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羅明才和馬英九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羅明才和馬英九之间的区别

羅明才 vs. 馬英九

羅明才(),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物,現任中國國民黨新北市第11選區(新店、深坑、石碇、烏來、坪林)立法委員。羅明才之父羅福助為天道盟前盟主,被通緝逃亡定居中國深圳,哥哥羅明旭曾擔任國民黨籍省議員、現也移居中國深圳。. 英九(),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第12、13任總統、中國國民黨主席等職。生於英屬香港九龍油麻地,籍貫湖南省衡山縣,馬鶴凌和秦厚修的兒子,1952年隨雙親定居台灣。 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其後前往美國深造,獲得哈佛大學司法學博士學位。曾經擔任蔣經國總統的英文翻譯,後入府出任第一局副局長。後又出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國民大會代表。1993年,受行政院院長連戰之邀,出任法務部部長,後轉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在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中,以些微差距擊敗競選連任的陳水扁。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中,馬英九成功當選,2007年因特別費起訴而辭職,並於同日宣布參選2008年總統選舉。 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馬英九以七百多萬近六成的得票率當選,是中華民國至今民選得票最高的總統,也締造了第二次政黨輪替。2012年连任中华民国总统。2015年11月7日,馬英九在新加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领导人習近平進行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隔海分治66年以來最高領袖首次會晤。.

之间羅明才和馬英九相似

羅明才和馬英九有(在联盟百科)14共同点: 台灣大埔事件太陽花學運中央通訊社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美國馬英九政府謝長廷蘇貞昌蘋果日報 (台灣)自由時報民主進步黨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台灣和羅明才 · 台灣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大埔事件

大埔事件(媒體亦稱大埔毀田、大埔圈地、大埔爭議、大埔案),是一起發生在臺灣苗栗縣竹南鎮大埔里居民反對政府區段徵收與强制拆迁房屋的抗爭事件。事件起源於行政院國科會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因應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用地已呈飽和狀態,規劃約157.09公頃用地作為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第四期擴建用地竹南基地,於2001年5月18日完成竹南基地細部計畫。其中苗栗縣政府為執行「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暨周邊地區特定區」都市計劃,以區段徵收方式,進行徵收。2010年6月9日,苗栗縣政府在佔百分之九十八當地地主同意區段徵收並完成抵價地申請後,進行整地工程,同時對於在區內尚未同意徵收農戶但已被強制徵收的農地上,在即將收成的稻田中直接執行整地施作公共設施工程,破壞了徵收範圍的稻田,引發抗爭,經媒體報導與批判,引發後續一連串公民團體的抗爭與全國性的聲援,要求修改法令。事後內政部和苗栗縣政府依照行政院時任院長吳敦義指示,和自救會達成共識,劃定專區配農地給自救會。2013年則因為都市計畫變更致生計劃道路上建築的拆除事件。4戶被拆遷戶控告內政部區段徵收違法,2014年1月3日臺中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宣判,判決張藥房、朱樹、黃福記及柯成福4拆遷戶勝訴,其他駁回。2014年1月28日內政部決定不上訴。.

大埔事件和羅明才 · 大埔事件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太陽花學運

太陽花學運,又稱318學運、佔領國會事件,是指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間,臺灣部分大學生與公民團體共同佔領中華民國國會立法院的社會運動事件。.

太陽花學運和羅明才 · 太陽花學運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中央通訊社

中央通訊社(簡稱中央社;Central News Agency,略稱CNA)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1924年4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成立,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1995年轉型為依據《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成立、由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目前總社設於臺北市中山區的志--清大樓。.

中央通訊社和羅明才 · 中央通訊社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中國國民黨和羅明才 · 中國國民黨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中華民國和羅明才 · 中華民國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羅明才和美國 · 美國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馬英九政府

英九政府,通稱馬政府,是指馬英九擔任中華民國第12、13任總統期間的中華民國政府。馬英九自2008年5月20日起就任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其任期在2012年5月20日結束。在2012年1月14日的第十三任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選舉中,馬英九以689萬票連任成功,於同年5月20日就任第13任總統,兩次任期於2016年5月20日結束,共歷時8年。 中華民國總統領導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各機關,除掌握行政院院長的任命權之外,並監督行政院各部會首長官員(內閣)的組成。馬英九政府首任內閣為劉兆玄內閣,第二任內閣為吳敦義內閣,第三任內閣為陳冲內閣,第四任內閣為江宜樺內閣,第五任內閣為毛治國內閣。第六任內閣為張善政內閣。內閣主要成員之中,除少數官員外,均為中國國民黨從政黨員。.

