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金星地質

指数 金星地質

金星的表面有許多讓人驚訝的地表特徵。今日對金星表面所知道的知識大多來自於1990年8月16日至1994年9月完成6次環繞金星的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該探測器總共測繪了98%的金星表面,且有22%是可使用3D眼鏡觀看的立體影像。 金星表面被濃密的大氣層覆蓋,並且有火山曾經激烈活動的證據。金星上的盾狀火山和複式火山和地球相似。 相對於月球、火星和水星,金星表面甚少小型撞擊坑。這很可能是因為金星的濃密大氣層將較小的流星燒光。金星的中型到大型撞擊坑比小型撞擊坑多,但數量仍不如月球和水星。 在金星上還有一些特殊的地表特徵,其中包含冕狀物(Corona,因為外表像帽子)、鑲嵌地塊(Tesserae,指高度變形的大範圍區域,可見到二維或三維地形摺曲和破碎地形,一般認為只在金星發現)、蛛網膜地形(Arachnoid,類似蜘蛛網)。並有發現長熔岩河,以及風蝕作用和板塊運動造成金星表面現在複雜地形的證據。 雖然金星是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和地球下合時距離僅約4000萬公里左右),而且和地球體積相近;但至今沒有一個探測器可在金星表面工作數小時以上,這是因為金星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 90 倍。而金星表面的溫度大約是 450°C。最可能原因是金星大氣層大量二氧化碳 (96.5%)造成的溫室效應。 以紫外線探測金星可看到在赤道附近有 Y 形的雲系統形成,代表赤道上空的大氣環流每四天就可環繞金星一週,所以風速可高達 500 km/h 。這種高速風存在於高空,但在金星表面附近的大氣層則相當平靜,且多數金星影像中甚少風蝕的證據。.

106 关系: 卧龙岗大学合 (天體位置)吉祥天高原夏威夷州大陸大氣制動天王星太空地质学太空探索太陽威廉·赫歇爾子午圈對流尼俄伯岩石圈岩脈岩漿岩浆房巴爾提斯峽谷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二氧化硫二氧化硅二氧化碳伊师塔地伽马射线德干暗色岩俄羅斯科學院圣海伦斯火山地塹地函熱柱喜马拉雅山脉哈德里環流圈哈雷彗星冒纳凯阿火山冕狀物先驱者金星计划勒达皮纳图博火山矽酸鹽火山火山穹丘火星碳酸盐磁場維加計劃纳芙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熱點 (地質學)熔岩熔岩管...盾狀火山發射窗口隱沒帶隕石順行和逆行褶皱运动複式火山鲁萨尔卡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麥克斯韋山脈黏度軌道平面黄铁矿鈣鈦礦阿佛洛狄忒陸阿克娜山脈阿雷西博天文台薄餅狀穹丘铁电性自轉週期金星金星10號金星13號金星3號金星4號金星7號金星9號金星大氣層金星快車金星表面特徵列表金星計劃雪姑娘平原雅丹地貌蛛網膜地形X射线荧光光谱仪板块构造论比列吉尼亚水星水手10號水手2號水手5號洪流玄武岩洛乌希平原深空网络温室效应月球海洋地殼斷層撞击坑拉维尼亚拉達陸晨昏圈3D眼鏡 扩展索引 (56 更多) »

卧龙岗大学

#重定向 伍伦贡大学.

新!!: 金星地質和卧龙岗大学 · 查看更多 »

合 (天體位置)

合(conjunction,亦稱合日)是位置天文學的一個名詞,它的意義是從一個選定的特定天體(通常是地球)觀察到二個天體在天空上的位置彼此非常靠近。較嚴謹的說法是這兩個天體在天球上有相同的赤經或黃經,而通常對太陽系內的天體都會使用黃經。這種現象有時稱為appulse:兩星漸近(台灣用法)或最小角距(中國大陸用法)。 在天文學上的符號是☌(在Unicode編碼為x260c),手寫是:.

新!!: 金星地質和合 (天體位置) · 查看更多 »

吉祥天高原

吉祥天高原(Lakshmi Planum)是一個金星上的高原,位於伊师塔地西方,以印度教的財富女神吉祥天女命名.

新!!: 金星地質和吉祥天高原 · 查看更多 »

夏威夷州

夏威夷州(夏威夷語:Mokuʻāina o Hawaiʻi,State of Hawaii)在1959年8月21日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由夏威夷群島所組成,位於北太平洋中,所在的大洲是大洋洲。距離美國本土3,700公里,屬於太平洋沿岸地區。首府為檀香山。在1778至1898年間,夏威夷也被稱為「三明治群島」(Sandwich Islands)。 夏威夷是距今最近加入美國的州份,與美國其他各州有著明顯的區別:它除了是美國最南方的州外,也是美國唯一一個全部位於熱帶的州;它與阿拉斯加州是美國各州中,僅有的兩個不與其他各州相連的州份,也是美國唯一一個沒有任何土地位在美洲大陸的州。論美國所有領土而言,夏威夷州是除了美國海外屬地和群島以外,最南端的一州,但非最南端的領土(美國最南端的領土在美屬薩摩亞群島)。在族群分佈上,它是兩個非白種人居多數州份的其中之一,比起其他各州,夏威夷州擁有最大的亞裔人口比例。生態及農業方面,它是全世界擁有最多瀕危物種的地方,也是美國唯一生產咖啡具有工業規模的州份。.

新!!: 金星地質和夏威夷州 · 查看更多 »

大陸

#重定向 陆地.

新!!: 金星地質和大陸 · 查看更多 »

大氣制動

大氣制動,或稱空氣制動,是指一種透過將太空船的最低點(近拱點)降低到星球的大氣層之內,透過空氣阻力來減速,以降低軌道最高點(遠拱點)的航天操作。大氣制動通常用於進入一個擁有大氣層的天體之低軌道的任務之中,由於通常太空船抵達一天體時,與天體的相對速度非常快,因此使用大氣制動相對於直接使用火箭發動機,所需的燃料更少。.

新!!: 金星地質和大氣制動 · 查看更多 »

天王星

天王星是從太陽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其體積在太陽系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輕)。其英文名稱Uranus來自古希臘神話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是克洛諾斯的父親,宙斯的祖父。与在古代就为人们所知的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比,天王星的亮度也是肉眼可見的,但由於較為黯淡以及緩慢的繞行速度而未被古代的觀測者认定为一颗行星。直到1781年3月13日,威廉·赫歇耳爵士宣布發現天王星,从而在太陽系的現代史上首度擴展了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天文學符號為、♅(♅,Unicode編碼U+2645)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內部和大氣構成不同於更巨大的氣體巨星,木星和土星。同樣的,天文學家設立了不同的「冰巨行星」分類來安置她們。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包含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結成的「冰」,與可以探测到的碳氫化合物。天王星是太陽系內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溫度只有49K(−224℃)。其外部的大气层具有複杂的雲層結構,水在最低的雲層內,而甲烷組成最高處的雲層。相比较而言,天王星的内部则是由冰和岩石所构成。 如同其他的巨行星,天王星也有環系統、磁層和許多衛星。天王星的環系統在行星中非常獨特,因為它的自轉軸斜向一邊,幾乎就躺在公轉太陽的軌道平面上,因而南極和北極也躺在其他行星的赤道位置上。從地球看,天王星的環像是環繞著標靶的圓環,它的衛星則像環繞著鐘的指針(雖然在2007年與2008年該環看來近乎水平)。在1986年,來自太空探测器航海家2號的影像资料顯示天王星實際上是一顆平平無奇的行星,在其可見光的影像中沒有出现像在其他巨行星所擁有的雲彩或風暴。然而,近年內,隨著天王星接近晝夜平分點,地球上的觀測者发现天王星有季節變化的迹象和漸增的天氣活動。天王星上的風速可以達到每秒250公尺。 在西方文化中,天王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以希臘神祇命名的行星,其他行星都依照羅馬神祇命名。.

新!!: 金星地質和天王星 · 查看更多 »

太空地质学

#重定向 行星地質學.

新!!: 金星地質和太空地质学 · 查看更多 »

太空探索

太空探索是指以物理手段探索地球以外物体以及探索太空,涉及到的连续演化和成长的航天技术。虽然太空研究主要是由天文学家用望远镜实施的,但是太空的物理勘探是由无人驾驶的机器人探测器和载人航天两者实施的。 太空探索经常被用作地缘政治对抗,例如冷战时期的代理竞争。太空探索的早期时代主要是被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太空竞赛”驱动的。在1957年10月4日发射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个人造物体,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史普尼克1號,和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美国阿波罗11号太空船,通常被作为是这个初始阶段的里程碑。 在前20年的探索之后,重点从一次性的飞行转移到可重新使用的硬件,例如航天飞机计划,并从竞争走向合作,建立了国际空间站(ISS)。 在2000年代,中国成功地启动了载人航天计划,而欧盟,日本和印度也在谋划未来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而在本世纪,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都规划了至月球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欧盟则是规划了到月球和火星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从1990年代起,私人集团开始推动太空旅游和月球私人空间探索(参见Google月球X大奖)。.

新!!: 金星地質和太空探索 · 查看更多 »

太陽

#重定向 太阳.

新!!: 金星地質和太陽 · 查看更多 »

威廉·赫歇爾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爵士,FRS,KH(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出生於德國漢諾威,英國天文學家及音樂家,曾作出多項天文發現,包括天王星等。被譽為「恆星天文學之父」。.

新!!: 金星地質和威廉·赫歇爾 · 查看更多 »

子午圈

天文學的觀念| 子午圈是在天空中假想的天球上,穿過天頂和在地平圈上北點的一個大圓。他在地平圈上經過過天球北極、通過天頂,再經過地平圈上的南極,然後通過天底,他還會垂直當地的地平圈。因為子午圈固定於當地的地平圈,當地球自轉時,恆星將會依序經過這個子午圈,我們可以使用天體的赤經和當地的恆星時來計算該天體何時會經過該子午圈,或是中天(參見恆星時)。 上子午圈是子午圈在地平圈上的一半,下子午圈是在地平圈下的另一半。通俗的說法是在天上從南→天頂→北順序通過的一個假想大弧,亦稱(天球子午圈),而在地平線下通過天底,看不見的另一半大圓則稱下子午圈。因為觀測者所在地固定的話,地平經圈與天極也是相對固定的;夜空出現之星座以至恆星便會因為地球的自轉依序東升、經過子午線然後西落。 因為星座與天體在周日運動中,若經過上子午圈之時(即上中天),地平方位角最高,天體經過的大氣厚度最少,抖動與消光也相對最少,因而也是最容易觀測的時候;在普通天文觀測上,觀星者可以活動星圖來推測某星座或某目標天體的最佳觀賞時間。我們亦可以利用恆星的赤經來定義地方恆星時,並且精確測量或計算天體將於何時經過子午圈。.

