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脑膜炎和阿莫西林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脑膜炎和阿莫西林之间的区别

脑膜炎 vs. 阿莫西林

脑膜炎(Meningitis)是指包裹大脑和脊髓的保护薄膜急性炎症,而这些保护薄膜被统称为脑膜。脑膜炎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頭痛,以及頸部僵硬。其他症狀還包含或意识意识改变、呕吐、,或。儿童通常只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易怒、精神萎靡,或餵食困難。如果出现皮疹,則該脑膜炎可能可以提示腦膜炎發生的原因,如可伴随某种形態的皮疹。 脑膜炎的病原體可能包含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药物偶爾也可能會引致腦膜炎。脑膜炎由于其发炎位置接近大脑和脊髓,因此可能致命,所以腦膜炎被歸類在之中。腰椎穿刺是診斷或排除腦膜炎的重要依據,其作法是將穿刺针戳入後,採集大脑和脊髓周围的脑脊髓液(CSF)檢體,並送往实验室进行医学检验。 有些腦膜炎可以藉由接種疫苗來進行避免,如腦膜炎雙球菌、流行性腮腺炎、肺炎鏈球菌、以及B型流感嗜血桿菌等等。某些類型的腦膜炎可以用抗细菌药治療,目前腦膜炎的第一線治療即是立即給予抗细菌药或抗病毒药物。皮质类固醇也可用於預防严重炎症所带来的并发症。脑膜炎可引致严重的长期后遗症,如失聪、癫痫、脑积水、,尤其是在未有及时得到治疗的情况下。 2015年,全球罹患腦膜炎的人口大約870萬人左右,並造成37.9萬人喪生。比起1990年致死的464,000人已經有所下降。在妥善治療下,細菌性腦膜炎的死亡率可以降至15%以下。漠南非洲每年12月至隔年6月之間,會爆發大規模的細菌性腦膜炎疫情,該區域甚至因此被稱為。其他區域有時也會爆發小規模的疫情。腦膜炎一詞的原文「Meningitis」,來自於古希臘語「μῆνιγξ」(meninx),意指「膜」;而後面的「-itis」則代表「炎症」之意。. 阿莫西林(amoxicillin、amoxycillin),又译安莫西林或安默西林,本名羟氨苄青霉素,是一種常用的口服性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溶菌作用,主治易感微生物所引起的細菌性感染。本品為治療中耳炎的第一線用藥 -->,也可用於治療鏈球菌性咽炎、肺炎、蜂窩性組織炎、泌尿道感染等症狀。與合併用藥,可有效减弱病菌的抗药性。 常見副作用包含惡心和紅疹,另也可能增加罹患念珠菌症的風險;如果與合併用藥,則有腹瀉的副作用。對於青霉素過敏者切忌用藥 -->;腎功能衰竭患者可以服用本品,惟須減低劑量 -->。妊娠及哺乳期間服藥目前沒有顯示傷害。 阿莫西林於1972年開始上市。該藥列名於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為基礎公衛醫療體系必備藥物之一,也是為最常用於孩童的抗生素。阿莫西林屬於學名藥。每顆藥的批發價位於 0.02 和 0.05 美元之間。在美國,十天療程約花費 16 美元。.

