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清朝

指数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1296 关系: 劍橋中國史加勒比海努尔哈赤嚴如熤嚴繩孫劉坤一劉墉 (清朝)劉完素劉嗣綰劉獻廷劉銘傳劉逢祿城固县基督教基督教的神厦门市历法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兴会十全武功占城稻印度印度尼西亚千總南坎南宋南山案南京市南京市 (中華民國)南京府南京条约南北議和南北朝南直隶南掌南洋通商大臣南洋水師南明南海南海諸島南書房南怀仁卓秉恬反間計反清复明反滿古城区古今圖書集成...古代汉语古体诗可汗台灣台灣荷蘭統治時期史可法司法獨立司法機構双重标准參將后金吏部吐鲁番盆地吐鲁番汗国吳士玉吳世璠吳廷楨吳椿吳歷吳昌碩吴三桂吴伟业吴郁生吴敬梓同光體同治同治帝同治中興同治回乱同治新疆回亂同文館吉林将军吉林巡抚吉林省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坎巨提塔城地区塔尔巴哈台塔克世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增城区墨水多倫會盟多羅安郡王多爾袞多鐸复旦大学夏威夷州夏修恕夏茸尕布活佛夏曾佑大博弈大学士大小和卓之乱大小和卓之亂大小金川之役大凌河大理寺大理院 (清朝)大運河大順 (政權)大西大连市大金川大金川之戰大英帝國大沽大渡河大清宝钞大清帝國內閣總理大臣大清律例大清會典大明律大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国天山山脉天山北路天主教天下天京事變天命天花天聪天聪新政天津市天津条约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教案天文學太常寺太平天國之亂太平天國北伐太平天国太平御览太仓市太仆寺太保太監外兴安岭外務部外西北外藩蒙古外蒙古外東北外札薩克蒙古奥斯曼帝国女真女真族奴隶制度奕劻奕山奕訢奉天巡抚奉天府奉天省姚鼐姜英姑苏繁华图孝莊文皇后季羡林孫中山孔子孔有德孙之獬定武军实用主义宁波市宣統宣統帝退位詔書宮鴻曆守備官員宗 (行政區)宗室宗室 (清朝)宗人府宗教宗教自由安徽省安格斯·麦迪森宋元學案宋朝宋明理學察哈尔部實學寧完我富德 (瓜爾佳氏)密摺尚可喜尚书 (官职)尚之信小说小金县小金川尼夫赫人尼布楚條約尼泊尔尼泊爾王國屠殺山东省山西省山海关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居廉岳钟琪岑毓英崇德崇祯崇祯历书崇禎帝川楚教乱巡撫工业革命工部工艺美术左宗棠左輔左懋第己巳之變巴尔喀什湖巴圖塞特奇勒圖盟巴爾虎巴達維亞共和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上帝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丁履恒丁日昌不丹不平等条约丝绸中原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1913)中华民族中俄密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医学中國中國的稱號中國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同盟会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人口中国中心主义中国东北地区中国人口史中国皇帝中国礼仪之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近代史中国民间信仰中国朝代中国新闻社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大總統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中英缅甸条款中法战争常州詞派常平镇常胜军常捷軍东南亚东亚东亚史东北亚东林党东汉东海七大恨布哈拉布哈拉汗国布达拉宫丘逢甲世兵制世续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帕米爾高原三合會三國干涉還遼三藩之乱一片石之战九章算术乡级行政区平定準噶爾乾嘉學派乾竺特乾隆乾隆帝乾隆帝南巡广州十三行广州市广州府广州湾广东省广东水师广西壮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苏里江乔治·伦纳德·斯当东义和团运动庚寅之劫亞洲史于成龍度牒度支使庫倫辦事大臣庫爾喀喇烏蘇京察京张铁路京兆地方京剧京杭大运河康區康乾盛世康熙康熙历狱康熙帝康熙皇輿全覽圖康有为康有溥人权府 (行政区划)二十四史云南省库页岛五口通商五德終始說五經算術五族共和事实上仁川清租界廣南國廣州城廣告代理 (政治)廣群芳譜廣西省 (清朝)代数建州女真建州三衛任伯年廓爾喀廓爾喀之役仇外伊塞克湖伊宁市伊犁危機伊犁將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條約伊斯兰教伏爾泰张之洞张廷玉张献忠传教士伯克制弘仁 (清朝)弘光帝張大受 (康熙進士)張岱 (明朝)張仲景張勳張勳復辟張穆張照張誠 (傳教士)張格爾佩雷菲特何紹基何炳棣佛山市佛教征服王朝侍郎徐光启徐永宣徐本徐昂發徐日升御定全唐詩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侯方域德国德意志帝國徽商後備軍事動員後黎朝律宗保定市保甲制度保路运动俄罗斯俄罗斯帝国俄羅斯人土司土謝圖汗部土拉河地理学医学圈地圖海北宋北京市北京条约北魏北洋通商大臣北洋水師北洋政府圆明园包衣國務大臣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籍國籍法僧官僧格林沁利玛窦利玛窦规矩刺绣刘大櫆列強刑部嘉定三屠嘉庆嘉庆帝嘉兴市喜马拉雅山脉喀尔喀蒙古喀什市周之琦周髀算經周永年 (清朝)呂宋咸丰咸丰 (年号)咸丰帝和卓和珅和闐傷寒雜病論傅爾丹品秩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哈密廳哈密國哈佛大學哈萨克汗国唐努乌梁海唐绍仪唐甄唐诗三百首唐朝唐才常儒家儒林外史儒教 (宗教)冤獄冷枚内地十八省内阁中书内蒙古自治区军咨府几何原本几何学凡察函可案准噶尔部准噶尔汗国允礽允禵內屬蒙古內務府內閣內閣總理大臣 (清)內札薩克蒙古全唐詩兩廣總督兩江總督八大山人八國聯軍八國聯軍之役八里橋之戰八旗八旗制度公共財政公行公车上书六科六部关税兴中会元祐黨籍碑元清非中國論元朝兵部兵部尚书兖州兆惠光学光復會光禄寺光绪光绪帝克鲁伦河副將剃髮易服回部团练固始汗国号国际法国歌国旗图们江四大名著四川省四川省 (清)四庫全書四王噶尔丹噶廈噶倫皇太極皇帝石涛玳瑁瞿式耜玉米玉林通琇玉樹等四十族王原祁王士禎王夫之王奕清王三槐王式丹王引之王念孙王圖炳王元啟王翬王辅臣王錫闡王鵬運王致诚王柯王杲王清任王文治王时敏灾害珍珠珠寶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班第琥珀理藩院琉球琉球国礼部神机营祭天祭孔祖古祖先祖先崇拜福州市福州船政局福康安福建福建省福建臺灣省福建水师福格禮親王禅宗租借地租界秘密建儲制科学科学精神科举科布多科布多參贊大臣程恩澤程朱理学穆彰阿穆斯林章學誠章京章嘉呼图克图立憲運動第巴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金川之戰策妄阿拉布坦策棱筆帖式管棆算经十书米喇印米思翰納蘭明珠紡織索尼索尼 (人物)索伦部索額圖紫禁城紀昀綠營總兵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繆沅红楼梦纳兰性德續三通经济绥芬河维吾尔语缅甸美國美國西部美洲義勇羅澤南翁方綱翰林院猛哥帖木兒烟草烏魯木齊都統烏蘭布通之戰烏里雅蘇臺將軍爱新觉罗氏結社自由瑪瑙璦琿條約瓦剌瓷器瓜分中國田文鏡甲午战争申报甘薯 (薯蕷屬)甘肃省甘蔗电报焦循焉耆府牡丹社事件牡丹江物理学直隶直隸州直隸廳直隸總督盛世盛京三陵白糖白蓮教白晋百齡花生芜湖市隆科多隆武帝隋朝音學五書音韻莊廷鑨明史案莎车县鞏金甌莫卧儿帝国鎮遠號戰艦鞑靼 (蒙古)聊齋志異遏必隆聯合報道員道光道光帝道明會道教達木蒙古荣庆药物荷兰荷兰东印度公司萨满教萬樹革命軍靳輔蝗蟲青海省青海蒙古青海湖順天府顏元衝繁疲難衡阳市顧嗣立顺治顺治帝顾炎武行森行政机构衛藏袞龍袍袁崇焕袁世凯袁世凯内阁袁枚颐和园额尔古纳河颇罗鼐食糖裏海養廉銀西西套蒙古西學西宁市西安市西寧辦事大臣西山朝西康省西班牙西藏西欧饑荒馬士英馬如龍 (清朝)馬尾馮煦馮桂芬覺羅覺昌安首崇满洲香港香港島駐劄大臣駐藏大臣解剖学訥親言論自由马尼拉马儒翰马关条约马铃薯马来西亚詹天佑髡殘魏禧魏源 (清朝)警察議會制議政王大臣會議训诂学词 (文学)谭嗣同谷物谿卡谈迁鲁迅賽音諾顏部鳌拜贡榜王朝责任政府购买力平价贸易贵州省越南趙翼趙爾巽趙氏孤兒鸦片鸦片战争鸭绿江鸿胪寺鹽法麝香車臣汗部黎愍帝軍事軍機處黃遵憲黃龍旗黃景仁黑龍江將軍黑龙江黑龙江巡抚黑龙江省黄宗羲黄履黄帝内经黄兴黄河輝特部輪船招商局載灃轨距载沣龚自珍辽宁省辽东半岛辽阳市辽朝达瓦齐达特茅斯学院达赖喇嘛达斡尔族辛丑条约辛亥革命辛酉政变迪化府迷信近代汉语近体诗霍爾三十九族霍集占錢名世錢穆錫金范文程震泽镇郎世寧胡林翼胡承珙胥吏郭元釪郭肇基胶州湾租借地都司 (軍階)都察院都統舊土爾扈特部船政學堂阎崇年蘭芳共和國阮惠阳明学阿台阿奇木伯克阿富汗阿哈出阿克苏市阿勒泰市阿睦尔撒纳阿睦爾撒納之亂阿爾泰烏梁海阿里地区阿桂阿濟格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阿拉湖阿思本艦隊蘇克薩哈蘇納海赫哲族赫图阿拉赵尔丰赵之谦资政院薩布素薩彥嶺薩爾滸之戰閩民系薩摩藩閔貞薛鳳祚藏南藏傳佛教藏语藏族藥材门户开放政策藩部葡萄牙董山董鄂妃葉爾羌葉爾羌汗國葉赫葛剑雄钦定宪法大纲钱谦益蒲松龄蒋士铨蒋廷锡蒙古蒙古八旗蒙古高原蒙古语蒙古族股份那曲地區肇庆市肅順蔡元培锡金王国锦州市蔗糖鄭孝胥鄭主鄭克塽鄭經鄭芝龍鄭板橋鄭成功鄭文焯鄒容鄒一桂鄂尔泰鄂伦春族鄂霍次克海醇親王野人女真自由主义自治臺南市臺灣府臺灣省金川县金农金剛經金石学金瓶掣籤金田起义金朝镶黄旗长城长白山长江长沙市长春市艺文类聚苏州市苏木 (行政区划)英俄條約英国英租威海卫雍正雍正帝難經雅加达雅克萨战役雙城通州直隶州通货膨胀老残游记耶稣会耿仲明耿精忠耿繼茂逃人法考據學耗羡歸公耆英虎门销烟陪都陳廷焯陳維崧陳衍陳暘陶澍陸繼輅陽湖派陈三立陕北陕甘总督陕西省抚顺市投充柬埔寨柳诒徵柳條邊枯門嶺果敢林则徐林爽文林爽文事件捻军揚州提刑按察司提督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提法使李家駒李彥章李必恆李兆洛李光地李衛李鴻章李自成李成梁杨辉杭州市杭爱山東南自保東寧 (台灣古名)松山区 (赤峰市)松花江松錦之戰松江府杜蘭尼王朝杜赫德杜文秀格鲁派格桑嘉措桐城派桑葉梁启超梁同書梁章鉅梅文鼎棉花植物楊鎬檀香山欧洲欽天監欽定藏內善後章程欽定授時通考歐立德正白旗正教會武备学堂武举武装力量武昌起义歸化城土默特段玉裁母语比利时毛皮水牛永历帝永定河永乐大典民主民國民国时期民族民族主義江南江南大营江南省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江宁府江忠源江心坡江西省江苏省江東六十四屯江淮省江户幕府江浙汤若望汪琬汉口汉字汉中市汉军出旗汉军八旗汉语汉朝河南省河道總督河流治外法权沈垚沈阳市沈葆楨沈曾植況周頤波羅尼都泰国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法兰西学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法语法蘭西殖民帝國泉州市洪秀全洪门洪承疇洋务运动洋务派消寒詩社淨土宗淮軍淮河游击战清史稿清史讲义清实录清室優待條件清帝退位清东陵清三通清初六大弊政清初四大疑案清兵入塞清西陵清越戰爭清朝清朝官職表清朝国歌清朝统一战争清朝疆域清朝货币清朝民变清朝文化清朝政府清朝政治清末新政湘军湘鄉派湖南省湖州市湖广湖广填四川湖北省溥仪溫福满语满洲满洲国满清大屠杀满文满族滲透王朝滿漢文化交流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漢人漢志漢軍八旗漢醫學漳州市潮商澎湖澎湖群島澳門朝廷朝鮮王朝朝貢朝贡体系朝贡制度木材札薩克圖汗部朱一貴朱之瑜朱以海朱仙镇朱彝尊朱國楨朱珔朱昌祚朗仔轄按察使按照法律的朋黨最惠国待遇惠棟惲壽平戊戌变法成都市戲曲戴名世戴震戴逸户籍户部户部官票明孝陵明安圖明儒學案明鄭明鄭時期明治维新明清北京城明清战争明朝明朝民變明思宗昭槤昌都地區昆明市昆曲流寇浩罕汗国海南省海塘海外華人海国图志海禁海西女真海蘭察浙东学派浙江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新疆新疆省 (清)新軍新民市新清史新清史 (學派)新教方孔钱方中通方以智方苞施琅斗栱文字獄文化文言文文艺复兴日俄战争日知錄日本日本吞併琉球日本国宪法日本海旗下家奴旗幟旗人旅顺口区攤丁入地支那改土归流意大利散州散文敕書慶親王內閣慈禧太后扬州十日扬州市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承德承德避暑山莊拉達克拉萨市拉藏汗拉林曹寅曹雪芹曹振鏞曾国荃曾国藩总督景山公园景德镇市晋商 扩展索引 (1246 更多) »

