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谭嗣同和走向共和相似
谭嗣同和走向共和有(在联盟百科)18共同点: 劉光第,同治,康有为,康有溥,刚毅,兩廣總督,光绪帝,翁同龢,荣禄,袁世凯,贾一平,林旭,梁启超,楊銳 (清朝),楊深秀,清朝,戊戌变法,慈禧太后。
劉光第
劉光第(),字德星,號裴村、別號古愚,原名光謙,號吉六,四川省敘州府富順縣南趙化鎮西街風景間處人。清末維新變法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同治
同治(a;;公元1862年至1874年)为滿清入關後第八位皇帝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前后共13年。 清史學家一般認為兩宮太后廢用祺祥而起用同治一詞,是要代表兩位太后與天子共同而治。也有人認為,「同治」是呼應清兵入關,入主中原的順治,等「同」順「治」。表達了中興帝國的意願。.
康有为
康有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辮軍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政敵下毒。.
康有溥
康有溥(),字廣仁,號幼博,又號大廣,廣東南海人,康有為之弟。參與戊戌變法,慈禧太后重奪權力後,因梁啟超帶病往北京應付官試,與他同行,因而被捕,和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齊被斬,合稱戊戌六君子。.
刚毅
剛毅(),字子良,他他拉氏,滿洲鑲藍旗人,清朝晚期大臣。因戊戌政變後監斬戊戌六君子及支持義和團而著名。.
兩廣總督
兩廣總督(v),始设于中國明朝时期,總管兩廣(即後世廣東,包括今海南省,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至清朝成为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清朝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
光绪帝
清德宗載湉(a)(),又稱光緒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巴达古尔特托尔汗」(Бадаргуулт төр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光緒」。 光緒帝乃醇贤亲王奕譞次子以及道光帝之孙,以三歲沖齡,過繼給咸丰帝,在位三十四年,於1875年2月25日至1908年11月14日在位。他在幼年時由慈安太后及慈禧太后兩宮聽政,历经甲午战争和戊戌變法。 1898年戊戌變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禁闭在中南海瀛台。1908年,慈禧死之前一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死於砒霜毒,死后庙号德宗(v),谥号景皇帝(v),葬于崇陵。他是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兵入關以來的第九位皇帝。.
翁同龢
翁同--(),字叔平,號松禪,晚號瓶庵居士。中国江蘇常熟人,晚清政治人物、书法家。官至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门大臣。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帝师。.
荣禄
荣禄(),字仲华,满族,乌喇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清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祖父,慈禧太后的亲信。 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后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出为西安将军。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留京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所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1903年病逝。谥文忠。编有《武毅公事略》,著有《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
袁世凯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贾一平
贾一平,中国大陆男演员。.
林旭
林旭(),字暾谷,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朝末年维新派人士。出身举人。是康有為的弟子,戊戌六君子之一。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称其“其于诗词、散文皆天授,文如汉魏人;诗如宋人,波澜老成,奥深侬,流行京师,名动一时”。有《晚翠轩集》遗世。.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楊銳 (清朝)
杨锐(),字退之,易字叔峤,又字钝叔,號蟬隱,四川省绵竹縣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维新派人士。.
楊深秀
楊深秀(),初名毓秀,同治十三年甲戌改名深秀,字漪邨(會試硃卷作衣純),又用里名自號儀村,號孴孴子,山西絳州聞喜縣人。生於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初二日(1849年4月24日)戌時,行一,大行二,民籍,以廩生中式同治九年庚午科本省鄉試舉人第三名,以員外郎分刑部學習,會試中式第266名貢士,著有《晉中國都考》、《山西星度譜》、《聞喜縣志疑存文鈔》、《雪虛聲堂詩鈔》 他是“戊戌變法”中的重要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戊戌变法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戊戌維新、維新變法,是中國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年)的短暫政治改革運動,變法量初由慈禧太后默許、光緒帝主導,深入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個層面,希祈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然而後期改革過於激烈,加上光緒帝有意通過維新派奪回權力,且有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建議將慈禧太后囚禁、暗殺等傳聞,惹怒慈禧,加上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當權保守勢力擔心變法中的「合邦」計畫最終會導致中國被日本和英國瓜分,步朝鮮乙未事變的後塵,因而發動了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僅經歷了103日就告終。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入日本驻北京大使馆,譚嗣同等維新人士陸續被捕殺害,光緒帝則被軟禁於中南海瀛臺,慈禧重新當政,引發了民間輿論支持孫文和黃興等更為激烈的革命主張,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谭嗣同和走向共和的共同点。
- 什么是谭嗣同和走向共和之间的相似性
谭嗣同和走向共和之间的比较
谭嗣同有86个关系,而走向共和有22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8,杰卡德指数为5.83% = 18 / (86 + 223)。
参考
本文介绍谭嗣同和走向共和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