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皇帝号战列舰和阿尔比恩行动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皇帝号战列舰和阿尔比恩行动之间的区别

皇帝号战列舰 vs. 阿尔比恩行动

皇帝号或称凯撒号战列舰(SMS Kaiser)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五艘皇帝级战列舰的主导舰,由基尔的负责建造,于1911年3月22日,1912年8月1日投入使用。该舰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速度可达23.4节(43.3公里/小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帝号主要被编入公海舰队的服役。 1913年,皇帝号及其姊妹舰阿尔贝特国王号进行了巡航至南美洲和南非的越洋之旅。该舰在战争时期参与了大部分的舰队主要行动。它参与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兰海战,期间曾中弹两次,但仅受轻伤。此外,该舰也参加了1917年9月和10月在波罗的海的阿尔比恩行动,以及1917年11月的第二次黑尔戈兰海战。 在1918年战争结束后的和平谈判期间,皇帝号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主力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至1919年6月21日,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包括皇帝号在内的己方舰队,以免落入英国人之手。皇帝号残骸于1929年被打捞出水,并于1930年在拆解。. 阿尔比恩行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帝国为侵略及占领俄罗斯共和国的而于1917年9月至10月发动的地面及海上作战。在海军经过广泛的清除水雷和压制岸基炮台活动后,地面作战于1917年10月11日伴随着在的萨雷马岛登陆而展开。德军于10月16日控制岛屿。俄军则于10月18日撤离穆胡岛。 经过两次失败的尝试后,德军最终于10月19日登陆希乌马岛,并在次日成功夺取该岛。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则在遭受重大损失后被迫从苏尔海峡撤退(见)。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德军共俘获20000名战俘及100门炮。.

之间皇帝号战列舰和阿尔比恩行动相似

皇帝号战列舰和阿尔比恩行动有(在联盟百科)15共同点: 太子号战列舰巡洋舰德意志帝國海軍光榮號戰艦国王号战列舰王储号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萨雷马岛边境总督号战列舰阿尔贝特国王号战列舰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水雷波罗的海无畏舰

太子号战列舰

#重定向 皇太子號戰列艦.

太子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太子号战列舰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巡洋舰

巡洋舰(Cruiser)指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以及能胜任多种任务的多样性。历史上,巡洋舰由於噸位大、火力強、性能佳,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 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它船只(比如补给船只)的协助,才能執行任務。不過隨著現今驅逐艦被大型化後的綜合作戰能力的提升,何潬噸位其實超過早年的巡洋艦,所以这个区分已经不明顯了,很多新式的大型軍艦都不再冠以巡洋艦之名了。 現代被稱為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吨至30,000吨左右,在二戰時屬於戰艦的級別,火力僅次於主力旗艦 、戰列艦。现今的巡洋舰都装备有先進的导弹系統、火炮、鱼雷等武器,能執行遠海攻擊行動。有些巡洋舰可携带反潜直升机、執行反潛及巡邏任務;动力装置多采用蒸汽轮机,少数采用核动力装置。隨著驅逐艦的作戰能力大幅提升,有些噸位接近輕巡洋艦,故也能執行巡洋艦的任務,現今只有美國及俄羅斯的巡洋艦仍在服役中。而南韓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及中國的055型驅逐艦和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其噸位、性能及作戰能力亦屬巡洋艦級別。另外,由於海军航空兵 亦能分擔巡洋舰的工作,故大部份國家已無計劃新建巡洋艦。.

巡洋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巡洋舰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海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意為「帝國海軍」)是指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德意志帝國海軍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為前身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秘密行動中自沉。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之縮寫。.