之间脑膜炎和阿莫西林相似

脑膜炎和阿莫西林有(在联盟百科)7共同点: 中耳炎微生物细菌青霉素抗生素氨苄青黴素感染

中耳炎

中耳炎是一系列中耳發炎疾病之統稱。其中以急性中耳炎(AOM)和中耳積水兩型最為常見(OME)。急性中耳炎為急性感染所致,耳朵疼痛為其常見的臨床症狀。罹患急性中耳炎的幼童,常有拉扯耳朵、哭聲次數增加及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有時也會有食欲不振或發燒的情形。中耳積水一般沒有症狀,中耳積水的定義是在耳朵中有出現不是因為感染而產生的液體,時間已超過三個月以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是指中耳發炎已超過二週,因此耳朵開始化脓,也可能是急性中耳炎後的併發症。中耳炎很少會疼痛,不過都會伴隨著聽覺障礙的情形。若是長期中耳炎造成的聽覺障礙,會影響兒童的學習能力。中医称中耳炎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造成急性中耳炎的原因與孩童時代的耳部構造及免疫系統有關 -->。 細菌或病毒都有可能是致病因子 -->。危險因子包含:暴露於煙霧中、使用奶嘴、以及待在日間托兒中心 -->。急性中耳炎較常發生在美洲原住民或唐氏症患者身上。中耳積水則常常伴隨在急性中耳炎之後發生,但也可能與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煙霧等刺激物、或是過敏原有關。耳膜視診對於做出正確的診斷來說是重要的。急性中耳炎的病徵包括耳膜向外凸出、無法像在正常情況下那樣受空氣的擾動而震動。若耳朵有新分泌物,但是沒有外耳炎,也可能是中耳炎。 航空中耳炎,是飞机乘客由于咽鼓管狭窄,不能适应飞机起降带来的气压变化,特别是在已经有感冒症状时,呼吸道的液体被吸入中耳所致。因此,鼓膜可以是向内凹陷,这是因为中耳室还保持着高空飞行时的低压所致。 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完全餵母乳以及避免接觸香煙能夠降低罹患中耳炎的風險。在滲出性中耳炎的病患使用抗生素不會加速疾病的復原。在急性中耳炎的病患使用止痛劑是很重要的,這包括了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苯佐卡因耳藥水或是鴉片類藥物。抗生素能夠加速急性中耳炎的恢復,但有可能會造成副作用。抗生素被建議使用在病情嚴重或小於兩歲的病患 -->對於病情較不嚴重的病患,抗生素只有建議在兩或三天後病情還沒有改善的病患上使用。一般上會先使用安莫西林(amoxicilin)來當做抗生素 -->對於反复中耳炎感染的病患,可能可以降低復發率。 儿童急性中耳炎常见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临床上要求使用广谱、高效、安全性好、患儿依从性强的药物。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如阿莫西林)。然后依次可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疗程5-7天。 为缓解局部症状(耳痛),对没有鼓膜穿孔的病人,可以使用酚甘油滴耳剂。鼓膜穿孔,在局部使用双氧水清洁耳道后,给予泰利必妥滴耳剂进行耳浴浸泡治疗10min。 鼻腔局部治疗,可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等喷剂以改善鼻咽部黏膜的炎性肿胀,从而改善咽鼓管功能。使用盐酸羟甲唑啉、盐酸赛洛唑啉等鼻腔减充血剂以改善鼻腔通气,但需要注意时间控制在1-2周内、间断用药,以防止药物性鼻炎。如鼻腔内分泌物较多,可使用桃金娘油胶囊、欧龙马滴剂等促进鼻腔及中耳腔内黏液稀化,促进黏液派出,恢复鼻腔及中耳腔黏膜纤毛运动。 急性中耳炎影響了全球約11%的人口(約7.1億人)。一半的個案是發生在小於五歲的幼童而且大多為男性。在急性中耳炎感染的病例中,約4.8%或是三千一百萬的個案會發展成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中耳炎可能会造成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需要检测C-反应蛋白、血常规的白细胞是否明显增高。1990年中耳炎在全世界造成4900件的死亡案例,在2013年時死亡案例已降至2400件。.

中耳炎和脑膜炎 · 中耳炎和阿莫西林 · 查看更多 »

微生物

微生物通常是所有难以用肉眼直接看到或看不清楚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藻类等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也包括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无完整细胞结构的微生物。一般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研究。微生物个体微小(直径小于0.1毫米),种类繁多(99%都是未知品種,且不斷增加),之於生態圈卻非常重要(能量來源與物質循環利用),是地球最多的生命形式,可以佔據上所有生物(這裡包含植物、海草等)總重量的一半之多,与人类日常生活、健康关系密切。微生物应用领域日益拓展,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

微生物和脑膜炎 · 微生物和阿莫西林 · 查看更多 »

细菌

細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還有另一類生物稱做古細菌,是科學家依據演化關係而另闢的類別。為了區別,本類生物也被稱做真細菌(Eubacteria)。古細菌與真細菌在生活環境、營養方式以及遺傳上有所不同。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細菌廣泛分佈於土壤和水中,或著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種類分布在極端的環境中,例如溫泉,甚至是放射性廢棄物中,它們被歸類為嗜極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種類之一是海棲熱袍菌,科學家是在意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發現這種細菌的。甚至在太空梭上也能生長。然而,細菌種類是如此多,科學家研究過並命名的種類只佔其中的小部份。細菌域下所有門中,只有約一半能在實驗室培養的種類。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养及异养,其中异养的腐生細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總的來說,這世界上約有5×1030 隻細菌。其生物量遠大於世界上所有動植物體內細胞數量的總和。細菌還在營養素循環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像是微生物造成的腐敗作用,就與氮循環相關。而在海底火山和在冷泉中,細菌則是靠硫化氫和甲烷來產生能量。2013年3月17日,研究者在深約11公里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了細菌。其他研究則指出,在美國西北邊離岸2600米的海床下580米深處,仍有許多的微生物根據這些研究人員的說法:「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們,他們的適應力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強,可以在任何地方存活。.

