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腓力二世 (法兰西)

指数 腓力二世 (法兰西)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法语:Philippe II Auguste,)卡佩王朝國王(1180年—1223年在位),法國名君之一。 因為饒富謀略與政治手腕而有「尊嚴王」的美稱。.

70 关系: 加冕城堡城墙城岛城市基督教卡佩王朝卡特里派卢浮宫奥地利统治者列表奥托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安茹安那托利亞巴黎巴黎大学丹麦布列塔尼公爵布汶战役幼王亨利亨利二世 (英格兰)亨利六世 (神聖羅馬帝國)佛兰德伯爵圣但尼教堂利奥波德五世 (奥地利)储君兰斯图尔图阿尔图赖讷皇帝理查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神聖羅馬皇帝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米拉博索邦大学约翰 (英格兰国王)纳瓦拉国王羅馬帝國百年战争隆格多克聖德尼聖殿萨拉丁西欧西法蘭克王國诺曼底鲁昂路易七世 (法兰西)路易九世...路易八世 (法兰西)路易六世阿基坦阿基坦公爵阿尔蒂尔一世阿拉斯金雀花王朝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若弗鲁瓦二世 (布列塔尼)英诺森三世英格兰梅拉涅的阿格尼絲欧洲法国法语戈內斯攝政教宗教廷拉罗歇尔 扩展索引 (20 更多) »

加冕

加冕,是指將代表權力之冠冕戴上的一種儀式,大多是歐洲君主制的國家才有此俗,一般在君主即位或親政時加冕,相當於東亞傳統的登基儀式。例如英國伊莉沙白二世女王的加冕之登基大典。.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加冕 · 查看更多 »

城堡

城堡是中世纪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一种武装建筑,一般特指作为领主和贵族私人住所的武装建筑,而非作为一个城镇公共防御设施的要塞。由于建筑时期和地点的不同,城堡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及特征,但一般来说都建有城墙和垛口等防御性工事。 城堡最初起源于公元9世纪至10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卡洛林王朝倒台导致其领土分属于不同的领主和亲王。城堡被贵族们用来控制周围邻近的土地,作为发动袭击和对敌防御的基地,因此同时是攻击性和防御性的建筑。除了其军事用途外,城堡还作为行政管理的中心和权利的象征而存在。城镇中的城堡常常用于控制当地百姓及重要的通行路线。而乡下的城堡则常常位于对周边群落的生活十分关键的自然或建筑设施附近,例如磨坊和肥沃的土地。 许多城堡最初使用泥土和木材建造,中央的高塔為領主居住的地方,四周僅有些矮牆。因其防禦不足,後來往往用石材重修了防御工事。早期的城堡多数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防御并只有中央城楼,缺乏塔楼和垛墙这样的防御工事。在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早期,人们开始了对城堡防御的科学研究。这一研究强调了侧面的火力,在其影响下人们开始在城堡中设置大量的塔楼。因此,新的城堡常常呈多边形,且拥有一套可以同时集中火力的防御工事。这些防御工事的改进也受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十字军的城堡建设方式和古罗马要塞的启发等。城堡建筑的元素并非全部用于军事,像护城河这样的设计也逐渐从最初的防御目的成为了权力的象征,而一些大型城堡则特意设计了漫长蜿蜒的入口结构以在景观上显得雄伟而重要。 虽然火药在14世纪已经传入欧洲,但在15世纪的大炮威力强大到足以击碎城堡的石製城墙之前并没有对城堡建筑产生显著的影响。虽然进入16世纪以后人们仍然兴建城堡,但是为了对抗强大的大炮火力所采用的技术使得城堡不再适宜居住。因此,真正的城堡开始逐渐消亡,并被没有行政管理功能的火炮要塞和不具备防御功能的乡间别墅所代替。18世纪以后,作为浪漫主义的哥特式建筑复兴的一部分,人们开始重新对于城堡感兴趣,并开始建造仿城堡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已经不再具有军事用途。.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城堡 · 查看更多 »

