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衝撞和龐克文化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衝撞和龐克文化之间的区别

衝撞 vs. 龐克文化

衝撞(Moshing或Slamdancing)是一種極端的舞蹈風格、重金屬音樂互動文化。參與者用手推、或用身體撞擊彼此,這是由於演唱會聽眾主動以身體姿態去享受現場的音樂、展現對台上表演樂團的歡迎,以及重金屬音樂的激烈特性形成這種動作。衝撞起源於1970年代末期美國加州和華盛頓特區的硬核龐克表演現場,隨後在龐克搖滾、鞭擊金屬與油漬搖滾表演現場的觀眾也開始這樣做,逐漸成為一種風行的舞蹈動作。從那時起,衝撞除了在龐克和重金屬樂團的表演中會出現外,偶爾也能在各式各樣的音樂流派裡發現,包括另類搖滾、電子舞曲和嘻哈音樂這種同樣精力充沛的音樂。雖然衝撞主要是在現場演唱會上進行的,但許多樂迷在私人空間聽音樂時也會玩起這種動作Tsitsos, William。 衝撞是充滿精力、非常自由、極富變化性和肢體接觸的舞蹈動作,它可以獨自一人、也可以從十幾個人到幾千人同時進行。在衝撞出現的場景中,視觀眾參與意願的不同,周圍會圍著退開、沒有參與的觀眾,將被撞出來的人推回衝撞範圍內,這個由參與衝撞者所占領的範圍即稱為「衝撞區」(Mosh Pit)。衝撞雖然主要是以手臂撞擊對方,但也有較危險的揮拳「猛撞」(Slam Pit)、俗稱洗衣機的漩渦「繞圈衝撞」(Circle Pit)和觀眾們分為兩邊,再隨音樂快速衝向對面的「死牆」(Wall Of Death)等不同形式。衝撞通常是在靠近舞台的區域出現,因為最前方往往是較熱情投入的觀眾。 衝撞是一種積極的樂迷回應或表達享受音樂的方式,大部分時候衝撞不會造成受傷,參與者通常也沒有傷害他人的意圖,而且會協助跌倒的人。但是衝撞也有許多造成傷亡的紀錄,它的危險性受到許多批評。其中「死牆」是最激烈、最極端的衝撞形式,這是鞭擊金屬樂迷發展出來的動作Nussbacher, Mike (2004). --(punk),又译“--”、“鬅客”。朋克文化是一種起源於1970年代的次文化。最早源起於音樂界,但逐漸轉換成一種整合音樂、服裝與個人意識主張的廣義文化風格。.

之间衝撞和龐克文化相似

衝撞和龐克文化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硬核朋克重金属音乐油漬搖滾涅槃乐队

硬核朋克

核朋克(Hardcore Punk,通常簡稱為硬核)是朋克摇滚的一个分支,起源于1970年代的英国和北美。硬核朋克比最初的朋克更重,更噪,更快,旋律更加简单更加混乱。硬核朋克风格的歌曲一般比较短、快、响,内容常常涉及激进的反社会、反规则的思想。原先「硬核龐克」這個用詞不是那麼固定,一直到加拿大溫哥華樂團D.O.A.透過他們1981年發行的專輯《Hardcore '81》,使得這個詞被廣泛使用。 硬核更引發直刃族(Straight Edge)的文化運動以及強硬派(Hardline)與Youth Crew等等運動。這種音樂類型在80年代的地下音樂,隨著獨立音樂的推廣、DIY精神,更加蓬勃發展,從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到紐約、新澤西甚至是加拿大、英國。他影響數種音樂類型,更成功打入主流市場,諸如金屬核、油漬搖滾、鞭撻金屬、Emo與後硬核。 傳統的硬核從未經歷過主流商業化的成功,但隨著時間推移,部分早期的先鋒樂團獲得了讚賞。樂團Black Flag的專輯《Damaged》更在2003年被列入滾石唱片史上最佳500張專輯中。.

