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港島綫西延和金鐘站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港島綫西延和金鐘站之间的区别

港島綫西延 vs. 金鐘站

港島綫西延(Extension of Island Line to Western District),工程名稱為「西港島綫」(West Island Line)是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的鐵路項目,為港島線第三期的發展項目,亦是在將軍澳線(工程編號為6XX)完工後,下一個採用前地鐵工程編號的港鐵工程(工程編號為7XX),同時為首個採用剛性懸掛電纜的港鐵項目。是次工程旨在於將原有港島綫向西伸延。延綫共設3個車站,分別為西營盤站、香港大學站及堅尼地城站,為香港島西區提供鐵路服務,並且接駁香港島其他地區。 延綫於2009年8月10日動工,堅尼地城站及香港大學站如期2014年12月28日通車,西營盤站則於2015年3月29日啟用。項目造價約185億港元,每小時單向的最高運載乘客數量最高可以達到85,000人次。. 金鐘站(Admiralty Station)是港鐵荃灣綫、港島綫的跨月台轉車站,同時為南港島綫的下行終點站,位於香港中西區金鐘夏慤道、海富中心、德立街及夏慤花園地底,於1980年2月12日啟用。車站擴建後的垂直距離深入地底43米,代替鰂魚涌站(深42米)成為全香港第三深的車站,僅次於香港大學站(深100米)及西營盤站(深80米)。 金鐘站除了是荃灣綫、港島綫及南港島綫的重要轉車站外,未來更是港鐵東鐵綫的終點站,將與中環站—香港站同為大型四綫轉車站,亦將會成為單一大型四綫交匯轉車站。 另外,北港島綫現已落實興建,計劃於2021年動工,金鐘站會利用原有橫跨夏慤道的行人天橋或興建行人隧道連接添馬站,建成後將與添馬站一起超越中環站—香港站成為香港最大的「六綫交匯」轉車站組合。.

之间港島綫西延和金鐘站相似

港島綫西延和金鐘站有(在联盟百科)26共同点: 側式月台南港島綫堅尼地城站將軍澳綫屯門島式月台上環站中環站北港島綫公共運輸交匯處皇后大道運輸及房屋局荃灣綫鐵路發展策略行人隧道西營盤站香港大學站香港地鐵香港立法會香港鐵路有限公司香港電車柴灣站港島綫港鐵月台幕門明報

側式月台

側式月台,又稱岸式月台,中国铁路系统称作基本站台,常成對使用而又稱為「相對式月台」或「對向式月台」。是指軌道在中央,而月台就在左右兩側的設計,是最常見的月台型式之一。側式月台,廣泛的定義即車站只有一面有軌道,故亦包括只有一個月台與一個軌道的情況。.

側式月台和港島綫西延 · 側式月台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南港島綫

南港島綫(South Island Line)建設時稱南港島綫(東段),是港鐵的營運的鐵路綫之一,也是《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的十大基建之一。南港島綫連接香港島中西區及南區,興建目的主要是解決香港仔隧道(灣仔區通往南區的隧道)的交通擠塞問題及改善南區的對外交通。本綫為中型鐵路系統,於2011年動工,耗資152億港元,2016年12月28日全綫通車。南港島綫通車後,香港十八區皆有鐵路到達。.

南港島綫和港島綫西延 · 南港島綫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城站

堅尼地城站(Kennedy Town Station)是港鐵港島綫西端終點鐵路車站,位於香港島中西區堅尼地城士美菲路和科士街之間的地底,於2014年12月28日隨西港島綫通車正式啟用並取代上環站成為港島綫的西面終點站。.

堅尼地城站和港島綫西延 · 堅尼地城站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將軍澳綫

將軍澳綫(Tseung Kwan O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綫之一,連接香港島東區北角的北角站,與新界西貢區將軍澳的寶琳站和康城站之間,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由於路線大部份車站位處將軍澳新市鎮,因而得名。 將軍澳綫在路綫圖中以紫色表示,其在2002年和2009年建成的車站月台都延續了港島綫的特色,以由退休港鐵建築師區傑棠題寫的大型毛筆字站名作為牆壁裝飾。.

