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陳誠和顧祝同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陳誠和顧祝同之间的区别

陳誠 vs. 顧祝同

陳誠(),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是中國國民黨黨、政、軍首要人物之一。其軍事集團是蔣中正嫡系部隊中堅力量。他自黃埔軍校起就一直追隨蔣中正,成為心腹干將,曾任軍長、兵團總指揮、集團軍總司令、軍政部長、湖北省政府主席、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兼任海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等要職。到臺灣後,歷任臺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副總統和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顧祝同(),字墨三,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江蘇省涟水縣人,曾任江蘇省政府主席、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

之间陳誠和顧祝同相似

陳誠和顧祝同有(在联盟百科)41共同点: 大将孫立人中原大戰中华书局中央訓練團中國國民黨中国工农红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中華民國陸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彭孟緝余漢謀徐州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北平市北京市國防部參謀本部國民革命軍北伐周至柔周恩来傳記文學熊式輝表字胡璉郑州市阎锡山薛岳關麟徵...蔣中正蔣經國臺北臺北市陳布雷陈炯明李宗仁桂永清湯恩伯朱紹良新北市 扩展索引 (11 更多) »

大将

大將,也稱一級上將,是部分國家設有的軍銜,一般位於元帅和二級上將之間。通常以四顆星為代表。.

大将和陳誠 · 大将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孫立人

孫立人,CBE(),字撫民,號仲能。安徽廬江人,二次大戰緬甸戰場重要將領。清華大學庚子賠款留美預科1923屆,普渡大學土木工程學士,維吉尼亞軍校博雅教育學士,抗日戰爭時期少數留美、不是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留美的財政部長宋子文賞識留美軍人,孫立人從財政部稅警總團特科兵團團長起家,1942年任師長指揮新三十八師(後編入新一军)在緬甸仁安羌之战,以寡敵眾擊退日軍,救出7000名英軍及500名西方記者和傳教士,贏得國際聲譽。同年拒絕與上級杜聿明穿過熱帶叢林野人山撤回雲南,改為帶隊撤往英屬印度,是他一生最重要軍事決定,最終杜聿明領兵逾半出不了山,大多死於瘴氣。英國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是極少數外國軍官得主。亦是四名獲授美國功勳勳章的中國軍官(與蔣介石、戴安瀾和謝莽)。 國共內戰前期在東北戰場與共軍林彪相持,參與第二次四平战役、臨江戰役等,但與上級杜聿明將帥不和,1947年4月被調閒職,沒參與第二階段大戰。1947年11月被調台灣,方加入國民黨。1955年遭蔣介石指控兵變案,軟禁33年。.

孫立人和陳誠 · 孫立人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蔣中正(即蒋介石)與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中國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之一場军阀混战。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5月上海印刷,第471頁,ISBN 978-7-5000-0242-0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後,左派領導人汪精卫聯合西山會議派及地方實力派張發奎發起挑戰南京國民政府之內戰。中国共产党方面,或稱蔣馮閻李戰爭。.

中原大戰和陳誠 · 中原大戰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是一間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於1912年1月1日成立,1949年8月後,分成三個部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而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又分成三个部分:北京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即原中华书局印刷所)。.