劍橋中國史

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一部世界上极具影响的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全书共15卷,分成17册(第5卷及第9卷分上下册),目前已经出版15册(缺第2卷和第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经翻译出版了其中11册。 此外,剑桥还出版有一本《剑桥中国上古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从商朝叙述到春秋战国。.

新!!: 清朝和劍橋中國史 · 查看更多 »

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Mar Caribe;Mer des Caraïbes;Caraïbische Zee)是位于西半球热带大西洋海域的一片海域,西部与西南部是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诸国,北部是大安地列斯群岛,包括古巴,东部是小安地列斯群岛,南部则是南美洲。 整个加勒比海海区、西印度群岛诸岛及海域沿岸被合称为“加勒比地区”。加勒比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之一,面积达到近2,754,000平方公里(1,063,000平方英里),最深点是开曼群岛和牙买加之间的开曼海沟,深度低于海平面7,686米(25,220英尺)。加勒比地区沿岸包括许多海湾,例如戈纳夫湾、委内瑞拉湾、达连湾、帕里亚湾和洪都拉斯湾等.

新!!: 清朝和加勒比海 · 查看更多 »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a ;1559年-1626年9月30日),爱新觉罗氏,出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为觉昌安第四子,努爾哈赤是嫡長子,宣皇后喜塔喇氏所出。努尔哈赤少年时曾以采人参为生,常到抚顺关马市进行贸易活动。后因父祖被明朝误杀,努尔哈赤遂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开始了其建国称汗、征战一生之路。他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势力、海西女真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大体上统一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天命汗,建立后金,两年后誓师伐明,后金军在四年间接连攻占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地,并迁都沈阳。 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康熙元年又改为太祖高皇帝(a)。正因如此,努尔哈赤虽然没有亲自建立清朝,却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称。努尔哈赤也是八旗制度的创建者,他将来源于女真诸部的松散力量凝聚在八旗制度之下。努尔哈赤还令手下大臣、学者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文字来拼读女真语(满语),解决了当时女真人(满洲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汉文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努尔哈赤善于组织、长于用兵,一生少有败绩,且常有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之战,其进兵辽东时期所采用的屠杀和奴役人民的严酷手段给辽民带来了深重的磨难。.

