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皇后号战列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皇后号战列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之间的区别

皇后号战列舰 vs.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皇后号或称凯瑟琳号战列舰(SMS Kaiseri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五艘皇帝级战列舰的第三艘舰。该舰于1910年11月在基尔的进行,1911年11月11日,并于1913年5月14日编入舰队服役。皇后号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航速为。它最初被分配至公海舰队的,其后及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又被分配至第四战列分舰队,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 连同其姊妹舰皇帝号、腓特烈大帝号、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和阿尔贝特国王号一起,皇后号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所有舰队主要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该舰还参与了阿尔比恩行动,于1917年10月对俄国控制的里加湾岛屿实施两栖攻击。而随后于1917年11月发生的第二次黑尔戈兰海战,皇后号亦有所出席。 当德国战败并于1918年11月签署了停战协定后,英国皇家海军将皇后号及大多数公海舰队的主力艦扣押在斯卡帕湾。在協約國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谈判期间,这些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仅保留了基干船员。至1919年6月21日,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包括皇后号在内的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人无法强占舰只。皇后号残骸于1936年5月被打捞上岸,并在随后拆解。.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SMS Friedrich der Gro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皇帝級戰艦2号舰。本舰服役后即加入了德国公海舰队第三战列舰中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在北海的大部分主要海上行动。本舰长期担任舰队旗舰,直到1917年为巴登号所替换为止Staff, Battleships, p. 14。 一战结束后,英国将腓特烈大帝号在内的公海舰队主力拘留于斯卡帕湾内。在商定凡尔赛条约期间,舰队全部解除了武装,也只保留了最低限度的人员。1919年6月21日,德国被拘留在斯卡帕湾的舰队的指挥官路德維希·馮·羅伊特海军少将下令凿沉斯卡帕湾内所有舰艇,腓特烈大帝号也不例外。1936年,英国重新将腓特烈大帝号打捞上来,并进行拆解。1965年德国方面取回了舰上的一个船钟,并放在格吕克斯堡的舰队司令部里。 本舰名称来源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外号“腓特烈大帝”。.

之间皇后号战列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相似

皇后号战列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有(在联盟百科)34共同点: 基尔威廉港岸防战列舰康边停战协定弗朗茲·馮·希佩爾德意志帝國海軍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凡尔赛条约公海舰队光榮號戰艦国王号战列舰国王级战列舰图林根号战列舰第19號作戰令第一次世界大战萨雷马岛萨拉热窝事件驱逐舰魚雷輕巡洋艦齊柏林飛船胡戈·冯·波尔赖因哈德·舍尔里加里加湾腓特烈·馮·英格諾爾桑德兰波罗的海戰艦戴维·贝蒂,第一代贝蒂伯爵...战列巡洋舰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斯卡帕湾无畏舰 扩展索引 (4 更多) »

基尔

基尔(Kiel,)是德国北部城市,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首府。面积118.4平方千米,人口233,244人(2005年)。 邻靠于波罗的海基尔湾,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该市一直是德国主要的海军基地。基尔是德国造船业中心,基尔运河的东段终点。基尔还有一所重要的大学基尔大学。 基尔的航海比赛非常有名,基尔周是全世界最大的航海赛事之一。在1936年和1972年,奥运会在柏林和慕尼黑举行时,赛艇项目都在基尔举行。.

基尔和皇后号战列舰 · 基尔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威廉港

威廉港(Wilhelmshaven)人口大约8万人,是德国北海亚德湾沿岸的一个中型城市,隶属于德国第二大联邦州下萨克森,由州政府直管。威廉港市是下萨克森州的中心城市之一,2006年加入了德国西北部的城市合作联盟“不来梅-奥尔登堡大都市圈”。 威廉港是德国天然水深最深的港口和德国最大的石油转运港。亚德湾的深水优势是来自石化、电力、物流和修船等其它海事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选择在威廉港落户的原因。通过威廉港运输的原油占到德国港口原油转运量的72%和德国原油进口量的27%。石油管道从威廉港延伸至莱茵卢尔地区和汉堡市的炼油厂。2012年9月,JadeWeserPort(亚德港)集装箱港区建成投产,这是超大型船舶唯一能够不受潮汐限制、全天候满载挂靠的德国集装箱港口。 威廉港从德国北海沿岸的旅游业中受益匪浅。这一地区的沿海浅滩是下萨克森国家浅滩公园(Nationalpark Niedersächsisches Wattenmeer)的一部分。这里的购物中心、旅游设施和通往沿海岛屿的轮渡吸引了在周边地区度假的人们前来参观。.

