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突厥人和阿拉伯帝国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突厥人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区别

突厥人 vs. 阿拉伯帝国

突厥人(土耳其语:Türk / Türkler;维吾尔语:تۈركلەر /تۈرك / Türk / Türklär)是欧亚大陆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突厥”一名来自于中文史料对曾建立突厥汗国的部落的自称的译音。“突厥人”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的古突厥人;而广义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或被周边民族称为“突厥人”,自称突厥人和被称为突厥人的群体并不完全重合,如历史上有乃蛮、克烈等使用突厥语的蒙古部落,现代也有并无突厥人认同的楚瓦什人和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图瓦人。前者的使用范围基本以古突厥人作为一个政治群体退出历史舞台为下限,而后者则在从古至今的各语境下均被使用。如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对突厥一词的使用即是其广义的含义,而同时该书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被认为是回鹘人。 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主要分佈(依人口多寡)在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俄罗斯的鞑靼斯坦、巴什科爾托斯坦与北塞浦路斯等国家与地区,此外在蒙古、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北高加索部分地區、巴尔干地区、中国的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也各有十万以上的人口分布。 “突厥人”一词,是一个文化认同概念,并非血缘群体,是经过历史上的长期迁徙,并融合、同化了大量其他民族后形成的,在体貌特征上和古代突厥人有相当的差别,基本上距离蒙古高原越远差别越大。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只有建立突厥汗国的阿史那、阿史德等十个部落被称为突厥,而其他突厥語部族则被称为“鐵勒诸部”。这说明中国史书中,突厥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 古突厥人與烏孫以狼為圖騰。大帳外置一幅狼旗。烏孫中的咄陸部與古突厥人一樣,為陣亡的將士立石為記,將部落印記刻在石上。铁勒與堅昆最早一起住在葉尼塞河,曾向後者學習冶煉。.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之间突厥人和阿拉伯帝国相似

突厥人和阿拉伯帝国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中國什叶派伊朗伊斯兰教俄罗斯匈奴回鹘犹太教突厥遜尼派阿塞拜疆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中國和突厥人 · 中國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什叶派

什葉派(شيعة,,Shia,),來自شيعة علي(,Shia-ne-Ali)的縮寫,原意為阿里的追隨者,與遜尼派併列為伊斯蘭教的兩大主要教派之一。什葉派與遜尼派各門派中的主要不同不在於教義問題,主要在於誰是穆罕默德「真正接班人」。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穆阿维耶什叶”、“奥斯曼什叶”和“阿里什叶”等,目前则專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穆罕默德堂弟及女婿)的人,遜尼派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他的岳父阿布·伯克爾。 什葉派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一般認為什葉派人口數佔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的10至15%,然而某些什葉派人士稱有30至35%。68%至80%的什葉派伊斯兰教徒住在以下四個國家: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及印度。十二伊玛目派是什葉派中最主要的派別。2012年估計什葉派中有85%屬於十二伊玛目派。 什叶派是以古兰经及聖訓上記載,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論為基礎,也包括一些什叶派視為是聖書(Nahj al-Balagha)的書籍Esposito, John.

