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和長島會戰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和長島會戰之间的区别

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vs. 長島會戰

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KB,PC(,),英國軍官及政治家,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任北美英軍總司令。 何奧生於1729年,家世與英國皇庭淵源甚廣。父親曾為英國下議院議員及巴巴多斯總督,母親經常出入英皇喬治二世及喬治三世的宮廷,而外婆更是喬治一世的私生女。伊曼紐爾一共生有三個兒子,分別為長子、次子理查德·何奧、及三子威廉·何奧本人。何奧兄弟的仕途雖受皇室蔭祐,但三人都是優秀的軍事將領:喬治·何奧受到詹姆斯·沃爾夫推崇,在前夕陣亡;理查德·何奧加入皇家英國海軍,在七年戰爭屢立戰功,並且獲得喬治·羅德尼大力讚賞,後來更陞遷至海軍上將。 威廉·何奧在17歲以捐納購得騎兵旗官(Cornet)軍銜,參與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後來又與沃爾夫結為友好。七年戰爭爆發後,何奧跟隨沃爾夫參與亞伯拉罕平原戰役,後來又隨軍攻佔蒙特利爾、攻打法國近海的貝勒島及西班牙的古巴哈瓦那殖民地。1758年何奧在諾定咸的下議院選區獲選,替補長兄喬治戰死後的空缺。1764年何奧晉陞為上尉,再在1768年陞任懷特島副總督。1772年何奧陞任少將,並且引入新式步兵訓練方法,同時推廣發展輕步兵。 何奧兄弟與北美殖民地的關係非常良好。當長兄喬治在北美戰死後,麻薩諸塞議會捐出了250英磅,在西敏寺立碑紀念;班傑明·富蘭克林也曾多次造訪理查德·何奧,兩人交情匪淺。當英國與北美殖民地的關係在1770年代日漸緊張之際,何奧兄弟俱公開反對《強制法案》,並且同情殖民地的政治理念。然而何奧仍然盡忠於英國,並在1775年被任命為北美英軍總司令湯馬士·蓋奇的副手。 何奧在1775年5月抵達波士頓,其時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剛好結束不久。雖然何奧的軍事能力在過往備受稱許,但他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卻經常受到批評。在1775年6月的邦克山戰役中,他指揮英軍正面攻擊,結果使到英軍傷亡慘重。接著何奧獲擢升為北美英軍總司令,卻在1776年紐約及新澤西戰役多次讓美軍逃脫,使喬治·華盛頓及湯瑪斯·潘恩有機可乘,及時穩住大陸軍的士氣軍心。1777年何奧發動費城戰役,卻仍未能迫使革命派屈服;由魁北克省南下的約翰·伯戈因更因此欠缺支援,最後在薩拉托加戰役兵敗投降。雖然薩拉托加之敗與伯戈因的過份自信有更大關係,但何奧也感到自己難辭其咎。1777年10月何奧向國會請辭,並在1778年4月獲批,由亨利·克林頓爵士接替為北美英軍總司令。 返國後何奧在1780年的下議院選舉連任失敗,但在1782年獲任免入英國樞密院。法國大革命戰爭爆發後,何奧一度恢復全職軍役,但只負責英國本土的防禦事務。1795年何奧調為特韋德河畔伯立克的總督,並在1799年兄長理查德無嗣而亡後繼承爵位,是為第五代何奧子爵。晚年何奧健康轉差,在1804年轉任普利茅斯總督,最後在1814年去世。由於何奧本身亦無子嗣,何奧子爵就此斷絕。. 長島會戰(Battle of Long Island),或稱為布魯克林會戰(Battle of Brooklyn),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與美國之間第一場陸上會戰,亦是整場獨立戰爭最大規模的一場戰事。會戰發生於1776年8月27日紐約市對岸的長島布魯克林區。 1776年3月,波士頓戰役結束,英國從海路撤離波士頓。革命派與北美英軍的焦點,隨即轉移到戰略重鎮紐約市。在喬治·華盛頓指揮下,大陸軍開始在曼哈頓島南部及布魯克林區佈防;而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則等待後方援軍,準備攻打紐約市。 1776年7月,何奧派軍登陸斯塔滕島,建立前沿基地。在接著一個月,英國正規軍人數陸續增加至32,000人,兼且擁有制海權;但美國一方卻只有約20,000名民兵,而且欠缺紀律。權衡形勢後,華盛頓將美軍主力調到曼哈頓,但仍留下10,000人守備布魯克林區的三座美軍要塞。 8月22日,何奧派軍登陸長島,攻打布魯克林。美軍起初打算施行邦克山戰役的戰術,據險守備英軍的正面攻勢。不料何奧在8月26日同時派軍繞道,攻打布魯克林前方山地的美軍側翼,成兩面夾攻之勢,迅即擊潰美軍。所幸前方山地的部隊及時拖延英軍,大部分美軍都安全撤回後方的布魯克林高地。不過英軍沒有追擊,反而部署圍城戰。結果華盛頓在運氣、黑夜與晨霧的幫助下,將布魯克林的軍隊與物資全數撤回對岸曼哈頓市。 英國雖然未能在長島會戰獲得全勝,但大陸軍仍然受到嚴重打擊,再加上曼哈頓島三面環水,又有哈德遜河在西面阻隔,華盛頓的大陸軍有被包圍殲滅之虞。.

