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现代艺术

指数 现代艺术

代藝術(Modern art)的範圍很廣泛,用來指從19世紀末期到大約1970年代大部份的藝術作品。較近期的藝術作品通常被稱作當代藝術或後現代藝術。繪畫原本的目的在於寫實地再現某個主體,然而攝影的發明讓繪畫的寫實功能相形見絀,於是就出現了新的藝術路線。藝術家開始實驗各種觀看的方式、材料、觀點等等,而通常作品都變得越來越抽象。 現代藝術的概念與現代主義有很親密的關連。.

88 关系: 埃尔·利西茨基埃德加·德加埃米尔·诺尔德卡洛·卡拉卡济米尔·谢韦里诺维奇·马列维奇印象派古斯塔夫·克林姆后印象派大地艺术奥古斯特·罗丹奥布里·比尔兹利奥迪隆·雷东奥斯卡·柯克西卡奥托·瓦格纳奥普艺术奧費主義安东尼·高迪安德烈·德兰居斯塔夫·库尔贝巴勃羅·畢卡索巴黎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亨利·盧梭亨利·马蒂斯建筑弗兰茨·马尔克弗朗西斯科·戈雅弗拉基米爾·塔特林德国保罗·塞尚保羅·高更俄罗斯包豪斯喬治·秀拉军械库展览会克洛德·莫內皮特·蒙德里安现实主义現代主義社会立体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绘画美國翁貝托·薄邱尼爱德华·维亚尔爱德华·蒙克瓦西里·康定斯基...當代藝術照相寫實主義版画荷兰风格派运动表现主义表演艺术颜色裝置藝術視覺藝術觀念藝術設計马塞尔·杜尚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讓-弗朗索瓦·米勒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都斯博格阿爾豐斯·慕夏阿道夫·路斯阿里斯蒂德·马约尔那比派野兽派艺术雕塑J·M·W·透纳抽象抽象表現主義極簡主義欧仁·德拉克罗瓦欧洲波普藝術未来主义浪漫主义文森特·凡·高摄影愛德華·馬奈 扩展索引 (38 更多) »

埃尔·利西茨基

埃尔·利西茨基(俄语:Эль Лиси́цкий,本名「拉扎尔·马尔科维奇·利西茨基」,俄語:Ла́зарь Ма́ркович Лиси́цкий;常用名为埃尔·利西茨基,),為蘇聯藝術家、設計師、攝影師、印刷家、辯論家和建築師。他是俄羅斯先鋒派的重要人物。與他的導師馬列維奇協助發展至上主義。為蘇聯設計無數展覽品和宣傳品。他的作品大大影響包豪斯和建構主義運動,而且,他試驗生產技巧和修辭格,這主宰20世紀的圖形設計。.

新!!: 现代艺术和埃尔·利西茨基 · 查看更多 »

埃德加·德加

埃德加·伊莱尔·日耳曼·德加(Edgar Hilaire Germain de Gas,,),暱稱為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生於法国巴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

新!!: 现代艺术和埃德加·德加 · 查看更多 »

埃米尔·诺尔德

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是德国著名的画家,擅长水彩,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独特的用色方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名埃米尔·汉森(Emil Hansen),生于德国和丹麦边境的村庄诺尔德。早年当过木匠。1898年,他在被慕尼黑美术学院拒收之后,开始到各地游学,参加私人的绘画培训课程。这时期他开始接触当时非常流行的表现主义。1901年移居柏林。1902年改名埃米尔·诺尔德。1906-1907年短暂地参加了表现主义画家组织桥社(Die Brücke)。 1913年到1914年间他随同帝国殖民局的考察团到访了南太平洋、莫斯科、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和中国等地。这次旅行对其今后的创作影响很大。20世纪20年代他倾向支持纳粹党,但仍没得到支持。战后诺尔德被聘为教授,他在许多展览上展示他的作品并多次获奖。他的作品色彩绚丽强烈,在德国前卫艺术中受到很高评价。.

新!!: 现代艺术和埃米尔·诺尔德 · 查看更多 »

卡洛·卡拉

卡洛·卡拉(Carlo Carrà,),意大利画家。他开始是未来主义运动的重要成员,於1915年退出,后来又加入形而上画派。其代表作有《无政府主义者加利的葬礼》和《爱国庆祝会》等。.

新!!: 现代艺术和卡洛·卡拉 · 查看更多 »

卡济米尔·谢韦里诺维奇·马列维奇

卡济米尔·谢韦里诺维奇·马列维奇(俄语:Казимир Северинович Малевич,),或译马列维基,是俄罗斯至上主義創始人、構成主義、幾何抽象派畫家,代表作《黑方塊》(1915年)、《白色上的白色》(1918年)。.

新!!: 现代艺术和卡济米尔·谢韦里诺维奇·马列维奇 · 查看更多 »