威廉港和皇后号战列舰 · 威廉港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岸防战列舰

#重定向 岸防舰.

岸防战列舰和皇后号战列舰 · 岸防战列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康边停战协定

康边停战协定(或譯康白尼停戰協定,Armistice de 1918;Waffenstillstand von Compiègne (1918))是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协定,由协约国代表,法国元帅福煦和德国看守政府代表埃茨伯尔格,于1918年11月11日在法国巴黎北面瓦兹省贡比涅(Compiègne;旧译“康边”)附近森林中一节火车车厢中簽定的。.

康边停战协定和皇后号战列舰 · 康边停战协定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弗朗茲·馮·希佩爾

弗朗茲·馮·希佩爾騎士(Franz Ritter von Hipper,)是一位德意志帝國海軍上將,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第1偵查集群」司令、「公海艦隊」司令職務,在戰爭大部分時間裡指揮近乎全部的德軍戰鬥巡洋艦,實行過多次砲轟英國沿海城市以及海戰行動,包括一次大戰參戰軍艦噸位合計最大規模的「日德蘭海戰」,特別因為此戰,希佩爾被德皇授予「騎士」頭銜。1918年8月,希佩爾繼任萊因哈特·舍爾的職務,成為「公海艦隊」司令。1918年12月2日,希佩爾自行請辭,並婉拒他人建議,堅持不撰寫回憶錄。1933年,納粹黨掌權後德國大力擴充軍備,其中一艘新造的重巡洋艦即任命為「希佩爾海軍上將號」。.

弗朗茲·馮·希佩爾和皇后号战列舰 · 弗朗茲·馮·希佩爾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海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意為「帝國海軍」)是指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德意志帝國海軍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為前身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秘密行動中自沉。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之縮寫。.

德意志帝國海軍和皇后号战列舰 · 德意志帝國海軍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

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SMS Von der Tann)是德国海军建造的第一艘战列巡洋舰,德国海军一直将此类战舰称为大型巡洋舰(Großer Kreuzer)。该舰是德国海军第一次在大型主力战舰上安装蒸汽轮机组作为动力。与英国早期战列巡洋舰以巡洋舰为作战对象有所不同,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一开始就确定了与对方同级别战舰相抗衡的作战目的,因此,该舰追求火力与防护力的平衡。主炮口径虽然小于英国同类战舰,其装甲重量在整体排水量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英国同类的战列巡洋舰。其主炮配置和布局与英国海军不倦级战列巡洋舰很相似,舰体舯部主炮炮塔呈阶梯状布置在烟囱的两侧。舰体两舷装备较大口径副炮。 该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了多次海战,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击沉英国海军的不倦号战列巡洋舰。战争结束后被引渡到英国,于1919年6月在斯卡帕湾自沉。.

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和皇后号战列舰 · 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凡尔赛条约和皇后号战列舰 · 凡尔赛条约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公海舰队

公海艦隊(Hochseeflotte,亦有大洋艦隊的譯名)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支主力艦隊,曾參與過於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07年2月起由本土艦隊(Heimatflotte)改名而來。海軍上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是「公海艦隊」的締造者,他將後者建設為一支足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海上霸權的艦隊。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艦隊的擁護者,將其視作德國取得海外殖民地、晉升為全球強權的工具。鐵必制建軍的核心思想為風險理論,德軍若將強大的戰鬥艦隊集結於北海將可和海軍兵力分散於帝國各處的皇家海軍達到均勢,使後者將不會與德國海軍發生衝突,以免導致其自身海軍核心實力的衰落。 公海艦隊主要由戰艦編組而成,一般為8艘組成一支分艦隊,亦有少數如第1偵查集群的特別編制。公海艦隊於1907年創建時僅有2支戰艦分艦隊,而到了1914年時額外增加了3個中隊。1906年的无畏舰革命極大地影響了公海艦隊的組成,後者編制中的24艘前無畏艦都淪為過時而需汰換,到了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公海艦隊才有了僅僅兩支滿編的無畏艦分艦隊,而8艘最現代化的前無畏艦則被編為第3支分艦隊。另外還有兩支分艦隊在戰爭爆發後才將舊式軍艦編組而成,戰爭結束後即解編。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公海艦隊於北海進行多次出擊,欲引出具優勢兵力的大艦隊的一部份,進而消滅之,這類引誘作戰(如砲轟英國沿海岸)多由以航行速度快的战列巡洋舰所組成的第1偵查集群所執行。結果促成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兰海战,但與德方計畫不同的是,公海艦隊遭遇到的卻是整支大艦隊。這場海戰的結果雖不具決定性,但英方卻在戰略上佔有優勢,且進而說服了德方艦隊司令——赖因哈德·舍尔上將,即便艦隊決戰的結果有利於德國,但後者仍無法在戰爭中取勝,故舍爾此後便與其他海軍高層一同向德皇建議改採無限制潛艇戰。結果在1917與1918年期間,公海艦隊的主要任務變成了確保北海的德國海軍基地可供U艇作戰。儘管如此,公海艦隊依舊於北海出擊數次,還曾調派分艦隊前往波罗的海對抗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1918年11月,德國戰敗,盟軍拘留了整支公海艦隊於斯卡帕湾,但就在《凡尔赛条约》簽署前幾天的1919年6月,艦隊大部分的軍艦被德國水兵自沉。.