新!!: 金星地質和子午圈 · 查看更多 »

對流

對流是指流體內部的分子運動,是熱傳與質傳的主要模式之一。熱對流(亦稱爲對流傳熱)是三種主要熱傳方式中的其中一種(另外兩種分別是熱傳導與熱輻射).

新!!: 金星地質和對流 · 查看更多 »

尼俄伯

尼俄伯(Niobe),古希腊神话女性人物之一。父为坦塔罗斯。曾多次吹嘘其子女,后为勒托之子阿波罗所尽杀其子女而悲痛化为石头,后移至弗里吉亚之西皮洛斯山。其事迹常反映于相关文学作品之中。.

新!!: 金星地質和尼俄伯 · 查看更多 »

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的表層,薄而堅硬。岩石圈在軟流圈之上,包含部分上部地幔和地殼。地殼在地幔之上,由莫氏不連續面作為分界。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由许多板块组成。 岩石圈相對於其下的軟流圈,屬於較剛性、脆性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岩體仍然有足夠的強度來累積能量,發生地震。 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区别在于对应力的不同响应:岩石圈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刚性、弹性形变、最终可能发生脆性断裂;软流圈黏滞变形,在应力下塑性形变。 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異。一般而言,大陸地殼的岩石圈厚度大於海洋地殼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体深度存在争议。岩石圈的下界是上地幔岩石从脆性转变为黏性的等温线。超过此温度(~1000°C),上地幔中最软弱的矿物——橄榄石将黏性形变。洋底岩石圈典型厚度为50–100公里厚(但在大洋中脊下的岩石圈厚度仅相当于地壳厚度),大陆岩石圈的厚度约40公里到可能的75公里;其上部的~30到~50公里是大陆地壳。岩石圈的地幔部分主要由橄榄岩组成。地壳与上地幔的化学组成成分有很大不同,二者的分界面即莫霍面。.

新!!: 金星地質和岩石圈 · 查看更多 »

岩脈

岩脈(Dike 或 Dyke),或稱為岩牆,是地質學上一種將地質構造切割成不整合狀態的侵入岩席,被侵入構造可能是:.

新!!: 金星地質和岩脈 · 查看更多 »

岩漿

岩漿是熔化的岩石,通常位於地表之下的岩漿房中。岩漿是一種複雜的高溫硅酸盐溶液,是各種火成岩的前身,火成岩是由岩漿冷卻而成的。岩漿可以侵入鄰近的地殼岩石或是冒出地表。 岩漿存在於650℃到1400℃的溫度中。可低至650℃,高至1400℃。熔岩中含有1~8%的挥发性物质。 岩漿處於高壓之中,有時會經由火山口(或譯火山管、火山流口、火山道)以熔岩流或是以火山碎屑物的火山噴出物的形式冒出。 這些火山噴發的產物通常包括了從沒到過地表的液體、結晶體及溶解氣體等。岩漿會在地殼中各自分離的岩漿庫內集結,不同地方的岩漿組成成份會稍有不同。 這些地方包括了隱沒帶、裂谷帶、中洋脊或是地函熱柱的熱點之上。只有在地球的軟流圈內的特定條件之下岩漿才會形成。.

新!!: 金星地質和岩漿 · 查看更多 »

岩浆房

岩浆房,或稱為岩漿庫,是在地下约1至13公里处由熔岩及火山灰气体形成的直径数十米至数十公里的熔岩集合库。岩浆来源于此处,相邻的岩浆房之间通常有导管,岩石在高温下溶解并且产生熔岩,在一定温度下通过导管上升。岩浆房内的岩浆上升到地表,从而引发火山爆发,接触与其温度差比较大的气体(如常温下大气层内的气体)时会产生爆炸并释放火山灰。.

新!!: 金星地質和岩浆房 · 查看更多 »

巴爾提斯峽谷

巴爾提斯峽谷(Baltis Vallis)是金星上一個蜿蜒的峽谷,寬度約1至3公里,長度超過7000公里,比地球上的尼羅河稍長,並且是太陽系已知最長峽谷。一般認為這是內有熔岩的。.

新!!: 金星地質和巴爾提斯峽谷 · 查看更多 »

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

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STS Atlantis OV-104)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甘迺迪太空中心(KSC)旗下,第四架實際執行太空飛行任務的太空梭。它與發現號是姊妹機,屬於NASA第二批製造的太空梭,由於發現號與亞特兰蒂斯号製造的過程中也同時生產了一批備用零件,稍後NASA決定利用這些多餘的零件,進而組裝成第五架太空梭——奮進號。 亞特蘭提斯號首次飛行於1985年10月3日,代號STS-51-J的該任務之主要酬載是來自美國國防部的委託,因此任務內容是國防機密,沒有對外公開。 在2011年7月9日午夜前升空,前往國際太空站,進行最後一次任務。7月21日返航後,正式除役,這也是太空梭計畫進行30年的最後一趟任務。.

新!!: 金星地質和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 · 查看更多 »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sulphur dioxide, sulfur dioxide)化学式是SO2。是最常见的硫氧化物。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化合物,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當二氧化硫溶於水中,會形成亞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若把SO2进一步氧化,通常在催化剂如二氧化氮的存在下,便会生成硫酸。这就是对使用这些燃料作为能源的环境效果的担心的原因之一。.

新!!: 金星地質和二氧化硫 · 查看更多 »

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化学式:Si)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硅酸(Si)。它从古代以来就已经被人们知道了。 二氧化硅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是石英,以及在各种生物体中。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二氧化硅是砂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是最复杂和最丰富的材料家族之一,既是多种矿物质,又是被合成生产的。 值得注意的实例包括熔融石英,水晶,热解法二氧化硅,硅胶和气凝胶。 应用范围从结构材料到微电子学到食品工业中使用的成分。 二氧化硅是硅最重要的化合物,约占地壳质量的12%。自然界中二氧化硅的存在形态有结晶形和无定形两大类,统称硅石。.

新!!: 金星地質和二氧化硅 · 查看更多 »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IUPAC名:carbon dioxide,分子式:CO2)是空氣中常見的化合物,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空氣中有微量的二氧化碳,約佔0.04%。二氧化碳略溶於水中,形成碳酸,碳酸是一種弱酸。 在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是sp杂化轨道与氧原子成键。碳原子的两个sp杂化轨道分别与两个氧原子生成两个σ键。碳原子上两个没有参加杂化(混成)的p轨道与成键的sp杂化轨道成90°的直角,并同氧原子的p轨道分别发生重叠,故缩短了碳氧键的间距。 二氧化碳平均约占大气体积的400ppm,不過每年因為人為的排放增加,比率還在逐步上升。2018年4月大氣二氧化碳月均濃度超過410ppm,為過去80萬年來最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随季节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当春夏季来临时,植物由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其含量随之减少;反之,当秋冬季来临时,植物不但不进行光合作用,反而制造二氧化碳,其含量随之上升。 二氧化碳常壓下為無色、無味、不助燃、不可燃的氣體。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自1900年至2016年11月增長了約127ppm。.

新!!: 金星地質和二氧化碳 · 查看更多 »

伊师塔地

#重定向 伊絲塔區.

新!!: 金星地質和伊师塔地 · 查看更多 »

伽马射线

伽瑪射線(Gamma ray),或γ射線是原子衰變裂解時放出的射線之一。此種電磁波波長在0.01奈米以下,穿透力很強,又攜帶高能量,容易造成生物體細胞內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斷裂進而引起細胞突變,因此也可以作醫療之用。 1900年由法國科學家P.V.維拉德(Paul Ulrich Villard)發現,他將含鐳的氯化鋇通過陰極射線,從照片記錄上看到輻射穿過0.2毫米的鉛箔,拉塞福稱這一貫穿力非常強的輻射為γ射線,是繼α射線、β射線後發現的第三種原子核射線。1913年,γ射線被證實為是電磁波,波長短于0.2 埃,和X射線特性相似但具有比X射線還要強的穿透能力。γ射線通過物質並與原子相互作用時會產生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和正負電子對效應。γ射线即使使用较厚材料阻挡一般也仍然有部分射线泄漏,所以通常只能用半吸收厚度来定量材料的阻隔效果。半吸收厚度是指入射射线强度减弱到一半时阻隔物体的厚度。半吸收厚度其数值d(1/2).

新!!: 金星地質和伽马射线 · 查看更多 »

德干暗色岩

德干暗色岩(Deccan Traps)又譯德干玄武岩,是一個大火成岩省,位於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是地表上最大型的火山地形之一。德干玄武岩由多層洪流玄武岩所構成,厚度超過2,000公尺,面積為50萬平方里。.

新!!: 金星地質和德干暗色岩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科學院

俄羅斯科學院(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俄文縮寫PAH)是俄羅斯的國家學術機構。是一個公共且非營利組織,也是世界上重要研究機構之一。1724年由彼得一世建立,称彼得堡科学院。十月革命后改用苏联科学院,1934年迁至現今的總部,位於莫斯科。蘇聯解體後改為現名至今。 截至2018年4月,俄罗斯科学院共有888名院士、1112名通讯院士和606名俄罗斯科学院教授(其中的104名俄罗斯科学院教授兼有通讯院士身份)。.

新!!: 金星地質和俄羅斯科學院 · 查看更多 »

圣海伦斯火山

#重定向 圣海伦火山.

新!!: 金星地質和圣海伦斯火山 · 查看更多 »

地塹

地塹(graben)在地質學上是一沉陷的地塊、兩旁有平行斷層接壤。 地殼產生斷裂變位時,地層沿著斷層線斷裂後,相對向下陷落的部分,成為地塹。.

