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之间的区别

無畏號航空母艦 vs. 雷伊泰灣海戰

無畏號航空母艦(USS Intrepid CV-11)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它是美軍第四艘以無畏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美國海軍於1803年俘獲的一艘火船。 無畏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建造僅開始數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無畏號等航空母艦。1943年無畏號下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特别是雷伊泰灣海戰。戰後無畏號退役封存,在韓戰後開始進行SCB-27C改建,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11,於1954年在大西洋艦隊重新服役。稍後無畏號又進行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 1962年無畏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1,繼續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稍後無畏號參與美國的太空計劃,分別擔任水星-宇宙神7號及雙子座3號的救援船。1966年至1969年,無畏號曾三次前往西太平洋,參與越戰。雖然無畏號其時已改編為反潛航母,但美軍臨時將之改編為輔助攻擊航母,故無畏號亦有派飛機到陸上參與攻擊。 無畏號在1974年退役,並一度預備出售拆解;但在民間組織努力下,海軍在1981年將無畏號捐贈到紐約作博物館艦。1982年無畏號除籍;而同年無畏號海、空暨太空博物館於哈德遜河河畔正式開放,自此成為曼哈頓的重要地標及旅遊點。1986年,無畏號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萊特灣海戰(英文:Battle of Leyte Gulf,日文:レイテ沖海戦),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以兩軍投入戰場的軍艦總噸位而言,莱特湾海战堪稱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世界上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和戰列艦海戰,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 海战進行的时间从1944年10月20日持续至10月26日,在6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200萬噸,其中盟軍艦隊多達133萬噸,日本海軍則達73萬噸。合計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此次戰鬥。 馬里亞納海戰戰役失利後,已喪失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防線的日本雖居劣勢,但若是再失去菲律賓或臺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將斷絕,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因此日軍決定孤注一擲,企图击退盟军在莱特岛的登陆部队,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在經過許多的考量下,放棄原先攻打臺灣的計劃,而改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结果如所預料,数量上远居於劣势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战败。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上、陸基等航空力量全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从此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再是一个战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洲所屬巡洋舰澳大利亚號被重创,似乎顯示特攻取得了一些效果。.

之间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相似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有(在联盟百科)44共同点: 千歲號航空母艦大和號戰艦大西瀧治郎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大淀號輕巡洋艦太平洋战争妙高號重巡洋艦威利斯·李宇垣纏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小威廉·海爾賽企業號航空母艦 (CV-6)利根號重巡洋艦獨立號航空母艦 (CVL-22)珍珠港事件班寧頓號航空母艦碉堡山號航空母艦磯風號驅逐艦第2艦隊 (日本海軍)第二次世界大战瑞鶴號航空母艦熊野號重巡洋艦特別攻擊隊聖哈辛托號航空母艦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菲律賓海海戰高雄號重巡洋艦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足柄號重巡洋艦錫布延海...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航空母舰蘭利號航空母艦 (CVL-27)那智號重巡洋艦長門號戰艦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雪風號驅逐艦栗田健男榛名號戰艦武藏號戰艦沖繩島漢考克號航空母艦摩耶號重巡洋艦愛宕號重巡洋艦 扩展索引 (14 更多) »

千歲號航空母艦

千歲(ちとせ)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艦船。千歲型的一號艦。在當初建造時為水上機母艦,在太平洋戰爭中改裝成航空母艦。姐妹艦為「千代田」。.

千歲號航空母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千歲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大和號戰艦

大和(やまと/ヤマト)#内令昭和15年7月(2)p.2『達第百四十八號 呉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中ノ戦艦一隻ニ左ノ通命名セラル 昭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海軍大臣吉田善吾 戦艦 大和(ヤマト)』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史上最大的戰艦。大和型戰艦一號艦。正式稱呼為「軍艦 大和」。艦名的由來是以奈良縣的舊國名(令制國)大和國來命名。使用日本歷史的原點的中心地及日本的代名詞大和作為艦名,可知日本海軍對該艦期待的程度。「大和」為集結當時日本最高的技術而建成,在全世界戰艦史上擁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備有最大的46厘米主砲,而防禦面上的重要區域(Vital part)為針對防禦46厘米砲,在建造期間更使用了模組作業,並成功縮短建造時間及提高工作效率。由於其存在為當時最高軍事機密,因此在戰爭開始到完工為止的這段的時間內能拍到的照片非常少。 「大和」於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開戰後的12月16日開始服役,並在2月12日成為聯合艦隊旗艦。該任命直至2月,由改良了司令部設備的同型艦「武藏」進入楚克錨地後接替為止。4月7日,「大和」在天一號作戰期間,遭受美軍特遣艦隊大量艦載機的猛烈飽和攻擊,於坊之岬海戰中被擊沉。.

