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藍光光碟和規格產品編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藍光光碟和規格產品編號之间的区别

藍光光碟 vs. 規格產品編號

藍光光碟(Blu-ray Disc,简称BD)是DVD之後的下一代光碟格式之一,用以儲存高品質的影音以及高容量的資料。 藍光光碟是由索尼及松下電器等企業組成的藍光光碟聯盟(Blu-ray Disc Association)策劃的次世代光碟規格,並以索尼為首於2006年開始全面推動相關產品。 藍光光碟命名是由於其採用波長405奈米的藍色激光光束來進行讀寫操作(DVD採用650奈米波長的紅光讀寫器,CD則是採用780奈米波長的紅外線)。藍光光碟的英文名稱不使用「Blue-ray」的原因,是「Blue-ray Disc」這個詞在歐美地區流於通俗、口語化,並具有說明性意義,不能申請註冊商標,因此藍光光碟聯盟去掉英文字e來完成商標註冊。 2008年2月19日,隨著HD DVD領導者東芝宣佈在3月底結束所有HD DVD相關業務,最終由索尼主導的藍光光碟勝出,持續多年的下一代光碟格式之爭正式劃上句號。 2015年8月5日,藍光光碟聯盟(BDA)宣布將於2015年8月24日起開始定超高清蓝光光碟(Ultra HD Blu-ray)作為下一代格式。. 規格產品編號(規格品番(きかくしなばん/きかくひんばん))是基於日本唱片協會釐定的標準「」(1989年6月制定,2005年12月修訂),針對在市場上販賣的CD、DVD的媒體使用的一種編號。.

之间藍光光碟和規格產品編號相似

藍光光碟和規格產品編號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CD藍光光碟HD DVD

CD

--,又稱--(Compact Disc,縮寫:CD),是一種用以儲存數位資料的-zh-hans:光学盘片; zh-hant:光學碟片;-,原被開發用作儲存數位音樂。CD在1982年面世,至今仍然是商業錄音的標準儲存媒體。 在CD尚未發明之前,音響系統都是屬於--,音樂的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密紋唱片、收音機以及錄音機等,CD發明之前就沒有數位音響。.

CD和藍光光碟 · CD和規格產品編號 · 查看更多 »

藍光光碟

藍光光碟(Blu-ray Disc,简称BD)是DVD之後的下一代光碟格式之一,用以儲存高品質的影音以及高容量的資料。 藍光光碟是由索尼及松下電器等企業組成的藍光光碟聯盟(Blu-ray Disc Association)策劃的次世代光碟規格,並以索尼為首於2006年開始全面推動相關產品。 藍光光碟命名是由於其採用波長405奈米的藍色激光光束來進行讀寫操作(DVD採用650奈米波長的紅光讀寫器,CD則是採用780奈米波長的紅外線)。藍光光碟的英文名稱不使用「Blue-ray」的原因,是「Blue-ray Disc」這個詞在歐美地區流於通俗、口語化,並具有說明性意義,不能申請註冊商標,因此藍光光碟聯盟去掉英文字e來完成商標註冊。 2008年2月19日,隨著HD DVD領導者東芝宣佈在3月底結束所有HD DVD相關業務,最終由索尼主導的藍光光碟勝出,持續多年的下一代光碟格式之爭正式劃上句號。 2015年8月5日,藍光光碟聯盟(BDA)宣布將於2015年8月24日起開始定超高清蓝光光碟(Ultra HD Blu-ray)作為下一代格式。.

藍光光碟和藍光光碟 · 藍光光碟和規格產品編號 · 查看更多 »

HD DVD

HD DVD(High Definition DVD,“高清晰度DVD”或“高画质DVD”)是一種以藍光鐳射技術儲存數位格式資訊於光碟上的產品,現已發展成高解析度DVD標準,由HD DVD推廣協會負責制定及開發。HD DVD與其競爭對手Blu-ray Disc(简写为「BD」,藍光光碟)有些許些相似之處,光碟片均是和CD同樣大小(直徑120mm)的光學數位格式儲存媒介,使用405奈米波長的藍色鐳射。 HD DVD由東芝、NEC、三洋電機等企業組成的HD DVD推廣協會負責推廣,惠普(同時支持BD)、微軟及英特爾等相繼加入HD DVD陣營,其中的主流片廠環球影業亦是成員之一。 但在2008年,隨著原先支持HD DVD的華納公司宣佈脫離HD DVD,以及美國數家連鎖賣場決定支持藍光產品,東芝公司終在2008年2月19日正式宣佈將終止HD DVD事業。.

HD DVD和藍光光碟 · HD DVD和規格產品編號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藍光光碟和規格產品編號之间的比较

藍光光碟有117个关系,而規格產品編號有2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2.13% = 3 / (117 + 24)。

参考

本文介绍藍光光碟和規格產品編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