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指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Dağlıq Qarabağ、Nagorno Karabakh),是位於南高加索的一個內陸地區,介於下卡拉巴赫與贊格祖爾之間,包含小高加索山脈的東南支脈。該地區多屬山地與森林。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普遍被國際承認為亞塞拜疆的一部分,但大部分地區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實際統治。該國係以前亞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範圍為基礎所建立,實質獨立但尚未被普遍承認。自1988年發生起,亞塞拜疆就無法對該地區行使政權。1994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結束以後,在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調停下,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疆政府代表已經針對該地區的爭議狀態舉行過多次和平會談。 該地區範圍通常被視為等同於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行政區邊界,涵蓋面積約4,400平方公里。然而歷史上的該地區面積,則涵蓋約8,223平方公里。.

97 关系: 原住民卡潘卡拉巴赫南高加索大理石大高加索大英百科全书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奥斯曼帝国奧爾杜巴德官地小高加索山脈巴库巴黎和会 (1919年)主權希爾萬布尔什维克乾草原乌克兰久姆里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亞塞拜然人亞美尼亞亞美尼亞字母亞美尼亞王國库尔德人伊莉莎白波爾省伊朗伊斯蘭會議組織休尼克省保护国俄罗斯俄罗斯帝国俄羅斯人俄羅斯聯邦軍隊土庫曼人土克曼卻條約土耳其哈里發國共产主义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机场代码石灰岩突厥人第比利斯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約瑟夫·史達林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無人飛機狙擊手白羊王朝聖梅斯羅布聖戰士達卡联合国大会联合国秘书长萨珊王朝萨非王朝親王國鹅耳枥属黑羊王朝车臣共和国霍賈文德區舒沙舒沙區阿塞拜疆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富汗阿格達姆阿格達姆區阿拉斯河蘇維埃化葉夫拉赫葉里溫FAAICAO機場代碼RFE/RL杜尚别栎属桦木属欧洲议会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每日电讯报潘基文最高苏维埃海拔斯特拉斯堡斯捷潘納克特拜占庭1917年俄国革命2016年亞美尼亞–亞塞拜然衝突 扩展索引 (47 更多) »

原住民

原住民,旧称土著,是指某地方較早定居的族群,皆源自外来者(尤其是入侵者)对本地人(或族群)的称谓,原意指当地居民、原居民,但多具有土番、番人、土人等落后的贬意,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后期逐步形成了一个法律学方面的范畴,指的是正遭受到外来者侵蚀的文化独特的群体。當前對於原住民議題的討論多半應在民族國家所進行的殖民事業的脈絡之下來理解。外來統治者為安撫或控制原住民,以遂行其統治目的,會制訂各種不同的政策,而往往對於原住族群的生活方式多加干擾,甚至可能造成滅族的結果。 即使前一階段的殖民主義擴張已經在二次大戰之後的解殖民運動後告一段落,但類似的問題仍存在於原住民與解殖民之後成立的新興國家之間。有時後者會被稱為「內部殖民」,而與傳統的「外部殖民」加以區別。 本土居民一词被广泛的采用是起始于19世纪人类学和人种学的学科,韦氏字典将之定义为“某一群体的人团结于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关系,他们通常有着共同的语言、社会机构和信条,而且往往构成了一个不受支配的有组织团体。” 中文在討論此一問題時,亦有原住民族一詞的使用,它與原住民主要的區別在於:前者強調各原住民族群各自作為一個「民族」(people),而在國際法上應有包括追求民族自決等相應的集體權利;後者則或作為通稱、或僅指涉原住民個人作為在異族統治下的民族國家中受到內部或外部殖民的個別原住民個體。 目前尚不存在一个普遍接受了的“本土居民”的确切定义,然而,最经常被各方所认可及援引的四个要素是:.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卡潘

卡潘是亞美尼亞的城市,由休尼克省負責管轄,位於該國東南部,距離首都葉里溫316公里,面積3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900米,主要經濟活動是製造業,2008年人口45,745。.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卡潘 · 查看更多 »

卡拉巴赫

卡拉巴赫(Ղարաբաղ Gharabagh;Qarabağ;英語:Karabakh),是南高加索的一個地理區,在今日的亞美尼亞東部及亞塞拜然西南部;由小高加索高地延伸至庫拉河、阿拉斯河之間的低地。它包含三個地區:高地卡拉巴赫(歷史上的,今日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低地卡拉巴赫(庫拉河西南部草原)與休尼克的一部分。Hewsen, Robert H. "The Meliks of Eastern Armenia: A Preliminary Study," Revue des Études Arméniennes 9 (1972), p. 289, note 17.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卡拉巴赫 · 查看更多 »

南高加索

南高加索(South Caucasus),又称外高加索(Transcaucasia),大约指高加索山脉以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国所在地区。外高加索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1922年12月该地区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国以外高加索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加入苏联加盟共和国。.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南高加索 · 查看更多 »

大理石

大理岩(Marble)是石灰岩或白云岩等受接触、区域变质作用重结晶形成,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含量一般大于50%,有的达99%。遇盐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 大理岩源於其盛产于中国云南大理而得名。大理岩的名称逐渐发展成一切有各种颜色花纹的,用作建筑装饰材料的石灰岩,但制作雕像的白色大理岩也称为大理岩。.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大理石 · 查看更多 »

大高加索

#重定向 大高加索山脈.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大高加索 · 查看更多 »

大英百科全书

《大英百科全書》(又称《不列顛百科全書》;Encyclopædia Britannica),由私人機構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所出版的英語百科全書,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最具权威的百科全书,是英語世界俗稱的ABC百科全書之一。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是由大約100名全職編輯及超過4000名專家為受過教育的成年讀者所編寫而成。它被普遍認為是最有學術性的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是現存仍然發行的最古老的英語百科全書。它在1768年至1771年間在英國爱丁堡首次面世,便馬上受到讀者歡迎,規模日漸龐大。平均13年左右出一个新版。1801年的第三版已經達到21冊。它日盛的地位使招募知名的貢獻者更容易。1875年至1889年間的第9版和1911年的第11版已經被認為是學術與文學風格的標誌性百科全書。自從第11版開始,《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慢慢變得精簡以打進北美市場。1933年,《大英百科全書》是首部百科全書採納「連續性修訂」政策,即不斷再版並且定期更新條目。 Aside from providing an excellent summary of the Britannica's history and early spin-off products, this article also describes the life-cycle of a typical Britannica edition.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大英百科全书 · 查看更多 »

