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皇仁書院和香港日佔時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皇仁書院和香港日佔時期之间的区别

皇仁書院 vs. 香港日佔時期

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是位於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的著名官立男子中學,為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最早成立的官立中學。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當時又稱大書院)及1889年的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皇仁書院一名則於1894年開始沿用。. 香港日佔時期,又稱為香港日治時期或香港淪陷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大日本帝國軍事占領香港的時期:由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香港人俗稱這段時期為「三年零八個月」。 在珍珠港事件當日,日本軍隊由酒井隆指揮從寶安縣進攻香港。負責防守香港的包括駐港英軍、英屬印度陸軍、香港防衞隊、香港警務處、加拿大軍隊和協助駐港英軍撤離的中華民國國軍。雖然香港政府多番宣傳駐港英軍戰鬥能力,惟英國在歐洲戰場自顧不暇,加上種種原因,駐港英軍始終形勢不利。經歷香港保衛戰後,於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香港九龍半島酒店3樓的日軍投降,大英帝國在香港的殖民地統治因而暫時中斷。 日本軍隊佔領香港後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香港占領地首任香港總督。酒井隆管治香港期間,日本軍隊在香港濫殺無辜,又推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及強迫使用日文外,部份香港島、九龍主要街道及地區名稱亦被更改成為日本名,例如皇后大道中被改成「中明治通」。香港市民在安全、民生及經濟等方面皆受盡摧殘,市民對日本人反感,不時有平民在香港島山頭伏擊日本將領。至中期,更有香港市民參與東江縱隊游擊隊。 美國陸軍航空軍在日本廣島市於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日本時間)投下原子彈,廣島市遭到毀滅性打擊。 美國在三天後的1945年8月9日,再次以原子彈轟炸日本,摧毀九州北部的海港城市長崎。 日本於廣島市原子彈爆炸的9天後,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佈日本終戰,日本戰敗並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軍隊繼續維持香港秩序,直至同年8月月底,英國軍隊再次抵達香港,並且成立軍政府,香港重光,英國恢復管治香港。.

之间皇仁書院和香港日佔時期相似

皇仁書院和香港日佔時期有(在联盟百科)26共同点: 協恩中學学生中國共產黨中環中華民國喇沙書院周壽臣皇仁書院羅文錦羅旭龢銅鑼灣聖若瑟書院香港香港大學香港島香港保衛戰香港總督鄧肇堅英国英皇書院陈廉伯歌賦街殖民地渣打銀行澳門星島日報

協恩中學

協恩中學位於香港九龍農圃道1號,於1936年創立,是香港聖公會轄下直資女子中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成員學校之一。 學校截至2014-2015學年有17個運動隊伍、5個樂團、4個合唱團(其中兩個分別為跟九龍華仁書院及拔萃男書院合作之混聲合唱團)、普通話,中文和英文辯論隊、2個活躍的劇社及逾60個分別與語文、人文研究、視覺藝術、科學、社會服務和領袖訓練有關的輔助項目。這些項目旨在推動創新和創意,重點講求同儕互相支持、個人責任感和投入感,而容許學生按其不同水平的能力,分層次進行學習。 該校在2012/13學年轉為直資學校,直資學生初中學費定為每年3萬2千港元,高中每年3萬5千港元。 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50強龍虎榜,協恩中學及協恩中學其附屬小學分別排名第19位(中學)及第15位(小學)。.

協恩中學和皇仁書院 · 協恩中學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学生

學生一般指在受到國家或當地政府認可之教育機構(如學校、學院)學習或進修者,並且該學習或進修者之學籍登記於該教育機構中,同時受到該教育機構認可之教導者(如老師、教授)指導。 廣義而言,在研究機構或工作單位(如醫院、企業等地)學習者有時也會自稱學生,與学生的性質相似的还有徒弟、弟子、学徒等等。而學生更可指向某個人或者某個機構學習的後輩。.