公海舰队和皇后号战列舰 · 公海舰队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光榮號戰艦

光榮號戰艦(俄语:Слава)是一艘隸屬於俄羅斯帝國海軍的前無畏艦,是博羅金諾級戰艦的最後一艘。此艦原訂參與日俄戰爭的對馬海峽海戰,但因未能如期竣工而無法參與戰事,而其四艘姊妹艦則在戰事中被大日本帝國海軍擊沉或捕獲,因而成為博羅金諾級戰艦的最後一艘。 光榮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於波羅的海服役,它是俄羅斯里加灣海軍中隊內最大的船隻,曾經在1915年8月發生的時迎戰德意志帝國海軍公海艦隊。在1915年至1916年,光榮號多次轟炸德軍陣地和部隊。在1917年的中,光榮號被德國的国王号战列舰擊中,造成的損害使它無法完成向北逃逸,最後被俄方自行鑿沉。20世紀30年代愛沙尼亞將此艦報廢。.

光榮號戰艦和皇后号战列舰 · 光榮號戰艦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国王号战列舰

国王号战列舰(SMS König)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主导舰,它是为纪念符腾堡国王威廉二世而命名。该舰于1911年10月进行,1913年3月1日,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完工,在1914年8月9日编入公海舰队服役。 连同她的三艘姊妹舰——大选帝侯号、边境总督号和王储号,国王号在战争期间参与了舰队的大部分军事行动。作为1916年5月31日日德兰海战中德舰队形的前导舰,国王号曾与几艘英国战列舰猛烈交火,并遭受了十次大口径炮弹打击。1917年10月,随着德国在阿尔比恩行动大获成功,国王号又在中迫使俄国的前无畏舰光荣号自沉。 在德国于1918年11月投降后,国王号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舰只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至1919年6月21日,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趁英国警卫舰出港训练之际,下令全数凿沉包括国王号在内的己方舰队。但不同于大多数的自沉舰只,国王号从未被捞起拆解,其残骸仍然留存在斯卡帕湾底部。.

国王号战列舰和皇后号战列舰 · 国王号战列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国王级战列舰

国王级战列舰(König-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建造的四艘战列舰的。该船级由国王号、大选帝侯号、边境总督号和王储号所组成。战争於1914年爆发后,作为公海舰队最强大的军舰,该船级在整个一战期间都被编入的第五支队服役。期间舰只参加了日德兰海战的若干舰队行动,并在該次海戰中担当战斗队形的先锋。它们在战争中全部幸存,并于1918年11月被英国皇家海军扣留在斯卡帕湾。当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下令凿沉整个公海舰队后,全部四艘同级舰均在1919年6月21日沉没。 国王级是在其前身皇帝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其中一个主要的变化是主炮炮位的布置。皇帝级舰在五座双联发炮塔中安装了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其中一座炮塔安装在舰艏,两座以超射布局部署在舰艉,另外两座則作为翼炮塔以锯齿梯阵配置在舰舯。而在国王级上,翼炮塔不再有主炮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炮塔前移并安排为超射布局,以及一座被安装於舰舯中心线的独立向后炮塔,它们可在舷侧来回移动,但无法向前开火;舰尾的两座超射炮塔则被保留。这使得舷侧拥有更宽的射击角度,因为所有十门炮都可以在同一个大区域进行发射,然而舰只的向前开火能力却被降低,有六门炮局限于在翼炮塔进行横向移动,仅四门炮可以全向发射。.