之间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和長島會戰相似

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和長島會戰有(在联盟百科)13共同点: 大不列顛王國大陆军乔治·华盛顿亨利·克林頓北美英軍總司令喬治三世 (英國)皇家英國海軍第一代何奧伯爵理查德·何奧約翰·伯戈因美國獨立戰爭蒙特利尔邦克山戰役湯馬士·蓋奇

大不列顛王國

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曾為英国歷史上的正式國名,位於西歐大不列颠岛及其附属岛屿,存在於1707年至1800年。是根據《1707年聯合法案》,由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所共組的單一王國。新的單一政府與單一議會設於倫敦的西敏宮,而自從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以來,這兩個王國就有共同的君主。 當《1800年聯合法案》通過以來,大不列顛王國又與愛爾蘭王國合併,在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由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取代。.

大不列顛王國和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 大不列顛王國和長島會戰 · 查看更多 »

大陆军

大陆军(Continental Army)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军事力量,于1775年6月14日根据第二次大陆议会的决议建立,使美國獨立運動有了革命武力對抗英國軍隊。在整个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擔任大陸軍总司令。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根据《巴黎和约》,大陆军大部分军队解散,仍然保留的一部分军队成为后来的美国陆军。.

大陆军和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 大陆军和長島會戰 · 查看更多 »

乔治·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美国国父,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的殖民地軍總司令,1789年成為美國第一任总统(其同時也成為全世界第一位以“總統”為稱號的國家元首),在接連兩次選舉中都獲得全體選舉團無異議支持,一直擔任總統直到1797年。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華盛頓早年在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中曾擔任支持大英帝國一方的殖民軍軍官。之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率領大陸軍團贏得美國獨立,他拒絕一些同僚希望他領導軍事政權的提議,在1783年回到他在維農山的莊園恢復平民生活。 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憲會議。会议制定現在的美國憲法。1789年,他經過全體選舉團無異議的支持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他在兩屆的任期中設立許多持續到今天的政策和傳統。在兩屆任期結束後,他自願放棄權力不再谋求續任。 由於他扮演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中最重要的角色,華盛頓通常被稱為美國國父。作为大奴隶主,华盛顿同样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曾蓄黑奴316人)。故有人对其评价为“一个不完美的神”。 在美國在線于2005年舉辦的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中,華盛頓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4位。.

乔治·华盛顿和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 乔治·华盛顿和長島會戰 · 查看更多 »

亨利·克林頓

軍上將亨利·克林頓爵士,KB(General Sir Henry Clinton,),英國陸軍將領及政治家,早年曾參與七年戰爭,1778年5月至1782年2月任北美英軍總司令,其間為美國獨立戰爭的英方最高指揮,在任期間曾經成功在1780年5月攻下革命軍重要據點查爾斯頓,俘虜敵軍5,000人。惟後來在北美南方戰事上連番失利,終在1781年10月見證英軍在約克鎮圍城戰役大敗,不久以後被召回英國。返國後他曾於1783年出版Narrative of the Campaign of 1781 in North America一書,書中為自己澄清及辯護,並將英方戰敗原因歸咎於前下屬康沃利斯勳爵,使兩人的惡劣關係公開。另一方面,克林頓與紐卡斯爾公爵家族具有親戚關係,在其協助下,他曾自1772年至1784年及自1790年至1795年出任下議院議員。 克林頓爵士來自一軍事世家,祖上早於1066年已為皇室效力,父親為軍人。除他以外,克林頓的其中兩名兒子後來亦在軍中擔任要職。.

