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聯合艦隊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聯合艦隊之间的区别

第1艦隊 (日本海軍) vs. 聯合艦隊

1艦隊為舊大日本帝國海軍之一部隊。1903年12月26日由常備艦隊分割為二,再編制成軍。此時分離之第2艦隊成為常設艦隊,設置為決戰艦隊之主力戰艦,也經常與第二艦隊組成連合艦隊。第1艦隊在太平洋戰爭作戰行動中出撃機會較少,尤其是戰艦構成的第2戰隊常時停泊在柱島,故被揶揄為「柱島艦隊」。1944年2月25日解散。. 聯合艦隊(連合艦隊、れんごうかんたい),一般指大日本帝國海軍編成的艦隊種別之一,然亦可解釋為由二隊以上的獨立艦隊編成的海上作戰部隊,略稱GF(Grand Fleet)。.

之间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聯合艦隊相似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聯合艦隊有(在联盟百科)36共同点: 加藤寛治大井號輕巡洋艦大日本帝國海軍太平洋战争小林躋造小澤治三郎山城號戰艦山本五十六川内號輕巡洋艦中途岛海战东乡平八郎三笠號戰艦伊集院五郎初春型驅逐艦竹下勇第1航空艦隊 (日本海軍)第2艦隊 (日本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战米內光政瑞鳳號航空母艦高橋伊望谷口尚真鳳翔號航空母艦黄海海战 (1904年)航空母舰鈴木貫太郎阿武隈號輕巡洋艦金剛號戰艦長門號戰艦艦隊...永野修身潛艇朝日號戰艦戰艦日向號戰艦敷島號戰艦 扩展索引 (6 更多) »

加藤寛治

#重定向 加藤宽治.

加藤寛治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加藤寛治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大井號輕巡洋艦

大井(おお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大日本帝国海军中服役的五艘球磨型轻巡洋舰中的四号舰。她的名字来源于日本静冈县的大井河。 该舰于1920年7月15日在神户市川崎造船所下水,并在1921年10月3日进入海军服役。她于1941年8月25日在舞鹤海军工厂接受改装,同年9月30日改装完毕。改造完成的大井搭载了10座四联装九三式氧气鱼雷发射管,被日本海军称为重雷装舰(重雷装艦)。在太平洋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她主要被用于部队运输。1944年7月19日,大井在马尼拉西面水域遭受美国潜舰的攻击而沉没。.

大井號輕巡洋艦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大井號輕巡洋艦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海軍

大日本帝国海军()是日本军的海上武裝力量,有时会用“日本海军”或“帝国海军”来称呼,二次大戰後日本也称其为“旧日本海軍”、“旧帝国海軍”。組建於1872年(明治4年)、解散於1947年(昭和22年),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等近代日本對外戰爭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大日本帝國海軍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大日本帝國海軍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太平洋战争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太平洋战争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小林躋造

小林躋造(),台灣日治時期第17任總督。 生於廣島縣廣島市。畢業於海軍大學校,1913年開始長期駐於英國、美國等,參与過日內瓦裁軍會議,曾任日本駐英國大使館海軍武官,1930年以後歷任海軍次官、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軍事參議官等。1936年3月轉為預備役大將,同年在海軍的積極運作下,於9月2日出任台灣總督。以「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三原則統治台灣。任內大事:1936年11月設官民合營的台灣拓殖株式會社,主要在開發未墾土地,移民日本人至台灣,協助日人在南支、南洋的拓殖事業,發展工業,並對廈門、海南島等日本占領地於行政方面積極配合;強力推動皇民化運動,強制廢止台灣報紙的漢文欄;獎勵台灣人改日本姓名;禁止歌仔戲、布袋戲;廢止台灣陰曆年習俗,但台灣人照過,日本人乃訂陰曆初一起五日內為勞動服務週,積極去台灣文化;強制參拜神社;實施管制米穀輸出;關閉中央研究所;設熱帶醫學研究所;建農業試驗場;新高港築港開工;建基隆港船塢;設立國家公園(大屯、次高太魯閣、新高阿里山)。1940年11月辭台灣總督職,後任大政翼贊會中央協力會議議長、翼贊政治會總裁、國務大臣等,1944年被敕選為貴族院議員。戰後被指為戰犯,入巢鴨監獄,旋獲釋。 坊間有《小林躋造傳》及《海軍大將小林躋造覺書》等。.

小林躋造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小林躋造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小澤治三郎

小澤治三郎(日文:おざわ じさぶろう,英文:Jisaburo Ozawa,),宮崎縣人,大日本帝国海军中將,日本海军第一機動艦隊司令,並統帥艦隊參與菲律賓海海戰,他也是最後一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小澤治三郎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小澤治三郎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山城號戰艦

山城號戰列艦(やましろ)是一艘日本海军战舰,扶桑型战舰的2号艦。在横須賀海軍工廠建造。.