城墙

城墙,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他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城墙的含义,根据的其功能有广义和狹义之分。.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城墙 · 查看更多 »

城岛

#重定向 西堤岛.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城岛 · 查看更多 »

城市

城、市、都、城市或都市是為人口较為稠密、工商業較為發達的地区,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機能分區,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城市中有楼房、街道和公園等基礎建設。 一般而言城市會有較完善的公共卫生設備、公用事業、土地規劃、住宅及運輸系統。密集的開發方便人們的互動,也便於商業活動的進行。大都市一般會有對應的郊區及卧城。大都市一般也都有其市区,許多人住在郊區,每天通勤到市区上班。若一個城市已擴展到其他都市接壤,此一區域就會形成集合城市。.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城市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法语:Capétiens)是由卡佩家族的于格·卡佩建立的法兰西王国的第一个王朝,上承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下接瓦卢瓦王朝,自987年至1328年统治法国。卡佩王朝王室是欧洲最大和最古老的王室家族,其瓦卢瓦支系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589年,而波旁支系对法国的统治经历了1814年王朝复辟持续到1830年,另一分支奥尔良王朝的统治到1848年才结束。时至今日,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和卢森堡大公亨利仍是卡佩王室的后裔。Encyclopædia Universalis, volume 20, p.2161, édition 1975, ISBN 2-85229-281-5.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卡佩王朝 · 查看更多 »

卡特里派

卡特里派(Catharism),又稱為純潔派(Cathari,又譯迦他利,名稱源自希臘文Katharoi,「清潔」的意思),是一個中世紀的基督教派别,受到摩尼教思想的影響,兴盛于12世纪与13世纪的西欧,主要分布在法國南部。 由於該教派於1145年傳入法國南部的阿爾比(Albi)城,因此又稱阿爾比派(法语 Albigeois, 英文 Albigenses)。.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卡特里派 · 查看更多 »

卢浮宫

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边,原是法国的王宮,现在是卢浮宫博物馆,常年展出的展品数量达3.5万件,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艺术作品与考古文物。.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卢浮宫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统治者列表

这是一份奥地利自成为独立封地以来各代藩侯、公爵、大公以及皇帝的名单。.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奥地利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奥托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不伦瑞克的)奥托四世(Otto IV von Braunschweig,1175年或1176年—1218年5月19日)罗马人民的国王(1198年—1218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09年加冕)。他是德国传统豪族韦尔夫家族中唯一成为皇帝的人。 奥托四世是萨克森公爵同時也身兼巴伐利亞公爵的狮子亨利之子。他的母亲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因而他是理查一世(狮心王)的外甥。生于法国的阿基坦,而在英国接受教育。在即位前,他是法国的普瓦图伯爵。 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亨利六世死后,韦尔夫家族在科隆大主教和英王约翰的支持下把奥托四世选为国王,与亨利六世的弟弟士瓦本的菲利普相对抗。教皇英诺森三世先是为奥托四世加冕,后来又转为支持菲利普。1209年10月士瓦本的菲利普遇刺身亡后,奥托四世的王位才得到教皇和大部分德国诸侯的承认。 奥托四世起先对英诺森三世作出让步,因而英诺森三世在1209年为他进行了第二次加冕。但当奥托四世企图染指教皇势力之下的西西里王国之后,英诺森三世便彻底与他决裂,并于1211年的纽伦堡会议上开除了他的教籍。英诺森三世把被他监护着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继承人腓特烈立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奥托四世并未屈服,但在1214年7月27日的布汶战役中,他与英格兰国王约翰的联军被法兰西国王腓力.奥古斯都击败。这一战不但结束了奥托四世的政权,并具有另一重大意义:神圣罗马帝国主宰欧洲的时代已经结束,法兰西王国成为最强大的基督教政权。 1215年,奥托四世派出代表参加教皇主持的拉特兰公会议,试图与英诺森三世妥协,作重获或政权的最后努力。无奈他已被英诺森三世彻底抛弃。从此他就放弃了对王位的争夺,退居韦尔夫家族的不伦瑞克领地。 O O O Category:韦尔夫王朝.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奥托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安茹

