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裴仲孫和高麗 (918年-1392年)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裴仲孫和高麗 (918年-1392年)之间的区别

裴仲孫 vs. 高麗 (918年-1392年)

裴仲孫(),高麗王朝後期三別抄軍將領,三別抄軍反抗元朝統治的領導人。 裴仲孫在高麗元宗在位期間官至將軍。元宗十一年(1270年),高麗元宗將都城從江華島遷回開京,並下令解散三別抄軍,取回軍中名籍。三別抄軍害怕名籍被交給蒙古人致使蒙古人報復,裴仲孫便與夜別抄軍指諭盧永禧等人起兵叛亂,並在國中宣稱蒙古人大軍將至,要對高麗百姓進行大屠殺。裴仲孫、盧永禧擁立承化侯王溫為國王,署置官府,以大將軍劉存奕、尚書左丞李信孫為左右承宣。三別抄軍封鎖了江華島與陸地之間的水路,又佔據了周邊的島嶼和沿海一帶作為根據地。 前中書舍人李淑真、郎將尹吉甫聚集奴隸攻擊三別抄軍,三別抄軍逃往珍島。元宗派金方慶前往鎮壓。翌年,金方慶與蒙古元帥忻都擊敗三別抄軍,攻陷珍島。裴仲孫和王溫都被殺,三別抄軍餘部在金通精的率領下逃往耽羅繼續抗爭。. 丽(918年-1392年),又称高麗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王朝之一。918年泰封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丽国,定都于自己的家乡开京(即今开城)。高丽历史在朝鲜半岛维持了近500年,直到1392年朝鲜王朝的建立。 佛教是高丽国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国青瓷制作手艺精湛,闻名世界。部分观点认为,高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国家,但史學界大多數則認為中國在更早的時期已經發明了銅活字印刷術,並用於印製紙鈔。 高丽国都的开城在三国时代属于高句丽,所以王建以高丽为国号(“高丽”的名稱源于“高句丽”,高丽就是高句丽王朝后期通用的简称)。高丽被今天的朝鲜政府认为是朝鲜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但有些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朝鲜的国家是新罗,如韩国学者李基白就表示:“毕竟是统一的新罗的领土和人民,在那里形成的社会文化构成了后来朝鲜历史的主流”。韩国前总统金大中也曾在文中提及统一的新罗为韩国历史的源头。.

之间裴仲孫和高麗 (918年-1392年)相似

裴仲孫和高麗 (918年-1392年)有(在联盟百科)8共同点: 三別抄开城特级市忻都高麗元宗蒙古人金方慶耽羅江華島

三別抄

三別抄是高麗王朝時期一支戰鬥部隊,是左別抄、右別抄與神義軍的統稱。崔氏政權的私兵軍團,後來發展成為高麗的正規軍。 「別抄」的意思是精銳部隊,「夜別抄」最早是為了平定地方叛亂而臨時組成的組織,崔氏政權時代成為常設組織,人數增多,分為左別抄與右別抄兩支部隊,再加上被蒙古俘虜逃回者組成的神義軍,合稱三別抄,成為武人持續掌握高麗政權的重要權力基礎。.

三別抄和裴仲孫 · 三別抄和高麗 (918年-1392年) · 查看更多 »

开城特级市

開城特級市(),又名松都(송도)、松岳(송악)、開京(개경)、松京(송경),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黃海北道的城市。開城是高麗時代的古都,經歷了五百多年的繁榮,傳統商業興盛。開城原屬京畿道,南北分治之後成為了朝鲜的邊境城市。近郊所產的高麗人參馳名國際。開城特級市曾是開城工業地區的一部份,容許來自韓國及世界各地投資者開設工廠。.

开城特级市和裴仲孫 · 开城特级市和高麗 (918年-1392年) · 查看更多 »

忻都

忻都(;生卒年不詳),《高麗史》中又作忽敦,是元朝初年的一位將領,負責為元朝經略高麗,其在元朝征討日本的戰役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铁木哥斡赤斤六世孙。 忻都在1270年被忽必烈任命為鳳州經略使,以防備在高麗發動叛亂的三別抄軍,並為進攻日本作準備。1271年,三別抄軍的首領裴仲孫請求以全羅道之地投降元朝,但被忻都拒絕了。不久忻都率忽林赤、王國昌等部,聯合高麗的金方慶部攻打三別抄軍的根據地珍島,一舉奪下了該島,殺死了裴仲孫及其擁立的承化侯王溫,餘黨逃往耽羅。高麗元宗欲讓被三別抄軍擄至珍島的百姓回到故鄉與家屬團聚,忻都不聽。最終在忽必烈的干涉下方才讓這些人重返故鄉。 1273年,忻都率鄭溫、洪茶丘等部攻打耽羅,一舉殲滅三別抄軍殘餘勢力。 1274年,忽必烈命令鳳州經略使忻都、安撫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一萬五千人遠征日本,史稱文永之役。但最終元軍因遭遇颱風而全軍覆沒,忻都逃回高麗。 1277年,洪茶丘誣陷高麗官員金方慶謀反,忻都與洪茶丘逮捕金方慶及其子金忻。但後來被證明系被誣告,將其釋放。 1280年,日本鐮倉幕府殺死了元朝前往勸降的使者杜世忠等人,時任征東元帥的忻都請求再次征討日本,但忽必烈下令暫緩。同年高麗忠烈王到遠元大都,提出高麗將以三萬大軍遠征日本。於是忻都被任命為中書右丞,計劃再征日本。次年正月,忻都、洪茶丘率元軍再次遠征日本,史稱弘安之役。但再次遭遇颱風而全軍覆沒。 忻都是元朝負責監視和統治高麗的官員,因此高麗朝廷對其極為禮待,凡是議事的時候都坐在高麗國王的左邊。其妻子都享受王族待遇。但是高麗王對忻都十分猜忌,試圖削弱忻都的權力。忻都也對高麗國王此舉十分不滿,與高麗王的政見多有不和。在誣陷高麗忠烈王所重用金方慶事件中,忻都逮捕金方慶,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忻都和裴仲孫 · 忻都和高麗 (918年-1392年) · 查看更多 »

