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和英國樞密院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和英國樞密院之间的区别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 vs. 英國樞密院

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KG,PC(Charles Cornwallis, 1st Marquess Cornwallis,),又譯康華里和康華利等,英國軍人、殖民地官員及政治家,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於1778年至1781年出任北美英軍副總司令,任內於1781年10月約克鎮圍城戰役大敗後率大軍投降。戰後他於1786年至1793年出任印度總督、1798年至1801年任愛爾蘭總督、1805年再任印度總督,但同年因病客死當地。 康沃利斯生於貴族之家,早年曾參與七年戰爭,1760年至1762年一度擔任下議院議員。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他前往北美作戰,1778年起出任北美英軍副總司令,1780年參與攻陷革命軍在南卡羅來納的據點查爾斯頓,其後又奉北美英軍總司令亨利·克林頓爵士之命留守當地,並於同年8月的卡姆登戰役擊潰查爾斯頓的革命軍餘部。然而,他後來在1781年決定率兵轉攻維珍尼亞,結果於同年10月約克鎮圍城戰役大敗後率大軍投降,標誌着英軍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大勢已去。康沃利斯與克林頓爵士戰後互相將戰敗原因歸咎於對方,使兩人不和關係公開,康沃利斯批評克林頓不發兵救援,而克林頓則反指康沃利斯未經批准擅離南卡羅來納,兩方就此始終爭論不休。 儘管如此,康沃利斯在美國獨立戰爭後繼續獲得政府重用,在第一次出任印度總督任內,他於第三次英邁戰爭期間出兵邁索爾王國,1792年戰勝後與蒂普蘇丹媾和,增強英國在印度地區的影響力,另外他又在1793年頒布《康沃利斯法規》及其中的《永久協議》,當中《協議》試圖釐清孟加拉地區的土地業權問題。卸任返國後,康沃利斯在1795年以軍械總局局長身份加入內閣,1798年獲任命為愛爾蘭總督,前往當地平息大規模暴亂,其後確保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平穩地依據《1800年聯合法令》,在1801年1月1日聯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卸任愛爾蘭總督後,康沃利斯在1802年代表英國與法國的拿破崙簽訂《亞眠和約》。1805年,他再度獲委任為印度總督,但在同年抵達加爾各答後身體因病不適,未幾病逝印度,遺體於當地安葬。. 英國樞密院(全称女王陛下最尊貴的樞密院;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是英國君主的諮詢機構。它在以往具有十分大的權力。樞密院擁有不同的委員會,當中,英國內閣擁有其絕大部份的權力。樞密院亦具有司法權力,並主要由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所行使。當君主遵照樞密院的建議行事時,一般會稱之為「國王會同樞密院」或「女皇會同樞密院」。全體的樞密院成員則稱為「女皇陛下最尊貴的樞密院全體大臣」(The Lords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有時又會寫成「……全體大臣及其他成員」(The Lords and others of...)的字樣。 掌管樞密院的首長是樞密院議長,擔任此職的人士除了是內閣成員外,也是位階第四高的內閣大臣。按照慣例,樞密院議長還會兼任上議院或下議院的領袖。文書是樞密院內另一重要職位,所有由樞密院發出的指令,都要由文書所簽署,方能生效。「樞密院顧問官」(Privy Counsellor)和「樞密院委員」(Privy Councillor)同樣指樞密院的成員,對於兩字的使用一直存在混淆和爭拗。但樞密院當局較偏向用前者作稱呼,因為他們的工作是提供意見,而非作為一委員會之成員。此外,新的樞密院顧問官在加入樞密院時,要向樞密院「宣誓」。樞密院辦公室設於倫敦西敏的卡爾頓花園;其司法委員會原於唐寧街辦公,內有大廳作開庭審案之用,但司法委員會已在2009年8月正式遷往聯合王國最高法院三號法庭繼續辦公。.

之间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和英國樞密院相似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和英國樞密院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坎特伯雷大主教大不列顛王國伦敦英國上議院英国下议院英国内阁英国首相英格兰查理二世 (英格兰)政治家

坎特伯雷大主教

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又称为坎特伯里圣座(the holy See of Canterbury),繼承了聖奧古斯丁的使徒統系,為全英格蘭主教長(The Primate of All England)。他是英格蘭聖公會的領袖,坎特伯里教省的都主教,也是坎特伯里教區的教區主教。他作为使徒聖奧古斯丁的继承人的事實,令其成为普世圣公宗中的精神领袖。 坎特伯里大主教的兩個主教座位坐落於英國肯特郡的坎特伯里座堂。.