大和號戰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大和號戰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大西瀧治郎

大西瀧治郎(;)是日本海軍將領,兵庫縣出身,海軍兵學校40期,最終軍階為海軍中將。歷任第一航空艦隊長官、軍令部次長等職。神風特攻隊創始者。.

大西瀧治郎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大西瀧治郎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USS Hornet CV-12)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四號艦。她是美軍第八艘以大黃蜂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海軍的一艘單桅縱帆船。 大黃蜂號於1942年開始建造,艦名原為奇爾沙治(Kearsarge)。同年10月,美軍在聖克魯斯群島戰役損失了大黃蜂號,美軍在稍後將建造中的CV-12更名為大黃蜂號,以作紀念。1943年大黃蜂號下水服役,並在1944年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更避過了日軍所有攻擊。戰後大黃蜂號退役封存,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A改建,又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2),於1953年在大西洋艦隊重新服役。翌年大黃蜂號返回太平洋艦隊,又在稍後進行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 1958年大黃蜂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2,繼續留在太平洋執勤。稍後大黃蜂號參與美國的太空計畫,先後擔任太陽神3號、太陽神11號及太陽神12號的救援船;並在越戰期間到越南外海執勤,但未有參與陸上攻擊。 大黃蜂號在1970年退役,並在1989年除籍。雖然大黃蜂號在1991年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但海軍仍在1993年將大黃蜂號出售,並在1995年將之拖到拆船廠拆解。在民間組織努力下,海軍在同年中止出售合約,於1998年正式將大黃蜂號交予民間組織,用作博物館艦。同年大黃蜂號博物館在阿拉米達正式開放。.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大淀號輕巡洋艦

大淀號輕巡洋艦()是日本帝國海軍的輕巡洋艦。艦名來源為宮崎縣內最大的河川大淀川。大日本帝國海軍最後的聯合艦隊旗艦。為昭和十四年度的中通過建造,日軍在官方文書上稱為巡洋艦丙昭和13年9月19日付 海軍省『昭和14年度海軍軍備充実計画細項ニ関スル対大蔵省説明資料』、昭和13年7月11日付 艦政本部総務部第一課『次期補充計画艦種ノ仮称ニ関スル件覚』など。,又稱丙型巡洋艦。.

大淀號輕巡洋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大淀號輕巡洋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太平洋战争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太平洋战争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妙高號重巡洋艦

妙高」號重巡洋艦(みょうこう/めうかう)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第五號重巡洋艦,「妙高型重巡洋艦」的一號艦。於橫須賀海軍工廠動工,在1929年至1946年間服役。其命名取自新潟縣的妙高山,於戰後由海上自衛隊第七護衞艦隊的其中一艘金剛型護衞艦繼承 。.

妙高號重巡洋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妙高號重巡洋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威利斯·李

小威利斯·奧古斯塔斯·李(Willis Augustus Lee, Jr.,)海軍中將,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美國男子射擊隊成員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快速戰鬥艦部隊指揮官。.

威利斯·李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威利斯·李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宇垣纏

宇垣纏(うがき まとめ)(,1890年2月15日–1945年8月15日)是旧日本海军將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联合舰队参谋长。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后,宇垣缠带领最后一支特别攻击队出击自杀。.

宇垣纏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宇垣纏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

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USS Franklin,舷號CV-13),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五號艦。她是美軍第五艘以富蘭克林為名的軍艦,但紀念對象卻仍有爭議。其一說法指,雖然前四艘富蘭克林號確實為紀念美國立國元勳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但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只不過是繼承前四艦之艦名,並無特殊紀念對象;真正紀念富蘭克林本人的航空母艦應為好人理查號。而另一說法則以艦上銅匾為據,指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是紀念美國內戰的富蘭克林戰役。不論如何,艦上水兵仍以本傑明·富蘭克林之名,暱稱富蘭克林號為大班(Big Ben)。 富蘭克林號於1942年開始建造,在1944年初服役,並在菲律賓海海戰後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空襲日本本土期間,富蘭克林號被日軍轟炸機重創,幾乎沉沒,但最終仍成功撤出戰場,並以自身動力返國維修。戰後富蘭克林號退役停放,雖先後重編為攻擊航母、反潛航母及飛機運輸艦,但未再出海執勤。1964年富蘭克林號除籍,於1966年出售拆解。.

