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荃灣

指数 荃灣

荃灣(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

204 关系: 劉深城門隧道城門谷城門谷公園南宋南豐中心南明南海郡協和廣場 (荃灣)區域市政局坪石邨填海大嶼山大帽山大圍大窩口邨大鴻輝(荃灣)中心大欖隧道大河道大涌道如心廣場客家客家人客家民系官富場宋端宗宋朝寶安縣寶石大廈尖沙咀站將軍澳屏風樓屯門屯門公路屯門新市鎮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川龍川龍街中国大陆中環站东晋市中心市政局 (香港)万历三疊潭三棟屋三棟屋博物館九龍九龍城平方千米...乾隆康熙仁濟醫院仁濟醫院 (香港)廉租屋邨佐敦道何文田德士古道徙置區圓墩村分鐘咸和元朝元朗固定翼飛機四季大廈噪音污染皇崗口岸皇帝石圍角灣仔理民府祈德尊新邨福來邨秦朝粵大記紡織業紅色小巴美環街眾安街瘧蚊番禺 (古代)發展局局長發冷芙蓉山遷界令道士荃威花園荃灣荃灣區荃灣區議會荃灣大會堂荃灣廣場荃灣公共圖書館荃灣站荃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荃灣綫荃灣運輸大樓荃灣行人天橋網絡荃灣街市街荃灣裁判法院荃灣西站荃灣路荃灣(如心廣場)巴士總站荃灣(愉景新城)巴士總站荃灣海濱公園荃灣新市鎮荃灣政府合署荃錦交匯處荃新天地荃景圍荔景青山公路青山公路-荃灣段青山道青衣青衣島青龍頭西環西鐵綫西樓角路規劃署馬灣香港香港9號幹線香港天文台香港客家話香港小巴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香港市區香港地鐵香港國際機場香港公共小巴香港公共屋邨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立法會香港迪士尼樂園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香港房屋協會香港新市鎮觀塘觀塘綫鱟地坊象鼻山路賽馬會德華公園路德圍跑道麗城花園麗瑤邨黃大仙輕工業藍巴勒海峽藍田關門口街葵青區葵青區議會葵涌醉酒灣針山金山区 (上海市)蕙荃路腹瀉老圍 (荃灣)柴灣角林鄭月娥李万荣楊屋道楊屋道 (選區)楊屋道球場死路永曆汉朝汀九汀九橋油塘油柑頭沙咀 (荃灣)沙咀道沙咀道遊樂場沙田沙田新市鎮法师深井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港鐵清朝清朝政府滿樂大廈明朝海壩村海盗新安县新安縣志新界新界原居民新界西選區日本旺角擱淺愉景新城曹公潭曼彻斯特景炎 扩展索引 (154 更多) »

劉深

#重定向 劉㴱.

新!!: 荃灣和劉深 · 查看更多 »

城門隧道

城門隧道(Shing Mun Tunnels),簡稱城隧,於1990年4月20日通車,是連接香港新界西荃灣與新界東沙田的唯一隧道,也是9號幹線里程計算起始的路段,亦是'''新界的士'''指定可行駛的兩條收費行車隧道之一(另一條是大欖隧道),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行車隧道(政府)條例》。.

新!!: 荃灣和城門隧道 · 查看更多 »

城門谷

城門谷(Shing Mun Valley),簡稱城門(Shing Mun),是香港一個谷地,位於新界荃灣區大窩口東北部,上葵涌之西北,大帽山與針山之間,其大部份地區現時屬於城門郊野公園的範圍。 城門谷是城門水塘的所在地,也是沙田城門河的源頭。城門谷南部的針山,被連接荃灣和沙田的城門隧道貫穿。 城門谷也是一個具有軍事價值的地點。早於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將劉深襲淺灣(今荃灣),當時鄉民已於城門谷興建石城抵抗。至南明年間,將領李萬榮亦於城門谷建城抗清。到近代的香港保衛戰,其主要防線醉酒灣防線的主要防守據點暨總指揮部,便是位於城門谷的城門碉堡。 至於城門谷南部,則已成為荃灣新市鎮的範圍,包括和宜合、梨木樹及石圍角等地。.

新!!: 荃灣和城門谷 · 查看更多 »

城門谷公園

城門谷公園是香港一個大型公園,位於新界荃灣區大窩口北部,城門谷城門道,毗鄰象山邨及石圍角邨。 公園前身為象鼻山臨時房屋區和臨時遊樂場。整個公園範圍佔地10.73公頃,於1997年12月15日落成啟用,一直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公園內全面禁煙。 公園分為北園和南園,供遊人運動消閒。 北園設有五個網球場、一個長者健體園地和一個兒童遊樂場,還有二個男女洗手間。 南園設有一個硬地小型足球場暨手球場及五座可容納375名觀眾的看台、二個籃球場兼排球場及二座可容納186名觀眾的看台還有一個兒童遊樂場及足健徑,並有小型人工瀑布和6米高的噴泉。.

新!!: 荃灣和城門谷公園 · 查看更多 »

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宋朝的其中一个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時間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共152年。 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秦岭淮河線以南地区,與金国长期军事对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经济、手工业、航運贸易、武器制造及科技。.

新!!: 荃灣和南宋 · 查看更多 »

南豐中心

南豐中心(Nan Fung Centre)是位於香港新界荃灣的一座商業大廈,由南豐發展有限公司發展、關吳黃建築工程師事務所設計,基座1至3樓為商場。大廈座落荃灣市中心,公共交通車站林立,是往來九龍及新界人流的主要集中地;加上商場平台設有天橋連接公共運輸交匯處、荃灣城市中心和愉景新城,為商場帶來大量人流。 南豐中心底層巴士總站提供多線前往屯門、元朗的巴士路線,加上毗鄰港鐵荃灣站,成為來往市區及新界西北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在三號幹線及西鐵綫未通車前,每日下班時間均可見到經港鐵轉車的人龍。在颱風暴雨的日子,更會出現人龍排至荃灣站大堂內的奇景。.

新!!: 荃灣和南豐中心 · 查看更多 »

南明

南明(1644年-1662年)是明朝灭亡後,其皇族與官員在中國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的統稱,為時十八年。南明主要勢力有四系王,分別是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魯王監國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鍵與紹武帝朱聿𨮁、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等。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南明大臣意圖擁護皇族北伐。經過多次討論後由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澤清與劉良佐擁護明思宗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稱帝,即弘光帝,国号依旧为大明,史称南明或后明。1645年清軍攻破揚州,弘光帝逃至蕪湖被逮,後被送到北京殺害。弘光帝死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然而這兩個南明主要勢力互不承認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然而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終無所成。1646年,清軍分別占領浙江與福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而死。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由於其子鄭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鍵死後,其弟朱聿在廣州受蘇觀生及廣東布政司顧元鏡擁立稱帝,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 1646年永曆帝獲得瞿式耜、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的加入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援之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占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然而,各路明軍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孫可望等人的叛變,第二次反攻以節節敗退告終。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云南,永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達收留。後吴三桂攻入缅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後继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难,杀盡永曆帝侍從近衛,永曆帝最後被吴三桂以弓弦絞死,南明正式滅亡。此時反清勢力只剩夔東十三家軍與在金廈及台灣的明鄭王朝。.

新!!: 荃灣和南明 · 查看更多 »

南海郡

南海郡,可以指:.

新!!: 荃灣和南海郡 · 查看更多 »

協和廣場 (荃灣)

協和廣場(Concord Square)是位於香港荃灣新村街39號的小型商場,其上蓋為單幢住宅海天豪苑。商場於2003年5月對外開放,發展商為太平協和集團。.

新!!: 荃灣和協和廣場 (荃灣) · 查看更多 »

區域市政局

區域市政局(英文:Regional Council,縮寫:RegCo)是香港政府於1986年4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期間為香港新界九個地區提供食物衞生、清潔街道、文娛康樂設施、管理食肆等市政服務的法定機構,亦是香港三級議會的一部份(第一級為全港性的立法會、第二級為區域性的市政局/區域市政局、第三級為地區性的區議會),執行部門為區域市政總署。區域市政總署署長同時擔當區域市政局行政總裁。.

新!!: 荃灣和區域市政局 · 查看更多 »

坪石邨

坪石邨(Ping Shek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觀塘區平山,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設計,於1970年代落成。坪石邨所屬位置剛剛在黃大仙區區界外,所以屬於觀塘區,本邨鄰近牛池灣村及彩虹邨。有鑑於坪石邨的位置與啟德機場非常接近,所以屋邨的高度在興建時受到限制。 2010年1月22日,香港房屋委員會建築小組通過斥資1.3億港元活化坪石邨,該邨的活化工程由利安建築師有限公司負責設計,也是房委會首個對舊式屋邨引入活化概念,而該邨居民與商戶對此持不同意見。.

新!!: 荃灣和坪石邨 · 查看更多 »

填海

填海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陸地。對於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是一個為市區發展製造平地的很有效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東京、香港、澳門、新加坡、深圳及天津,均採用此法製造平地。有些機場,如日本關西國際機場更是整座百分之百填海而成,包括與陸地連接的連絡道路。.

新!!: 荃灣和填海 · 查看更多 »

大嶼山

大嶼山(Lantau Island,亦作Lantao Island),位於香港西南面,為香港最大島嶼,面積達147.16平方公里;比較香港第二大的島嶼香港島的面積大上近一倍。在香港行政區劃上,大嶼山大部分土地屬於離島區,而大嶼山海域亦成為通往澳門、珠海和中山之主要航道,惟大嶼山東北部青洲仔半島一帶,包括陰澳、竹篙灣及汲水門等,則屬於荃灣區。 大嶼山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遠離香港市區(當時對外交通完全依靠渡輪和街渡),不少土地均未開發,人煙稀少。隨着香港國際機場搬遷至此、青馬大橋(包括港鐵東涌綫及機場快綫)及汲水門大橋等相繼落成,將大嶼山與香港市區連接。北大嶼山新市鎮的開發、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啟用及未來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促進大嶼山的都市化發展。 截至2018年,大嶼山仍有不少舊式鄉村存在。同年3月,大嶼山大浪村當中的居民接受專欄訪問,指出大浪村為客家村落,目前只有大概十五戶人居住,而當中亦有私房菜形式的餐廳。.

新!!: 荃灣和大嶼山 · 查看更多 »

大帽山

大帽山(Tai Mo Shan)俗稱「大霧山」、「白果山」,是香港最高的山峰,海拔957米,比第二高的山峰鳳凰山高23米。大帽山昂然屹立新界中部,幅員廣闊,傲視同群,坡度相對平緩,其附近範圍被劃入大帽山郊野公園和城門郊野公園之內。附近則有大欖郊野公園及林村郊野公園。大帽山位於荃灣區和元朗區交界,並有小部分屬於大埔區。 大帽山上多條山脊均有俗稱,加上山體偏高,平均倚附在山脊俱在700米以上。.

新!!: 荃灣和大帽山 · 查看更多 »

大圍

大圍(Tai Wai)屬於香港新界東的社區。從前大圍只限於對大圍村(Tai Wai Village)及附近數條街的稱呼;現在已包括更廣的地區,獅子山隧道公路以西的獅子山和針山之間的整個--都統稱為大圍。現時大圍主要為住宅區,發展相當完善,區內有多個屋苑商場,為住戶提供日常生活所需。此外,區內有火化场和宝福山,使居民更加方便思念先人。 大圍村位於大圍站附近城門河邊,在積福街及積富街交界處,是沙田區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圍村,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大圍村有一道拱門,圍牆是用灰磚砌成,堅固耐用。此拱門亦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拱門上寫著「積存圍」(Chik Chuen Wai)三字,兩旁有副對聯,寫著「積善必降祥,心願萬家同積善」及「存仁必獲報,遠其百姓共存亡」,圍底的侯王宮更是沙田區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 1980年代初開始的新市鎮規劃(美林邨於1981年落成)將大圍的發展集中於谷地兩邊。車站北面的市中心摻雜着2至3層高的村屋、5至6層高的唐樓、以及近20年來興建的十多二十層高的住宅;再外圍就是多個大型公共屋邨,包括北面的美林邨、美田邨和南面的新翠邨、隆亨邨、新田圍邨及顯徑邨,公共屋邨之間建了另一些私人屋苑,鐵路上蓋最近又豎立了十數棟達四五十層高的屏風樓——名城。.

新!!: 荃灣和大圍 · 查看更多 »

大窩口邨

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新界葵青區中葵涌大窩口,於1961年入伙,是新界第一個徙置區,也是在所有葵青區的公共屋邨之中,是最接近荃灣區的屋邨,於1970年代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79年至1993年入伙,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屋邨。 是居者有其屋屋苑,屬於大窩口邨重建第五期項目,項目還包括大窩口體育館,共有兩座樓宇,在1993年落成。 原是居者有其屋屋苑,位於石頭街,原址為第20座徙置大廈,共有兩座樓宇,屬於大窩口邨重建第六期項目,後來因為政府決定停售居屋,於2004年改為紀律部隊宿舍。.

新!!: 荃灣和大窩口邨 · 查看更多 »

大鴻輝(荃灣)中心

大鴻輝(荃灣)中心,前稱英皇娛樂廣場,位於香港荃灣眾安街及沙咀道交界,樓高23層,基座設有購物商場,於1991年落成。前身為以專播二輪戲及色情電影聞名的大光明戲院。 1994年,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博士以9.55億元向五礦建設購入荃灣娛樂廣場,並命名為英皇娛樂廣場。2012年5月,英皇集團以14.5億元出售英皇娛樂廣場給張順宜及陳秉志。 近年積極從事物業發展的大鴻輝興業,亦有大手吸納民生區優質地舖,該集團主席梁紹鴻表示,已斥逾6億元向張姓投資者等以確認人形式,購入荃灣英皇娛樂廣場地庫兩層、與1至3樓共5層,以及獲得該廈命名權,將該廈改名為「大鴻輝(荃灣)中心」。未來會重整租戶群,料月租可增逾五成至約200萬元。.

