 (1971年)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簡稱天文台;Hong Kong Observatory,縮寫:HK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及聯合國屬下的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專門負責香港的氣象觀測(雖然稱為「天文台」,但是其職能更接近一個氣象台),亦兼任地震、授時、天文及輻射監測等事務,向香港市民發出相關的警告。香港天文台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擔任網頁開發和操作之總負責氣象部門,以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航空氣象委員,撰寫航空氣象文章之牽頭氣象部門。現任天文台台長為岑智明。香港天文台在港英時代原為政府經濟科轄下部門,1997年主權移交後維持隸屬經濟局,2002年7月1日改為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轄下部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再度重組後,天文台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颱風愛茜 (1975年)和香港天文台 · 颱風露絲 (1971年)和香港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熱帶氣旋可能或已經影響香港時,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其目的是以簡單容易理解的信號,警告市民熱帶氣旋為香港普遍地區帶來的風力威脅。由於2002年前天文台以懸掛信號形式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此一般市民多會以「風球」稱呼。.

颱風愛茜 (1975年)和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颱風露絲 (1971年)和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查看更多 »

關島

島(Guam;查莫罗語:Guåhan,全稱為Territory of Guam)為美國的非合併建制属地,位於西太平洋的島嶼,為美國五個建立平民政府的屬地之一。." DOI Office of Insular Affairs.

關島和颱風愛茜 (1975年) · 關島和颱風露絲 (1971年) · 查看更多 »

葡屬澳門

葡屬澳門(1557年—1999年12月19日),又稱為澳葡時期或者澳葡時代,澳門在葡萄牙帝國時期的政府機構,不是官方用語。殖民地時期稱為澳門政府,因與澳門回歸後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澳葡政府」,以區別兩者。自1999年12月20日起,澳門的殖民地時代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澳葡政府時期,澳門曾被分為澳門市(Concelho de Macau,又稱天主之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範圍為澳門半島)和海島市(Concelho das Ilhas,包括氹仔(Taipa)和路環(Coloane))。澳門當時亦是葡萄牙的海外省。 1974年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承認澳門是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國領土,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葡屬澳門和颱風愛茜 (1975年) · 葡屬澳門和颱風露絲 (1971年) · 查看更多 »

英屬香港

英屬香港(British Hong Kong)是指於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由大英帝國統治香港的時期,該時期又稱為英殖時期、英治香港時期或者港英時代(British Administration)。英屬香港政府簡稱為香港政府,但因為與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香港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殖民地政府或港英政府等,以區別兩者。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屬香港時期曾在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被中斷,當時香港在二戰的局勢下被大日本帝國佔領,進入香港日佔時期,總計香港被英國統治近153年。.

英屬香港和颱風愛茜 (1975年) · 英屬香港和颱風露絲 (1971年)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颱風愛茜 (1975年)和颱風露絲 (1971年)之间的比较

颱風愛茜 (1975年)有30个关系,而颱風露絲 (1971年)有3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5,杰卡德指数为23.08% = 15 / (30 + 35)。

参考

本文介绍颱風愛茜 (1975年)和颱風露絲 (1971年)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