新!!: 清朝和努尔哈赤 · 查看更多 »

嚴如熤

严如熤(),字炳文,一字苏亭,号乐园。湖南溆浦人,清朝官员、地理学家。.

新!!: 清朝和嚴如熤 · 查看更多 »

嚴繩孫

嚴繩孫(),字蓀友,又字冬蓀,號秋水,自號藕蕩漁人。江南無錫縣(今江蘇無錫市)人。清初學者。.

新!!: 清朝和嚴繩孫 · 查看更多 »

劉坤一

劉坤一(),字峴莊。廩生出身。湖南省寶慶府新寧縣(今屬邵陽市)人。在太平天國之亂時嶄露頭角,与他的族侄刘长佑一道成為當日急速冒升的封疆大吏之一,及後在曾國藩、左宗棠等去世後,和張之洞成為後期洋務運動的主導者,並在其後的甲午戰爭、百日維新、庚子拳亂、東南自保、清末新政等晚清歷史事件上均發揮著重要角色。.

新!!: 清朝和劉坤一 · 查看更多 »

劉墉 (清朝)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注沟镇逄戈庄村(今屬高密)人,祖籍江南省砀山(明弘治间始祖福公自南直隶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政治人物,書法家。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文清。.

新!!: 清朝和劉墉 (清朝) · 查看更多 »

劉完素

劉完素(),字守真,自号通元处士,河間(今河北河间市)人,世称刘河间。金元四大醫學家之一,研究五運六氣,為“寒涼派”的創始人。 發揮《內經》理論,提倡火熱論,並重視針灸治法,臨床施治重視井穴、原穴。並喜用五腧穴,以火熱論思想指導針灸臨床,形成了以清熱瀉火爲基點的針灸學術思想,對金元以後的醫家影響很大。因创制不少治疗伤寒热病的方剂,故后世称他为“寒涼派”。 劉完素的著作有:《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内方》、《內經運氣要旨論》、《傷寒直格》、《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三消論》、《素問藥注》、《醫方精要》。 Category:金朝醫學家 Category:河间人 W.

新!!: 清朝和劉完素 · 查看更多 »

劉嗣綰

劉嗣綰(,乾隆二十七年四月初九日-道光元年七月二十六日),字簡之,又字芙初,號醇甫。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詞人。.

新!!: 清朝和劉嗣綰 · 查看更多 »

劉獻廷

劉獻廷(),字君賢,號繼莊,別號廣陽子,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人。 祖籍吳縣(今苏州)。生於順治五年七月二十六日(1648年9月13日),好讀書,常至通宵達旦,最後一只眼睛失明。十九歲至吳中,長年居住於吳江。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萬斯同薦引他入明史館,增订《明史·历志》和《大清一统志·河南志》,“遍歷九州,覽其山川形勢”。劉獻廷喜研究佛經,讀《华严經》,參入梵語、拉丁語、蒙古語而體會到四聲之變,嘗作《新韻譜》,稱聲母為「韻母」,稱韻母為「韻父」。時人稱為廣陽學派。卒於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六日(1695年8月15日)。著有《廣陽雜記》。.

新!!: 清朝和劉獻廷 · 查看更多 »

劉銘傳

劉銘傳(),字省三,室號盤亭、大潛山房,諡號壯肅,是一位出身安徽合肥的淮軍將領和臺湾巡撫。 他是淮軍的領導者之一,並在中法戰爭中於臺灣地區率軍擊退法軍,又在隨後被任命為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復積極於當地推行各種現代化建設並為其奠定相關基礎。.

新!!: 清朝和劉銘傳 · 查看更多 »

劉逢祿

劉逢祿(),字申受,一字申甫,號思誤居士。江蘇武進(今屬常州市)人,清朝翰林,政治人物,儒學學者,專長《春秋公羊傳》。.

新!!: 清朝和劉逢祿 · 查看更多 »

城固县

城固县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中部,是汉中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2265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约52万。.

新!!: 清朝和城固县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清朝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的神

基督教教義相信一位独一的-神、主,名为YHWH(聖經和合本譯作耶和華,天主教聖經思高本譯作雅威),祂是自有永有、全能、全善、永恆的神,是這個世界的創造者與維護者。祂是三位一體的神:有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祂創造了人,也拯救犯罪墮落的人,祂派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為人的罪被釘死,付上罪的贖價,拯救一切信靠祂(基督耶穌)的人。.

