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菩薩戒和釋聖嚴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菩薩戒和釋聖嚴之间的区别

菩薩戒 vs. 釋聖嚴

菩薩戒,菩薩修菩薩道時遵守的戒律,為尸羅的一種,漢傳佛教總名三聚淨戒。. 法師(Sheng-Yan,),俗名張保康,出生於江蘇南通,臺灣佛教出家人,佛學弘法師兼教育家,為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 聖嚴法師於少年出家為沙彌,法名常進。1949年,因戰亂還俗,加入中華民國陸軍,隨軍抵達台灣,以張採薇為名。在退伍後,於1960年皈依於東初法師門下,剃度出家,法名聖嚴,法號慧空,承繼臨濟宗與曹洞宗法脈。此外,又接受靈源法師禪悟印可,承繼臨濟宗法脈,法名知剛,法號惟柔。 後來,他前往日本留學並自立正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是中華民國第一位赴日攻讀博士並順利完成所有學分的出家比丘。 1998年5月1日至3日和藏傳佛教精神領袖與紐約進行三日的文殊菩薩法會,堪稱是吐蕃僧諍記後的第二次漢藏討論。 在東初老人圓寂後,他承繼為農禪寺住持,並創立法鼓山。.

之间菩薩戒和釋聖嚴相似

菩薩戒和釋聖嚴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佛教梵網經 (大乘佛教)汉传佛教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佛教和菩薩戒 · 佛教和釋聖嚴 · 查看更多 »

梵網經 (大乘佛教)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大乘佛教傳出的《梵網經》,收於大正藏律部,從古漢語轉譯至西藏而有藏譯本。其下卷又稱之為《梵網菩薩戒經》(梵語:Brahmajāla Bodhisattva śīla Sūtra)、《菩薩波羅提木叉經》、《菩薩心地戒本》,為漢傳佛教菩薩戒所據法本之一。本經雖與《巴利三藏·長部·梵網經》同名,但為不同經本,內容亦不相近。 經序說《梵網經》為鳩摩羅什所譯,然《梵網經》流傳史實不詳。許多佛教學者認為此經可能為為5世紀中於漢地所造。.

梵網經 (大乘佛教)和菩薩戒 · 梵網經 (大乘佛教)和釋聖嚴 · 查看更多 »

汉传佛教

漢傳佛教,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台灣、日本與越南等地。 印度的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再經由中國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形成以漢譯經典為本的汉传佛教。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自唐密在汉地消亡后,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與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不同。漢傳佛教和其他各系佛教最大的差別主要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素食、戒疤,南傳佛教不認同「南無阿彌陀佛」之用語,素食和戒疤也是漢傳佛教獨有,並非印度佛教的戒律。.

汉传佛教和菩薩戒 · 汉传佛教和釋聖嚴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菩薩戒和釋聖嚴之间的比较

菩薩戒有47个关系,而釋聖嚴有16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1.40% = 3 / (47 + 167)。

参考

本文介绍菩薩戒和釋聖嚴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