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

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国(Закавказская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1918年4月到5月期間存在于外高加索地區(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的聯邦國家。在俄国内战之後,阿塞拜疆的“穆萨瓦特”党、亞美尼亞的亞美尼亞革命聯盟(民族主義者)、格魯吉亞的孟什維克掀起了獨立運動,三個國家都從俄羅斯分離獨立。然而這個國家在獨立之後只經過了兩個月就分裂為三個國家。.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奧爾杜巴德

奧爾杜巴德是阿塞拜疆的城鎮,也是奧爾杜巴德區的首府,位於該國西南部,距離納希切萬88公里,毗鄰與亞美尼亞接壤的邊境,始建於十八世紀,2008年人口10,372。.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奧爾杜巴德 · 查看更多 »

官地

官地是香港對政府土地的稱呼。 英治時期,根據《英皇制誥》,所有土地皆屬英國皇室所有,稱為官地(Crown land,直譯為「皇室土地」);只有一個例外,就是中環聖約翰座堂,屬永久業權(Freehold),為英皇送贈予聖公會/坎特伯雷大主教。香港賣地並不是真的將土地永久出售,而只是出售使用權,而且有期限,稱為「'''批地'''」。早期批地年期甚長,為999年,香港會所大廈便是其中之一;後來縮短至99年或以下;新界(包括新九龍)土地則至1997年6月27日;由於新界的租借期限為6月30日,相傳餘下三天是為了辦理轉換手續;現時批地年期則大多為50年,到期時再由當局決定如何處理。此種「批地」做法亦為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倣效,以避免抵觸「土地國有」原則。 亦由於這個原因,直至現在香港幾乎所有土地法理上皆為政府所有,隨時可引用《收回土地條例》(香港法例第124章)收回,拒絕遷出者可被控「佔用官地」;此亦是導致市區重建局及其前身土地發展公司徵收土地時常與居民衝突的原因。.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官地 · 查看更多 »

小高加索山脈

小高加索山脈是高加索山脈中兩個主要山脈之一,與另一主要山脈大高加索山脈在蘇拉姆山脈相連後平行伸延,兩者平均相距100公里,西邊由科爾基斯低地所分隔,東邊則由庫拉河凹地所分隔。 小高加索山脈全長約600公里,是亞美尼亞高原的北部和東北部邊緣,也成為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的邊界,最高峰是海拔高度4,090米的阿拉加茨山。.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小高加索山脈 · 查看更多 »

巴库

巴庫(阿塞拜疆语:Bakı)是亞塞拜然的首都、经济文化中心。巴库同时也是里海最大港口,外高加索最大城市 。面積2192平方公里,人口300萬(2008年計算)。巴库全市分为内城和新城两部分(亦有将蘇聯時期興建區域分別劃分的)。 在2007年,伊斯兰会议组织文化部长宣布巴库为2009年伊斯兰文化中心。為2015年第一屆歐洲運動會主辦國。巴库曾先後申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和2020年夏季奥运会,但皆因基础设施不完备没有入围。不過由於亞塞拜然歌手艾爾與妮基在2011年歐洲歌唱大賽獲得冠軍,終使巴庫獲得舉辦2012年歐洲歌唱大賽的機會。.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巴库 · 查看更多 »

巴黎和会 (1919年)

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了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於是召开巴黎和会。這個和會因為戰敗國和中立國均未獲邀請參加,所以這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而勝利國又有大小之分別,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分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大衛·勞萊·喬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導了和会的進行。 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会议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等戰敗國及苏维埃俄国等共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筹组一个国际联盟来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和會及後續的活動先後完成對各戰敗國的和約,其中對德和約的凡爾賽條約是最為重要的条约,對日後的國際關係有著深遠影响。.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巴黎和会 (1919年) · 查看更多 »

主權

主權(sovereignty)是一個國家對其管轄區域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權力。簡言之,即為「自主自決」的最高權威。是對內立法、司法、行政的權力來源,也是對外交往保持獨立自主的一種力量和意志。主權的法律形式對內常規定於憲法或基本法中,對外則是國際的相互承認。因此它也是国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国家主权的丧失往往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 當今主權的概念正因為其至高無上的排他性,外交官不斷援引之;跨國組織及企業設法規避之;諸如政治學家、憲法、國際法學家仍爭論之,討論全球化及國際及區域組織對主權概念的影响。.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主權 · 查看更多 »

希爾萬

希爾萬(Şirvan),2008年前稱為阿里-拜拉姆雷(Əli-Bayramlı),是阿塞拜疆東南部的一個城市,臨庫拉河。2006年人口68,700人。。.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希爾萬 · 查看更多 »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布尔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乾草原

#重定向 干草原.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乾草原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乌克兰 · 查看更多 »

久姆里

久姆里(亚美尼亚语:Գյումրի;英语:Gyumri)位于亚美尼亚西北部,距离首都埃里温120公里,是希拉克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人口150,917人,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城市的名字在其历史上变换了多次。最初称为Kumayri或Gyumri,然后改为“亚历山德罗波尔”(1840年-1924年),再后来是列宁纳坎(1924年-1990年),最后是久姆里。.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久姆里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Հայկական Սովետական Սոցիալիստ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一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個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共產黨政權成立于1920年11月29日,这天亚美尼亚共产党宣布控制了亚美尼亚政权。同年12月1日,首相西蒙·弗拉特西恩放弃了政权。之后亚美尼亚更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一时期有时也被称作亚美尼亚第二共和,紧接在短命的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之后。 从1828年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亚美尼亚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并被埃里温省的边界所限制。在土库曼彻条约的第四章写道,埃里温汗国(今日大部分的中亚美尼亚),以往曾隶属波斯,1828年被并入俄国。 十月革命以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政府宣布原帝国内的少数民族可以独立自主。于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宣布独立并分别成立共和国。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期间遭受的亚美尼亚种族屠杀以及后来的土耳其-亚美尼亚战争中,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地区已到了毁灭边缘。当1920年布尔什维克进入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在苏维埃统治下,亚美尼亚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中心转变。1990年8月23日,它更名为亚美尼亚共和国,但它仍保留在苏联统治之下,直到1991年正式宣布独立。.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亞塞拜然人

#重定向 阿塞拜疆族.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亞塞拜然人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亞美尼亞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字母