山城號戰艦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山城號戰艦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旧日本海軍軍人,曾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山本五十六在日本海军中历任重要职位,进行了多项重大变更与改革,尤其是亲手组建了日本海军航空兵部队。在太平洋战争早期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并策划或指挥了数次战役,例如偷襲珍珠港以及中途岛战役。山本在搭乘飞机前往所罗门群岛前线视察的路上遭美军P-38闪电式战斗机拦截,座机(一式大型陸上運輸機)被击落。山本之死对日本军队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

山本五十六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山本五十六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川内號輕巡洋艦

#重定向 川內號輕巡洋艦.

川内號輕巡洋艦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川内號輕巡洋艦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中途岛海战

中途島海戰(Battle of Midway,ミッドウェー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海戰的主要戰鬥在1942年6月4日於中途島西北海域爆發,後續戰事一直持續至6月7日。 1942年初,日本陸續達成南方作戰的戰略目標,但軍方卻對下一步行動意見紛歧。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堅持下,大本營放棄向新畿內亞、斐濟、薩摩亞一帶的西南太平洋推進,轉為在6月4日進攻中太平洋的中途島。山本五十六的目標是利用登陸艦隊引誘在珍珠港事件倖免於難的美軍航空母艦,再派遣日軍「機動部隊」的六艘航空母艦予以伏擊。不過,日本海軍有兩艘航母在5月珊瑚海海戰受損而無法參戰,其無線電通訊密碼更遭到美軍部分破譯。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根據破譯信息提供的情報,隨即制訂反埋伏作戰,緊急募集三艘航母到中途島。結果,美軍在6月4日成功伏擊機動部隊,以一艘航母沉沒為代價,一舉擊沉了日軍四艘航母。 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美軍憑藉此場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開戰以來的被動,並恢復美日兩國在西太平洋的海權均勢。日本海軍則失去開戰以來的戰略主導權,隨後於西南太平洋與盟軍陷入消耗戰,在戰爭中漸走下坡。.

中途岛海战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中途岛海战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东乡平八郎

东乡平八郎(,,即弘化4年12月22日-昭和9年),讳名实良,大日本帝国元帥,海军大将,從一位大勲位功一級侯爵。 在對馬海峽海戰中率領日本海軍大破沙俄海軍。 由于他和大山巖同藩,所以时人称颂“陆上大山海上东乡”。.

东乡平八郎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东乡平八郎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三笠號戰艦

三笠(みかさ)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戰艦,為敷島級戰艦四號艦,以奈良縣的三笠山命名。同級艦有敷島、初瀬、朝日。 在1904年(明治37年)日俄戰争中,擔任聯合艦隊旗艦、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大將座艦。現在於横須賀市的三笠公園以紀念艦形式保存。.

三笠號戰艦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三笠號戰艦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伊集院五郎

伊集院五郎(いじゅういん ごろう、嘉永5年旧暦8月16日(1852年9月27日)—大正10年(1921年)1月13日),日本海軍軍人。元帥海軍大将、正三位、勋一等、功一級、男爵。.

伊集院五郎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伊集院五郎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初春型驅逐艦

初春型驅逐艦(日文:初春型駆逐艦/はつはるがたくちくかん,英文:Hatsuharu class destroyer),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繼吹雪型驅逐艦後的主力驅逐艦,但在排水量受限制的船體上搭載相對過重的武裝導致復原性不足,在建造了6隻後中止。.

初春型驅逐艦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初春型驅逐艦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竹下勇

竹下勇(),大日本帝國海軍大將與外交官,曾毫不遜色地協助處理日俄戰爭殘局,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助將德國屬地移交至日本手上。此外,他也是的贊助者與體育家,尤其專攻柔道、相撲與合氣道。.

竹下勇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竹下勇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第1航空艦隊 (日本海軍)

1航空艦隊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一個艦隊,沿革上轄有航空母艦及基地航空部隊。.