安茹(法语:Anjou,亦譯昂儒)是法国旧制度下的行省,它除了东部和北部被削去一小部分外,大致对应于现在的曼恩-卢瓦尔省。省府为昂热,因高卢人的一族安德卡夫人(Andécaves)而得名。它可以分为卢瓦尔河以北的外安茹以及河阴的内安茹两部分。 在中世纪,安茹是一个伯爵领,后成为公爵领。安茹伯爵支配着附近的伯爵:南特、旺多姆、曼恩等,它当时是法国最大的行省之一。其中一位伯爵,若富瓦(杰弗里)·普朗塔热内(Geoffroy Plantagenêt),娶了亨利一世(英格兰国王和诺曼底公爵)的女儿马蒂尔达为妻。他们的儿子亨利二世在他的治下统一了英格兰、诺曼底、安茹和它们的从属,以及通过与法王路易七世的前妻埃莉诺(Aliénor)的婚姻获得了阿基坦。这也是英格兰和法兰西王国世仇的由来。随后,亨利二世又将布列塔尼纳入他的军事管辖,并将它传给了他的儿子,当时还是孩童的杰弗里二世(Geoffroi II),作为其公爵领地。 理查一世过世后无嗣,传位给幼弟约翰,但杰弗里的儿子布列塔尼公爵阿尔蒂尔一世在安茹继承法和法国国王腓力二世支持下继承安茹等英格兰在法国的领地。阿尔蒂尔后来被约翰俘杀,腓力讨伐约翰,将安茹、诺曼底、布列塔尼等地尽皆吞并,英格兰在法国的领地只剩下阿基坦。 安茹还是一个重要的葡萄产地。.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安茹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巴黎大学

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其授课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中叶。大学分别在1200年和1215年获得法王腓力二世和教宗英诺森三世的官方认可。1257年,大学的第一个学院机构索邦學院成立,索邦成为大学的代称。1793年,在法国大革命的高潮中,巴黎大学遭到解散。1896年重建。1968年後,被拆分成13所獨立大學。.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巴黎大学 · 查看更多 »

丹麦

丹麦(Danmark),全称丹麦王国(Kongeriget Danmark),是北欧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擁有两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由于丹麦和挪威、瑞典有相近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合称为斯堪地那维亚国家。 丹麥是歐洲聯盟成員國,經濟高度發達,同時是個典型的福利国家,貧富差距極小,为世界高度发达国家。丹麥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 丹麦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現任君主是玛格丽特二世女王,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负责属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的部分事务。.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丹麦 · 查看更多 »

布列塔尼公爵

#重定向 布列塔尼统治者列表.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布列塔尼公爵 · 查看更多 »

布汶战役

布汶战役发生于1214年7月27日,是中世纪法兰西国王王权大为扩张的一次决定性胜利,确立了13世纪法兰西王国的强国地位,也标志英格兰国王约翰在位时期长达12年的金雀花-卡佩王朝战争结束。Baldwin, John, Philippe Auguste et son gouvernement - Les fondations du pouvoir royal en France au Moyen Âge, traduit de l'anglais par Béatrice Bonne, préface de Jacques Le Goff, Fayard, 19 通过此役,教皇英诺森三世支持的法王腓力二世击败了约翰王的同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和佛兰德伯爵斐迪南的联军,结果促成了奥托四世被教皇彻底抛弃而失势,斐迪南被俘虏。法兰西王室还获得了布列塔尼公国和诺曼底公国,巩固了在安茹、缅因和图赖讷的领主权,导致金雀花王朝统治下的安茹帝国崩溃;同时在英格兰国内,约翰的诸侯们的不满进一步加剧,对翌年的自由大宪章和第一次伯爵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布汶战役 · 查看更多 »