新!!: 金星地質和地塹 · 查看更多 »

地函熱柱

地函熱柱(Mantle plume)或熱柱或地幔柱是地球等行星地函熱對流的一種方式。較熱的岩石由地函底部一路上升至地函頂部,此時岩石頂部會部分熔融,岩漿進而噴出地表,而這可能是熱點或洪流玄武岩的產生機制。 與板塊構造學說一樣,都涉及地函中的熱對流,但不同的是,板塊構造學說討論地函最外層——軟流圈的對流與板塊移動的關係;而熱柱則牽涉到整層2900公里深的地函的熱對流。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板塊構造釋放地函的熱,地函熱柱則釋放地核的熱。 夏威夷-帝王島鏈的火山活動被認為是地函熱柱存在的重要證據。.

新!!: 金星地質和地函熱柱 · 查看更多 »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हिमालय IAST:hīmalaya,“雪域”之意;;हिमाल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亚洲的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边境上。东西长2400多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756米),总面积约594,400平方公里。 中国与尼泊尔边界上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中還有一百多座高度超過7200米的山峰,而喜马拉雅山脉以外的最高峰是世界第二高峰、位於喀喇昆仑山脉的喬戈里峰,高度8611米。喜马拉雅山脉對南亞文化有許多的影響,許多山脈中的高山是佛教及印度教的聖地。 喜马拉雅山脉也有一些較低而走勢平行的山麓,第一山麓在最南邊,高約一千米,稱為西瓦利克山脈,再往北即是高二千到三千米的。 喜马拉雅山脉橫跨了五個國家:印度、尼泊尔、不丹、中国及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是在前三個國家的國境內。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北方是興都庫什山脈和喀喇昆仑山脉,北邊是西藏高原,南邊則是印度河-恆河平原。 世界上的主要河川中,印度河、恆河及雅魯藏布江(下游是布拉馬普特拉河)-都是發源自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發源自岡仁波齊峰附近,而恆河發源自印度的北阿坎德邦。這些河的流域中居住了約六億人。.

新!!: 金星地質和喜马拉雅山脉 · 查看更多 »

哈德里環流圈

哈德里環流圈(Hadley Cell)是指赤道附近受熱上升的氣流在上升到對流層後,分別向兩極方向移動,之後逐漸冷卻,約在緯度30度附近沉降,然后由地表向赤道移動,形成一個循環。 1735年(George Hadley)針對盛行西風與信風的形成原因提出了大氣環流的假設模型。他指出在赤道附近的空氣因為長時間被太陽照射,受熱後使密度變低而上升,並往兩極移動,之後氣流隨著緯度變高而逐漸冷卻,密度增高後下降到地表附近,然後又移動回赤道,形成一個環流圈。 後來經過驗證,雖然赤道上升的氣流確實往兩極移動,但未如哈德里所假設的吹至兩極,而是在馬緯度(緯度30度附近)左右便沉降,然後以信風形式吹回到赤道。不過整個循環和成因大致和哈德裡的假設相符,因此後世便將此一大氣環流稱為「哈德里環流圈」。.

新!!: 金星地質和哈德里環流圈 · 查看更多 »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正式名稱是1P/Halley)是著名的短周期彗星,每隔75-76年就能從地球上看見,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週期彗星,人一生中可能经历两次他的来访。其他能以裸眼观察的彗星可能會更壯觀和更美麗,但可能要數千年才會出現一次。 至少在西元前240年,或許在更早的西元前466年,哈雷彗星返回內太陽系就已經被天文學家觀測和記錄到。在中國、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英國人愛德蒙·哈雷最先使用開普勒第三定律估算出他的週期,1758-1759年彗星再次来临的时候,這顆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以纪念哈雷的工作。哈雷彗星上一次回歸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回歸將在2061年。 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時,人类第一次用太空船詳細觀察彗星,得到了第一手的彗核結構與彗髮和彗尾形成機制的資料。這些觀測支持一些彗星結構的假設,如弗雷德·惠普的「髒雪球」模型比较正確地预测了哈雷彗星是揮發性冰——水、二氧化碳、和氨-和宇宙塵埃的混合物。資料使科学家建立了更准确的模型;例如,哈雷彗星的表面大部分是宇宙塵埃,沒有揮發性物質,並且只有一小部分是冰。.

新!!: 金星地質和哈雷彗星 · 查看更多 »

冒纳凯阿火山

冒纳凯阿火山(Mauna Kea,意為「白山」)是位于夏威夷群島的一座火山,是形成夏威夷島的五座火山之一,冬季這里山頂有積雪。从位于水下的山脚到顶峰高度为10,203公尺,山上有13個天文台。 位于一州立公园(面积202公顷)中心的休眠火山冒纳凯阿峰,海拔4,207.3公尺,冒纳凯阿意为“白色山峰”,因其顶部常年积雪而得名。圆形山顶跨度为48公里,有无数火山锥。冒纳凯阿峰流出的熔岩覆盖了其西北科哈拉山的南面山坡,而其自身的西面和南面山坡却被从附近冒纳罗亚活火山流出的熔岩所掩埋。在冰川时代,一座厚约75公尺的冰川覆盖山峰,在3,970公尺的高度形成了怀奥湖。山坡高3,780公尺处,有若干洞穴,古代夏威夷人曾从这些洞穴中采掘玄武岩用于制作扁斧和其他切割工具。波哈库洛阿(2,440公尺)有滑雪和狩猎营地。.

新!!: 金星地質和冒纳凯阿火山 · 查看更多 »

冕狀物

在太空地质学中,冕狀物(Corona,複數形 coronae)是行星表面的一種卵形結構。這種結構出現在金星和天王星的衛星天衛五。此種地形可能是由地表下熱物質上湧形成。.

新!!: 金星地質和冕狀物 · 查看更多 »

先驱者金星计划

先驱者金星计划(Pioneer Venus project)由先驱者金星计划轨道器(先驱者-金星1号,先驱者12号)和先驱者金星计划联合探测器(先驱者-金星2号,先驱者13号)两个探测器组成。前者在金星轨道上一直工作至1992年,后者由一个母舱携带了一大三小共四个子探测器进行了金星大气探测。.

新!!: 金星地質和先驱者金星计划 · 查看更多 »

勒达

在希腊神话中,勒达是一个斯巴达王后,廷达瑞俄斯的妻子,卡斯托耳、波吕克斯、福柏、Philonoe、克吕泰涅斯特拉和海伦的母亲。.

新!!: 金星地質和勒达 · 查看更多 »

皮纳图博火山

纳图博火山是一座活跃的层状火山,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三描礼士、打拉和邦板牙三省的交界处,岩层主要由安山岩和英安岩构成。1991年前,皮纳图博火山并不知名,而且受到严重侵蚀。当时它被茂密的树林覆盖,住有数千名矮黑族原住民,他们的祖先在1565年西班牙人征服菲律宾后从低地逃往山区。 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是20世纪发生在陆地上第二大规模的火山爆发。这次爆发的火山爆發指数为6,与上一次已知的爆发相距450至500年(火山爆发指数为5),与上一次达到火山爆发指数6的爆发则相距500至1000年。这次爆发高潮被成功预测,火山附近的数以万计居民得以及时疏散,但爆发引起的火山碎屑流、火山灰和后来由颱風詠妮亞登陸後的雨水触发的火山泥流严重破坏了邻近的地区,数千间房屋和其他建筑物被摧毁,而旅遊業損失亦高達300億菲律賓披索。 火山爆发的效应蔓延至全球各地,火山喷出约100亿吨的岩浆和2千万吨的二氧化硫,为地表帶來大量的矿物和金属;又对平流层注入大量的气溶胶,数月后,气溶胶在形成一层硫酸雾,全球平均气温下降约0.5°C,臭氧层损耗亦短暂大幅增加。.

新!!: 金星地質和皮纳图博火山 · 查看更多 »

矽酸鹽

化學上,矽酸鹽指由矽和氧組成的化合物(SixOy),有時亦包括一或多種金屬和或氫。它亦用以表示由二氧化矽或矽酸產生的鹽。 在普通情況下,最穩定的矽化合物是二氧化矽(SiO2)——俗稱石英,和類似的化合物。二氧化矽經常有微量的矽酸(H4SiO4)處於平衡狀態。化學家認為石英是不可溶解的,但在長時間尺度下,它是可以流動的。此外,在鹼性條件下,會出現H2SiO42−。大部分矽酸鹽都是不可溶解的。 矽酸鹽礦物的特徵是它們的正四面體結構,有時這些正四面體以錬狀、雙鍊狀、片狀、三維架狀方式連結起來。按正四面體聚合的程度,矽酸鹽再細分為:島狀矽酸鹽類、環狀矽酸鹽類等。 在地質學和天文學上,矽酸鹽指一種由矽和氧組成的岩石(通常為SiO2或SiO4),有時亦包括一或多種金屬和或氫。此類岩石包括花崗岩及輝長岩等。地球及其他類地行星的大部分地殼均以矽酸鹽組成。.

新!!: 金星地質和矽酸鹽 · 查看更多 »

火山

火山是地表下在岩浆库中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行星的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態的地质结构。 地球上的火山发生是因为地壳被分裂成17个主要的和刚性的地壳板块,它们漂浮在地幔的一个更热和更软的层。火山可以分为死火山和活火山。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現喷发事件的活火山叫做睡火山(休眠火山)。另外还有一种泥火山,它在科学上严格来说不属于火山,但是许多社会大众也把它看作是火山的一种类型。 火山爆发可能会造成许多危害,不仅在火山爆发附近。其中一个危险是火山灰可能对飞机构成威胁,特别是那些喷气发动机,其中灰尘颗粒可以在高温下熔化; 熔化的颗粒随后粘附到涡轮机叶片并改变它们的形状,从而中断涡轮发动机的操作。火山爆发是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常常伴有地震。大型爆发可能会影响温度,因为火山灰和硫酸液滴遮挡太阳并冷却地球的低层大气(或对流层); 然而,它们也吸收地球辐射的热量,从而使高层大气(或平流层)变暖。 历史上,火山冬天造成了灾难性的饥荒。 虽然火山喷发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同时它也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可以促进宝石的形成;扩大陆地的面积(夏威夷群岛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作为观光旅游考察景点,推动旅游业,如日本的富士山。 专门研究火山活动的学科称为火山学。.