印象派

印象派(Impressionnisme),是指于1860年代法国开展的一种藝術運動或一种畫風。印象派的命名源自於莫內於1874年的畫作《印象·日出》,遭到学院派的攻击,並被评论家路易·樂華(Louis Leroy)挖苦是「印象派」(起源)。 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而顯見,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為描繪對象。著名的藝術家有莫內(Claude Monet)、馬內(Édouard Manet)、竇加(Edgar Degas)、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等,其中塞尚(Paul Cézanne)後開創了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 在視覺藝術領域的印象派後,很快的便出現了印象乐派、印象文學派等其他領域的類似派別。 印象主义画派是19世纪重要的艺术流派之一,它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名于1874年此画派画家的第一次联展。19世纪最后三十年里,它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到整个欧美画坛。 如果说文艺复兴运动是近代绘画的开端,确立了科学的素描造型体系,把明暗、透视、解剖等知识科学地运用到造型艺术之中;那么印象派则是现代绘画的起点,它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之中,革新了传统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它还认识到艺术形式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对于欧洲传统的古典主义艺术来说,以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可以说是第一次革命浪潮,以库尔贝(Gustave Courbet)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可以成为第二次革命浪潮,以马內、莫內、竇加等人为代表的印象主义运动则可称为第三次革命浪潮。印象派画家虽然仍选择了写实主义的描绘方式,但是发现了在人工条件下描绘对象的方法。当他们仔细研究了传统的写实法则后发现,传统艺术的再现自然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之上的。因为传统绘画,画家写生大都在室内,主要依靠室内光在物体上产生柔和的明暗变化来画对象。这些画虽然也有不少微妙的色彩变化,但是这种方法始终是基于固有色的观点来描写对象的,因此总的色彩倾向是棕色调。人们也养成了欣赏这种油画的习惯,以至很少有人细心去研究在外光下会产生怎样的色彩效果。 印象派画家肩负起了重新研究光与色彩之关系的历史任务。他们不再依据传统的法则和教条,在受到巴比松画派和英国风景画家户外写生的启迪后,他们大胆地走出画室,面对自然进行写生创作。他们在室外写生后很少回画室再整理,让作品保持室外写生的生动性。而巴比松画派在外写生后,大多是绘画室进行创作整理的。印象派画家根据当代科学的发展,了解光的构成,光和色的关系,依靠自己眼睛的观察去再现对象的光和色在视觉中造成的印象。这样,人们在把握色彩方面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现在美术学院教授的色彩理论以及条件色、对比色、色彩三要素等广为人知的色彩知识均源于印象派对色彩的研究成果。 很多人不了解印象派,以为这是一个相当前卫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其实印象派只是一个同传统艺术一脉相承的画派。因为传统艺术主要是在遵循模仿写实的道路上发展,印象派并未放弃这个基本点,它的目标不过是更真实地从光和色的角度认识和再现对象。不同之处仅在于传统艺术只注意了对象的明暗关系变化,印象派却研究了光在物体上造成的丰富色彩效果。可以说印象派是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艺术的转折的起点。.

新!!: 现代艺术和印象派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克林姆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又译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生於維也納,是一位奧地利知名象徵主義畫家。他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是維也納文化圈代表人物。 克林姆畫作的特色在於特殊的象徵式裝飾花紋,主題常圍繞著「性」、「愛」、「生」與「死」的輪迴,且畫中主角大多為女人。喜歡他畫作的人稱讚有其「沉悶美感」與大膽象徵寓意,但也招致不少保守派畫家的負面批評。 1918年,克林姆因染上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而病故。.

新!!: 现代艺术和古斯塔夫·克林姆 · 查看更多 »

后印象派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是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油画流派。在19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轉捩點發生於1882年爱杜尔·马奈獲頒法國國家榮譽獎,和1874年至1886年止的印象派畫家聯合畫展,這些藝術家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 后印象派将形式主义艺术发挥到极致,几乎不顾及任何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新!!: 现代艺术和后印象派 · 查看更多 »

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Land art, Earthworks 或 Earth art)也叫地景艺术,是一种始发于美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的一种艺术运动,其表现为大地景观和艺术作品本身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時这也是一种在自然界创作的艺术形式,创作材料多直接取自自然环境,例如泥土、岩石、有机材料,以及水等。 同时,推土机等工程机械时常作为改变地景的工具出现在创作过程中。 大地艺术的创作旨在对地景的讨论,其作品经常出现在对公众开放,远离都市文明的地区,大地艺术作品时常保留了材料被自然力改变,侵蚀的客观属性,从而导致很多早期作品,仅仅短暂地存在,而如今只能在纪录片或者照片档案中找到。.

新!!: 现代艺术和大地艺术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全名为弗朗索瓦-奥古斯特-雷尼·罗丹(François-Auguste-René Rodin),法国雕塑家。 他出生于巴黎穷人家庭,14岁随勒考克(lecoq de boisbaudran)学画,后随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刻五年,1875年遊意大利,深受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他早期作品的风格。 1876年他的作品“青铜时代”展出引起激烈的反应,有人甚至断言这是用真实人体翻制的。后来他的作品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强调光影的作用,尤其他的作品穿着睡衣、披头散发的“巴尔扎克像”引起极大的骚动,直到他去世多年后的1939年才在巴黎市区立起来。他的巨型浮雕“地狱之门”从1880年开始制作,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地獄門以但丁的《神曲》為主題,羅丹之所以以其為主題或許是因為羅丹的悲觀剛好與此章節中對人類在地獄受苦難折磨的景象描寫相通,互映之下而產生這件偉大的雕塑作品。1884年应加来市的委托,制作了雕像“加来义民”,纪念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为了防止英军屠城,而将自己作为人质交给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六位加来市民。1913年在英国国会公园复制了同样一座。 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罗丹展出了150件作品,1916年罗丹将全部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以换取政府为他提供住房和工作室,为此政府建造了“罗丹博物馆”。法国政府享有对罗丹作品复制的专有权。1917年罗丹去世。 罗丹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除雕塑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插图、铜板画和素描,他还写过几部著作,主要著作有《艺术论》,主要雕塑作品有“沉思者”,“维克多·雨果像”,“阿根廷总统萨米恩托像”等。 罗丹生前和他的学生,同为雕塑家的卡蜜儿·克劳黛同居,羅丹和克劳黛生出了两个孩子,但罗丹拒绝承担抚养义务。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是克劳黛为罗丹提供了大量的构思,有的罗丹作品甚至是出于克劳黛之手。.

新!!: 现代艺术和奥古斯特·罗丹 · 查看更多 »

奥布里·比尔兹利

#重定向 奥伯利·比亚兹莱.

新!!: 现代艺术和奥布里·比尔兹利 · 查看更多 »

奥迪隆·雷东

奥迪隆·雷东(原名伯特兰-让·雷东,Odilon Redon,,)是法国象征主义画家、版画家、制图员以及粉蜡笔画家。.

新!!: 现代艺术和奥迪隆·雷东 · 查看更多 »

奥斯卡·柯克西卡

奥斯卡·柯克西卡 (Oskar Kokoschka,),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诗人兼剧作家。.