什叶派和突厥人 · 什叶派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拉丁字母转写:Jomhuriye Eslâmiye Irân),简称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1501年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间称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為中东國家,其中北部紧靠裏海、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以及國際上屬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国土面积为1,648,195平方公里,国土主要位于伊朗高原上,气候较为干燥,伊朗人口约7868万人,为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66%(2011年),其余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宗(信众超过全国人口的90%)为伊朗国教,宪法承认的其余教派有伊斯兰教逊尼派、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首都為德黑兰。 伊朗古称波斯,在公元前28世纪建立的古埃兰王国和之后建立的米底王国是伊朗高原文明的发源地。到公元前550年,由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波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征服,包括伊朗高原的中东地区开始伊斯兰化,而曾占统治地位的祆教则日渐式微。近代,波斯逐渐沦为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二戰后,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逐渐摆脱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奉行亲美政策,国家经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在中东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1979年初,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王朝政权被推翻,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底发生美国驻伊使馆人质事件,伊朗轉為反美的先鋒,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最高领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组成的专家会议选举产生,霍梅尼为首任最高领袖,现任最高领袖为赛义德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继最高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全民普选产生,现任总统为哈桑·鲁哈尼。伊朗最高立法机构为伊斯兰议会,实行一院制,现任议长为阿里·拉里贾尼。司法总监是伊朗的司法最高首脑,由最高领袖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则由司法总监任命,现任司法总监为萨迪格·拉里贾尼。 伊朗是亚洲和中东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85.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石油产业是伊朗的支柱,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货币名称为里亚尔,主要的贸易伙伴有中国、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等。 伊朗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同時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伊朗和突厥人 · 伊朗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伊斯兰教和突厥人 ·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俄罗斯和突厥人 · 俄罗斯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匈奴和突厥人 · 匈奴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回鹘和突厥人 · 回鹘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犹太教和突厥人 · 犹太教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突厥和突厥人 · 突厥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遜尼派

逊尼派(Sunni,أهل السنة والجماعة,,简称 ),又譯素尼派,原意為遵循聖訓者,為伊斯兰教中的最大派别,自稱「正統派」,與什叶派對立。一般認為,全世界大約有85至91%穆斯林隸屬此派別See.

突厥人和遜尼派 · 遜尼派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共和国(Azərbaycan Respublikası),简称阿塞拜疆(Azərbaycan,发音:),是一个位于外高加索东部的跨大陆的总统制、宪法共和制的国家,所处地区是连接东欧和西亚的十字路口,东临裏海,南接伊朗,西边和亚美尼亚、土耳其及格鲁吉亚为邻,北界俄罗斯。阿塞拜疆的一块飞地: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与土耳其东北部有小段接壤。国名来自于古波斯語,意为“火的国家”。該國以地理位置而言屬於亞洲,但對外一般自稱歐洲國家。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于1918年正式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以穆斯林占绝大多数的世俗化民主共和国,也是第一个有歌剧和戏剧院和现代大学的穆斯林国家。阿塞拜疆于1920年并入苏联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阿塞拜疆在苏联解体前的1991年8月30日独立。1991年9月,阿塞拜疆境內具有争议、以亚美尼亚人为主体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区域,重申了它们自愿想要独立建国的宣言,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自1991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爆发以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才正式独立运作,之前在法理上被国际广泛认作是阿塞拜疆的领土,直到战事结束,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推动下,就其地位经过终谈判已经解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在实际上取得独立。 阿塞拜疆现为欧洲委员会、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PfP)的成员国,以及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观察员国身份和国际电信联盟的成员国。阿塞拜疆是由6个独立国家组成的突厥语族政权之一,以及是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较为活跃的成员国和独联体 (CIS)、古阿姆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 (GUAM) 创始成员国之一。阿塞拜疆于1992年加入联合国,在2006年5月9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阿塞拜疆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理事国(任期从2006年6月19日开始)。阿塞拜疆现在与世界上的15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加入了38个国际组织。 阿塞拜疆的宪法中未指明国教,且国家的大多数政治力量都是世俗主义者,但大部分的国民以及国内一些敌对势力都为什叶派人士。阿塞拜疆的人类发展指数较高,与大多数东欧国家相当。阿塞拜疆也有较高的识字率和较低的失业率。然而阿塞拜疆的贪污现象也很普遍,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业上。 在中,国民议会废除了总统任期限制。现在的执政党新阿塞拜疆党执政以来,就阿塞拜疆人权和政党的集权主义遭到指责。.

突厥人和阿塞拜疆 · 阿塞拜疆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突厥人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比较

突厥人有121个关系,而阿拉伯帝国有33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2.42% = 11 / (121 + 333)。

参考

本文介绍突厥人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