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之间的区别

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vs.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一次義大利獨立戰爭發生於1848年至1849年,交戰的雙方為薩丁尼亞王國與奧地利帝國。這場戰爭主要的戰役有庫斯托扎戰役及諾瓦拉戰役,奧軍在拉德茨基的率領下擊敗了薩丁尼亞王國。. 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也稱為法奧戰爭、薩奧戰爭或是1859年義大利戰爭(Campagne d'Italie),交戰雙方為法國-薩丁尼亞聯軍和奧地利帝國,這場戰爭在意大利的統一過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之间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相似

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奧地利帝國布雷西亚帕爾馬公國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韦尔切利都灵薩丁尼亞王國意大利半島意大利統一教皇国拿破仑三世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奧地利帝國和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 奧地利帝國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布雷西亚

布雷西亞(Brescia,;倫巴第語:Brèsa,;Brixia),是意大利伦巴第政区中的一个城市。為小提琴的發源地之一。 該城市是布雷西亞省的行政中心,是意大利最大的城市之一。因為繼承了古羅馬的建築遺產,城市佈局十分規整,街道大多是直角。其外部還有比羅馬城鎮更大的中世紀城牆。 當地的羅馬廣場和聖薩爾瓦托修道院是世界遺產。.

布雷西亚和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 布雷西亚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帕爾馬公國

帕爾馬公國建立於1545年,由原米蘭公國於波河以南,以帕爾馬為中心的一帶領土所組成,以作為教宗保祿三世的私生子皮埃·路易吉·法尔内塞的封地。 1556年第二任公爵奥塔维奥·法尔内塞更獲得了皮亞琴察,因此兼任皮亞琴察公爵,公國亦因而改稱為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國(意大利語:Ducato di Parma e Piacenza)。 法尔内塞家族持續統治公國直至1731年家族絕嗣,這時候公國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與妻子帕爾馬郡主伊莎貝拉·法爾內塞所生的長子唐·卡洛斯所繼承,稱卡洛斯一世。卡洛斯統治公國直至1735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之後,帕爾馬被割讓予查理六世以交換兩西西里王國。 哈布斯堡王朝只統治公國直至1748年,簽訂第二亞琛和約之後公國改由波旁王朝的成員,唐·卡洛斯的弟弟唐·腓力統治,菲利波一世更獲得瓜斯塔拉公國作領地。菲利波一世成為統治帕爾馬、皮亞琴察和瓜斯塔拉公國(意大利語:Ducato di Parma, Piacenza e Guastalla)的波旁-帕爾馬家族首任公爵。 1796年公國被拿破崙所率的法軍佔領,公國的政治陷入混亂。费迪南多公爵在法軍佔領下仍保持公爵頭銜直至1801年簽訂阿蘭費斯條約,波旁王朝與拿破崙達成協議以托斯卡納大公國作交換,換取帕爾馬公國併入法國。但费迪南多公爵仍然留在帕爾馬並死於1802年,可能是被毒殺。可是拿破崙對公國的前途尚未決定,他希望所有波旁王朝的君主保證會在將來對歐洲各國的戰爭中作為他的同盟。即使拿破崙已將法國的法律和行政系統傳入公國,但直至1808年拿破崙進攻西班牙之後才正式宣佈將公國併入法蘭西第一帝國。公國領土改為法國的托萊省。 1814年帕爾馬公國復辟,屬哈布斯堡王朝的拿破崙妻子奧地利的瑪麗·路易莎成為女公爵。在1847年瑪麗·路易莎逝世後,公國復歸為波旁-帕爾馬家族所統治,家族亦同時統治盧卡公國。在這之前,瓜斯塔拉已經改由摩德納公爵所繼承,併入摩德納公國。波旁-帕爾馬家族統治公國直至1859年,法國和薩丁尼亞王國於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法國稱法奧戰爭、意大利稱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波旁-帕爾馬家族在革命中被趕出公國。 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國與托斯卡納大公國和摩德納公國於1859年12月組成了中意大利聯合省,後來於1860年3月舉行公民投票後再與薩丁尼亞王國合併成為意大利王國。 波旁-帕爾馬家族的後裔至今仍然宣稱為帕爾馬公爵。波旁-帕爾瑪的卡洛王子於2010年開始繼承稱號。.