新!!: 现代艺术和奥斯卡·柯克西卡 · 查看更多 »

奥托·瓦格纳

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奥地利(奥匈帝国)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同时也是设计教育家。他的大量建筑作品改变了其家乡维也纳的城市风貌,代表了十九世纪末维也纳建筑界的革新与探索。他的作品和建筑理念、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品包括:奥地利州银行、瓦格纳别墅、维也纳地铁站、霍夫亭车站、奥地利邮局储蓄银行和维也纳部分地铁站等。他曾担任维也纳美术学院建筑系教授,同时也是著名艺术与设计团体“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分离派的代表人物还有: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约瑟夫·奥布里希、科罗曼·莫塞、奥斯卡·柯柯希卡、约瑟夫·霍夫曼、埃贡·席勒等。他于1895年出版《现代建筑》一书,介绍了其分离派的设计思想。1918年,奥托·瓦格纳死于西班牙流感。 分类:奥地利建筑师 分類:歐洲紙幣上的人物.

新!!: 现代艺术和奥托·瓦格纳 · 查看更多 »

奥普艺术

歐普藝術(OP Art),又被稱為視幻藝術或光效應藝術或光學藝術或光幻覺藝術或視網膜藝術,是使用光學的技術營造出奇異的藝術效果。歐普藝術作品的內容通常是線條、形狀、色彩的週期組合或特殊排列。藝術家利用垂直線、水平線、曲線的交錯,以及圓形、弧形、矩形等等形狀的並置,引起觀賞者的視覺錯覺,這些錯覺例如是:平面的圖案出現了立體感或是不尋常的视觉效果。.

新!!: 现代艺术和奥普艺术 · 查看更多 »

奧費主義

奧費主義(Orphisme),或稱俄耳甫斯立體主義(cubisme orphique)是一個立體派的分支,該主義受野獸派、佛洛依德和米歇爾·歐仁·謝弗勒爾等的影響,其作品內容主要為光線構成的絕對的抽象。這個術語本身則是由法國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在1912年提出的。奧費主義是立體派藝術向抽象藝術轉折的關鍵期,其先鋒人物為弗朗齊歇克·庫布卡、羅伯特·德勞內和索尼婭·德勞內。 這個術語的真正含義一直較令人費解。它來自古希臘神話中的俄耳甫斯,原因可能是因為後者被當做了理想的藝術家的典型,又是神秘主義的象征。.

新!!: 现代艺术和奧費主義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高迪

安東尼·高迪·科爾內特(Antoni Gaudí i Cornet;),西班牙建築師,「加泰羅尼亞現代主義」的最佳实践者(Catalan Modernisme,屬於新藝術運動),為新藝術運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以其複雜、新穎、獨樹一幟、个人色彩强烈的建築作品知名,有被譽為「上帝的建築師」。其作品多位于巴塞隆納,如聖家堂。.

新!!: 现代艺术和安东尼·高迪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德兰

安德烈·德兰(André Derain,)是二十世纪初期的法国画家。德兰是二十世纪初期艺术革命的先驱之一,他和亨利·马蒂斯一起创建了野兽派。.

新!!: 现代艺术和安德烈·德兰 · 查看更多 »

居斯塔夫·库尔贝

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年6月10日-1877年12月31日)是法国著名画家,现实主义画派的创始人。主张艺术应以现实为依据,反对粉饰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

新!!: 现代艺术和居斯塔夫·库尔贝 · 查看更多 »

巴勃羅·畢卡索

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通称毕加索,西班牙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画家、陶艺家、舞台设计师及作家,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作逾两万件。畢卡索是少數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畢加索、馬塞爾·杜象和亨利·马蒂斯是三位在二十世紀初期開始造型艺术革命性發展的藝術家,在繪畫、雕塑、版畫及陶瓷上都有顯著的進展。在西班牙與薩爾瓦多·達利和胡安·米羅被譽為後三大藝術家。.

新!!: 现代艺术和巴勃羅·畢卡索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现代艺术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

亨利·瑪麗·雷蒙·德·土魯斯-羅特列克-蒙法(Henri Marie Raymond de Toulouse-Lautrec-Monfa,),簡稱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法國貴族、後印象派畫家、近代海報設計與石版畫藝術先驅,為人稱作「蒙馬特之魂」。羅特列克承襲印象派畫家奧斯卡-克勞德·莫內、卡米耶·畢沙羅等人畫風,以及日本浮世繪之影響,開拓出新的繪畫寫實技巧。他擅長人物畫,對象多為巴黎蒙馬特一帶的舞者、女伶、妓女等中下階層人物。其寫實、深刻的繪畫不但深具針砭現實的意涵,也影響日後巴勃罗·毕加索等畫家的人物畫風格。 在繪畫上的成就以外,羅特列克以新概念創作之彩色海報帶動了海報設計的創新;他使用當時少用的石版畫技術,捨棄傳統西方繪畫的透視法,轉以浮世繪中深刻的線條表現觀賞者眼中的主觀空間,搭配巧妙的標題文字,成功吸引觀賞者的目光,並與-zh-hans:皮埃尔·勃纳尔; zh-hant:皮爾·波那爾;-同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海報設計者。當時有海報設計之父之稱。 此外,羅特列克也是名美食家,曾與好友-zh-hans:莫里斯·茹瓦扬; zh-hant:莫里斯·喬懷安;-(Maurice Joyant)研究食物,並整理出版一本記載一百九十多道菜餚的食譜。.

新!!: 现代艺术和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 · 查看更多 »

亨利·盧梭

亨利·朱利安·費利克斯·盧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 )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以纯真、原始的风格著称。 他曾经是一名海关的收税员,也是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pages 7 & 8代表畫作為《夢境》、《沉睡的吉普赛人》等。.

新!!: 现代艺术和亨利·盧梭 · 查看更多 »

亨利·马蒂斯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又譯馬諦斯,)是一位法国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及版画家。 馬蒂斯與畢卡索、馬歇爾·杜尚一起為20世紀初的造型藝術帶來巨大變革。 他也是野獸派的領袖。 野獸派主張印象主義的理論,促成了20世紀第一次的藝術運動。使用大膽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線條就是馬蒂斯的風格。風趣的結構、鮮明的色彩及輕鬆的主題就是令他成名的特點,也使得其成為現代藝術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馬蒂斯在法國皮卡第博安昂韦尔芒多瓦長大,后決定於1887年去巴黎学习法律,幷於毕业后回家乡作为一名地方法院行政官。他在一次阑尾炎患病期间,首次作画并发现其中的乐趣“如同在天堂裡”,因而立志成為一名藝術家。 這樣的行為令他的父親十分失望。Bärbel Küster.