幼王亨利

幼王亨利(Henry the Young King,),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及王后埃莉诺的五位合法儿子中的次子,但在活过婴儿期的诸子中是长子。他从1170年起成为名义上的英格兰国王、诺曼底公爵、安茹伯爵和曼恩伯爵。幼王亨利是诺曼征服英格兰后唯一在父亲生前加冕的副国王,但在父亲从未让他实际行权的情况下失意地度过全部任期。他28岁时比父王早5年去世,其弟理查成为下一位英格兰国王。.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幼王亨利 · 查看更多 »

亨利二世 (英格兰)

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他所创立的金雀花王朝是英格兰中世纪最强大的一个封建王朝。从他开始的几位国王也被称作安茹国王,因为英格兰只是他们那没有多少实际统一性的巨大领地的一部分。.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亨利二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亨利六世 (神聖羅馬帝國)

#重定向 亨利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亨利六世 (神聖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佛兰德伯爵

弗兰德尔伯爵是中世纪欧洲一个独立的封建领地弗兰德尔伯国的领主的称号。该伯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荷兰南部、比利时及法国北部的某些省份。 弗兰德尔领地的统治者早期曾拥有藩侯的头衔,但从12世纪开始此头衔就不再使用了。历代弗兰德尔伯爵努力抵--法国国王的过度影响,并通过巧妙的外交和联姻手段,逐渐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区域。埃诺、那慕尔、贝蒂讷、讷韦尔、欧塞尔和勒泰勒等大小领地,先后被弗兰德尔伯国兼并。 結果連弗兰德尔伯国自身,也遭受被聯姻兼併的命運:1369年,法蘭德斯领地女继承人玛格丽特三世与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二世结婚,法蘭德斯遂并入勃艮第公国。.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佛兰德伯爵 · 查看更多 »

圣但尼教堂

#重定向 圣但尼圣殿.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圣但尼教堂 · 查看更多 »

利奥波德五世 (奥地利)

#重定向 利奧波德五世 (奧地利).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利奥波德五世 (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储君 · 查看更多 »

兰斯

漢斯(Reims,,英语读音:,古作Rheims),是位於法國東北部香檳-阿登大區馬恩省的城市。 兰斯是世界著名的香槟城。兰斯的郵遞區號是51100,其中首二位的51代表的是马恩省。.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兰斯 · 查看更多 »

图尔

图尔(法语:Tours;Teurgn)為法国一座古老城市。目前為安德尔-卢瓦尔省首府,人口136,500(2005年估计)。.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图尔 · 查看更多 »

图阿尔

图阿尔可以指:.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图阿尔 · 查看更多 »

图赖讷

图赖讷(法语:Touraine),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行省(行省这一行政区划已于1789年被取消),首府为图尔。1790年在法国大革命进行的过程中建立了省这一新的行政单位,原图赖讷行省被分为3个省:安德尔-卢瓦尔省、卢瓦尔-谢尔省和安德尔省。.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图赖讷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理查一世

查一世(Richard I;),中世紀的英格兰王國的国王,因勇猛善戰而有「獅心王」稱號。理查一世身為天主教教徒,曾加入教廷發起的十字軍聖戰,為第三次十字军遠征的將領,於阿蘇夫會戰中擊敗穆斯林軍隊。.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理查一世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1192年)是由英格蘭、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所組成的聯軍,為搶下被回教敘利亞的薩拉丁佔領的耶路撒冷。但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在小亚细亚墜水而死,德軍隨即撤退。英法聯軍經海路到達聖地,前进到耶路撒冷。不久之後,英法聯軍的領袖發生糾葛,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因而下令撤回軍隊。由於兵力薄弱,無法有效攻擊而決定撤退。此後,埃及苏丹薩拉丁與十字軍立約,准許非武装的基督徒朝聖者自由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箭,又称矢,指的是由弓或是弩所射出的武器,是人类自远古时代便开始利用的武器。 除了作為武器用途外,另有一種「響箭」,箭鏃部份以空心管狀鐵器製作,發射時空氣急速注入,可以使鐵器發出高音頻的聲響,主要用作通訊或警示用途。《水滸傳》中梁山泊哨站客店要通知山寨發船的話,主要都靠發射響箭示意;中國稱為「響馬」的山賊也是因為常用響箭而得名。.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箭 · 查看更多 »