国王级战列舰和皇后号战列舰 · 国王级战列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图林根号战列舰

图林根号战列舰(SMS Thüringe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黑尔戈兰级战列舰的第三艘舰,以图林根命名。该舰于1908年11月在不来梅的进行,1909年11月27日,并于1911年7月1日投入舰队服役。它在六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二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航速为。图林根号在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编入公海舰队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 连同其姊妹舰黑尔戈兰号、东弗里斯兰号和奥尔登堡号一起,图林根号参加了一战期间于北海针对英国大舰队的主要舰队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这是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海战。在日德兰的夜间鏖战中,它摧毁了装甲巡洋舰。该舰同样有在波罗的海展开针对俄国海军的行动,于1915年8月首次时到场。 1918年11月,当德国战败后,公海舰队的大部于和平谈判期间都被扣留于英国斯卡帕湾。然而,4艘黑尔戈兰级舰只却被允许留在德国,因而避免了舰队在斯卡帕湾的自沉事件。它们作为交付予协约国;其中图林根号被转移至法国,用作法国海军的。在1923-1933年间,该舰沉没于加夫雷并原地拆解,但有部分舰身仍然保留。.

图林根号战列舰和皇后号战列舰 · 图林根号战列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第19號作戰令

19號作戰令(Der Operationsbefehl Nr.)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的艦隊總決戰計畫,主要由海軍戰爭指揮部部長萊因哈特·舍爾的參謀長海軍上校和「公海艦隊」參謀長阿道夫·馮·特羅塔中將所制定。 由於日德蘭海戰後,德國海軍並未打破英國皇家海軍的海上封鎖,而後又發動數次海上進攻皆以失敗告終。與戰果豐富的潛艇部隊相比,公海艦隊無所事事,而時至1918年底,德國地面戰事情勢已急速惡化,已在進行和平談判。公海艦隊一方面為證明自身價值,一方面要為德國在談判期間擁有更大籌碼,舍爾於1918年10月24日下令制定對英美聯合艦隊進行總決戰的計畫,他也很清楚德國艦隊將會被徹底毀滅,但這能使德國海軍「保有榮譽地赴死」,其下屬甚至一度想過請德皇威廉二世親搭其中一艘戰艦參戰,但因為舍爾不希望混有「政治因素」而拒絕。 由於長期待在港內和德國海軍的結構性問題,水兵的士氣日益低落,早在1917年就發生過如戰艦「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士兵暴動的事件,而時至1918年,德軍水兵已獲悉和平談判正在進行,但上級卻制定自殺式的決戰計畫,消息一走漏,水兵們紛紛抗命,上級派兵鎮壓無效後,反而引起規模更大的,「公海艦隊」的叛亂水兵們逮捕、殺害上級,並奪取武器後進軍各大城市,最終發展為全國範圍的「十一月革命」。.

皇后号战列舰和第19號作戰令 · 第19號作戰令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皇后号战列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萨雷马岛

萨雷马岛(Saaremaa;Saarenmaa;瑞典语、德语:Ösel;拉丁语:Osilia),爱沙尼亚第一大岛,面积2673平方公里。萨雷马岛位于波罗的海里加湾西口处,北隔索埃尔海峡与希乌马岛相邻,南隔伊尔别海峡与拉脱维亚相望。全岛属薩雷縣管辖,人口4万人,首府库雷萨雷,人口1.6万人。 category:愛沙尼亞島嶼 Category:大西洋島嶼.

皇后号战列舰和萨雷马岛 ·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和萨雷马岛 · 查看更多 »

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Attentat von Sarajevo),又称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及苏菲,霍恩贝格公爵夫人遇刺案(Assassination of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 and Sophie, Duchess of Hohenberg),是指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位假定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遭到萨拉热窝刺客六人组(五名塞尔维亚人,一名波斯尼亚人)成员之一的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枪杀的事件。该刺客组织由波斯尼亚塞尔维亚人、黑手秘密社团成员领导。刺杀事件的政治目标是断绝南部斯拉夫民族省份与帝国的联系,给合并成南斯拉夫带来可能。刺客的动机与后来的波斯尼亚青年运动一致。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王国发出的最后通牒被部分驳回后,便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奥匈帝国随后宣战。 受审的塞尔维亚阴谋者有塞尔维亚军事情报主任、他的左右手和间谍拉德·马洛巴比奇(Rade Malobabić)。坦科斯奇为刺客装备了炸弹和手枪,并训练了他们。刺客获准使用马洛巴比奇用于渗透入奥匈帝国行动的武器、安全屋和特工。 刺客六人组是秘密网络的关键人物,仍然活着的塞军关键阴谋者被逮捕、受审、定罪和处罚。在波斯尼亚被捕的人士于1914年10月在萨拉热窝受审。其他共犯被逮捕,赶在1916-1917年法国控制萨洛尼卡阵线前于塞尔维亚袋鼠法庭以莫须有的罪名受审;塞族处决了三名高级军方同谋。刺杀事件的大部分资料出自这两场审判及相关的记录。.