学生和皇仁書院 · 学生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和皇仁書院 · 中國共產黨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中環

中環(Central),又稱中區(Central District,簡稱Central),位於香港島中西區,是香港的商業中心及政治中心。 香港交易所、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都設在中環。香港的終審法院、禮賓府(前港督府)以及全港第二高建築物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也位於中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和解放軍駐港部隊中環軍營則位於鄰近中環的金鐘添馬。 中環之名源於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香港島北岸城區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中環」為其中一環;至於港英政府對維多利亞城的官方分區則可分爲東、中、西三區,中環之地即「中區」。在此之後雖然中區的界線略有變化,但其核心區域一直都是中環一帶;後來香港政府也採納「中環」作爲官方地名,「中環」和「中區」也幾乎成爲同義詞,一般坊間應用多稱「中環」,「中區」則爲行政性的區劃。 中環也是香港的交通樞紐,是四條港鐵路線的交匯點,其中機場快綫通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中環天星碼頭有頻繁渡輪橫越維多利亞港往來尖沙咀,港外線碼頭有定期航班往來離島。.

中環和皇仁書院 · 中環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中華民國和皇仁書院 · 中華民國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喇沙書院

喇沙書院(La Salle College)是香港一所位於九龍城區的知名男子天主教中學,由喇沙會修士於1932年創立,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補助學校之一。在2018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三。.

喇沙書院和皇仁書院 · 喇沙書院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周壽臣

周壽臣爵士,KBE,LLD,JP(Sir Shou-son Chow,),原名周長齡,香港島黃竹坑新圍人,晚清高級漢族官僚,20世紀初期香港政商界著名人物,曾於1918年參與創立東亞銀行,並長年擔任該銀行之主席達三十多年。 周壽臣為香港殖民地時期第一名華人議政局成員,作為政府及民間華人的溝通橋樑。另外,周壽臣亦熱心公益,積極參與慈善活動。曾經於1929年創立香港保護兒童會,又先後擔任保良局及東華三院顧問一職。.

周壽臣和皇仁書院 · 周壽臣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是位於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的著名官立男子中學,為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最早成立的官立中學。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當時又稱大書院)及1889年的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皇仁書院一名則於1894年開始沿用。.

皇仁書院和皇仁書院 · 皇仁書院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羅文錦

羅文錦爵士,CBE(Sir Man Kam Lo,),於廣東番禺出生,乃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羅文錦家族的主要成員,其家族與利希慎、何東、高可寧家族齊名。羅文錦是亞洲足協創辦人之一兼首任會長,亦是前市政局、行政局、立法局議員。.

皇仁書院和羅文錦 · 羅文錦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羅旭龢

羅旭龢爵士,CMG(Sir Robert Hormus Kotewall,),巴斯華人混血兒,籍貫廣東省寶安(香港) 前香港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華人太平紳士,對香港教育及文化事業貢獻不少,當年與何東、伍才、羅文錦和曹善允等是為上流社會成員,在香港社會上地位超然。.