高麗元宗

麗元宗(;)諱王禃(),是高麗王國的第24代君主(1260年-1274年在位),初名王倎()。死後廟號元宗,諡號忠敬順孝大王(),葬於韶陵。元宗由忽必烈扶植继位,是高丽最后一个使用庙号的高丽君主。他有親蒙古帝國(元朝)傾向,之後高麗分成附元與反元兩派。.

裴仲孫和高麗元宗 · 高麗 (918年-1392年)和高麗元宗 · 查看更多 »

蒙古人

蒙古人,可以指:.

蒙古人和裴仲孫 · 蒙古人和高麗 (918年-1392年) · 查看更多 »

金方慶

金方慶(),字本然,高麗王朝的將領、都督使。新羅敬順王九世孫,慶尚北道安東金氏出身。 從元宗時代就在高麗朝廷中活躍,1271年更和蒙古軍一同討伐了三別抄之亂因而有軍功。1274年,在忽必烈的命令之下奉命參與進攻日本(即日本史上所謂的文永之役),他身擔高麗軍司令官並率領高麗軍參加了這次的攻擊。但是與同是高麗的人洪茶丘意見相左,據說在許多戰鬥的意見上往往持對立的看法。據說文永之役日本軍隊可以戰勝的理由之一也是因為高麗軍本身的內鬨(在撤軍問题上和忻都一樣相左反對撤軍)。 根據《高麗史》的記載,在文永之役後,金方慶伏虜了兩百名日本人,獻給高麗王作為奴隸。原文如下:「侍中金方慶等還師、忽敦以所俘童男女二百人獻王及公主。」 1277年,因為洪茶丘進讒言,他以謀反的罪名被忽必烈逮捕入獄,後來在高麗的忠烈王的苦苦求情和承認他的清白之下,方才無罪釋放。1281年的弘安之役也是以高麗軍司令官的身份參戰。1300年過世,享年88歲。諡忠烈。 金方慶在高麗受到元朝高壓支配之下,依然表現其強烈的忠君愛國之心,至今在韓國史上對他仍有很高的評價。但在日本因高麗軍在對馬、壹岐、北九州的暴行形象很差。 Category:高麗軍事人物 Category:舊安東金氏 Category:諡忠烈.

裴仲孫和金方慶 · 金方慶和高麗 (918年-1392年) · 查看更多 »

耽羅

耽羅(탐라),是曾位於今日濟州島的古國名。耽羅國首次出現在歷史上,是記載在中國的《三國志》當中。統治者頭銜星主。又有“涉罗”、“聃牟罗”、“儋罗”、“耽浮罗”、“托罗”、“屯罗”、“剡罗”、“剡罗罗”、“岛国”、“濟州夷国”等多个称呼。根据韩致奫在《海东绎史》中提供的解释说:东国方音(即朝鮮語)称‘岛’为‘剡’(今朝鲜语섬),称‘国’为‘罗罗’(今朝鲜语나라),‘耽’、‘涉’、‘儋’皆为‘剡’ 的谐音。“耽罗”就是“岛国”的意思。 根據《三國史記》的紀錄,耽羅國曾於476年服屬於百濟,並遣使朝貢。660年百濟亡國之後,耽羅陷入混亂。《日本書紀》記載,曾有遣唐使偶然漂至耽羅國,當時舉國上下因懼怕日本攻來,故曾對日本朝貢。朝鮮半島三國統一後,耽羅轉服屬於新羅。當時耽羅國王號稱「星主」,據說此稱號為新羅文武王所賜。 新羅滅亡後,耽罗短暂取得了三年的独立,938年耽羅又服屬於高麗。1105年,高麗在當地置耽羅郡,1121年改名濟州。 1271年,反抗元朝统治的高丽三别抄军侵入耽罗,驱逐耽罗国王,以其作为抗元根据地。1273年,元朝攻灭三别抄的势力,在耽罗设置達魯花赤。1274年,耽羅成為元朝的直轄地耽罗军民总管府,蒙古人看中此地,用來牧馬,是蒙古馬與韓國果下馬配種的地方。元朝派遣蒙古人来耽罗驻军并牧马,这些蒙古人被高丽人称为“牧胡”。1294年元成宗即位后,在高丽国王的请求下,元朝将耽罗歸還高丽,處於元與高麗共治。元朝末期,高丽恭愍王实行叛元政策,驱逐元朝在耽罗的势力。岛上的牧胡三千余人起兵反抗,恭愍王派遣崔莹等人镇压,平定了牧胡之亂。1404年取代高麗的朝鮮王朝朝廷下令廢除星主,1406年置濟州牧使。.

耽羅和裴仲孫 · 耽羅和高麗 (918年-1392年) · 查看更多 »

江華島

江華島()是位於韓國首爾特別市西北、南北停戰線附近的島嶼。简称:“沁”(朝鲜申櫶著有《沁行日记》)。.

江華島和裴仲孫 · 江華島和高麗 (918年-1392年)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裴仲孫和高麗 (918年-1392年)之间的比较

裴仲孫有15个关系,而高麗 (918年-1392年)有29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8,杰卡德指数为2.59% = 8 / (15 + 294)。

参考

本文介绍裴仲孫和高麗 (918年-1392年)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