亞美尼亞字母是一種字母,從5世紀開始用來書寫亞美尼亞語,当时有36个字母。到19世紀為止,古典亞美尼亞語都是文學語言。19世紀以後,亞美尼亞字母用來書寫兩種現代、文學和口語的方言東亞美尼亞語和西亞美尼亞語。兩者都在同一時期創造出來。 亞美尼亞語中,“字母”稱為 այբուբեն(古典亞美尼亞語和東亞美尼亞語:或西亞美尼亞語:),以首兩個字母命名。共38个。.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亞美尼亞字母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王國

亞美尼亞王國(Kingdom of Armenia)是一個存在於公元前321年至428年的王國,除了提格蘭二世於公元前83-66年獨立外,其餘時間都是羅馬帝國與波斯的從屬地區,最大疆域從裡海伸延到東地中海的敘利亞。.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亞美尼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库尔德人

庫爾德人(Kurd)是一個生活於中東的遊牧民族,為西南亞庫爾德斯坦地區的基本居民。總人口約3000萬,主要分佈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四國境內,有少數分佈在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歐俄南部、以色列等地,在中東是人口僅次於阿拉伯、突厥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同時是全世界沒有國家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 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相傳是古代米底亞人的後代,兩千多年來一直都在庫爾德斯坦的山區活動,過去都過著遊牧式生活,后来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近年來庫德族已有獨立建國的聲浪,但屢屢遭受土耳其、伊拉克等國的壓迫,偶有極端獨立分子激烈衝突,部分工人黨成員還被西方國家列為恐怖份子。 大部分库尔德人都是伊斯兰教信徒,其中多数为逊尼派穆斯林(盛行苏菲教团),少数为什叶派穆斯林,含阿拉維派和十二伊玛目派。还有部分库尔德人信奉雅兹迪教派、阿里伊拉希教派等其他宗教。 皮蘭沙赫爾是穆凱里亞恩區的首府。.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库尔德人 · 查看更多 »

伊莉莎白波爾省

伊莉莎白波爾省(Елисаветпольская губернiя)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隸屬於高加索總督區,其範圍為今日阿塞拜疆西部 (不包括納希切萬)和亞美尼亞東部。成立於1868年,省名是來自省府伊莉莎白波爾(即占賈,1805至1918年改名以紀念亞歷山大一世的妻子伊利莎白)。 面積3.89萬平方俄里。189年人口87.84萬人。.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伊莉莎白波爾省 · 查看更多 »

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拉丁字母转写:Jomhuriye Eslâmiye Irân),简称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1501年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间称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為中东國家,其中北部紧靠裏海、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以及國際上屬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国土面积为1,648,195平方公里,国土主要位于伊朗高原上,气候较为干燥,伊朗人口约7868万人,为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66%(2011年),其余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宗(信众超过全国人口的90%)为伊朗国教,宪法承认的其余教派有伊斯兰教逊尼派、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首都為德黑兰。 伊朗古称波斯,在公元前28世纪建立的古埃兰王国和之后建立的米底王国是伊朗高原文明的发源地。到公元前550年,由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波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征服,包括伊朗高原的中东地区开始伊斯兰化,而曾占统治地位的祆教则日渐式微。近代,波斯逐渐沦为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二戰后,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逐渐摆脱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奉行亲美政策,国家经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在中东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1979年初,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王朝政权被推翻,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底发生美国驻伊使馆人质事件,伊朗轉為反美的先鋒,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最高领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组成的专家会议选举产生,霍梅尼为首任最高领袖,现任最高领袖为赛义德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继最高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全民普选产生,现任总统为哈桑·鲁哈尼。伊朗最高立法机构为伊斯兰议会,实行一院制,现任议长为阿里·拉里贾尼。司法总监是伊朗的司法最高首脑,由最高领袖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则由司法总监任命,现任司法总监为萨迪格·拉里贾尼。 伊朗是亚洲和中东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85.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石油产业是伊朗的支柱,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货币名称为里亚尔,主要的贸易伙伴有中国、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等。 伊朗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同時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伊朗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會議組織

#重定向 伊斯兰合作组织.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伊斯蘭會議組織 · 查看更多 »

休尼克省

休尼克省位於亞美尼亞,與瓦約茨佐爾省、伊朗、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相鄰。.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休尼克省 · 查看更多 »

保护国

保护国又称保護領、受保护国、被保护国、受保护领地,是受较强之国家(宗主国)支配和保护的国家或地区,是殖民地形式或從屬國的一种。 保护国是非独立国的一种,也是殖民统治的一种特殊形式。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掠夺原材料产地和国际市场,用强力的手段迫使弱小国家,落后国家同他签不平等条约,以“保护”为名,控制和吞并弱小国家。这些弱小国家就称为保护国。宗主国与保护国之关系为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之一,弱势国家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接受强势国家的军事保护,以致无法自理内政、外交事务,甚至丧失主权。 如果被保护的对象为民族实体、共同体,或通过征服从别国瓜分土地,此类常被称为保护地、领地、境外領土。此类常在国际法中主权性质发生变化,演变为国家的领土主权范畴,各国对此称谓不尽一致。保护国或保护地或属地多属于殖民地。.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保护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人

俄罗斯人(русские)是东斯拉夫人的一个族群,主要生活在俄罗斯及其邻国,在中国东北又被称作老毛子。 俄罗斯人也可以不论其民族泛指所有俄罗斯国民。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俄罗斯民族占俄罗斯总人口约80%。.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俄羅斯人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聯邦軍隊

#重定向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俄羅斯聯邦軍隊 · 查看更多 »

土庫曼人

土庫曼族(土庫曼語:Türkmenler Түркменлер)是一个中亚突厥语民族,土库曼斯坦主要民族,也分布於阿富汗、伊朗東北部(呼羅珊)、敘利亞、伊拉克和北高加索(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以及巴基斯坦北部等地,其民族總人口數約為九百萬人。 他们本来生活在阿爾泰山脈,七世纪來到锡尔河以北,其中塞尔柱部前進至巴格達,被哈里發封為蘇丹,十三世纪卡耶部前往安納托利亞,成立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有人說他們的祖先來自回紇汗國的烏護(烏古斯人),與當地伊朗人混血而成。在伊朗与阿塞拜疆的多是什叶派。他们屬烏古斯语支,与土耳其人、撒拉族、加告兹人、卡什加人、阿塞拜疆人有关。 史集,突厥语大词典說土庫曼即是像突厥,因為烏古斯人本来长得眼睛小,長期與河中塔吉克人生活,已經像伊朗人,但不全是伊朗人又有似突厥的地方。.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土庫曼人 · 查看更多 »

