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科举和贱民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科举和贱民之间的区别

科举 vs. 贱民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賤民是指等级社会中社会地位低于普通人的特殊的社会阶层,一般不能和普通民众通婚。贱民往往和特殊的职业或者姓氏有关,在很多社会里贱民和奴隸制度有关。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等级制度和奴隶制度的废除,贱民制度也随之废除,对贱民的歧视也成为非法行为,甚至有的国家如印度还制定了对贱民的优待政策,但对贱民的歧视并没有完全消除,另外也產生了逆向歧視。賤民階級因為貧窮無法就學,導致教育程度低,社會道德感低落,常常淪為乞丐與娼妓或者犯罪者。為求改善賤民問題,孔子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之间科举和贱民相似

科举和贱民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士大夫奴婢娼妓中人三国白丁清朝朝鮮王朝旗人

士大夫

士大夫是古代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官员选拔制度(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與者,同时又是社會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至於「士人」,一般是指沒有官銜、介乎官民之間的讀書人。.

士大夫和科举 · 士大夫和贱民 · 查看更多 »

奴婢

奴婢是古代東亚律令制下与良民相对的贱民的一種,是指受特定主人役使者。奴是男性,婢是女性。奴婢没有选擇住处与职业的权利,他们可以被買賣,不可逃走,但主子也可能釋放他们。奴婢法律上介于人与物之间。.

奴婢和科举 · 奴婢和贱民 · 查看更多 »

娼妓

娼妓,又稱妓女、娼女、娼婦、婊子、窯姐、雞婆,簡稱妓、娼,,是一種以提供陪伴及娛樂(其目的可能包括精神上或肉體上的滿足)為主的行業。傳統上許多娼妓以奉客、陪客喝酒解苦、表演為主,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即「賣藝」不「賣身」或不輕易「賣身」的交際花;但由於娼妓業工作的演變,近代以來的漢語中,娼妓一詞常特指提供性服務的女性性工作者。 在現代用語中,普遍用來指女性品德或行為低賤,不一定有涉及性交易。.

娼妓和科举 · 娼妓和贱民 · 查看更多 »

中人

中人,是朝鲜王朝第二等人,包括兩班與良妾(常民出身之妾)所生的庶子女、商人等,地位在两班之下但在常民之上,常民、白丁、賤民在考取到科举雜科(譯科(漢學、蒙學、倭學、女真學)、醫科、陰陽科(天文學、地理學、命科學)、律科後成為技術官,亦會升為中人,但他們不能參与政治和擔任要職,其後代不能報考儒學和武學兩科,而只能考雜科。中人家族的生活地区是村庄或城市中央,两班家族則在南北。中人只能擔任醫官、鄉吏、胥吏、書題、土官、軍校、驛吏、陰陽官、諏吉官、畫員、寫字官、觀象監員、檢律,他们是朝鲜王朝中下等基层官员負責日常实际工作。 Category:朝鮮古代社會階層 Category:朝鲜王朝.

中人和科举 · 中人和贱民 · 查看更多 »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三国和科举 · 三国和贱民 · 查看更多 »

白丁

白丁在中國古代指“没有功名、没有官职或没有知识的平民”,如《隋书李敏传》:“(隋文帝)谓公主曰:‘李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指“隶属军队指挥而没有军籍的民间壮丁”。他們身著樸素白色上衣因此稱之为白丁(另有因封建等级制度家门上不准安装门钉,故称白丁的说法)。 從李氏朝鮮開始「白丁」便是沒有自由之人。七般公賤指的是官婢、妓生、吏族、驛卒、獄卒、犯罪逃亡者,八般私賤則指巫女、皮革鞋製品的工匠(以前日本人一样少吃肉食)、使令(宮庭樂師)、僧侶、賣藝之人、男寺黨、舉史(表演唱歌跳舞的賣藝之人)以及白丁。 1423年開始、朝鮮世宗為了緩和對屠宰者的差別待遇將他們稱為“白丁”,地位較高的是良民。這樣子的階級差別意識之下,漸漸地“白丁”一詞便成中下階層的代名詞。一部分白丁來自圖們江以南的女真人与契丹人,另一部分是政治犯。他们生活在都市与村庄以外边鄙地区,以数十戶至数百戶聚居。 他们本来只可從事屠宰、肉食与柳器匠,后来规制放鬆,充当官家的劊子手,甚至從事农业。但最多还是与屠牛有关的工作(他们本身对农业兴趣不大)。.

白丁和科举 · 白丁和贱民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清朝和科举 · 清朝和贱民 · 查看更多 »

朝鮮王朝

#重定向 朝鲜王朝.

朝鮮王朝和科举 · 朝鮮王朝和贱民 · 查看更多 »

旗人

旗人(a)可能指:.

旗人和科举 · 旗人和贱民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科举和贱民之间的比较

科举有270个关系,而贱民有6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2.71% = 9 / (270 + 62)。

参考

本文介绍科举和贱民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