第1航空艦隊 (日本海軍)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第1航空艦隊 (日本海軍)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第2艦隊 (日本海軍)

2艦隊為舊大日本帝國海軍之一部隊。排除因華盛頓海軍條約1921年度1年間受到大量廢艦之約制及第1艦隊為常設艦隊之影響,第二艦隊為1903年創設開始到1945年壞滅間之常時編制艦隊。完全以巡洋艦和巡洋戰艦作為前線部隊的主力。.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第2艦隊 (日本海軍) · 第2艦隊 (日本海軍)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米內光政

米內光政,日本海军大将,第37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海军兵学校毕业。历任海军要职。1938年10月日軍攻佔中國廣州後,米內即提議攻佔海南島,並於1939年2月渡海攻佔海南島;1940年组阁,加强统制经济、扶植汪兆銘政權。在海军内部和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组成反对对美开战的“铁三角”。由于他的“亲美、英”倾向和反对缔结軸心國,引起陆军不满。陆军视米內光政为祸害,於是陆军大臣畑俊六便辞去陆军大臣一职、同時陸軍使用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之規定、日本陸軍三長官拒絕推薦新的陆军大臣、导致了米内内阁的垮台,米內光政辞职。二战中的1944年的小磯國昭内閣時,再出任海军大臣,1945年鈴木貫太郎内閣時留任、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米內光政 · 米內光政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瑞鳳號航空母艦

鳳(ずいほう)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祥鳳級航空母艦2號艦。該艦最初是作為補給艦而設計,前身艦名為高崎,後來在華盛頓海軍條約期限過後改裝為航空母艦。.

瑞鳳號航空母艦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瑞鳳號航空母艦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高橋伊望

橋伊望中將,大日本帝國海軍將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參與蘭印作戰、菲律賓戰役,其後亦主要駐守東南亞地區。1942年,高橋調回日本本土,出任吳鎮守府司令,並一直於該職服役至1944年退役為止。.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高橋伊望 · 聯合艦隊和高橋伊望 · 查看更多 »

谷口尚真

谷口尚真(たにぐち なおみ、明治3年旧暦3月17日(1870年4月17日) - 昭和16年(1941年)10月30日),日本的海軍軍人。第18任連合艦隊司令長官、第14任海军軍令部長,海軍大将军衔。海軍良識派的代表,被称为提督。.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谷口尚真 · 聯合艦隊和谷口尚真 · 查看更多 »

鳳翔號航空母艦

鳳翔號航空母艦是大日本帝國海軍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日本第二艘使用該名的軍艦,且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全通式甲板航空母舰。技術上則透過間諜爵士率領的代表團等人自英國竊取而來。.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鳳翔號航空母艦 · 聯合艦隊和鳳翔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黄海海战 (1904年)

海海战(黄海海戦,Бой в Жёлтом море,1904年8月10日)是日俄战争期间两国第一次正面的海上冲突。.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黄海海战 (1904年) · 聯合艦隊和黄海海战 (1904年) · 查看更多 »

航空母舰

航空母艦(常簡稱為航--母、航--艦、空--母,美規常用代號為CV+其他字母以分類)是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军舰,艦體通常擁有供飞机起降的巨大甲板和座落於左右其中一側的島式艦橋(一般稱為「艦島」)。航艦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隊中的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支援和遠程打擊能力。航空母艦是目前最大的武器系统平台,发展至今已是現代蓝水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作戰艦艇之一。 航空母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飛機作戰能力實用化後的影響,在各國航空技術進步、進而使陸基飛機有能力攻擊地面目標的同時,海軍亦用飛機來進行偵查與攻擊敵軍偵察機,因此出現了專門供水上飛機整備與其他雙翼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一戰後,各大海軍強國主要仍維持著崇尚排水量大、裝載大口徑艦砲軍艦的大艦巨砲主義,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軍事理論家提倡將飛機用於攻擊軍艦的作法,因此研製出多種形式的航空母艦、奠定未來海空兵力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發後,航艦的重要性日益浮現,而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馬來亞海戰的結果中顯示,大型軍艦在飛機的空中攻擊下十分脆弱,大艦巨砲主義也因此走向終結,到了戰爭後期各國不但趕緊將許多艦船改裝成臨時航母之外,還出現了如菲律賓海海戰此類的航艦大戰。 二戰結束後,航空母艦的地位一度因為核武器的出現而產生爭議與討論,特別是在受到核武器攻擊下的生存能力,但到了朝鲜战争後又恢復了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航艦武力對抗苏联水面艦艇部隊的格局,航空母艦更是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局部衝突與代理戰爭。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中國、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巴西、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泰国擁有或計划建造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與維護費用巨大,擁有航空母艦也是國力強大的表現,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即擁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艦總數的一半,排水量則佔了超過80%,其相關科技也是世界領先。.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航空母舰 · 聯合艦隊和航空母舰 · 查看更多 »

鈴木貫太郎

铃木贯太郎(),日本海军大将,曾任天皇侍从武官长,在二二六事件中被重伤。在日本战败前夕出任内阁总理大臣(1945年4月-1945年8月),對於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决策具有主要影響。.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鈴木貫太郎 · 聯合艦隊和鈴木貫太郎 · 查看更多 »