皇后号战列舰和萨拉热窝事件 ·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和萨拉热窝事件 · 查看更多 »

驱逐舰

驱逐舰(destroyer)是一种多用途的军舰,1890年代至今海军最重要的船种之一。美規常用代號為DD。 從前是負責配合主力攻擊的戰艦與巡洋艦的支援工作,但自從二戰後航母開始流行後,無空優能力的戰艦就逐漸消失淘汰;巡洋艦艦種在模組化的反艦飛彈技術進步下,也顯得體型過大而笨重,使驅逐艦已經逐步在功能上取代了前兩者地位,而成為了海軍軍艦的頭把交椅,新型驅逐艦的火力和噸位也達到了近萬噸甚至万吨以上的巡洋艦級別。.

皇后号战列舰和驱逐舰 ·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和驱逐舰 · 查看更多 »

魚雷

魚雷(torpedo)是一種有推进能力、在水下移動攻擊敵艦吃水線下船身的魚型水雷。魚雷可以从水上或水下发射,发射平台有潛艇、軍艦、鱼雷艇、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等。一般是用鱼雷发射管发射,但一些微型潜艇或鱼雷艇也有将鱼雷外掛在船体上,将它抛出自己航行出去的用法。 鱼雷在撞击或到达敌方目标附近时引爆,破坏目标的水下部份,造成敌方舰艇進水下沉。速度一般为40-50节,新型的超空化鱼雷时速可达200節。过去老式鱼雷的射程短,仅有1.8公里左右,新型鱼雷的射程可达16公里。鱼雷攻击可以用较小代价击沉大型舰艇,但因为攻击距离近,发射平台有被敌方远程火力击毁的风险。 鱼雷按破坏力可分为轻型和重型,按制导方式可分为无制导、自主制导和线控制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以前的魚雷不具備導引功能。在發射之前需要先設定魚雷航行的方向與深度,發射之後魚雷會持續前進直到撞击引爆,或動力用盡而沉沒。現代的魚雷都有自我導引與追蹤目標的能力,準確度和殺傷力都高得多。.

皇后号战列舰和魚雷 ·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和魚雷 · 查看更多 »

輕巡洋艦

輕巡洋艦或轻型巡洋舰(light cruiser),是巡洋艦的一種,一般指在排水量、装甲和火力等方面優於驱逐舰但弱于重巡洋舰,為第一次世界大战後受海軍條約制約下所出現的艦種分類。一般來說裝有比驅逐艦略強(或同等)口徑的主炮,作為驅逐艦隊領艦,承擔反水面小型艦與殖民地巡邏任務等,後來因航空母舰戰鬥群的出現搭配而讓負擔任務多元化,針對日益嚴重的空中威脅還衍生出「防空巡洋艦」等亞種。.

皇后号战列舰和輕巡洋艦 ·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和輕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齊柏林飛船

齊柏林飛船(Zeppelin)是一種或一系列硬式飛船的總稱,是著名的德國飛船設計家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在20世紀初期以大衛·舒瓦茲(David Schwarz)所設計的飛船為藍本,進一步發展而來。由於這系列飛船的成功,「齊柏林飛船」甚至成為當代稱呼此類飛船時所用的代名詞。 在當時,巨型飛船主要的用途涵蓋了民用與軍事兩種領域。民用方面,德意志飛船運輸公司(Deutsche Luftschiffahrts-AG)可以被視為是現代商業航空界的開山祖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曾非常活躍過。大戰爆發後,各國軍事將領們注意到飛船高高在上的運用性,因此改將其投入到戰場上,擔任空中轟炸或偵察斥候的任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敗戰,曾一度讓齊柏林飛船的營運陷入泥沼,但雨果·埃克納(Hugo Eckener)繼起已逝的齊柏林伯爵遺志,在1920年代復興了齊柏林飛船,並且在1930年代達到顛峰。在當時,包括LZ127「齊柏林伯爵號」(Graf Zeppelin)與LZ129「興登堡號」等幾艘膾炙人口的巨型飛船,在跨大西洋的歐美航線上都有豐富的獲利。但不料,1937年時興登堡號在美國紐澤西州失火墜毀,也就是著名的「興登堡空難」,在那之後包括齊柏林飛船在內的整個飛船運輸產業急速沒落,不久之後就被新興的民航機給取代了。.