新!!: 现代艺术和亨利·马蒂斯 · 查看更多 »

建筑

建築,通常指的是對那些為人類活動提供空間的、或者说拥有内部空间的構造物進行規劃、設計、施工而後使用的行為過程的全體或一部分。「建築」除了可指具體的構造物外,也著重在指創造建造物的行為(過程、技術)等。通常在表示具體建造物時,稱之為「建築物」,但在漢語中兩者常被混同使用。建築經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文化的符號,也被當成是一種藝術作品。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文明都有其獨特的代表性建築成就。 「建築」一詞可以是:.

新!!: 现代艺术和建筑 · 查看更多 »

弗兰茨·马尔克

弗兰茨·马尔克(1880年2月8日出生于慕尼黑,1916年3月4日死于法国凡尔登战役),德国画家,艺术团体“蓝骑士”的成员。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和德国表现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新!!: 现代艺术和弗兰茨·马尔克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科·戈雅

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戈雅是的宮廷畫家,半岛战争時留在馬德里,繪製了西班牙王位覬覦者約瑟夫·波拿巴的像,也用畫作記錄了戰爭,也就是在研究上仍有很多歧見的《戰爭的災難》。 戈雅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 他的畫風啟發了後來的愛德華·馬奈、巴勃羅·畢卡索及弗兰西斯·培根等畫家。.

新!!: 现代艺术和弗朗西斯科·戈雅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爾·塔特林

弗拉基米爾·塔特林(Влади́мир Евгра́фович Та́тлин;-1953年5月31日)是一名蘇聯畫家和建築師,與馬列維奇同為1920年代蘇聯先鋒派運動中的兩大重要人物,但後來轉而進行构成主义創作。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塔特林塔》Honour, H. and Fleming, J. (2009) A World History of Art.

新!!: 现代艺术和弗拉基米爾·塔特林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现代艺术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保罗·塞尚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是一位著名法国畫家,風格介於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他的作品为19世紀的藝術觀念轉換到20世紀的藝術風格奠定基礎。他的作品對亨利·馬蒂斯和巴勃羅·畢卡索產生重要的影響。他使用富有凝聚力的繪畫方式,其作品深刻影響並革新了20世紀美術,特別是1895年首次個人展和1907年作品的官方回顧展。.

新!!: 现代艺术和保罗·塞尚 · 查看更多 »

保羅·高更

歐仁·亨利·保羅·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大部份藝術史家將他歸於后印象派。他死後作品才開始名聲大噪。 他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除去繪畫之外,在雕塑、陶藝、版畫和寫作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他對色彩的使用導致了綜合主義的產生,加上分隔主義的影響,也為原始主義的產生鋪平了道路。.

新!!: 现代艺术和保羅·高更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现代艺术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包豪斯

國立包浩斯學校(Staatliches Bauhaus),通常简称包浩斯(Bauhaus),是一所德國的藝術和建築學校,講授並發展設計教育。「Bauhaus」由德文「Bau」和「Haus」組成(「Bau」為「建築」,動詞「bauen」為建造之意,「Haus」為名詞,「房屋」之意),由建築師沃爾特·格羅佩斯在1919年時創立於德國威瑪。學校經歷了三個時期:1919~1925年魏瑪時期、1925~1932年德紹時期和1932~1933年柏林時期,以及三任校長:1919年至1925年的沃爾特·格羅佩斯、1925年至1930年的漢那士·梅耶以及1930至1933年的密司·凡·得羅,1933年在納粹政權的壓迫下,包浩斯宣佈關閉,同年也是威瑪共和的結束。 由於包浩斯學校對於現代建築學的深遠影響,今日的包浩斯早已不單是指學校,而是其倡导的建築流派或風格的統稱,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而除了建筑领域之外,包浩斯在藝術、工业设计、平面設計、室內設計、现代戏剧、现代美术等領域上的发展都具有顯著的影响。.

新!!: 现代艺术和包豪斯 · 查看更多 »

喬治·秀拉

喬治·皮埃尔·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又譯作喬治·--;),是点彩画派的代表畫家,新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畫作風格相當與眾不同,秀拉的畫充滿了細膩繽紛的小點,當你靠近看,每一個點都充滿著理性的筆觸,與梵谷的狂野,還有塞尚的色塊都大為不同。秀拉擅長畫都市中的風景畫,也擅長將色彩理論套用到畫作當中。.

新!!: 现代艺术和喬治·秀拉 · 查看更多 »

军械库展览会

军械库展览会(Armory Show),即國際現代藝術展(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Modern Art)是1913年美國畫家與雕刻家協會組織的一場大型藝術展,是美國史上第一場大型現代藝術展。這場藝術展共于三座美國城市舉行,第一場在紐約的第69兵团军械库(2月17日至3月15日),之後是芝加哥的芝加哥藝術學院和波士頓的科普利藝術學會(Copley Society of Art), Copley Society of Boston, Copley Hall, Boston, Mass., 1913,最後一場由於展位短缺,所有美國藝術家的作品都未能得到展出Brown, Milton W., The Story of the Armory Show, Joseph H Hirshhorn Foundation, New York, 1963, pp.

新!!: 现代艺术和军械库展览会 · 查看更多 »

克洛德·莫內

#重定向 克勞德·莫奈.

新!!: 现代艺术和克洛德·莫內 · 查看更多 »

皮特·蒙德里安

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自称“新造型主义”,又称“几何形体派”。.

新!!: 现代艺术和皮特·蒙德里安 · 查看更多 »

现实主义

實主義(Réalisme),又可稱作實在主義,認為在人類的認知中,我們對物體之理解與感知,與物體獨立於我們心靈之外的實際存在是一致的。一般定義為關於現實和實際而排斥理想主義。不過,現實主義在博雅人文範疇中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别是繪畫、文學和哲學裡)。它還可以用於國際關係。 在藝術上指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準確、詳盡和不加修飾的描述。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依據這個說法,廣義的寫實主義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 在視覺藝術和文學裡,現實主義是一個19世纪的一場運動,起源於法國。 现实主义的艺术运动在欧洲迅速蔓延。 在意大利,现实主义主题由Gioacchino Toma,安东尼奥·罗塔和Giuseppe Pellizza da Volpedo承担,而在米兰,在下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间,一群年轻的画家将生活在存在主义现实主义的潮流之中,主题是 用现实主义打破思想方案马里奥·巴尔迪。.

