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臺北城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臺北城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之间的区别

臺北城 vs. 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臺北府城(Tâi-pak Siânn/Tâi-pak Siâⁿ)是指臺灣在清治時代後期於臺北大稻埕與艋舺兩地之間所構築、面積達1.4平方公里的城廓,因為是臺北府所在,又稱為臺北府城,是清朝在臺灣最晚興建的城池。臺灣建省後,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等兩大行政機關皆設於此。有別於臺北城外的已開發聚落,城牆內的街區被稱為「城內」(Siânn-lāi)或「城中」,是臺北三市街之一;此稱呼也沿用至今,臺北市的「城內次分區」與昔日的城中區即以此取名。 這座用石材紮實建起的城池於光緒5年(1879年)研議規劃、光緒8年(1882年)開工,光緒10年(1884年)竣工。然而這座歷經多任清朝官員主持才建好的城池,真正存在的時間不到30年。進入日治時期後,臺北城開始遭到拆除,至明治37年(1904年)年底時,所有城牆與西門均遭拆卸,僅剩下五大城門中的四座。這四座城門現以「臺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名稱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2014年,適逢臺北建城130周年,臺北市政府於西門舊址北方、捷運西門站四號出口旁設置鋼構裝置藝術品「西門印象」,以重現昔日西門之意象。 雖然現今臺北城的城廓幾已不存,但原城內之街區仍延續建城當時的行政中心功能,無論是日治時期、還是現今,臺北城內一直都是臺灣許多重要政府機關與公共設施的所在地,今日臺灣的政治中樞博愛特區大部分範圍即落於此區域內。. 次分區爲臺北市政府自2000年開始施行的輔助行政劃分,設置於市轄區之下。每一市轄區依據實際發展情形配合當地各里特色,劃定4到7個次分區,將具有鄰近特性,且若干文化、歷史特質的里集結起來,俾以有效利用里鄰資源並凝聚居民的向心力,相互合作以發揮區里自治精神,共同推展市政建設。 目前臺北市共有12個市轄區及68個次分區。.

之间臺北城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相似

臺北城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有(在联盟百科)25共同点: 博愛特區司法院士林區大屯山大稻埕大龍峒專賣局中山區 (臺北市)中華民國總統府 (臺北)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紀念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國立臺灣博物館唭哩岸內湖區內湖清代採石場立法院監察院行政院臺北市政府臺北北警察署臺北公會堂臺北監獄圍牆遺蹟臺北賓館欽差行臺

博愛特區

博愛特區是指臺北市中正區內以中華民國總統府為中心所劃定的一塊區域,中華民國國軍稱之為臺北市博愛警備管制區。由於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機構多位於此區域內,堪稱是臺灣的政治中樞,也因此被劃定為限航區(特別申請許可外,任何航空器禁止經過),並訂定許多管制措施。.

博愛特區和臺北城 · 博愛特區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司法院

司法院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為中華民國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的審判及公務員的懲戒,並設有大法官十五人,以大法官會議審理方式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令及組成憲法法庭審理總統、副總統彈劾案與政黨違憲解散案。司法院於實務上並不職司審判,而是由轄下的各級法院、行政法院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任之,而實際為一個司法行政機關。.

司法院和臺北城 · 司法院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士林區

士林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北方,區內東北為大屯火山群,以七星山為最高(1,120公尺);東南有大崙山及大直諸山。 士林區宜住宜商,市況繁榮,為臺北市十二行政區面積最大的區,其人口僅次於大安區。蔣中正生前居住的士林官邸與臺北唯一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是市民假日的好去處,臺北捷運劍潭站旁的士林夜市揚名國際。臺灣著名高級住宅區天母外籍人士眾多,係因大使館以及臺灣四所外僑學校坐落之故。士林區文教設施亦豐,以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為首、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等社教場所均位於本區, 2010年臺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士林區為玫瑰,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士林區和臺北城 · 士林區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大屯山

大屯山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現在的標高是1092公尺,位於台灣西北部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為一錐狀活火山,地理上屬於大屯火山群的大屯山亞群。.

大屯山和臺北城 · 大屯山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大稻埕

大稻埕(Tōa-tiū-tiâⁿ,Twatutia或Dadaocheng),雅稱稻江、稻津,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此地的商業活動。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後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中人口大量外移,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大稻埕和臺北城 · 大稻埕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大龍峒

大龍峒,或稱大浪泵、大隆同(台語稱作Tōa-lông-pōng,平埔族巴賽族巴賽語稱作Pourompon),位於台灣淡水河與基隆河交口附近,今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一帶,是晚於艋舺而早於大稻埕的台北市舊聚落。.