阿武隈號輕巡洋艦

阿武隈(あぶくま)是日本海軍的輕巡洋艦,長良型的6番艦,艦名來自流經福島縣、宮城縣的阿武隈川。.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阿武隈號輕巡洋艦 · 聯合艦隊和阿武隈號輕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金剛號戰艦

金剛(こんごう)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第一艘超弩級巡洋戰艦(即西方的超無畏級戰鬥巡洋艦)金剛型的一號艦。「金剛」也是最後在英國下訂的軍艦。經過兩次改裝後,一躍成為高速戰艦,並且在太平洋戰爭中表現活躍。該艦亦為太平洋戰爭中,唯一一艘日本海軍所使用的外國製戰艦,也是唯一因潛艦攻擊而損失的戰艦(不包括已當作工作艦使用的朝日)。 艦名是以奈良縣及大阪府境內的金剛山來命名。日本海軍的命名慣例為參照日本艦船命名慣例。另外,該艦名現由海上自衛隊的神盾艦一號艦「」(こんごう)所繼承。.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金剛號戰艦 · 聯合艦隊和金剛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長門號戰艦

長門(ながと)是大日本帝國海軍(下以為日本海軍)的戰艦#達大正5年5月p.12『達第七十八號 軍備補充費ヲ以テ本年度建造ニ着手スヘキ戰艦及二等巡洋艦ニ左ノ通命名セラル|大正五年五月十三日 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呉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戰艦 長門ナガト|横須賀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二等巡洋艦 天龍テンリウ|佐世保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二等巡洋艦 龍田タツタ』。長門型戰艦1號艦。其命名取自舊長門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為日本海軍的象徵,廣為日本國民所熟悉。在日本戰敗後被美國軍隊接收,後在原子彈實驗中沉没。.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長門號戰艦 · 聯合艦隊和長門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艦隊

舰队可能是:.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艦隊 · 聯合艦隊和艦隊 · 查看更多 »

永野修身

永野修身(、),大日本帝国元帅、海军大将,被列為遠東二戰甲级战犯。.

永野修身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永野修身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潛艇

潛艇或稱潛水艇、潛艦是能夠在水下运行的舰艇。潜艇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小到全自动或一两人操作、作業时间数小时的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至可裝載数百人、連續潛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按體積可分为大型(主要为军用)、中型或小型(袖珍潜艇、潜水器)和水下自动机械装置等。潛艇也是較早期就有的匿蹤載具。 大型潛艇多為圆柱形,船中部通常設立一个垂直结构(帆罩),早期称为“指挥塔”,帆罩多具有平直的矩形截面,早期多为阶梯形,內有通讯、感应器、潜望镜和控制设备等。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潛艇得到广泛運用,擔任许多大国海军的重要位置,其功能包括攻击敌人军舰或潜艇、近岸保护、突破封锁、侦察和掩饰特种部队行動等。潜艇也被用于非軍事用途,如海洋科学研究、抢救财物、勘探开采、科学侦测、维护设备、搜索援救、海底电缆维修、水下旅游观光、学术调查等,超级富豪甚至用為海下移动豪宅。 多數潛艇被認為是種的戰略武器(尤其是中大型的彈道飛彈潛艇與巡弋飛彈潛艇),在裁軍或擴軍談判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研發潛艇需要高度和全面的工业能力,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自行设计和生产軍用級潛艇。.

潛艇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潛艇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朝日號戰艦

朝日(あさひ)是日本海軍的戰艦。敷島級戰艦二號艦。與其餘五艘日本戰艦(富士、八島、敷島、初瀬、三笠)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組成日本主要戰艦群。.

朝日號戰艦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朝日號戰艦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戰艦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戰艦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日向號戰艦

日向(ひゅうが,當時由於使用舊假名遣,所以艦名的表示為ひうが)是大日本帝国海軍的戰艦,伊勢型戰艦2號艦。於太平洋戰爭中期,改造成航空戰艦,「航空戰艦」只是因方便上的稱呼,於正式的艦籍中仍為戰艦。艦名的來源為日本宮崎縣的舊國名,因此艦內神社所供奉的是來自宮崎神宮的分神。該艦名在帝國海軍只有1代,於戰後由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日向(ひゅうが)」所繼承。.

日向號戰艦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日向號戰艦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敷島號戰艦

敷島(しきしま)是日本海軍的戰艦。敷島級戰艦一號艦。與其餘五艘日本戰艦(富士、八島、朝日、初瀨、三笠)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組成日本主要戰艦群。.

敷島號戰艦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敷島號戰艦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聯合艦隊之间的比较

第1艦隊 (日本海軍)有79个关系,而聯合艦隊有13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6,杰卡德指数为16.59% = 36 / (79 + 138)。

参考

本文介绍第1艦隊 (日本海軍)和聯合艦隊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