新!!: 荃灣和大鴻輝(荃灣)中心 · 查看更多 »

大欖隧道

大欖隧道(英語:Tai Lam Tunnel),簡稱欖隧,於1998年5月25日通車,承建商是日本西松建設及香港寶嘉建築,是香港新界西的重要交通樞紐,與青朗公路同為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的一部份。亦是'''新界的士'''繼城門隧道後唯一指定可行駛的收費隧道,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大欖隧道及元朗引道條例》。 大欖隧道的興建主要是為紓緩屯門公路及青山公路的交通負荷,同樣亦大大緩和大老山隧道在1994至96年間的交通壓力,並將元朗與港九市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荃灣以至葵涌貨櫃碼頭的距離拉近,市民可以直接由荃灣、九龍西和香港島經大欖隧道進入元朗區各市郊區域,不需再經大老山隧道、青山公路或屯門公路。.

新!!: 荃灣和大欖隧道 · 查看更多 »

大河道

大河道(Tai Ho Road)是香港新界荃灣區長1500米的主要道路,北至西樓角路港鐵荃灣站(不包括大河道北天橋);南抵港鐵荃灣西站旁的一個迴旋處,其中海壩街至西樓角路的一段有大河道北天橋在上,橋底則設有一個掉頭路。此路被沙咀道從中分成兩截。 大河道是荃灣市中心主要的南北走廊,荃灣行人天橋網絡由路政署新建的部份大致與大河道平行。.

新!!: 荃灣和大河道 · 查看更多 »

大涌道

大涌道為香港新界荃灣主要道路,北至青山公路荃灣段;南至與荃灣路以及海興路交匯的海興交滙處,全長600米,與大河道平行,貫通荃灣南北,亦是分隔荃灣市中心與柴灣角的道路。 大涌道至少於1963年已有,位置在現時道路的西側;旁邊是曹公潭流出藍巴勒海峽的明渠,當時附近的工廠都將污水排至此渠;後來政府在此渠上覆蓋並用來擴闊大涌道,並增設行人天橋方便行人橫過。.

新!!: 荃灣和大涌道 · 查看更多 »

如心廣場

如心廣場(Nina Tower)是香港新界的最高建築,位於荃灣西部的楊屋道8號,由兩座分別為89層和42層高的商業建築物組成,高座高318.8米,低座高163.7米。高座的其中30層為甲級寫字樓,其餘樓層及低座全棟皆經營酒店服務,名為如心海景酒店暨會議中心,定位四至五星級酒店。如心廣場89樓天台更放置了龔如心於2005年4月16日慶祝平頂儀式而留下的手印石模,象徵龔如心眺望尖東華懋廣場及九龍大部分地區。亦由2009年12月28日起,如心廣場為華懋集團總部的所在地。。.

新!!: 荃灣和如心廣場 · 查看更多 »

客家

#重定向 客家民系.

新!!: 荃灣和客家 · 查看更多 »

客家人

#重定向 客家民系.

新!!: 荃灣和客家人 · 查看更多 »

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俗稱「客家族群」或「客家人」,在西方人類學上被簡稱作「Hakka」(phfs),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漢族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為中國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漢族民系,也沒有自己的省份。 該民系主要分佈於華南各地,尤其以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以及廣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閩西)、江西南部(贛南)、台湾西北部(桃竹苗)及(高屏)地區為主要集中地,主要由南遷的漢族組成,也融合了一些南方少數民族,形成了一种兼具漢族文化與少数民族文化的獨特民系。 「客家」的說法起源于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原住民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在四川,當地的客家族群被統稱為「土广东人」,谓其语言为「土广东话」。清初从粤北梅州迁出的族群,到达广东珠三角,称客家,到达广西的称来人、新民,到达江西的称棚民、客籍人。.

新!!: 荃灣和客家民系 · 查看更多 »

官富場

官富場是中國北宋政府在現今香港九龍東部一帶所設的官方鹽場,也是觀塘區之名的起源。 北宋初年,當時政府在現時的九龍灣西北及西南沿岸,即尖沙咀與茶果嶺之間一帶,設立了一個名為「官富場」的官方鹽場,範圍覆蓋今日的觀塘區、九龍城區及油尖旺區,並派造鹽官並駐兵。當時該處屬於廣州府東莞縣,該鹽場也曾成為縣內四大鹽場之一。然而於隆興元年 (1163年),由於「官富場」的產鹽量未如理想,曾一度廢置並併入另一個官方鹽場「疊福場」(位於今沙頭角東北、大鵬灣西南)。後來因「官富場」產鹽量回升,於是再度恢復設置。南宋末年,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官富場」內的土瓜灣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後人稱該處為宋王臺。 元朝時期,「官富場」被改為「官富巡司」,於明朝時則被改為「官富巡檢司」,設有巡檢及司吏各一,並駐弓兵50名,以打擊販賣私鹽。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政府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濟位於台灣的鄭成功軍隊,因此實行遷界令,逼使沿海居民向內地遷界50里,鹽場亦因而被廢置。雖然遷界令於康熙八年 (1669年)取消,但由於新遷來的居民不諳曬鹽,鹽場無法恢復昔日的規模,其後最終也被廢置。.

新!!: 荃灣和官富場 · 查看更多 »

宋端宗

宋端宗赵--(),南宋第八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在位3年,得年10岁,廟號端宗,諡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懿聖濬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稱宋帝--。他是宋度宗的五子,宋恭帝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

新!!: 荃灣和宋端宗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荃灣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寶安縣

寶安縣,為中國舊縣名。东晋时设置,唐朝废。明朝时,以故地置新安縣,屬廣東省廣州府。民国初年,复称宝安县,後屬惠陽專區管轄。历史上,宝安县和新安县轄地包括現在的香港全境、深圳大部分領土等。故此,香港原居民及深圳原居民均將籍貫列作「廣東寶安」或者「寶安」。.

新!!: 荃灣和寶安縣 · 查看更多 »

寶石大廈

寶石大廈(Bo Shek Mansion,重建前:Bo Shek Dai Ha)是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市地段364號,荃灣沙咀道328號,1996年落成,由鍾華楠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金門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其前身「寶石樓」是出租屋邨,有三座大廈,於1964年落成,1993年開始拆卸重建,重建工程於1996年完成,重建後的寶石大廈同樣是三座大廈,當中第1座及第2座作為住宅發售計劃項目,間格分為兩房兩廳及三房兩廳連套房兩種,並隨居屋計劃第十七期乙一併出售。 第3座的1至3樓作為年長者居住單位用途,單位面積分6款,而4樓則為隔火層及平台,而5至25樓則作為乙類出租屋邨用途,並採用私人樓宇常用的三梯八伙設計,出租單位主要分三款間格,全部附有梗房(固定房間)間格,廳房設有窗台。.

新!!: 荃灣和寶石大廈 · 查看更多 »

尖沙咀站

尖沙咀站(Tsim Sha Tsui Station)為港鐵荃灣綫在九龍的車站,也是荃灣綫穿越維多利亞港至香港島前最後一個車站,位於九龍油尖旺區尖沙嘴彌敦道地底,於1979年12月16日啟用,承建商是日本西松建設株式會社。 尖沙咀站設有行人隧道系統連接周邊地區及尖東站,供乘客轉乘西鐵綫;但由於該系統為非收費區,乘客不能以一張單程車票在此站轉乘;若以八達通轉乘需要先出閘、後入閘。位於半島中心和海港城的港鐵特惠站,為使用成人八達通卡的乘客提供港幣2元車費回贈。.

新!!: 荃灣和尖沙咀站 · 查看更多 »

將軍澳

將軍澳(Junk Bay或Tseung Kwan O,Junk Bay又譯為「帆船灣」)是香港海灣,位於新界西貢區西南部;沿岸土地亦稱為「將軍澳」,位於九龍半島以東。南部為調景嶺、西南部為鯉魚門、東部則為向東南伸延的清水灣半島。將軍澳本來為陆上人煙稀少,以水上人为主的小渔村,但現已發展為香港新市鎮之一。.

新!!: 荃灣和將軍澳 · 查看更多 »

屏風樓

屏風樓或稱屏風樓宇,是指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數幢連在一起的建築物,形狀如屏風故因而得名,屏風樓的定義沒有一定的標準。密集的建築物阻擋光線及令風速減慢,而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亦被稱為屏風效應及熱島效應,這現象在1990年代後期,城市規劃失當和政府缺乏監管的高度密集的城市;如香港,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新!!: 荃灣和屏風樓 · 查看更多 »

屯門

屯門(Tuen Mun),舊稱青山,位於香港新界西部,是香港十八區之一的屯門區的主要區域,屯門新市鎮座落其中。「屯門」或「屯門市」的範圍通常指包括北至兆康苑、富泰邨,西至蝴蝶灣,東至三聖邨的區域;屯門新市鎮所有公共房屋及主要社區設施均位於這個範圍。不過如果根據香港政府「分區計劃大綱圖」,屯門的範圍包括西至踏石角,東至黃金海岸一帶。.

新!!: 荃灣和屯門 · 查看更多 »

屯門公路

屯門公路(英文:Tuen Mun Road)是香港9號幹線(新界環迴公路)組成路段最長部分,既是香港第一條快速公路,亦以全長19.3公里位列香港第三長的道路(以幹線路標計),連接屯門藍地及荃灣柴灣角。大部份為3線雙程分隔公路。屯門公路重建及改善工程已於2015年12月完工。.

新!!: 荃灣和屯門公路 · 查看更多 »

屯門新市鎮

屯門新市鎮(Tuen Mun New Town)位於香港新界西部,是香港的新市鎮之一,人口約為50萬。1972年,原名為青山新市鎮的新市鎮正式易名為屯門新市鎮。現時屯門區所有公共房屋、絕大部分公共設施都位於屯門新市鎮範圍之內。.

新!!: 荃灣和屯門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語:The 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Respecting an Extension of Hong Kong Territory 或 The Second Convention of Peking)是1898年6月9日大清和英國在北京簽訂的一份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條約。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市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英雙方以此專條確定香港邊界,將香港境址擴展到后海灣同大鵬灣水面;專條提及租借期限为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終,此為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遠因。.

新!!: 荃灣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 查看更多 »

川龍

川龍(Chuen Lung),是香港荃灣區大帽山的一個地方,名字源於當地客家村落川龍村(Chuen Lung Village或Chuen Lung Tsuen),位於大帽山腰,村內主要居住新界原居民曾氏,祖籍為廣東龍川縣(今五華縣以西),早於永樂年間(1403年至1424年)南遷至香港荃灣一帶聚居,其後先祖大璋公擇居川龍立業。 川龍村以自助茶樓、山水豆腐花、西洋菜著名。當地有不少珍貴蝴蝶品種出沒,更是罕見的苧麻珍蝶棲息處。附近有川龍家樂徑和響石墳場,三生酒廠亦位於川龍村內。 川龍村曾經獲多個飲食及本地旅遊節目拍攝和介紹,而村內更多次成為電影的拍攝場地,例如多年前黃秋生主演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飽》電影內的飯店便是川龍的端記茶樓,另外由楊千嬅和古天樂主演的《五個小孩的校長》,亦是川龍村的貫文學校和端記茶樓作為拍攝地點。.

新!!: 荃灣和川龍 · 查看更多 »

川龍街

川龍街(Chuen Lung Street),是香港荃灣區內的街市街,其命名源為荃灣大帽山川龍村,位於荃灣市中心舊區,北面街頭是兆和街,近荃灣街市;南端街尾在楊屋道近如心廣場,毗鄰楊屋道街市。川龍街由南至北單向行車,途經河背街、荃灣豪華廣場、協和廣場、沙咀道、鱟地坊、海壩街、荃灣街市街等。川龍街鄰近荃灣街市,所以全條街道都是街市,地鋪生意包括銀行、凍肉、士多、茶餐廳、日本料理等。.

新!!: 荃灣和川龍街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新!!: 荃灣和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中環站

中環站(Central Station)是位於香港中環遮打道、畢打街和德輔道中的港鐵列車站,並設有4個月台(一個島式月台和兩個側式月台),是荃灣綫香港島的終點站與港島綫的中途站。中環站設有收費區的行人隧道分別連接鄰近商業區及香港站,供乘客轉乘東涌綫和機場快綫,而該隧道位於環球大廈、干諾道中和交易廣場地底。.

新!!: 荃灣和中環站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新!!: 荃灣和东晋 · 查看更多 »

市中心

市中心,是指一个城市的核心地區,通常意指城市的交通等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聚集地带。但對於較古老的城市,其最早的商業、交通核心(又稱為歷史城區)與現有的主要商業區(又稱為中心商業區)不一定一樣。.

新!!: 荃灣和市中心 · 查看更多 »

市政局 (香港)

市政局(英文:Urban Council,縮寫:UC, UrbCo)是香港政府為香港市區(即香港島和九龍)提供食物衞生、清潔街道、文娛康樂設施及管理食肆等市政服務的法定機構,前身是潔淨局(Sanitary Board)的市政局於1883年成立,是開埠以來有記載的香港歷史上最早有民選議員的議會,於1999年被董建華解散前為香港三級議會的一部份(第一級為全港性的立法會、第二級為區域性的市政局/區域市政局、第三級為地區性的區議會),執行部門為市政總署,自1883年成立至1999年解散,市政局歷時116年。 1960年至1986年市政局也為新界提供服務,直至區域市政局成立。市政總署署長同時擔當市政局行政總裁。1999年市政局被董建華以推行「市政服務改革」被解散。.

新!!: 荃灣和市政局 (香港) · 查看更多 »

万历

萬曆(1573年-1620年8月27日)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前期,张居正主导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後由於國本之爭,神宗受权臣阻止不能立愛子為儲君,一怒之下三十年不上朝,史稱萬曆怠政,此時期也因為神宗容許朝廷官員羣黨的對立,而出現了東林黨爭,並利用明末三大案互相鬥爭。.