德意志帝國海軍和皇帝号战列舰 · 德意志帝國海軍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光榮號戰艦

光榮號戰艦(俄语:Слава)是一艘隸屬於俄羅斯帝國海軍的前無畏艦,是博羅金諾級戰艦的最後一艘。此艦原訂參與日俄戰爭的對馬海峽海戰,但因未能如期竣工而無法參與戰事,而其四艘姊妹艦則在戰事中被大日本帝國海軍擊沉或捕獲,因而成為博羅金諾級戰艦的最後一艘。 光榮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於波羅的海服役,它是俄羅斯里加灣海軍中隊內最大的船隻,曾經在1915年8月發生的時迎戰德意志帝國海軍公海艦隊。在1915年至1916年,光榮號多次轟炸德軍陣地和部隊。在1917年的中,光榮號被德國的国王号战列舰擊中,造成的損害使它無法完成向北逃逸,最後被俄方自行鑿沉。20世紀30年代愛沙尼亞將此艦報廢。.

光榮號戰艦和皇帝号战列舰 · 光榮號戰艦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国王号战列舰

国王号战列舰(SMS König)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主导舰,它是为纪念符腾堡国王威廉二世而命名。该舰于1911年10月进行,1913年3月1日,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完工,在1914年8月9日编入公海舰队服役。 连同她的三艘姊妹舰——大选帝侯号、边境总督号和王储号,国王号在战争期间参与了舰队的大部分军事行动。作为1916年5月31日日德兰海战中德舰队形的前导舰,国王号曾与几艘英国战列舰猛烈交火,并遭受了十次大口径炮弹打击。1917年10月,随着德国在阿尔比恩行动大获成功,国王号又在中迫使俄国的前无畏舰光荣号自沉。 在德国于1918年11月投降后,国王号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舰只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至1919年6月21日,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趁英国警卫舰出港训练之际,下令全数凿沉包括国王号在内的己方舰队。但不同于大多数的自沉舰只,国王号从未被捞起拆解,其残骸仍然留存在斯卡帕湾底部。.

国王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国王号战列舰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王储号战列舰

王储号战列舰(SMS Kronprinz)是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最后一艘舰,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德意志帝国海军。该舰于1911年11月进行,1914年2月21日,并在战争爆发仅四个月后,于1914年11月8日正式编入公海舰队。它是为向普鲁士王储威廉致敬而命名,并在1918年6月根据其尊称改名为威廉皇储号(Kronprinz Wilhelm)。舰只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且最高航速为。 连同她的三艘姊妹舰——国王号、大选帝侯号和边境总督号,王储号在战争期间参与了舰队的大部分军事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尽管王储号位处德舰队形的前端,它在战斗中却毫发无损。而在1916年11月5日执行丹麦沿岸的任务期间,却被英国潜艇的鱼雷击中。完成维修后,它又参加了阿尔比恩行动,于1917年10月在波罗的海实施两栖攻击。在行动过程中,王储号与太子号对阵,并迫使后者撤退。 随着德国战败和在1918年11月签署停战协定,王储号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主力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在同盟国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协商期间,这些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仅保留了基干船员。至1919年6月21日,即条约签署前的前一天,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无法强占舰只。但不同于大多数的自沉舰只,王储号从未被捞起拆解,其残骸仍然留存在斯卡帕湾底部。.

王储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王储号战列舰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皇帝号战列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萨雷马岛

萨雷马岛(Saaremaa;Saarenmaa;瑞典语、德语:Ösel;拉丁语:Osilia),爱沙尼亚第一大岛,面积2673平方公里。萨雷马岛位于波罗的海里加湾西口处,北隔索埃尔海峡与希乌马岛相邻,南隔伊尔别海峡与拉脱维亚相望。全岛属薩雷縣管辖,人口4万人,首府库雷萨雷,人口1.6万人。 category:愛沙尼亞島嶼 Category:大西洋島嶼.