新!!: 金星地質和火山 · 查看更多 »

火山穹丘

火山穹丘(lava dome,或稱為熔岩穹丘),常見於火山口內或火山的側翼,是一種圓頂狀的突起,看起來類似某些植物的球根。火山穹丘是由高黏度的熔岩形成的,由於其黏度太高,不能從火山口遠流,在火山口上及其附近冷卻凝固。火山穹丘會成長,這是由於地底岩漿庫的空間不足以容納所有岩漿,導致部分岩漿擠入穹丘下方。如果成長中的穹丘是位於陡峭的山坡上,其成長有可能導致重心的不穩定,最後導致山崩或火山碎屑流。.

新!!: 金星地質和火山穹丘 · 查看更多 »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新!!: 金星地質和火星 · 查看更多 »

碳酸盐

碳酸盐是由碳酸根离子(CO32−)与其他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都是电解质除了CaCO3。 碳酸盐有正盐和酸式盐之分,通常是指碳酸正盐,正盐如碳酸钠、碳酸钙、碳酸钾等,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泛,除碱金属碳酸盐及碳酸铵易溶于水外,其他碳酸盐仅微溶于水。 碳酸盐溶液中通入CO2得酸式碳酸盐;甚至微溶的碳酸盐在水中通入CO2,也将转化为可溶性的酸式碳酸盐。例如:碳酸钙在水中通入CO2即转化为酸式碳酸钙而溶解;酸式碳酸盐也叫碳酸氢盐或重碳酸盐;加热即放出CO2而成碳酸正盐,加热到更高温度进一步分解为CO2和金属氧化物。 此外还有碱式碳酸盐,如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铅等,也可以当作是另一类型的碳酸盐。.

新!!: 金星地質和碳酸盐 · 查看更多 »

磁場

在電磁學裡,磁石、磁鐵、電流及含時電場,都會產生磁場。處於磁場中的磁性物質或電流,會因為磁場的作用而感受到磁力,因而顯示出磁場的存在。磁場是一種向量場;磁場在空間裡的任意位置都具有方向和數值大小更精確地分類,磁場是一種贗矢量。力矩和角速度也是準向量。當坐標被反演時,準向量會保持不變。。 磁鐵與磁鐵之間,通過各自產生的磁場,互相施加作用力和力矩於對方。運動中的電荷亦會產生磁場。磁性物質產生的磁場可以用電荷運動模型來解釋基本粒子,像電子或正子等等,會產生自己內有的磁場,這是一種相對論性效應,並不是因為粒子運動而產生的。但是,對於大多數狀況,這磁場可以模想為是由粒子所載有的電荷因為旋轉運動而產生的。因此,這相對論性效應稱為自旋。磁鐵產生的磁場主要是由內部未配對電子的自旋形成的。。 當施加外磁場於物質時,磁性物質的內部會被磁化,會出現很多微小的磁偶極子。磁化強度估量物質被磁化的程度。知道磁性物質的磁化強度,就可以計算出磁性物質本身產生的磁場。產生磁場需要輸入能量,當磁場被湮滅時,這能量可以再回收利用,因此,這能量被視為儲存於磁場。 電場是由電荷產生的。電場與磁場有密切的關係;含時磁場會生成電場,含時電場會生成磁場。馬克士威方程組描述電場、磁場、產生這些向量場的電流和電荷,這些物理量之間的詳細關係。根據狹義相對論,電場和磁場是電磁場的兩面。設定兩個參考系A和B,相對於參考系A,參考系B以有限速度移動。從參考系A觀察為靜止電荷產生的純電場,在參考系B觀察則成為移動中的電荷所產生的電場和磁場。 在量子力學裏,科學家認為,純磁場(和純電場)是虛光子所造成的效應。以標準模型的術語來表達,光子是所有電磁作用的顯現所依賴的媒介。對於大多數案例,不需要這樣微觀的描述,在本文章內陳述的簡單經典理論就足足有餘了;在低場能量狀況,其中的差別是可以忽略的。 在古今社會裡,很多對世界文明有重大貢獻的發明都涉及到磁場的概念。地球能夠產生自己的磁場,這在導航方面非常重要,因為指南針的指北極準確地指向位置在地球的地理北極附近的地磁北極。電動機和發電機的運作機制是倚賴磁鐵轉動使得磁場隨著時間而改變。通過霍爾效應,可以給出物質的帶電粒子的性質。磁路學專門研討,各種各樣像變壓器一類的電子元件,其內部磁場的相互作用。.

新!!: 金星地質和磁場 · 查看更多 »

維加計劃

維加計劃(英語:Vega program,俄語:Вега)是前蘇聯於1986年探測金星,並同時觀測哈雷彗星的任務。該計畫的載運火箭以及兩台無人探測器(Vega 1)和(Vega 2)是由蘇聯製造,至1984年12月止參加該探測計劃的其他國家有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東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法國和西德。該計劃分成探測金星與飛掠哈雷彗星兩個部分。 美國於1981年取消哈雷彗星探測任務後,維加計劃是較晚進行變更以飛掠哈雷彗星的任務。而金星計劃的較晚期任務被取消,維加1號的金星探測部分也減少。因為這樣,該任務的名稱「Vega」是來自於俄語「Венера」(Venera,金星)和「Галлей」(Gallei,哈雷),因此該計劃也被稱為金星-哈雷計劃;部分中文資料將該計劃翻譯為「織女星計劃」實為錯誤。兩個探測器的設計是基於金星9號和金星10號。 維加計劃的兩個探測器分別發射於1984年12月15和21日發射。因為任務的更改,維加計劃的探測器因此成為於哈雷彗星於1985/1986年接近近日點期間進行探測的「哈雷艦隊」的一部分。.

新!!: 金星地質和維加計劃 · 查看更多 »

纳芙卡

纳弗卡(Navka) - 东斯拉夫神话中的生物,邪神、美人鱼。波兰语称为“纳维”(Nawie)或“纳乌基”(Nawki) ;在乌克兰称作玛弗卡(Mavka)、纳弗卡、尼娅弗卡(Nyavka),其它斯拉夫语简称纳弗(Nav'),是一种鬼魂,或冤屈、夭折,尤其是未经洗礼的死婴的灵魂。在波兰斯拉夫神话中,纳维住在被称为纳维阿(Nawia)的地狱中。 在乌克兰胡楚尔人神话中,玛弗卡是一种长着圆圆的脸庞,长长的亚麻色头发的美人鱼,玛弗卡的名字派生于纳弗(纳芙卡),意思是“死亡的化身”。玛弗基(Mavky-复数) 没有完整的身躯,在水中没有倒影,不投射影子且没有后背,因此,只能看到它们的正面。 传统观念认为,玛弗卡生活在加利西亚(乌克兰)和喀尔巴阡山树林里。 玛弗卡象征出生时死去或尚未受洗礼就死去孩子的灵魂。他们经常装扮成年轻漂亮载歌载舞的女孩子,以引诱年轻人进入树林,在那里,将他们挠痒致死,然后砍下他们的脑袋。 为拯救亡婴的灵魂,人们必须在三一节扔一条头巾,说一个名字,并添加一句“我给你施洗了”,获救的灵魂便会去天堂。如果亡魂长达七年没到天堂,则该亡婴就会变成一条美人鱼或玛弗卡,并开始在人间作祟。 该词语与哥特语 naus (“死者”)、旧普鲁士语 nowis(“死尸”)和吐火罗语 naut(“殒命”),均源自原始印欧语 *navus ("尸体")。.

新!!: 金星地質和纳芙卡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金星地質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熱點 (地質學)

熱點在地質學上是指地球表面長期歷經活躍的火山活動的地區。約翰·圖佐·威爾遜在1963年時有了一種想法,認為像夏威夷群島這樣的火山鏈是板塊緩慢地移動時經過地表下一個“固定的”熱點而形成的。熱點被認為是一股較熱的、狹窄的地函從地函與地核之間的邊界開始向上進行對流而形成的,這稱為“地函柱”(mantle plume)。最新的地質學上的證據則把熱點的成因指向了海洋地殼隱沒至核幔邊界(Gutenberg discontinuity),海洋地殼因其密度較小而上升,且過程中減壓融熔。地質學家也確認出了全球40到50個熱點,最活躍的熱點包括夏威夷、留尼旺、黃石、加拉巴哥群島、冰島等地。.

新!!: 金星地質和熱點 (地質學) · 查看更多 »

熔岩

岩是指火山噴發出來的熔化岩石(即岩漿),或這些岩石冷固之後的形成物。地球和其他一些類地行星的內核是由岩漿組成的。在地球中,使得岩石熔化的熱力來自地熱能。當火山噴發時,熔岩就會噴灑出來,最初溫度可達。它比水濃稠十萬倍,但也可以蜿蜒流動。由於其觸變性和剪切稀化的特性,之後會慢慢冷卻凝固變成火成岩。 在溢流噴發時更容易形成熔岩流,而噴發則會形成火山灰和火山碎屑等物質,熔岩流反而不常見。拉丁語系中常用的“lava”一詞來自意大利語,源頭是拉丁語“labes”,意思是“摔下”。.

新!!: 金星地質和熔岩 · 查看更多 »

熔岩管

岩管是地表之下熔岩流動的天然通道,在火山噴發時熔岩會從熔岩管中噴出。熔岩管可能會充滿岩漿或整個空無一物;而後者的狀況代表熔岩流動已經停止,且岩石已經冷卻留下長而類似洞穴的通道。 在月球上也有發現熔岩管的報告。.

新!!: 金星地質和熔岩管 · 查看更多 »

盾狀火山

盾狀火山(shield volcano)是一类火山,具有寬廣緩和的斜坡,底部較大,整體看來就像是一個盾牌。此種火山通常由玄武岩岩漿構成,流動性高,黏滯性較低,故能夠分布在很大的區域,才能形成寬廣的山形。盾狀火山錐是由一層層的岩流,流到火山周圍而形成。這多發生於海洋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夏威夷群島,這個群島的每個島嶼都是一座巨大的盾狀火山。在美國加州北部和俄勒岡,許多盾狀火山有三或四英哩寬的直徑和高達1500到2000英尺。 此型火山在太陽系其他行星和衛星也可發現,火星上的奧林帕斯山是太陽系中已知最高的山。 Category:火山学 Category:盾状火山.