米拉博

米拉博(Mirabeau)是法国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 沃克吕兹省的一个市镇,属于阿普特区 佩尔蒂伊县。该市镇年时的人口 为人。.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米拉博 · 查看更多 »

索邦大学

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é),是一所位于巴黎的公立研究型大学,由巴黎第六大学与巴黎第四大学于2018年1月1日合并而成。.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索邦大学 · 查看更多 »

约翰 (英格兰国王)

约翰(英文:John,),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亨利二世第五子,母親為阿基坦的埃莉诺,而幼王亨利、狮心王理查、布列塔尼公爵若弗鲁瓦二世則是约翰的兄長。他父王把在法国的领地全部授予几位兄长,由于已经没有领地可以封给约翰,他被称为无地王(the Lackland,源自亨利二世的戏称)。.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约翰 (英格兰国王) · 查看更多 »

纳瓦拉国王

#重定向 纳瓦拉君主列表.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纳瓦拉国王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百年战争

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Guerre de Cent Ans) 1337年至1453年,交戰雙方是英格蘭王國和法蘭西王國;後來勃艮第公國等國亦加入戰爭。它是世界最長的戰爭之一,長達116年,最後由法方勝出,不少新的戰術和武器因而發明。.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百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隆格多克

隆格多克(法語:Languedoc)是法國南部一地區,也是法國歷史上的行省,首府是蒙彼利埃。13世紀併入法國,其地域大致屬於今日的隆格多克-魯西永大區。.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隆格多克 · 查看更多 »

聖德尼聖殿

#重定向 圣但尼圣殿.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聖德尼聖殿 · 查看更多 »

萨拉丁

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 صلاح الدين يوسف بن أيوب /: Ṣalāḥ ad-Dīn Yūsuf ibn Ayyūb; سەلاحەدینی ئەییووبی / ALC-LC: Selahedînê Eyûbî), 人称萨拉丁 (;),埃及阿尤布王朝的第一位苏丹及敘利亞的第一位苏丹,1174年-1193年在位。阿尤布王朝是得名自他父親Najm ad-Din Ayyub。 萨拉丁是埃及歷史的民族英雄,因為他在阿拉伯人對抗十字軍東征的過程中,表现出卓越的领袖作為、骑士风度、军事才能,闻名於基督徒和穆斯林世界。他为人慷慨,从不吝惜钱财,死后的财产只有几个第纳尔,還不够支付葬礼费用。 他是庫爾德族的穆斯林A number of contemporary sources make note of this.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萨拉丁 · 查看更多 »

西欧

西欧是指欧洲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习惯上,本区又可以分为北欧、西欧、南欧三部分。本区位于歐亞大陸西部、大西洋东岸,大部分位于北纬35°~60°属北温带。 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在冷战时期通常也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叫西欧。.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西欧 · 查看更多 »

西法蘭克王國

西法蘭克王國(法語:Francie occidentale)為西歐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843年至987年。.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西法蘭克王國 · 查看更多 »

诺曼底

#重定向 诺曼底大区.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诺曼底 · 查看更多 »

鲁昂

鲁昂(法语:Rouen, IPA: /ʁuɑ̃/)位于法国北部,是上诺曼底大区的首府。历史上,鲁昂是中世纪欧洲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圣女贞德於1431年在鲁昂就义。 鲁昂的主要名胜有鲁昂主教座堂、大时钟等。.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鲁昂 · 查看更多 »

路易七世 (法兰西)

