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禽龍屬和鸸鹋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禽龍屬和鸸鹋之间的区别

禽龍屬 vs. 鸸鹋

禽龍屬(学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是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早阿普第階,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的唯一有效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鹋(學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是現存世上除了鴕鳥以外最大的鳥類,為鸸鹋属唯一的物种。由於僅分布於澳大利亞,是國徽上的動物之一,也譯作澳洲鴕鳥。.

之间禽龍屬和鸸鹋相似

禽龍屬和鸸鹋有(在联盟百科)8共同点: 动物學名袋鼠鸸鹋脊索动物恐龙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动物和禽龍屬 · 动物和鸸鹋 · 查看更多 »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學名和禽龍屬 · 學名和鸸鹋 · 查看更多 »

袋鼠

袋鼠(kangaroo,)是一類有袋類動物,屬於袋鼠科(Macropodidae),「袋鼠」一詞通常用來指袋鼠科中體型最大的幾個物種。 一般而言,大型袋鼠面對人類在澳洲的開發有較高的適應力;相較之下,他們的許多小型親戚則面臨了較大的生存威脅,數量也較少。 目前並沒有大規模的袋鼠養殖業,不過野生的袋鼠會被獵殺並製成食用肉品,而此種產業也具有爭議性。 袋鼠的英文名「Kangaroo」的由來,傳說源自於澳洲原住民辜古依密舍族(Guugu Yimidhirr)所言:「gangurru」,意思是「不知道」,這是源自一場誤會。英國詹姆士·庫克的第一次航海旅行時,於1770年6月11日在澳大利亞東北大堡礁觸礁,最後在努力河(即現時庫克鎮港口)岸邊修理船艦。在七個禮拜其間,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意外地發現到一種古靈精怪的動物,便去詢問當地澳洲原住民辜古依密舍族,由於原住民聽不懂英文,所以回覆不知道(gangurru)。班克斯就誤將「gangurru」當做「袋鼠」的英文名稱。這個傳說在20世紀70年代,經語言學家John B. Haviland 在辜古依密舍族地研究中確認,當地稱呼袋鼠即為「ganguro」,其意義並非「不知道」。 袋鼠是澳洲的象徵物,出現在澳洲國徽中,以及一些澳洲貨幣圖案上。許多澳洲的組織團體,如澳洲航空,也將袋鼠作為其標誌。澳大利亚军队的车辆,舰船在海外执行任务时很多时候都会涂上袋鼠標誌。 据袋鼠动物性特征: 动物学家考证,袋鼠是袋类动物的典型代表。袋类动物是发育不完全的动物,属早产胎儿,所以需要在育儿袋中发育。母袋鼠有四个乳头,两个高脂肪,两个低脂肪,母袋鼠一般每胎产3至4个仔,袋鼠出生后即要入袋,食用低脂肪乳水,这就决定了每胎袋鼠仔只能存活2个。袋鼠出生时非常小,大约只有1粒花生米那大,成年袋鼠的身高大約為1.6米,体重可以达到50公斤。袋鼠用下肢跳动,奔跑速度非常快,时速可达50公里以上。袋鼠有一条“多功能”的尾巴,其作用非常大,在休息时它可以支撑于地,与双下肢共同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跑动中尾巴更是重要的平衡工具,另外袋鼠尾巴还是重要的进攻与防卫的武器。还有人说袋鼠是一种勇敢的动物,它只往前进而不往后退。.

禽龍屬和袋鼠 · 袋鼠和鸸鹋 · 查看更多 »

鸟(通俗名:Bird)是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擁有色彩鮮艷的羽毛或者流線型的身軀,根據品種的不同可陸生、飛行或者潛水的一種有脊椎動物。鳥類的學名曾經作為獨立的鸟纲(Aves)、和哺乳綱等並列,但現在比較常用鳥翼類(學名:Avialae)代替ギル 『鳥類学』 (2009)、30頁。目前鳥類共有8600種,如果算入未被分類和不確定的有9000多種。用科學上最嚴謹的說法,鳥類被定義為鳥形恐龍(學名:Avian Dinosauria),是已經滅絕的恐龍總目在地球上一個僅存的分支ギル 『鳥類学』 (2009)、626頁山階鳥研 (2006)、16頁。鳥類從年前的侏羅紀、到年前白堊紀這一段時間內,所有的鳥類都由獸腳亞目虛骨龍類近鳥型恐龍進化而來。 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鴕鳥體高可達2.5公尺,而最小的吸蜜蜂鳥體長最小僅5公分。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現存鸟类一共有一萬多种,有鸚鵡,蜂鳥,相思,等雀鳥。僅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其中特有种至少有70幾種。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鸟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生理特点的种类。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其他的鸟甚至包括垃圾。大多数的鸟是在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例如夜鷹、猫头鹰等)。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鸵鸟、奇異鳥、以及被人類捕食而绝种的渡渡鸟等。 当人类或其他的哺乳动物侵入到他们的栖息地时,这些不能飞的鸟类将更容易遭受灭绝,例如大海雀和新西兰的恐鸟;也有一些鳥類隨著恐龍滅絕而一同滅亡例如始祖鳥、孔子鳥和黃昏鳥。.

禽龍屬和鸟 · 鸟和鸸鹋 · 查看更多 »

鸸鹋

鹋(學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是現存世上除了鴕鳥以外最大的鳥類,為鸸鹋属唯一的物种。由於僅分布於澳大利亞,是國徽上的動物之一,也譯作澳洲鴕鳥。.

禽龍屬和鸸鹋 · 鸸鹋和鸸鹋 · 查看更多 »

舌(舌頭)是口腔底的肌肉,帮助咀嚼、吞咽、发声和感受味觉。舌能辨别酸、甜、苦、鹹、鮮味,舌表面的大部分粘膜上皮中含味蕾。.

禽龍屬和舌 · 舌和鸸鹋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禽龍屬和脊索动物 · 脊索动物和鸸鹋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恐龙和禽龍屬 · 恐龙和鸸鹋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禽龍屬和鸸鹋之间的比较

禽龍屬有214个关系,而鸸鹋有5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8,杰卡德指数为2.96% = 8 / (214 + 56)。

参考

本文介绍禽龍屬和鸸鹋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