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索洛維茨基隔離營和集中营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索洛維茨基隔離營和集中营之间的区别

索洛維茨基隔離營 vs. 集中营

索洛維茨基隔離營,是蘇聯於1923年在俄羅斯白海的索洛韋茨基群島成立的監獄營,作為蘇聯關押反布爾什維克黨的社會革命黨的地方。 起初,無政府主義者,孟什維克黨人和社會革命黨人在這裡享有特殊地位,並沒有工作。老一輩(祭司,紳士,白軍)的囚徒逐漸加入,守衛和普通罪犯共同合作,保持“政治”秩序正常。 索尔仁尼琴把索洛維茨基稱為古拉格之母,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才將這個集中營稱為集中營,當時整個系統採用了委婉語“矯正勞改營”。從1923年到1939年發往索洛維茨基關閉的囚犯的確切人數是未知數。估計範圍在幾千到幾萬之間。索爾仁尼琴認為,在1923年,索洛維茨基有“不超過3000人”的囚犯;到1930年,這個數字已經躍升到“大約50000人”,另外還有30000人在附近的凱姆中繼營。. 集中营是类似监狱的大型拘留中心,用于统一关押或隔离異議分子、敵國公民、戰俘以及属于某一特定种族、宗教或政治信仰团体的成员于一个有限的空间内。 它与监狱最大的区别在于,集中营中关押的人由于具有「某种特定的身份」,往往不经过審判即遭拘留,而且没有确定的拘留期限。有些被关押者虽有法律判决,而且可能有确定的关押期限,但这些判决大多是不经司法程序的個別討論便直接全數執行「監禁判决」,这些被关押者也往往不被关在监狱而是关在集中营中。此外,不同于监狱是为了惩罚犯罪而将相关人员关押于牢房中限制自由,集中营還是出于政治的原因而要求相关人员集中居住于特定区域,限制离开。很多國家在特殊時期都有建設集中營,當然也包含盟軍,在二戰期間建立了集中營收容軸心國籍的人員。 当时,有刺铁丝网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用极低的成本封闭一块相对广阔的区域。首次大規模採用這種做法的是沙俄帝國和東歐,到了蘇聯時代由史達林發揚光大,在納粹手中此監禁系統達到了頂峰,在二戰後戰爭儘管結束,但社會主義國家還在主要使用著。集中营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单纯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强迫劳动,纳粹德国的集中营甚至进行种族灭绝式的屠杀。纳粹时期的集中营一词有时被用来指代灭绝营,但实际上,尽管纳粹集中营的艰苦条件使得死亡率居高不下,我们还是应将兩者加以区分,因為集中營並不是為了殺人而設計的。 有些难民营也属于事实上的集中营,难民们由于不受欢迎以及治安隱憂而被拘留或隔离在难民营中,此外收容政府为了阻止进一步的难民涌入,他们往往受到恶劣的对待,例如澳大利亚、瑙鲁以及世界其它一些地方的难民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的难民营甚至就叫集中营(Konzentrationslager)。通常人们很难清楚的界定集中营的各种形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因為沒有可靠的法律約束,其中的一部份被关押者的人权都被忽视、被损害。 集中营一词实际上诞生于19世纪末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受到西班牙词语reconcentración的启发(该词语在古巴独立战争中被西班牙人使用),英国人首次使用了这一词汇。.

之间索洛維茨基隔離營和集中营相似

索洛維茨基隔離營和集中营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古拉格

古拉格

古拉格(ru-Gulag.ogg)是前蘇聯政府的一个机构,負責管理全國的劳改营。其俄語全稱為“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Трудовых Лагерей и колоний”,簡稱“ГУЛАГ”,意思为「勞改營管理總局」。根據的著作《古拉格:一段歷史》中之敘述,「古拉格」是蘇聯的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分支部門,執行勞改、扣留等職務。這些營房被囚人士中包括不同類型的罪犯,日後成為鎮壓反對蘇聯異見人士的工具,被囚禁人士數以百萬計。 1973年,「古拉格」一詞透過亞歷山大·索忍尼辛发表的著作《古拉格群島》傳到西方,“古拉格”一词在西方开始指苏联的劳改营和所有形式的蘇聯政治迫害。 在1917年之前,俄罗斯就有劳改营的存在,这些劳改营被称为“卡托加”,后来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捷尔仁斯基曾在卡托加服过苦役。 公历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夺取了俄罗斯的权力。1918年Applebaum, Anne (2003) Gulag: A History. Doubleday.

古拉格和索洛維茨基隔離營 · 古拉格和集中营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索洛維茨基隔離營和集中营之间的比较

索洛維茨基隔離營有12个关系,而集中营有11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0.76% = 1 / (12 + 119)。

参考

本文介绍索洛維茨基隔離營和集中营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