新!!: 清朝和基督教的神 · 查看更多 »

厦门市

廈門市(ipa(廈門話讀音),郵政式拼音:Amoy(來自漳州話讀音)),別稱鷺島,簡稱鷺或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五個開發開放類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即「新特區」);廈門片區納入中國最早的四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之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2017年,廈門市市區建成區334.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1万人。 廈門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位於臺灣海峽西岸中部、福建省東南沿海、閩南金三角的中心,地處北緯24°23'~24°54'、東經117°53'~118°26',隔海與龍海市及中華民國的金門縣相望,陸地與南安市、安溪縣、長泰縣、龍海市接壤。全市通行閩南語廈門話。廈門島是廈門的主要島嶼,也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島上有廈門的商業和政治中心。廈門島和金門縣隔海對望,在兩岸敵對期間曾經炮火連綿。廣義上的廈門地區,廈門市境域由沿廈門灣的大陸地區(翔安、同安、集美、海滄)和廈門島(思明、湖裡)、鼓浪嶼(思明)、大嶝島(翔安)等島嶼以及廈門灣組成。全市土地面積656.14平方英里,其中廈門本島土地面積54.48平方英里(含鼓浪嶼),海域面積約1,308.89平方英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當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到廈門時稱廈門為「花園城市」。 厦门市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3784.25亿元人民币,增长7.9%,居福建省第3位,高居中国大陆第49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7,282元人民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54元人民币,均居福建省第1位。厦门的主要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商贸服务业,会展旅游业,金融业,机械制造,航空维修和电子产品制造。厦门为全世界最大的LED芯片生产封装基地之一,并且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大型客车生产基地与全亚洲最大的航空维修基地之一。.

新!!: 清朝和厦门市 · 查看更多 »

縣,在汉语中为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在中国先秦时代作为地名出现,至春秋战国时演变为行政区名称,并沿用至今。成为漢字文化圈传统意义上和法律地位上的地方行政單位名稱,歷史悠久。不過在今日的日本,縣是國家最高等級行政區。.

新!!: 清朝和县 · 查看更多 »

历法

历法是用年、月、日等時間單位计算时间的方法。 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阳历亦即太阳历,其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西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曆,或称太阴历,其曆月是一个朔望月,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阴阳历的平均曆年为一个回归年,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所以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中国的农历就是阴阳历的一种。 历法中包含的其他時間元素(單位)尚有:.

新!!: 清朝和历法 · 查看更多 »

华南地区

华南是一个中国地理概念,指中国本土南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新!!: 清朝和华南地区 · 查看更多 »

华中地区

华中或华中地区,中国本土传统的地理大区,或称“中部地区”。 在中華民國時代,一般華中地區指長江流域的七省四市,而国民政府并无华东一说。.

新!!: 清朝和华中地区 · 查看更多 »

华兴会

华兴会是清帝國末年,黄兴所领导的一个革命組織,目的是推翻清帝國政權,建立民主與自由国家。1904年2月15日成立,1905年7月30日与兴中会合并为同盟会。.

新!!: 清朝和华兴会 · 查看更多 »

十全武功

十全武功是指《十全武功記》所提及的中国清朝乾隆帝统治下的乾隆朝中的十次重大戰事。.

新!!: 清朝和十全武功 · 查看更多 »

占城稻

占城稻是一种出产于中南半島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一般認為是在宋朝以前由占城傳入中國,故名為占城稻。.

新!!: 清朝和占城稻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清朝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清朝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千總

千總明代嘉靖京軍三大營職官,其上有總兵、大將、副將、參將、游擊、佐擊、坐營、號頭官、中軍官等官職。於清朝武官名而言,可以是從五品的守禦所千總、正六品的門千總或營千總、也有可能是從六品的衛千總。 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新!!: 清朝和千總 · 查看更多 »

南坎

南坎(掸语:ၼမ်ႉၶမ်း)是缅甸掸邦西北部的一个镇区(相当于县),是缅甸北部的重镇和门户,位于瑞丽江南岸,与中華人民共和国瑞丽市隔江相望。孟卯三角地是瑞丽江及支流南畹河交界处一个富饶的坝子,处中缅交通要道上,而南坎是孟卯三角地尖端处一个城市。南坎是座古城,富有典雅纯朴的东南亚特点,古塔矗立。南坎中缅商贾云集,为滇西南及缅北一相当繁荣的商业小都市。.