皇仁書院和羅旭龢 · 羅旭龢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銅鑼灣

銅鑼灣(Causeway Bay)位於香港島區,是一個購物、娛樂及住宅混合的地區,隸屬灣仔區,原來是當地海灣的名字,因海灣形似銅鑼而得名,銅鑼灣避風塘則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後海灣的銅鑼形不復見,但「銅鑼灣」卻成爲了當地整個地區的名稱。歷史上當地名爲「銅鑼灣」的海灣因為填海而兩度北移,原海灣範圍變成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現今的「銅鑼灣」海灣僅指興發街、維園道和鴻興道之間的海域,而銅鑼灣地區的範圍東至屈臣道、麥連街及蜆殼街,西至堅拿道天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 銅鑼灣主要分為東面的住宅區及西面的購物娛樂商場區,銅鑼灣、跑馬地一帶早期本屬東區,在香港區議會分區監察政府事務上,1982年區議會把銅鑼灣北及銅鑼灣南劃入東區,把銅鑼灣中劃入灣仔區,於1990年代亦新增屬東區的銅鑼灣東選區然而在香港政府部門的運作下,以及香港回歸前的立法局選舉分區下(港島中),仍然是以於1963年法定分區為基礎而進行,整個銅鑼灣仍然屬於同一劃區。立法會於2014年1月22日通過的《二○一三年區議會條例修訂令》,原屬東區的「維園」及「天后」兩個選區,於2016年開始改劃入灣仔區議會的範圍,自此整個銅鑼灣均屬於灣仔區。 香港自開埠至今即是東南亞的貿易中心,閩籍華商一直以銅鑼灣作為基地經營轉口貿易,至今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國的首富及華商仍大量持有銅鑼灣的商場以至辦公室作為總部,使香港作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鞏固。得益於內地港澳個人遊政策下龐大的內地旅客人流,銅鑼灣的商鋪租金更曾於2012年超越紐約第五大道,取代其之前連續11年的「全球最昂貴商鋪地段」的地位。現時銅鑼灣租金每平方呎為2,630美元,為第五大道的9成,卻是東京銀座的2倍。而在香港各商業地段,租金排名依次為銅鑼灣、中環、尖沙咀,但隨着2014年後訪港內地旅客人數減少及內地旅客消費習慣的改變,銅鑼灣的租金不斷回落,到2016年時更比高峰期下跌超過五成,不過銅鑼灣至今仍然維持其香港主要旅遊購物區的地位。與此同時,銅鑼灣亦被評選在“中國十大商業街”之列,與著名的上海南京東路,北京王府井等等地區相媲美。 因為銅鑼灣天后廟,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大坑自開埠以來即以閩籍人口為主要多數,建區以來有濃厚的天后文化,區內東角一帶至今仍是全港最多閩籍同鄉會的地方。維多利亞公園則是香港面積最大的公園,有很多休閒、體育設施,加上香港中央圖書館等全港性的文化設施,使銅鑼灣成為香港市民重要的休閒以及文化活動中心。.

皇仁書院和銅鑼灣 · 銅鑼灣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聖若瑟書院

聖若瑟書院(Saint Joseph's College,簡稱SJC)是香港現存首間羅馬天主教男子學校,創校於1875年,設有小學及中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所補助的22所傳統名校之一。學校為香港著名學府,在學術、體育及音樂等方面均有卓越表現,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八位。校舍位於中半山堅尼地道7號及堅尼地道26號。建於1920年的校舍北座(教學樓或高錕教學樓)及西座(科學樓或教堂樓)被列為法定古蹟,而建於1935年的堅尼地道26號則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皇仁書院和聖若瑟書院 · 聖若瑟書院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皇仁書院和香港 · 香港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HKU),是香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大學本部位於香港島的薄扶林。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並於1912年3月11日正式辦學,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立之初,更是大英帝國在東亞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 香港大學創立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其溯源是1887年成立的華人西醫書院,該校後來併入香港大學並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與文學院及工程學院一同被認為是香港大學的創校學院。香港大學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大學於1948年恢復運作,其後多所學院及學術部門相繼成立。港大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香港大學現在共有十所學術學院,香港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港大醫學院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鑑定及上報冠狀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單位。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為香港社會培養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學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長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續位於《QS》及《泰晤士》綜合排名的亞洲三甲之列。港大牙醫學院於2016年及2017年全球排名第一,而港大教育學院於2017年為亞洲第一。.

皇仁書院和香港大學 · 香港大學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皇仁書院和香港島 · 香港島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香港保衛戰