新!!: 荃灣和万历 · 查看更多 »

三疊潭

三叠潭(Sam Dip Tam)是香港一個湖泊,也是所在山谷的地名,位於新界荃灣區千佛山麓,鄰近老圍,是香港一個佛教和道教寺院廟宇集中地,也為郊遊及宗教勝地。 三疊潭原來是一道可分為三層水潭的溪澗,源頭自大帽山:.

新!!: 荃灣和三疊潭 · 查看更多 »

三棟屋

三棟屋可以指:.

新!!: 荃灣和三棟屋 · 查看更多 »

三棟屋博物館

三棟屋博物館(Sam Tung Uk Museum)是在香港荃灣的一座法定古蹟和博物館。.

新!!: 荃灣和三棟屋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新!!: 荃灣和九龍 · 查看更多 »

九龍城

九龍城(Kowloon City)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九龍城區的中心部份,名稱起源於19世紀清政府駐軍的九龍寨城(Kowloon Walled City,即「九龍牆城」之意,早年英國人曾稱當地爲Chinese Town(意爲「中國城」),城牆後於二戰期間被日軍拆毀),當時九龍寨城爲九龍半島上唯一的城鎮,後來「九龍城」演變成城寨所在地一帶的地名。現時九龍城以住宅樓宇為主,由於相當鄰近前啟德機場,故該區樓宇一直設有相常嚴格的高度限制,儼如鄉郊,直至機場在1998年7月6日搬遷後,逐漸有高樓大廈落成。.

新!!: 荃灣和九龍城 · 查看更多 »

平方千米

平方公里(符號為km²)是面積的公制單位(SI Unit),其定義是「邊長為1公里的正方形的面積」。.

新!!: 荃灣和平方千米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新!!: 荃灣和乾隆 · 查看更多 »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新!!: 荃灣和康熙 · 查看更多 »

仁濟醫院

仁濟醫院可能指的是下列地方的醫院(這幾所同名醫院並無關連):.

新!!: 荃灣和仁濟醫院 · 查看更多 »

仁濟醫院 (香港)

仁濟醫院(Yan Chai Hospital,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YCH)是香港一所慈善機構,開辦仁濟醫院及學校,提供醫療、教育及社會等服務機構。 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區荃灣仁濟街7-11號.

新!!: 荃灣和仁濟醫院 (香港) · 查看更多 »

廉租屋邨

廉租屋邨是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公共房屋,共有十個,由1958年至1975年期間落成。.

新!!: 荃灣和廉租屋邨 · 查看更多 »

佐敦道

佐敦道(Jordan Road)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條道路,西起海寶路,東至加士居道,連接西九龍填海區(九龍站)及伊利沙伯醫院一帶。此道路於1887年建成時原名第六街,1909年3月區內街道名稱重整時改為現時的名稱,同年5月再將加士居道南一併列入佐敦道。根據《南華早報》於1909年5月31日刊登的一篇讀者來函指出,與區內其他以英國外交官命名的街道一樣,佐敦道是以時任英國駐華公使朱邇典爵士(即佐敦爵士)命名。 佐敦道最西端原來為佐敦道碼頭,但是香港政府在1990年代將佐敦道碼頭拆卸以進行西九龍填海工程,將佐敦道伸展至西九龍填海區。 佐敦道所處的地方原名官涌。1970年代,香港地鐵興建「修正早期系統」(有關路段現屬荃灣綫),並在彌敦道與佐敦道交界處設一車站,以佐敦道之名命名為佐敦站。從此以後,該區亦被慣稱為佐敦。 佐敦道食店林立,是吃飯的好地方。而在附近的寶靈街、上海街等街道,是步行往尖沙咀的途徑之一。 佐敦道是公共小巴政策下,於九龍半島可以行駛的範圍內的南端盡頭。佐敦道以南,除西區海底隧道外,禁止公共小巴進入。2011年1月13日起,禁區範圍進一步擴充,介乎加士居道與廣東道之間的佐敦道西行,以及介乎南京街與佐敦道之間的彌敦道南行皆禁止公共小巴進入。此外,公共小巴曾經於文匯街設立總站,因為位置接近佐敦道碼頭而稱為「佐敦道」總站,其後改於佐敦道以北及甘肅街以南的街道作總站,但總站名稱不變。.

新!!: 荃灣和佐敦道 · 查看更多 »

何文田

何文田(Ho Man Tin,舊作Ho Mun Tin)為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西部的谷地,位於旺角之東南,京士柏之北,是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社區,包括窩打老道山、何文田山道,區內主要幹道包括培正道、佛光街、忠孝街、公主道、窩打老道等,1號幹線穿越何文田。 何文田的居民以中產階級為主,私人和居屋屋苑林立,但也有公共屋邨。香港公開大學總校舍位於何文田。位於何文田附近的加多利山及嘉道理道更是綠樹成蔭,環境清幽,擁有多座西式別墅。何文田山道是九龍半島一個高尚住宅區域之一,附近的樓價亦一直居高不下,住戶包括多位各界名人以及演藝界名人。.

新!!: 荃灣和何文田 · 查看更多 »

德士古道

德士古道(Texaco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新界荃灣東南(近荃灣公園),連接荃錦交匯處(象鼻山路、荃錦公路、大河道北、大河道)及荃青交匯處(荃灣路、青荃路)。德士古道馬頭壩道至荃青交匯处段因位於填海前的德士古灣(名稱取自海濱花園的前身德士古油庫)之東南而得名。青山公路葵涌段及荃灣段以北的一段德士古道屬後期興建,被稱為德士古道北(Texaco Road North)。 德士古道有兩線單程行車天橋避開荃灣市中心交通,一端連接荃灣路及青荃橋,另一端是通往荃錦交匯處。該天橋交通流量甚高,更是交通黑點,因德士古道連接象鼻山路、荃灣路與青荃橋,四通八達。由新界西北、機場、青衣出發車輛,取道德士古道往錦田或經城門隧道往沙田是最快捷的路線。然而自象鼻山路(柴灣角至石圍角段)通車後,屯門公路的車輛可經此段直通城門隧道,縮減行車時間,令德士古道的交通流量略為減少。而以上各道路亦是'''新界的士'''可指定的途經路線。 德士古道被認為是荃灣與葵涌大窩口的分界線。在青山公路以南的德士古道為荃灣區及葵青區的行政分界。.

新!!: 荃灣和德士古道 · 查看更多 »

徙置區

徙置區(Squatter Area)是香港第一代的出租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75年間興建,主要分佈於較早開發的衛星城市和新市鎮(包括觀塘、葵涌、荃灣、屯門和元朗等),由徙置事務處管理。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成立後與其他政府出租房屋統稱「公共屋邨」:徙置區稱為「乙類屋邨」、屋建會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屋則稱為「甲類屋邨」。現時,第一至六型大廈絕大部份已拆卸或重建,而第七型大廈亦已有部分開始重建。.

新!!: 荃灣和徙置區 · 查看更多 »

圓墩村

圓墩村是香港一條鄉村,位於新界荃灣區青龍頭,為荃灣鄉事委員會屬下一客家村落,祖籍為嘉應州五華(舊稱長樂);舊村位於荃灣青山公路青龍頭高達海拔230米的山上,現為民安隊圓墩訓練營,而一排古老圓墩村古屋則被保留,全村村民於1970年代搬到現時山下青山公路龍如路旁的位置,村口有牌坊,對聯:「逢迎遠近逍遙過,進退連還達道通」,全部14個字部首皆為辵部。 Category:荃灣區鄉村 Category:香港客家鄉村 Category:青龍頭.

新!!: 荃灣和圓墩村 · 查看更多 »

分鐘

#重定向 分钟.

新!!: 荃灣和分鐘 · 查看更多 »

咸和

咸和是几个年号的名称:.

新!!: 荃灣和咸和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荃灣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元朗

元朗(Yuen Long;1960年代以前作“Un Long”)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主要區域,是一個沖積平原。遠自宋朝,骨灰即已遷入岑田(今日錦田)居住,現時人口約53萬。區內也有些漁塘和田地,但因人口愈來愈多,城市化更趨嚴重,以致漁塘和田地面積陸續減少。元朗市中心以唐樓居多,近年政府致力發展元朗,現在市中心外圍已有較多新住宅大廈落成。.

新!!: 荃灣和元朗 · 查看更多 »

固定翼飛機

固定翼飞机(Fixed-wing aeroplane或 aeroplane, airplane)簡稱飞机,是指由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它是固定翼航空器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另一种固定翼航空器是滑翔机。飞机按照其使用的发动机类型又可被分为喷气飞机和螺旋桨飞机。.

新!!: 荃灣和固定翼飛機 · 查看更多 »

四季大廈

四季大廈(Four Season Estate)是原位於香港新界荃灣禾笛街的香港房屋協會公共房屋,現已拆卸。約1973年,香港政府開始計劃發展荃灣新市鎮,當時已傳有四季大廈會在197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初清拆,並計劃重建為公園,但最終延後至1990年才拆卸,居民大部份遷往祈德尊新邨。地盤在空置多年後成為「荃灣七街重建項目」(今萬景峯及荃新天地一期)的一部份。 四季大廈只有四座樓宇,分別以春夏秋冬四字命名,第一期興建的是春明樓、夏雨樓和秋趣樓;其後再加建冬隱樓。每一座大廈都擁有它們不同的建築特色。.

新!!: 荃灣和四季大廈 · 查看更多 »

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指人类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噪声干扰周围动物(動物包括人類)生活环境。 目前世界上环境噪声最主要的来源是交通噪声,包括汽车、船,飞机和火车产生的噪声,Senate Public Works Committee, Noise Pollution and Abatement Act of 1972, S. Rep.

新!!: 荃灣和噪音污染 · 查看更多 »

皇崗口岸

皇崗口岸位於中国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福田街道,南臨香港元朗區,是一個連接中国深圳和香港邊境的陸路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皇崗口岸南接香港的落馬洲管制站,經公路連接香港市區。.

新!!: 荃灣和皇崗口岸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荃灣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石圍角

石圍角(英文:Shek Wai Kok)是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區大窩口東北的一處山地,該山地又名為城門谷,於19世紀的時候與海壩、葵涌及青衣一起合稱為「荃灣四約」。 昔日的石圍角有不少的村落,以及不少寮屋。然而,1980年代為了興建公共屋邨石圍角邨,現在這些村落則遷至現在的葵涌和宜合道近梨木樹邨的附近位置,並改稱「石圍角新村」。 另一方面,現在石圍角的山上以設有很多道教的廟宇而著名。.

新!!: 荃灣和石圍角 · 查看更多 »

灣仔

灣仔(Wan Chai,坊間亦作Wanchai,舊作Wan Tsai),舊稱下環(Ha Wa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是灣仔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 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新!!: 荃灣和灣仔 · 查看更多 »

理民府

民府(District Office)是英國接收香港新界租借地後,最早設立的新界管治中心。.

新!!: 荃灣和理民府 · 查看更多 »

祈德尊新邨

德尊新邨(Clague Garden Estate)是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填海工程第一期的第三十五規劃區的一個「住宅發售計劃」及「甲類出租屋邨」的房協綜合屋邨,於1985年開始興建,於1988年11月落成,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設計,金門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屋邨憑其獨特設計而榮獲1991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優異獎。在1989年4月4日由總督衛奕信爵士及曾任和記黃埔大班的祈德尊爵士的家屬主持開幕典禮。.

新!!: 荃灣和祈德尊新邨 · 查看更多 »

福來邨

福來邨(Fuk Loi Estate)位於香港新界荃灣青山公路-荃灣段旁,部分土地為填海所得;為當時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十個廉租屋邨之一。福來邨最後一座於1967年峻工,共有9座,興建時分了2期,分別是第一期的永寧樓、永興樓、永嘉樓、永康樓和第二期的永昌樓、永定樓、永泰樓、永樂樓、永隆樓。高16層的4座的升降機只會到達15樓,16樓的居民要先乘升降機到15樓再步行到16樓。其中永隆樓以預製混凝土方式興建。.

新!!: 荃灣和福來邨 · 查看更多 »

秦朝

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个大一統中央集权的帝國。秦朝皇室為嬴姓,所以史書又称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地君長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关中平原,建立秦國。战国時期,秦國根据礼记总结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輪”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史称秦朝。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領土約等同中國本土。疆域為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民變領袖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劉邦、田榮等諸侯繼而起兵反抗,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漢帝,建國漢,開啟漢朝。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过去不同诸侯豪门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防务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文化思想的部分,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叛亂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與齊魯文化等等文化打下基礎,使得「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 荃灣和秦朝 · 查看更多 »

粵大記

粵大記是明朝郭棐所著的一本记载广东地方事迹、人物和典章制度的专志。始修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历时18年至万历廿三年(1595年)完稿。 附圖是《粵大記》中有關香港青衣島的記载,另外也有赤柱、稍箕灣、尖沙嘴、將軍澳等地名,显示明代時期的香港人口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 二零一三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粤大記>( 上,下).

新!!: 荃灣和粵大記 · 查看更多 »

紡織業

#重定向 纺织业.

新!!: 荃灣和紡織業 · 查看更多 »

紅色小巴

#重定向 香港小型巴士#紅色公共小巴.

新!!: 荃灣和紅色小巴 · 查看更多 »

美環街

美環街(Mei Wan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荃灣柴灣角的街道,它西起荃景圍,東接西樓角路,其中段近荃景圍體育館的位置接連通往曹公潭的照潭徑。美環街全長約545米,屬一雙線雙程行車街道,毗鄰區內大型私人屋苑愉景新城。 美環街的上方建有一條連接愉景新城和港鐵荃灣站的冷氣開放的密封式行人天橋。雖然,天橋可遮風擋雨,可謂造福愉景新城的住客,但亦有其他的觀點,認為地產商興建架空行人天橋,抹殺行人探索四周環境的機會,造成曹公潭一帶的人文風貌皆鮮為人知。.

新!!: 荃灣和美環街 · 查看更多 »

眾安街

安街(Chung On Street)是香港一條道路,為荃灣市區主要幹道。它北至青山公路;南至楊屋道。1930年代第九、十屆新界鄉議局主席三棟屋鄉民陳永安開設「大眾茶樓」和「平安藥局」,眾安街即以此兩店命名。本街是化妝品連鎖莎莎國際及連鎖快餐店大快活的發源地。於鄰近荃灣城市廣場一帶珠寶店林立,所以將眾安街、川龍街及沙咀道發展成一項本土經濟項目,命名為荃灣珠寶金飾坊。.