羅明才和馬英九政府 · 馬英九和馬英九政府 · 查看更多 »

謝長廷

謝長廷(),臺灣政治人物、律師、外交官。生於臺北市延平區打鐵街(今大同區赤峰街,屬大稻埕)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民主進步黨的創黨十人小組之一,也是民主進步黨黨名命名者、黨綱起草人。現任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法律上的官銜為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曾任臺北市議員、立法委員、高雄市市長與行政院院長。 根據謝家族譜,謝長廷的祖籍是漳州府詔安縣,和陳水扁、李應元等人為同鄉。而謝長廷有幾位女性祖輩,族譜上載明出生地是「番社」,因此推斷謝長廷有臺灣原住民族的血統郭瓊俐,《》(台北,布克文化,2005),p48~49。 2007年擔任民進黨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總統候選人,2008年總統大選中敗選後,隨即宣佈退出政壇界,並創設成立台灣維新基金會。謝長廷在兩岸關係上認為,中華民國憲法為一個中國,不能迴避這個憲法各表的問題,行政院院長任內也提出「和解共生」的理念。。.

羅明才和謝長廷 · 謝長廷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蘇貞昌

蘇貞昌(),生於臺灣屏東市,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行政院院長、總統府秘書長、民主進步黨主席、臺北縣長、屏東縣長等職。1981年投入政壇,於屏東選區當選臺灣省議員。2006年初,獲陳水扁總統任命為行政院院長,並於2007年5月請辭獲准。卸任後,蘇貞昌曾代表民進黨競選副總統及臺北市長,但皆敗選。.

羅明才和蘇貞昌 · 蘇貞昌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蘋果日報 (台灣)

《蘋果日報》(Apple Daily,2003年5月2日-)是香港壹傳媒在臺灣所發行的正體中文報紙,創辦人是黎智英,以香港《蘋果日報》為藍本,集團總裁為張劍虹;自2018年3月起,分為數位及紙媒編輯部,社長陳裕鑫現兼任紙媒總編輯。 臺灣《蘋果日報》的推出,亦直接打擊了同系同質的臺灣《壹週刊》的銷路。同時繼三重幫財團挾資本優勢入主報業後,此役臺灣財團報業格局確立,臺灣文人報業正式終結。《蘋果日報》的最大特色是著重圖片以及視覺化之圖表,並採用一般報紙所無的全彩印刷(包括分類廣告在內),印紙量和週末版的《紐約時報》相若。臺灣《蘋果日報》目前為臺灣最具影響力報紙之一。.

羅明才和蘋果日報 (台灣) · 蘋果日報 (台灣)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原名《自由日報》,於1987年改名)是一家創立於1980年4月17日的臺湾平面报纸媒体。發行者全名為「自由時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羅明才和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本土政黨,為現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成立於1986年,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2000年首度執政,實現臺灣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下野;直到2016年大選勝出後,由蔡英文執政,並首次達成同時掌握行政以及立法部門的「完全執政」地位。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民主進步黨和羅明才 · 民主進步黨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指於2008年3月22日舉行的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暨第五案、第六案全國性公民投票,也是第四次總統直選,於2008年3月22日舉行。此項選舉採用普通、直接、平等、無記名、單記、相對多數投票制度。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有兩組,分別為1號:民主進步黨提名的謝長廷和蘇貞昌(通稱「長昌配」),以及2號:中國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和蕭萬長(通稱「馬蕭配」)。 中央選舉委員會在2008年3月22日20時7分宣布開票結果,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及蕭萬長獲勝,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届總統、副總統。馬英九、蕭萬長以7,659,014票當選,得票率58.45%,謝長廷、蘇貞昌5,444,949票,得票率41.55%,馬英九、蕭萬長的得票數,較謝長廷、蘇貞昌多2,214,065票,更創下中華民國史上總統候選人最高得票。新任總統、副總統於同年5月20日宣誓就職。這是台灣政治史上第二次政黨輪替。 本次選舉是臺灣2008年繼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後,另一場攸關社會未來走向的大型選舉。國民黨奪回失去八年的政權,在此次選舉後,同時掌握行政部門及立法院過半席次,達至「完全執政」局面。另一方面,與總統選舉投票合併舉行、涉及參與聯合國議題的兩項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皆因未達《公民投票法》所訂「領票人數達總選舉人數的百分之五十」之門檻而未能成案。.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和羅明才 ·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羅明才和馬英九之间的比较

羅明才有55个关系,而馬英九有29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4,杰卡德指数为4.05% = 14 / (55 + 291)。

参考

本文介绍羅明才和馬英九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