皇帝号战列舰和萨雷马岛 · 萨雷马岛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边境总督号战列舰

边境总督号战列舰(SMS Markgraf)是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第三艘舰,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德意志帝国海军。该舰于1911年11月进行,1913年6月4日,并于战争在欧洲爆发的短短两个多月后,即1914年10月1日正式编入公海舰队。边境总督号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且最高航速为。它是为纪念原神圣罗马帝国的所命名,而这一贵族等级则相当于中国封建时代的侯爵。 连同她的三艘姊妹舰——国王号、大选帝侯号和王储号,边境总督号在战争期间参与了舰队的大部分军事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在日德兰,边境总督号是德舰队形的第三艘前导舰,并与敌对的英国大舰队猛烈交火。它共受到5枚大口径炮弹击中,并造成23名船员伤亡。边境总督号也参加了1917年末攻克里加湾的阿尔比恩行动。在行动圆满结束后,该舰在返回德国途中触雷受损。 随着德国战败和在1918年11月签署停战协定,边境总督号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主力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在同盟国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协商期间,这些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仅保留了基干船员。至1919年6月21日,即条约签署前的前一天,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无法强占舰只。但不同于大多数的自沉舰只,边境总督号从未被捞起拆解,其残骸仍然留存在斯卡帕湾底部。.

皇帝号战列舰和边境总督号战列舰 · 边境总督号战列舰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阿尔贝特国王号战列舰

阿尔贝特国王号战列舰(SMS König Albert)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皇帝级战列舰的第四艘舰。该舰于1910年7月17日在但泽的进行,1912年4月27日,并于1913年7月31日交付海军服役。它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航速为。阿尔贝特国王号先是被编入公海舰队的;其后又转移至第四战列分舰队,并在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服役于此,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 连同其姊妹舰皇帝号、腓特烈大帝号、皇后号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一起,阿尔贝特国王号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部分舰队主要行动,尽管当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日德兰海战时,它仍身处旱坞维修。因此,它成为在舰队服役却错过了战争中最大规模海战的唯一战列舰。该舰还参与了阿尔比恩行动,于1917年10月对俄国控制的里加湾岛屿实施两栖攻击。 当德国战败并于1918年11月签署了停战协定后,阿尔贝特国王号随公海舰队的大多数主力艦都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于斯卡帕湾。这些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且在協約國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谈判期间仅保留了基干船员。至1919年6月21日,即条约正式签署的一周前,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舰队的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人无法强占舰只。阿尔贝特国王号残骸于1935年7月被打捞上岸,随后在1936年拆解。.

皇帝号战列舰和阿尔贝特国王号战列舰 · 阿尔比恩行动和阿尔贝特国王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SMS Friedrich der Gro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皇帝級戰艦2号舰。本舰服役后即加入了德国公海舰队第三战列舰中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在北海的大部分主要海上行动。本舰长期担任舰队旗舰,直到1917年为巴登号所替换为止Staff, Battleships, p. 14。 一战结束后,英国将腓特烈大帝号在内的公海舰队主力拘留于斯卡帕湾内。在商定凡尔赛条约期间,舰队全部解除了武装,也只保留了最低限度的人员。1919年6月21日,德国被拘留在斯卡帕湾的舰队的指挥官路德維希·馮·羅伊特海军少将下令凿沉斯卡帕湾内所有舰艇,腓特烈大帝号也不例外。1936年,英国重新将腓特烈大帝号打捞上来,并进行拆解。1965年德国方面取回了舰上的一个船钟,并放在格吕克斯堡的舰队司令部里。 本舰名称来源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外号“腓特烈大帝”。.

皇帝号战列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SMS Prinzregent Luitpold)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皇帝级战列舰的第五艘及最后一艘。该舰于1910年10月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进行,1912年2月17日,并于1913年8月19日交付海军服役。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航速为。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在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编入公海舰队的;直至1916年12月被转移至第四战列分舰队。连同其姊妹舰皇帝号、腓特烈大帝号、皇后号和阿尔贝特国王号一起,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所有舰队主要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该舰还参与了阿尔比恩行动,于1917年10月对俄国控制的里加湾岛屿实施两栖攻击。而随后于1917年11月发生的第二次黑尔戈兰海战,皇后号亦有所行动。 当德国战败并于1918年11月签署了停战协定后,柳特波德摄政王号随公海舰队的大多数主力艦都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于斯卡帕湾。这些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且在協約國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谈判期间仅保留了基干船员。至1919年6月21日,即条约正式签署的一周前,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舰队的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人无法强占舰只。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残骸于1931年7月被打捞上岸,随后在1933年拆解。.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水雷

