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莫卧儿帝国和阿拉姆吉爾二世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莫卧儿帝国和阿拉姆吉爾二世之间的区别

莫卧儿帝国 vs. 阿拉姆吉爾二世

--帝国、又称为莫卧--儿王朝、蒙兀--兒王朝(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英文:Mughal Empire,),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国。“蒙兀兒”即波斯语中“蒙古”一词的转音。在帝國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亚的阿富汗等地。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但是统治者是信奉伊斯兰教、有察合台汗国贵族血统、波斯化的蒙古人。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属于帖木儿王朝。帝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而基層则信仰婆羅門教,使用梵文等各種印度語言。 政權在第二代胡马雍时期曾一度衰落,后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时期进入全盛时期。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奥朗则布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帝国的疆域经过逐步的扩张而达顶峰,经济繁荣。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缓慢,处于不断衰退之中。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之后,英国击败西帕衣团,并彻底廢除已经有名無實的帝国,直接統治印度。. 阿拉姆吉爾二世(Alamgir II,Azîz ud-Din Âlamgir,),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臥儿帝国後期(第十四任)的君主,在位期間則為1754年-1759年。阿拉姆吉爾二世的父親為帝國第八任君主賈汗達爾·沙(Jahandar Shah)。 就任君主時年已55歲的阿拉姆吉爾,是由數位朝中大臣擁戴繼位。阿拉姆吉爾二世受控於首相,費羅茲·姜格三世中飽私囊,又迫害阿拉姆吉爾二世長子沙·阿拉姆二世,因此,阿拉姆吉爾二世與費羅茲·姜格三世關係並不好。阿拉姆吉爾二世任內對西方各國要求多所退讓,尤其是東印度公司在他任內取得多項決定性的權利。 1757年,費羅茲·姜格三世串通馬拉地人軍隊圍攻德里。最後德里的軍餉及財政大臣納吉布汗出逃至納吉巴巴德,馬拉地人及費羅茲·姜格三世入主德里,撤換軍餉及財政大臣,又再迫害阿拉姆吉爾二世為首的皇室,阿拉姆吉爾二世成為傀儡皇帝。雖然失去德里,納吉布汗與他的盟友仍與馬拉地人在薩哈蘭普爾對抗。 1759年,沙·阿拉姆二世從德里逃亡出走,費羅茲·姜格三世惟恐阿拉姆吉爾二世推舉沙·阿拉姆二世登基,收回他的實權,所以他便策劃刺殺行動,殺死阿拉姆吉爾二世及其他重要皇室成員,擁立奧朗則布曾孫沙·賈汗三世登基。阿拉姆吉爾二世的女婿帖木兒沙·杜蘭尼為阿富汗國王艾哈邁德沙·杜蘭尼的兒子,當阿拉姆吉爾二世被刺殺後,阿富汗軍隊擁立沙·阿拉姆二世及打着復仇的旗幟與馬拉地人和錫克人作戰。1761年,阿富汗軍隊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取得大勝,徹底摧垮了對手。艾哈邁德沙扶植了沙·阿拉姆二世為皇帝後回師坎大哈。 Category:印度歷史 Category:1759年逝世 Category:蒙兀兒帝國皇帝.

之间莫卧儿帝国和阿拉姆吉爾二世相似

莫卧儿帝国和阿拉姆吉爾二世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印度次大陸坎大哈伊斯兰教德里莫卧儿帝国沙·阿拉姆二世

印度次大陸

印度次大陆(又稱南亚次大陆或印巴孟次大陆)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大体位于北纬8-37度,东经61-97度。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大陆,所以称为次大陆。总面积约为4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亿。 印度次大陸的國家大體位於印澳板塊,也有一些位於南亞。當中,印度、印度河以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位處大陸地殼上;島國斯里蘭卡位處大陸架;島國馬爾地夫位處海洋地殼。.

印度次大陸和莫卧儿帝国 · 印度次大陸和阿拉姆吉爾二世 · 查看更多 »

坎大哈

坎大哈(قندهار,قندهار),阿富汗第二大城市,位于该国南部,是阿富汗南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普什图族聚居的中心城市。 坎大哈建城于公元前4世纪,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波斯和印度诸王朝争夺的军事重镇。1747年,艾哈迈德·沙阿·杜兰尼在此称王,建立阿富汗王国,以坎大哈为首都。虽然阿富汗的首都很快便迁往喀布尔,但是坎大哈作为阿富汗南部地区中心的地位自此一直未被动摇。 1995年,塔利班便是从坎大哈突然崛起,几乎一统阿富汗。阿富汗前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也是出身坎大哈的部族首领家庭。.

