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臭氧和过氧化氢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臭氧和过氧化氢之间的区别

臭氧 vs. 过氧化氢

臭氧(分子式为O3)是氧气(O2)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淺蓝色气体。英文臭氧(Ozone)一词源自希腊语ozon,意为“嗅”。 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面20公里的同温层下部的臭氧层中,含量約50ppm。它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防止其到达地球。O2經紫外光照射而得。在大氣層中,氧分子因高能量的輻射而分解為氧原子(O),而氧原子與另一氧分子結合,即生成臭氧。臭氧又會與氧原子、氯或其他游離性物質反應而分解消失,由於這種反覆不斷的生成和消失,乃能使臭氧含量維持在一定的均衡狀態,而大氣中約有90%的臭氧存在於離地面15到50公里之間的區域,也就是平流層,在平流層的較低層,即離地面20到30公里處,為臭氧濃度最高之區域,是為臭氧層,臭氧層具有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線,以屏蔽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之功能。. 过氧化氢,分子式H2O2,是除水外的另一种氢的氧化物。粘性比水稍微高,化学性质不稳定,一般以30%或60%的水溶液形式存放,其水溶液俗称双氧水。过氧化氢有很强的氧化性,且具弱酸性。.

之间臭氧和过氧化氢相似

臭氧和过氧化氢有(在联盟百科)7共同点: 三過氧化三丙酮化学式离子氧化剂氧气

三過氧化三丙酮

三過氧化三丙酮(Triacetone triperoxide,abbr. TATP)是一種有機過氧化物起爆藥及二甲基过氧化酮的閉環三聚體,起爆力介於雷汞與疊氮化鉛之間。曾考慮用作雷管裝藥,但因其易於昇華的特性(於室溫放置兩週,質量損失可達66%)兼高機械感度,在商業與軍事上並未得到廣泛應用。 嗅若丙酮的白色細膩晶體,不溶於水,溶於氯仿等有機溶劑。 作為一種不含氮元素的爆炸物,TATP可以欺騙過時的安檢措施。TATP被認為曾用作多起恐怖襲擊的爆炸物,如倫敦地鐵爆炸案、2015年11月巴黎襲擊事件和2016年布鲁塞尔连环爆炸案。.

三過氧化三丙酮和臭氧 · 三過氧化三丙酮和过氧化氢 · 查看更多 »

化学式

化學式(chemische Formel/chemical formula),是一種用來表示化學物質(也可能為元素或化合物)組成的式子。 一般情況下,由元素符號、數字或其他符號組成;這些符號單一行列,被限制在一個排版,並會出現上標和下標。 下為常用符號:.

化学式和臭氧 · 化学式和过氧化氢 · 查看更多 »

离子

離子是指原子或原子基团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而形成的带电荷的粒子。得失电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电离过程的能量变化可以用电离能来衡量。 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或原子团带上电荷。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通过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与分子、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氯化钠就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离子和臭氧 · 离子和过氧化氢 · 查看更多 »

氧化剂

氧化剂是一类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在化合价有改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由高价变到低价(即搶到电子)的物质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可以被还原,其产物叫还原产物。 另一方面,氧化剂也是一类危险化学品的总称,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名录》的第5类危险化学品。.

氧化剂和臭氧 · 氧化剂和过氧化氢 · 查看更多 »

氧气

氧气(Oxygen, Dioxygen,分子式O2)是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在空气中按体积分数算大约占21%,在标准状况下是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的密度是1.429g/L 。不可燃,可助燃。.

氧气和臭氧 · 氧气和过氧化氢 · 查看更多 »

氯是一种卤族化学元素,化学符号為Cl,原子序数為17。.

氯和臭氧 · 氯和过氧化氢 · 查看更多 »

水(化学式: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很早就开始对水产生了认识,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水是中國古代五行之一。人體有百分之七十是水。.

水和臭氧 · 水和过氧化氢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臭氧和过氧化氢之间的比较

臭氧有44个关系,而过氧化氢有12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7,杰卡德指数为4.09% = 7 / (44 + 127)。

参考

本文介绍臭氧和过氧化氢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