硬核朋克和衝撞 · 硬核朋克和龐克文化 · 查看更多 »

重金属音乐

重金屬音樂(Heavy metal music)是搖滾樂中的一種,通常簡稱為金屬樂(Metal),泛指所有具有金屬音樂特點的音樂風格。主要在1960年代末及1970年代初期的英國開始廣泛發展。它發源於藍調搖滾及迷幻搖滾,再從更猛烈的硬式搖滾中改良演變而來。是一種渾厚、音量大的音樂,特色是強有力的嗓音、大量高度失真的電吉他、加長的、密集快速的鼓點。整體十分具有「重量」性,與其他音樂有顯著區別,因此有「重金屬」這個稱呼出現。 1968年,在英國出現第一批重金屬樂團如黑色安息日、齊柏林飛船與深紫,1980年猶太祭司拋棄藍調元素、並統一了金屬樂音調,摩托頭將金屬與龐克搖滾融合、並猛烈提升速度與爆發力。接著陸續興起了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瑞典死亡金屬新浪潮和美式金屬新浪潮等音樂運動,朝向硬核、極端、古典、憂鬱、民謠、前衛等不同方向,發展出眾多子流派。這些子流派的音樂特色都不盡相同,通常是以使用的樂器、失真音色的輕重、節奏快慢、旋律性比重、和弦、音階、唱腔、歌詞主題、樂曲結構來區分。.

衝撞和重金属音乐 · 重金属音乐和龐克文化 · 查看更多 »

油漬搖滾

油漬搖滾,又譯垃圾搖滾、頹廢搖滾(Grunge,亦被稱Seattle sound),是隸屬於另類搖滾的音樂流派,起源於1980年代中期美國的華盛頓州,特別是西雅圖一帶。油漬搖滾是一個將另類搖滾、噪音搖滾、硬核龐克和重金屬混合的樂派,普遍使用猛烈的失真電吉他作演出,與歌曲力度、淡漠或滿斥憂慮的歌詞形成強烈對比。油漬搖滾美學常被抽絲檢視、與其他搖滾樂派相比,許多油漬搖滾樂家亦被認為其作風不修邊幅、捨棄誇張不實之感。 1980年代晚期,油漬搖滾風潮在西雅圖獨立唱片廠牌Sub Pop旗下漸成雛形。超脫樂團(Nirvana)的《從不介意》(Nevermind)、珍珠果醬(Pearl Jam)的《十全十美》(Ten)、愛麗絲囚徒的《穢土》(Dirt)和聲音花園的《未知》(Superunknown)等專輯的發行,使得油漬搖滾在1990年代前半葉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並將另類搖滾樂的聲望推向高峰,油漬搖滾亦因此成為90年代最受歡迎的硬搖滾流派。然而,許多油漬搖滾樂團都因為對竄紅適應不良,而在1990年代晚期解散或淡出樂壇,話雖如此,他們的影響力仍左右著現代搖滾音樂的發展。.

油漬搖滾和衝撞 · 油漬搖滾和龐克文化 · 查看更多 »

涅槃乐队

涅槃乐队(Nirvana;超脱乐团)是一支美国的油渍搖滾乐队,于1987年在华盛顿州的亞伯丁组建,通过他们专辑《Nevermind》裡的Lithium和Smells Like Teen Spirit两首作品打入美国主流音乐。儘管在他們七年的職業生涯中只發行了三張錄音室專輯,超脫樂團已經被視為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重要的另類搖滾樂團之一。雖然樂團於1994年主唱科特·柯本去世後解散,但他們的音樂仍然受到追捧,並繼續影響著現代搖滾樂的文化。柯本還在媒體上被稱為“這一代的代言人”,和X世代的“旗艦樂團”。 超脫樂團活躍的職業生涯雖然在1994年Cobain死後結束,但是在克里斯特‧諾弗賽立克、戴夫·格羅爾和Cobain的遺孀寇特妮·洛芙監督下,發行了各種遺作。從首次亮相以來,樂團僅在美國就銷售了超過2500萬張唱片,全球銷量超過7500萬張,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樂團之一。.

涅槃乐队和衝撞 · 涅槃乐队和龐克文化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衝撞和龐克文化之间的比较

衝撞有60个关系,而龐克文化有3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4.40% = 4 / (60 + 31)。

参考

本文介绍衝撞和龐克文化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