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第比利斯省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第比利斯省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之间的区别

第比利斯省 vs.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比利斯省(Тифлисская губернiя、თბილისის გუბერნია)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隸屬於高加索總督區,其範圍為今日格魯吉亞東部。成立於1848年。面積44,607平方公里,1897年人口1,051,032人。Brockhaus and Efron Encyclopaedia: 首府第比利斯。.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Dağlıq Qarabağ、Nagorno Karabakh),是位於南高加索的一個內陸地區,介於下卡拉巴赫與贊格祖爾之間,包含小高加索山脈的東南支脈。該地區多屬山地與森林。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普遍被國際承認為亞塞拜疆的一部分,但大部分地區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實際統治。該國係以前亞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範圍為基礎所建立,實質獨立但尚未被普遍承認。自1988年發生起,亞塞拜疆就無法對該地區行使政權。1994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結束以後,在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調停下,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疆政府代表已經針對該地區的爭議狀態舉行過多次和平會談。 該地區範圍通常被視為等同於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行政區邊界,涵蓋面積約4,400平方公里。然而歷史上的該地區面積,則涵蓋約8,223平方公里。.

之间第比利斯省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相似

第比利斯省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俄罗斯帝国和第比利斯省 · 俄罗斯帝国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 查看更多 »

第比利斯

比利斯(格鲁吉亚语:თბილისი,拉丁轉寫:T'bilisi,中国史書中有則譯為提弗利司或梯弗里斯),是今日格鲁吉亚的首都,也是外高加索地區的著名古都。據2010年統計數字,第比利斯人口1,485,293人,市區人口則達1,152,500人。.

第比利斯和第比利斯省 · 第比利斯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第比利斯省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之间的比较

第比利斯省有4个关系,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有9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1.98% = 2 / (4 + 97)。

参考

本文介绍第比利斯省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