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罗斯福新政和美国历史相似
罗斯福新政和美国历史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共产主义,共和黨 (美國),理查德·尼克松,第二次世界大战,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美国总统,鐵路,蘇聯。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而且主张一种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共产主义和罗斯福新政 · 共产主义和美国历史 ·
共和黨 (美國)
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又常被稱為大佬黨(Grand Old Party,簡稱GOP)是美國的一个政黨,與民主黨並列為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目前為美國執政黨,並擁有美国國會參眾兩院多數黨地位,34个州的執政权,並控制绝大部分的州議会。 1854年創黨以來,由共和黨首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至今,30任美國總統有19位都是共和黨人。共和黨創立時的早期,結合了當時反對奴隸制擴張的政治勢力,並且將黨的價值奠基於「個人自由」和「國家團結」之上。而在當代政治中,共和黨則被視為是社會保守主義(也就是文化保守主義,包括維護「家庭價值」)、經濟古典自由主義(包括支持「保守財政政策」)的右派政黨。.
共和黨 (美國)和罗斯福新政 · 共和黨 (美國)和美国历史 ·
理查德·尼克松
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是美国政治家,曾于1969年至1974年担任第37任美国总统,1974年时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也是至今唯一辞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于1953至1961年担任第36任美国副总统,还曾任加利福尼亚州联邦众议员和联邦参议员。 尼克松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巴林达。他于1934年从惠提尔学院毕业,1937年从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然后回到加利福尼亚州从事法律工作。1942年,他和夫人帕特·尼克松搬到哥伦比亚特区为联邦政府工作,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加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尼克松获选成为代表加利福尼亚州第十二国会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又于1950年当选该州联邦参议员。阿尔杰·希斯伪证案让他成为反共主义的领导人物,也成为全国知名的政治家。尼克松在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成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搭挡,获胜后当了8年副总统。1960年他参选总统,但以微弱劣势不敌约翰·F·肯尼迪,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仍然落败。1968年,他再度参选总统并胜出。 尼克松起初加大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参与力度,不过之后还是在1973年中止美国介入。1972年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两国外交关系打开新的篇章,同年还与苏联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实施缓和政策。国内政策方面,他领导的行政部门普遍重视州权,侧重将权力发放各州而不是向中央集中。尼克松还发起倡议向癌症和非法药物开战,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在南方州学校中强制废除种族隔离,推行环境改革,还提出法案对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加以改革。他主持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之后以航天飞机任务取代载人太空探索。1972年,他在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连任。 尼克松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中东爆发赎罪日战争,导致石油禁运和中东和平进程的重启。国内政治方面,水门事件不断发酵,导致他失去大部分的政治支持。1974年8月9日,面临国会弹劾罪名几乎必然会成立导致撤职压力的尼克松宣布辞职。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职位后宣布赦免尼克松的一切刑事责任。辞职后,尼克松编写九部著作,走访多个国家,一定程度上恢复自己的公众形象。1994年,尼克松因中风陷入昏迷,于4天後逝世,享年81岁。.
理查德·尼克松和罗斯福新政 · 理查德·尼克松和美国历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罗斯福新政 ·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美国历史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第一代凯恩斯男爵(John Maynard Keynes, 1st Baron Keynes,),一般稱作凱恩斯(或譯為--),英国经济学家。 一反自18世紀亞當·斯密以來尊重市場機制、反對人為干預的經濟學思想,凱因斯主張政府應積極扮演經濟舵手的角色,透過財政與貨幣政策來對抗經濟衰退乃至於經濟蕭條 。 凱因斯的思想不僅是書本裡的學說,也成為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世界性經濟蕭條時的有效對策,以及構築起1950年代至1960年代許多資本主義社會繁榮期的政策思維,因而被誇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或譯救世主)」 、「戰後繁榮之父」等。一度主宰資本主義的凱因斯思想也成為經濟學諸學派之一,稱為「凱因斯學派」,並衍生數個支系,其影響力持續至今。 在事業上,凱因斯擔任公職,出任英格蘭銀行董事,並且是數個慈善信託的顧問;他自己也做投資,而且是個成功的投資家,因此凱因斯可謂是理論與應用兼具的經濟學家典範。在生活上,凱因斯是風雅人士,他贊助藝術也做收藏,並且嗜品美酒,尤其是香檳。凱因斯十分善於言辭,雄辯滔滔;其文筆也很出色,由後世著名的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曾被《財星》雜誌譽為「自凱因斯以來文章寫得最好的經濟學家」一事可見一斑。1999年《時代》雜誌曾如此追憶凱因斯:「高大、迷人、充滿自信」。.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罗斯福新政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美国历史 ·
经济
經濟是指一定範圍(國家、區域、等)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與關係的系統之總稱。另一涵意是隐藏的不平等的欲望交换,經世濟民是和諧的分配不平等化。而研究經濟問題、探討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經濟現象成因的社會科學即稱為經濟學。.
美国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POTUS;中文簡稱美國總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裝最高總司令,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後則於1月20日就職。1951年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當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亦号称“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及“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美国总统的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家庭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以来,43位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3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滿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宪法)。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現任總統為共和黨籍的唐納·川普。.
罗斯福新政和美国总统 · 美国历史和美国总统 ·
鐵路
鐵路是鐵路運輸的媒介,由鐵路列車利用鐵輪在兩邊鐵路軌上行走的一種公共交通工具。在語境上,有時候會當成鐵路運輸的概念。鐵路的運行還包括鐵路軌道、鐵路站、鐵路道口及鐵道機車車輛。.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罗斯福新政和美国历史的共同点。
- 什么是罗斯福新政和美国历史之间的相似性
罗斯福新政和美国历史之间的比较
罗斯福新政有101个关系,而美国历史有18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3.10% = 9 / (101 + 189)。
参考
本文介绍罗斯福新政和美国历史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