大龍峒和臺北城 · 大龍峒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專賣局

專賣局古蹟是指位於臺灣臺北市兒玉町(現南昌路)的文藝復興式紅磚建築。該1913年始建的此官署建築於2000年代之前,一直為台灣專賣事業的中心樞紐。 形狀類似倒V,擁有尖塔的該建築,其尖塔正為該建物的最特殊處所。除了六層樓高的尖塔極為高聳,上面還鋪陳銅皮頂與精緻浮塑裝飾。.

專賣局和臺北城 · 專賣局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山區 (臺北市)

中山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市中心偏北,此區因孫中山曾於中正區梅屋敷(今國父史蹟紀念館)休憩,為紀念之因而得名。中山區鄰近臺北車站,是較早開發的臺北城區,中山北路貫穿此區。沿著中山北路有銀行與許多旅館,為臺北市最具代表性的南北軸線,與其平行的林森北路則是臺北市區內知名的紅燈區。區內地標建築為中山足球場及臺北市立美術館。中山區在基隆河以北的部分為大直,是臺北市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新興起的高級住宅區,2010年臺北市舉辦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中山區為蝴蝶蘭,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中山區 (臺北市)和臺北城 · 中山區 (臺北市)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府 (臺北)

#重定向 總統府 (臺灣).

中華民國總統府 (臺北)和臺北城 · 中華民國總統府 (臺北)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正區 (臺北市)

中正區是臺灣臺北市的區之一,位於臺北市西南側,其涵蓋臺北府城大部份區域,為臺北市區較早開發的區域,也是台北都會區的核心,除了首都核心的博愛特區與中央政府機關多座落於此區外,加上本區內的臺北車站為全國最大交通樞紐,確立其政經中樞的特殊地位 2010年,臺北市政府配合舉辦花博而制定各區區花,中正區為木棉花,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中正區 (臺北市)和臺北城 · 中正區 (臺北市)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是一座為紀念已故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而興建的建築,位於臺北市中正區,也是眾多紀念蔣中正總統的建築中規模最大者。全區250,000平方公尺,主樓高76公尺,管理機關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而園區廣場的南北側,另建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管理的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落成以來成為臺北市及臺灣在國際上最著名地標之一。 園區廣場除了供民眾休憩外,也常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常舉辦展覽;邦交國元首訪華歡迎儀式(軍禮)也在此舉行。園區主體建築及牌坊等以「臺灣民主紀念園區」之名義,被登錄為國定古蹟 ;園區及園區周邊以「中正紀念堂」之名義被登錄為文化景觀 。.

中正紀念堂和臺北城 · 中正紀念堂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名臺北新公園,是一座位於臺灣台北市中正區的公園,北起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西為懷寧街、東為公園路,占地71,520平方公尺,鄰近總統府、外交部、臺北賓館、臺大醫院等主要機關建築。.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和臺北城 ·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簡稱臺博、臺博館、臺灣博物館)是臺灣一座公立博物館,位於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北側,隸屬於中華民國文化部。始建於日治時期,不但是臺灣歷史最久的博物館,其建物也以該館前身「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名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國立臺灣博物館和臺北城 · 國立臺灣博物館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唭哩岸

#重定向 唭里岸.

唭哩岸和臺北城 · 唭哩岸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內湖區

內湖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東北地區,為其十二個行政區之一。因其境內多山丘,形成多處小盆地地貌,當地人臺灣閩南語稱山坳地為「湖」,故內湖是「內部盆地」之義。臺語「內面即湖」或「內面彼湖」之稱謂;所指的盆地範圍係以北側自大金面山到碧湖國小的山陵,東緣從綠大地社區、成功公園到清白新村,南邊從白鷺山延伸到公館山之山丘北坡,西方是江南街處,在其中間形成一山坳型盆地。內湖區境內尚有「畚箕湖」、「北勢湖」、「白石湖」和「牛稠湖」等老地名,命名方式,亦是依地形和先民開墾事跡有關連性,而非指有水的湖泊名稱。工商活動部分,內湖科技園區則有許多新建商辦大樓,三軍總醫院及臺灣多數媒體皆將總部設於此。2010年臺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內湖區為九重葛,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內湖區和臺北城 · 內湖區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內湖清代採石場

內湖清代採石場遺址位於台北市內湖區環山路136巷底,於清代及日治時期被稱為北勢湖採石場, 乃臺北城築城之官方採石場。 創建年代為清光緒八年(1882年),為供應台北城建設城牆之需求而開發,出產石英砂岩石材。日治時期及戰後還有零星開採,以供應當地民生建設為主。現已停止開發, 1998年5月4日, 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內湖清代採石場」為市定古蹟, 因其乃臺灣惟一因採石興建臺北城壁而被指定為古蹟之案例, 具相異於一般古蹟的獨特性。.