(年轻的)路易七世(Louis VII le jeune,),卡佩王朝第六位國王(1137年—1180年在位)。路易六世之子,母为莫里恩的阿德莱德(Adelaide of Maurienne)。1131年开始与父共治。 路易七世是虔诚的基督徒,有些历史学家形容他是“法國版懺悔者愛德華”。1136年,他与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之女埃莉诺结婚,阿基坦因此并入王室领地。1142年他又企图吞并香槟伯爵领地,未成。1147年,路易七世与羅馬人民的國王康拉德三世一起领导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年—1149年)。这次东征并无成果。在出征期间,他最主要的谋士(也是他父亲最主要的谋士)叙热在国内摄政。 1152年,路易与埃莉诺的婚姻被宣佈無效。埃莉诺转嫁给安茹伯爵亨利,当亨利于1154年成为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时,阿基坦也一道落入英格蘭王室(金雀花王朝)手中。路易曾两次与亨利作战,未能夺回领地。此后卡佩王朝与金雀花王朝的争斗就从未终止。 路易七世與埃莉诺分開後先娶卡斯蒂利亞公主康斯坦絲(Constance of Castile),有兩名女兒,康斯坦絲在生下第二名女孩時死去。因為沒有承繼人,路易七世在康斯坦絲死去五週後與香檳的阿黛勒(Adèle of Champagne)結婚,後來生下王位繼承人腓力。.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路易七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路易九世

路易九世可以指:.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路易九世 · 查看更多 »

路易八世 (法兰西)

路易八世(狮子)(Louis VIII le Lion,),法蘭西卡佩王朝国王(1223年—1226年在位),且在1216年—1217年要求英格兰王位。他生于巴黎,是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和埃诺的伊莎贝拉之子,并通过母亲继承阿图瓦伯爵。 路易八世虽然作为国王只统治了三年,但在作为王太子期间是一个积极的领导者。在其父对约翰王治下的安茹王朝作战时,他在军事上的应用为他赢得“狮子”的称号。在1214年的穆瓦讷的罗歇城堡战役中取胜后,他入侵南英格兰,于1216年6月2日被伦敦的反叛诸侯拥戴为“英格兰国王”。在被开除教籍和驱逐后,他未曾加冕,也不放弃宣称王位。1217年,路易开始征服吉耶讷,只将波尔多周围的小片地区留给亨利三世。 他短暂的任期以与王室军队对法国南方阿尔比派十字军的介入决定性地将这一冲突带向终结闻名。他死于1226年,由子路易九世继位。.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路易八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路易六世

路易六世可以指:.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路易六世 · 查看更多 »

阿基坦

阿基坦(Aquitaine),是法国西南部一個大區的名稱,共有多爾多涅省、吉倫特省、朗德省、洛特-加龍省、比利牛斯-大西洋省等行政區。.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阿基坦 · 查看更多 »

阿基坦公爵

阿基坦公爵(Duc d'Aquitània,法语:Duc d'Aquitaine)是古代阿基坦地区的统治者(不要与现代阿基坦混淆),居于至高无上的法兰克、英格兰和后来的法国国王之下。 作为西哥特王国(418-721)的继承国,奥克西塔尼亚(阿基坦)和隆格多克(图卢兹)继承了西哥特法律和罗马法,罗马法允许妇女在20世纪之前享有比同时代人更多的权利。特别是在“自由裁判会”第642/643号编纂并在653年被“再起义法”扩大之后,妇女可以继承土地和所有权,独立于丈夫或男性关系进行管理,如果没有继承人, 代表自己,从14岁起在法庭上见证,20岁以后安排自己的婚姻。Klapisch-Zuber, Christiane; A History of Women: Book II Silences of the Middle Age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阿基坦公爵 · 查看更多 »

阿尔蒂尔一世

阿尔蒂尔一世(),英语作亚瑟一世(Arthur I),在1196-1203年间为第四代里奇蒙伯爵、布列塔尼公爵。他是前公爵若弗鲁瓦二世(英语作乔弗雷)和女公爵康斯坦斯的遗腹子。若弗鲁瓦是亨利二世之子。若弗鲁瓦年幼于理查一世,但年长于约翰。1190年,他被伯父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立为王储,此举意味着理查的继承人将是阿尔蒂尔,而不是理查的弟弟约翰。阿尔蒂尔被囚禁于鲁昂城堡后自1203年起失去记载,真实命运不详,传统上认为是被约翰杀害。.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阿尔蒂尔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拉斯

