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和赤兔马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董卓和赤兔马之间的区别
董卓 vs. 赤兔马
董卓(),字仲穎,涼州陇西临洮(今甘肅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自任相国和太师,位極人臣,但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國歷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並挾持號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生性凶残,施行暴政魚肉鄉民只為滿足一己之私,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發動董卓讨伐战,後來聯軍發生內鬨,转而成为各军阀互相争战的情況,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据屬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董卓年輕時頗具豪俠之氣,好交朋友並樂於施捨且勇猛好鬥,許多豪俠勇將都樂於與他交往並聽其號令,入主京師後禁不住名利權勢的誘惑,失去往日豪氣而墮落為世人恨之入骨的暴虐虎狼。. 赤兔马是《三国志》以及《三国演义》中登场的良馬,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 依《三国志·吕布传》,吕布“有良马曰赤兔”,当吕布在袁绍的手下时,被託进攻张燕。吕布骑着赤兔良马衝入敌阵,击败了张燕。自從呂布被逮以後,再也沒赤兔馬的消息了。 在《三国演义》中,是与西方交易得来、能夠一日千里的罕见汗血马,原屬董卓所有,董卓遣人送予呂布,慫恿呂布殺了其義父丁原投靠董卓,之後呂布在徐州戰敗,為曹操所殺,赤兔馬便為曹操所得。之後曹操進攻取得徐州的劉備,劉備戰敗,劉備手下大將關羽為曹操所擒,曹操為了要使關羽加入,將赤兔馬轉送關羽。後來關羽敗走麥城,被潘璋部將馬忠生擒,為呂蒙所殺,赤兔馬被賜予馬忠,遂絕食而死。 依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相馬經》:「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毋相其餘。」「欲得兔之頭與其肩,欲得狐之周草與其耳,……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鰭與脊。」可知兔頭、兔肩為漢代相名馬的標準之一,赤兔馬是達到此標準的馬匹,非單一馬的名稱,與擁有鳥目的白鶴、白鵠、白鴿 及有狐耳的黃耳情形相同。 赤兔另一義為傳說中一種紅毛兔的瑞獸。唐朝徐堅《初學記》·卷二十九·兔第十二·敘事:「瑞應圖曰:赤兔者瑞獸,王者盛德則至。」 还有一说:赤兔乃赤菟之误,“菟”者,虎也,春秋時楚人称虎为“於菟”。 小說《水浒传》裡也有赤兔马,关羽的后裔关胜骑一匹,反派角色钱振鹏骑卷毛赤兔马。.
之间董卓和赤兔马相似
董卓和赤兔马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吕布,丁原,三國志,袁绍,裴松之,曹操。
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區包头市九原区)人,东汉末年著名武将与军阀。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绍效力,后乘劉備與袁術交戰時而占据徐州,自成一方势力。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吕布和董卓 · 吕布和赤兔马 · 查看更多 »
丁原,字建陽,東漢末年的地方豪杰之一,董卓設計,丁被部將呂布刺殺。拜武猛都尉,并州刺史,官至執金吾。.
丁原和董卓 · 丁原和赤兔马 · 查看更多 »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和董卓 · 三國志和赤兔马 · 查看更多 »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為东汉末年割據勢力之一,最盛時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將軍,成為東漢末年最強盛的勢力諸侯,但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後實力大損,隨後在倉亭之戰再度敗於曹操,不久悲憤而亡。.
董卓和袁绍 · 袁绍和赤兔马 · 查看更多 »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东晋、劉宋時期的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與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稱。.
董卓和裴松之 · 裴松之和赤兔马 · 查看更多 »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和董卓 · 曹操和赤兔马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董卓和赤兔马的共同点。
- 什么是董卓和赤兔马之间的相似性
董卓和赤兔马之间的比较
董卓有172个关系,而赤兔马有2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3.05% = 6 / (172 + 25)。
参考
本文介绍董卓和赤兔马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