新!!: 荃灣和眾安街 · 查看更多 »

瘧蚊

瘧蚊屬(学名:),別稱按蚊或馬拉利亞蚊,是蚊科(Culicidae)下的一屬,成蟲的特徵是翅膀大多數有斑,停留時身體與停留面保持一角度。其中有30—40種是瘧原蟲屬生物的寄主,會傳播瘧疾給人類。甘比亞瘧蚊(Anopheles gambiae)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種,因為它是最危險的瘧原蟲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的宿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而有一部分的瘧蚊也是犬心絲蟲症的病原體,犬心絲蟲(Dirofilaria immitis)的宿主。其他還包括絲蟲科的寄生蟲,例如:班氏絲狀蟲(Wuchereria bancrofti)及馬來絲蟲(Brugia malayi)等。蚊科的其他種類,例如斑蚊,也是多種寄生蟲的宿主。.

新!!: 荃灣和瘧蚊 · 查看更多 »

番禺 (古代)

,亦作蕃禺、蕃隅,广东省的古地名。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置番禺县,作为南海郡的首县,並為郡治所在地。.

新!!: 荃灣和番禺 (古代) · 查看更多 »

發展局局長

#重定向 發展局#歷任首長.

新!!: 荃灣和發展局局長 · 查看更多 »

發冷

冷,是人體在发烧期间感到寒冷的感覺。在人體體溫因發燒而上升的過程中,在體溫停止增加前,會使患者感覺到寒冷,同時身體為了增加體溫,會產生發抖的現象,称之为冷颤。 通常會產生發冷的的情況包括:.

新!!: 荃灣和發冷 · 查看更多 »

芙蓉山

芙蓉山,可以是.

新!!: 荃灣和芙蓉山 · 查看更多 »

遷界令

遷界令又名遷海令,是清朝政府為對付明朝遺臣鄭成功在台灣的明鄭王朝,以斷絕中國大陸沿海居民對其之接濟的法令。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采纳黄梧的建議,将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並將房屋焚棄,不准百姓复界。當時包括兩廣總督周有德、廣東巡撫王來任等一些地方官員均請求复界。 康熙亲政后,一些地方逐渐“开边展界”,人民回乡复业。康熙八年(1669年)允许沿海居民复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平定台湾后正式展界。所谓“展界”,就是安排在顺治十八年前后被迁界令强迁的沿海居民复归故土。十一月,康熙帝将吏部侍郎杜臻、内阁学士席柱差往福建、广东主持沿海展界事宜,行前谕曰:“迁移百姓事关紧要,当查明原产给还原主,尔等会同总督巡抚安插,务使兵民得所。” 遷界令措施對明鄭有一定打擊成效。不過使得東南沿海地區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失所。遷界的惨痛记忆依然在嘉庆年间生活的林氏族人在族譜中的记述记叙下来。就在九龙定居生活的原居民而言,復界后的康熙末年能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反而是安稳的因素。復界后数年的1676年,海盗攻陷彭莆围,杀戮村民。海盗戮村前已外出的极少数村民幸存,而作为后裔的竹園林氏較迅速恢復了其在九龍的勢力,甚至因土地不敷居住,分支了部分竹園族人至蒲崗村土地。而吳姓族谱中因遷界而四代祖先无从稽考,直至1724年在衙前圍村才定居下来。记叙林氏后人的记述认为该次海盗来自台湾。.

新!!: 荃灣和遷界令 · 查看更多 »

道士

道士一词,在古代可以指的是一般学道、务道之士,是學道之人的泛稱,並非完全指向道教的信徒。在宋朝以後,道士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有名詞。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大陸有道士近10万人。.

新!!: 荃灣和道士 · 查看更多 »

荃威花園

荃威花園(Allway Gardens)是香港新界荃灣區首個大型私人屋苑,位於荃灣西約柴灣角荃景圍195號。由合和實業發展,胡應湘建築工程師設計,共有16座住宅樓宇,並分四期發展,分別於1978年至1981年間落成並入伙,合共提供超過3,400個單位,為合和實業當年最大型的獨資住宅發展項目。另外,荃威花園為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成份屋苑之一,所有九龍巴士路綫都有與港鐵接通。.

新!!: 荃灣和荃威花園 · 查看更多 »

荃灣

荃灣(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

新!!: 荃灣和荃灣 · 查看更多 »

荃灣區

荃灣區(Tsuen Wa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新界西,與九龍半島相距約5公里,面積約6,070公頃。根據2016年中的統計,荃灣區人口約318,916人。 途經青嶼幹線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時,必須經過此區及葵青區。.

新!!: 荃灣和荃灣區 · 查看更多 »

荃灣區議會

荃灣區議會是香港18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新界荃灣區的事務。地址是新界青山公路荃灣段174-208號荃灣多層停車場大廈二樓。 荃灣是全港第一個地區諮詢委員會,是早期區議會的雛形。荃灣區議員的前身為荃灣康樂市容諮詢委員會,成立於1976年3月,該會於1977年改為荃灣諮詢委員會。為配合地方行政的發展,荃灣區議會於1981年4月1日正式成立,是新界歷史最悠久的區議會,當時的選區範圍包括荃灣、葵涌及青衣。至1985年4月,政府當局把荃灣區一分為二,葵青區議會隨之成立,為葵涌及青衣區的居民服務。荃灣區議會共有20名議員。其中直選議員18名,當然議員2名(區內各鄉事委員會主席)。.

新!!: 荃灣和荃灣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荃灣大會堂

荃灣大會堂位於香港荃灣大河道,是荃灣新市鎮/荃灣區的文娛康樂中心,設施包括演奏廳、文娛廳、展覽館、演講室及會議室。.

新!!: 荃灣和荃灣大會堂 · 查看更多 »

荃灣廣場

荃灣廣場(Tsuen Wan Plaza)為香港新界荃灣區內的大型商場,佔地逾58萬平方呎。雖然荃灣廣場並不位於荃灣站附近,但是由於荃灣於1990年代缺乏大型商場,因此荃灣廣場成為了荃灣區的地標。商場由新鴻基地產於1990年發展,其中百貨公司吉之島及百老匯戲院於1991年開業,而商場於1992年2月正式開幕。於2005年至2009年期間,荃灣廣場曾進行大型翻新工程。.

新!!: 荃灣和荃灣廣場 · 查看更多 »

荃灣公共圖書館

荃灣公共圖書館(Tsuen Wan Public Library)是香港公共圖書館,屬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管理的「主要圖書館」,也是新界西區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圖書館,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圖書館位於新界西荃灣西樓角路37至39號荃灣政府合署3-7樓,該圖書館樓面面積3,000平方米,以面積計算是香港最小的主要圖書館,在1993年7月啟用。 該館於啟用時名為荃灣中央圖書館,後來為配合香港中央圖書館於2001年啟用,為免兩者遭混淆,於2000年復名為荃灣公共圖書館。.

新!!: 荃灣和荃灣公共圖書館 · 查看更多 »

荃灣站

荃灣站(Tsuen Wan Station)是港鐵荃灣綫的北面終點站,位於新界荃灣區北部一帶,於1982年5月10日啟用。在兩鐵合併前荃灣站是前地鐵系統中最北端車站。.

新!!: 荃灣和荃灣站 · 查看更多 »

荃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荃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英文:Tsuen Wan Station Public Transport Interchang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運輸交匯處,位於荃灣南豐中心地下,鄰近港鐵荃灣站,在1982年5月落成。荃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上蓋為由南豐發展集團全權擁有及管理的大型購物商場及寫字樓大廈南豐中心,現有10條路線以此作為總站。雖然251M線在2014年10月4日起以「荃灣站」為終站,但實際上並非停靠此站,而是在附近的荃錦中心為終點站。.

新!!: 荃灣和荃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 查看更多 »

荃灣綫

荃灣綫(Tsuen Wan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綫之一,路綫編碼為TWL,連接香港島中西區的中環站,與新界荃灣區的荃灣站,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荃灣綫於1982年5月17日全綫通車,為前香港地鐵網絡中第二條通車的路綫。荃灣綫以北端的總站設於荃灣站而命名。荃灣綫共有16個車站,包括8個轉車站(尖沙咀站/尖東站包括在內),在路綫圖中以紅色代表。.

新!!: 荃灣和荃灣綫 · 查看更多 »

荃灣運輸大樓

#重定向 荃灣運輸綜合大樓.

新!!: 荃灣和荃灣運輸大樓 · 查看更多 »

荃灣行人天橋網絡

荃灣行人天橋網絡(The Tsuen Wan Town Footbridge Network)是香港一套行人天橋大型網絡系統,位於新界荃灣市中心。 整套網絡以兩個港鐵站——荃灣站和荃灣西站為核心;由東至西為1400多米,差不多等於青馬大橋的跨度,與中區行人天橋系統中上環部份相若;由南至北約1000米。興建後,市民無須在荃灣站進出後在大河道路面步行至市中心其他連接的地方,只須經天橋。 此行人天橋系統設有電梯,樓梯及扶手電梯,可協助不同障礙的人士使用行人天橋。.

新!!: 荃灣和荃灣行人天橋網絡 · 查看更多 »

荃灣街市街

荃灣街市街,是一條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區的街道,此街附近一帶是荃灣的市中心。.

新!!: 荃灣和荃灣街市街 · 查看更多 »

荃灣裁判法院

荃灣裁判法院(英文:Tsuen Wan Magistrates' Courts)是香港的一座已關閉的裁判法院,位處新界荃灣大河道70號荃灣法院大樓,樓高3層,鄰近荃灣大會堂,曾是荃灣區、葵青區及離島區的最初級刑事法院,於1971年啟用。2016年12月遷至西九龍法院大樓並改名為西九龍裁判法院。 大樓的外圍有混凝土欄柵,正門入口設有鋁閘,而大樓的高層設有和已經被拆卸的新蒲崗裁判法院相同的窄小的玻璃幕牆。該法院關閉前為香港唯一沒有電梯的法庭。.

新!!: 荃灣和荃灣裁判法院 · 查看更多 »

荃灣西站

荃灣西站(Tsuen Wan West Station)是港鐵在兩鐵合併前,港鐵及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分別稱為地鐵(地下鐵路)及地鐵公司。西鐵綫在兩鐵合併前,西鐵綫稱為西鐵或九廣西鐵,由九廣鐵路公司營運。車站,位於荃灣西約海旁,於2003年12月20日啟用。在九龍南綫通車前,本站是西鐵綫唯一一個地底車站,也是九廣鐵路公司首個地底車站。.

新!!: 荃灣和荃灣西站 · 查看更多 »

荃灣路

荃灣路(英文:Tsuen Wan Road),舊稱荃灣支路(英文:Tsuen Wan Bypass),是香港一條快速公路,位於新界葵涌醉酒灣及荃灣海濱的填海地上,為香港5號幹線的末段,把葵涌道及屯門公路連接起來。道路設計方面,由南向北漸漸收窄,近葵涌道一段有八條雙向分隔行車線,而近屯門公路一段則只有四條雙向分隔行車線,即使如此,整條荃灣路均屬於快速公路,時速限速每小時70公里。 荃灣路近荃灣公園一段過往是像東區走廊般的海旁高架道路(橋墩於海上),後來1990年代荃灣沿岸進行填海工程,該段道路才變成內陸高架道路。.

新!!: 荃灣和荃灣路 · 查看更多 »

荃灣(如心廣場)巴士總站

荃灣(如心廣場)巴士總站(英文:Tsuen Wan (Nina Tower) Bus Terminus)是一個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區的巴士總站。.

新!!: 荃灣和荃灣(如心廣場)巴士總站 · 查看更多 »

荃灣(愉景新城)巴士總站

荃灣(愉景新城)巴士總站(英文:Tsuen Wan (Discovery Park) Bus Terminus)位於香港荃灣荃景圍體育館地下,為一個坑狀巴士總站。現時有八條專利巴士路線及一條跨境巴士路線以此為總站,另有一條專利巴士路線途經此站。.

新!!: 荃灣和荃灣(愉景新城)巴士總站 · 查看更多 »

荃灣海濱公園

荃灣海濱公園(Tsuen Wan Riviera Park)是香港一個大型公園,位於新界荃灣新市鎮西南部,面向藍巴勒海峽,與荃灣公園相連,鄰近港鐵西鐵綫荃灣西站;佔地4.5公頃,設有足球場、網球場、兒童遊樂場、緩跑徑及健身設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新!!: 荃灣和荃灣海濱公園 · 查看更多 »

荃灣新市鎮

荃灣新市鎮(Tsuen Wan New Town)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根據香港政府的預計,在2012年,該新市鎮的人口已逾81.6萬左右,人口規模為眾新市鎮之首。 1961年,港府正式刊憲,發展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新市鎮,標誌著港府正式開始大舉發展新界,揭開香港城市發展的新里程。2011年,荃灣新市鎮慶祝成立50週年金禧紀念,於9月16日在藍巴勒海峽舉行由圓玄學院贊助的「圓玄金禧煙火耀荃城」。 荃灣新市鎮是香港唯一橫跨兩個區分(荃灣區及葵青區)的新市鎮,這是由於初發展時葵青區尚未獨立出來;亦是現時唯一不設單車徑的香港新市鎮,但香港政府正在研究設立連接屯門和荃灣的單車徑。.

新!!: 荃灣和荃灣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荃灣政府合署

荃灣政府合署(Tsuen Wan Government Offices)是香港一座政府合署,位處於荃灣西樓角路38號,鄰近荃灣站,由荃灣公共圖書館及樓高27層的辦公大樓兩個部份組成,計有教育局、勞工處、地政總署、郵政署、社會福利署、規劃署、環境保護署等政府部門的辦事處。 此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荃灣區音樂中心、衛生署的荃灣政府合署牙科診所及荃灣健康教育中心,以及香港郵政屬下郵政署的新界區運作科總部—總辦事處及荃灣辦事處均在此大樓內。.