细菌和脑膜炎 · 细菌和阿莫西林 · 查看更多 »

青霉素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譯盤尼西林)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內測试,以防过敏。 青霉素是人類最早發現的抗生素,1928年英國倫敦大學聖瑪莉醫學院(现属伦敦帝国学院)細菌學教授弗萊明在實驗室中發現青黴菌具有殺菌作用,1938年由牛津大學的柴恩、弗洛里及(1911-2004)領導的團隊提煉出來。弗萊明因此與柴恩和弗洛里共同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青霉素是一种半抗原(Hapten)。 早期青黴素仍無法大量生產,弗萊明實驗室一個月所生產的青黴素,僅能供一個病人治療用,因此如何大量生產青黴素便成為重要關鍵。首先美國的研究團隊設計出玉米漿培養液,可大量培養青黴菌,由原先的每毫升僅含4單位提升到40單位,趕上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救治傷兵的需求。一日,研究人員瑪莉·杭特(Mary Hunt)女士在伊利诺伊州的皮奥里亚市場發現一顆發霉的哈密瓜表皮長滿青黴,她用這顆哈密瓜篩選出能大量分泌青黴素的菌株,其青黴素產量可達每毫升250單位。後來威斯康辛大學研究人員利用紫外光照射菌株使它產生突變,使其產量提升到2,500單位。許多研究團隊紛紛加入菌種改良的計畫,最後青黴菌已提升到每毫升可以生產5萬單位的青黴素,使青黴素得以商業化生產。1945年,六千多亿单位的青霉素被生产出来。 澳洲阿得雷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古DNA中心的學者「自然」(Nature)期刊發表其研究,指出生存於舊石器時代的尼安德塔人即有使用青黴菌來抵抗牙痛的記錄,也咀嚼含有水楊酸的楊樹來當作阿斯匹靈。.

脑膜炎和青霉素 · 阿莫西林和青霉素 · 查看更多 »

抗生素

#重定向 抗细菌药.

抗生素和脑膜炎 · 抗生素和阿莫西林 · 查看更多 »

氨苄青黴素

氨苄青黴素「苄」在普通話/國語中音同「便」(Ampicillin),又稱安比西林、氨苄西林,是一種β-內酰胺類抗生素,可治療多種細菌感染。適應症包含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脑膜炎、沙門氏菌感染症,以及心內膜炎 -->。本品也能用於預防新生兒的 -->,可經由口服、肌肉注射,以及靜脈注射給藥。 氨苄青霉素屬於氨基青霉素類。氨基青霉素也包含了阿莫西林(Amoxicillin),他們比青黴素或耐青霉素酶青霉素(penicillinase-resistant penicillins)更易穿透革蘭氏陰性菌,不過易被細菌β-内酰胺酶(Beta-lactamase)分解,因此常搭配舒巴坦(一種β-内酰胺酶抑制劑)一起使用以加強對可产生β-内酰胺酶细菌的治療效果。氨苄青霉素主要使用於治療細菌感染如中耳炎、鼻竇炎及急性細菌性膀胱炎等。和阿莫西林相比,口服氨苄青霉素生物利用度較低,且易產生腸道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包含紅疹、惡心,以及腹瀉 -->。本品不適用於對青黴素過敏的患者 -->。嚴重副作用包含偽膜性結腸炎及全身型過敏性反應 -->。腎功能衰竭患者用藥必須減低劑量。妊娠及哺乳期間遇藥目前顯示安全。 氨苄青霉素于1961年首次發現,該藥列名於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為基礎公衛體系必備藥物之一。在2014年,每劑靜脈注射針劑批發價約於 0.13 到 1.20 美金之間。該藥屬於學名藥,十天療程約會花費 13 美金左右。.

氨苄青黴素和脑膜炎 · 氨苄青黴素和阿莫西林 · 查看更多 »

感染

感染是指由其他物種在身為宿主的個體內進行有害的複製、繁殖過程。 具傳染性的生物體會尋找並且利用宿主體內資源,以利自身生存,但這個過程一旦干擾了宿主正常的生理運作,可能造成慢性症狀、急性症狀、壞疽(gangrene)、器官及組織被吞噬、甚至死亡,因此這類物種又稱為病原體,通常是微生物,但事實上感染的定義可以更廣,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類病毒,甚或是具有致病能力、但並非生物的傳染性物質,例如普恩蛋白。由於醫學領域研究的疾病多由傳染而來,傳染病因此成為醫學中重要的一個學術分支。 傳染在中文定義上不同於感染,傳染乃是指疾病或病原體由一個體轉移至另一個體上的過程。但由於一般可感染生物體的疾病,也通常具有傳染力,因此兩者常混用。.

感染和脑膜炎 · 感染和阿莫西林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脑膜炎和阿莫西林之间的比较

脑膜炎有180个关系,而阿莫西林有2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7,杰卡德指数为3.38% = 7 / (180 + 27)。

参考

本文介绍脑膜炎和阿莫西林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