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小威廉·海爾賽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海爾賽五星上將GBE,USN(William Frederick Halsey, Jr.,),又譯為--、豪爾錫,是一名美國海軍軍官,於二戰太平洋戰爭的大部分期間皆擔任第三艦隊司令,对抗日本在此地區的擴張。.

小威廉·海爾賽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小威廉·海爾賽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企業號航空母艦 (CV-6)

企業號航空母艦(USS Enterprise,舷號CV-6,綽號大E或幸运E(Big E或Lucky E)),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約克鎮級航空母艦的二號艦。它是美軍第七艘以企業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軍俘獲並更名的一艘英國單桅縱帆船。 企業號在1934年開始建造,在1936年下水,並於1938年服役。接著企業號參與了一次,在1940年編入駐太平洋的。1941年美國太平洋艦隊重設後,企業號仍舊留在太平洋服役。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企業號原定在前一日進入港口,但因風浪而有所延誤,僥倖避過一劫。此後企業號參與了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的大部分重要戰鬥,由早期的空襲東京、中途島海戰及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到美軍反攻的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菲律賓戰役及雷伊泰灣海戰,以及晚期的硫磺及琉球群島戰事。1945年5月沖繩戰役期間,企業號接連被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擊傷,被迫返回美國維修,使之錯過日本投降前最後三個月的戰鬥。 大戰結束後,戰績彪炳的企業號參與了接載美軍返國的,最後在1947年退役停放。美國海軍部長福萊斯特曾稱讚企業號為美國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佳象徵,並請求政府將企業號如同憲法號一樣永久保存,然而企業號在戰後多次的捐贈計畫都因故失敗。1952年及1953年企業號先後被重編為攻擊航母及反潛航母,但艦體並沒有作任何改裝。1956年海軍將企業號除籍並出售拆解。艦艇的老兵組織試圖籌款購入企業號不果,而企業號最終在1958年拆解。在老兵的強烈要求下,海軍將在同年開始建造的全球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命名為企業,以資紀念。.

企業號航空母艦 (CV-6)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企業號航空母艦 (CV-6)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利根號重巡洋艦

利根()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重巡洋艦。利根型重巡洋艦(二等巡洋艦利根型)的1號艦#艦艇類別等級表(昭和15年12月25日)p.2『艦艇類別等級表|軍艦|巡洋艦|二等|利根型|利根、筑摩|』。艦名為跟從二等巡洋艦的命名慣例,便用流經關東地方的利根川命名。亦為第二艘便用該名稱的帝國海軍艦船。4座主砲塔集中在艦前部,而後部設有飛機彈射甲板及水上偵察機的準備場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相當特別的艦型。艦内神社為香取神宮。艦名現由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所繼承。.

利根號重巡洋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利根號重巡洋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獨立號航空母艦 (CVL-22)

立號航空母艦(USS Independence CVL-22)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她是美軍第四艘以獨立為名的軍艦。 獨立號是在1941年5月1日開始在紐約造船廠建造,起造時原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五號艦阿姆斯特丹號(USS Amsterdam CL-59);但建造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美軍航空母艦短缺,故最終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 1942年2月12日,獨立號開始改建為航空母艦,更改艦名及舷號(由CL-59改為CV-22);而海軍則在3月18日修改建造合約。同年8月22日,獨立號下水,並在1943年1月14日服役。7月15日,獨立號等改裝航空母艦被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L-22。 稍後獨立號加入太平洋戰爭,參與多場戰役,直到戰爭結束;亦曾短暫與薩拉托加號、企業號等改編為夜戰航空母艦。 戰後獨立號參與(Operation Magic Carpet),運載美軍返國,並在稍後於十字路口行動核試用作靶艦。獨立號雖未在核試中沉沒,卻受嚴重的輻射污染,最終在1951年1月29日被海軍於三藩市外海鑿沉。 獨立號在二戰中獲得八顆戰鬥之星。 2015年4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NOAA)科學家宣布,在三藩市對出的太平洋海域發現沉睡海底逾60年的二戰著名美國航空母艦「獨立」號。。.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獨立號航空母艦 (CVL-22) · 獨立號航空母艦 (CVL-22)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又名突襲珍珠港,日本稱之珍珠灣攻擊(真珠湾攻撃)或夏威夷作戰(ハワイ作戦)、AI作戰、Z作戰,是日本海軍於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對美國海軍夏威夷領地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突襲作戰。 攻擊珍珠港的计划源自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日本自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國策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1938年,时任日本首相近衞文麿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严重威胁到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利益,引发美国强烈抗议。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與英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石油。由於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之必備要素,美國此舉令日本最終決定南進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干涉,因此必須致命地打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擬定攻擊珍珠港的計畫。 日本海軍派出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由於美軍受到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然而,日軍之勝利並不完全: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內。即使如此,和美國的損失比起來,日本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共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艇乘員被俘虜。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由於日本這次未宣而戰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軸心國最終滅亡。另外,由於參戰前富兰克林·罗斯福總統親同盟國、欲加入世界大戰的態度,出現知道日軍即將攻擊珍珠港、卻不加以警告的陰謀論,其至今仍充滿爭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之一日」,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珍珠港事件 · 珍珠港事件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班寧頓號航空母艦