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 · 坎特伯雷大主教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大不列顛王國

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曾為英国歷史上的正式國名,位於西歐大不列颠岛及其附属岛屿,存在於1707年至1800年。是根據《1707年聯合法案》,由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所共組的單一王國。新的單一政府與單一議會設於倫敦的西敏宮,而自從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以來,這兩個王國就有共同的君主。 當《1800年聯合法案》通過以來,大不列顛王國又與愛爾蘭王國合併,在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由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取代。.

大不列顛王國和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 · 大不列顛王國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伦敦和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 · 伦敦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英國上議院

英國上議院(House of Lord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貴族院,是英國國會的上議會。英國國會同時也由英國君主與下議院組成。上議院有大約700多名非選舉產生之議員,當中包括英國國教會的26名大主教或主教(即靈職議員)以及600多名貴族(即俗職議員,Lords Temporal)。靈職擔任者於其保有神職身份時續任,而俗職為終身職。 上議院始創於14世紀,1544年始用「上議院」(House of Lords)之名。1649年曾一度遭到由英國內戰取得政權的英格蘭聯邦廢止,復於1660年恢復。上議院之權力曾一度凌駕由選舉產生的下議院。然而,自19世紀以來,上議院之權勢逐漸凌夷,至今已遠不如由選舉產生之下議院。據1911年至1949年間通過的多條國會法令規定,除包括預算案在內之各種撥款案外,所有由下議院通過的法令最多可於上議院擱置十二個月,但不可駁回。這項權力於政治學中稱為延宕性否決(suspensive veto)。據由《1999年上議院法令》(House of Lords Act 1999)所制定進行的革新,世襲貴族的席位予以廢除,僅保留兩席給國務重臣,以及另外90席由選舉產生之貴族代表(representative peer)。現今的聯合王國政府正審慎考慮作進一步革新,但尚未通過成為法律。 除了立法功能以外,上議院昔日尚擁有司法權,對聯合王國內所有民事案件及除蘇格蘭以外的刑事案件擁有終審權。歷史上,上議院的司法職能並不由全院共同行使,而是交由院內具法律經驗的議員們,即人稱「上議院高等法官」(Law Lords)者。至於對於英聯邦地區案件的終審權,則基本上由聯合王國樞密院行使之。不過,按《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Constitutional Reform Act 2005)規定,於2009年10月成立的聯合王國最高法院已接收上議院司法職能。 上議院之官式全稱為「與會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會之受尊崇的靈職與俗職們」(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s Spiritual and Tempor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上議院與下議院皆在西敏宮召開會議。.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和英國上議院 · 英國上議院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英国下议院

英國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平民院或庶民院,是英國國會的下議院。 英國國會由三大部份組成,它們分別是君主、作為上院的上議院,以及作為下院的下議院,當中又以下議院最具影響力。下議院是一個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機構,目前內有650名成員,稱為國會議員,常用的英文簡寫則是「MP」(Members of Parliament)。下議院議員是經由多數制選出,國會每屆不可長於5年,5年之內就要宣佈解散,而國會解散之時,也就是下議院議員任期的終結。自1950年來每一位下議院議員都是由一個選區的選民選出,議員當選後,也就在議會代表該選區。現今聯合王國政府的內閣閣臣,絕大部份皆來自下院,而自1902年起,歷任的首相也同樣是下議院議員。惟在1963年的時候,來自上議院的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伯爵獲任命為英國首相,不過,他在任命後不久,即放棄了貴族爵位,並成功以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之身份選入下議院。 下議院大約在14世紀出現,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在歷史上,下議院的權力曾遠遜於上議院,時至今日,下議院在兩院中佔主導地位。現時下議院的立法權力能夠超越上議院,而根據《1911年國會法令》(Parliament Act 1911),上院駁回大部份法案的權力被削減為僅僅拖延法案通過。此外,英國政府亦需要向下議院負責,首相如果失去了下議院的支持,就要下野。 下議院之官式全稱為「尊貴的與會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議院議員」(The Honourable the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坊間一直以為,下議院的英文「House of Commons」中,「Commons」一字乃來自英文「commoners」(解為庶民),反映下議院議員盡皆庶民出身,以區別由貴族所掌的上議院。不過,這種解釋背後沒有史實支持,其實「Commons」一字語出諾曼法語的「communes」,意指議員們所代表的地區,具地理意味。上、下兩議院皆設於倫敦西敏市西敏宮內,而每次會議時,議事廳內必置有一權杖,以彰顯王權。 下議院的有關資料現存放於下議院圖書館。.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和英国下议院 · 英国下议院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英国内阁