阿拉斯(法语:Arras,法语音更接近“阿哈hà斯”),法国北部-加来海峡大区加来海峡省的市镇,加来海峡省的省会,历史上阿图瓦地区的中心。当地的方言叫皮卡尔语,与法语相近,最显著的区别,只在大部份词尾的s:法語不发音,皮卡尔语发音。.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阿拉斯 · 查看更多 »

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国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王室家族是一个源於法国安茹的貴族,从12世纪起统治英格兰,首任英格兰国王是亨利二世。除家族原有世袭领地安茹伯国(1060年–1203年),该朝曾統治過诺曼底公国(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英格兰王国(1154年–1485年)、阿基坦公国(1153年–1453年),一度拥有从比利牛斯山到苏格兰边境的广大统治版图,后世称此时期的英格兰王国为“安茹帝国”。金雀花王朝的正式君王有八位,统治着1154年–1399年的英格兰。1399年理查二世逝世后的英格兰由该朝的两分支系——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先后统治,而这两家族因为王位争夺而爆发了15世纪后半叶的玫瑰战争。 金雀花王朝期间,英国文化艺术逐渐成形,最能表现中世纪文学精神的诗人杰弗里·乔叟便处于这个时代。哥特式建筑在这时期盛行,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和约克大教堂正是根据该建筑形式重修的。政治、社会形态也在发展,如宪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宪章》便是约翰王签署的,英格兰议会、模范议会源于该朝。而较专门的教育机构也建立起来了,包括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而金雀花王朝时期政治气候多变,此间的“百年战争”便是一次代表性历史事件。.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金雀花王朝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一世(德语:Friedrich I,1122年-1190年6月10日),也被称为红胡子腓特烈(),或者巴巴罗萨(,音译自意大利语的“红胡子”),霍亨斯陶芬王朝,罗马人民的国王(1152年-1190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士瓦本公爵(称腓特烈三世,1147年起)和意大利的国王(1154年-1186年)。他的父亲是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母亲是巴伐利亚的朱迪丝(属韦尔夫家族)。按亲属关系,他是國王康拉德三世的侄子。.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若弗鲁瓦二世 (布列塔尼)

布列塔尼公爵及里奇蒙伯爵若弗鲁瓦二世(Geoffrey II, Duke of Brittany and Earl of Richmond,),因娶了布列塔尼的女继承人康斯坦丝而于1181-1186年间成为布列塔尼公爵和第三代里奇蒙伯爵,英王亨利二世和王后埃莉诺的五个儿子中的第四子。.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若弗鲁瓦二世 (布列塔尼) · 查看更多 »

英诺森三世

#重定向 依諾增爵三世.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英诺森三世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梅拉涅的阿格尼絲

梅拉涅的阿格尼絲(Agnes Maria of Andechs-Merania),法國王后,卡佩王朝國王腓力二世的第三任妻子。阿格尼絲是默朗公爵貝爾托爾四世與其妻韋廷的阿格尼絲所生的次女,姐姐為西里西亞公爵夫人聖黑德維希。.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梅拉涅的阿格尼絲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法语 · 查看更多 »

戈內斯

戈內斯(Gonesse)是位於法國巴黎東北部郊區的城市。距離巴黎市中心有。從史前時代開始這裡就有人生息了。戈內斯曾是巴黎郊區重要的小麥產區,用戈內斯的小麥製作的麵包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戈內斯 · 查看更多 »