皇后号战列舰和齊柏林飛船 ·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和齊柏林飛船 · 查看更多 »

胡戈·冯·波尔

胡戈·馮·波爾(Hugo von Pohl,)是一位德國海軍上將,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915年2月至1916年1月期間擔任過「公海艦隊」司令,其指揮風格以謹慎出名,以至於在職期間不曾與「大艦隊」發生過大規模衝突。波爾也是一位「無限制潛艇戰」的提倡者,在將此戰略付諸實施後,於1916年1月因肝癌病重而離職,一個月後即去世。 波爾於1872年加入海軍,曾於1890年代服務於「國家海軍辦公室」,在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麾下為德國海軍進行擴張,在1913年4月1日至1915年2月1日期間擔任「海軍參謀本部」參謀長。在斐迪南大公遇刺後,波爾即以海軍參謀長的身份與總參謀長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和首相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商討因應對策,並給予剛結束挪威旅行的皇帝威廉二世時建言,發展成向奧匈帝國開出「空頭支票」的情況,引致爆發世界大戰。戰爭爆發後,由於認為戰爭很快就會結束,波爾和「海軍辦公廳」主任和「公海艦隊」司令腓特烈·馮·英格諾爾皆認為沒有必要和數量佔優勢的英國艦隊交戰。早在1914年波爾即主張以潛艇攻擊協約國商船,並建議放棄「」,化為「無限制潛艇戰」。 「」後,英格諾爾被解除職務,由波爾繼任「公海艦隊」司令,其謹慎的作風和在水面艦隊的佈署使他頗受非議。1915年2月4日,波爾下令展開「無限制潛艇戰」,在此期間還發生了「盧西塔尼亞號」被擊沉的事件,引發德國和美國的外交危機。1916年1月8日,波爾因為肝癌病情惡化而去職,由作風積極級的萊因哈特·舍爾上將繼任,一個月後波爾去世,德皇還追贈,波爾的遺孀還在1920年代撰文為其受到的戰後批評辯解。.

皇后号战列舰和胡戈·冯·波尔 · 胡戈·冯·波尔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赖因哈德·舍尔

萊因哈特·舍爾(德语:Reinhard Scheer,),德意志帝国海军上将。 萊因哈特·舍爾于1879年加入海军成为一名见习军官,其后历任巡洋舰和战列舰指挥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萊因哈特·舍爾担任公海舰队第二舰队司令,后又担任德意志帝国海军装备最新、战斗力最强的公海舰队第三舰队司令。1916年1月,萊因哈特·舍爾晋升为上将并受任為公海舰队總司令。同年5月31日-6月1日,萊因哈特·舍爾率领公海舰队参与了历史上最大海战之一的日德兰战役。 此战后,萊因哈特·舍爾加入针对协约国的无限制潜艇战。1918年8月,萊因哈特·舍爾出任「海軍戰爭指揮部」部長兼海軍總參謀長,而弗朗茨·冯·希佩尔上将接替其在公海舰队的职务。两人曾计划对英国舰队发起最后攻势,但因厌战的水兵发动威廉港暴动而作罢。舍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退役。 1919年,萊因哈特·舍爾编著的回忆录出版,一年后又译成英语并发行。1925年,萊因哈特·舍爾自传出版。1928年,萊因哈特·舍爾在马克特雷德维茨逝世,后葬于魏玛。.

皇后号战列舰和赖因哈德·舍尔 ·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和赖因哈德·舍尔 · 查看更多 »

里加

里加(Rīga)是拉脫維亞的首都,北欧地区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最繁忙的城市,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道加瓦河口。 里加是波羅的海國家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里加是历史上汉萨同盟主要商业城市,其歷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認為里加豐富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欧盟欧洲电子通讯监管机构总部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通讯中心设在里加。里加是欧洲城市组织及欧洲首都联盟组织成员。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世界合唱比赛,2006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2003年欧洲歌唱大赛,2006年世界男子冰球锦标赛,2003年世界女子冰壶球锦标赛等活动的举办地。.

皇后号战列舰和里加 ·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和里加 · 查看更多 »

里加湾

里加湾(拉脱维亚语:Rīgas jūras līcis、爱沙尼亚语:Liivi laht)是波罗的海东部的一处海湾,位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之间。 里加湾海域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最深处为54米。爱沙尼亚的萨雷马岛将里加湾和波罗的海的其余部分隔离开来。进出里加湾的主要通道是伊尔别海峡。位于里加湾中间的鲁赫努岛属于爱沙尼亚。 里加湾沿岸的主要城镇有:里加、派尔努、尤尔马拉和库雷萨雷。注入里加湾的主要河流有:道加瓦河、派尔努河、利埃鲁普河、高亚河和萨拉察河。 Category:拉脱维亚地理 Category:爱沙尼亚地理.