新!!: 荃灣和荃灣政府合署 · 查看更多 »

荃錦交匯處

荃錦交匯處,亦作荃錦迴旋處,是在香港新界荃灣區的一個交匯處。共有6個出口,通往沙田、葵涌、青衣、荃灣、屯門及石崗等不同方向。.

新!!: 荃灣和荃錦交匯處 · 查看更多 »

荃新天地

荃新天地(Citywalk)是香港新界荃灣區內中型的娛樂消閒商場。第1期面積300,000平方呎,設有40,000平方呎的露天園林廣場,以及1個面積達8,000呎、全港最大的巨型「直立花園」。商場引入創新的「自然×購物」概念,樓底高達4.85至6米,採用單一走廊設計。第1期擁有180間商舖,其上蓋物業為萬景峰(Vision City),由信和置業管理。荃新天地於2007年底榮獲香港環保建築協會頒發白金級別證書。荃新天地第2期則佔地200,000平方呎,其上蓋物業為御凱(The Dynasty),同由信和置業管理。第2期已於2009年9月試業,並在翌年10月舉行開幕儀式,標誌荃新天地全面運作。.

新!!: 荃灣和荃新天地 · 查看更多 »

荃景圍

荃景圍(Tsuen King Circuit)是香港的一個地方,位於新界荃灣區,位置於荃灣市中心與油柑頭之間,柴灣角之西北,東近芙蓉山,北近曹公潭,西近下花山、石龍拱,南面以青山公路-荃灣段、大窩口、柴灣角工業區為界。 區內主要為住宅區,另有中學三間,小學兩間。 環繞此區的道路亦同樣命名荃景圍,像一條環形道路,全長約1.9公里,大致為雙線雙程路。.

新!!: 荃灣和荃景圍 · 查看更多 »

荔景

荔景(Lai King),又稱荔景山(Lai King Hill)或荔枝嶺(Lai Chi Ling),位於香港新界下葵涌醉酒灣與荔灣交界的山坡上,名稱取自荔景邨,地區行政上屬於葵青區。「荔景」其實並不是正式地名,但由於港鐵荔景站位處此地,故香港市民逐漸習慣把這裏稱為「荔景」。按照政府官方分區,荔景範圍實為「下葵涌」的一部分。.

新!!: 荃灣和荔景 · 查看更多 »

青山公路

青山公路(Castle Peak Road),1911年動工、1920年全線建成,是香港新界地區第二條落成的公路,全長近52公里,分為22段,至今仍然是全香港最長的行車道路。青山公路南起九龍西部的深水埗,繞經新界西各區(葵涌、荃灣、屯門、元朗),北至新界東的粉嶺為止。作為新界地區舊環迴公路的西線,曾與東線大埔公路組成來往新界全境的交通要道。.

新!!: 荃灣和青山公路 · 查看更多 »

青山公路-荃灣段

青山公路-荃灣段是香港的公路青山公路的一部份,由荃灣德士古道交界處起,至油柑頭翠景臺私家路為止。此段經過荃灣市中心,是青山公路最繁忙路段之一,而該段連同青山公路-葵涌段亦是華景山莊、海峰花園、華員邨及浩景台通往屯門公路及大欖隧道之主要幹道,其中間位於荃景圍至沙咀道之間的有一段支路連接象鼻山路至屯門公路,屬9號幹線的一部分,但該段不是快速公路。 另外,位於荃灣西約介乎油柑頭連接汀九段和寶豐台迴旋處的一段荃灣段,由於過於狹窄關係,在改善青山公路汀九段的同時,亦改為單程往荃灣方向;往屯門方向以海興路及海安路代替。 青山公路-荃灣段的通車日期於1919年。 Castle Peak Road Tsuen Wan Section 2011.jpg|2011年的青山公路-荃灣段,近愉景新城與金荃大廈之間 Hoi On Road (Hong Kong).jpg|海安路於麗城花園的一段.

新!!: 荃灣和青山公路-荃灣段 · 查看更多 »

青山道

青山道(Castle Peak Road)為香港青山公路在市區的一段,與大埔道(大埔公路在市區的一段)和沙頭角公路同樣是香港最早期建設的公路。.

新!!: 荃灣和青山道 · 查看更多 »

青衣

青衣可以指:.

新!!: 荃灣和青衣 · 查看更多 »

青衣島

青衣(Tsing Yi)是香港島嶼,位於葵涌以西,屬於香港十八區之中的葵青區,及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面積10.69平方公里,屬新界範圍,青衣原居民可根據香港法例第97章《新界條例》規定,遺產承繼權依循傳統習俗由男丁承繼。但香港規劃署定義為都會區,而香港房屋委員會則定義為擴展市區範圍。 青衣是香港第五大島嶼,人口約200,40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今日的青衣島,其實是由三個海島填海連結而成。這三個島分別是原來的青衣,以及位於今日青衣東北方的牙鷹洲(原華潤油庫,今為灝景灣及燕京書院)和青衣東南方的洲仔(華潤油庫現址)。 自1970年代起,經過多年來的新市鎮發展,青衣已經成為一個文娛設施、康體設施、大型購物商場、中小學校、大專院校等俱備的大型住宅區。青衣島建有香港多個重要基礎設施,包括多個油庫、船廠和船塢;1990年代初期,機場核心計劃展開後,島上還建有青嶼幹線、機場鐵路、汀九橋、昂船洲大橋、青衣西北交匯處等香港重要交通基建;而青衣島東南面更建有葵青九號貨櫃碼頭;使青衣成為了全港的石油儲存中心、重工業中心以及重要的交通樞紐,甚至成為了全球的航運交通樞紐。 新市鎮發展在島的東北方,屬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但由於荃灣和青衣兩地被藍巴勒海峽分隔開一段距離,而且港鐵東涌綫於青衣設站,青衣居民可以毋須途經荃灣及葵涌市區便能直接往返港九市區,青衣又擁有獨立的「市中心」,市中心內的社區設施齊備,例如青衣公園、青衣市政大廈(內有青衣街市、青衣公共圖書館)、青衣運動場和青衣游泳池和大型商場青衣城等,可以使青衣居民不用依賴荃灣也能在島上自給自足。 青衣島內長3.5公里的青衣自然徑,可俯瞰整個青衣、青馬大橋等景色,成為拍攝愛好者的必到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青衣島與荃灣和葵涌不同之處是沒有紅色小巴行駛的。.

新!!: 荃灣和青衣島 · 查看更多 »

青龍頭

青龍頭(Tsing Lung Tau)是位於香港新界西荃灣鄉郊的一個地方,位置為深井與小欖之間,是荃灣區大陸最西端的地方。.

新!!: 荃灣和青龍頭 · 查看更多 »

西環

西環(Sai Wan),又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另有一英文名稱West Point,是香港的地名,指香港島西部,即中西區西部上環以西的地區,包括西營盤、石塘咀和堅尼地城等地,但不包括摩星嶺。西環的名稱來源有二說,一說源自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維多利亞城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西環爲其中一環,而九約中第一、二和三約則分別為堅尼地城、石塘咀和西營盤;另一說源於堅尼地城之舊稱「西灣」的諧音,在當地未進行填海工程前,華人又稱該地爲「擸𢶍灣」。西環人口以祖籍潮州為主。 雖然西環包括堅尼地城、石塘咀與西營盤,但是在區內居住的街坊通常都將三個地區仔細劃分,而不會統稱為「西環」,部分居民更認為「西環」只是指堅尼地城一帶,並不包括石塘咀和西營盤。至於居於西環以外其他地區的香港市民則多對「西環」之地名感到混淆不清,僅能大概指出其爲西營盤附近一帶的地區。 由於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中聯辦」)在2001年遷入西環區內毗鄰西區警署的西港中心,故自2001年後不少香港媒體和市民會使用「西環」一詞作爲中聯辦的代名詞,而香港非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在批評中央人民政府或中聯辦違反基本法對「一國兩制」的規定干預香港事務時則經常使用「西環治港」的說法,作爲對中央人民政府所提出的「港人治港」說法的諷刺,而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香港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則認爲中央人民政府和中聯辦一直在符合香港基本法規定的框架下給予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人民有益的幫助和支持,由始至終貫徹落實「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的方針,並認爲「西環治港」的說法只是反對派抹黑中央人民政府和攻擊香港建制派的手段。.

新!!: 荃灣和西環 · 查看更多 »

西鐵綫

西鐵綫(West Rail Line,前稱九廣西鐵,KCR West Rail)是香港港鐵一條連接新界西及九龍西的通勤鐵路線;由九廣鐵路公司(簡稱九鐵公司)擁有,以「服務經營權」方式授予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公司)營運,於2003年12月20日通車,並於2009年8月16日伸延至紅磡站。 現時西鐵綫,從與東鐵綫交匯的紅磡站起,途經油尖旺區、深水埗區、新界西葵青區(美孚站至荃灣西站所途經的青荃隧道及下葵涌隧道)、荃灣區及大欖隧道前往同為新界西的元朗區及屯門區,全長35.7公里,共有12個車站,當中有8個轉車站,連同九龍南綫,總造價為547億元。除荃灣西站、柯士甸站和尖東站完全建於地底之外,所有車站均建於地面或高架橋之上。 西鐵綫的開通縮短新界西來往市區的乘車時間。乘坐西鐵綫由屯門站至紅磡站,全程只需37分鐘。政策上,西鐵綫把三個新市鎮(元朗、天水圍及屯門)串連起來並連接到市區,縮短往來時間之餘,也可加速該些地區的發展。連同1990年代以後發展的馬鞍山鐵路(今馬鞍山綫)、地鐵(2007年與九鐵公司合併為港鐵)東涌綫及將軍澳綫,所有新市鎮都擁有可連接市區的鐵路系統,促進地區之間的交流。 西鐵綫原本在九鐵路線圖以粉紅色表示。兩鐵合併後,港鐵改以桃紅色代表西鐵綫,以免與前屬地鐵的迪士尼綫顏色混淆。.

新!!: 荃灣和西鐵綫 · 查看更多 »

西樓角路

西樓角路是香港一條道路,為荃灣北部的主要幹道。它西至青山公路;東至城門道。西樓角路以荃灣昔日一個村落西樓角村來命名。另此路亦是'''新界的士'''指定途經路線進出荃灣站.

新!!: 荃灣和西樓角路 · 查看更多 »

規劃署

規劃署(Planing Department,簡稱:Plan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轄下的政府部門,專門負責香港的城市規劃事務,規劃署是城市規劃委員會的執行機構。按照城市規劃規例的規定,城市規劃委員會可以規定規劃署署長擬備圖則或者簡圖,以方便執行條例所訂明的職能,包括擬備各類規劃圖則、為香港各片土地的恰當用途和發展提供指引及擬定香港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策略。.

新!!: 荃灣和規劃署 · 查看更多 »

馬灣

灣(Ma Wan)是香港島嶼,位於新界大嶼山及青衣之間。行政上屬於荃灣區。馬灣面積為0.96平方公里。 馬灣的東西兩面分別由兩道海峽隔開。東為馬灣海峽,西為汲水門。馬灣的北面的對岸為新界的深井。 馬灣原名媽灣,得名於媽祖,即天后娘娘。海灘北面有一所兩進式設計的天后古廟,相傳由海盜張保仔所建,用作庇佑當地人。 馬灣原本為漁村,馬灣舊村有超過200年歷史,最繁盛的時期為1960年代及1970年代,當時島上居民主要以耕作、捕魚和曬蝦膏維生。隨著1997年青馬大橋落成,該處大興土木。2002年,位於東灣附近的私人住宅區珀麗灣入伙。2007年7月1日,馬灣公園第一期正式開幕。2009年5月25日挪亞方舟博覽館及挪亞方舟酒店落成啓用。.

新!!: 荃灣和馬灣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荃灣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9號幹線

9號幹線(Route 9)是香港新界的一條主要幹線,在香港早期規劃中稱為新界環迴公路(New Territories Circular Road)。9號幹線亦是全港最長的道路幹線,路標計為70.7公里(位於城門隧道轉車站);同時亦擁有全港最長的快速公路系統,由大埔公路-沙田段(火炭路口)至元朗公路於屯門之終點,約42公里路段是無間斷高速公路。它是以連接荃灣至沙田的城門隧道收費廣場作循環點,逆時針方向環迴新界的主要幹道,看似一個凸字大環;而城門隧道亦是此幹線惟一一條收費隧道。它是連接新界各個新市鎮(除西貢區外)的主幹道。 這條幹線途經路段有:(逆時針方向顯示)城門隧道、城門隧道公路、大埔公路-沙田段、吐露港公路、粉嶺公路、新田公路、青朗公路(錦田河以北一段)、元朗公路、屯門公路、青山公路-荃灣段(近柴灣角)、象鼻山路,後返回城門隧道。同時部份出口為1號幹線、2號幹線、3號幹線、5號幹線、8號幹線及10號幹線的起訖點。.

新!!: 荃灣和香港9號幹線 · 查看更多 »

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簡稱天文台;Hong Kong Observatory,縮寫:HK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及聯合國屬下的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專門負責香港的氣象觀測(雖然稱為「天文台」,但是其職能更接近一個氣象台),亦兼任地震、授時、天文及輻射監測等事務,向香港市民發出相關的警告。香港天文台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擔任網頁開發和操作之總負責氣象部門,以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航空氣象委員,撰寫航空氣象文章之牽頭氣象部門。現任天文台台長為岑智明。香港天文台在港英時代原為政府經濟科轄下部門,1997年主權移交後維持隸屬經濟局,2002年7月1日改為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轄下部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再度重組後,天文台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新!!: 荃灣和香港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香港客家話

#重定向 香港客家語.

新!!: 荃灣和香港客家話 · 查看更多 »

香港小巴

#重定向 香港小型巴士.

