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瑪嘉烈醫院和醫院管理局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瑪嘉烈醫院和醫院管理局之间的区别

瑪嘉烈醫院 vs. 醫院管理局

嘉烈醫院(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PMH)是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的一所大型公立地區綜合全科醫院,位於新界葵青區下葵涌荔景;醫院成立於1975年,10月20日啓用開始收容病人,以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之妹瑪嘉烈公主命名。瑪嘉烈醫院現有超過1,400張病床及3,900多名員工。 瑪嘉烈醫院毗鄰葵涌醫院,由醫院管理局管理,屬於九龍西聯網,主要為九龍西及新界南區(包括荔枝角、下葵涌、青衣、荃灣及東涌)的居民提供服務。隨著香港國際機場於1998年7月落成啟用,瑪嘉烈醫院除為訪港旅客提供緊急醫療護理外,如機場發生災難事故,是接收傷者的主要醫院之一。 瑪嘉烈醫院同時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認可的專科訓練中心,為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醫科學生提供臨床教育訓練及為畢業生安排實習。. 醫院管理局(簡稱醫管局;Hospital Authority,縮寫作 HA)是一個香港法定機構,負責管理香港公立醫院及診所,執行香港政府的公共醫療政策,並向香港政府提出包括醫院收費及所需要資源等相關政策建議,以及培育訓練醫療人員、進行醫院服務相關研究等。 醫院管理局由內部多個委員會組織而成,向香港政府衞生首長(今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負責。截至2018年4月1日,醫管局管轄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48間專科門診及73間普通科門診。截至2017年12月31日,醫管局合共提供28,329張病床,僱員人數約76,000人。各醫院及門診按其所屬區域,劃分為七個醫院聯網。.

之间瑪嘉烈醫院和醫院管理局相似

瑪嘉烈醫院和醫院管理局有(在联盟百科)14共同点: 九龍西聯網仁濟醫院 (香港)伊利沙伯醫院北區醫院北大嶼山醫院香港大學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葵涌醫院肿瘤学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明愛醫院

九龍西聯網

九龍西聯網(全稱九龍西醫院聯網,Kowloon West Cluster)是香港醫院管理局的地區性醫院聯網,負責服務深水埗區、葵青區、荃灣區及離島區(只包括北大嶼山)約127萬人口;現任總監為謝文華醫生。.

九龍西聯網和瑪嘉烈醫院 · 九龍西聯網和醫院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仁濟醫院 (香港)

仁濟醫院(Yan Chai Hospital,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YCH)是香港一所慈善機構,開辦仁濟醫院及學校,提供醫療、教育及社會等服務機構。 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區荃灣仁濟街7-11號.

仁濟醫院 (香港)和瑪嘉烈醫院 · 仁濟醫院 (香港)和醫院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伊利沙伯醫院

伊利沙伯醫院(簡稱伊院,Queen Elizabeth Hospital、QE,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QEH)是香港一所大型公立地區綜合性全科醫院,設有24小時急症室服務,佔地7公頃,位於九龍油尖旺區的京士柏南部、加士居道及衛理道一帶,並鄰近佐敦。 伊利沙伯醫院於1963年啟用,當時由醫務衛生署(後改稱衛生署)管理,以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命名,藉以紀念。1992年由醫院管理局接管,屬於九龍中聯網的龍頭醫院,目前由醫院管理局和伊利沙伯醫院管治委員會共同進行管理。該院目前設有1841張病床。現時伊利沙伯醫院的行政總監是盧志遠醫生。.

伊利沙伯醫院和瑪嘉烈醫院 · 伊利沙伯醫院和醫院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北區醫院

北區醫院(North District Hospital)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保健路9號,成立於1998年2月27日,是香港首間由醫院管理局全盤計劃和興建的公立普通科醫院,歷時3年2月建成,並於1998年11月14日開幕,隸屬於新界東聯網。快速的興建是為了服務人口急速增長的北區。醫院用地前身為皇家香港警察少年訓練學校的天祥營。 北區醫院提供了24小時急症室服務、日間醫療護理服務和社康護理服務,設超過600張住院病床、專科門診服務以及日間醫療護理和社康設施。現時的北區醫院管治委員會委員名單中有兩位重要成員,包括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羅思偉醫生和北區醫院行政總監孫天峯醫生。.

北區醫院和瑪嘉烈醫院 · 北區醫院和醫院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北大嶼山醫院

北大嶼山醫院(簡稱北大、嶼院;North Lantau Hospital,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NLTH),是香港離島區大嶼山東涌的一所公立醫院,屬於九龍西醫院聯網,於2013年第二季落成,同年9月24日起分階段啟用,至2014年9月25日起提供24小時急症室及住院服務。 北大嶼山醫院由醫院管理局九龍西醫院聯網管理,轄下以瑪嘉烈醫院為主的各醫院支援北大嶼山醫院的服務及資源。.

北大嶼山醫院和瑪嘉烈醫院 · 北大嶼山醫院和醫院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HKU),是香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大學本部位於香港島的薄扶林。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並於1912年3月11日正式辦學,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立之初,更是大英帝國在東亞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 香港大學創立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其溯源是1887年成立的華人西醫書院,該校後來併入香港大學並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與文學院及工程學院一同被認為是香港大學的創校學院。香港大學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大學於1948年恢復運作,其後多所學院及學術部門相繼成立。港大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香港大學現在共有十所學術學院,香港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港大醫學院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鑑定及上報冠狀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單位。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為香港社會培養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學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長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續位於《QS》及《泰晤士》綜合排名的亞洲三甲之列。港大牙醫學院於2016年及2017年全球排名第一,而港大教育學院於2017年為亞洲第一。.