新!!: 金星地質和盾狀火山 · 查看更多 »

發射窗口

射窗口是航太領域的用語,指發射載具(火箭、太空梭等)最適合發射的一段時間。如果未能在此「窗口」發射,則必須等待下一次的發射窗口。 如果只要進入任意環繞地球的軌道,幾乎任何時間皆可;但假如要和太空站(如國際太空站)、或其他已在軌道中繞行的飛行載具會合,則發射時間必須控制在當目標物的軌道平面通過發射地點的時候,如此發射物便能在同一個軌道平面中飛行,使會合較容易。 如果發射物的目的地高於低地軌道,運用中繼軌道(parking orbit)會使發射時間較具彈性,因為停留在中繼軌道的時間與軌道傾角並非固定而是可隨情況改變。參見關於火星全球勘測者的發射窗口。 如果要抵達其他行星,使用簡單、低能量的霍曼轉移軌道的話,兩次發射窗口的間隔便是兩行星的會合週期(不考慮行星的軌道離心率)。以火星為例,與地球的會合週期是2.135年,或780天。更複雜的情況,如使用重力助推的話,發射窗口便不規則。例如航海家2號利用175年一次的行星連線來探訪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如果錯過此類機會,則可能會變更探訪目標。如ESA的羅塞塔號原本目標是46P/Wirtanen彗星,卻因發射問題延遲而改為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

新!!: 金星地質和發射窗口 · 查看更多 »

隱沒帶

隱沒帶(英語:subduction zone),也称“俯冲帶”、“消减带”、“隐没带”,指地球的岩石圈中對流的沉降流(downwelling)所在的地區。 隱沒帶存在於聚合板塊邊緣(convergent plate boundary)。海洋板塊擴張到大陸板塊邊緣,因為海洋板塊較重,會沉入大陸板塊之下,形成聚合板塊邊緣。地球的岩石圈、海洋板塊、沉積層以及被困住的水份就是經由隱沒帶回收到地函深處的。目前地球是唯一已知有隱沒帶的行星,金星與火星都沒有隱沒帶。但是根據1999年火星全球探勘者號(Mars Global Surveyor)對火星磁場的觀察發現,火星早期可能有板塊活動,但尚未得到確認。沒有隱沒作用(subduction),地球也不會是現在的樣子。沒有隱沒帶,地殼不會分化出大陸與海洋,所有的固體地球也都會被一個全球性的大海洋所覆蓋。 岩石圈(地殼加上上部地函的堅硬部份)與軟流圈的密度差造成隱沒作用。岩石圈比地函的軟流圈部份的密度要高的時候,岩石圈容易沉入地函裡,形成隱沒帶;而隱沒作用在岩石圈密度比軟流圈小的地方會遭到抵抗。岩石圈的密度比其下的軟流圈的密度大或是小取決於相關地殼的性質。地殼的密度總是比軟流圈或是地函的岩石圈部份的密度來得小。然而因為大陸地殼總是比海洋地殼厚,密度也總是比海洋地殼小,大陸岩石圈的密度也總是比海洋岩石圈的密度小。海洋岩石圈的密度通常比軟流圈大。例外的情況發生在大片的洪流玄武岩(flood basalt),又稱為“大型火成岩區(large igneous provinces(簡稱LIPs))”。 這類例外的情況會造成海洋地殼極度增厚,浮力太大而無法隱沒。當在下沉板塊之上的岩石圈浮力太大無法隱沒時會產生碰撞,因此有這句常說的話:隱沒作用引起造山運動。.

新!!: 金星地質和隱沒帶 · 查看更多 »

隕石

隕石是小塊的固體碎片,它的來源是小行星或彗星,起源於外太空,對地球的表面及生物都有影響。在它撞擊到地表之前稱為流星。隕石的大小範圍從小型到極大不等。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由于摩擦、壓力以及大氣中氣體的化學作用,導致其温度升高并发光,因此形成了流星,包括火球,也稱為射星或墬星。火流星既是與地球碰撞的外星天體,也是異常明亮的流星,而像火球這樣的流星無論如何最終都會影響地球的表面。 更通俗的說法,在地球表面的任何一顆隕石都是來自外太空的一個天然物體。月球和火星上也有發現隕石。 被觀察到穿越大氣層或撞擊地球隕石稱為墬落隕石,其它的隕石都稱為發現隕石。截至2010年2月,只有大約1,086顆的墬落隕石的標本被收藏 ,但卻有38,660顆被確認的發現隕石.

新!!: 金星地質和隕石 · 查看更多 »

順行和逆行

順行是行星這種天體與系統內其他相似的天體共同一致運動的方向;逆行是在相反方向上的運行。在天體的狀況下,這些運動都是真實的,由固有的自轉或軌道來定義;或是視覺上的,好比從地球上來觀看天空。 在英文中「direct」和「prograde」是同義詞,前者是在天文學上傳統的名詞,後者在1963年才在一篇與天文相關的專業文章(J.

新!!: 金星地質和順行和逆行 · 查看更多 »

褶皱运动

#重定向 褶皱.

新!!: 金星地質和褶皱运动 · 查看更多 »

複式火山

複式火山(Stratovolcano),又稱為成層火山、層狀火山,是一個錐形火山,是由硬化的熔岩、火山噴發碎屑、浮岩和火山灰的許多層(階層)不斷堆積形成的。與盾狀火山不同,複式火山的特點是陡峭的輪廓、週期性和,雖然有些已經崩潰的火山口被稱為破火山口。從層火山流出的熔岩黏滯性較高,通常在冷卻和蔓延遠处之前就硬化。岩漿形成的熔岩往往是長英質,具有高至中等水平二氧化矽(如流紋岩、英安岩或安山岩),還有少量的不太粘稠的鎂鐵質火成岩岩漿。大量的長英質熔岩流並不常見,但是已有流淌到最遠处达。 它們是最常見的火山類型,與此相反的不常見的類型是盾狀火山。兩個著名的複式火山是在的喀拉喀托火山和在的維蘇威火山,著名的龐貝城和赫库兰尼姆古城在公元79年被其破壞,這兩個爆發奪去了數千人的生命。 因其優美對稱的外型,多成為觀光勝地。許多著名的火山都屬此類,例如:日本的富士山、菲律賓的馬榮火山、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斯特龍博利島火山等。.

新!!: 金星地質和複式火山 · 查看更多 »

鲁萨尔卡

在斯拉夫神话中,鲁萨尔卡(复数:鲁萨尔基,rusalki)是一种女性鬼魂、水怪、女妖,或栖息在水中像美人鱼样的妖怪。其它名称还包括维拉(vila,复数:维莉,vily)、韦拉(wiła)、维列(willy,复数:维列斯,willies)、萨莫维拉(samovila)、萨莫蒂瓦(samodiva)、鲁萨弗卡(rusavka)及玛弗卡(mavka)。 根据大多数传说,鲁萨尔卡是住在河底的女人鱼,半夜时分会走上河岸的草地上跳舞。一旦看到英俊的男子,就会用歌声和舞蹈吸引他们,将他们迷惑后,带到河底杀死。.

新!!: 金星地質和鲁萨尔卡 · 查看更多 »

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

麥哲倫太空船,也稱為金星雷達製圖者,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於1989年5月4日發射,使用合成孔徑雷達繪製金星表面地圖和測量行星引力場的機器人太空探測器。 麥哲倫探測器是第一艘從太空梭發射以進行星際飛行任務,第一個使用,以及第一個測試大氣制動做為進入圓形軌道方法的太空探測器。"麥哲倫"是NASA第五次成功的金星任務,它填補了美國11年未發射行星際探測器的缺口。.

新!!: 金星地質和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 · 查看更多 »

麥克斯韋山脈

#重定向 馬克士威山脈.

新!!: 金星地質和麥克斯韋山脈 · 查看更多 »

黏度

黏度(Viscosity),是黏性的程度,是材料的首要功能,也称动力粘度、粘(滞)性系数、内摩擦系数。不同物质的黏度不同,例如在常温(20℃)及常压下,空气的黏度为0.018mPa·s(10^-5),汽油为0.65mPa·s,水为1 mPa·s,血液(37℃)为4~15mPa·s,橄榄油为102 mPa·s,蓖麻油为103 mPa·s,蜂蜜为104mPa·s,焦油为106 mPa·s,沥青为108 mPa·s,等等。最普通的液体黏度大致在1~1000 m Pa·s,气体的黏度大致在1~10μPa·s。糊状物、凝胶、乳液和其他复杂的液体就不好说了。一些像黄油或人造黄油的脂肪很黏,更像软的固体,而不是流动液体。 黏滯力是流體受到剪應力變形或拉伸應力時所產生的阻力。在日常生活方面,黏滯像是「黏稠度」或「流體內的摩擦力」。因此,水是「稀薄」的,具有較低的黏滯力,而蜂蜜是「濃稠」的,具有較高的黏滯力。簡單地說,黏滯力越低(黏滯係數低)的流體,流動性越佳。 黏滯力是粘性液體內部的一種流動阻力,並可能被認為是流體自身的摩擦。黏滯力主要來自分子間相互的吸引力。例如,高粘度酸性熔岩產生的火山通常為高而陡峭的錐狀火山,因為其熔岩濃稠,在其冷卻之前無法流至遠距離因而不斷向上累加;而黏滯力低的鎂鐵質熔岩將建立一個大規模、淺傾的斜盾狀火山。所有真正的流體(除超流體)有一定的抗壓力,因此有粘性。 沒有阻力對抗剪切應力的流體被稱為理想流體或無粘流體。 黏度\mu定義為流體承受剪應力時,剪應力與剪應變梯度(剪應變隨位置的變化率)的比值,数学表述为: 式中:\tau为剪应力,u为速度场在x方向的分量,y为与x垂直的方向坐标。 黏度較高的物質,比較不容易流動;而黏度較低的物質,比較容易流動。例如油的黏度較高,因此不容易流動;而水黏度較低,不但容易流動,倒水時還會出現水花,倒油時就不會出現類似的現象。.