新!!: 荃灣和香港小巴 · 查看更多 »

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簡稱屋建會)是香港政府早期的公共房屋機構,於1954年4月成立。委員會的職責是為當時的「白領階級中的低薪者」,例如教師、記者、公務員以及文員等人士,提供一些水準較高而租金較低廉的單位。委員會於1973年3月解散,由新成立的香港房屋委員會取代(但英文名稱不變)。 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為當時的市政局的一個機構,負責公共房屋興建問題的決策工作,所有市政局議員均是屋建會的當然成員,而執行工作則由市政事務處旗下的屋宇建設處負責。 1972年,時任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宣佈十年建屋計劃,下令將當時政府三個房屋計劃,即徙置大廈、政府廉租屋邨計劃及屋宇建設委員會廉租屋邨合併:屋建會於翌年4月1日改組為香港房屋委員會,而徙置事務處及市政事務處屋宇建設科則合併為房屋署,而所有徙置區、政府廉租屋邨及屋建會廉租屋邨合稱為公共屋邨。.

新!!: 荃灣和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市區

香港的市區是常見的區域總稱。在香港,香港人習慣以市區形容已經高度發展的市中心,及以郊區及新市鎮來分辨不同地方。.

新!!: 荃灣和香港市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地鐵

香港地鐵(英文:Mass Transit Railway,MTR)曾經是香港兩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之一,已在2007年12月2日的兩鐵合併中,和九廣鐵路合併成港鐵。自1979年開通至2007年兩鐵合併期間,香港地鐵是由地鐵有限公司(現稱港鐵公司)營運的鐵路系統網絡,有7條路線,全長91.0公里香港年報2006 - ,共53個車站,其中14個為轉車站。.

新!!: 荃灣和香港地鐵 · 查看更多 »

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縮寫:HKIA,),亦稱赤鱲角機場(Chek Lap Kok Airport),是香港現時唯一的民航機場,位於新界大嶼山赤鱲角(赤鱲角地段第1號),佔地1,255公頃(是香港最大面積的單一地段,其次為愉景灣的649公頃及中文大學的134公頃),1998年7月6日啟用,設有兩條跑道及182個停機位,並在2016年8月開始擴建第三條跑道。此機場由香港機場管理局管理,並為國泰航空、國泰港龍航空、香港航空、香港快運航空、香港貨運航空及香港華民航空的樞紐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被Skytrax評為五星級機場,於2001年至2012年一直躋身三甲,其中八度被評為「全球最佳機場」。此外,香港國際機場於2006年至2008年及2010年4度被知名商務旅遊雜誌《商旅》評為中國最佳機場,於2012年的《》旅遊大獎選舉中,連續10屆獲選為最佳,並且在每年客運量逾4,000萬人次的機場類別中,獲國際機場協會推選為全球最佳。 香港國際機場連接全球約220個航點,超過100家航空公司在此營運,每天提供逾1100班航班。2010年起,其貨運流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1位,客運流量則排名世界第8位。2017年,總客運量達7,280萬人次,總航空貨運量共493.8萬噸。.

新!!: 荃灣和香港國際機場 · 查看更多 »

香港公共小巴

#重定向 香港小型巴士.

新!!: 荃灣和香港公共小巴 · 查看更多 »

香港公共屋邨

香港公共屋邨(簡稱公屋)是香港公共房屋最常見的類別,由政府或志願團體興建,出租予低收入居民。現時香港提供出租公營房屋的機構有三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在2016年3月31日,香港約有三分之一居民(即逾214萬人)居住於香港各公共屋邨的出租單位,包括房委會76萬個 、房協14萬個、以及在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大坑西邨逾1,600個的單位。.

新!!: 荃灣和香港公共屋邨 · 查看更多 »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縮寫:HKUST),簡稱科大,是一所坐落於香港清水灣半島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於1991年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學,也是香港同時期最年輕的專上院校,由於該校於籌辦期間同步進行學術評審及通過立法程序,因此成立時已為一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目前由商學院、工學院、理學院及人文社會科學院组成,另設一個負責處理跨學科課程的跨學系部門。除此之外,科大在廣東省南沙的霍英東研究院則旨在擴大校方於學術研究方面的影響力。該校連續多年獲評為香港三所最佳高等學府之一。.

新!!: 荃灣和香港科技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立法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稱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縮寫为 LegCo 或 Legc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亦有对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情况的監察權。 第一屆立法會成立于1998年7月1日,應屆議員任期為兩年。自第二屆立法會(2000年)開始,每屆議員任期改為四年。2012年起,立法會議席增加至70個。現時的立法會屆別為第六屆,任期為2016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議員各佔35席。.

新!!: 荃灣和香港立法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迪士尼樂園

香港迪士尼樂園(Hong Kong Disneyland)是一座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的神奇王國型經典迪士尼樂園,它是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坐落於香港東北部的竹篙灣內的高人气主題公園,由香港國際主題樂園有限公司建設及營運、由香港迪士尼樂園管理有限公司管理。香港迪士尼樂園由7個園區所組成,為世界第5座、亞洲第2座、中國第1座迪士尼主題樂園。另外,香港迪士尼開園之初只有28公頃,但開園經過第一期的第一輪和第二論擴建計劃,現面積已達35公頃;目前香港迪士尼正在進行第一期的第三輪擴建中,而二期計劃目前尚未明確。最後,香港迪士尼虽然是世界上最小的迪士尼乐园,但却擁有擁有世界上所有迪士尼樂園中最大的“探險世界”區域以及全球最大的3D無縫銀幕來表演“米奇幻想曲”。.

新!!: 荃灣和香港迪士尼樂園 · 查看更多 »

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

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英文:Hong Kong Disneyland Resort)是一座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東北部之竹篙灣,由香港國際主題公園有限公司建設、管理及營運,由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設計的大型度假區。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是世界上第5個迪士尼度假區,為亞洲第二座、中國第一座迪士尼度假區,中國第二座迪士尼度假區是上海迪士尼度假區、而亞洲第一座迪士尼度假區是東京迪士尼度假區。至2014年財政年度,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之業務收入、賓客消費及入場人次均連續5年創造新高,當中入場人次達750萬(48%來自中國大陸、32%為香港人,餘下20%來自東南亞及其他國家或地區)。 香港迪士尼樂園為此度假區的最主要遊樂設施,整個度假區總面積為126公頃,是世界上最小的迪士尼度假区,而且相較其他迪士尼度假區,香港的度假區並沒有填滿整個可用土地、有非常多的預留地。香港迪士尼度假區的第一期包括香港迪士尼樂園、3家酒店、迪欣湖活動中心,零售、餐飲及娛樂設施等等;第二期在香港迪士尼樂園內增加了三個新園區、新造一座迪士尼飯店,已於2015年全部完成;第三期將於將會於2022年前完成,也是在迪士尼樂園內部建造主題園區和表演。另外,從衛星地圖上觀察,香港迪士尼東側還有一塊巨大的60公頃以上的空白土地未被使用,這是香港政府預留位於香港建造第二座迪士尼主題樂園的預留地;並且香港政府再給予華特迪士尼公司優先購買周邊的海洋的使用權,迪士尼公司可以在這個範圍內自由填海造陸、並且作為第三個主題樂園興建,全部完成後共佔地300公頃。.

新!!: 荃灣和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房屋協會

香港房屋協會(簡稱房協,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成立於1948年,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及非牟利機構,並於1951年成為法定機構。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納香港稅項。是香港三個提供資助房屋的機構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房協的總部設於香港銅鑼灣告士打道280號世界貿易中心29樓。房協在部分屋邨和屋苑設有出租商舖,內部樓面面積合共約十萬平方米及9300個泊車位,截至2017年3月底,房協2017年財政年度總收入80.91億港元,盈餘32.03億港元,淨值385億港元。.

新!!: 荃灣和香港房屋協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新市鎮

自1959年開始,香港政府在新界區大規模發展新市鎮(香港政府早期文獻稱為衛星城市),以應付香港人口增長,並藉以分散擠迫香港市區內的人口,從而改善香港居住環境。現時的新市鎮即:荃灣、沙田(包括馬鞍山)、屯門、大埔、元朗、粉嶺和上水、將軍澳、天水圍、東涌。這些新市鎮各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全面發展後,可容納人口約400萬。然而,政府目前不會進一步發展大型新市鎮,而是集中着重發展如啟德一類的中型新發展區和新界的新發展區(下詳)。.

新!!: 荃灣和香港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觀塘

觀塘(Kwun Tong),舊作官塘,位於九龍半島東面,屬於香港十八區的觀塘區,是觀塘區的主要部份,位於牛頭角東南,藍田西北,東至將軍澳道,西至勵業街與雅麗道。 觀塘是東九龍最大的工業區,也有住宅大廈。著名建築物有apm及創紀之城等;裕民坊是區內舊式市集,近年開展重建計劃,配合政府將觀塘轉型成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觀塘也是香港首座衛星城市。.

新!!: 荃灣和觀塘 · 查看更多 »

觀塘綫

觀塘綫(Kwun Tong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綫之一,連接九龍九龍城區的黃埔站,與新界西貢區的調景嶺站,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這條路綫於1979年通車,為前地鐵系統中首條通車的路綫,由於當時東端的總站設於觀塘區的觀塘站,因而得名。.

新!!: 荃灣和觀塘綫 · 查看更多 »

鱟地坊

鱟地坊(英語:Hau Tei Square)是香港荃灣一塊舊市集特色地方,當地有幾十個持牌小販集中固定在一個空地上從事日用品零售生意。鱟地坊市集有一個小型足球場大小,沒有任何基建設施,小販們都是售賣乾貨,如成衣、文具、紙料、人造手飾、人造皮具、皮鞋、書包等。此市集小販之間的行人通道分為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等。貨品價格如旺角女人街。有不少荃灣街坊亦稱之為「女人街」。 鱟地坊在發展前是一個海灘,經常有海鱟出沒,因而得名。.

新!!: 荃灣和鱟地坊 · 查看更多 »

象鼻山路

象鼻山路(Cheung Pei Shan Road)是香港新界西荃灣的一條主要幹道,屬於9號幹線,即新界環迴公路的一部分,以象鼻山命名。路線呈東北—西南走向,起點由城門隧道荃灣入口,經荃錦公路交匯處,並以青山公路-荃灣段近柴灣角為終點連接上屯門公路支路,全長約2公里,荃錦交匯處以東路段為城門隧道管制區域。車速限制每小時70至80公里。整段道路是新界的士指定可途經範圍。.

新!!: 荃灣和象鼻山路 · 查看更多 »

賽馬會德華公園

賽馬會德華公園(英文:Jockey Club Tak Wah Park)簡稱德華公園,為香港一座中式園林公園,位於新界荃灣市中心海壩村舊址,佔地約1.63公頃,由香港賽馬會贊助興建,第一期於1989年竣工,第二期於1995年竣工。賽馬會德華公園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為香港政府推介的拍外景場地。.

新!!: 荃灣和賽馬會德華公園 · 查看更多 »

路德圍

路德圍(英文:Lo Tak Court),是香港新界荃灣的一條道路以及公眾停車場,名稱沿自街道旁的路德會聖十架學校,其南邊入口始於海壩街。路德圍周邊設有多間食肆及甜品店,是荃灣著名的食街。.

新!!: 荃灣和路德圍 · 查看更多 »

跑道

跑道是供航空器起飛及着陆的長方形场地,地面以瀝青、混凝土、草皮、泥或者碎石铺设。 航空母艦上的起降甲板也是供予艦載機起飛及著降陸的跑道,配置飛機彈射器及。.

新!!: 荃灣和跑道 · 查看更多 »

麗城花園

麗城花園(Belvedere Garden)是香港荃灣西約臨海地段上的一個私人住宅項目,發展商為長江實業,位於新界荃灣青山公路荃灣段530-625號,1987年起分3期興建共19幢住宅大廈,是長江實業的一個大型私人物業發展項目,整個屋苑以三房單位為主。隨著西鐵線於2003年通車,居民可選擇沿海旁步行15分鐘到荃灣西站,交通更趨完善,吸引不少區內換樓客。.

新!!: 荃灣和麗城花園 · 查看更多 »

麗瑤邨

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新界葵青區,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並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 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位於香港新界葵涌荔景山,在1981年落成,是香港最早落成的居屋屋苑之一,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設計,以穗禾苑的錯層式十字型設計作藍本,採用了3層共用一部電梯, 以及以3個單位為一組共用一條樓梯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加強鄰里守望相助的精神以減低罪案的發生,而開放式大堂也加強了自然通風和採光,各翼不同高度令立面更具特色。 翠瑤苑鄰近華員邨及青山公路葵涌段。屋苑只有一座,大部份單位景觀開揚,中層以上向南的單位更可遠晀中環一帶及維港海景。 跟一般居屋不同,翠瑤苑所有單位均不用補地價,而且一律都可以在公開市場自由轉讓。.

新!!: 荃灣和麗瑤邨 · 查看更多 »

黃大仙

#重定向 黄初平.

新!!: 荃灣和黃大仙 · 查看更多 »

輕工業

輕工業指以提供生活消费品为主的工业,通常指紡織業、或加工業這種二次性的工業。與重工業相对。国际上对轻工业尚未有一个严谨的、统一的概念。通常轻工业加工完成品都可以以人力拿起、或是與人類差不多大小的產品,放至於屋內,以經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到。輕工業特性是能提供大量工作機會,但是技術難度只屬中等,又只需中等初期資金投入輕型機具和小廠房所以多半能由民間自行成立;輕工業很多是建立在農林牧產品的二次加工上,所以會出現在農業興盛滿足後的社會。.