亨利·克林頓和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 亨利·克林頓和長島會戰 · 查看更多 »

北美英軍總司令

北美英軍總司令(Commander-in-Chief, North America),是指英國陸軍在1755年至1875年間於北美洲的最高司令。該職位在七年戰爭期間首次創立。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北美英軍總司令一職拆分為兩個職位:新北美英軍總司令(Commander-in-Chief, America)負責西佛羅里達至紐芬蘭的戰區,而魁北克英軍總司令(Commanders-in-Chief, Quebec)則負責加拿大戰區。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軍失去北美大片殖民地,統轄北美陸軍的職責逐漸落在魁北克英軍總司令身上。1791年,英軍將魁北克英軍總司令更名為加拿大英軍總司令(Commander-in-Chief, The Canadas)。1867年加拿大聯邦化,英軍在1875年正式裁撤北美英軍總司令一職,改為,逐步將軍事權力轉移至加拿大陸軍。.

北美英軍總司令和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 北美英軍總司令和長島會戰 · 查看更多 »

喬治三世 (英國)

#重定向 喬治三世.

喬治三世 (英國)和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 喬治三世 (英國)和長島會戰 · 查看更多 »

皇家英國海軍

#重定向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英國海軍和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 皇家英國海軍和長島會戰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何奧伯爵理查德·何奧

一代何奧伯爵理查德·何奧,KG,PC(,),英國海軍軍官及政治家,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為,小皮特首相時期曾任第一海軍大臣。 何奧生於1729年,家世與英國皇庭淵源甚廣。父親曾為英國下議院議員及巴巴多斯總督,母親經常出入英皇喬治二世及喬治三世的宮廷,而外婆更是喬治一世的私生女。伊曼紐爾一共生有三個兒子,分別為長子、次子理查德·何奧、及三子威廉·何奧。何奧兄弟的仕途雖受皇室蔭祐,但三人都是優秀的軍事將領:喬治·何奧受到詹姆斯·沃爾夫推崇,在前夕陣亡;而威廉·何奧則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出任北美英軍總司令。 理查德·何奧年僅13歲,便獲准加入皇家英國海軍,到1774年(18歲)已陞任上尉。接著何奧參與鎮壓1745年詹姆斯黨叛亂,並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參與。七年戰爭期間,何奧屢立戰功,更獲得喬治·羅德尼大力讚賞。1758年,何奧從兄長繼承爵位,成為第四代何奧子爵,並在1762獲選為英國下議院議員,同時在英國海軍本部供職。任內何奧推動行政改革,改善海軍水手待遇,同時開發各種新式船艦、火炮、桅桿以及航海技術。1765年何奧曾任職於英國樞密院,並在1770年陞任少將,出任總司令。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何奧在1775年陞任中將,並在1776年調任,支援弟弟威廉·何奧的陸軍行動,同時擔任和平使者。理查德·何奧本身同情殖民地的政治理念,並且反對《強制法案》,又與班傑明·富蘭克林有深厚交情,但仍盡忠為英軍服務。他在獨立戰爭期間率先為北美艦隊引進旗號通訊,為海軍艦艇的通訊帶來徹底改革。然而何奧兄弟在戰爭中卻多次被批抨進取不足,而英軍也在獨立戰爭中漸處下風。1778年英國派出新任和平使者後,何奧決定辭職返國,並在離任前夕阻止的法國艦隊攻擊紐波特。 返國後何奧公開反對諾斯勳爵的戰爭政策,並且等到諾斯勳爵下台後才重新出海指揮。1782年何奧獲任命為總司令,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保護地中海的商船返回歐洲,同時成功補給了直布羅陀──該地自1779年6月便開始。戰爭要到1783年英國與法國及西班牙簽訂和約才告結束。 英法戰爭結束後,何奧被首相小皮特任命為第一海軍大臣,但兩人合作並不愉快。1788年何奧辭職,同時獲冊封為第一代何奧伯爵。1790年及1793年,何奧兩次重新指揮海峽艦隊,並在中戰勝法國艦隊。海戰後何奧年老退役,但喬治三世仍准許他保留海峽艦隊總司令的職銜。1797年何奧還運用自己的聲望,平息了皇家海軍的水手叛變。事後何奧更獲授嘉德勳章。 1799年何奧在倫敦病死。由於何奧死後沒有男嗣,何奧伯爵隨即斷絕,至於子爵之位則傳給弟弟威廉·何奧。.