皇后号战列舰和里加湾 ·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和里加湾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馮·英格諾爾

古斯塔夫·海因里希·恩斯特·腓特烈·馮·英格諾爾(Gustav Heinrich Ernst Friedrich von Ingenohl)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位海軍上將,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擔任德國海軍主力「公海艦隊」的第一任總司令,因「多格沙洲海戰」德國損失了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而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職。 Category:德意志帝國海軍人物.

皇后号战列舰和腓特烈·馮·英格諾爾 · 腓特烈·馮·英格諾爾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桑德兰

桑德蘭(Sunderland,, ),又譯--和--,是個位於英格蘭泰恩-威爾郡的大鎮。屬於桑德蘭市。 土生土長的桑德蘭人被稱作Mackem。.

桑德兰和皇后号战列舰 · 桑德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波罗的海和皇后号战列舰 · 波罗的海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戰艦和皇后号战列舰 · 戰艦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戴维·贝蒂,第一代贝蒂伯爵

戴维·贝蒂,北海和布鲁克斯比的贝蒂第一伯爵(David Beatty, 1st Earl Beatty) (1871年1月17日- 1936年3月11日) 英国海军元帅,海军大臣。 贝蒂生于英格兰柴郡的豪贝克,是戴维·朗费尔德·贝蒂船长的第二个儿子。1884年进入了英国皇家海军。 1916年5月31日-6月10日参加英德两国的日德兰海战,在戰術不利的情況下依然完成戰鬥目標,顯示出貝蒂過人的膽量和指揮素養。但由于初期戰鬥指揮失誤造成第一戰列巡洋艦戰隊兩艘戰列巡洋艦遭到擊沉、2艘重創的損失,依然備受指責。1919年晋升为海军元帅,并受封为北海和布鲁克斯比的贝蒂第一伯爵,10月出任海军部第一大臣。 Category:1871年出生 Category:1936年逝世 Category:英國皇家海軍元帥 Category:聯合王國伯爵 Category:功績勳章成員 Category:杰出服务勋章得主.

戴维·贝蒂,第一代贝蒂伯爵和皇后号战列舰 · 戴维·贝蒂,第一代贝蒂伯爵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战列巡洋舰

戰鬥巡洋艦(battlecruiser 或 battle cruiser;又名巡洋戰艦,或簡稱戰巡)是一種短時間活躍於20世紀初的主力艦。戰鬥巡洋艦在尺寸、造價和武裝與戰艦相近,但一般裝甲都較其薄弱,以換取更高的航速。世界上第一批戰鬥巡洋艦為英國所建造,與同時代的「無畏艦」取代「前無畏艦」一樣,戰鬥巡洋艦也是「裝甲巡洋艦」進一步發展而成的結果。戰巡的設計理念是以自身高航速的優勢去追捕速度較慢的巡洋艦,並透過戰艦級別的火力摧毀,而裝甲厚重、航速較慢的戰艦則加以迴避。然而在實戰中,大多情況是戰鬥巡洋艦與防護較佳的戰艦共同作戰,其選擇性交戰的構想難以實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只有英國、德國、鄂圖曼土耳其、澳大利亞和日本海軍使用戰鬥巡洋艦此一艦種,著名相關海戰包括福克蘭群島海戰、德軍於北海襲擾英國沿海都市的行動以及史上最大規模的主力艦海戰——日德蘭戰役。英軍的戰鬥巡洋艦隊在日德蘭戰役中受創嚴重,其輕裝甲難以承受大口徑艦砲彈藥的破壞。戰後,主力艦的設計傾向轉為戰艦航速增快、戰巡則是裝甲增厚,戰鬥巡洋艦與快速戰艦之間的分野也越來越模糊不清。《華盛頓海軍條約》後,各國的主力艦建造計畫受到了限制,催生了各種特定數據限制的「條約型」戰艦與戰巡,部份的建造計畫也因此廢止。 1930年代起,世界上只剩下英國海軍繼續服役戰鬥巡洋艦此一艦種,日本的戰巡則已經被重新改造過,與戰艦幾近相同的性能。 二戰期間,戰鬥巡洋艦再度被投入戰場,但只有一艘存活至戰後。戰巡重新定位於為大型「巡洋艦殺手」的軍艦,但在戰爭中幾乎沒什麼發揮空間,其相關建造計畫也被嚴重限制,以騰出造船能量用於需求更迫切的護衛艦、航空母艦和貨船。冷戰期間,蘇聯將「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也歸類為戰鬥巡洋艦。.