新!!: 现代艺术和现实主义 · 查看更多 »

現代主義

代主義,從文化的歷史角度來說,是1914年之前的幾十年中,興起的新藝術與文學風格,藝術家為了反抗19世紀末期的陈规旧矩,轉而用一種他們認為感情上更真實的方式,來表現出大家真正的感受與想法。 現代主義以科學為基礎,重視理性與邏輯,實驗探証。其中牛頓的力學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及弗洛伊德對自我的研究為現代主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礎。 有些人將20世紀區分為現代時期與後現代時期,有些人則認為它們是同一個大範圍時期的兩個階段。本文章是關於從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發展出來的運動,有關後現代主義的部份請參見相關條目。 現代主義通常包含著集體主義跟個人主義的意識形態,講求集體跟個人功利性與共同體。現代主義也延伸了民族主義跟國際主義的內涵價值。.

新!!: 现代艺术和現代主義 · 查看更多 »

社会

會一詞並没有太正式明確定義,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個體構建而成的群體,占据一定的空間,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由於社會通常被認為是人類組成的,所以社會和人類社會一般具有相同的含義。在科學研究和科幻小說等等里面,有時亦可作“外星人社會”。狹義的社會,也叫“社群”,可以只指群體人類活動和聚居的範圍,例如是:鄉、村、鎮、城市、聚居點等等;廣義的社會則可以指一個國家、一個大範圍地區或一個文化圈,例如是英國社會、東亞社會、東南亞或西方世界,均可作為社會的廣義解釋,也可以引申為他們的文化習俗。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叫做社會學。.

新!!: 现代艺术和社会 · 查看更多 »

立体主义

立體主義()是前衛藝術運動的一個流派,對二十世紀初期的歐洲繪畫與雕塑帶來革命。.

新!!: 现代艺术和立体主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现代艺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现代艺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经济

經濟是指一定範圍(國家、區域、等)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與關係的系統之總稱。另一涵意是隐藏的不平等的欲望交换,經世濟民是和諧的分配不平等化。而研究經濟問題、探討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經濟現象成因的社會科學即稱為經濟學。.

新!!: 现代艺术和经济 · 查看更多 »

绘画

繪畫在技术層面上,是一個以表面作為支撐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顏色的行為,那些表面可以是紙張、油畫布、木材、玻璃、漆器或混凝土等,加顏色的工具可以时畫筆、也可以是刀、海綿或是等。 在藝術用語的層面上,繪畫的意義亦包含利用此藝術行為再加上圖形、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去達到表現出從事者希望表達的概念及意思这样一个目的。.

新!!: 现代艺术和绘画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现代艺术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翁貝托·薄邱尼

翁貝托·薄邱尼(義大利語:Umberto Boccioni,)是義大利的畫家、雕塑家以及未來主義提倡者。.

新!!: 现代艺术和翁貝托·薄邱尼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维亚尔

爱德华·维亚尔,法国画家,纳比派成员。其作品多为肖像画、室内画和装饰性壁屏,常以周围常见的食物为题材。维亚尔实现了拉斯金、莫里斯等人提出的“艺术平等”口号。 维亚尔1868年11月11日生于勃艮第地区小镇居索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先后任海军军官和税务员,母亲是裁缝。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877年随父亲迁居巴黎,6年后父亲去世,家庭来源全靠母亲支撑。这个时期他们经常搬家。1883年如龚德塞中学,在同学鲁塞尔劝说下学习艺术。1887年进入巴黎美术学院。他一生都在努力创作。.

新!!: 现代艺术和爱德华·维亚尔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家。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新!!: 现代艺术和爱德华·蒙克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康定斯基

康丁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即通用译法(音译)下的“瓦西里·坎金斯基”或譯為“康定斯基”,“康丁斯基”为本人物俄语人名传统特例,格里曆),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 儒略曆1866年12月4日,康丁斯基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在敖德萨度过童年。进莫斯科大学后,就读法律和经济学。1896年在慕尼黑学习绘画(写生,素描和解剖学),在俄国革命之后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为前卫艺术与官方的现实主义艺术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国,从1922年在包豪斯开始任教,1928年加入德国国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关闭。此后定居法国,在1939年加入法国国籍,1941年法国被纳粹占领,康定斯基没有选择前往美国定居,他在1944年逝于巴黎近郊的塞纳的内依。 与皮特·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一起,康定斯基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他还与其他人共同成立了一个为时不长但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团体“蓝骑士”。康定斯基的绘画售价曾近一千五百万美元。索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是康定斯基作品的最大藏家之一。 康丁斯基具有联觉(知觉混合)的能力,他可以十分清晰地听见色彩。这一效果对他的艺术产生主要影响。他甚至把他的绘画命名为“即兴”和“结构”,仿佛它们不是绘画而是音乐作品。.

新!!: 现代艺术和瓦西里·康定斯基 · 查看更多 »

當代藝術

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的作品是在當今出現的藝術作品,由發展而來也接續在現代藝術之後。在白話英語中,「現代」(Modern)和「當代」(Contemporary)是近義字,這導致許多非專業人士誤將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這兩個詞彙歸併在一起。 有人會將當代藝術代指目前這個時代正在實踐中的藝術風格,另外一個是指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到現在21世紀的藝術。如果是指後者,當代藝術也可以理解為後現代藝術,或者說有意識反對現代主義信條的藝術。然而,由於「後現代」可以指一個歷史時期,也可以是指一種藝術途徑,再加上現今有許多藝術家仍然以現代主義進行創作,或者說並沒有表現出後現代主義的特徵,因此使用具有較大包容性的「當代」一詞來稱呼會較為合適。.

新!!: 现代艺术和當代藝術 · 查看更多 »

照相寫實主義

照相寫實主義是基于相机和照相来采集视觉信息并依此创作画作的一派现实主义画风,产生于19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紐約。.

