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湖泊和溫尼伯湖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湖泊和溫尼伯湖之间的区别

湖泊 vs. 溫尼伯湖

湖泊是内陆洼地中相对静止、有一定面积,不与海洋发生直接联系的水体。全世界共有约1.17亿个湖泊,共覆盖了地球近500万平方公里。 從地球歷史上來看,湖泊只是暫時性存在的水體,會受到泥沙淤積而慢慢陸化;除了少數古老湖泊,如貝加爾湖,絕大多數湖泊的形成年代都只能回溯到更新世冰河時期。. 溫尼伯湖(Lake Winnipeg)是北美洲中部的大型湖泊,面積為24,400平方公里,位於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省溫尼伯市以北約55公里,是加拿大南部邊界最大的湖泊,也是加拿大南部未發展的原始水系一部分。 溫尼伯湖是加拿大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地球上第十二大淡水湖但相對水深較淺,除了一條貫通南北流域、水深約60公尺的狹窄水道外,平均深度只為12公尺。東岸有原始北方森林和河流有可能成為聯合國世界遺產公園(United Nations World Heritage Park)。 湖泊呈窄長形,南北相距416公里,部分區域有沙灘、大型石灰岩懸崖和很多蝙蝠洞穴。曼尼托巴水電局將溫尼伯湖作為世界最大的水庫之一。湖中有不少未開發的島嶼,而獨特的地質也使該湖有潛質發展加拿大南部和緬尼托巴省的首個生態旅遊區域。 溫尼伯湖的集水區面積約984,200平方公里,包括艾伯塔省、薩斯喀徹溫省、曼尼托巴省、安大略省西北部、明尼蘇達州和北達科他州。支流有:.

之间湖泊和溫尼伯湖相似

湖泊和溫尼伯湖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加拿大北美洲水庫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加拿大和湖泊 · 加拿大和溫尼伯湖 · 查看更多 »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字源:亞美利哥·維斯普西),簡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或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劃分。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主要為西印度群島)。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当今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5億2872萬(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

北美洲和湖泊 · 北美洲和溫尼伯湖 · 查看更多 »

水庫

水庫是指人造的湖泊,而規模較小的則稱為水塘、塘坝和蓄水池。一般的形成方法是在河流的中上流建造堤壩,河水把河谷淹没後便形成水庫。不過也有的水庫是建於海上的,例如香港的船灣淡水湖。水壩一般都建於狹窄的谷地,因為兩岸的山坡可以作為水庫的天然圍牆,而水壩的長度也可大大縮短。興建之前,將被水淹地帶的民居和古蹟需要被移到其他地方。.

水庫和湖泊 · 水庫和溫尼伯湖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湖泊和溫尼伯湖之间的比较

湖泊有100个关系,而溫尼伯湖有2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2.36% = 3 / (100 + 27)。

参考

本文介绍湖泊和溫尼伯湖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