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袁世凯和陈焕章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袁世凯和陈焕章之间的区别

袁世凯 vs. 陈焕章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焕章(),字重远,广东高要人,清末民初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孔教”徒。 15岁入广州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试中举。光绪三十年(1904年),聯捷甲辰恩科進士。1905年赴美留学。191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2年(民国元年)归国,模仿基督教建制在上海创“孔教会”,任总干事。康有为任会长。1913年被聘为袁世凯总统府顾问,入京,与严复、梁启超等联名致书参众两院,请定孔教为国教。1915年反对袁世凯称帝,离京返乡。1930年在香港设“孔教学院”,自任院长。.

之间袁世凯和陈焕章相似

袁世凯和陈焕章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康有为袁世凯梁启超

康有为

康有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辮軍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政敵下毒。.

康有为和袁世凯 · 康有为和陈焕章 · 查看更多 »

袁世凯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和袁世凯 · 袁世凯和陈焕章 · 查看更多 »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梁启超和袁世凯 · 梁启超和陈焕章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袁世凯和陈焕章之间的比较

袁世凯有337个关系,而陈焕章有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0.87% = 3 / (337 + 7)。

参考

本文介绍袁世凯和陈焕章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