新!!: 荃灣和輕工業 · 查看更多 »

藍巴勒海峽

藍巴勒海峽(英文:Rambler Channel)又名青衣海峽、青衣門。是香港海峽之一,位於青衣及新界(包括荃灣及葵涌)之間,最寬位置達900公尺。海峽呈「L」字形,西北端為汀九,是龍鼓水道與馬灣海峽交接之處。南端則連接維多利亞港西北角。值得一提,鑑於香港市區下荃灣海岸線以新汀九橋以東為界線的維港範圍內不准游泳條款中,〔目前香港法例第313章附屬法例《船舶及港口管理規例》下,未經海事處處長批准,任何人均不得在維港游泳〕,當中包括藍巴勒海峽。 藍巴勒海峽隨著多次填海而收窄,其中包括了荃灣新市鎮填海、葵涌貨櫃碼頭興建工程填海、醉酒灣垃圾堆填區(葵涌公園)填海及青衣灣填海等,這亦使原本位於海峽之中的牙鷹洲、青洲及芒洲與青衣或新界連接。 2013年,藍巴勒海峽被旅遊網站選為十五個觀賞日落最佳地點之一。.

新!!: 荃灣和藍巴勒海峽 · 查看更多 »

藍田

藍田可以指:.

新!!: 荃灣和藍田 · 查看更多 »

關門口街

口街(Kwan Mun Hau Street)是香港荃灣區的一條街道,南北走向,連接青山公路和沙咀道。其名稱取自昔日鄰近的關門口村。.

新!!: 荃灣和關門口街 · 查看更多 »

葵青區

葵青區(Kwai Tsi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位於新界南部,是新界面積最小的一區,原本屬於荃灣區,於1985年4月1日從荃灣區中獨立,即現在的葵涌和青衣範圍。其區議會最初稱為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於1985年4月1日改稱為葵青區議會,面積約21.82平方公里。據2016年中的統計,葵青區的人口有520,572人。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亦位於此區,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時也必須經過此區及荃灣區,眾多工商大廈座落此區。.

新!!: 荃灣和葵青區 · 查看更多 »

葵青區議會

葵青區議會是香港18個區議會之一,成立於1985年4月1日。地址是葵涌興芳路166-174號葵興政府合署10樓。.

新!!: 荃灣和葵青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葵涌

葵涌(Kwai Chung)在香港新界西南,亦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在香港行政區劃中,曾經為荃灣區,葵涌後來與青衣島一同分拆,組成葵青區。葵涌可以再細分為--、--及--,住宅主要集中在上葵--及下葵--,較多大型的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人口比較稠密,而工業區則主要集中在中葵--一帶。 葵涌一直是香港的工商業重鎮,有大量公司在此設立辦事處,同時亦有不少公共屋邨及居屋。其中葵涌貨櫃碼頭為全球吞吐量第六大的貨櫃碼頭。.

新!!: 荃灣和葵涌 · 查看更多 »

醉酒灣

醉酒灣(Gin Drinkers Bay,亦作Gin Drinker's Bay),又稱醉翁灣、垃圾灣(Lap Sap Wan),是香港新界葵青區昔日海灣,位於現時葵涌西部,即下葵涌葵芳以西的位置,因1970年代填海工程消失。.

新!!: 荃灣和醉酒灣 · 查看更多 »

針山

針山(Needle Hill)是香港山峰之一,原名尖山峒(客家話中「尖」與「針」的讀音相似),後簡化爲尖山,因鄰近城門谷亦稱城門尖。針山位於新界中部,高海拔532米,北臨草山,南臨下城門水塘,西臨城門水塘,為城門隧道之起點。它的主要特徵是頂峰看起來很尖。針山的山脊為沙田區和荃灣區的分界。山頂設有地政總署測繪處的三角網測站,三角網測站編號412。.

新!!: 荃灣和針山 · 查看更多 »

金山区 (上海市)

金山区,是上海市的一个市辖区。1997年撤县设区,取代金山县。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上海市西南部。东邻奉贤区,西与浙江省平湖市、嘉善县交界,南濒杭州湾,北与松江区、青浦区接壤。 金山地区6400年前已成陆,全境地势低平,地面高程自北西至东南略有升高,西临杭嘉湖浙水下游,受浙江客水和黄浦江潮水之利,河渠交织成网。区内有上海地区仅存的古海岸遗址漕泾古冈身沙冈,戚家墩、查山、亭林、招贤浜、南阳港等古文化遗址。有23.3公里海岸线。距陆地东南6.2公里海面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俗称:乌龟山)三岛,大金山海拔103.4米(吴淞高程),是上海市地面最高点,山上生长着上海地区陆上早已绝迹的原始植被和珍稀植物,是区境内正待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金山三岛至陆地为广阔的深水区,是一个天然良港。 区境东南部有全国特大型化工企业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化学工业区。沪昆铁路、金山铁路支线、G60沪昆高速/G92杭州湾环线、G15沈海高速、G1501上海绕城、S4沪金高速,320国道(亭枫公路)等多条铁路、公路构成陆上交通网络。 1997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原金山县和中石化上海金山实业公司联合建政、撤县建区,掀开了金山历史崭新的一页。金山成为了上海远郊第一个建区的区县。.

新!!: 荃灣和金山区 (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蕙荃路

蕙荃路(Wai Tsuen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香港新界荃灣新市鎮的荃灣區荃灣東北的城門谷西樓角(鄰近石圍角邨及城門谷游泳池),連接荃錦交匯處及西樓角路。蕙荃路因位於西樓角的蕙荃體育館而得名。.

新!!: 荃灣和蕙荃路 · 查看更多 »

腹瀉

腹泻(俗称拉肚子,廣東俗稱肚痾,中医称之为泄泻,diarrhea, diarrhœa來自διάρροια,包含兩個字根:「διά /dia,經過」,以及「ῥέω/rheo,流動」)的定義是在24小时之內有軟便或水便的狀況而且排便三次以上 -->,症狀常持續好幾天而且可能因為體液流失的關係而產生脫水現象 -->。如果脫水的情形繼續惡化,接下來可能會出現排尿量減少、膚色蒼白、心跳過速、或者對外界刺激反應不佳 -->。另外,對以母乳餵養的嬰兒來說,軟便可能是正常的現象。 最常見的原因為腸道感染,可能是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腸胃炎」 -->。主要是透過與病人的密切接觸 -->(例如:透過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吃或喝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料等途徑傳染。另外也可能是全身性感染的其中一個表現。非感染性原因例如:乳糖不耐症、發炎性腸道疾病、藥物、大腸激躁症、急性中毒等因素 。另外依症狀持續時間可分為急性腹瀉(小於兩周)、持續性腹瀉(二至四周)、慢性腹瀉(大於四周)。急性水樣腹瀉其中一個原因為霍亂弧菌感染。出血性腹瀉,也就是糞便中帶血,又稱為「痢疾」(Dysentery)。大部分情況不需做糞便培養確定病原。 感染性腹瀉的預防方式包括:改善、確保飲用水的潔淨以及勤洗手。讓嬰兒持續哺乳至少六個月,並施打輪狀病毒疫苗也是推薦的預防方式。在治療方面,給病人服用(乾淨的飲用水加上適量的鹽、糖、以及鋅片),如果說買不到口服脫水補充液,可以參考配方自行配製,口服脫水補充療法在過去25年內拯救了五千萬名孩童免於因腹瀉造成的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而死亡。一般建議腹瀉患者仍可正常進食(如果是哺乳中的嬰幼兒則照常哺乳)。徜若病人出現嚴重的脫水症狀,則可能需要靜脈輸液,但這情形並不常見,絕大多數的案例都能經口補足流失的水和電解質。腹瀉的病人很少需要抗生素,但在極少狀況下仍需要依情形給予抗生素(例如腹瀉中帶血、伴隨高燒、旅行後隨即發作的嚴重腹瀉、或是在糞便檢體中見到或培養出特定的細菌或寄生蟲。)樂必寧(Loperamide)對減緩腸道運動可能有幫助,但並不被建議用在嚴重腹瀉的患者身上。 全球每年有17至50億例的腹瀉病例,尤其常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的兒童身上(平均約一年3次)。2012年全球五歲以下兒童死因當中腹瀉排名第二(有76萬名兒童死於腹瀉,佔11%)。經常發生的腹瀉也會造成五歲以下的兒童的營養不良及其他長期問題(如生長遲緩或智力發展遲緩)。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报告,全世界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有百分之二十是腹泻所引發的脫水現象造成的。每年有一百八十万孩子死于腹泻。.

新!!: 荃灣和腹瀉 · 查看更多 »

老圍 (荃灣)

老圍村於1669年落成,是香港新界荃灣最古老的村落,初名「淺灣圍」,位於老圍路以南,距離荃灣市中心約5至10分鐘車程。村莊背倚顯達鄉村俱樂部和城門水塘植林區,可遙望石圍角邨和綠楊新邨一帶。村內居民有2000多人,平房排列有序,多是古樸的瓦頂磚屋,亦有現代化的三層式村屋,洋溢著平靜簡樸的人民氣息。老圍村的一大特色是廟宇林立,有數十間佛、道、儒家寺廟,如著名的西方寺、圓玄學院、東普陀講寺和龍母佛堂(龍母廟)等,還有全港唯一的藏傳佛教寺廟,所以在村內到處都可見到僧人。.

新!!: 荃灣和老圍 (荃灣) · 查看更多 »

柴灣角

柴灣角(Chai Wan Kok)是香港的一個地方,位於新界荃灣西部,荃灣市中心與荃灣西約之間的地區。在1960年代荃灣填海之前,柴灣角為荃灣海灣北部的海角,填海後則成為荃灣工業區(又稱柴灣角工業區)的一部份,即大涌道與青山公路之間的地區,而該處鄰近屯門公路,而柴灣角這個地名很多時亦包括又被稱為「西柴灣角」的荃景圍一帶。 Chai wan kok street.JPG|柴灣角街 Chai wan kok rest garden.JPG|柴灣角休憩花園.

新!!: 荃灣和柴灣角 · 查看更多 »

林鄭月娥

林郑月娥(Carrie Lam Cheng Yuet-ngor,本名:鄭月娥,),香港特別行政区現任行政長官,在36年間曾於20個政府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工作。其後加入問責官員團隊,先後擔任發展局局長及政务司司长。 在2016年7月1日,時為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獲特區政府頒授最高榮譽的大紫荊勳章,政府表揚她盡心竭力為香港服務35年,表現卓越,尤其於出任政務司司長期間,成績斐然。政府又稱,林鄭月娥協助行政長官施政,在協調政策上擔任重要角色,帶領政府克服各種挑戰。 在梁振英宣布不尋求連任後,2017年1月16日林鄭月娥正式宣佈參選行政長官選舉,表示希望能延續梁振英政府「行之正道,穩中求變」的施政理念。宣佈參選後獲大部分建制派選委支持,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則強調與候選人林鄭月娥沒有互信基礎。2017年3月26日舉行的行政長官選舉中,林郑月娥获得由1194人組成選舉委員會中的777票,成功當選第五屆香港行政長官。於2017年7月1日就任後,她成為歷史上首位香港女性行政長官,以及香港開埠以來首位女性最高級行政官員。 她與丈夫林兆波於英國劍橋結識,1984年結婚,育有兩子,父子三人均持有英國國籍,而林郑月娥則於2007年因擔任發展局局長放棄英國國籍。.

新!!: 荃灣和林鄭月娥 · 查看更多 »

李万荣

李萬榮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荃灣和李万荣 · 查看更多 »

楊屋道

楊屋道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新界荃灣,以荃灣區內原居民村,以區內楊屋村命名,為區內一條重要道路。全長900米,土地由填海得來。直至1970年代末,楊屋道一直是荃灣的海岸線。 楊屋道由大河道近萬景峰及海盛路交匯之路口開始,路旁設多個建築物,包括如心廣場、楊屋道街市(體育館)、荃新天地、御凱(楊屋道球場原址)、荃灣公園、爵悅庭、立坊(H Cube)、樂悠居,於德士古道及葵福路交界終結,是荃灣東面工業區的主要道路。 由2008年10月起,大河道與馬頭壩道之間的一段楊屋道進行擴闊工程、重整楊屋道與德士古道之間的一段馬頭壩道之走線、相關的渠務工程、環境保護及美化工程,2011年9月完成。.

新!!: 荃灣和楊屋道 · 查看更多 »

楊屋道 (選區)

楊屋道是香港荃灣區議會下轄的選區,代號K02,成立於1994年,區議員為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

新!!: 荃灣和楊屋道 (選區) · 查看更多 »

楊屋道球場

#重定向 荃灣運動場.

新!!: 荃灣和楊屋道球場 · 查看更多 »

死路

死路是指僅有一邊可以出入的道路,因有盡頭之處而以「死」稱之。通常見於街道、或野外道路上,多為不同年代的都市設計或道路規劃產生差異下,導致道路無法延續而成,但也有因、社區安全防護等緣由而特別設計的,例如囊底路。假若路人不熟悉道路,誤入死路會浪費時間,因為路有盡頭,非原路折返不可,所以不少死路都會在路口處安裝單程路或「此路不通」等路標,以警告用路人。 華語圈對城鎮區域的死路有不同稱呼,台灣稱死巷子或死巷,中國北方稱死胡同或斷頭路,粵語則稱為掘頭路、死巷或盡頭路。.

新!!: 荃灣和死路 · 查看更多 »

永曆

永曆可指:.

新!!: 荃灣和永曆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荃灣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汀九

汀九 (Ting Kau),是香港新界西部的一個地方,位於油柑頭與深井之間,地區行政屬於荃灣區,亦是汀九村之所在。青山公路汀九段沿線有不少海灘,因此汀九曾經是游泳勝地,曾於九十年代這些海灘受到污水及機場核心發展計劃的污染封閉,但隨著水質改善計劃,已於2011-2014年陸續重開。值得一提,於都會區下荃灣海岸線以汀九橋以東為界線的維港範圍內不准游泳條款中,〔目前香港法例第313章附屬法例《船舶及港口管理規例》下,未經海事處處長批准,任何人均不得在維港游泳〕。雖然汀九對上的山頭有具規模的屯門公路及汀九橋,但並沒有支路連接汀九。早於四十五十年代曾與深井發展成豪宅區,當中包括紅樓。雖然發展不及都會區,但其位於香港範圍的中心點,及相對其他地區比較鄰近機場及青馬大橋,所以近年與深井及油柑頭一帶成為再度受注視的豪宅區。.