香港保衛戰(Battle of Hong Kong;香港の戦い,又稱香港攻防战、十八日战事)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為進攻英屬香港所發動的戰役。戰役於1941年12月8日爆發,至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爵士宣佈無條件投降、12月26日全體駐港英軍投降結束為止。 香港殖民地一直是英國在亞太區戰略的重要據點。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及華盛頓會議結束後,英國逐漸視日本為在東亞的假想敵,並且按照時局變化調整香港的佈防策略及方案,以配合英國整體的戰爭部署。至於日本在《倫敦海軍條約》1936年失效後,開始深入探討與英國開戰的部署,亦斷續構思進攻香港的計畫。1940年7月2日,日軍在御前會議中定出兩大國策,其一是以日本為中心,建設以日、滿、華聯會骨幹的「大東亞新秩序」,其二是配合按照合適時機「南進」太平洋。此新國策一改日軍戰略,由「北進」向大陸發展,轉變為「南進」向太平洋進攻。 1941年,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區逐漸站穩陣腳,打算透過增兵香港及東亞殖民地,再聯同美國、中國及荷蘭等國家,阻嚇日本向英國宣戰;然而日本在8月遭美國實施石油禁運,日本軍軍部及政府最終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並且制訂「南方作戰」行動,而進攻香港即為此項作戰的「C作戰」(C作戦)。1941年12月8日,日本陸軍第38師團越過深圳河,進攻新界。當時駐港英軍的作戰計劃為固守香港島,位於新界及九龍的醉酒灣防線僅作拖延用途。新界北的駐港英軍先將新界各地的主要道路及鐵路切斷,令到日本軍隊的進攻進度受到大大的拖延。日本原本計劃部署一週才向醉酒灣防線進攻,惟第228聯隊及第230聯隊私自行動,先後在9日晚及10日早上攻破城門碉堡及金山防線,迫使駐港英軍提早在10日下午起撤回香港島。由於日本軍隊的整體部署被兩支聯隊擾亂,第38師團比較遲才向九龍推進,最終至12日才佔據九龍半島及魔鬼山,其時駐港英軍已經全數撤離。12月13日,日本軍隊嘗試勸降駐港英軍不果,雙方在維多利亞港連日隔海砲戰。由於第38師團於開戰前未有準備,攻擊港島方案至17日才告落實。18日晚上,日本軍隊登陸港島東北,遭到人數比較少的駐港英軍頑抗,阻止日本軍隊進入維多利亞城市區,攻擊方案再遭擾亂。不過,第230聯隊在19日早上意外攻入港島中樞、防線比較弱的黃泥涌峽,並且包圍駐港英軍西旅司令部;其餘兩支聯隊也在欠缺協調之下,同時向黃泥涌峽東北的畢拿山及渣甸山推進。英日雙方在黃泥涌峽激戰連場,最終以西旅司令部失陷、羅遜准將陣亡、駐港英軍反攻失敗告終,惟日本軍隊第230聯隊亦遭受嚴重傷亡,致使接著數日只能夠待命及休整。 12月20日後,駐港英軍的防線逐步瓦解。日本軍隊在當日凌晨沿紫羅蘭山南下淺水灣、深水灣及壽臣山,又在港島北的聶高信山打開缺口。雖然人數比較多的日本軍隊再次因為不熟地勢及遭到駐港英軍的頑抗,使到其各路攻勢於淺水灣酒店、壽臣山及紅山半島等地方一度停滯。然而駐港英軍已經折損嚴重,逐漸被日本軍隊分割為東西兩部,再加上多次反攻俱告失敗,促使港督楊慕琦及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少將考慮投降。不過在倫敦的命令下,駐港英軍繼續抵抗。22日至25日,駐港英軍西旅在黃竹坑、中峽及灣仔一帶接連敗退,楊慕琦最終於25日下午決定投降。至於死守赤柱半島的東旅英軍,因為通訊中斷之故,至26日凌晨才向日本軍隊投降。至此,日本成功佔據香港,開始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才得以再次接管香港至1997年。.

皇仁書院和香港保衛戰 · 香港保衛戰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皇仁書院和香港總督 · 香港日佔時期和香港總督 · 查看更多 »

鄧肇堅

---- 鄧肇堅爵士,CBE,KStJ,JP(Sir Shiu-kin Tang,),香港企業家及慈善家,曾於1933年參與創立九龍汽車(1933)有限公司,並長年擔任董事局主席及總監督之職。 鄧爵士以生活儉樸、熱心公益及慷慨捐款著稱,先後任東華醫院及保良局主席,曾經多次獲勳,現時不少建築物都以他命名。鄧爵士穿長衫,剃光頭的形象,亦在民間留下深刻印象。.