將軍澳綫和港島綫西延 · 將軍澳綫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屯門

屯門(Tuen Mun),舊稱青山,位於香港新界西部,是香港十八區之一的屯門區的主要區域,屯門新市鎮座落其中。「屯門」或「屯門市」的範圍通常指包括北至兆康苑、富泰邨,西至蝴蝶灣,東至三聖邨的區域;屯門新市鎮所有公共房屋及主要社區設施均位於這個範圍。不過如果根據香港政府「分區計劃大綱圖」,屯門的範圍包括西至踏石角,東至黃金海岸一帶。.

屯門和港島綫西延 · 屯門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島式月台

島式月台,又名中置式月台、中央月台、中间站台,是鐵路月台的一種型態,為路軌在兩旁,月台被夾在中間的設計。.

島式月台和港島綫西延 · 島式月台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上環站

上環站(Sheung Wan Station)是港鐵港島綫的其中一個車站,車站月台位於香港島中西區上環德輔道中地底,而該站的兩個車站大堂及緊急出口則位於上環區內多幢樓宇之地底,其結構亦與這些樓宇結合;林士街大堂位於無限極廣場及金龍中心地底;德輔道中大堂則位於東--協商業大廈、錦甡大廈、豫泰商業大廈及信德中心地底;並於西港城前方的通風井、粵海投資大廈及易通商業大廈地底設置連接月台的緊急通道及機房;超越線隧道則位於港鐵物業康威花園地底。上環站以淺啡色為主要色調。該站於1983年3月動工,承建商是日本西松建設,1986年5月23日由時任財政司彭勵治爵士揭幕啟用。在西港島綫通車前為港島綫終點站。.

上環站和港島綫西延 · 上環站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中環站

中環站(Central Station)是位於香港中環遮打道、畢打街和德輔道中的港鐵列車站,並設有4個月台(一個島式月台和兩個側式月台),是荃灣綫香港島的終點站與港島綫的中途站。中環站設有收費區的行人隧道分別連接鄰近商業區及香港站,供乘客轉乘東涌綫和機場快綫,而該隧道位於環球大廈、干諾道中和交易廣場地底。.

中環站和港島綫西延 · 中環站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北港島綫

北港島綫(North Island Line)是港鐵落實興建的東涌綫延綫和將軍澳綫延綫,計劃中的鐵路綫從現有的香港站途經添馬站、會展站和銅鑼灣北站,連接現有的北角站。.

北港島綫和港島綫西延 · 北港島綫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公共運輸交匯處

公共運輸交匯處(Public Transport Interchange,又稱公共交通交匯處、運輸交匯處、交通樞鈕或交通交匯處,簡稱PTI),在中國大陸稱為“公交樞紐”,在臺灣稱為“轉運站”或“轉運中心”,是指一些可讓各交通工具的乘客作綜合轉乘用途的交匯點,交匯處設有多種交通工具(巴士、鐵路、小巴、的士、渡輪等)的中途站及終點站,方便乘客由巴士轉乘其他巴士或由一種交通工具轉乘另一種交通工具前往相關目的地,公共交通交匯處通常設在或靠近鐵路車站或渡輪碼頭旁,或是位於大型屋苑內。 由於公共運輸交匯處的規模及面積較一般的巴士總站為大,故此公共運輸交匯處的設計較一般巴士總站為高。公共運輸交匯處一般有不少於8個停車灣,以提供不同的公共交通服務,並需要提供充足的照明、保安及安全裝置,又需要提供乘客查閱資料設施,協助乘搭不同交通工具的乘客前往所需的目的地。.

公共運輸交匯處和港島綫西延 · 公共運輸交匯處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Queen's Road)是香港開埠之後的第一條建築的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分为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東(可簡稱為大道西、大道中及大道東),由中西區的石塘咀,一直延伸至灣仔區的跑馬地,全長約5公里。.