帕爾馬公國和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 帕爾馬公國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

倫巴第-威尼托王國(意大利語:Regno Lombardo-Veneto,德語:Lombardo-Venezianisches Königreich)是一個位於意大利北部的王國,並由當時的奧地利帝國所控制。此王國是根據歐洲列強在維也納會議中所作出之協定而建立。其後於1859年及1866年,倫巴第及威尼托漸次被割讓予薩丁尼亞王國及後來由薩丁尼亞主導的意大利王國,此一國家亦不復存在。.

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和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 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

維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或譯作維托里奥·伊曼紐二世)()薩丁尼亞-皮埃蒙特國王(1849年~1861年在位),義大利統一後的第一個國王(1861年~1878年)。.

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 ·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 · 查看更多 »

韦尔切利

韦尔切利(Vercelli),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大区韦尔切利省城市,为韦尔切利省省会。人口约4.7万。该城市大约建于公元前600年左右。.

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和韦尔切利 ·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韦尔切利 · 查看更多 »

都灵

都灵(Torino ;皮埃蒙特語:Turin ;Augusta Taurinorum),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稱為都--靈,台湾稱為--,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重要城市,皮埃蒙特大区和都灵廣域市的首府。它坐落在波河的左岸,距離米蘭大約,阿尔卑斯山环绕在城市的西北。都灵中心区有面积130.17km²,人口911,534,是意大利人口第四多的城市;都灵城市区有面积1,126.6 km²,人口1,745,221;都灵都市圈有面积1,977 km²,人口2,200,000(占意大利总人口的3.4%)。 都灵是一国际化的欧洲城市, 都灵有时被称为“意大利自由的摇篮”、、“阿尔卑斯之都”、“萨沃亚之都”。它拥有众多的文化設施和其他名胜。都灵因为它的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法式建筑而举世闻名。它的很多广场、城堡、庭园和宫殿(如贵妇宫),都是由西西里建筑师菲利波·尤瓦拉建造的,他在设计时借鉴了法国经典建筑凡尔赛宫。 这些法式建筑的典范包括:王宫、斯杜皮尼吉行宫和苏佩尔加大教堂。許多意大利高等教育機構位於此地,如都灵大学、都灵理工大学、都灵美术学院等。还有许多重要和著名的博物馆,如埃及博物馆 和安托内利尖塔。 都灵曾经是欧洲重要的政治中心。1563年,它成为了萨伏依公国的首都,随后是萨伏依王室统治下的萨丁尼亚王国的首都,最后是意大利统一之后的第一个首都(1861年—1865年)。 同时,它也是萨沃亚王室(意大利王室)的故乡。 虽然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它的大部分政治意义和重要性都丢失了,它还是在战后成为了欧洲重要的工业、商业和贸易的集散地。它现在是意大利的工业中心之一,和米兰、热那亚组成了“工业铁三角”。从经济上来说,都灵紧随罗马和米兰之后,是意大利第三大城市。 它的GDP高达58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78位。 虽然不像罗马、米兰那样是“世界级城市”,GaWC评其为“适合发展”级别。 都灵是意大利汽车制造业的摇篮,被称为“意大利汽车之都”或者“意大利的底特律”。是汽车品牌菲亚特、蓝旗亚和阿尔法·罗密欧的总部所在地。 都灵还拥有足球俱乐部尤文图斯和都灵,举办过200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些国际空间站设备,如和谐号节点舱和哥伦布实验舱,也是在都灵制造的。.

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和都灵 ·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都灵 · 查看更多 »

薩丁尼亞王國

撒丁王国()是意大利过去的一个王国。後來的義大利於薩丁尼亞王國的基礎上統一。.