班寧頓號航空母艦(USS Bennington CV-20)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二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班寧頓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的班寧頓之戰。 班寧頓號在1942年開始建造,並在1944年下水服役,於1945年初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班寧頓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A現代化改建,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20)。改建後班寧頓號重返現役,其時韓戰已經停火。稍後班寧頓號再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然後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 1959年,班寧頓號再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20,繼續在太平洋服役。北部灣事件後,美國開始全面參與越戰;班寧頓號亦曾作多次越戰巡航,但未有派飛機到陸上作戰,僅為艦隊提供反潛警備。在役晚年,班寧頓號亦參與了早期的太陽神計畫,回收了太陽神4號的太空艙。 班寧頓號在1970年退役,然後停放多年,最後於1989年除籍,並在1994年出售到印度拆解。.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班寧頓號航空母艦 · 班寧頓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碉堡山號航空母艦

碉堡山號航空母艦(USS Bunker Hill CV-17)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九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碉堡山為名的軍艦,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血腥的碉堡山戰役(Battle of Bunker hill);艦上水兵暱稱之為假日特快(Holiday Express)。 碉堡山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數月後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碉堡山號等航空母艦。1943年碉堡山號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最終在沖繩戰役期間被神風自殺飛機重創,而要撤出戰場。戰後碉堡山號退役停放,雖先後重編為攻擊航母、反潛航母及飛機運輸艦,但未再出海執勤,而是留在聖地牙哥作電子測試平台。1966年碉堡山號除籍,於1973年出售拆解。.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碉堡山號航空母艦 · 碉堡山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磯風號驅逐艦

磯風(いそかぜ)為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 根據大日本帝國海軍發布的軍艦命名準則,驅逐艦是以天氣現象命名。磯風意即「吹向海灘的風」,後期的磯風驅逐艦名稱則是繼承了原本四艘"天津風型驅逐艦"之一的"磯風"號驅逐艦之名 ,是--的驅逐艦。--和--並稱二次大戰中帝國海軍最優秀的量產驅逐艦。 1942年6月4日,磯風擔任蒼龍號航空母艦的護衛,曾被命中接近彈一枚。 1945年4月7日,磯風參加了大和特攻,最後因重傷無法航行,由僚艦雪風實行砲擊處分擊沉。.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磯風號驅逐艦 · 磯風號驅逐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第2艦隊 (日本海軍)

2艦隊為舊大日本帝國海軍之一部隊。排除因華盛頓海軍條約1921年度1年間受到大量廢艦之約制及第1艦隊為常設艦隊之影響,第二艦隊為1903年創設開始到1945年壞滅間之常時編制艦隊。完全以巡洋艦和巡洋戰艦作為前線部隊的主力。.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第2艦隊 (日本海軍) · 第2艦隊 (日本海軍)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瑞鶴號航空母艦

(瑞鶴,平假名:ずいかく,羅馬字:Zuikaku)号航空母舰是日本海軍的大型航空母艦。翔鹤级航空母舰的二號艦。 www.history.navy.mil.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瑞鶴號航空母艦 · 瑞鶴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熊野號重巡洋艦

野(平假名:くまの)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重巡洋舰。最上级重巡洋舰4号舰。设计建造时搭载155毫米主炮,所以归为二等巡洋舰(轻巡洋舰)。之后换装203毫米主炮后成为重巡洋舰。.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熊野號重巡洋艦 · 熊野號重巡洋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特別攻擊隊