土克曼卻條約

#重定向 土库曼恰伊条约‎.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土克曼卻條約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哈里發國

哈里發國(خلافة,意为「继承」)是由最高宗教和政治领袖哈里發领导的伊斯兰国,穆斯林世界存在的穆斯林帝国通常被称为哈里发国。从概念上说,哈里发国是代表全部虔诚穆斯林(乌玛)的主权国家,根据伊斯兰教法由哈里发统治。 在其早期,第一个哈里发国正统哈里发,有着直接民主(shura)的成分,其首先由穆罕默德的直接追随者和家族领导,以延续他所建立的宗教体制。 哈里发国是“逊尼派的核心领导概念,这是在伊斯兰早期由穆斯林多数所建立的共识”。逊尼派规定,作为国家元首,哈里发应当由穆斯林或其代表选举产生。而什叶派则认为,哈里发应是伊玛目,由真主从默罕默德家族中拣选。自四大哈里发之后,直到1924年,哈里发国由不同的王朝统治,第一个是倭马亚王朝,接下来的几个王朝有时各自自命正统,最后的哈里发王朝为奥斯曼帝国。 2014年6月29日,伊斯蘭國宣布其为哈里发国。.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哈里發國 · 查看更多 »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而且主张一种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共产主义 · 查看更多 »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机场代码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機場代碼(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 airport code,縮寫:IATA code)是一個由國際航空運輸協會規定、用於代表全世界大多數機場的代碼。它的编号规则为用3個字母組成。最常見在登機證及行李牌上。 這些代碼的分配由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第763號決議決定,並且由在蒙特利爾的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總部管理。這些代碼每半年一次出版在IATA的航空公司編碼目錄裡。但在大多數國家的正式航空刊物裡,她們都使用國際民航組織機場代碼而非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机场代码。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也為火車站和飛機場經營實體提供代碼。它亦有一份航空公司和鐵路線(例如美國國鐵、法國國家鐵路、德國鐵路)代碼共享協議的目錄和一份在美國和加拿大Amtrak車站使用的單獨站碼目錄。 以下为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机场代码列表的索引:.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机场代码 · 查看更多 »

石灰岩

石灰岩(灰石)(CaCO3)简称灰岩,又叫石灰石,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按成因可划分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生物骨架石灰岩和化学、生物化学石灰岩。 石灰岩是喀斯特地形的主要构成成分,是一種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的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石灰岩中常混入白云石、石膏、菱镁矿、黄铁矿、蛋白石、玉髓、石英、海绿石、萤石等。纯石灰岩中混入物一般少于5%。.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石灰岩 · 查看更多 »

突厥人

突厥人(土耳其语:Türk / Türkler;维吾尔语:تۈركلەر /تۈرك / Türk / Türklär)是欧亚大陆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突厥”一名来自于中文史料对曾建立突厥汗国的部落的自称的译音。“突厥人”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的古突厥人;而广义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或被周边民族称为“突厥人”,自称突厥人和被称为突厥人的群体并不完全重合,如历史上有乃蛮、克烈等使用突厥语的蒙古部落,现代也有并无突厥人认同的楚瓦什人和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图瓦人。前者的使用范围基本以古突厥人作为一个政治群体退出历史舞台为下限,而后者则在从古至今的各语境下均被使用。如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对突厥一词的使用即是其广义的含义,而同时该书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被认为是回鹘人。 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主要分佈(依人口多寡)在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俄罗斯的鞑靼斯坦、巴什科爾托斯坦与北塞浦路斯等国家与地区,此外在蒙古、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北高加索部分地區、巴尔干地区、中国的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也各有十万以上的人口分布。 “突厥人”一词,是一个文化认同概念,并非血缘群体,是经过历史上的长期迁徙,并融合、同化了大量其他民族后形成的,在体貌特征上和古代突厥人有相当的差别,基本上距离蒙古高原越远差别越大。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只有建立突厥汗国的阿史那、阿史德等十个部落被称为突厥,而其他突厥語部族则被称为“鐵勒诸部”。这说明中国史书中,突厥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 古突厥人與烏孫以狼為圖騰。大帳外置一幅狼旗。烏孫中的咄陸部與古突厥人一樣,為陣亡的將士立石為記,將部落印記刻在石上。铁勒與堅昆最早一起住在葉尼塞河,曾向後者學習冶煉。.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突厥人 · 查看更多 »

第比利斯

比利斯(格鲁吉亚语:თბილისი,拉丁轉寫:T'bilisi,中国史書中有則譯為提弗利司或梯弗里斯),是今日格鲁吉亚的首都,也是外高加索地區的著名古都。據2010年統計數字,第比利斯人口1,485,293人,市區人口則達1,152,500人。.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第比利斯 · 查看更多 »

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Нахчыван Мухтар Совет Сосиалист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是蘇聯的一個自治共和國,纳希切万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成立於1921年。在蘇聯解體之後,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成為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 Category:蘇聯自治共和國 Category:納希契凡自治共和國.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

#重定向 阿尔扎赫.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

#重定向 納哥諾卡拉巴克自治州.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重定向 阿尔扎赫.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史達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約瑟夫·史達林 · 查看更多 »

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

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Naxçıvan Muxtar Respublikası;Նախիջեվան;Nahcivan zerk Cumhuriyeti;Нахичеван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阿塞拜疆共和国里的自治共和国,位于外高加索南部,是阿塞拜疆的外飞地,北邻亚美尼亚,南部和伊朗接壤,一小部分国土和土耳其相邻。面积5500平方公里,人口约44万(2015年),首都为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成立于1924年的苏联,当时全称为纳希切万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外高加索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后隶属于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除南部平原以外,大部分属于山区,属大陆性干燥气候,降雨量为500毫米以下。工业以食品和采矿为主,农业是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的主导经济部门。.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無人飛機

#重定向 無人航空載具.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無人飛機 · 查看更多 »

(Coal)是一种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积岩,这样的沉积岩通常是发生在被称为煤床或煤层的岩石地层中或矿脉中。因为后来暴露于升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较硬的形式的煤可以被认为是变质岩,例如无烟煤。煤主要是由碳构成,连同由不同数量的其它元素构成,主要是氢,硫,氧和氮。 在历史上,煤被用作能源资源,主要是燃烧用于生产电力和/或热,并且也可用于工业用途,例如精炼金属,或生产化肥和许多化工产品。作为一种化石燃料,煤的形成是古代植物在腐敗分解之前就被埋在地底,转化成泥炭,然后转化成褐煤,然后为次烟煤,之后烟煤,最后是无烟煤。煤產生之碳氫化合物经过地壳运动空气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作用,产生的碳化化石矿物,亦即,煤炭就是植物化石。这涉及了很长时期的生物和地质过程。.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煤 · 查看更多 »