中华书局和陳誠 · 中华书局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中央訓練團

中央訓練團,簡稱中訓團,於1938年7月由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在廬山訓練團、峨嵋山訓練團和珞珈山軍官訓練團的基礎上在湖南祁陽創辦。 于1939年初自湖南遷到桂林、重慶,算是正式開始工作。黨政訓練班第一期於1940年3月1日在重慶南溫泉開辦(該日即為團慶),第二、三期遷至重慶近郊浮圖關上,自第四期起又由關上遷至關下。訓練的對象,是當時各地區、各部門中、上級在職人員,即縣黨部書記長、縣長,各省市黨部委員,省市政府委員,各廳、局、處長及科長、秘書, 以及中央各部會的科長、秘書以上人員,軍事機關學校部隊的少校以上人員。初時,每期調訓約300人左右,後來則多達千人。中訓團先後舉辦各種訓練班18種,但以黨政訓練班為主。至1944年5月,五年間先後共舉辦黨政訓練班31期。 該團直隸於中央訓練委員會。1945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幹訓團及中央軍校訓練班併入該團。1946年7月,中央訓練委員會撤銷後,該團改隸行政院,歸國防部指揮。該團職掌:1946年1月前以調訓中、高級黨政幹部為主,其後則為辦理復員軍官佐轉業訓練,並代辦退役及調職等事項。該團團長由蔣中正兼任。其下設有團附、教育長、副教育長、教育委員會、辦公廳和幹部隊(總隊),並在重慶、西安、上海、东北設有分團;學員的訓練機構為各種訓練班和軍官總隊。 其口號是“訓練重於作戰”、“統一意志、集中力量”。主要進行精神、政治、業務和軍事訓練,而以精神訓練為主。受訓人員共26000余人。 1946年3月,中訓團由重慶遷往南京孝陵衛,原軍政部為整編復員軍官,成立了三十一個軍官總隊。同年6月,改歸中訓團,並成立上海、武漢、廣州、重慶、西安、东北等六個分團。在南京中訓團內,開辦了交通班;在南京警校內,開辦了高警班;在上海開辦了水產、行政人員訓練班;在武漢開辦了勞高班。在西安、廣州分別開辦了警官訓練班,由各軍官總隊甄選轉業隊員前往受訓。 1946年後,由國防部主辦軍事訓練班(實為被俘校級人員集訓班)、新制文書人員訓練班以及戡建班各一期。 1949年3月,中訓團奉今縮編遷廣州待命。 1949年4月,遷衡陽改稱陸軍第五編練司令部,7月底奉令撤銷。 何應欽、白崇禧、張治中、陳誠先後任團附、副團長,陳誠、王東原、宋希濂、陳儀、黃傑、萬耀煌先後任教育長。.

中央訓練團和陳誠 · 中央訓練團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中國國民黨和陳誠 · 中國國民黨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是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1928年5月前稱爲中國工農革命軍。隨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由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一調度八路軍和新四軍。 红军部队的组建,通常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和国民革命军中发动的暴动、兵变。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於1955年被授予将帅军衔的解放军高级将领绝大部分来自于红军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和陳誠 · 中国工农红军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縮寫為CAS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最高的和最全面的国家级学术机构与综合研究中心。成立于1977年5月,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後哲学社会科学部行政階級提升等同中國科學院,並在改組後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排名全球第31名,為中國排名最高的智庫。.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陳誠 ·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中国抗日战争和陳誠 · 中国抗日战争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

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是中华民国国防部的最高行政首長,負責統轄中華民國國軍各部隊,職位成立於1946年(民國35年)6月1日。.

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和陳誠 · 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陸軍

中華民國陸軍(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缩写为 ROCA)是中華民國國軍的陸上武裝部隊,隸屬國防部陸軍司令部,現有3個軍團、4個防衛指揮部、4個地區指揮部、4個裝甲旅、3個機械化步兵旅、3個砲兵指揮部、1個砲兵群、2個航空旅、1個特戰指揮部,约10萬人,是陸海空三軍之中人数最多的。 2011年出版的《中華民國一百年國防報告書》指出中華民國陸軍的任務是:「平時戍守本島、外島各地,以建置基本戰力與整備應變作戰能力為主,執行應急戰備任務,協力維護重要目標安全,並依令支援反恐行動及主動協助地區災害防救;戰時各作戰區(防衛部)及所屬部隊,受國軍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指揮,聯合海軍、空軍地面兵力,遂行聯合作戰,擊滅進犯敵軍,確保國土安全。.

中華民國陸軍和陳誠 · 中華民國陸軍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簡稱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是中華民國的軍校,由孫文指示籌辦,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世人也別稱它叫「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發源地,因為該校第一期學生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正是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 陸軍官校創立時,校址位於廣東廣州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當時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校。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陸軍官校為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市。1946年,陸軍官校因應軍隊國家化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陸軍官校校本部成建制投共。1950年,陸軍官校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年。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陸軍官校在大陸時期(1924年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事。而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於臺灣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沒有參與過戰事,這些人大都擔負起戰備整備等要務,他們的貢獻主要在維繫臺海安全。.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和陳誠 ·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彭孟緝

彭孟緝(),字明熙,湖北武昌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彭孟緝和陳誠 · 彭孟緝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余漢謀

-- --漢謀(),字幄奇,廣東省肇慶府高要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任陸軍總司令,並一度主政廣東。 陸軍中將-余-宗就(黃埔24期生)是其侄孫。.