內湖清代採石場和臺北城 · 內湖清代採石場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立法院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現在是一院制之議會,設有113個席位。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國會,立法院院長即為議長。立法院成立於1928年(民國17年),最初為國民政府的附屬機關,1948年(民國37年)因應行憲而在制度上脫離行政權。1992年(民國81年)立法院開始全面定期改選至今。現任之第九屆立法委員於2016年2月1日宣誓就職,任期屆滿日為2020年1月31日。.

立法院和臺北城 · 立法院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監察院

監察院為中華民國最高監察機關,1931年2月成立。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在中華民國五院中可負責行使彈劾權、糾舉權、監察權(調查權)、監試權及審計權;1992年前與國民大會和立法院共同行使國會職權。 監察院由委員二十九人組織而成,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任期六年,監察委員之中一人任院長,一人任副院長。.

監察院和臺北城 · 監察院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

行政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依憲法之相關規定向立法院負起政治責任。 一般所稱的「行政院」,狹義上僅指行政院本部,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廣義上則涵蓋各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均由行政院管轄),端看使用的場合而定。需要注意的是,「院本部」並非法定名稱,乃為了區別行政院內部單位與各部會而使用 。同樣是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通常稱為中華民國的內閣,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則為內閣閣員,並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以議定國家重大政事。.

臺北城和行政院 · 臺北市次分區列表和行政院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簡稱:北市府)是中華民國臺北市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直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並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臺北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臺北市政府設有32個所屬一級機關、112個「所屬二級機關」、12個區公所、236所各級學校、14所幼兒園,此外臺北市政府還經營3個事業機構。臺北市政府及其所屬機關、學校和市營事業機構,共有編制員工約七萬餘人。 作為地方自治團體之行政機關,臺北市政府的歷史沿革,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施行臺灣市制時所成立的「臺北市役所」。1967年7月1日,直轄市臺北市成立,並新設直轄市行政機關「臺北市政府」。1968年7月1日,原屬臺北縣的內湖鄉、南港鎮、木柵鄉、景美鎮和原屬陽明山管理局的北投鎮、士林鎮併入臺北市(直轄市),確立今日的臺北市轄域。.

臺北城和臺北市政府 · 臺北市政府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臺北北警察署

原臺北北警察署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錦西街口,為臺北市市定古蹟,曾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分局局舍,今則做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場館。.

臺北北警察署和臺北城 · 臺北北警察署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臺北公會堂

#重定向 中山堂 (臺北市).

臺北公會堂和臺北城 · 臺北公會堂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臺北監獄圍牆遺蹟

臺北監獄圍牆遺蹟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44巷(愛國東路底、金山南路交叉口附近),也就是今中華電信台北南區營運處(電信金山大樓)的周圍。分倨中華電信台北南區營運處南北兩端各百公尺的兩石材邊牆,不但是臺北府城城牆僅存的遺蹟,也是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刑務所的四周圍牆。.

臺北城和臺北監獄圍牆遺蹟 · 臺北市次分區列表和臺北監獄圍牆遺蹟 · 查看更多 »

臺北賓館

臺北賓館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博愛特區內的官署建築,門牌號碼為凱達格蘭大道1號。最初為臺灣日治時期的總督官邸,現為中華民國的國家招待所,由中華民國外交部管理使用,專門接待國賓或舉辦慶祝活動。現今亦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臺北賓館興建於日治時期,原名「臺灣總督官邸」,除了是總督住所之外,也是總督接待與宴請貴賓、皇族的地方,從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開始一直到末任總督安藤利吉為止,共有16位總督曾居住於此。1945年中華民國治台後,總督官邸曾短暫成為臺灣省政府主席官邸,1950年改為現名。1952年,《中日和約》在此簽署。2002年展開修復工作,於2006年5月竣工,並定期開放公眾參觀。.

臺北城和臺北賓館 · 臺北市次分區列表和臺北賓館 · 查看更多 »

欽差行臺

欽差行臺,是清德宗光緒18年(1892年)福建臺灣巡撫邵友濂為接待抵-zh-cn:台; zh-tw:臺-灣視察的中央高級官員而興建的行館,鄰近於臺灣巡撫衙門。臺灣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改為「籌防局」。日治時期前期充作「臺灣總督府」,現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林業文物館。原址位於今臺北市中山堂附近,設有「清布政使司衙門舊址」紀念石碑一座,部分建築於1932年遷至中正區南海路-zh-cn:台; zh-tw:臺-北植物園內西側,是全臺灣僅存的衙門建築,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欽差行臺和臺北城 · 欽差行臺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臺北城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之间的比较

臺北城有179个关系,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有28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5,杰卡德指数为5.39% = 25 / (179 + 285)。

参考

本文介绍臺北城和臺北市次分區列表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