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之间的区别

第二次世界大战 vs.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310px 本條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對受波及國家造成的傷亡統計。.

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相似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太平洋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冬季战争花园口决堤事件非洲苏德战争集中营河南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意大利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太平洋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太平洋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 查看更多 »

冬季战争

冬季戰爭(talvisota,vinterkriget,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於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自立國以來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威脅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凶,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透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視蘇聯為唯一的假想敵,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1930年代蘇芬之間的幾次談判皆無結果,蘇聯決心武裝入侵芬蘭。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砲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蘇聯投入大規模的軍隊進攻芬蘭,並在兵力、飛機、戰車上佔有壓倒性優勢,然而戰前其軍事領導人因約瑟夫·史達林於1937年開始的一連串的政治整肅而被處死或入獄,以致冬季戰爭爆發時,蘇軍僅剩下經驗不足的高級將領和中級軍官。由於上述因素,加上芬軍訓練精良、熟悉地形,導致蘇軍在冬季戰爭初期戰技拙劣、損失慘重,芬蘭則展現了遠超過蘇聯預計的抵抗能力。然而蘇聯於後期撤換指揮成員、改善作戰方式以及結合強大的物資優勢,終於突破了芬軍主防線,芬蘭因而求和。1940年3月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割讓出其11%的領土和30%資產予蘇聯,結束了戰爭。 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冬季戰爭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次大戰的進程,在蘇芬交戰期間,英法曾想以援芬藉口派兵登陸斯堪地那維亞來切斷供應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瑞典鐵礦石生產地,但未能成行。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絡芬蘭加入其計畫。最終在1941年6月底爆发了「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协同出兵企图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冬季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冬季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 查看更多 »

花园口决堤事件

花園口決堤事件(黄河大决口)發生於中國抗日戰爭初期的1938年6月9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利用黃河伏汛期間而戰略性毀堤的事件,進行焦土政策,試圖阻止日軍沿黃河西進。該事件造成平漢鐵路以東地區的洪水泛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花园口决堤事件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和花园口决堤事件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非洲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苏德战争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和苏德战争 · 查看更多 »

集中营

集中营是类似监狱的大型拘留中心,用于统一关押或隔离異議分子、敵國公民、戰俘以及属于某一特定种族、宗教或政治信仰团体的成员于一个有限的空间内。 它与监狱最大的区别在于,集中营中关押的人由于具有「某种特定的身份」,往往不经过審判即遭拘留,而且没有确定的拘留期限。有些被关押者虽有法律判决,而且可能有确定的关押期限,但这些判决大多是不经司法程序的個別討論便直接全數執行「監禁判决」,这些被关押者也往往不被关在监狱而是关在集中营中。此外,不同于监狱是为了惩罚犯罪而将相关人员关押于牢房中限制自由,集中营還是出于政治的原因而要求相关人员集中居住于特定区域,限制离开。很多國家在特殊時期都有建設集中營,當然也包含盟軍,在二戰期間建立了集中營收容軸心國籍的人員。 当时,有刺铁丝网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用极低的成本封闭一块相对广阔的区域。首次大規模採用這種做法的是沙俄帝國和東歐,到了蘇聯時代由史達林發揚光大,在納粹手中此監禁系統達到了頂峰,在二戰後戰爭儘管結束,但社會主義國家還在主要使用著。集中营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单纯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强迫劳动,纳粹德国的集中营甚至进行种族灭绝式的屠杀。纳粹时期的集中营一词有时被用来指代灭绝营,但实际上,尽管纳粹集中营的艰苦条件使得死亡率居高不下,我们还是应将兩者加以区分,因為集中營並不是為了殺人而設計的。 有些难民营也属于事实上的集中营,难民们由于不受欢迎以及治安隱憂而被拘留或隔离在难民营中,此外收容政府为了阻止进一步的难民涌入,他们往往受到恶劣的对待,例如澳大利亚、瑙鲁以及世界其它一些地方的难民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的难民营甚至就叫集中营(Konzentrationslager)。通常人们很难清楚的界定集中营的各种形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因為沒有可靠的法律約束,其中的一部份被关押者的人权都被忽视、被损害。 集中营一词实际上诞生于19世纪末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受到西班牙词语reconcentración的启发(该词语在古巴独立战争中被西班牙人使用),英国人首次使用了这一词汇。.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集中营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和集中营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河南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河南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语: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國的政权,是首个穩固建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制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滅亡。第三共和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它正是法国经历八十多年的政权更替及动乱后,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政权,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意大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意大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之间的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584个关系,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有2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1.64% = 10 / (584 + 27)。

参考

本文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