余漢謀和陳誠 · 余漢謀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徐州市

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国务院批准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徐州市和陳誠 · 徐州市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稱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歷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位處直隶(今河北省)保定城东郊,占地3000余亩,前身為清朝北洋陸軍速成武备学堂、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 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共辦九期,畢業生有6300餘人,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北洋政府、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阵营都有保定军校毕业學生,尤其是大清帝國滅亡後国民政府時期内。若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1902年)算起,保定各军事学堂(校)共培养、訓練了11000余名軍官,當中超过2000人獲得將軍的銜頭;仅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短短的11年中的(1912年-1923年)九期毕业生中就培养了后来成长为少将以上的将军达1700余名。 保定軍校的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輜重兵五科,學制章程參照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第二任校長為蔣方震。保定军校前七期只招收全国四所陆军中学堂(民国后改称陆军预备学校)学制二年之毕业生;而陆中是只招收全国十八所(每省设一所)陆军小学堂学制三年之毕业生;陆小则是招收14-15岁的具初小或私塾学历的子弟。故从陆小、陆中至保定军校执行的是一整套的、严格的军事养成式教育。.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陳誠 ·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北平市

北平市,簡稱「平」,舊稱北京,為中華民國在兩岸分治前設置的12個直轄市之一,並在1928年(民國十七年)以前為首都。當時是中國的第一大城市,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综合水平远超南京。.

北平市和陳誠 · 北平市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北京市和陳誠 · 北京市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國防部參謀本部

國防部參謀本部是中華民國國防部執行軍隊指揮之特設單位,等於世界各國的總參謀部。《國防部參謀本部組織法》明定其為國防部部長之軍令幕僚、及三軍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掌理提出建軍備戰需求、建議國防軍事資源分配、督導戰備整備、部隊訓練、律定作戰序列、策定並執行作戰計畫及其他有關軍隊指揮事項,其建軍備戰最高戰略指導原則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目標任務。.

國防部參謀本部和陳誠 · 國防部參謀本部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革命軍北伐,又稱國民政府北伐、國民黨北伐、國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向北洋軍閥發動政變之內戰,因為國民革命軍戰場由南向北推進,故又簡稱“北伐”或“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蒋中正担任总司令,起兵廣東,连奪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進至華中,國民政府内部因对蘇聯與中国共产党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復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加入西北冯玉祥、山西阎锡山後,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安國軍總司令、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张作霖從北京撤往中国东北,隨後因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完成武裝奪權。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的組成內外仍有不同派系勢力,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且由于之后的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国共两党间的斗争,导致中国实质上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中国大陆。.

國民革命軍北伐和陳誠 · 國民革命軍北伐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周至柔

周至柔(),原名百福,字至柔,以字行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李國鼎談台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中華民國陸軍、空軍一級上將。浙江台州臨海縣人《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下,劉國銘主編,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602頁,ISBN 7-80214-039-0。1951年,晉陆军一級上將銜《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下,劉國銘主編,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603頁,ISBN 7-80214-039-0。.

周至柔和陳誠 · 周至柔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周恩来

没有描述。

周恩来和陳誠 · 周恩来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傳記文學

傳記文學可能具有下列意義:.

傳記文學和陳誠 · 傳記文學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熊式輝

式辉(),字天翼,江西省安义县人,是国民政府政学系的要角,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曾主政东北。.

熊式輝和陳誠 · 熊式輝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表字和陳誠 · 表字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胡璉

胡璉(),字伯玉,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陝西省華縣(今渭南市华州区)人,曾任中華民國駐越南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屬於蔣中正軍事上之嫡系,也屬於陳誠土木系。 國民政府統治大陸後期著名將領。胡璉自軍校畢業後,歷任第十一師、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各主要官職,參與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原大戰、中國抗日戰爭及第二次國共內戰。與另一陝西籍國軍將領史恆豐同為華縣鄉黨,也參與八二三砲戰,亦尚有陝西籍劉恩蔭。.