特別攻擊隊(),最有名的一支为神风特别攻击队通称为「神風特攻隊(Kamikaze)」、「神风突击队」、「神風敢死隊」,由日本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首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軍在中途島海戰失败后,为了对抗美国海軍强大的优势,挽救其战败的局面,利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按照「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要求,对美国海軍舰艇编队、登陆部队及固定的集群目标实施的自杀式攻擊的特別攻擊隊。這種行為廣泛地用於二戰後期的戰場上,皆因日本的兵力、武器裝備、補給物資均遜於盟軍,日軍於是利用自殺式襲擊,以最少資源獲取最高破壞力。 神风敢死队的战果不同方面的数据不同,但至少47艘盟军舰船被击沉,300多艘被击伤。近4,000名神风敢死队员丧生,其中有24%的飞机击中目标。神风自杀机本质上是飞行员制导航空炸弹,飞机上满载炸药和航空燃油,飞行员的使命是驾驶飞机撞击敌方舰船,因此命中率远高于传统炸弹,破坏力也更大。即使在飞机损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命中目标。攻击对象主要是盟军舰船,尤其是航空母舰。 在几次重大失利后,1944年10月神风自杀机投入使用。此时日军丧失了制空权,有经验的飞行员也伤亡殆尽。国内的工业生产也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但日本军政府不愿意投降。神风自杀机的目的是破坏美军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使之作战能力瘫痪。 除去神风自杀机,神风攻击还包括自杀潜艇、自杀鱼雷、自杀快艇、自杀潜水员。纳粹德国也建立了,没有像神风攻击队这样大规模使用。大规模的神风攻击得益于日军的武士道精神:为了忠诚和荣誉,直到战死,絕不投降。 2014年2月4日日本鹿儿岛县南九州市的“知览特攻和平会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递交申请书,要求将“神风特攻队”的队员遗书、信件等333件物品,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而在6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国内委员会公布了2015年世界记忆遗产的申报名单,其中不包括“神风特攻队”队员的遗书。但申遗方表示,他们原本计划兩年后继续申请,后来在2015年4月日本方面宣布,再次为神风特攻队队员的遗书和信件等资料,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日本方面最晚将在6月提交申请书。.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特別攻擊隊 · 特別攻擊隊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聖哈辛托號航空母艦

圣哈辛托号輕型航空母艦(USS San Jacinto CVL-30)是美國海軍一艘活躍於二次大戰期間的航空母艦,也是美國海軍史上第二艘以為名的戰鬥用船隻(第一艘是一艘於1850年時下水的(Screw frigate))。.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聖哈辛托號航空母艦 · 聖哈辛托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或譯道格拉斯·麦克亞瑟,是美国著名军事将领,1937年出任菲律宾陆军總司令,1944年授衔五星上将,华人常称其为“麦克阿瑟元帅”,簡稱“麦帅”。1930年代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是太平洋战争中同盟國軍隊主要指挥官之一。他因在菲律宾战役中的表现获颁荣誉勋章,他和父亲小亚瑟·麦克阿瑟是史上第一对都获得过荣誉勋章的父子。.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海海戰

菲律賓海海戰(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 日本則稱為馬里亞納海戰,マリアナ沖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间的一次海戰,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對決,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6月19日持續至6月20日,战场在馬里亞納群島塞班島附近海域。 1942年下半到1943年上半,盟軍藉由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勝利,奪得太平洋戰場優勢,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海軍上將在中太平洋展開攻勢,著名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陸軍上將自澳大利亞向印尼、菲律賓發動跳島作戰,1944年上半兩條戰線都已迅速接近日本,勢不可檔。 為了進一步削弱日本的工業力,盟軍需要佔領地位重要、位處日本「絕對國防圈」上的馬里亞納群島做為B-29戰略轟炸機基地,尼米茲派出手中的得力戰將、中途島戰役的英雄斯普鲁恩斯中將執行攻佔馬里亞納的任務,其手上握有第五艦隊15艘航空母艦的重兵,6月15日在塞班島成功登陸,由於進展順利,斯普鲁恩斯原訂18日攻佔關島。 日本總部也意識到美軍的企圖,豐田副武接替殉職的古賀峰一成為聯合艦隊總司令後,於5月20日發起「阿」號作戰(あ号作戦),希望在美軍攻擊馬里亞那之際,由小澤治三郎中將帶領的9艘航空母艦組成的機動部隊可以對美軍第五艦隊進行致命打擊。 戰役結果日軍損失三艘航空母艦、378架飛機。 此戰役影響甚大,日本喪失西太平洋制海權,艦隊主力航空母艦損失慘重,艦載機消耗殆盡,使之無法在4個月後的史上最大海戰雷伊泰灣海戰派出飛機支援艦隊,美軍則大獲全勝,只有少數艦隻輕傷,鞏固了塞班的登陸,接下來2個月逐步將馬里亞納佔領,也有了直接以B-29轟炸日本本土的實力,同時與麥克阿瑟的戰線形成夾擊菲律賓群島的態勢。 马里亚纳海战的落敗标志着日本的绝对国防圈已經不复存在,日本的東條英機政權在此期间倒台。.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菲律賓海海戰 · 菲律賓海海戰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高雄號重巡洋艦