新!!: 现代艺术和照相寫實主義 · 查看更多 »

版画

画是通过印刷手段产生的视觉艺术形式。 和其他视觉艺术所不同的是,版画是通过版面的反转或者漏透而制作的,也可以说它是具有间接性和复数性的。 常见的版画有蚀刻版画、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等。.

新!!: 现代艺术和版画 · 查看更多 »

荷兰风格派运动

荷兰风格派运动(De Stijl),主张纯抽象和纯朴,外形上缩减到几何形状,而且颜色只使用紅、黃、藍三原色與黑、白二非色彩的原色。也被称为新塑造主义(neoplasticism)。.

新!!: 现代艺术和荷兰风格派运动 · 查看更多 »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法語:Expressionnisme)是20世纪初流行于法国、德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流派。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電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

新!!: 现代艺术和表现主义 · 查看更多 »

表演艺术

表演藝術,簡稱演藝,是一種艺术的表現形式,可以從話劇、音樂、舞蹈、歌劇、音樂劇、魔術、雜技、Cosplay等形式表現出來。通常使用兩種方式演繹,一是無語方式,僅用肢體動作表達所要表演的故事;另一種是語言和表演同時進行以達到標準。表演藝術也是中国傳統的藝術。 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不同,視覺藝術是指本質上是以作品來呈現藝術,而作品是以視覺目的為創作重點,例如繪畫、攝影、版畫和電影等,有關三維立體空間物件的作品,例如雕塑和建築則稱為造型藝術。而表演藝術是以表演者來呈現藝術。 表演者來呈現藝術是表演藝術的一大特點,表演者包括演員、舞者、音樂家、歌手、魔術師等。表演藝術也需要其他相關領域工作者的合作,例如詞曲創作者、劇場技術、編劇等。 表演藝術中有一種稱為行為藝術的項目,其中強調行為藝術者和觀眾的交流。 歐洲的表演藝術可回溯到西元前六世紀的希臘古典時代,像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等創作的希臘悲劇。在希臘化時代時喜劇也開始廣為流傳。後來到了歐洲黑暗時代,表演藝術挶限在宗教劇,後來文藝復興時強調人文主義思想,在音樂、舞蹈、歌劇都有許多的作品。十八世紀時隨著莫扎特的《費加洛的婚禮》等喜歌剧,大眾開始接觸歌剧。十九世紀時美國的非裔藝術家開始發展爵士樂和藍調。現代舞在二十世紀初開始受到大家的注意。.

新!!: 现代艺术和表演艺术 · 查看更多 »

颜色

色或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還包含心理等許多因素,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新!!: 现代艺术和颜色 · 查看更多 »

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是一種興起於1970年代的西方當代藝術類型。裝置藝術混合了各種媒材,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中創造發自內心深處的和/或概念性的經驗。裝置藝術家經常會直接使用展覽場的空間。許多人追溯裝置藝術的根源到較早期的如杜尚這些藝術家,他們使用現成的物件而非傳統上要求手工技巧的雕塑來創作。由於裝置藝術擁有1960年代觀念藝術的根源,在大多數的裝置藝術中,藝術家的強烈張力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這個特色讓裝置藝術與傳統雕塑的距離又更遠了些,因為後者是著重於形式。 裝置藝術使用的媒材包含了自然材料到新媒體,比如錄影、聲音、表演、電腦以及網路。 有些裝置藝術屬於場域特定藝術(Site specific art),它們只能存在於它們被創作出來的那個空間中。在紐約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就經常展出這樣的作品。.

新!!: 现代艺术和裝置藝術 · 查看更多 »

視覺藝術

視覺藝術(Visual Arts),簡稱視藝,是一種藝術形式,是指本質上是以視覺目的為創作重點的作品,例如素描、繪畫、攝影、版畫、燈光和電影。而牽涉到三維立體空間物件的作品,例如雕塑、建築及陶艺則稱為造型藝術(plastic arts),但有時也視為是視覺藝術的一部份。許多其他的藝術形式也會包含視覺藝術的成份,因此在定義上並不是非常嚴格。許多的藝術形式(像表演藝術、概念藝術及)包括視覺藝術的概念在內,但也包括其他的藝術概念。許多应用艺术也列在視覺藝術中,例如工業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及裝飾藝術等形式。 現今「視覺藝術」一詞的含义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摄影,和各种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於英國等地興起之前,「視覺藝術家」僅指從事繪畫和雕塑創作的藝術家,而不包括從事手工藝(handicraft)的工藝美術藝術家。 在西方藝術中認為繪畫的藝術價值是視覺藝術中最高的,在東方藝術中也有類似的情形。在兩種文化中繪畫都是極高度依靠畫家的想像力,而且畫家最不需參與日常的勞動。在中國畫中評價最高的是「文人畫」,理論上是不太參與勞作的文人所畫。西方的藝術分類也有類似的情形。.

新!!: 现代艺术和視覺藝術 · 查看更多 »

觀念藝術

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發生於1960年代的美國,不但已經在美术或視覺藝術領域中佔一席之地,也對當代藝術教育及其他藝術相關活動產生啟發性影響。觀念藝術是藝術的一種,主張作品所牽涉的意念比當中的物質性甚至傳統美學更為重要。不少人反對觀念藝術,當中的代表者為反觀念藝術主義者。.

新!!: 现代艺术和觀念藝術 · 查看更多 »

設計

所謂設計,即「设想和计划,设想是目的,计划是过程安排」,通常指有目標和計劃的創作行為、活动。 原意是“设置摆放其元素,并计量评估其效用”,现代通常指预先描绘出工作结果的样式、结构及形貌,通常要绘制图样。设计现在在服饰、建筑、工程项目、产品开发以及艺术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 现代艺术和設計 · 查看更多 »

马塞尔·杜尚

#重定向 馬塞爾·杜尚.

新!!: 现代艺术和马塞尔·杜尚 · 查看更多 »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是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后一位领导人,他和浪漫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欧仁·德拉克罗瓦之间的著名争论震动了整个法国画坛。 安格尔的画风线条工整,轮廓确切,色彩明晰,构图严谨,对后来许多画家如德加、雷诺阿、甚至毕加索都有影响。.