狙擊手

狙击手(sniper)是指军队或准军事组织中负责在隐蔽处或目视范围以外针对高价值目标进行监视和精确射击的专职枪手,属于特殊兵种。狙击手通常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执行独立任务,接受特种战术训练,并配有专门迎合其作战的装备,比如狙击步枪和吉利服。.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狙擊手 · 查看更多 »

白羊王朝

白羊王朝(土耳其語:Ak-kuyunlu,土庫曼語:Akgoýunly,亞塞拜然語:Ağqoyunlu,鄂圖曼土耳其語/波斯語:آق قوینلو,英語:Ak Koyunlu、Aq Qoyunlu 或 White Sheep Turkomans ),為1378年-1508年的土库曼人王朝,統治階層為今伊拉克北邊的土庫曼人,以白羊旗帜为标记。1378年-1508年之間,該王朝統治今伊拉克北邊疆土、阿塞拜疆、安納托利亞與伊朗國境等地,建都于大不里士。因旗帜为白羊标志,故名。与黑羊王朝长期对峙,并于15世纪后期灭黑羊王朝,击败帖木儿帝国,成为西亚强国。.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白羊王朝 · 查看更多 »

聖梅斯羅布

圣梅斯罗布(亚美尼亚语: Մեսրոպ Մաշտոց) (361或362-440年),亚美尼亚神学家,语言学家。最主要的贡献发明了亚美尼亚字母。他首先将《圣经》翻譯為亚美尼亚语,并翻译了其他的一些神学著作。他建立了数所修道院,促进了基督教在亚美尼亚的传播。.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聖梅斯羅布 · 查看更多 »

聖戰士

聖戰士可以指:.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聖戰士 · 查看更多 »

達卡

#重定向 达卡.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達卡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大会

会员资格 请参阅关于大会会员资格的两篇文章:.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联合国大会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秘书长

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秘书处的长官,由于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的行政机构,故联合国秘书长被视为联合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依照《联合国宪章》,秘书长是由安理会推荐,负责秘书处的工作,将其认为可能威胁国家和平和安全的任何事项提请安理会关注,并执行安理会、联合国大会和其他主要机构托付的「其它职务」。在世界舞台上,聯合國秘書長往往被看作联合国的象征,联合国秘书长也利用这一身份从事各种活动。.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联合国秘书长 · 查看更多 »

萨珊王朝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ساسانیان;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三帝国,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亡於651年。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埃蘭,在中古波斯語裡意指雅利安人的帝國。薩珊王朝取代了被視為西亞及歐洲兩大勢力之一的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在安息帝國衰敗及其末代君王阿爾達班五世陣亡後,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一直統治到阿拉伯帝國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為止。薩珊王朝統治時期的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970万。 古典時代晚期的薩珊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是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及伊斯蘭教流行之前最後一個伊朗大帝國。從很多方面來說,薩珊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羅馬文化。薩珊王朝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影響力遍及西歐、非洲、中國及印度,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萨珊王朝 · 查看更多 »

萨非王朝

萨非王朝,因为翻译的不同又称萨法维帝国、萨菲帝国、波斯第三帝国或波斯第四帝国,中国明朝称之为巴喇西,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萨非王朝 · 查看更多 »

親王國

親王國(principality, princedom),是親王(prince)或公主(princess)的封国。親王是一個君主的稱號,名義上或實質上統治一個主權國。親王國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古羅馬共和國,在中世紀封建制度時代有多個親王國出現。.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親王國 · 查看更多 »

鹅耳枥属

鹅耳枥或稱千金榆,是桦木科下属的一个属,约40种,多为小型落叶乔木,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各地,种类以在东亚发现的为最多,在欧洲仅有两个种,在北美洲仅有一个种。.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鹅耳枥属 · 查看更多 »

黑羊王朝

黑羊王朝是一古代的土庫曼部族的王朝。約于1375年-1468年統治今天的阿塞拜疆、伊朗西北部與伊拉克东北地區。.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黑羊王朝 · 查看更多 »

车臣共和国

车臣共和国(Chechenskaya Respublika;Нохчийн Республика,羅馬化:Noxçiyn Respublika)是俄罗斯联邦北高加索联邦管区下轄的一个自治共和国。西接印古什共和国和北奥塞梯共和国,西北與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接壤,东连达吉斯坦共和国,南部与格鲁吉亚分享一段边界,首府格羅茲尼。 歷史上,車臣地區由周邊各大國統治,也曾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公國和城鎮。車臣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是由伊瑪目在高加索戰爭中為了抵抗俄國,所組成的,此為車臣民族國家之始。在伊玛目沙米勒帶領伊瑪目國抗俄二十多年後,1858年被俄羅斯帝國征服,並被軍事管治。1860年成立捷列克州,車臣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遭到鎮壓後,車臣地區開始工業化。 在蘇聯時代,車臣人與印古什人合併,組成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在二次大戰爆發1940至1944年車臣起義。後因扁豆行動、、1951年東哈薩克車臣人大屠殺事件爆發大規模抗俄活動。蘇聯解體後,車臣共和國成立,但因車臣獨立組織領袖焦哈爾·杜達耶夫奪取政權,成立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並宣告從俄羅斯獨立。 因車臣共和國接連不斷引起北高加索的軍事衝突,印古什共和國因此從車臣地區分出,最終引發第一次車臣戰爭,車臣地區事實上獨立。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俄羅斯收復車臣,並開始了北高加索叛亂的平定。两次战争中,车臣地区惨遭蹂躏,首府格罗兹尼前后发生四次战役,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基础设施毁坏严重。战后,普京政府开始重建车臣。如今的车臣共和国基本上从战争中恢复了过来,目前由拉姆赞·卡德罗夫當選车臣共和国總統。.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车臣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霍賈文德區

霍賈文德區(阿塞拜疆語:Xocavənd rayonu)是阿塞拜疆的一個區,位於該國西南部,是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共和國的一部分,目前為亞美尼亞佔領。面積1,458平方公里,人口40,500人。首府霍賈文德。 1991年設區。 X.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霍賈文德區 · 查看更多 »