(たかお/たかを)#達昭和2年6月p.41『達第八十六號 補助艦艇製造費ヲ以テ昭和二年度ニ於テ建造ニ着手ノ一等巡洋艦二隻ニ左ノ通命名セラル|昭和二年六月二十三日 海軍大臣岡田啓介|横須賀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一萬頓級巡洋艦 高雄タカヲ|呉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一萬頓級巡洋艦 愛宕アタゴ』是大日本帝國海軍(以下為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一等巡洋艦高雄型1號艦。.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高雄號重巡洋艦 · 雷伊泰灣海戰和高雄號重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

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CVL-24)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貝勞森林為名的軍艦,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貝勞森林戰役;該戰美國海軍陸戰隊以極高死傷,將德軍驅逐出貝勞鎮西南的林地,最終阻止德軍向巴黎推進。 貝勞森林號在1941年8月11日開始在紐約造船廠建造,原建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十四號艦,艦名為紐黑文;但建造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美軍航空母艦短缺,故最終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 1942年2月16日,貝勞森林號開始改建為航空母艦,並更改舷號(由CL-76改為CV-24);而海軍則在3月18日修改建造合約,並在31日更改艦名。同年12月6日,貝勞森林號下水,並在1943年3月31日服役。7月15日,貝勞森林號等改裝航空母艦被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L-24。 稍後貝勞森林號加入太平洋戰爭,參與多場戰役。戰後貝勞森林號參與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運載美軍返國,然後在1947年退役封存。 1953年9月5日,美國將貝勞森林號外借到法國海軍服役。為紀念昔日一戰美軍的援助,法軍保留貝勞森林號艦名,僅轉為法文拼寫(Bois Belleau)。稍後貝勞森林號前往越南,但在抵達下龍灣前,奠邊府戰役結束。日內瓦會議後,貝勞森林號返回法國,並在稍後參與阿爾及利亞戰爭。 1960年9月12日,貝勞森林號歸還美國,在同年10月1日除籍,最終在11月21日出售拆解。 貝勞森林號在二戰中獲頒總統單位嘉獎勳表(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及12顆戰鬥之星。.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 · 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足柄號重巡洋艦

足柄」號重巡洋艦(あしがら)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第七號重巡洋艦,「妙高型重巡洋艦」的三號艦。於川崎重工業神戶造船所動工,在1929年至1945年間服役。其命名取自神奈川縣箱根的足柄山,於戰後由海上自衛隊第2護衛隊群第2護衛隊二號艦愛宕型護衛艦繼承。.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足柄號重巡洋艦 · 足柄號重巡洋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錫布延海

錫布延海(Sibuyan Sea)是位於菲律賓中央的一個小海域,分隔呂宋島與米沙鄢群島(Visayas)。南至班乃島(Panay),西至民多羅島(Mindoro),北至呂宋的比科爾半島(Bicol)。 錫布延海中有朗布隆島(Romblon)。太平洋戰争進行中的1944年10月24日,日軍與美軍在此地展開了錫布延海戰。武藏號戰艦於錫布延海沉沒。 Category:菲律賓海域 Category:亚洲陆间海.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錫布延海 · 錫布延海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胡蜂號航空母艦(USS Wasp CV-18)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號艦,亦是美軍第九艘以胡蜂為名的軍艦。艦上水兵以胡蜂之形象,暱稱胡蜂號為強力蜂刺(Mighty Stinger)。 胡蜂號在1942年開始建造,起初命名為奧里斯卡尼(Oriskany),但在數個月更改,以紀念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沉沒的胡蜂號。1943年胡蜂號下水服役,並在1944年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胡蜂號退役停放,並在1949年進行SCB-27A現代化改建。改建完成時,韓戰已爆發一年多,但胡蜂號未前往西太平洋,而是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一帶執勤。1952年胡蜂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8),並在1955年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1956年胡蜂號再重編為反潛航艦(CVS-18),多次參與北約的海上演習,亦曾多次回收雙子座計畫的太空艙。 胡蜂號在1972年退役除籍,並在1973年出售拆解。.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航空母舰