水雷是一种放置于水中的针对舰艇或潜艇的爆炸装置。與深水炸弹不同的是,水雷是预先施放,一般漂浮于水面,由舰艇靠近或接触而引发的,这一点类似于地雷。和鱼雷不同,它没有推进力。水雷在进攻中可以封锁敌方港口或航道,限制敌方舰艇的行动;在防御中则可以保护本方航道和舰艇,为其开辟安全区。 水雷的施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由专门的布雷艇施放,也可以由飞机、潜艇等施放,甚至可以在本方控制的港口内手工施放。其造价可以十分便宜,但现在也有造价达到上百万美元的水雷,这种水雷多装备有复杂的传感器,其战斗部往往是小型导弹或鱼雷。 水雷的低造价和易于铺设,使得其成为非对称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武器,一般来说,清除水雷的成本是其铺设成本的10倍到200倍。时至今日,一些二战时铺设的水雷由于成本原因仍未被清除。国际法规定,当战斗的一方铺设水雷时,必须明确宣告其范围,以便民用船只避开,但实际上这条规定很难实行,在二战中,英国就只笼统宣称其在英吉利海峡、北海和法国沿海铺设了水雷。.

水雷和皇帝号战列舰 · 水雷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波罗的海和皇帝号战列舰 · 波罗的海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无畏舰

無畏艦(Dreadnought)是一種活躍於20世紀初期的戰艦類型。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下水服役,由於其技術與設計之先進遠超過同時代的戰艦,故以其為名自成一種新型戰艦的類別——「無畏艦」,而落伍的舊式戰艦則全部被歸為「前無畏艦」,意指「無畏艦」出現前設計者。 「無畏艦」具兩種革命性的創新設計,一為採取「全重砲」武裝配置,其裝備的大口徑火砲數遠超過以往的戰艦,二為使用蒸汽渦輪發動機作為推进系统。隨著「無畏艦」逐漸成為海上力量、乃至於國力的重要指標,各國展開了規模巨大的「無畏艦」建造競賽,遍及歐洲、亞洲和美洲國家,尤其是英國與德國最為激烈、建造數量最多。「無畏艦」造艦競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並一直持續到開戰當年,在僅僅五年造艦技術迅速發展的時間裡,「無畏艦」在火砲口徑、噸位、裝甲和推進力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甚至出現了在前述的技術指標上發展到極致的「超無畏艦」,而原先領先全球的「無畏號」反而在開戰後成了落伍的二線戰艦。一次大戰結束後,世界海軍列強為避免再因造艦競賽重起戰端,召開了「華盛頓裁軍會議」,以此限制各國海軍軍艦的噸位和武裝,但許多艘「超無畏艦」依舊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儘管在20世紀初世界各國耗費大量資源、爭相建造「無畏艦」,但歷史上卻只在1916年爆發過一次「無畏艦」艦隊間的大規模交戰——「日德蘭之戰」,為英國與德國的主力艦隊於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進行的一次海戰,儘管雙方兵力投入之多,卻沒有產生什麼決定性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後來建造的軍艦皆全部具備了「無畏艦」的技術概念,故該名詞也不再作為特定艦種之類別而無再使用,另外「無畏艦」一詞亦可用於具備其特徵、在「無畏艦革命」展開後出現的新式戰艦類型——战列巡洋舰之上。.

无畏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无畏舰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皇帝号战列舰和阿尔比恩行动之间的比较

皇帝号战列舰有131个关系,而阿尔比恩行动有2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5,杰卡德指数为9.55% = 15 / (131 + 26)。

参考

本文介绍皇帝号战列舰和阿尔比恩行动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