新!!: 清朝和南坎 · 查看更多 »

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宋朝的其中一个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時間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共152年。 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秦岭淮河線以南地区,與金国长期军事对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经济、手工业、航運贸易、武器制造及科技。.

新!!: 清朝和南宋 · 查看更多 »

南山案

南山案,發生於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文字獄,由左都御史趙申喬舉發。趙舉發翰林戴名世(人稱戴南山)的作品《南山集》“狂妄不謹”、“語多狂悖”,名世被斬。.

新!!: 清朝和南山案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清朝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中華民國)

南京市是中華民國在1927年北伐至1949年政府遷台前所設置的12個直轄市之一,簡稱為「京」,曾為中華民國首都,也是當時全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

新!!: 清朝和南京市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南京府

南京府,中华民国初年设置的府,在今江蘇省南京市。 清代為江蘇省江寧府。1911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定都於此,故在1912年改稱為南京府。或说废江宁府的倚郭县——上元县、江宁县两县置南京府。1913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南京府废,置江宁县。1927年,又置南京特别市。.

新!!: 清朝和南京府 · 查看更多 »

南京条约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又稱《江寧条约》,清政府称之为“万年和约”,是大清首個因對西方列強戰敗而簽之條約。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大清在對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雙方代表在南京静海寺谈判并在泊于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军旗舰汗華囇號上签署《南京條約》,以確切文件達成開放通商,並且大清向英國割讓香港島。 1943年,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等國签订协议,廢除一些不平等條約內容,例如治外法權。 《南京條約》的原件之一由英國政府保存;另一份正本原保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现寄存位於臺北市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清朝和南京条约 · 查看更多 »

南北議和

南北議和,或稱1911年南北议和,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省份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清政府军事实力派的谈判事件。.

新!!: 清朝和南北議和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清朝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南直隶

南直隶是明朝时期,由中央六部直辖的江南、江淮等地共十四府四直隶州的统称。原名“直隶”,永乐十九年后,因废北平布政司,其所辖州府亦改为中央直辖。为区别两大直辖区,直隶故俗称南直隶,简称南直,或称南京。南直隶范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南直隶不同于一般承宣布政使司,其本身不属于行政区,范围内的十八府州直接向六部负责。.

新!!: 清朝和南直隶 · 查看更多 »

南掌

南掌(ລ້ານຊ້າງ lâansâang;शिसत्तनखनहुत्,Sisattanakhanahut;လင်းဇင်း;Vạn Tượng),一譯澜沧、兰沧,中國轉譯西方學者的文章常譯作“瀾滄王國”,是法昂于1353年建立的一个王国,为老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南掌」为音译,ລ້ານ音譯爲lâan、南,意思是百萬。ຊ້າງ音譯爲sâang、掌,意思是象,和漢語“象”也是同源詞。「南掌」老挝语原意为「百万大象」。1694年,南掌分裂,其南部的占巴塞、万象獨立,之後的南掌被西方學者稱之為“琅勃拉邦王国”。南掌與“琅勃拉邦王国”為同一政權,共存在341年。老族自古以来的政治制度是以上座部佛教统合王权思想进行统治。南掌王国宗教上有僧官制度,在中央有僧王及副僧王。三森泰王把人民分为貴族,平民与奴隶。.

新!!: 清朝和南掌 · 查看更多 »

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1844年,为应付对外通商(也包括外交事务),清朝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机构,由两广总督特加钦差大臣头衔兼任。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3月),五口通商大臣衙门移驻上海,划归总理衙门管辖。最初南洋大臣为专职,薛焕任职,后由两江总督兼任,驻地从上海移到南京。历任南洋通商大臣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张之洞、刘坤一、端方等人。 Category:清朝官制 Category:洋务运动.