航空母艦(常簡稱為航--母、航--艦、空--母,美規常用代號為CV+其他字母以分類)是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军舰,艦體通常擁有供飞机起降的巨大甲板和座落於左右其中一側的島式艦橋(一般稱為「艦島」)。航艦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隊中的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支援和遠程打擊能力。航空母艦是目前最大的武器系统平台,发展至今已是現代蓝水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作戰艦艇之一。 航空母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飛機作戰能力實用化後的影響,在各國航空技術進步、進而使陸基飛機有能力攻擊地面目標的同時,海軍亦用飛機來進行偵查與攻擊敵軍偵察機,因此出現了專門供水上飛機整備與其他雙翼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一戰後,各大海軍強國主要仍維持著崇尚排水量大、裝載大口徑艦砲軍艦的大艦巨砲主義,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軍事理論家提倡將飛機用於攻擊軍艦的作法,因此研製出多種形式的航空母艦、奠定未來海空兵力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發後,航艦的重要性日益浮現,而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馬來亞海戰的結果中顯示,大型軍艦在飛機的空中攻擊下十分脆弱,大艦巨砲主義也因此走向終結,到了戰爭後期各國不但趕緊將許多艦船改裝成臨時航母之外,還出現了如菲律賓海海戰此類的航艦大戰。 二戰結束後,航空母艦的地位一度因為核武器的出現而產生爭議與討論,特別是在受到核武器攻擊下的生存能力,但到了朝鲜战争後又恢復了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航艦武力對抗苏联水面艦艇部隊的格局,航空母艦更是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局部衝突與代理戰爭。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中國、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巴西、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泰国擁有或計划建造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與維護費用巨大,擁有航空母艦也是國力強大的表現,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即擁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艦總數的一半,排水量則佔了超過80%,其相關科技也是世界領先。.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航空母舰 · 航空母舰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蘭利號航空母艦 (CVL-27)

蘭利號(英文:USS Langley,CVL-27)為第六艘獨立級輕航空母艦,從1943年至1947年在美國海軍服役。1951年移交給法國海軍,改名為拉法葉號(La Fayette,R96),並服役至1963年。.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蘭利號航空母艦 (CVL-27) · 蘭利號航空母艦 (CVL-27)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那智號重巡洋艦

那智(なち)是日本海軍妙高型重巡洋艦的二號艦。命名来源是和歌山县的。雷伊泰灣海戰中第二遊撃部隊(志摩艦隊)的旗艦。.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那智號重巡洋艦 · 那智號重巡洋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長門號戰艦

長門(ながと)是大日本帝國海軍(下以為日本海軍)的戰艦#達大正5年5月p.12『達第七十八號 軍備補充費ヲ以テ本年度建造ニ着手スヘキ戰艦及二等巡洋艦ニ左ノ通命名セラル|大正五年五月十三日 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呉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戰艦 長門ナガト|横須賀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二等巡洋艦 天龍テンリウ|佐世保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二等巡洋艦 龍田タツタ』。長門型戰艦1號艦。其命名取自舊長門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為日本海軍的象徵,廣為日本國民所熟悉。在日本戰敗後被美國軍隊接收,後在原子彈實驗中沉没。.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長門號戰艦 · 長門號戰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USS Essex CV-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它是美軍第四艘以艾塞克斯為名的軍艦,紀念1799年麻薩諸塞州的艾塞克斯縣居民捐贈第一艘艾塞克斯艦給美國政府。由於在二戰表現出色,艦上水兵稱之為海軍最善戰之軍艦(The Fightingest Ship in the Navy)。 艾塞克斯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數月後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艾塞克斯號等航空母艦。1943年艾塞克斯號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艾塞克斯號退役停放,並在稍後進行代號SCB-27A現代化改建。1951年艾塞克斯號完成改建後再次服役,並進行了兩次韓戰巡航;期間艾塞克斯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9。韓戰後艾塞克斯號進行代號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並在稍後調往大西洋艦隊。1960年艾塞克斯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9。除大型戰爭外,艾塞克斯號也介入了多場冷戰危機,包括豬灣事件及古巴導彈危機;亦有份參與美國的太空計畫,回收了太陽神7號的指揮艙。 艾塞克斯號在1969年退役;於1973年除籍;最終在1975年出售拆解。.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雪風號驅逐艦

雪風(ゆきかぜ)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陽炎型8號艦。.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雪風號驅逐艦 · 雪風號驅逐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栗田健男

栗田健男(),日本帝国海军将领,官至海军中将,曾作为第二舰队司令官指挥主力舰队参加了莱特湾海战。.