港島綫西延和皇后大道 · 皇后大道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運輸及房屋局

運輸及房屋局(簡稱運房局,Transport and Housing Bureau,THB)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十三個決策局之一,專責香港對外對內的海、陸、空交通,以及物流和房屋的政策。現任局長為陳帆。.

港島綫西延和運輸及房屋局 · 運輸及房屋局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荃灣綫

荃灣綫(Tsuen Wan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綫之一,路綫編碼為TWL,連接香港島中西區的中環站,與新界荃灣區的荃灣站,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荃灣綫於1982年5月17日全綫通車,為前香港地鐵網絡中第二條通車的路綫。荃灣綫以北端的總站設於荃灣站而命名。荃灣綫共有16個車站,包括8個轉車站(尖沙咀站/尖東站包括在內),在路綫圖中以紅色代表。.

港島綫西延和荃灣綫 · 荃灣綫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鐵路發展策略

《鐵路發展策略》(Railway Development Strategy)是香港為未來鐵路發展的一份文件,由當時的運輸科(與現時決策局的職能對應的是運輸及房屋局)在1994年提出的。 在這份文件提出前,與香港鐵路運輸相關的文件分別有:分別於1976年及1989年提出的《香港整體運輸研究》與《香港第二次整體運輸研究》;於1993年提出的《香港鐵路發展研究》。 在這份文件提出後,與香港鐵路運輸相關的文件分別有:於2000年5月與2014年9月提出的《鐵路發展策略2000》與《鐵路發展策略2014》 。.

港島綫西延和鐵路發展策略 · 金鐘站和鐵路發展策略 · 查看更多 »

行人隧道

行人隧道是土木工程、交通、建築物、隧道的一種,作用是供行人通过,解決在地面人車爭路的問題。行人隧道多數出現於大城市、商場、地鐵、巴士總站、碼頭之間。.

港島綫西延和行人隧道 · 行人隧道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西營盤站

西營盤站(Sai Ying Pun Station)是港鐵港島綫鐵路站,位於香港島中西區西營盤第二街與正街交界的一段第三街和高街之間的地底,主要服務西營盤及西半山居民。該站亦是最接近西區海底隧道(港島端)的鐵路車站。此站作為港島綫的西延段——西港島綫的組成部分,於2015年3月29日啟用,為該綫最後一個啟用的鐵路站。本站已隨2016年3月27日B3出口的啟用正式完成建築工程,而該出口的升降機亦在同年6月25日啟用。 西營盤站興建在地下洞穴內,車站C出口至大堂的垂直距離深入地底80米,代替鰂魚涌站(深42米)成為全香港第二深的洞穴車站,僅次於香港大學站(深100米)。.

港島綫西延和西營盤站 · 西營盤站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站

香港大學站(HKU Station),簡稱港大站,是港鐵港島綫的一座鐵路車站,設於香港島中西區石塘咀薄扶林道地底,鄰近香港大學,主要服務石塘咀及龍虎山一帶。此車站由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凱達環球負責設計,由金門西松聯營負責興建。車站於2014年12月28日正式啟用。 香港大學站興建在地底洞穴內,車站A2出口至大堂的垂直距離深入地底70米,成為全港最深及最大的洞穴車站。.

港島綫西延和香港大學站 · 金鐘站和香港大學站 · 查看更多 »

香港地鐵

香港地鐵(英文:Mass Transit Railway,MTR)曾經是香港兩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之一,已在2007年12月2日的兩鐵合併中,和九廣鐵路合併成港鐵。自1979年開通至2007年兩鐵合併期間,香港地鐵是由地鐵有限公司(現稱港鐵公司)營運的鐵路系統網絡,有7條路線,全長91.0公里香港年報2006 - ,共53個車站,其中14個為轉車站。.