第一代何奧伯爵理查德·何奧和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 第一代何奧伯爵理查德·何奧和長島會戰 · 查看更多 »

約翰·伯戈因

約翰·伯戈因(,),英國陸軍軍官,劇作家,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指揮薩拉托加戰役。 伯戈因生於1722年,幼年在西敏公學就讀,並結下廣泛人脈。1737年伯戈因以捐納晉身騎兵衛隊(Horse Guards)之列,但因個人生活奢華,最後在1741年出售軍銜。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爆發後,伯戈因重返軍隊,並加入。1751年伯戈因與的女兒私奔,但再次因揮霍過度,而要再次出售軍銜。德比伯爵最終接納伯戈因的婚姻,並且支持其軍旅仕途。 七年戰爭爆發後,伯戈因開始嶄露頭角。他編組的在葡萄牙多次擊敗西班牙軍隊,以至喬治三世下令編組額外六支輕龍騎兵團。伯戈因同時在自己的部隊推行貴族教育,要求軍官學習法文,每日閱讀,並且熟習各種騎兵戰術,使他在軍隊廣受歡迎。這些戰功也使伯戈因陞任准將。1768年伯戈因獲選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並成為第一代克萊芙男爵的政敵。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夕,伯戈因獲擢升為少將,並在戰爭爆發後調到波士頓。不過伯戈因一直沒有機會作戰,最後提早返回英國。後來伯戈因率領援軍,在1776年增援魁北克省,並在加拿大戰役中將美軍趕回尚普蘭湖。後來伯戈因取代魁北克省總督蓋伊·卡爾頓爵士,成為魁北克的軍隊總司令。日後有指伯戈因曾刻意批評卡爾頓指揮不善,並遊說喬治三世任免自己取而代之,但伯戈因本人在國會聽證會上加以否認;且殖民地大臣與卡爾頓素有嫌隙,亦是卡爾頓被免去軍職的重要因素。1777年伯戈因發動薩拉托加戰役南侵,卻因戰略不善以及欠缺支援,而被大陸軍包圍,最後被迫向霍雷肖·蓋茨議和。1777年10月17日伯戈因的5,800名軍兵向大陸軍作有條件投降,但後來大陸議會與喬治·華盛頓廢除了議和條款,英軍俘虜便被押往麻薩諸塞州及維珍尼亞州等地拘留,而伯戈因則獲准返國。 薩拉托加之敗,不但令到英國在獨立戰爭遭受重創,也使到伯戈因的仕途受損。要到1782年,伯戈因才憑人際關係,獲重新任命為少將,並調任愛爾蘭的英軍總司令以及英國樞密院。同年羅金漢侯爵政府倒台後,伯戈因開始淡出政壇,沉醉於戲劇寫作,其作品大受歡迎。1792年伯戈因在劇場歸家後翌日突然死亡,並在西敏寺下葬。他與一名歌手生有四名私生子女,當中包括陸軍元帥。.

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和約翰·伯戈因 · 約翰·伯戈因和長島會戰 · 查看更多 »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或American Revolution;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英國與準備獨立的美利堅及法國這個欧洲强国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是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因此,英國決定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 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並於1783年被逼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但因為大量於戰後由十三殖民地逃至北方的英屬北美,反而導致新建國的美國立國後經濟困頓蕭條、甚至於冬季出現疫潮及飢荒,以及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出現短暫的興旺。.