栗田健男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栗田健男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榛名號戰艦

榛名(はるな)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戰艦,金剛型戰艦3號艦。.

榛名號戰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榛名號戰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武藏號戰艦

武藏(武蔵、むさ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日本帝國海軍(以下為日本海軍)所建造的大和型戰艦二號艦。當時是以正字武藏作為艦名#達昭和15年11月(1)p.1『達第二百四十一號 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長崎造船所ニ於テ建造中ノ戦艦一隻ニ左ノ通命名セラル 昭和十五年十一月一日 海軍大臣嶋田繁太郎 戦艦 武藏(ムサシ)』。在日本海軍中為第3艘使用該名稱的艦艇。此外,亦為日本海軍最後完工的戰艦。.

武藏號戰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武藏號戰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沖繩島

沖繩島(;)或沖繩本島,也稱為地下(voicelinkfemale)或大地()。位於琉球群島沖繩群島,是琉球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全島面積1206.49平方公里,除去與俄羅斯有領土爭議的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外,為日本面積第五大的島嶼,次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國。.

沖繩島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沖繩島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USS Hancock CV-1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一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五艘以漢考克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第一位簽署美國獨立宣言、第二屆大陸會議主席約翰·漢考克。 漢考克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艦名原為提康德羅加(Ticonderoga),但在動工四個月後與CV-14調換艦名,更名為漢考克。1944年漢考克號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漢考克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C現代化改建,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艦(CVA-19)。改建完成後漢考克號重返現役,其時韓戰已經停火。稍後漢考克號再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然後留在太平洋艦隊服役。 北部灣事件後兩個月,漢考克號開始參與越戰,並多次派飛機到陸上攻擊。此後十一年間,漢考克號一共進行了九次越戰巡航,為美國航空母艦之最。1975年越戰即將結束之際,漢考克號臨時改裝為兩棲突擊艦,參與美國多場撤退行動,在金邊及西貢淪陷前夕,救走多名高棉、南越及美國人員、僑民。西貢淪陷後,漢考克號曾被派往營救遭紅色高棉脅持的馬亞圭斯號貨船,但因引擎故障而未能趕上參與。 越戰結束後,漢考克號重編為多用途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19,但翌年漢考克號便從海軍退役除籍,並出售拆解。.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摩耶號重巡洋艦

摩耶(まや)是日本海軍高雄型重巡洋艦的4號艦昭和3年11月7日付 海軍内令 第313号。-->#聯合艦隊軍艦銘銘伝110頁。川崎造船所(現在的川崎重工業)神戸造船所動工。艦名是以兵庫縣神戶市的摩耶山命名。在摩耶山上的天上寺山腰建有「軍艦摩耶之碑」。.

摩耶號重巡洋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摩耶號重巡洋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愛宕號重巡洋艦

愛宕(あたご)是大日本帝國海軍(以下為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高雄型2號艦。艦名來自京都府的愛宕山,亦為繼承自上一代在未完成就被迫停工的天城型巡洋戰艦3號艦。在日本海軍中為第3艘使用該名稱的艦艇#聯合艦隊軍艦銘銘伝76頁。另外,這名稱亦由海上自衛隊的愛宕型護衛艦(あたご型護衛艦)1號艦「愛宕(あたご)」所繼承。從太平洋戰爭開始,到1944年(昭和19年)10月的雷伊泰灣海戰中沈没為止,「愛宕」幾乎一直作為第二艦隊旗艦,連金剛型戰艦、長門型戰艦及大和型戰艦等主力艦隻也在其指揮之下。 由於在建造期間突然趕工,所以竣工日期較1號艦的「高雄」為早。因此高雄型重巡洋艦亦被稱為愛宕型。.

愛宕號重巡洋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愛宕號重巡洋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之间的比较

無畏號航空母艦有216个关系,而雷伊泰灣海戰有13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4,杰卡德指数为12.57% = 44 / (216 + 134)。

参考

本文介绍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