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邵逸夫和香港藝術節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邵逸夫和香港藝術節之间的区别

邵逸夫 vs. 香港藝術節

邵逸夫爵士(Sir Run Run Shaw ,)(注),邵雍第三十三世孫,章字輩。字仁楞,「以字行」,號逸夫,香港電影及電視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 他在1958年於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另外他旗下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慣稱無綫電視)亦主導着香港的電視行業,多年來佔據本地的收視領先地位。1977年,邵獲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冊封為下級勳位爵士。 他生前曾致力于慈善事业,历年捐助社会公益、尤其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中国大陆,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而邵逸夫在晚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諾貝爾獎之称的“邵逸夫奖”,表揚在教育和科研有傑出貢獻的人物。 2014年1月7日上午6時55分,邵逸夫在家中安詳辭世,享年107歲。. 香港藝術節創辦於1973年,是每年一度薈萃世界各地藝術團體之盛事。藝術節於每年2、3月期間舉行,並成為了香港文化生活及表演藝術的焦點及推動者。每年8月會先預告來屆的精彩節目,並會於10月至12月公佈並進行所有節目的門票預售。 藝術節節目涵蓋包括古典音樂、中國音樂、世界音樂、歌劇、戲曲、戲劇及舞蹈。國際演藝名家,包括芭托莉、卡里拉斯、馬友友、格拉斯、馬素爾、沙爾、巴里殊尼哥夫、紀蓮、史柏西、皇家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基洛夫樂團及合唱團、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紐約市芭蕾舞團、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翩娜·包殊烏珀塔爾舞蹈劇場、雲門舞集、星躍馬術奇藝坊、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莫斯科藝術劇院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等都曾經參與藝術節的演出。 香港藝術節積極推介本地演藝人才和新晉藝術家,並委約及製作多套全新戲劇、室內歌劇和當代舞蹈作品,甚或出版新作劇本,不少作品已在香港及海外多度重演。 香港藝術節大力投資下一代的藝術教育。「青少年之友」外展計劃成立23年來,已為約700,000位本地中學生及大專生提供藝術體驗活動。藝術節每年亦通過 「學生票捐助計劃」提供近9,000張半價學生票。 香港藝術節每年主辦逾百項深入社區的「加料節目」,例如示範講座、大師班、工作坊、座談會、後台參觀、展覽、藝人談、導賞團等,鼓勵觀眾與藝術家互動接觸。 藝術節是一所非牟利機構,約三成經費來自香港特區政府的撥款,約四成來自票房收入,而餘下約三成則來自各大企業、熱心人士和慈善基金會的贊助受捐款。.

之间邵逸夫和香港藝術節相似

邵逸夫和香港藝術節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粤语

粤语

粵語又称廣東話、廣府話、廣州話、唐話,在粵語使用區中又稱白話,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粵語是漢語在广东和广西地区形成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及視粵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粵語下有數支粵語的方言。 受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南迁影响,粵語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用词。随着近代两广地区人口的海外迁徙,粤语在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地的華人社區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 全球以粤语为母语的约为1.2亿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分布于廣東、香港、澳門、廣西和海南等地,在粤语核心地区广东省近8,000万本地人口中,粤语使用者近4,000万;在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在中国境内,以粤语为母语的群体是继官话和吴语之后的第三名。粤语也是除了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汉语族语言。此外,粵語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以及北美洲、欧洲和澳洲、新西兰、圣诞岛等地的华人社区都有广泛分布。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定和建議,香港政府已擬定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粵語已被列入其中,成為480個香港本地非遺項目之一。粵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粤语和邵逸夫 · 粤语和香港藝術節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邵逸夫和香港藝術節之间的比较

邵逸夫有148个关系,而香港藝術節有6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0.48% = 1 / (148 + 61)。

参考

本文介绍邵逸夫和香港藝術節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