舒沙

舒沙(Şuşa;亞美尼亞語:Շուշի;Шуша)是聲稱獨立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一個城市,位於斯捷潘納克特西南。2006年人口18,700人。.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舒沙 · 查看更多 »

舒沙區

舒沙區(阿塞拜疆語:Şuşa、亞美尼亞語:Շուշի)是阿塞拜疆的一個區,位於該國西部,原為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共和國的一部份,納戈衝突後為亞美尼亞佔領。面積289平方公里,1992年人口241,165人。首府舒沙。 Ş.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舒沙區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共和国(Azərbaycan Respublikası),简称阿塞拜疆(Azərbaycan,发音:),是一个位于外高加索东部的跨大陆的总统制、宪法共和制的国家,所处地区是连接东欧和西亚的十字路口,东临裏海,南接伊朗,西边和亚美尼亚、土耳其及格鲁吉亚为邻,北界俄罗斯。阿塞拜疆的一块飞地: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与土耳其东北部有小段接壤。国名来自于古波斯語,意为“火的国家”。該國以地理位置而言屬於亞洲,但對外一般自稱歐洲國家。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于1918年正式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以穆斯林占绝大多数的世俗化民主共和国,也是第一个有歌剧和戏剧院和现代大学的穆斯林国家。阿塞拜疆于1920年并入苏联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阿塞拜疆在苏联解体前的1991年8月30日独立。1991年9月,阿塞拜疆境內具有争议、以亚美尼亚人为主体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区域,重申了它们自愿想要独立建国的宣言,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自1991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爆发以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才正式独立运作,之前在法理上被国际广泛认作是阿塞拜疆的领土,直到战事结束,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推动下,就其地位经过终谈判已经解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在实际上取得独立。 阿塞拜疆现为欧洲委员会、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PfP)的成员国,以及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观察员国身份和国际电信联盟的成员国。阿塞拜疆是由6个独立国家组成的突厥语族政权之一,以及是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较为活跃的成员国和独联体 (CIS)、古阿姆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 (GUAM) 创始成员国之一。阿塞拜疆于1992年加入联合国,在2006年5月9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阿塞拜疆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理事国(任期从2006年6月19日开始)。阿塞拜疆现在与世界上的15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加入了38个国际组织。 阿塞拜疆的宪法中未指明国教,且国家的大多数政治力量都是世俗主义者,但大部分的国民以及国内一些敌对势力都为什叶派人士。阿塞拜疆的人类发展指数较高,与大多数东欧国家相当。阿塞拜疆也有较高的识字率和较低的失业率。然而阿塞拜疆的贪污现象也很普遍,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业上。 在中,国民议会废除了总统任期限制。现在的执政党新阿塞拜疆党执政以来,就阿塞拜疆人权和政党的集权主义遭到指责。.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阿塞拜疆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Азәрбајҹан Совет Сосиалист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歷史上的第十個加盟共和國,成立當時為第九個加盟共和國,简称阿塞拜疆,位于苏联外高加索地区。 阿塞拜疆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世纪初,阿塞拜疆北部(南部现在属于伊朗和土耳其)被沙俄占领。1917年11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巴库公社。1918年夏,英国和土耳其的武装干涉苏联,短暂占领过阿塞拜疆,成立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后来又在苏联红军帮助下恢复蘇維埃政權。1920年4月28日,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922年3月12日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成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91年阿塞拜疆正式宣布独立,成立阿塞拜疆共和国。 阿塞拜疆的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格達姆

阿格達姆是阿塞拜疆的城鎮,也是阿格達姆區的首府,位於該國西南部,距離斯捷潘納克特26公里,始建於十八世紀,該鎮曾經是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的戰場,2010年人口約360。 阿格達姆(Agdam)曾經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城市,人口曾有15萬人。在1993年期間的一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中,城市淪陷。雖然城市已不再作為戰略根据地,但亞美尼亞人對城市進行搶掠及破壞。建築物被燒毀,衹有被涂鴉的清真寺能幸免被毀。阿格達姆的居民已遷往阿塞拜疆的其他地區,也有居民遷往伊朗。.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阿格達姆 · 查看更多 »

阿格達姆區

阿格達姆區(阿塞拜疆語:Ağdam、亞美尼亞語:Աղդամ)是阿塞拜疆的一個區,位於該國西南部。面積1,150平方公里,1993年人口163,400人。首府阿格達姆。 1993年起因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衝突被亞美尼亞佔領,成為無人居住的緩衝區。原來的居民被迫遷到蘇姆蓋特和巴爾達。當年7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發出不具約束力的853號決議,要求亞方無條件從該區撤軍。 A.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阿格達姆區 · 查看更多 »

阿拉斯河

阿拉斯河(Արաքս,ارس,آراز,ارس,Aras Nehri)是中亞高加索地區的河流,流經土耳其、阿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河道全長1,072公里,流域面積102,000平方公里,為庫拉河的最大支流。 Category:亞洲跨國河流 Category:裏海 Category:內流河 Category:亞美尼亞河流 Category:阿塞拜疆河流 Category:土耳其河流 Category:伊朗河流 Category:亞美尼亞-伊朗邊界 Category:亞美尼亞-土耳其邊界 Category:阿塞拜疆-伊朗邊界 Category:阿塞拜疆-土耳其邊界 Category:庫拉河.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阿拉斯河 · 查看更多 »

蘇維埃化

蘇維埃化(Sovietisation),一種意識型態與文化轉型,指認同馬列主義的理念,對原有文化進行改造,產生對於蘇維埃體制認同感的過程。這個意識型態源自於社會主義國際,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由俄羅斯開始對外輸出,影響到其他國家,形成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常被稱為蘇維埃帝國。.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蘇維埃化 · 查看更多 »

葉夫拉赫

葉夫拉赫(Yevlax)是阿塞拜疆中部的一個城市,位於庫拉河畔。2006年人口54,200人。 位於橫貫全國的鐵路(巴庫—第比利斯)和來往漢肯德和泰拉維的南北線的交匯處。.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葉夫拉赫 · 查看更多 »