港島綫西延和香港地鐵 · 金鐘站和香港地鐵 · 查看更多 »

香港立法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稱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縮寫为 LegCo 或 Legc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亦有对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情况的監察權。 第一屆立法會成立于1998年7月1日,應屆議員任期為兩年。自第二屆立法會(2000年)開始,每屆議員任期改為四年。2012年起,立法會議席增加至70個。現時的立法會屆別為第六屆,任期為2016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議員各佔35席。.

港島綫西延和香港立法會 · 金鐘站和香港立法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重定向 港鐵公司.

港島綫西延和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 金鐘站和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 查看更多 »

香港電車

香港電車,是香港的一個路面電車系統,來往香港島東區的筲箕灣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另有環形支線來往跑馬地,每日平均接載18萬人次的乘客,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另外有英國黑池電車及埃及亞歷山大港電車部分路線使用雙層電車,非全數採用)。 香港電車在1904年投入服務,是香港歷史僅次香港纜車悠久的機動公共交通工具之一,它不僅是香港島的地標,也成為外地旅客觀光的著名景點。經歷百年來的變遷,香港電車現由法國交通發展集團與巴黎大眾運輸公司一起合資的公司威立雅交通-巴黎大眾運輸亞洲有限公司(RATP Dev Transdev Asia )旗下的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經營。.

港島綫西延和香港電車 · 金鐘站和香港電車 · 查看更多 »

柴灣站

柴灣站(Chai Wan Station)是香港港鐵港島綫東端終點鐵路車站,位於香港島東區柴灣,1985年5月31日啟用。柴灣站自落成而來,一直是地鐵系統(2007年兩鐵合併後為港鐵系統)中最南端車站,此地位於2016年已被南港島綫的利東站所取代。.

柴灣站和港島綫西延 · 柴灣站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港島綫

港島綫(Island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路線之一,連接香港島中西區的堅尼地城站與東區的柴灣站,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為前地鐵系統中第三條通車的路綫。由於是當時香港島唯一的大型鐵路路線,因而得名。由1985年起分段通車,隨著西營盤站於2015年投入服務,港島綫終告全線通車。.

港島綫和港島綫西延 · 港島綫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港島綫西延和港鐵 · 港鐵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月台幕門

月台幕門(platform screen doors, PSDs 或 platform edge doors, PEDs),是指安装在车站月台边缘将行车的轨道区与站台候车区隔开,设有与列车门相对应并可多级控制开關的滑动门的连续屏障。月台幕门高度均大于2米,低于2米的称为月台閘門。.

月台幕門和港島綫西延 · 月台幕門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明報

《明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紙,由查良鏞(筆名金庸)和沈寶新在1959年5月20日創立。本為香港上市公司明報企業旗下刊物,於2008年4月23日,該企業更名為世界華文媒體。 《明報》內容以香港本地新聞為主,兩岸、國際新聞為輔。香港中文大學調查指香港市民及傳媒業界認為明報在香港報章中公信力良好,報道亦屢次獲獎。其副刊版「世紀」在香港報紙中較為突出,以文學、文化藝術創作等人文科學的探討與政治專欄為主。《明報》歷任總編輯為潘粵生、梁小中、王世瑜、董橋、張健波、劉進圖,之後總編輯一職一度由首席執行總編輯鍾天祥暫代,其後於2015年元旦正式被委任為總編輯,任職至2017年元旦離任,由梁享南接替。 《明報》在加拿大溫哥華(加西版)、多倫多(加東版)皆有發行報紙,在台灣亦有明報周刊,曾經在美國紐約(美東版)和三藩市(美西版)發行。2009年1月31日,明報美東版刊登啟事宣布改版,於2月2日起與免費報合併。2月14日,美西版亦宣佈停刊。.

明報和港島綫西延 · 明報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港島綫西延和金鐘站之间的比较

港島綫西延有87个关系,而金鐘站有19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6,杰卡德指数为9.32% = 26 / (87 + 192)。

参考

本文介绍港島綫西延和金鐘站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