胡璉和陳誠 · 胡璉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郑州市

郑州市是中国河南省的省会,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现辖6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1个县,全市总面积7,567.1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78.07平方公里,2012年市区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956.9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70.08万。居民以汉族为主,母语为中原官话的郑州方言。 郑州曾是包括出生于新郑的中华人文始祖轩辕氏所领的有熊国以及夏朝、商朝、管国、郑国和韩国在内的这些部落联盟或国家部分时期建政或建都所在地,因此被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商代亳都算起,郑州已经有3600多年的城建史。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又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清末,朝廷大臣盛宣怀奉旨勘察芦汉铁路时来到郑州,将郑州站辟为甲等火车站,直接影响了郑州近代发展进程。 郑州古代为“豫州”和“中州”的一部分,自古至今均为交通要塞,有“九州之中,十省通衢”之称,如今郑州北站仍是中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因商朝早期的都城在如今的郑州境内,郑州有“商都”的雅号。同时,郑州被认为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国务院确立的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因此“商都”也具有了“商业之都”的含义。郑州以打造都市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远景規劃到2020年,市区总人口达到1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

郑州市和陳誠 · 郑州市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阎锡山

閻錫山(),字百川、伯川,漢族,山西省五臺縣人,清末举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将军府同武上将军,中華民國國軍(及其前身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北洋軍閥晉系領袖,曾任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及總統府資政等職務,1949年11月20日至1950年3月1日代行時任代總統李宗仁職務,是中華民國行憲至今唯一一位代理總統職權、形同國家最高領導者的行政院長。閻錫山主政期間,其管轄之山西省自1911年辛亥革命後建立以來,經歷多場內戰、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依然屹立不倒,直至1949年4月太原戰役結束後被共軍佔領為止,一共歷經38年,是眾多軍閥中紀錄最長者。.

阎锡山和陳誠 · 阎锡山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薛岳

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八年抗戰名將之一,广东韶关乐昌客家人,曾在抗日战争中取得多次对日作战胜利,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原名薛仰岳,因出生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刚战败,其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薛仰岳后改名薛岳,以示不仅仰慕岳飞,更将身体力行。祖籍湖南郴州汝城县,据《薛岳自传》,薛岳的爷爷从湖南的客家聚居地─汝城县迁移到乐昌坪石, 而坪石是一个距离湖南只有10公里的小镇。.

薛岳和陳誠 · 薛岳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關麟徵

关麟徵,原名志道,字雨东,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陕西鄠县人,曾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與陸軍軍官學校校長,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關麟徵和陳誠 · 關麟徵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蔣中正和陳誠 · 蔣中正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蔣經國

蔣經國(),字建豐,生於大清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曾任中華民國總統、陸軍二級上將,國際知名反共人士。他是蔣中正與毛福梅所生的獨子。1925年至1937年在蘇聯期間,蔣經國接受正統馬列主義教育。回国后他成為三民主義忠實信徒。1939年,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以建設「新贛南」著名於時,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籌備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並擔任幹事會幹事長。1944年至重慶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二戰後,為外交部特派員,與蘇聯方面交涉中国东北地区事務。1948年8月至10月,一度任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督導上海經濟。 1952年為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出任救國團主任。1956年,主持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成立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率隊開闢中橫公路等台灣地區交通、民生建設。1975年蔣中正逝世後的中國國民黨主席(繼蔣中正成為首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任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1972年至1978年擔任行政院院長,為中華民國最高行政首長),1978年起接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兩任總統,於1988年1月13日總統任內逝世。當時蔣經國在台灣主政期間推行十大建設。蔣經國在國際上孤立情勢中,大大發展中華民國經濟,解除多年之戒嚴,促進政治民主化。.

蔣經國和陳誠 · 蔣經國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臺北

--北(Tâi-pak,俗體字書寫作--北)是臺灣的地理名詞,詞義為「臺灣之北」;原本指稱北臺灣,19世紀末臺北建城後,漸用於專指以此城池為中心發展的都市。 「臺北」依照定義的不同涵蓋不同的範圍。行政區的臺北指臺北市,都會區的臺北則指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人口約700多萬人,有的機構定義臺北都會區會再加上桃園市,人口超過920萬人,面積3678平方公里,為世界第50大都會區。.

臺北和陳誠 · 臺北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臺北市和陳誠 · 臺北市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陳布雷

布雷(),原名陈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其為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后受蔣中正赏识,弃文从政。被称为「蔣中正之文胆」。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在原籍浙江省慈谿县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自杀。.