皇仁書院和鄧肇堅 · 鄧肇堅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皇仁書院和英国 · 英国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 Hong Kong)是一家位於香港西半山般咸道的著名男校。書院是香港的傳統名校之一,位於般咸道的校舍以紅磚建成,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官立書院校舍,目前除新翼外的整座英皇書院般咸道校舍已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法定古蹟。 校舍建築屬於愛德華時代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式學校建築。英皇書院為香港英文中學之一,教學語言為英語。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23位。 該校是戰後香港首家全日制中學。前身為政府於1857年興辦的西角官學堂(West Point School)及後來於1879年興辦的西營盤官學堂(Saiyingpun School),西營盤官學堂後來於1926年升格為今天的英皇書院,承傳了中央書院的學制,涵煦近百年。成立之初,民間以「新書院」逕稱之,以將其與當時位於上環的皇仁書院作區別。西營盤官學堂於1925年停辦。雖然西角官學堂及西營盤官學堂可説是英皇書院的前身,但英皇書院並非繼承自該校。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分别是,西角官學堂是一所政府免費學校,而英皇書院有別於美式的公立學校,在當時則要求缴付相對高昂的學費。另外,西營盤官學堂只開辦第八班至第四班,而英皇書院則有第三班至第一班。當時香港政府是特意選擇將西營盤官學堂升格為英皇書院。 現時該校般咸道校舍始建於1923年,於1926年竣工。書院學生於理學見長,畢業生及其後代多有社會名流。.

皇仁書院和英皇書院 · 英皇書院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陈廉伯

廉伯(),字朴庵,陈启源之孙,祖籍广东南海县西樵简村,英国籍中国商人,广州商团团长,香港沦陷时期與日軍合作。.

皇仁書院和陈廉伯 · 陈廉伯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歌賦街

歌賦街是在香港上環的一條街道,東接鴨巴甸街,西接城皇街。 自從鄰近的中環蘭桂坊及中環蘇豪區食店租金成天價之後,此處西式餐廳開始出現,成為上環一個美食區,吸引到不少名人光顧。而近年中環整體街舖租戶變化很大,現時新租戶以國際連鎖時裝店及潮流家居擺設裝飾等店舖為主。.

歌賦街和皇仁書院 · 歌賦街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殖民地和皇仁書院 · 殖民地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渣打銀行

#重定向 渣打集團.

渣打銀行和皇仁書院 · 渣打銀行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澳門

澳門(Macau;Macao),簡稱澳,古稱濠鏡澳,或稱濠江、海鏡、鏡海、媽港、梳打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别行政区之一,位於南海北岸、以及珠江口西側,北接廣東省珠海市,東面與鄰近的香港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澳門全境由澳門半島、氹仔以及路環三個區域所組成,2000年後氹仔與路環之間開發出以賭業為主的路氹城區域:澳門半島是澳門發展的核心,其東北面一小部份陸地與中国大陸連接,氹仔和路環原本分別為兩座離島,後來連陸而成為了路氹城。 澳門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也是最後一塊屬地。澳門自秦始皇三征嶺南後屬中國版圖,從明朝中葉的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但明朝设置官府管理。直至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980年代,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葡萄牙根据声明於1999年12月20日將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權利。 澳門為獨立之經濟體,其中旅遊業與博彩業為重要產業,尤其主權移交後開放賭權,現在發展為「世界上第一大賭城」。澳門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萬。2015年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爲78,586美元,名列世界第三。澳門201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依购买力平价爲102,480美元,名列世界第三。.

澳門和皇仁書院 · 澳門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是由華僑富商胡文虎於1938年在香港創辦的中文報章,同年還出版《星島晚報》及《星島晨報》,於日治時期期間《星島日報》改為《香島日報》,1945年8月底,日方投降後再度變回《星島日報》,另外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澳洲等地均設有分部。1999年,胡文虎女兒胡仙把《星島日報》及星島集團股權賣給私募基金Lazard Asia。有「煙草大王」之稱的何英傑長孫何柱國於2001年透過泛華集團控股,向該基金購入星島集團。 星島日報母公司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Sing Tao News Corporation Limited)於香港交易所上市(港交所:1105),行業分類為服務業-傳媒印刷。前身是泛華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是一間以出版與傳媒為業務的企業。集團的主要業務包括媒體出版與服務,出版多份報章及雜誌,,主席及大股東是何柱國。.

星島日報和皇仁書院 · 星島日報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皇仁書院和香港日佔時期之间的比较

皇仁書院有268个关系,而香港日佔時期有31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6,杰卡德指数为4.49% = 26 / (268 + 311)。

参考

本文介绍皇仁書院和香港日佔時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