瑪嘉烈醫院和香港大學 · 醫院管理局和香港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原稱香港大學醫學院,為一所坐落於香港港島薄扶林的醫學院。其校址離香港大學本部有數公里之遠,鄰近作為其教學及研究基地的瑪麗醫院。港大醫學院現提供醫學、中醫學、護理學、藥學及生物醫學的教育與研究項目。除中醫課程採用中英雙語教學外,所有課程均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主要的教學醫院為位於附近的瑪麗醫院。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是香港最早成立的醫學院,已有逾百年歷史,時至今日香港也僅有兩所同時提供醫學及藥學專業培訓的醫學院,另一所為1981年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瑪嘉烈醫院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醫院管理局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查看更多 »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为 CUHK),簡稱中文大學、中大,是一所坐落於香港沙田馬料水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香港中文大学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顶级大学在香港的延续。創校教授為民國時期著名大儒、專家和國民政府及行憲後中華民國政府要員。大學所合併的三所書院中的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前身為1845年起始的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在中國大陸地區所建立的享有極高聲譽的教會及私立大學,是香港历史源流上最远久的高等学院。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合并香港高等學校而成立,並於1966年開辦香港首間研究院,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李卓敏:《開辦的六年》(1969年)頁38至48,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中大的創立打破了英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慣例,並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具歷史及時代意義。葛量洪爵士著、曾景安譯(1984年),《葛量洪回忆录》,广角镜出版社发行,ISBN 962-226-069-1,頁205。“港府和港大在當時否決興辦中文大學有很多原因,除了經費和師資問題,還有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同時出現兩所大學,擔心中文大學的存在會與原有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不單分散資源,更甚者會影響港府集中制定高等教育政策”《中文大學校刊》一九八一年秋(1981年),頁9。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只有某些部門同時提供粵語及標準漢語指引。 該校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亦是該地社會科學、國學、工商管理、理學及醫學的主要研究機構。其曾經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長獲得諾貝爾獎,校友銜蓋菲爾茲獎、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和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包括嶺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在内的等高校的校长,系唯一具有獲得國際頂級獎項的校友以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圖靈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有67%是中大的校友、教授(參見主欄目香港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譽為本科“諾貝爾獎”)的數目為香港最.

瑪嘉烈醫院和香港中文大學 · 醫院管理局和香港中文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Faculty of Medicin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成立於1981年,為香港中文大學其中一所學院,由五所分學院組成,設有多種醫療科學課程提供予本科及研究生,包括醫學、藥學、公共衛生、護理學及中醫學 。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為有關學院的教學醫院及研究基地。除中醫學採用中英雙語模式教授外,其餘課程均以英語教授。 中文大學醫學院為香港僅有的兩所醫學院之一,也是香港僅有的兩所提供醫學和藥學課程的大學。另一所為歷史較悠久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瑪嘉烈醫院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 醫院管理局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瑪嘉烈醫院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醫院管理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查看更多 »

葵涌醫院

葵涌醫院(Kwai Chung Hospital,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KCH)是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的一所精神科醫院,位於新界葵青區下葵涌荔景,毗鄰瑪嘉烈醫院;於1981年10月15日啟用,為九龍半島和新界西大部份地區的精神病病人提供評估、治療與住院服務。病床逾900張,連同轄下分別於油麻地、下葵涌及東九龍的精神科診所,全院共有約1,300名人員。.

瑪嘉烈醫院和葵涌醫院 · 葵涌醫院和醫院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肿瘤学

肿瘤学(英:Oncology)是一种研究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病因、预防、诊断、治疗以及基础研究的综合性、独立性医学二级学科。 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瑪嘉烈醫院和肿瘤学 · 肿瘤学和醫院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Pamela Youde Nethersole Eastern Hospital),簡稱東區醫院(PYNEH),是一所位於香港島東區柴灣的地區綜合全科醫院,成立於1993年10月,為紀念已故港督尤德爵士而以其夫人命名,院名中的「那打素」則源於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該院為醫院管理局港島東聯網的龍頭醫院,亦是香港首間提供急性精神科住院服務的全科醫院,為港島東居民提供全面的專科服務。東區醫院是醫院管理局港島東聯網轄下的六間醫院之一 。現任醫院行政總監為劉楚釗醫生。 東區醫院是手術嚴重併發症最常發生的醫院之一。.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和瑪嘉烈醫院 ·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和醫院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明愛醫院

明愛醫院(Caritas Medical Centre,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CMC)於1964年由香港明愛創立,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永康街111號,於1991年移交醫院管理局,隸屬九龍西聯網,為一所公立地區綜合性全科醫院,共有病床1,172張,為九龍西北部居民提供24小時急症服務以及全面的急性醫療服務、伸延服務、門診及外展醫療服務。明愛醫院於2008年重開護士學校。.

明愛醫院和瑪嘉烈醫院 · 明愛醫院和醫院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瑪嘉烈醫院和醫院管理局之间的比较

瑪嘉烈醫院有50个关系,而醫院管理局有12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4,杰卡德指数为8.09% = 14 / (50 + 123)。

参考

本文介绍瑪嘉烈醫院和醫院管理局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