在英國政治体制中,内阁是一个由首相组建的由最资深的政府部長组成的正式体制。内阁的大多数成员都是英国政府部门的首长。内阁的成员只能从英國上議院和英国下议院的议员中选取。 根据传统的宪法理论,在英國政府體制中,內閣是最高的行政决策机构。这一解释最初是在十九世纪立憲主義者的著作中完成的,如沃尔特·白芝浩,在1867年出版的《英国宪法》一书中,他称内阁是英国政治体制高效的奥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内阁的政治和决策权力在逐渐下降,一些人声称内阁的角色被首相制政府取代了(也就是说更像总统制)。.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和英国内阁 · 英国内阁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英国首相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the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首相,或简称“联合王国首相”、“英相”、“英揆”(揆,本意即宰相),前稱大不列顛首相,代表英国王室和英國公民执掌英國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英国政府首脑。在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者执政联盟的领袖自动成为首相人選,人选经由君主确认及任命后,才正式成为首相。英國歷史上,首相一般會兼任第一财政大臣一職,伦敦唐寧街10號即为第一财政大臣之宅邸。根据实际情况有時會設立副首相作為副職。.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和英国首相 · 英国首相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和英格兰 · 英國樞密院和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查理二世 (英格兰)

查理二世(Charles II;),蘇格蘭及英格蘭爱尔兰国王,屬於斯圖亞特家族,生前獲得多數英國人的喜愛,以「歡樂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聞名。 早年父親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處死,查理二世被迫流亡外國。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由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稱護國公。理查無力鎮壓反叛的貴族與軍官,英国政坛混乱,國會遂聲明由君主制復辟,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国。 1660年,查理二世在多佛登陆,回到伦敦即位。1661年4月,正式加冕为不列颠国王。即位之初他就與強勢的議會妥協,謹慎地行使其有限王權。他在1665與1672年,發動兩次英荷戰爭,結果因為戰局不利,得失參半;國內政局反而捲入外國勢力的鬥爭,深受法、荷的操控與干擾。1678年,反天主教的激進派議會,利用“天主教阴谋”釀成的政治大風暴,展開對天主教徒的強力迫害,並試圖徹底架空王權。1679年,查理二世签署國會制定的“人权保护法”,以後政治人物即使身處風暴,仍有一定的人權保障。1681年後查理掌握主動,打敗政敵並大幅提升王權,重建了其父的絕對君主制(專制王權)。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為了順應民心,長期保持英國國教的信仰;但他生前一向同情天主教,临死前就皈依了天主教。他死後,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 查理二世被称为「歡樂王」,個性活力四射并奉行享乐主义;他意志坚定,臨機制變,精明機智,知人善任,在充满教派冲突的危机时仍能操纵大局、挽回民心。但是他在作戰外交上成果不多,1670年後英國成為法國實質上的附庸(他最寵愛的法國情婦牽線引出英法聯盟),國際地位下降成二流國家;他的最大政績是讓英國海權大幅擴張,提升英國未來爭霸的實力(參見「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他死后没有留下合法的子嗣,但和情妇至少有14个私生子。 史家至今無法分斷查理真實的意圖,因此對他好與壞的各種行動,也就無法判斷是出於自私自利的動機,或是出於利國利民的善意;他外表高貴幽默,但內心神祕且難以捉摸,是一個不容易下定論的傳奇人物。.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 ·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政治家

政治家(statesman),在中文裡是一個正面的名詞,用於正面肯定的用法,與具有貶意的「政客」一詞的用法不同。「政治家」一般是指從事或积极投入政治的人,且其有理想,能為國家與人民著想,其動機著眼於民眾的福祉、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許多人確實在政治上相當有建樹,堪稱國之棟樑,或為後世之楷模。他们通常對政府管理事務非常熟練,或者在促進國民福祉及全體利益上有重大的影響力。.

政治家和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 · 政治家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和英國樞密院之间的比较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有106个关系,而英國樞密院有6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5.75% = 10 / (106 + 68)。

参考

本文介绍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和英國樞密院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