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荃灣區和青山公路-葵涌段相似
荃灣區和青山公路-葵涌段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大窩口站,大窩口邨,德士古道,和宜合道,荃灣,青山公路,青山道,葵青區,新界西選區。
大窩口站
大窩口站(Tai Wo Hau Station)是港鐵荃灣綫的一個地底車站,它亦是新界區第一個建於地底的車站。根據十八區區議會區域劃分,行政上屬於荃灣區,德士古道至昌榮路一段的青山公路葵涌段是荃灣區及葵青區的分界線,車站建於青山公路以北,故屬於荃灣區。然而,站名由來的大窩口邨則位於葵青區。車站位於大窩口青山公路—葵涌段旁的國瑞路公園地底,由日本青木建設及飛島建設聯營公司負責興建,在1982年5月10日啟用。車站以深綠色和淺綠色為主要色調。.
大窩口邨
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新界葵青區中葵涌大窩口,於1961年入伙,是新界第一個徙置區,也是在所有葵青區的公共屋邨之中,是最接近荃灣區的屋邨,於1970年代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79年至1993年入伙,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屋邨。 是居者有其屋屋苑,屬於大窩口邨重建第五期項目,項目還包括大窩口體育館,共有兩座樓宇,在1993年落成。 原是居者有其屋屋苑,位於石頭街,原址為第20座徙置大廈,共有兩座樓宇,屬於大窩口邨重建第六期項目,後來因為政府決定停售居屋,於2004年改為紀律部隊宿舍。.
德士古道
德士古道(Texaco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新界荃灣東南(近荃灣公園),連接荃錦交匯處(象鼻山路、荃錦公路、大河道北、大河道)及荃青交匯處(荃灣路、青荃路)。德士古道馬頭壩道至荃青交匯处段因位於填海前的德士古灣(名稱取自海濱花園的前身德士古油庫)之東南而得名。青山公路葵涌段及荃灣段以北的一段德士古道屬後期興建,被稱為德士古道北(Texaco Road North)。 德士古道有兩線單程行車天橋避開荃灣市中心交通,一端連接荃灣路及青荃橋,另一端是通往荃錦交匯處。該天橋交通流量甚高,更是交通黑點,因德士古道連接象鼻山路、荃灣路與青荃橋,四通八達。由新界西北、機場、青衣出發車輛,取道德士古道往錦田或經城門隧道往沙田是最快捷的路線。然而自象鼻山路(柴灣角至石圍角段)通車後,屯門公路的車輛可經此段直通城門隧道,縮減行車時間,令德士古道的交通流量略為減少。而以上各道路亦是'''新界的士'''可指定的途經路線。 德士古道被認為是荃灣與葵涌大窩口的分界線。在青山公路以南的德士古道為荃灣區及葵青區的行政分界。.
和宜合道
和宜合道(Wo Yi Hop Road)是香港新界葵青區和荃灣區的一条主要道路,北至和宜合交匯處,南至青山公路。.
荃灣
荃灣(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
荃灣和荃灣區 · 荃灣和青山公路-葵涌段 ·
青山公路
青山公路(Castle Peak Road),1911年動工、1920年全線建成,是香港新界地區第二條落成的公路,全長近52公里,分為22段,至今仍然是全香港最長的行車道路。青山公路南起九龍西部的深水埗,繞經新界西各區(葵涌、荃灣、屯門、元朗),北至新界東的粉嶺為止。作為新界地區舊環迴公路的西線,曾與東線大埔公路組成來往新界全境的交通要道。.
青山道
青山道(Castle Peak Road)為香港青山公路在市區的一段,與大埔道(大埔公路在市區的一段)和沙頭角公路同樣是香港最早期建設的公路。.
荃灣區和青山道 · 青山公路-葵涌段和青山道 ·
葵青區
葵青區(Kwai Tsi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位於新界南部,是新界面積最小的一區,原本屬於荃灣區,於1985年4月1日從荃灣區中獨立,即現在的葵涌和青衣範圍。其區議會最初稱為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於1985年4月1日改稱為葵青區議會,面積約21.82平方公里。據2016年中的統計,葵青區的人口有520,572人。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亦位於此區,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時也必須經過此區及荃灣區,眾多工商大廈座落此區。.
荃灣區和葵青區 · 葵青區和青山公路-葵涌段 ·
新界西選區
新界西選區(英文 New Territories West Constituency)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五個選區之一,範圍為新界西半部地域,包括荃灣區、葵青區、屯門區、元朗區及離島區。 新界西選區總面積480.43平方公里,總人口(2011年)2,023,206人,人口密度4,211人每平方公里,是人口最多的選區。.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荃灣區和青山公路-葵涌段的共同点。
- 什么是荃灣區和青山公路-葵涌段之间的相似性
荃灣區和青山公路-葵涌段之间的比较
荃灣區有290个关系,而青山公路-葵涌段有1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2.92% = 9 / (290 + 18)。
参考
本文介绍荃灣區和青山公路-葵涌段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