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第六次反法同盟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第六次反法同盟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之间的区别

第六次反法同盟 vs.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1812年—1814年)中,由匈牙利、普魯士、俄羅斯、瑞典、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及萊茵聯邦的某些邦國組成的同盟,打敗了法國,拿破崙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拿破崙俄法戰爭中遭受慘敗後,歐洲的力量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率軍40萬與聯軍作戰。不料,各附庸小邦國乘機起來擺脫法國控制,拿破仑陷入困境。在1813年十月的萊比錫戰役中,在薩克森擊敗拿破崙的軍隊。在1814年3月30日,聯軍攻陷巴黎,拿破崙被迫退位,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然而,拿破崙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1815年3月20日,進占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中,250萬軍人參與了戰爭,總共約有200萬人陣亡。重要战役包括民族會戰及斯摩棱斯克戰役等。.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德语:Wittelsbacher)是一个德意志的王公世家,曾经在德意志境内的数个公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建立过长期的、连续的统治。自1996年开始,该家族首脑是巴伐利亚的弗朗茨。.

之间第六次反法同盟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相似

第六次反法同盟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维也纳会议義大利王國 (拿破崙時代)萊茵邦聯萨克森自由州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王国欧洲波旁王朝拿破崙戰爭拿破仑一世普魯士

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Le congrès de Vienne)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外交会议。本次会议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主持,其目的在于解决由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导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保证欧洲的长久和平。会议的目标不仅包括恢复战前国界,还包括重新调节各列强的权力,使他们能够相互平衡并保持和平。参会者主要是保守派,反对共和主义和革命。法国失去了在前一段时间征服的所有领土,而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则获得了大量的领土——普鲁士吞并了西部的一些德意志小国,并获得了40%的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奥地利获得了威尼斯和北意大利的大部;俄罗斯则获得了波兰的一部分。在数月之前,荷兰王国被建立起来,并包括了部分过去的奥地利领土,这一部分领土于1830年成为比利时。 历史学家保罗·施罗德认为,旧的“权力平衡”体系事实上是相当不稳定和具有掠夺性质的,而维也纳会议则刻意回避了这一体系,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规则,达成了更为稳定和温和的平衡。维也纳会议是这一时期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开始,而这些会议最终构成了欧洲协调,试图在欧洲建立一套和平的权力平衡体系,并成为了日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样板。 会议的直接背景是拿破仑帝国于1814年战败和投降,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持续战争。拿破仑在会议期间重回法国,于1815年3月至7月重建百日王朝并导致新战事的爆发,但会议仍然继续进行,决议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之前的九天便已经签署。 从技术上来说,“维也纳会议”并不能算是一个会议,因为实际上全体成员参加的大会并没有召开,大多数的讨论都是由奥地利、英国、法国、俄罗斯和普鲁士等列强间的非正式会晤中进行的,其他代表的参与基本上十分有限。而在另一方面,维也纳会议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各国代表共同参与订立条约的洲际性会议,而非简单地在各国首都之间传递信息。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在日后虽有一定修改,但仍然奠定了欧洲政治的框架,一直延续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六次反法同盟和维也纳会议 · 维也纳会议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王國 (拿破崙時代)

義大利王國(Regno d'Italia)是義大利統一之前,在1805年到1814年期間,在現在的義大利國土上的一個已不存在的國家。由拿破崙扶植。范圍包括了今日義大利的北部及中東部地區。首都位於米蘭。 義大利王國是自義大利共和國與威尼斯統合誕生的國家。君主是拿破崙本人。隨著拿破崙在歐洲戰事上的失利,1814年4月6日,拿破崙宣布退位。隨後義大利王國滅亡。 Category:意大利历史上的王国 Category:法蘭西第一帝國.

第六次反法同盟和義大利王國 (拿破崙時代)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和義大利王國 (拿破崙時代) · 查看更多 »

萊茵邦聯

萊茵邦聯又稱萊茵聯盟(德语:Rheinbund;法语:Confédération du Rhin),是俄國亞歷山大一世及奧地利弗朗茨一世於奧斯特里茨戰役敗於拿破崙後拿破侖所建立的國家,是1806年至1813年間於德意志地區的政治實體,最初成員有16個前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後來邦聯再加入了19個邦國,邦聯總共統治超過了一千五百萬人,對法國在東線的戰事有著戰略性的優勢。.

第六次反法同盟和萊茵邦聯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和萊茵邦聯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第六次反法同盟和萨克森自由州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和萨克森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王國

西西里王國是一個在1130年至1816年曾存在於現義大利的國家,創立者為西西里的鲁杰罗二世。廣義上西西里王國領土不僅只包含西西里島,亦包括整個南義大利,1530年以前還包含馬爾他島和戈佐島。但是自1282年西西里晚禱之後,王國一分為二,西西里島和半島上的那不勒斯地區分別由兩個不同的王朝統治。雖則兩地名義上均稱為「西西里王國」,但直至1816年之前,兩地很多時候都是分開統治。西西里國王的頭銜經常是附屬於其它王朝,例如西班牙國王或神聖羅馬皇帝。1816年西西里王國與那不勒斯王國合併為兩西西里王國。後來兩西西里王國更在1861年弗朗切斯科二世統治時被併入新成立的義大利王國之內。.

第六次反法同盟和西西里王國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和西西里王國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王国

那不勒斯王国(Regnum Neapolitanum,Regno di Napoli),是一个包括意大利半島部分和教皇国南部。时间从1282年至1816年。那不勒斯王国的创立是西西里晚祷战争的结果。当西西里岛发生起义以及被阿拉贡联合王国镇压之后,西西里分离成为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仍然官方称为西西里王国,这个是先前王国的名称。1816年,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王国重新联合成为兩西西里王國。.

第六次反法同盟和那不勒斯王国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和那不勒斯王国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欧洲和第六次反法同盟 · 欧洲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792、1815-1830)、西班牙(1700年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意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稱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員都以保守--著稱,因此在美式英語中,波旁一字成為對極端保守主義者的稱呼。波旁王朝的君主堪稱是历史上最为多灾多难的群体:亨利四世遭暗杀身亡,路易十三42岁便英年早逝,路易十六最终在一場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

波旁王朝和第六次反法同盟 · 波旁王朝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拿破崙戰爭和第六次反法同盟 · 拿破崙戰爭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拿破仑一世和第六次反法同盟 · 拿破仑一世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普魯士和第六次反法同盟 · 普魯士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第六次反法同盟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之间的比较

第六次反法同盟有57个关系,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有21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4.03% = 11 / (57 + 216)。

参考

本文介绍第六次反法同盟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