坎大哈和莫卧儿帝国 · 坎大哈和阿拉姆吉爾二世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伊斯兰教和莫卧儿帝国 · 伊斯兰教和阿拉姆吉爾二世 · 查看更多 »

德里

德里(दिल्ली;دہلی 或 دلّی;ਦਿੱਲੀ)是仅次于孟买的印度第二大城市,人口1675万,官方语言为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该城市位于北印度,地处亚穆纳河沿岸。其政治地位为直属联邦政府的直辖区,全称为德里国家首都辖区(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根据1991年印度议会的一项修正案,德里获得了本级议会有限的立法权限。德里大都会包括3个直辖市,即德里、新德里和德里坎登门,下辖214个村。 作为古印度历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古老贸易路线的主要城市,德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蹟、遺蹟和遺址。旧城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以后新德里成为联邦首都,自此德里渐渐发展为大都会,汇集印度各族人民。德里也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随着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印度独立以后德里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但随之而来就是使得德里丧失了原有文化特质。.

德里和莫卧儿帝国 · 德里和阿拉姆吉爾二世 · 查看更多 »

莫卧儿帝国

--帝国、又称为莫卧--儿王朝、蒙兀--兒王朝(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英文:Mughal Empire,),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国。“蒙兀兒”即波斯语中“蒙古”一词的转音。在帝國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亚的阿富汗等地。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但是统治者是信奉伊斯兰教、有察合台汗国贵族血统、波斯化的蒙古人。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属于帖木儿王朝。帝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而基層则信仰婆羅門教,使用梵文等各種印度語言。 政權在第二代胡马雍时期曾一度衰落,后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时期进入全盛时期。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奥朗则布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帝国的疆域经过逐步的扩张而达顶峰,经济繁荣。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缓慢,处于不断衰退之中。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之后,英国击败西帕衣团,并彻底廢除已经有名無實的帝国,直接統治印度。.

莫卧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 · 莫卧儿帝国和阿拉姆吉爾二世 · 查看更多 »

沙·阿拉姆二世

沙·阿拉姆二世(), 亦名Ali Gauhar, 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第十五任皇帝(1759年-1806年),是被谋害的阿拉姆吉尔二世的儿子。 1759年,沙·阿拉姆二世從德里逃亡出走,首相惟恐阿拉姆吉爾二世推舉沙·阿拉姆二世登基,收回他的實權,所以他便策劃刺殺行動,殺死阿拉姆吉爾二世及其他重要皇室成員,擁立奧朗則布曾孫沙·賈汗三世登基。阿拉姆吉爾二世的女婿帖木兒沙·杜蘭尼為阿富汗國王艾哈邁德沙·杜蘭尼的兒子,當阿拉姆吉爾二世被刺殺後,阿富汗軍隊擁立沙·阿拉姆二世及打着復仇的旗幟與馬拉地人和錫克人作戰。1761年,阿富汗軍隊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取得大勝,徹底摧垮了對手。艾哈邁德沙扶植了沙·阿拉姆二世為皇帝後回師坎大哈。 1764年10月,莫臥兒帝國與孟加拉聯軍被英屬東印度公司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打敗,沙·阿拉姆二世被迫在1765年8月16日與英屬東印度公司克萊夫男爵一世簽署阿拉哈巴德條約。根據該條約,莫臥兒皇帝將孟加拉、比哈爾和奧里薩邦的行政管理權(印度語中稱Diwani)授予了東印度公司。作為回報,東印度公司每年向國王進貢26拉克盧比(相當於26萬英鎊)。 其後,因應阿拉哈巴德條約的條款,沙·阿拉姆二世離開德里,逗留在安拉阿巴德,由他的兩名兒子代表他主持政務。雖然後來沙·阿拉姆二世回到德里,但是國勢日慼。英屬東印度公司勢力日漸壯大,由雙方一同統治,變成由英屬東印度公司主宰。沙·阿拉姆二世屢次被南方的馬拉塔帝國所敗,甚至德里被攻陷及沙·阿拉姆二世被囚。最後於1803年,英軍打敗馬拉塔帝國入主德里,救出又老又盲的沙·阿拉姆二世。1806年,沙·阿拉姆二世逝世,王位由次子阿克巴·沙二世繼承。 Category:蒙兀兒帝國皇帝.

沙·阿拉姆二世和莫卧儿帝国 · 沙·阿拉姆二世和阿拉姆吉爾二世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莫卧儿帝国和阿拉姆吉爾二世之间的比较

莫卧儿帝国有129个关系,而阿拉姆吉爾二世有1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4.23% = 6 / (129 + 13)。

参考

本文介绍莫卧儿帝国和阿拉姆吉爾二世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