新!!: 金星地質和黏度 · 查看更多 »

軌道平面

軌道平面是當一個天體環繞另一個天體時軌道被嵌進去的幾何平面。在空間中只要有三個點就可以確定一個平面,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中心有一個大質量的天體,一個天體環繞中心天體的位置,以及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環繞中心的該天體新位置。 在太陽系內,行星軌道傾角的定義是它的軌道平面和地球軌道間的角度。在其他的情況下,像是衛星環繞著行星的軌道,最方便的定義就是軌道平面和行星赤道平面間的夾角。.

新!!: 金星地質和軌道平面 · 查看更多 »

黄铁矿

铁矿,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亚铁FeS2,是提取硫、制造硫酸的主要矿物原料。其特殊的形态色泽,有观赏价值。一些黄铁矿磨制成宝石也很受欢迎。 黃鐵礦可經由岩漿分結作用、熱水溶液或昇華作用中生成,也可於火成岩、沉積岩中生成。在工業上,黃鐵礦用作硫和二氧化硫生成的原料。.

新!!: 金星地質和黄铁矿 · 查看更多 »

鈣鈦礦

鈣鈦礦是指一類陶瓷氧化物,其分子通式為ABO3;此類氧化物最早被發現者,是存在於鈣鈦礦石中的鈦酸鈣(CaTiO3)化合物,因此而得名。由於此類化合物結構上有許多特性,在凝聚体物理学方面應用及研究甚廣,所以物理學家與化學家常以其分子公式中各化合物的比例(1:1:3)來簡稱之,因此又名「113結構」。.

新!!: 金星地質和鈣鈦礦 · 查看更多 »

阿佛洛狄忒陸

阿佛洛狄忒陸是金星上最大的大陸及高地地形,十分靠近赤道。.

新!!: 金星地質和阿佛洛狄忒陸 · 查看更多 »

阿克娜山脈

阿克娜山脈(Akna Montes)是一個金星上的山脈。中心座標68.9°N,318.2°E,長度830公里。.

新!!: 金星地質和阿克娜山脈 · 查看更多 »

阿雷西博天文台

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1963年11月1日正式在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沃山谷中開光(開始觀測),2016年之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单面口径電波望遠鏡。该望远镜直径达305米,后扩建为350米,由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国家科学基金会與康奈尔大学管理。阿雷西博望远镜是固定望远镜,不能转动,只能通过改变天线馈源的位置扫描天空中的一个带状区域。 1974年,为庆祝改造完成,阿雷西博望远镜向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球状星团M13发送了一串由1,679个二进制数字组成的信号,称为阿雷西博信息。如果信息被地外智慧生命所接收並正確解讀,会得到如右图所示的信息,从上到下依次为:用二进制表示的1-10十个数字、DNA所包含的化学元素序号、核苷酸的化学式、DNA的双螺旋形状、人的外形、太阳系的组成、望远镜的口径和波长。向球状星团M13发送信息的原因是其中的恒星分布比较密集,被地外智慧生命接收的可能性较大。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因其壮观的外形受到影视作品的青睐。007系列黄金眼和电影《接觸未來》的部分场景是在这里拍摄的。.

新!!: 金星地質和阿雷西博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薄餅狀穹丘

薄餅狀穹丘(Pancake dome,拉丁語稱為Farrum)是一種只在金星上發現的一種不尋常的熔岩穹丘。薄餅狀穹丘在整個金星都可見,且經常數個集結成群,雖然每一群中少數的此種地形應該是更常見的盾狀火山。這種穹丘常見於金星低地內的冕狀物或鑲嵌地塊(Tesserae,大範圍的崎嶇地形,特徵是二維或三維的摺皺或破碎狀態,相信只存在於金星)附近。薄餅狀穹丘的範圍是地球上火山穹丘的10到100倍。 薄餅狀穹丘相當寬廣而平坦,類似盾狀火山,一般認為是大量低流動性的高黏度富含矽熔岩形成。其中心部分會有類似火山口的坑狀或碗狀結構,但一般認為中心的凹陷是在熔岩冷卻後釋放出氣體形成,而非熔岩形成的噴發口。其表面覆蓋了小規模的裂縫和斷層。.

新!!: 金星地質和薄餅狀穹丘 · 查看更多 »

铁电性

铁电性(Ferroelectricity)是某些材料存在自发的电极化,并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可以被反转的特性。该术语被用于类比铁磁性,其中,材料表现出永久磁矩。当铁电性于1920年被Valasek在酒石酸钾钠中发现时,铁磁性就已经被知道See and 。其英文术语的前缀ferro,意思是铁,只是被用来描述属性,事實上大多数铁电材料不含有铁。.

新!!: 金星地質和铁电性 · 查看更多 »

自轉週期

自轉週期是一個天文學的物體繞著自己的轉軸,相對於背景的恆星完成一次完整轉動的時間。它不同於行星的太陽日,後者包括了行星公轉太陽所需要的額外旋轉量。.

新!!: 金星地質和自轉週期 · 查看更多 »

金星

金星(英語、拉丁語:Venus,天文符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是從太陽向外的第二顆行星,軌道公轉週期為224.7地球日,它沒有天然的衛星。在中國古代稱為太白、明星或大囂,另外早晨出現在東方稱啟明,晚上出現在西方稱長庚。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太白為白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金星。它的西文名稱源自羅馬神話的愛與美的女神,维纳斯(Venus),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也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它在夜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月球,是第二亮的天然天體,視星等可以達到 -4.7等,足以照射出影子。由於金星是在地球內側的內行星,它永遠不會遠離太陽運行:它的離日度最大值為47.8°。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它的大小、質量、體積與到太陽的距離,均與地球相似,所以經常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然而,它在其它方面則明顯的與地球不同。它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96%都是二氧化碳,行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2倍。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是太陽系最熱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金星沒有將碳吸收進入岩石的碳循環,似乎也沒有任何有機生物來吸收生物量的碳。金星被一層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阻擋了來自太空中,可能抵達表面的可見光。它在過去可能擁有海洋,並且外觀與地球極為相似,但是隨著失控的溫室效應導致溫度上升而全部蒸發掉了B.M. Jakosky, "Atmospheres of the Terrestrial Planets", in Beatty, Petersen and Chaikin (eds), The New Solar System, 4th edition 1999, Sky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

新!!: 金星地質和金星 · 查看更多 »

金星10號

金星10號是蘇聯所發射的金星探測器(製造代號又稱為:4V-1 No.660)。於1975年6月14日03:00:31(協調世界時)發射。.

新!!: 金星地質和金星10號 · 查看更多 »

金星13號

金星13號屬於金星計畫的一部份,目地是前去探索金星。姊妹太空船金星14號與金星13號為相同的設計,並在金星13號發射5天後也奔向金星。並在1982年3月1日釋放了著陸器。.

新!!: 金星地質和金星13號 · 查看更多 »

金星3號

一台成功著落金星的探測器。探測器包括一台無線電通訊系統、一部分科學儀器、電力來源機組。還有一隻被包覆的機械手臂以及金星3號計畫的紀念星章。雖然最後成功登陸,但通訊系統在可以傳回任何數據之前已經失效。.

新!!: 金星地質和金星3號 · 查看更多 »

金星4號

金星4號(Венера-4)是第二台成功到達金星大氣層的探測器,也是首次成功傳回科學資訊的金星大氣層探測器。.

新!!: 金星地質和金星4號 · 查看更多 »

金星7號

金星7號主要用以研究金星大氣與其他金星的現象。1970年12月15日降落於金星,將金星膠囊釋放,並利用空氣阻力剎車。前35分鐘傳回一些科學數據,之後的25分鐘傳回微弱訊號。成為第一台著陸於其他行星表面的人造探測器。.

新!!: 金星地質和金星7號 · 查看更多 »

金星9號

金星9號是蘇聯所發射的金星探測器(製造代號又稱為:4V-1 No.660)。包含一臺軌道環繞器與一臺著陸器,於1975年6月8日02:38:00協調世界時發射,重量約。是第一臺成功環繞金星、第一臺成功從金星表面傳回科學數據的探測器。.

新!!: 金星地質和金星9號 · 查看更多 »

金星大氣層

金星大氣層是由俄羅斯科學家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於1761年在聖彼得堡觀測金星凌日時發現的。它比地球大氣層更為厚重與濃密,其表面溫度為740 K或467°C,而氣壓則為93大氣壓,主要為二氧化碳所構成。金星的大氣層中有硫酸形成的不透明雲,因此在地球或金星環繞探測器上不可能以可見光觀測金星表面。金星表面的地形是以雷達成像的方式探測得知。金星大氣層主要由二氧化碳和氮組成,以及少許痕量氣體。 金星的大氣層受到超高速大氣環流和超慢速自轉影響。金星的大氣環流只需要四個地球日就可以環繞金星一周,但金星的恆星日卻有243日。金星的風速最高可達到100 m/s或360 km/h,是金星自轉速度的60倍;而地球最高速的風速度只有地球自轉速度的10%到20%。另一方面,金星的風速隨高度下降而降低,在表面時風速大約是10 km/h。金星兩極則有屬於反氣旋的極地渦旋。每個氣旋都有兩個風眼,並且有特殊的S型雲結構。 金星和地球不同的是它缺乏磁場,而金星的電離層將大氣層和太空以及太陽風分離。電離層將太陽磁場隔離,使金星的磁場環境相當特殊,造成金星的磁層是「誘發磁層」。包含水蒸氣等較輕氣體則持續被太陽風經由誘發磁尾吹出金星大氣層。推測40億年前的金星大氣層與表面有液態水的地球大氣層相當類似。失控溫室效應(Runaway greenhouse effect)造成金星表面的液態水蒸發,並且使其他溫室氣體含量上升。 儘管金星表面的狀況相當嚴苛,在金星大氣層50到65公里高的地方氣壓與溫度卻與地球相若,使金星的高層大氣是太陽系中環境最類似地球的地方,甚至比火星表面更類似。因為溫度和壓力類似,並且在金星上可呼吸空氣(21%的氧和78%的氮)是上升氣體,類似地球大氣層中的氦。因此有人提出可在金星的高層大氣進行探測和殖民。 2013年1月29日,歐洲太空總署科學家宣布金星電離層物質外流的模式與「類似條件下來自彗星彗核的離子尾」類似。.