战列巡洋舰和皇后号战列舰 · 战列巡洋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

海軍參謀本部(Admiralstab)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海軍機關,存在於1899年至1919年間,與德國海軍三大權力機關——「」、「國家海軍部」和「海軍辦公廳」平起平坐,直屬於德國皇帝,最高負責人為「海軍參謀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指揮層級劃分不良的問題開始浮現,海軍參謀部成了「國家海軍部」的實質下級單位,對作戰的規劃與執行上有負面的影響。因此在戰爭末期的1918年8月,德國海軍另創「海軍戰爭指揮部」,成為唯一指揮海上戰爭的機關,「海軍參謀本部」後來在1919年9月15日於新生的共和國政府領導人——聯邦大總統的命令下解散。.

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和皇后号战列舰 · 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斯卡帕湾

斯卡帕湾(Scapa Flow)是一塊位於英國蘇格蘭地區最北端、奧克尼群島(Orkney Islands)境內的半封閉水域,由該群島裡的主島(Mainland)、霍伊島(Hoy)、南羅納賽島(South Ronaldsay)與一干小島包圍,是一良好的天然海灣,而今日則是一個著名的戰爭遺跡遊覽勝地。 從古代的維京人時代開始,斯卡帕灣就一直是軍艦頻繁進出的區域,並且曾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英國作為圍堵敵對勢力進入大西洋地區的主要基地。這歷史一直延續到英國皇家海軍於1956年時關閉此處的軍港為止。 發生在斯卡帕灣另外一個最出名的,是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敗戰的德意志帝國海軍所屬之公海艦隊(德文:Hochseeflotte)在此海灣內集體自沈大批軍艦的歷史事件。由於沉沒的船隻數量龐大,在海底形成魚類良好的棲息地,使得斯卡帕灣也成為許多潛水活動愛好者的探險場地。 在奧克尼主島上、鄰近斯卡帕灣的海灣旁,有家歷史悠久的麥芽威士忌蒸餾廠也取名叫斯卡帕,是使Scapa這名字為人所熟知的另外一個原因。 Category:苏格兰湾.

斯卡帕湾和皇后号战列舰 · 斯卡帕湾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无畏舰

無畏艦(Dreadnought)是一種活躍於20世紀初期的戰艦類型。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下水服役,由於其技術與設計之先進遠超過同時代的戰艦,故以其為名自成一種新型戰艦的類別——「無畏艦」,而落伍的舊式戰艦則全部被歸為「前無畏艦」,意指「無畏艦」出現前設計者。 「無畏艦」具兩種革命性的創新設計,一為採取「全重砲」武裝配置,其裝備的大口徑火砲數遠超過以往的戰艦,二為使用蒸汽渦輪發動機作為推进系统。隨著「無畏艦」逐漸成為海上力量、乃至於國力的重要指標,各國展開了規模巨大的「無畏艦」建造競賽,遍及歐洲、亞洲和美洲國家,尤其是英國與德國最為激烈、建造數量最多。「無畏艦」造艦競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並一直持續到開戰當年,在僅僅五年造艦技術迅速發展的時間裡,「無畏艦」在火砲口徑、噸位、裝甲和推進力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甚至出現了在前述的技術指標上發展到極致的「超無畏艦」,而原先領先全球的「無畏號」反而在開戰後成了落伍的二線戰艦。一次大戰結束後,世界海軍列強為避免再因造艦競賽重起戰端,召開了「華盛頓裁軍會議」,以此限制各國海軍軍艦的噸位和武裝,但許多艘「超無畏艦」依舊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儘管在20世紀初世界各國耗費大量資源、爭相建造「無畏艦」,但歷史上卻只在1916年爆發過一次「無畏艦」艦隊間的大規模交戰——「日德蘭之戰」,為英國與德國的主力艦隊於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進行的一次海戰,儘管雙方兵力投入之多,卻沒有產生什麼決定性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後來建造的軍艦皆全部具備了「無畏艦」的技術概念,故該名詞也不再作為特定艦種之類別而無再使用,另外「無畏艦」一詞亦可用於具備其特徵、在「無畏艦革命」展開後出現的新式戰艦類型——战列巡洋舰之上。.

无畏舰和皇后号战列舰 · 无畏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皇后号战列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之间的比较

皇后号战列舰有97个关系,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有7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4,杰卡德指数为19.65% = 34 / (97 + 76)。

参考

本文介绍皇后号战列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