葉里溫

葉里溫(Yerevan)是西亚國家亞美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在西方有葉里萬(Erivan)、葉烈布尼(Erebuni)、葉烈溫(Ereun)、耶烈萬等多種稱呼。常見的名稱表記有「Erewan」、「Ayrivan」、「Erevan」等。 葉里溫人口約106万人(2004年統計)。主要產業為機械製造及金属工業、红葡萄酒及白兰地釀造、煙草製造等。(Hrazdan River)流經市內,北望著名的亞拉拉特山。若以文獻記載為準,該城是現存世界最古老的都市之一。 埃里温的兹瓦尔特诺茨国际机场是亚美尼亚共和国的主要机场。于1949年开始运行,有轨电车则因为高昂的运营成本而被关闭。葉里溫地鐵共有一条线路,负责着全城的地铁交通。铁路方面,只有一条国际线路通往邻国格魯吉亞的第比利斯,将亚美尼亚和伊朗直接连接的新铁路仍在建设中。当地的公共交通高度私有化,小巴的市场份额是最大的。 埃里温共有250余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200余所,私有学校50所左右。此外,埃里温在苏维埃的统治下成为了科学研究的主要中心。医疗方面,埃里温的数家医院通过现代技术改善了自己并开始提供医疗保健和医学研究服务,利克沃尔(Liqvor)制药厂是亚美尼亚最大的药品生产商。能源方面,赫拉兹丹河附近建立了数座水力发电厂,当地还建有一些火力发电厂。互联网方面,亚美尼亚的3家移动电话服务商均位于埃尔温,许多中小企业也参与了互联网服务。.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葉里溫 · 查看更多 »

铅(Plumbum,化学符号:Pb)為化学元素,原子序数82。铅是柔軟和展性強延性不佳的弱金属,有毒,也是重金属。铅原本的顏色為青白色,在空气中表面很快被一层暗灰色的氧化物覆盖。可用於建筑、铅酸充电池、弹頭、炮弹、銲接物料、釣魚用具、漁業用具、防輻射物料、奖杯和部份合金,例如電子焊接用的鉛錫合金。.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铅 · 查看更多 »

锌(zinc)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Zn,它的原子序数是30,相对原子质量是65.39,是一种浅灰色的过渡金属;鋅由於形、色類似鉛,故也稱為亞鉛,古稱倭鉛。 外觀呈現銀白色,主要用途為鍍鋅,在現代工業中對於電池製造上有不可磨滅的地位,最具代表性之用途為「鍍鋅鐵板」,該技術被廣泛用於汽車、電力、電子及建築等各種產業中,於生活中相當重要的金屬。.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锌 · 查看更多 »

金(gold)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u(来自aurum),原子序数79。纯金是有明亮光泽、黄中带红、柔软、密度高、有延展性的金属。金在元素周期表中在11族,属过渡金属,是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几种元素之一。金在标准状况下是固体,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态单质形式(自然金)存在,如岩石、地下及沖積層中堆积的砂金或金粒。金能和游离态的银形成固溶体琥珀金,在自然界中也能和铜、钯形成合金。矿物中的金化合物不太常见,主要是碲化金。 金的原子序数在宇宙中天然存在的元素中是较高的。据信这种重元素是在两颗中子星碰撞时的超新星核合成中产生,在太阳系形成前的尘埃中就已存在。由于地球形成之初还处于熔化状态,的金几乎都已沉入地核。因此,现在地球上地壳和地幔的金多是拜后来后期重轰炸期(约40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赐。 金能抵抗单一酸的侵蚀,但却能被王水溶解(“王水”因此得名)。这种混合酸能和金反应生成四氯合金酸根离子。金也能溶于碱性氰化物溶液,这是其开采和电镀的原理。能夠溶解銀及卑金屬的硝酸不能溶解金,这些性質是黃金精煉技術的基础,也是用硝酸来鉴别物品裡是否含有金的原理,这一方法是英語諺語「acid test」的語源,意指用「測試黃金的標準」来測試目標物是否名副其實。此外,金能溶于水銀,形成汞齊(也是一种合金),但这并非化学反應。 金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貴金屬,用于貨幣、保值物、珠寶和艺术品。以前国内和国际通常实行以金为基础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但1930年代时金币已停止流通。70年代,随着布雷頓森林協定的结束,世界范围内的金本位制终于让位给法定货币制度。不过因其稀有,易于熔炼、加工和铸币,色泽独特,抗腐蚀,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等特点,金的价值不减。 底,人类总共开采18.36万公噸(相当于9513立方米)的金。 产量中的50%用于珠宝,40%用于投资,还有10%用于工业。 因其高延展性,抗腐蚀性,在大多数反应中的惰性和导电性,金一直在各类电子设备中用作耐腐蚀的电子连接器,这是它的主要工业用途。此外它还用于屏蔽红外线,生产和金箔,以及修补牙齿。有些金盐在医学上仍作为消炎药使用。.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金 · 查看更多 »

FAA

#重定向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FAA · 查看更多 »

ICAO機場代碼

#重定向 國際民航組織機場代碼.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ICAO機場代碼 · 查看更多 »

RFE/RL

#重定向 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RFE/RL · 查看更多 »

杜尚别

杜尚别(Душанбе / Duşanbe)是中亞國家塔吉克斯坦的首都,位於北緯38.5度、東經68.8度,人口在2000年統計約有53萬6千人。又譯做杜桑貝、杜夏貝、杜山比。杜尚别在塔吉克語解作「星期一」,即指杜尚别著名的星期一市場。 杜尚别曾是Ibrahim Bek(一位曾與布尔什维克作戰過的塔吉克籍領導人)的重要基地。1929年至1961年,杜尚别成為了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并以约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为斯大林纳巴德(意为“斯大林城”)。目前杜尚别有一所大學,也是塔吉克科學學院所在地。杜尚别周邊有煤礦、鉛礦和砷礦等矿产。此外也是頂尖的棉製纖維生產中心、杜尚别也產絲綢、衣服或皮革製品、食品和機器零件等。 1990年,杜尚貝發生暴亂,原因是反對政府把亞美尼亞難民遷入城中。在1992年至1997年間,杜尚貝在内战中被戰火破壞。.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杜尚别 · 查看更多 »

栎属

栎属(又稱麻櫟屬,俗名橡树、櫟樹或柞树)是壳斗科的一个属。栎属有600个种,其中450种来自栎亚属和150则是青剛櫟亞屬。它们分布在北半球地区,主要是北美洲 並且在中文名字上橡樹,常會和熱帶地區的“橡膠樹”混淆,所以在中文名上並不是那麼精確,並且栎属在帶熱雨林也是有分布的。.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栎属 · 查看更多 »