陳布雷和陳誠 · 陳布雷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陈炯明

炯明(),字競存,绰号「阿--」,惠州府海豐縣人,曾經出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省长、中华民国陆军部陆军总长兼内务部内务总长及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他主政广东期间推动广东建设,设立广州市。陈炯明為無政府主義者,政治上主张联省自治,他反对以武力統一北方,并且因此驅逐其曾經支持的孫中山。最后陈炯明被孫中山打敗,退居香港。.

陈炯明和陳誠 · 陈炯明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人,生於临桂西鄉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黨員。新桂系首领,曾任首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父親李培英是名教師,育有五子三女。李宗仁排行第二,幼年家貧務農,18歲入廣西陸軍小學。1910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支部,辛亥革命後陸軍小學改組,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 李宗仁以實力軍人之姿,在廣州加入孫文陣營。後與白崇禧、黃紹竑合作,統一廣西,拥戴广州国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帶領廣西軍隊一路由湖南進攻至山海關。北伐以後十年期間,屢次發動和参與中原大戰、蔣桂戰爭等國民黨內戰,亦苦心經營廣西。抗日戰爭時,動員廣西將士抗日,指揮多次大戰,在台兒莊會戰中名震一時。 1948年中華民國行憲,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1949年11月,當中國國民黨自陪都重慶撤退,代總統李沒有跟他們在一起;相反,李乘機到香港宣布會入醫院治療胃病。蔣介石復出接替李之出缺,開始帶領中國國民黨對抗共產主義。李在香港守侯兩週,之後和夫人郭德潔等家人一道出走美國。李並未赴台,1954年被彈劾罷職。後經瑞士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病逝於北京。 李宗仁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兩岸分治前,首任也是唯一的中華民國副總統。.

李宗仁和陳誠 · 李宗仁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桂永清

桂永清(),中華民國陸軍、海軍一級上將,字率真,江西貴溪縣鷹潭樓底桂家人,小學畢業後,就讀於南昌心遠中學,畢業南昌第一師範學校,時與貴溪鄉人彭程萬、李建鼎等到日本留學,後因孫中山創立黃埔軍校,而加入為第一期。 抗战中桂永清不战溃败,弃守蘭封,导致国军兰封会战失利。 《海軍軍歌》是中華民國海軍現行軍歌,史料未記載創作時期,但約為桂永清擔任海軍總司令1946年至1949年間創作 ,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所確定,作詞者為時任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作曲者為音樂家陳德義。 1954年7月1日升任参谋總長,在參謀總長就職52天後,因力疾從公,竟至不起「名人傳」第十三冊 桂永清 國史館 第121至134頁在臺北家中去世,有一說是遭蔣經國政工體系毒殺,也有一說是自殺,享年54歲。.

桂永清和陳誠 · 桂永清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湯恩伯

湯恩伯(),原名湯克勤,浙江金华武義人。曾擔任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

湯恩伯和陳誠 · 湯恩伯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朱紹良

朱绍良(),字一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福建省福州市人.

朱紹良和陳誠 · 朱紹良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新北市

新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2010年由原臺北縣改制以來,為中華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約四百萬人。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則三面環繞基隆市,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其所轄石門區富貴角地處臺灣本島最北端,貢寮區三貂角地處臺灣本島最東端。全市共劃分為29區,其中政府所在地位於板橋區。 新北市的人口高度集中於淡水河左岸的各個行政區,清治前與淡水河右岸各自發展,在臺北都會區擴大及升格直轄市的雙重效應下,現今的新北市已逐漸發展成以淡水河左岸各區為臺北都會區次中心的多核心都市。其人口眾多並匯集許多來自各地移民,是很多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口實際上的居住地區,因市區跟臺北市區重疊,因此雙北一般被視為台北都會區,儘管新北市本身有很多中小企業進駐。該市有高度都市化的區域,也有鄉間風情與自然山川風貌,樣貌多元,人口組成及經濟產業具多樣性。 新北市自臺北縣升格直轄市後,在各個市政領域推動都市轉型計畫,於2016年6月由英國金融時報及國際金融公司舉辦的城市轉型卓越獎中獲得全球首.

新北市和陳誠 · 新北市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陳誠和顧祝同之间的比较

陳誠有264个关系,而顧祝同有12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1,杰卡德指数为10.65% = 41 / (264 + 121)。

参考

本文介绍陳誠和顧祝同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