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和美國獨立戰爭 · 美國獨立戰爭和長島會戰 · 查看更多 »

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是一座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西南部的城市,主要位于圣劳伦斯河和渥太华河汇合处的蒙特利尔岛及周边小岛上。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蒙特利尔人口约为342万,是魁北克省内最大城市、加拿大第二大城市及北美第十五大城市。「蒙特利尔」一词来源于中古法语「Mont Royal」,意思为「皇家山」,至今蒙特利尔城中心的地标皇家山仍以此命名。法语是蒙特利尔的官方语言,也是城市里最常用的语言,使用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60.5%,使得蒙特利尔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法语城市。 蒙特利尔曾经是加拿大经济首都,拥有最多的人口及最发达的经济,但是在1976年蒙特利尔奧運會后被安大略省的多伦多超过。今天蒙特利尔仍然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航空工业、金融、设计、电影工业等行业发达。蒙特利尔被认为是世界最佳宜居城市,并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认定为设计之城。.

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和蒙特利尔 · 蒙特利尔和長島會戰 · 查看更多 »

邦克山戰役

邦克山戰役(Battle of Bunker Hill)或譯碉堡山戰役,亦稱布里德山戰役(Battle of Breed's Hill),是美國獨立戰爭波士頓之圍期間的一場軍事衝突,發生於1775年6月17日查爾斯鎮北部山地。 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後,英國軍隊全數撤回波士頓城內,使到北面的查爾斯鎮地峽變為無人地帶,而南方的多徹斯特高地又可能陷入民兵手中。5月底,英國軍隊試圖突破包圍,開始籌備多徹斯特的軍事行動。6月17日,英國軍隊發現叛逆民兵登上查爾斯鎮山地,建造防禦工事,於是派軍前往攻擊。雖然民兵本身準備不足,指揮上亦多有混亂之處;但是英國軍隊卻因為輕敵及戰術失誤,使到首兩波的攻擊均遭受民兵的重創而瓦解,待第三波攻擊,英國軍隊才成功奪取布里德山,而民兵則經由邦克山撤走。由於英國軍隊折損嚴重,無法發動新一波攻勢,使到波士頓戰事陷入僵局。.

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和邦克山戰役 · 邦克山戰役和長島會戰 · 查看更多 »

湯馬士·蓋奇

湯馬士·蓋奇(Thomas Gage,1719/1720年-1787年4月2日),是英國陸軍的一名將軍,在美國獨立戰爭初期擔任北美英軍總司令及。 蓋奇生於1719年或1720年的英國,為家中庶子。蓋奇的父親為,亦名為湯馬士·蓋奇,其爵位在1754年身故後傳予長子、。 湯馬士·蓋奇在西敏公學畢業,於1741年從軍,後來輾轉透過捐納及內部晉升,獲提拔為陸軍上尉,並以此軍銜參與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及鎮壓第二次詹姆士黨人叛亂。1748年蓋奇再用捐納購得少校軍銜,再於1751年調升中校,開始在英國結下政治網絡。1753年蓋奇與父親曾經一同參選英國國會,卻雙雙落敗。 1755年,蓋奇的部隊調往北美,參與法國印第安人戰爭。戰事期間,蓋奇協助英軍推動輕步兵改革,並在1758年編組了英國陸軍第一支輕步兵軍團,是為,後來蓋奇又隨英軍北伐魁北克省。1759年蓋奇陞任准將,並在戰後獲任命為蒙特利爾總督。 1763年,蓋奇臨時接任北美英軍總司令一職,在1764年獲得正式任命。其時北美殖民地與英國宗主國的分歧日深,後來更發生連串衝突。當波士頓茶葉事件發生時,蓋奇正在英國與家人休假。事後英國國會通過《強制法案》,解散麻薩諸塞灣的民選政府,而蓋奇則獲任命為新任麻薩諸塞灣省的總督,以執行國會法案。不久蓋奇為徵收殖民地民兵的火藥,而先後觸發1774年火藥危機及1775年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美國獨立戰爭由此展開。1775年邦克山戰役後,蓋奇因指揮不善而備受抨擊,被調回英國。北美英軍總司令一職改由威廉·何奧出任。 返國後蓋奇在政治上失勢,留在倫敦一座莊園居住。蓋奇在1787年去世,四年後其長子繼承叔父威廉·賀爾的爵位,而成為第三代蓋奇子爵。蓋奇的幼子亦名為,後來成為英國皇家海軍的海軍上將。.

湯馬士·蓋奇和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 湯馬士·蓋奇和長島會戰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和長島會戰之间的比较

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有41个关系,而長島會戰有6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3,杰卡德指数为12.62% = 13 / (41 + 62)。

参考

本文介绍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和長島會戰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