新!!: 金星地質和金星大氣層 · 查看更多 »

金星快車

#重定向 金星特快車.

新!!: 金星地質和金星快車 · 查看更多 »

金星表面特徵列表

本表列出已命名的金星表面地质特征。金星是距太阳第二近的行星,被划分为一颗类地行星,由于与地球有相似的大小、重力和构成(金星是大小和距离最接近地球的行星),有时也称之为地球的“姊妹星球”。金星表面覆盖着厚密的云层,并存在曾经有过剧烈火山活动的明确证据,拥有类似于在地球上所发现的盾状和复式火山。 注:以下中文名称主要引用《世界神话辞典》1989年辽宁人民出版社;《世界各民族神话大观》1993年世界文化出版公司。.

新!!: 金星地質和金星表面特徵列表 · 查看更多 »

金星計劃

金星計劃(Венера)是蘇聯在1961年至1983年間研發的金星探測器,曾多次抵達或登陸金星地表。金星1A號是蘇聯第一臺嘗試探測金星的探測器,於1961年2月4日發射。.

新!!: 金星地質和金星計劃 · 查看更多 »

雪姑娘平原

雪姑娘平原(Snegurochka Planitia)是金星北极地区绵延2800公里的广袤平原,连同洛乌希平原一道组成了一个围绕北极点,最远抵达北纬75度的大平原,根据已确定的行星命名规则,金星低地部分是以神话或童话故事中的女角来命名,因此,它被命名为雪姑娘平原。.

新!!: 金星地質和雪姑娘平原 · 查看更多 »

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或者稱為風蝕脊(Yardang)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裡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著名的魔鬼城景區在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的世界魔鬼城景區 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顺盛行风方向延长;高半米至几米,长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沟宽1-2米;在中国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 Category:地貌学.

新!!: 金星地質和雅丹地貌 · 查看更多 »

蛛網膜地形

在行星地质学中,蛛網膜地形(Arachnoid)是一種形成原因至今仍不明的大範圍結構,並且至今只在金星被發現。因為外形像蜘蛛網而得名。.

新!!: 金星地質和蛛網膜地形 · 查看更多 »

X射线荧光光谱仪

X射線荧光光谱儀(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簡稱:XRF光谱儀),是一種快速的、非破壞式的物質測量方法。X射线荧光(X-ray fluorescence,XRF)是用高能量X射线或伽玛射线轰击材料时激发出的次级X射线。这种现象被广泛用于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特别是在金属,玻璃,陶瓷和建材的调查和研究,地球化学,法医学,考古学和艺术品,例如油画和壁画。.

新!!: 金星地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 · 查看更多 »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又稱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總稱「板塊飄移」)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现今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擴張和大陆漂移。 岩石圈可以分為大板塊及小板塊,兩板塊相接觸的部份則可依其相對運動來分為分離板塊邊緣、聚合板塊邊緣及轉形斷層。在板塊邊緣常會出現地震、火山、造山運動及海沟。现今每年的相對運動距離約在0至150 mm不等。 板塊可以分為海洋板塊及較厚的陸地板塊,兩者都有各自的地殼。在聚合板塊邊緣會有隱沒帶,會將板塊沉降至地幔,使岩石圈質量減少,而分離板塊邊緣因海底擴張形成的新地殼,這種對板塊的預測稱為輸送帶原理。較早期的理論認為地球會漸漸膨脹或是漸漸收縮,也都還有一些人支持。 板塊可以移動的原因是因為岩石圈的強度比下方的軟流圈要大,地幔密度的變化造成了。一般認為板塊運動是由海底遠離擴張脊的運動(因為地形及地殼的變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異)、阻力及隱沒帶向下的吸力等影響組合而成。另一種解釋則是考慮地球旋轉的受力差異,以及太陽及月亮的潮汐力。這些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及其關係還不清楚,目前也還有許多爭議。.

新!!: 金星地質和板块构造论 · 查看更多 »

比列吉尼亚

比列吉尼亚或贝利希尼亚(Береги́ня,Bereginya;Береги́ня,Berehynia;Brzeginia)是斯拉夫神话中的女性神灵(维拉)。直到20世纪后期,在乌克兰以母权为中心的浪漫民族主义神话中,才开始将其视为具有“灶母,家宅保护神”作用的“斯拉夫女神”。 该名起源于前基督教时期的斯拉夫神话,但在现代用法中它有两层含义。该名称的词源事实不太明确:俄语和乌克兰语单词“берег”是指河岸;而衍生的动词“беречь”(俄语)或“берегти”(乌克兰语),意为“保护”。 本来,隐秘、阴暗幽灵般的那伊阿得斯(Naiads)水仙类似居住沿河流、湖泊、池塘中的鲁萨尔卡,被认为是暴躁、危险的。在水边,他们被认为总是躲避被青年男女发现,尤其是在黑夜中。 早在20世纪的fakeloristic(流传)推测“比列希尼亚”是史前西徐亚大地女神与鲁萨尔卡(岸边守候者)二者的组合。 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有关她的一些流传也悄悄发生了变异,今天被确定为“炉娘”(与国家自身的监护者有关)与鲁萨尔卡的结合。该转变的根源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橙色革命,数位乌克兰作家想寻求理想化的乌克兰女性形象。因此,今天比列吉尼亚在乌克兰民族主义、女权主义和新异教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2001年,一座顶端塑有比列吉尼亚的独立纪念碑,作为基辅的保护者,竖立在城市中心的独立广场上、列宁纪念碑所在地前面,基辅的主保圣人——天使长米迦勒纪念碑也位于同一广场的对面。.

新!!: 金星地質和比列吉尼亚 · 查看更多 »

氫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為H,原子序為1。氫的原子量為,是元素週期表中最輕的元素。單原子氫(H)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化學物質,佔重子總質量的75%。等離子態的氫是主序星的主要成份。氫的最常見同位素是「氕」(此名稱甚少使用,符號為1H),含1個質子,不含中子;天然氫還含極少量的同位素「氘」(2H),含1個質子和1個中子。 氫原子最早在宇宙復合階段出現並遍佈全宇宙。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之下,氫形成雙原子分子(分子式為H2),呈無色、無臭、無味非金屬氣體,不具毒性,高度易燃。氫很容易和大部份非金屬元素形成共價鍵,所以地球上大部份的氫都以分子的形態存在,比如水和有機化合物等。氫在酸鹼反應中尤其重要,因為在這類反應中各種分子須互相交換質子。在離子化合物中,氫原子可以獲得一個電子成為氫陰離子(H−),或失去一個電子成為氫陽離子(H+)。雖然在一般寫法中,氫陽離子就是質子,但在實際化合物中,氫陽離子的實際結構是更為複雜的。氫原子是唯一一個有薛定諤方程式解析解的原子,所以對氫原子模型的研究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6世紀,人們通過混合金屬和強酸,首次製備出氫氣。1766至1781年,亨利·卡文迪什第一次發現氫氣是一種獨立的物質,燃燒後會產生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根據這一性質,將其命名為「Hydrogen」,在希臘文中意為「生成水的物質」。19世纪50年代,英国医生合信编写《博物新编》(1855年)时,把元素名翻译为“轻气”,成為今天中文「氫」字的來源。 氫氣的工業生產主要使用天然氣的蒸汽重整過程,或通過能源消耗更高的水電解反應。大部份的氫氣都在生產地點直接使用,主要應用包括化石燃料處理(如裂化反應)和氨生產(一般用於化肥工業)。在冶金學上,氫氣會對許多金屬造成氫脆現象,使運輸管和儲存罐的設計更加複雜。.

新!!: 金星地質和氢 · 查看更多 »

氮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N;原子序数是7。在自然界中氮单质最普遍的形态是氮气,这是一种在标准状况下无色无味无臭的雙原子气体分子,由于化学性质稳定而不容易发生化學反应。氮气是地球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佔總體積的78.09%。1772年在苏格兰爱丁堡,由丹尼尔·卢瑟福分離空氣後发现。氮属于氮族元素中的一种。 氮是宇宙中常見的元素,在銀河系及太陽系的豐度排第七名。其生成的原因推測是由於超新星中碳和氫產生的核融合。由於氮元素及其和氫、氧形成的常见化合物都极易揮發,因此在內太陽系中的類地行星中氮元素較不常見。不過和地球一样,其他行星及其卫星的大氣層中,气态的氮及其化合物很常见。 很多工业上很重要的化合物(比如氨、硝酸、用作推进剂或炸药的有机硝酸盐以及氰化物)都含有氮原子。氮原子之间具有非常牢固的化学键,无论是在工业中或是在生物体內,将转化为有用的含氮化合物都是很不容易的。相应的,当含氮化合物燃烧,爆炸或分解时会产生氮气,并通常可以释放大量有用的能量。合成产生的氨和硝酸盐是关键的工业化肥料,而硝酸盐肥料是引起水系统富营养化的关键污染物。 含氮化合物除了作为肥料和能量储存的功用之外还有其他多种用途。氮是克維拉纤维和氰基丙烯酸酯强力胶水等多种材料的组成部分。在各种药学药品的大类中(包括抗生素)都含有氮元素。许多药物都是天然含氮信号分子的类似物或前体药物。比如,有机硝酸盐硝酸甘油和硝普钠在体内代谢产生一氧化氮以控制血压。植物中的生物鹼(经常是防卫性化合物)根据定义是含有氮的,许多知名的含氮药物(比如咖啡因和吗啡)是生物碱或是合成的天然产物类似物,像许多植物生物碱一样用作于动物体内的神经传导物质的接收器上(例如合成苯丙胺)。 氮主要存在于所有的有机体的氨基酸(以及蛋白质)和核酸(DNA和RNA)之中。人类身体中的3%的重量都是氮元素构成的,其含量仅次于氧元素、碳元素和氢元素。氮循环是指氮元素从空气进入生物圈和有机化合物中然后再返回大气的转移过程。.

