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耳和阿司匹林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耳和阿司匹林之间的区别

耳 vs. 阿司匹林

耳(耳朵)是動物接收并感知聲波,识别方位維持身體平衡的器官,為動物提供聽覺。 耳可以是整個聽覺系統的統稱,亦可以僅指露出在身體外的部分(外耳)。在大部份的哺乳類動物中,外露在身體外的部分又稱為耳殼,也是第一個接收聲音的部分。而人類的耳殼又稱為耳廓。僅有脊椎動物具有耳的聽覺構造。而其中的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都有一雙耳,在頭部的兩邊各一隻,通常是左右對稱的,這樣可以判斷聲源的位置。. 阿司匹林或译作--、--、--(Aspirin),也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是水杨酸类药物,通常用作止痛剂、和消炎药,亦能用於治療某些特定的發炎性疾病,例如川崎氏病、心包炎,以及風溼熱等等。心肌梗塞後馬上給藥能降低死亡的風險。本品也能防止血小板在血管破损处凝集,有抗凝作用。高心血管風險患者长期低剂量服用可预防心脏病、中风与血栓。该药还可有效预防特定幾种癌症,特别是直肠癌。。對於止痛及發燒而言,藥效一般會於30分鐘內發揮。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在抗發炎的角色上與其他NSAID類似,但阿斯匹靈還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效果。 阿司匹林的其中一個常見的副作用是會引起胃部不適。更嚴重的副作用則包含胃潰瘍、等等,也可能會使氣喘惡化。其中年長者、酗酒者,以及還有服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或抗凝剂者,出血風險更高,妊娠後期也不建議用藥。有感染的孩童不建議用藥,因为这会增加患瑞氏综合征的风险。。高劑量者可能會引起耳鸣。 虽然它们都有名为水杨酸的类似结构,作用相似(解热、消炎、镇痛),抑制的环氧化酶(COX)也相同,但阿司匹林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抑制作用不可逆,而且对环氧化酶-1(COX-1)的抑制作用比对环氧化酶-2的(COX-2)更强。 阿司匹林衍生自柳树皮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早在2400年前柳树皮就用来治病,希波克拉底就用它来治头痛。1763年,在牛津大学的沃德姆学院,首次从柳树皮中发现了阿司匹林的有效成分水杨酸。1853年,化學家將水杨酸钠以乙酰氯處理,首次合成出乙醯水楊酸。此後五十年,化學家們逐步提升生產的效率。1897年,德国拜耳開始研究乙醯水楊酸的醫療用途,以代替高刺激性的水楊酸類藥物。到1899年,拜耳以阿司匹林(Aspirin)為商標,將本品銷售至全球。此後五十年,阿斯匹靈躍升成為使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目前,拜耳公司在很多國家對於「阿司匹靈」一名的專利權已經過期,或是已經賣給其他公司。 本品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每年的消费量约40,000公噸(約500至1200億錠)。本品列名於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為基礎公衛體系必備藥物之一。,每劑在发展中国家的批發價約介於0.002至0.025美元之間。,每月劑量在美國的價格低於25.00美金。本品目前屬於通用名药物。.

之间耳和阿司匹林相似

耳和阿司匹林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耳鸣

耳鸣

耳鳴(Tinnitus)係指外在環境沒發出聲音卻聽見聲音的一種狀況,常被形容成一種鈴響聲、輕敲聲、輕嘶聲或低吼聲,偶見模糊的人聲或音樂聲;耳鳴所聽見的聲響可能輕柔,也可能震耳欲聾,音調或高或低,只有一耳聽到或兩耳皆有可能。隨時間過去,耳鳴常常會越來越嚴重,有些耳鳴者會因此情緒低落、焦慮或難以集中精神。 耳鳴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有許多原因的症狀;最常見的原因是因,其他原因則有、心血管疾病、美尼爾氏綜合症(俗稱耳水不平衡)、腦部腫瘤、、接觸特定藥物所致、頭部曾有外傷、耳垢;尤其常見於憂鬱症患者。 耳鳴的診斷通常是藉由耳鳴者的描述,目前已有許多問卷評估耳鳴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診斷通常藉由及進行。若已找出某些特定病徵,則可考慮進行醫學照影,例如MRI。若聽見與自己心跳同律的重複節奏的耳鳴者也需接受進一步的測試。偶見某些案例旁人可透過聽診器聽到耳鳴聲。內耳等耳內構造造成的有時也會造成耳鳴。 預防耳鳴的方法為避免置身噪音環境。在已知潛在原因的情況下,接受治療可能有助改善症狀; 一般的處置方式則是接受心理治療,使用或助聽器則幫助有限。截至2013年為止,耳鳴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約 10-15%的人患有耳鳴,大部分耳鳴者的狀況尚堪忍受,僅有1-2%的耳鳴者情況會嚴重惡化。耳鳴的英文「tinnitus」是來自拉丁語「tinnīre」,意指「搖鈴作響」。.

耳和耳鸣 · 耳鸣和阿司匹林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耳和阿司匹林之间的比较

耳有82个关系,而阿司匹林有20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0.35% = 1 / (82 + 205)。

参考

本文介绍耳和阿司匹林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