攝政

攝政是指在君主制下,一個國家的即位君主不能管理國家時,由他人代替君主處理國政。攝政最常见的情况即是君主仍然幼小而不能親自定奪裁批朝政。在君主患病或不在國內等情況下也会偶尔出现。攝政者多由在位君主的直系亲属担任职务,如儲君(多稱為監國)或母親(多稱為垂簾聽政),或是通常由称为摄政王的皇族所担任。除此之外,摄政者也有由君主的外祖父等外戚,或是德高望重、深具資歷經驗的大臣(多称为辅政大臣)所擔任的。 有些攝政者攝政時,國家並沒有君主在位,這種情況下的攝政者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只是沒有君主身份。 在摄政期间,摄政者給予建議、並讓皇帝從各項建議與執行中進行學習,直至年歲更長,而能親自執政為止。然而,於很多情況,攝政者都會獨攬大權不放,甚至把皇帝當作傀儡。故皇帝長大後,亦往往與這些攝政者產生權力矛盾,而引發權力鬥爭。單以清朝為例,就有清初康熙帝除去鰲拜,清末光緒帝嘗試與慈禧太后爭權(但失敗)等例子。.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攝政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教廷

在天主教會,教廷(Curia;或稱為「廷」)是個別教會/地方教會的管理人員與機構組成之團體,主要功能為輔助主教等高級神職人員管理與領導教會。其狹義上指各教區的「教區廷」,廣義上則包含羅馬教廷等實施聖統制的基督教宗派之核心領導機構。 與其他天主教會的機構相同,「教廷」的組織雛形來自於古羅馬。「Curia」(英語對應字為「court」,與法院同字)是古羅馬的一種地方統治單位,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也負責管理各地方的教會事務。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原有世俗政治的「Curia」消失,但教會的「Curia」仍延續下來,並演變為今日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的使用上,「教廷」一詞常等同於羅馬教廷,而天主教會本身也如此使用,如聖座在中華民國的外交代表機構,就被稱為「教廷駐華大使館」。.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教廷 · 查看更多 »

拉罗歇尔

拉罗谢尔(La Rochelle),法国西部比斯开湾东岸港口,滨海夏朗德省省会,著名游览胜地,人口78000人(2004年)。 拉罗谢尔邻近雷岛,两者之间有桥梁相连,拉罗谢尔港即位于雷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中。 高卢人是拉罗谢尔最早的主人,其后在古罗马的统治下,该地成为葡萄酒和食盐的著名产地。拉罗谢尔正式建城于10世纪,1137年阿基坦公爵授予其独立市镇待遇。12世纪时,拉罗谢尔已经成为法国西部主要商业港口,拥有独立铸造硬币和免交部分王家税收的权力。在15世纪之前,拉罗谢尔一直是法国葡萄酒和食盐的主要输出港。百年战争中,一支法国和卡斯蒂利亚海军联军于1372年6月22日在拉罗谢尔海战中击败英格兰海军,从而一度夺取了法国近海的制海权。 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后,拉罗谢尔皈依了新教。1568年,拉罗谢尔成为了胡格诺派(法国新教教派)的中心之一,是胡格诺派获得英格兰等新教国家支援的主要的港口。在胡格诺战争中,拉罗谢尔曾经于1572年和1627年两度被围(参见拉罗谢尔之围),最终被黎塞留率军攻占。 路易十四废除《南特敕令》后,拉罗谢尔的新教徒遭到残酷镇压,大批新教商人被迫迁居海外。部分迁居到北美洲的拉罗谢尔移民于1689年在纽约州建立了新罗歇尔。 此后,拉罗谢尔通过积极参与非洲-西欧-美洲之间的三角贸易而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繁荣,当时,这里是奴隶(来自非洲)、朗姆酒(来自加勒比海)、毛皮(来自加拿大)等商品的集散地。但是,随着法国的海外领地和贸易据点在七年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战事中损失殆尽,拉罗谢尔最终无可避免地衰落下去。现在,拉罗谢尔主要是一个旅游业发达的海滨小城。.

新!!: 腓力二世 (法兰西)和拉罗歇尔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腓力二世 (法蘭西)腓力二世·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奧古斯都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