新!!: 荃灣和汀九 · 查看更多 »

汀九橋

汀九橋(英語:Ting Kau Bridge)位於香港新界青衣西北角,是世界首條三塔式斜拉索橋。大橋之兩個主跨分別長448米及475米,連引道全長為1,875米。大橋屬於3號幹線,連接汀九和青衣。橋面為三線雙程分隔快速公路。車速限制每小時80公里。 汀九橋屬青馬管制區範圍,管制區人員獲授權執行《青馬管制區條例》。 汀九橋使來自新界西部其他地區的車輛,能方便和快速地到達青嶼幹線的青馬大橋及汲水門大橋,通往大嶼山和香港國際機場,同時也分流了新界西北來往荃灣、葵青、九龍及港島中上環商業區的車流。值得一提,香港的的士司機和電台交通情況報告節目大多都叫該橋為「新汀九橋」,以免跟屯門公路一條同樣稱為汀九橋的高架橋混淆。此橋亦是'''新界的士'''可通行的跨海大橋之一。此外,鑑於香港政府轄下都會區荃灣海岸線是以汀九橋以東為界線屬維多利亞港範圍,此橋亦成為港內與港外的分界線(航行船速)。 汀九橋於1995年3月動工,當時工程名為「汀九大橋」,經過38個月的施工,於1998年5月6日下午2時正式啟用。由於它和大欖隧道落成通車的日子與新建的香港國際機場啟用日期相近,而該大橋的興建,除了舒緩新界西區的交通負荷外,更方便通勤來往機場、九龍西、香港島與新界西其他地區,通稱之為「第11項機場核心工程」。 支撐著汀九橋的三支單柱橋塔,分別座落於藍巴勒海峽中的人工島、汀九岬及青衣島西北岸,分別高194米、167米及162米。重量方面,結構鋼重量8,900公噸,混凝土重量則為29,000立方米。大橋的設計,可承受每秒達95米(時速342公里)的風速,但在實施強風管制措施、交通意外和渣打香港國際馬拉松比賽期間,會全線封閉、或只封閉中線、或者只開放予車身高度1.6米以下的車輛使用。.

新!!: 荃灣和汀九橋 · 查看更多 »

油塘

油塘(Yau Tong)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東南的地區,鯉魚門以西北。現在,油塘北部以公屋和居屋住宅為主,南部臨海位置現主要用作工業發展的地區已經被政府規劃成私人住宅區,但仍有零星的工業大廈存在。 油塘接鄰的三家村,已有150年歷史,油塘區內也設有觀塘魚類批發市場。.

新!!: 荃灣和油塘 · 查看更多 »

油柑頭

油柑頭(Yau Kom Tau)是香港新界荃灣區的一個地方,位於荃灣西約/柴灣角與汀九之間。油柑頭昔日長有很多油甘子(即餘甘子),因而得名。.

新!!: 荃灣和油柑頭 · 查看更多 »

沙咀 (荃灣)

沙咀(英語:Sha Tsui)是香港一個曾經存在過的海角,位於新界荃灣北部,其位置約在今天沙咀道以北、沙咀道遊樂場以東、青山公路以南,大屋圍、鱟地坊、海壩村舊址就是位於沙咀之岸邊。1950年代,香港政府發展荃灣新市鎮,沙咀在填海工程後,已經消失,而海岸線亦移出至楊屋道。今天位於荃灣的沙咀道,就是以這個海角命名。 Category:荃灣.

新!!: 荃灣和沙咀 (荃灣) · 查看更多 »

沙咀道

沙咀道(Sha Tsui Road)是香港一條道路,為橫跨新界荃灣東西的主要幹道;西至青山公路(不包括沙咀道天橋)、東至德士古道,以荃灣昔日海角沙咀來命名,亦曾为荃湾的海岸線。.

新!!: 荃灣和沙咀道 · 查看更多 »

沙咀道遊樂場

沙咀道遊樂場(Sha Tsui Road Playground)又稱沙咀道球場,是香港一個露天運動場地,位於新界荃灣沙咀道171號至199號。該處臨近荃灣官立中學、荃灣潮州公學、海壩街官立小學等學校,因此不少學校均在此上體育課。此外,此處亦不時用來作攤檔。.

新!!: 荃灣和沙咀道遊樂場 · 查看更多 »

沙田

#重定向 沙田_(香港).

新!!: 荃灣和沙田 · 查看更多 »

沙田新市鎮

沙田新市鎮(Shatin New Town)是香港新市鎮之一,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自1980年代起發展帶擴展至馬鞍山。.

新!!: 荃灣和沙田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法师

法師可以指:.

新!!: 荃灣和法师 · 查看更多 »

泉是地下水天然出露至地表的地点,或者地下含水层露出地表的地点,大多位於沖積扇頂部。当含水层或含水通道被破坏露出地表时,地下水便涌出地表成泉。泉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的排泄方式。地下水虽然分布很广,但泉却不是到处都有的,而是在特定的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下才可能涌出成泉。一般在山区和丘陵的沟谷中及山脚下,在平原地区比较少见。根据水流状况的不同,可以分为间歇泉和常流泉。如果地下水露出地表后没有形成明显水流,称为渗水。 泉水的来源通常是渗入地层的大气降水,例如雨水和融化的雪水。大型泉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和火山熔岩构成的岩层中。砾石、砂、石灰岩、砂岩和玄武岩都可以构成泉水的含水层,在其露出地表处通常有粘土或页岩形成的隔水层。当含水层上方的隔水层承受很大压力时,泉水便会自动上涌至地表,形成自流泉。 根据水流温度,泉可以分为温泉和冷泉。泉可以按照其流量大小分为八级,一级泉的流量超过每秒100立方英尺(2800升),二级泉的流量在每秒10到100立方英尺之间,八级泉流量则小于每分钟1品脱(每秒8毫升)。.

新!!: 荃灣和泉 · 查看更多 »

深井

深井(英文:Sham Tseng)為香港新界西荃灣區的鄉郊,汀九以西,青龍頭以東,以深井村為中心。深井出產的燒鵝在香港相當馳名,除了燒鵝,深井也有多間不同種類的食肆,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食肆,提供中、西、意及印度等等的菜式,店鋪食肆逾15間,所以深井有美食中心之稱。 深井有獨特的海灣,可以遠眺青馬大橋及馬灣,於晴朗時更可以望見香港國際機場。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多間地產發展商都在深井發展,現時沿海地區落成了多個私人屋苑,例如碧堤半島及浪翠園等大型屋苑,均以海景及寧靜作為賣點,但社區設施相對屯門及荃灣明顯較為不足,由於該處沒有鐵路覆蓋,所以對外的公共交通需要依賴往來屯門及荃灣的巴士及小巴。.

新!!: 荃灣和深井 · 查看更多 »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英文Shenzhen Baoan International Airport,舊稱深圳黃田國際机場,,简称深圳机场,宝安机场)是一座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的國際機場,于1991年通航,僅啟用了10多年就成为了中国大陸最大航空港之一。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于2013年11月28日启用新客运航站楼並将所有客运航班转移至新航站楼。.

新!!: 荃灣和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 查看更多 »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新!!: 荃灣和港鐵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荃灣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政府

清朝政府,或称清政府、清廷,是指大清的治權機構,始于后金政权,長達296年,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後终结。 清朝政府的行政架构始设于后金皇太极时期,天聪五年(1631年),设六部(暗部、道部、醫部、鬼部、兵部、咒部)。天聪十年(1636年)设立都察院。崇德二年(1637年)设立議政王大臣會議,这是后金时期和清初重要的决策机构。 順治元年 (1644年) 清军入关后,又增设多个行政机构。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仿照明朝内阁制度设立内阁,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负责起草、传达诏令,进呈题疏,代批拟旨等。清朝的内阁名义上居中央辅政机构之首,但没有明朝中后期内阁那样的实权,内阁的最高长官大学士,虽然品极位崇,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为皇帝缮写文书和谕旨而已。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内阁外另设立南书房,使之成为决策中心。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定名的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成为清中后期为皇帝服务的国家决策中心。至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晚清时期,国内外环境剧变。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 庚子事变后,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9月,政府下诏订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为十一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末帝溥仪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后,在北京紫禁城中依然保持着一个“逊清皇室小朝廷”,直至民國十三年 (1924年) 11月5日被迫出宫结束。 .

新!!: 荃灣和清朝政府 · 查看更多 »

滿樂大廈

滿樂大廈(Moon Lok Dai Ha)於1964年落成入伙,位於新界荃灣沙咀道、曹公街及海壩街,共有4座大廈共968個單位,是香港房屋協會所發展的甲類出租屋邨,由周耀年李禮之建築師工程師事務所設計。.

新!!: 荃灣和滿樂大廈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荃灣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海壩村

海壩村(又寫成海垻或海埧)是香港新界荃灣雜姓客家原居民村落,原村建於18世紀至19世紀,為荃灣四約之一,位於德華公園現址。 1982年香港政府發展荃灣市中心,將整條村搬到半山的象鼻山路及二陂圳路交界、海壩村南台、海壩村東北台及國瑞路的海壩新村。 舊址當中的海壩村民宅被列作香港法定古蹟。 Category:荃灣 Category:香港客家鄉村 Category:荃灣區鄉村.

新!!: 荃灣和海壩村 · 查看更多 »

海盗

海盜或稱海賊,是海上的強盜。指在沿海或海上搶劫其他船隻財產的人,是一門相當古老的犯罪行業。海盜大部分被認定為犯罪行為,但也有部分的人認為海盜是維護國家主權的英雄,歷史上許多海盜船長亦跟當代政府有關聯。.

新!!: 荃灣和海盗 · 查看更多 »

新安县

新安县在中国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南岸,是洛阳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黄河南岸,处河南、山西二省交界处,坐标为北纬34°36′-35°05′,东经111°53′-112°19′之间;境南与宜阳县接壤,西与渑池县、义马市毗邻,北与济源市、山西省垣曲县交界,东与洛阳市区、孟津县相连。 新安县为极具实力的县(市)之一,2009年GDP总量为2,204,567万元(折合322,730万美元),位居河南各县(市)第十六位;人均GDP为44,665元(合6,539美元),居第五位。.

新!!: 荃灣和新安县 · 查看更多 »

新安縣志

《新安縣志》是中國广东新安县(今天深圳及香港)的地方志,分為康熙年間篇定的舊志和嘉慶年間篇定的新志。 香港及深圳在明清两代,是广州府新安县管辖。《新安縣志》是記載香港開埠前歷史的重要文獻。.

新!!: 荃灣和新安縣志 · 查看更多 »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新!!: 荃灣和新界 · 查看更多 »

新界原居民

新界原居民指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即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及鄰近235個島嶼之前已在各鄉村定居者,以及其後人。從法律上,在香港只有在新界才會有原居民,九龍原來的13個鄉村和香港島上居住的農民﹑漁民,不能算是原居民。早在英國人來港以前在香港水域捕魚的漁民,由於沒有土地,也不能視作原居民。新界原居民有時亦會稱為香港原居民。.

新!!: 荃灣和新界原居民 · 查看更多 »

新界西選區

新界西選區(英文 New Territories West Constituency)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五個選區之一,範圍為新界西半部地域,包括荃灣區、葵青區、屯門區、元朗區及離島區。 新界西選區總面積480.43平方公里,總人口(2011年)2,023,206人,人口密度4,211人每平方公里,是人口最多的選區。.

新!!: 荃灣和新界西選區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荃灣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旺角

旺角(Mong Kok)是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北部的地區,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和購物區之一。旺角新舊樓宇林立;舊住宅樓宇地鋪多為商店或餐廳。以彌敦道為界,購物中心集中在東面,而西面則以傳統民生活動為主。區內交通十分發達,有巴士及港鐵(東鐵綫、荃灣綫和觀塘綫)直達,更有專線小巴通宵行駛。假日時彌敦道及西洋菜南街一帶經常水洩不通。 旺角的人口密度極高,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0,000人,現時其地積比率約4倍,新型摩天大廈、舊式唐樓、繁華街道與排檔縱橫交錯分佈,是世界一大都市景觀。.

新!!: 荃灣和旺角 · 查看更多 »

擱淺

擱淺意爲船舶或水生動物漂至岸邊陸地、無法回歸水中的狀況。該詞通常可以指:.

新!!: 荃灣和擱淺 · 查看更多 »

愉景新城

愉景新城(Discovery Park,商場部分名稱於2015年11月改稱為D.PARK愉景新城),是香港新界荃灣區內的一個大型地產頂目,位於荃灣荃景圍及青山公路荃灣段398號,由新世界發展和香港興業共同發展,並由旗下的協興建築(負責第2期工程)和興勝創建(負責第1及3期工程)所承建,此物業由香港王歐陽集團設計。示範單位設於愉景新城地盤內。2010年底,新世界發展出資13.782億元,向香港興業收購商場及其1,000個車位的餘下50%權益,商場部份現由新世界全資擁有。.

新!!: 荃灣和愉景新城 · 查看更多 »

曹公潭

曹公潭(Tso Kung Tam)位於香港新界的荃灣區,上游源頭自大帽山,鄰近光板田村及白田壩村,其山坡則設有曹公潭村。.

新!!: 荃灣和曹公潭 · 查看更多 »

曼彻斯特

曼徹斯特(Manchester),英國英格蘭西北區域大曼徹斯特郡的都市自治市、城市、單一管理區,人口437,000。 大曼徹斯特成立於1974年,主要來自於蘭開郡和柴郡,有人仍認為曼徹斯特是蘭開郡的一部分。“曼徹斯特”此名經常用來指整個都市區(甚至擴展到大曼徹斯特以外),其市區總人口在英國排名第二,僅次於倫敦。曼徹斯特以倉庫眾多聞名於世,別名「倉庫城市」。 曼徹斯特與特拉福德、泰姆賽德、索爾福德、斯托克波特等城鎮聯合成大曼徹斯特地區。.

新!!: 荃灣和曼彻斯特 · 查看更多 »

景炎

景炎(1276年五月-1278年四月)是宋端宗赵昰的年号。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3年。.

新!!: 荃灣和景炎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淺灣荃湾荃灣市中心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