桦木属

桦木属(學名:Betula)是桦木科的一个属,与壳斗科的山毛榉及栎树有很亲密的关系。主要生长在北半球温带气候。 桦树,別名桦皮书,通常是灌木或中小型乔木,常见种类有白桦、红桦、黒桦等。桦树的单叶的边缘呈锯齿状,或浅裂状。它的果实是小的翅果,虽然一些品种果实上的翅不明显。桦树与桤木(赤杨,同一科的另一个属)的区别在于,与桤木的木质化的类似球果的雌性柔荑花序不同,桦树的雌性柔荑花序成熟后不会木质化并碎裂,以释放种子。.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桦木属 · 查看更多 »

欧洲议会

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是欧洲联盟事实上的兩院制立法機關的下議院,唯一的一个直选议会机构;與歐盟理事會同為歐盟的主要決策機構。与一般意义上的议会相比,欧洲议会創設之初拥有的职能少了很多。它會考察欧盟成员国的人权状况、监狱虐待与酷刑事件等,並會讨论人权问题和派遣人权观察委员会,如对被揭露的警署或监狱虐待和酷刑事件进行调查,或者提醒一个国家和公众舆论对种族主义或排外思潮提高警惕。在超國家的歐洲聯盟中,欧洲议会的特别之处在于:自从1979年以来,它是唯一成员是由欧盟成员国人民直选产生的機構。 因為不民主的批評,歐盟在簽定的各個條約中,一步步的增加了歐洲議會的權力。里斯本條約通過後,在很多的政策領域上,歐洲議會要和歐盟理事會經由共同決定的程序立法,即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是平等的立法機構。欧盟三分之二的法律法规由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制定。 虽然欧盟的两个行政机关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都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条约》却规定欧洲议会每月必须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召开一次会议。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立法准备工作和议会委员会会议都在布鲁塞尔举行。议会每月只在斯特拉斯堡开4天会,举行常规会议和最终的投票工作,其他所有会议都在布鲁塞尔举行。虽然欧洲议会多次表示希望自行决定开会地点,之后的多个欧盟条约都规定,欧洲议会的开会地点需由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定夺。.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欧洲议会 · 查看更多 »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简称欧安组织;英文: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縮寫:OSCE)是世界上主要的國際組織之一,前身是1975年於冷戰期間成立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是世界目前唯一包括所有欧洲国家在内的机构,負責維持歐洲的局勢穩定。 目前該組織共有57個成員國,除了歐洲國家,還包括美國、加拿大、蒙古國及中亞五國。.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 · 查看更多 »

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英国大開型報章,成立于1855年6月29日,是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纸之一。《星期日电讯报》是其姊妹刊物。每日電訊報早期政治立場親英國自由黨,近代政治立場則親英國保守黨。.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每日电讯报 · 查看更多 »

潘基文

潘基文(반기문,),前大韓民國外交通商部長、政治家,第8任聯合國秘書長,現任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道德委員會主席,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 潘基文1944年6月13日出生于今韩国忠清北道。在忠州上高中的时候,他曾参加美国红十字会主办的“外国学生访美计划(VISITA)”的选拔,后与其他三名韩国学生代表出访美国各地,并受到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接见。此次经历使他立志成为一名外交官,后考入首尔大学外交系学习。1970年大学毕业后,潘基文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韩国外交部。他先后在金泳三、金大中和卢武铉三届韩国政府中担任外交要职,受到韩国朝野器重,显示出超人的“政治均衡感”。 2006年10月13日,潘基文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上当选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他是首位来自东亚,也是第二位来自于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首位是缅甸的吳丹)。2007年1月1日, 潘基文接替科菲·安南出任联合国秘书长一职。2011年6月21日,潘基文在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连任,任期至2016年12月31日。 2013年,潘基文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第32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是当年排名最高的韩国人。2016年,因对《巴黎协议》的特殊贡献,潘基文被《外交政策》提名为“FT 100全球知识分子”之一。.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潘基文 · 查看更多 »

最高苏维埃

最高苏维埃(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的意思是“最高会议”或“最高代表大会”,它是苏联、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自治共和國和蘇聯解體後獨立的一部分後蘇聯國家最高立法机关的称呼。在俄语中,也将其他国家的最高委员会、最高理事会、最高议会称为“最高苏维埃”,如共济会法国最高委员会(Suprême Conseil de France,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Франции)、乌克兰最高拉达(Верховна Рада України,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Украины)。 最高苏维埃可以指如下机构:.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最高苏维埃 · 查看更多 »

海拔

海拔(Altitude、height、depth)就是某地与海平面的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标准来计算。.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海拔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StraßburgAdrian Room - - McFarland, 2006, p. 359.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斯特拉斯堡 · 查看更多 »

斯捷潘納克特

斯捷潘納克特(Ստեփանակերտ),亞塞拜然稱為漢肯德(Xankəndi),是事实上獨立的阿尔扎赫共和国的首都。2005年人口49,300人。.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斯捷潘納克特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

拜占庭(Βυζάντιον,Byzantium)是一個古希臘城市,也為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的舊名,相傳是從墨伽拉來的殖民於公元前667年建立的。拜占庭的名字據說出自他們的王「拜占斯(Βύζας或Βύζαντας)」,直至4世纪中期,該城發展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中心,更名為君士坦丁堡,直至1453年又更名為伊斯坦堡。.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1917年俄国革命

1917年俄国革命(Смена власти в России в 1917—1918 годах)是指1917年在俄羅斯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進退失據,在俄國政局不穩、民心越發不安之下,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國臨時政府;而其後在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則推翻了新建的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俄國,並在1918年3月與交戰中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十月革命後,擁護舊有帝政或臨時政府的白軍與蘇維埃工農紅軍對抗,非紅、非白的其他政治派系也乘機起兵,俄國內戰爆發;而沙皇專政的潰滅,亦促成舊帝國疆域內各民族的獨立運動。.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1917年俄国革命 · 查看更多 »

2016年亞美尼亞–亞塞拜然衝突

亞美尼亞國防軍與納戈爾諾-卡拉巴赫防衛軍於2016年4月2日與亞塞拜然國防軍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爭議爆發衝突。一天後,亞塞拜然國防部宣布單方面停火,但據納戈爾諾-卡拉巴赫防衛軍消息,攻擊仍持續。衝突雙方官方聲明顯示,18名亞美尼亞及12名亞塞拜然士兵於衝突中死亡,另有雙方均損失少數軍事設備。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確認三名平民死亡。雙方於4月5日達成停火協議,並於當地時間12時生效。亞美尼亞少將表示亞塞拜然軍隊成功的偵查及壓力測試,而完成其初步目標。.

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2016年亞美尼亞–亞塞拜然衝突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