新!!: 现代艺术和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 查看更多 »

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年7月16日-1875年2月22日),法國著名的巴比松派畫家,也被譽為19世紀最出色的抒情風景畫家。畫風自然,樸素,充滿迷矇的空間感。 柯洛的一生都住在巴黎,到26歲才從商人轉為畫家,曾在畫家米謝隆與柏坦的畫室中學畫,相當喜愛寫生與旅遊,追循著他的畫,可說踏遍了全法國,以及英國、荷蘭、瑞士及義大利鄉間等地。從柯洛的畫中尤其可看出他很喜歡義大利田野風景。然而柯洛也很擅於畫肖像畫,歐洲就有不少博物館也收藏了他的肖像畫。 柯洛從1825年開始旅行,並一路素描和油畫寫生他所看到的風景,初期他的風格並不明顯,最多只是畫面的明度較高,自然光線較為具體,但到了1850年代,經過了25年的訓練,柯洛在54歲時發展出他獨特的羽毛狀畫風,此時他所畫的樹,雲,都相當具有蓬鬆感,畫面構圖也開始單純化,有人認為柯洛的畫中充滿了大量的詩意,多半是指他此時的風景畫。 他最著名的風景畫「維拉達福瑞小鎮」Ville d'Avray也是畫於這個時期(1867年) 他也是19世紀留下畫作量最豐富的畫家之一。.

新!!: 现代艺术和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 查看更多 »

讓-弗朗索瓦·米勒

尚-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他以寫實徹底描繪農村生活而聞名,是法國最偉大的田園畫家。 羅曼·羅蘭在所著的《米勒傳》指出:「米勒,這位將全部精神灌注於永恆的意義勝過剎那的古典大師,從來就沒有一位畫家像他這般,將萬物所歸的大地給予如此雄壯又偉大的感覺與表.

新!!: 现代艺术和讓-弗朗索瓦·米勒 · 查看更多 »

象征主义

象徵主义(Symbolism),是约1885-1910年间欧洲文学和视觉艺术领域一场颇有影响的运动。象徵主义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背弃对现实的直接再现,偏爱现实的多方面的综合,旨在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而有力的象徵来暗示各种思想。象徵主义把宗教神秘主義与反正常和色情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对所谓“原始性”的兴趣与复杂微妙的颓废崇拜结合起来。与这场运动有关的艺术家是法国的奥迪隆·雷东、居斯塔夫·莫羅和皮耶·皮維斯·德·夏凡納,奧地利的古斯塔夫·克林姆,比利时的,荷蘭的等。 中国的象徵主义艺术家有诗人李金髮。.

新!!: 现代艺术和象征主义 · 查看更多 »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éalisme)是在法国開始的文化運動,直接地源于达达主义,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其理论背景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帕格森的直觉主义。强调直觉和下意识。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人們對這場超現實主義運動瞭解得最多的是超現實主義的視覺藝術作品和超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藝術家將作品畫的像照片一樣,製造出讓人感到不舒服,覺得不合邏輯的意象,在作品中把日常的東西變為怪異的生物,還發明了許多利用無意識去表達自我的畫畫技法。 超现实主义源于达达主义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主要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巴黎。1920年以后超现实主义运动蔓延至各个领域,最终影响全球多个国家及语言的视觉艺术,文学,电源和音乐,乃至政治思想及政策实施,哲学及社会学理论。.

新!!: 现代艺术和超现实主义 · 查看更多 »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Dada或Dadaism)是一场兴起于一战时期的苏黎世,涉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新!!: 现代艺术和达达主义 · 查看更多 »

都斯博格

#重定向 特奥·凡·杜斯伯格.

新!!: 现代艺术和都斯博格 · 查看更多 »

阿爾豐斯·慕夏

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aria Mucha,,)是一位捷克籍的畫家與裝飾品藝術家,曾赴法国求学,并在巴黎扬名。其海报作品以端庄优雅的女性人物形象和唯美的線條聞名,形成獨樹一格的風格。他的姓有时也按捷克语的发音翻译为“慕哈”。.

新!!: 现代艺术和阿爾豐斯·慕夏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路斯

阿道夫·弗朗茲·卡爾·維克多·瑪麗亞·路斯(),奧地利建築師,出生在摩拉維亞。在歐洲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在他的論文《》裡,提出反對維也納分離派(新藝術運動的維也納分支)的觀點。在這篇和其他幾篇論文裡,他為現代主義建築理論的創建和批判做出了貢獻。.

新!!: 现代艺术和阿道夫·路斯 · 查看更多 »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Aristide Joseph Bonaventure Maillol,)是法国雕塑家和画家。.

新!!: 现代艺术和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 查看更多 »

那比派

那比派(Les Nabis)是1890年代法國的美術、平面藝術流派,由一群後印象派的前衛藝術家所組成。成員最初是一群對當代藝術及文學有興趣的朋友,他們多是1890年代晚期巴黎私立盧多夫·朱利安藝術學校的學生。 主要代表人物有:愛德華•維亞爾Edouard Vuillard(1968-1940) 保羅•瑟盧塞爾 Category:藝術類型 Category:十九世紀藝術團體 Category:後印象派 Category:法國藝術 Category:藝術運動.

新!!: 现代艺术和那比派 · 查看更多 »

野兽派

野獸派(Les Fauves)是20世紀率先崛起的象徵主義畫派,畫風強烈、用色大膽鮮豔,將印象派的色彩理論與梵高、高更等後印象派的大膽塗色技法推向極致,不再講究透視和明暗、放棄傳統的遠近比例與明暗法,採用平面化構圖、陰影面與物體面的強烈對比,脫離自然的摹仿。 野獸派主要由亨利·馬蒂斯、「古典野獸」安德烈·德朗領導,代表畫家另有「水彩野獸」勞爾·杜菲、「聖經野獸」喬治·盧奧、「風景野獸」烏拉曼克、馬爾肯、賈曼恩等,畫風特色是狂野的色彩、強烈的視覺衝擊,慣用紅、青、綠、黃等醒目的強烈色彩作畫,他們吸收了非洲、波利尼西亞和中南美洲原始藝術的呈現方式,以單純的線條、色塊表達自己強烈的感受。 野獸派的壽命相當的短,1905年巴黎秋季沙龍之後的第三年,野獸派幾乎已消失無蹤。然而,儘管如此,野獸派對後來的現代藝術影響仍十分深遠,康定斯基、德勒斯登、雅夫楞斯基都受了野獸派一定程度的薰陶。.