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和薩丁尼亞王國 ·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薩丁尼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半島

義大利半島(Penisola italiana),又名亚平宁半岛 (Apennines)(Penisola appenninica)是南欧洲三大半岛之一,位居三大半島的中間,在地中海之北。亞平寧半島北起波河流域,南至地中海中心,長達1000公里。 意大利半島西面為第勒尼安海,南面為爱奥尼亚海,東面為亚得里亚海;整個亚平宁山脉橫亙其中,意大利的大部分国土也在其中,也因此得名。除了義大利,半島上還有聖馬力諾及梵蒂冈兩個國家。此外,此半島長期以來有靴子(Lo Stivale)這個暱稱,這個名稱來自於它的形狀。卡拉布里亚被形容是足尖,薩蘭托被形容為足跟,加爾加諾(Gargano)則是馬刺。 Category:意大利半岛.

意大利半島和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 意大利半島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统一运动(Risorgimento,意为“复兴”,故中文文亦有譯为“复兴运动”)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意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意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1861年3月17號薩丁尼亞議會在都靈正式宣布義大利王國成立。 意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儘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意大利王國。.

意大利統一和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 意大利統一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教皇国

教宗国(Civitas Ecclesiae;Stato Pontificio、Stato della Chiesa;又譯為教皇國、教皇領)是南欧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為教宗统治的世俗领地,建立於8世紀,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以罗马為中心。1861年,教宗国的绝大部分领土被并入領導意大利統一進程的撒丁王国,即后来的意大利王国;至1870年,羅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王国,教宗国领土退缩至僅剩梵蒂冈城,等同名存實亡。教宗庇护十一世时期,時任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教廷國務卿签订《拉特兰条约》,教宗国正式灭亡,由新成立的梵蒂岡城国取而代之。.

教皇国和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 教皇国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三世

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即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Louis-Napoléon Bonaparte),出生时名为夏尔-路易·波拿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唯一一位总统及法兰西第二帝国唯一一位皇帝,亦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和继承人,亦是其妻約瑟芬皇后的外孫,拿破崙一世繼孫,(拿破崙三世之母為約瑟芬和前夫所生)他在1848年当选总统之后,在三年后发动了一次政变,获得成功。他随即在次年,亦即拿破仑一世登基第48周年称帝。1870年9月4日,他战败退位。他是法国第一个普選產生的总统和最后一个君主。 拿破仑三世知名的主要原因是,他对外推行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他企图消除欧洲协调对法国的制约,在欧洲范围内,重建法国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兰西殖民帝国。拿破仑三世反对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制定的反动主义政策,支持民族主义,是一位广受欢迎的君主。在近东方面,他联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俄国,重建了法国在累范特地区的影响力,为法国取得了马龙尼基督徒保护者的称号。同时间,拿破仑三世在罗马部署部队,防范意大利吞并教皇国。后来他又击败了进犯教皇国的意大利志愿军上述举动为他赢得了国内天主教徒的支持。 在远东方面,拿破仑三世在印度支那和新喀里多尼亞建立了法国殖民地。他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之中,维护了法国在华利益。不过,由拿破仑三世所发动的对朝战役,和他所派出的佐幕军事代表团一样,都遭到了失败。他在墨西哥进行的军事干涉,也在墨西哥人的反抗和美国的外交压力之下,被迫结束。 在内政方面,拿破仑三世试图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取得平衡。不过,他一直在稳步推进改革。拿破仑三世在位期间,法国经济繁荣,产业开始现代化。他下令对巴黎进行大幅度改造,为现代城市塑造了轮廓。 色当会战完结后三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拿破仑三世被迫流亡英国。1873年,他在英国病逝。.

拿破仑三世和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 拿破仑三世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之间的比较

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有34个关系,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有6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12.77% = 12 / (34 + 60)。

参考

本文介绍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和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