新!!: 金星地質和氮 · 查看更多 »

水星

水星(Mercurius),中國古稱辰星;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辰星呈灰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以黑色配水星,因此正式把它命名為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但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離心率 ,軌道週期是87.969 地球日。從地球上看,它大约116天左右與地球會合一次,公转速度遠遠超過太阳系的其它星球。水星的快速運動使它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墨丘利,是快速飛行的信使神。由于大氣層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水星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太阳系行星之最。白天时赤道地區温度可达430°C,夜间可降至-170°C。極區气温則終年維持在-170°C以下。水星的軸傾斜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約度),但它有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在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在近日點的1.5倍。水星表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環形山),外觀看起來與月球相似,顯示它的地質在數十億年來都處於非活動狀態。 水星无四季变化。它也是唯一被太陽潮汐鎖定的行星。相對於恆星,它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它在軌道上繞行太陽兩圈的時間几乎完全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軌道上的公轉運動,是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因此,对一位在水星上的觀測者来说,一天相当于兩年。 因為水星的軌道位於地球的內側(金星也一樣),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際與白天出現在天空中,而不會在子夜前後出現。同時,也像金星和月球一樣,在它繞著軌道相對於地球,會呈現一系列完整的相位。雖然从地球上觀察,水星會是一顆很明亮的天體,但它比金星更接近太陽,因此比金星還難看見。 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只有28.3°。當它最亮時,从技術角度上讲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它,但由于其距离太阳过近,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則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當大距出現在赤道以南的緯度時,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見水星。 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新!!: 金星地質和水星 · 查看更多 »

水手10號

水手10號(Mariner 10)是一系列以飛越方式進行的行星探險水手號計劃中的第10個計畫,也是計畫中的最後一個。水手10號以飛掠的方式探測水星與金星,也是第一個探測過水星的太空船。其後美國太空總署在2004年發射信使號探測船已經於2011年抵達水星進行探測。 水手10號大約晚水手9號兩年發射,於1973年11月3日發射。主要任務包括探測水星與金星的環境、大氣、地表與行星的特徵。水手10號也是第1艘利用行星重力來同時探測2顆行星的探測船,也就是以重力彈弓效應(gravity assist trajectory)來加速,進入金星重力影響區內,接著靠金星的重力將探測船拋至另一個軌道來接近水星。.

新!!: 金星地質和水手10號 · 查看更多 »

水手2號

水手2号探测器是美国发射的第二个水手系列探测器,该探测器成功地掠过金星从而成为人类第一个成功接近其他行星的空间探测器。 水手2号的结构与水手1号基本一致,携带了6台科学仪器。包括一台工作在13.5毫米和19毫米的双通道微波雷达,一台工作在8至9微米和10至10.8微米波段的红外雷达,1台磁力计,1个电离室,1個粒子探测器以及1台宇宙尘埃检测仪。 在经历了108天、2亿9千万公里的飞行之后,水手2号在12月14日接近金星并拍摄下了红外及微波波段的图像。.

新!!: 金星地質和水手2號 · 查看更多 »

水手5號

水手5号原本是水手4号的备份探测器,其原任务目标同样为火星。因为水手4号成功得完成了任务,水手5号的目标被更改为了金星。在1967年10月17日达到距离金星最近处,此时它与金星的距离为4000公里。由于安装了比水手2号更先进的探测器,它传回的数据更加丰富和详细。.

新!!: 金星地質和水手5號 · 查看更多 »

氘(注音:ㄉㄠ;拼音:dāo(1);客家話:dao(1);粵語:dou(1);台語:to(1);英语:Deuterium)為氢的一种穩定形態同位素,又称重氢,元素符号一般为D或2H。它的原子核由一颗质子和一颗中子组成。在大自然的含量约为一般氢的7000分之一。.

新!!: 金星地質和氘 · 查看更多 »

洪流玄武岩

洪流式玄武岩(Flood basalt)為一種不同於中央爆發,而從線狀裂縫噴發的爆發型態,常發生於裂谷,並因為熱柱中黏滯性小的岩漿短時間內噴發而產生。.

新!!: 金星地質和洪流玄武岩 · 查看更多 »

洛乌希平原

洛乌希平原(Louhi Planitia)位于环金星北极地区2400公里,与雪姑娘平原一起形成了一个围绕北极点、最远延伸至北纬75度的大低地。该地表特征命名为“斯塔鲁哈·洛乌希”——卡累利阿-芬兰史诗《卡勒瓦拉》中的北方女巫。.

新!!: 金星地質和洛乌希平原 · 查看更多 »

深空网络

美國太空總署深空網路(英語:Deep Space Network)是NASA設置的一个用以聯絡航天器的全球網路設施,位于美国(加洲)、西班牙(马德里)和澳大利亚(坎培拉),用以為美國太空總署的行星際航行太空船提供通訊,也被用來執行射電天文學和雷达天文學對於太陽系和宇宙的观测,并對地球轨道上的人造衛星提供支持,是NASA噴射推進实验室 (JPL)的一部份。欧洲、俄罗斯、中国、印度和日本也有類似的網路。.

新!!: 金星地質和深空网络 · 查看更多 »

温室效应

溫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是指行星的大氣層因為吸收辐射能量,使得行星表面升溫的效应。由於溫室效应,行星表面溫度會比沒有大氣層時的溫度要高A concise description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given in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What is the Greenhouse Effect?", I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hapter 1, page 115: "To balance the absorbed incoming energy, the Earth must, on average, radiate the same amount of energy back to space.

新!!: 金星地質和温室效应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金星地質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海洋地殼

海洋地殼是岩石圈的一部分,由密度較大的矽鎂質岩石構成,偏向鹼性,與大陸地殼相比,硅酸鹽較缺乏,密度也較大,平均密度約3.0g/cm^3(大陸地殼2.7g/cm^3),由於密度較大,根據大陸均衡學說,海洋地殼無法像大陸地殼般在地幔之上浮得那麼高。 主要是由玄武岩組成。海洋地殼的厚度約在5至10公里之間,地球內部由於熱的作用產生對流,岩漿上升處,是在地表張裂板塊,產生分離板塊邊緣(divergent boundaries),中洋脊是為代表,該地區會有許多淺的、正斷層(張裂作用)式的小地震。大部分情況下,和板塊碰撞時隱沒,因此地質年齡也較年輕,現存的海洋地殼年齡都在200百萬年之內。在中洋脊由深部岩漿加進來,所產生的是為海洋板塊,在淺部都是玄武岩,深部則為輝長岩。 海洋地殼上的大板塊只有太平洋海板塊,其餘均為較小的板塊。 海洋板塊以每年兩公分的速度向外擴張(稱為海底擴張學說),直到碰到大陸板塊邊緣,由於海洋板塊密度較大,會隱沒到大陸板塊之下,產生聚合板塊邊緣(convergent boundaries)。海洋板塊在擠壓過程中,會推動大陸板塊移動,產生「大陸漂移」,目前世界五大洲分佈,是由二億年前一大塊「盤古」大陸(泛大陸)張裂開來的。聚合板塊邊緣由於兩種不同性質的板塊碰撞,不斷的在擠壓,不斷的在累積變形能量,直到超過岩石能夠忍受的程度,遂將累積之變形能量在瞬間釋放出來,發生地震。這種巨大的碰撞力量,使聚合板塊邊緣產生許多淺至深的、逆衝斷層(擠壓作用)式的大地震。海洋板塊沿著隱沒帶,俯衝下插到大陸板塊之下約七百公里,才會與周遭物質同化,因此最深的地震也可到達七百公里。 Category:地球的结构 Category:地球物理學 category:地质学.

新!!: 金星地質和海洋地殼 · 查看更多 »

斷層

断层(fault)是指岩石形成節理構造破裂後,兩側岩層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 。断层大小不等,大的断层可纵贯整个岩石圈,水平则可绵延几千公里。 由於相鄰地殼間可能會作垂直或水平相互滑動,因此在斷層處經常會發生地震。大型的斷層一般都是地球的板塊邊緣,但在遠離活躍的板塊邊緣處也可以發現許多大大小小的斷層,例如歐亞板塊就是板内断层十分发達的地区。由于较大的断层通常都不只是一个简单清晰的断面,而是一组断面的集合,因此人们又提出了断层带(或断层破碎带,fault zone)的术语,在地质学文献中,规模巨大的断层带则通常叫做断裂带。.

新!!: 金星地質和斷層 · 查看更多 »

撞击坑

撞击坑(又称陨石坑或环形山)為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撞击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击坑内常常会積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撞击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撞击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易,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撞击坑消失。 在地球上约有150个大的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僅有5個,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研究地质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已经无法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撞击坑。在有些天体上撞击坑的密度可以被用来确定相应的表面地区的形成年代。.

新!!: 金星地質和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拉维尼亚

在罗马神话中,拉维尼亚(拉丁文:Lāuīnĭa),是萨图恩玄孙,皮库斯曾孙,法乌诺斯孙,拉丁努斯和阿玛塔之女。阿玛塔希望与表兄图努斯订婚,但其父根据神示把她嫁给了埃涅阿斯,此事引起了图耳努斯和埃涅阿斯的战争。埃涅阿斯胜利后与拉维尼亚完了婚,建立了城市。为纪念拉维尼亚,此城命名为拉维尼乌姆。埃涅阿斯去世后,拉维尼亚的继子阿斯卡尼乌斯-尤卢斯对她追求甚急,拉维尼亚逃至森林中。在那里生了西尔维乌斯,后即成为阿尔巴隆伽的第一代国王。据利维乌斯说,西尔维乌斯是阿斯乌斯之子。.

新!!: 金星地質和拉维尼亚 · 查看更多 »

拉達陸

拉達陸(Lada Terra)是金星上最小的大陸,與其他大陸不同,表面遍布著冕狀物。.

新!!: 金星地質和拉達陸 · 查看更多 »

晨昏圈

晨昏圈,又称晨昏線,或是曙暮光區是一條虛擬的線,它在行星的表面畫出了白天和黑夜的交界線(也稱為灰線)。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各是一个半圆弧,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昏线的西边是夜半球。在地球,晨昏線是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是一條直徑與地球接近的圓圈,除了極區以外,晨昏線每天會經過地球上同一個地點兩次, 一次是日出,另一次是日落。.

新!!: 金星地質和晨昏圈 · 查看更多 »

3D眼鏡

3D眼鏡(3D glasses),也可稱為「立體眼鏡」,是一種可以用來看3D影像或圖像的特別眼鏡。一般的專業立體眼鏡也比較貴,所以有些人會自製立體眼鏡來用。.

新!!: 金星地質和3D眼鏡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