新!!: 现代艺术和野兽派 · 查看更多 »

艺术

艺术(Ars;法語、Art;西班牙語、Arte;Kunst)指憑藉技巧、意願、想象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新!!: 现代艺术和艺术 · 查看更多 »

雕塑

雕塑是一種造型艺术,以物质材料和手段制作的三维空间形象的视觉艺术。雕塑最早主要是使用雕(通过减除材料来造型)及塑(通过叠加材料来造型)的方式,在石、金属、木、陶瓷等材料來創作,不過現代主義的雕塑,在材料及創造手法上都有很高的自由度,可以利用雕、焊接、模塑或鑄造的方式,在各種不同的材質上進行創作。 比其他材質易腐壞的雕塑更可以在長時間後保存下來,古文化所留下的雕塑也多半以石雕及陶藝為主。同時期也有很多傳統的木雕,但很多都已經腐朽無法保存。古文化的雕塑許多曾都有亮麗的顏色,但現在多半已經褪色。 在很多文化中,雕塑是宗教崇拜的中心,一直到最近幾世紀之前,大型雕塑都還非常昂貴,非一般個人有能力可能負擔,因此大型雕塑多半是宗教或政治的產物。像古地中海、印度、中國、南美及非洲的古文化都留下許多的雕塑。 西方文化中的雕塑起源於古希臘,許多希臘的雕塑家在古典希臘時期創作了許多傑出的雕塑品。在中古世紀,哥特式雕塑表現了基督教中的痛苦及激情,文藝復興時期崇尚古典作品,像米开朗基罗的大衛像就是當時著名的作品。現代主義雕塑較不著重傳統的工藝及人體的描繪,改用和作為其作品的呈現。.

新!!: 现代艺术和雕塑 · 查看更多 »

J·M·W·透纳

#重定向 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

新!!: 现代艺术和J·M·W·透纳 · 查看更多 »

抽象

抽象在不同領域中的不同意思:.

新!!: 现代艺术和抽象 · 查看更多 »

抽象表現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或稱紐約畫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之後盛行二十年、以紐約為中心的藝術運動,是受世界矚目的美國藝術,一般被认為是一種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而非直接描繪自然世界的藝術。.

新!!: 现代艺术和抽象表現主義 · 查看更多 »

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Minimalism),又稱微模主義,並不是現代所稱的簡約主義,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60年代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又可稱為「Minimal Art」,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而走向極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於觀者面前為表現方式,意圖消彌作者藉著作品對觀者意識的壓迫性,極少化作品作為文本或符號形式出現時的暴力感,開放作品自身在藝術概念上的意像空間,讓觀者自主參與對作品的建構,最終成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新!!: 现代艺术和極簡主義 · 查看更多 »

欧仁·德拉克罗瓦

歐仁·德拉克拉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國著名浪漫主义畫家。.

新!!: 现代艺术和欧仁·德拉克罗瓦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现代艺术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波普藝術

--(Pop Art,又译为“--”或“通俗藝術”),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普普藝術試圖推翻抽象表現藝術並轉向符號,商標等具象的大眾文化主題。普普藝術這個字目前已知的是由1956年英國藝術評論家羅倫斯·艾偉(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 普普藝術同時也是一些諷刺市儈貪婪本性的沿伸。簡單來說,普普藝術是當今較底層藝術市場的前身。普普藝術家大量複製印刷的藝術品造成了相當多評論。早期某些波普藝術家力爭博物館典藏或贊助的機會。並使用很多廉價顏料創作,作品不久之後就無法保存。這也引起一些爭議。1960年代,普普藝術的影響力量開始在英國和美國流傳,造就了許多當代的藝術家。後期的普普藝術幾乎都在探討美國的大眾文化。 從意識型態和社會發展的背景來看,普普藝術在1960年代來反抗當時的權威文化和架上藝術,不但具有對傳統學院派的反抗,也同時具有否定現代主義藝術的成份,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是普普藝術的精神核心。 普普藝術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流行時尚有相當特別而且長久的影響力。不少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師都直接或間接的從普普藝術中取得靈感。.

新!!: 现代艺术和波普藝術 · 查看更多 »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最早出现于1908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

新!!: 现代艺术和未来主义 · 查看更多 »

浪漫主义

浪漫主義(Romantik;Romantisme;Romanticism)是開始於18世紀德國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於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浪漫主義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及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所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於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裡發生的事件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影響了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致力於宣揚那些在他們看來被忽略了的英雄個人所達成的成就,它正當化了個人的藝術想像力,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美學權威之一,突破了對於藝術的傳統定義。浪漫主義對於歷史和自然題材的強烈訴諸,便是形成這種理念的基礎。.

新!!: 现代艺术和浪漫主义 · 查看更多 »

文森特·凡·高

#重定向 文森特·梵高.

新!!: 现代艺术和文森特·凡·高 · 查看更多 »

摄影

摄影(Photography)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數碼照相机进行靜態圖片摄影,靜態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而攝影機(攝像放像機)則可以動態攝影,例如電視、電影。目前部分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同時具有靜態攝影與動態攝影的功能。.

新!!: 现代艺术和摄影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馬奈

愛德華·馬奈(法文:Édouard Manet,),出生在法國巴黎的寫實派與印象派之父。 馬內的畫風乍看之下應該屬於古典的寫實派畫風,其人物細節都相當有真實感。但馬內之所以也被歸為印象派畫家的原因,在於他所畫的主題,顛覆了寫實派的保守思考。要畫戰爭,就畫衝突性高的,被處決的畫面。要畫野餐,就畫爭議性高的對比,裸女自然的坐在穿西服的紳士當中。馬內很明顯的表示出,印象派並不僅僅靠繪畫技巧來與眾不同,主題也可以重新思考的一個概念。.

新!!: 现代艺术和愛德華·馬奈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現代藝術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