新!!: 清朝和南洋通商大臣 · 查看更多 »

南洋水師

南洋水師或稱南洋艦隊、南洋海軍,是清朝洋務運動中建立的清朝新式海軍的其中一支現代化的海軍艦隊,於1875年由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建立。至1884年,清法戰爭前已經頗有規模,有巡洋艦及炮艦等17艘,約2萬噸。1884年清法戰爭中,南洋艦隊失去兩艦,又因為意外沉沒了一艦。南洋水師的軍艦多數為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製造,少量購買自英國及德國。由於清廷的政策是先行集中力量發展北洋水師,故此南洋水師無論是噸位、裝備、人員及實力皆與之相差甚遠。南洋水師負責海域為江浙一帶,停泊地則主要為上海、南京。各兵艦「新舊大小不齊,僅備巡防之用」。 1874年日本企圖入侵台灣南部,史稱牡丹社事件,引起清政府警惕,同年底恭親王奕訢開始籌議海防。至1875年中決定由李鴻章和沈葆楨分別督辦北洋和南洋海防;在北洋先創立水師,購置鐵甲艦,準備日後以一化三,擇要分佈。每年從海關預算4百萬元,分解南北二洋。後沈葆楨以4百萬分建兩軍太分散為理由,提出全數解北洋。1885年法清戰爭時,南洋水師曾經派5艦赴台支援,在海上遇上法艦9艘,南洋艦隊中3艦退避入港,另外2艦進入石浦灣後自沉,之後南洋水師一度長期停止興建及購買新艦。甲午戰爭後北洋水師覆沒,南洋水師部份艦艇調防北洋。至1909年,南北兩洋水師合併,成立巡洋艦隊及巡江艦隊。.

新!!: 清朝和南洋水師 · 查看更多 »

南明

南明(1644年-1662年)是明朝灭亡後,其皇族與官員在中國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的統稱,為時十八年。南明主要勢力有四系王,分別是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魯王監國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鍵與紹武帝朱聿𨮁、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等。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南明大臣意圖擁護皇族北伐。經過多次討論後由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澤清與劉良佐擁護明思宗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稱帝,即弘光帝,国号依旧为大明,史称南明或后明。1645年清軍攻破揚州,弘光帝逃至蕪湖被逮,後被送到北京殺害。弘光帝死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然而這兩個南明主要勢力互不承認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然而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終無所成。1646年,清軍分別占領浙江與福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而死。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由於其子鄭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鍵死後,其弟朱聿在廣州受蘇觀生及廣東布政司顧元鏡擁立稱帝,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 1646年永曆帝獲得瞿式耜、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的加入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援之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占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然而,各路明軍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孫可望等人的叛變,第二次反攻以節節敗退告終。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云南,永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達收留。後吴三桂攻入缅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後继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难,杀盡永曆帝侍從近衛,永曆帝最後被吴三桂以弓弦絞死,南明正式滅亡。此時反清勢力只剩夔東十三家軍與在金廈及台灣的明鄭王朝。.

新!!: 清朝和南明 · 查看更多 »

南海

南海,又稱為南中國海、中国南海,是位於东南亚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陆、台灣、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及中南半岛各國所环绕,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 南海海域面积有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超过200个无原住民居住的島嶼和岩礁,這些島礁被合稱為南海諸島。除了是主要的海上运输航线外,南海据信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南海海域牵涉到许多周邊国家的利益,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

新!!: 清朝和南海 · 查看更多 »

南海諸島

#重定向 南海诸岛.

新!!: 清朝和南海諸島 · 查看更多 »

南書房

南書房(v),設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一月,後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撤銷,是清代皇帝文學侍從、應召侍讀之處。.

新!!: 清朝和南書房 · 查看更多 »

南怀仁

南怀仁神父(Ferdinand Verbiest,),字敦伯,一字勋卿。尼德蘭弗拉芒人,生於皮特姆(今屬比利時),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清康熙朝来华传教士。.

新!!: 清朝和南怀仁 · 查看更多 »

卓秉恬

卓秉恬(),字靜遠、靜波,號海帆,四川華陽縣(在成都市境)人,清朝大臣。 嘉慶七年(1802年)壬戌科進士,殿試位列三甲第七十三名,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嘉慶十八年(1813年)任山東道監察御史,次年改吏科給事中。歷升工科掌印給事中、鴻臚寺少卿、順天府府丞、奉天府府丞、太僕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卿、太常寺卿等職。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兵部尚書,歷戶部、吏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協辦大學士;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拜文淵閣大學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晉武英殿大學士。仕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垂五十餘年,未嘗外任,為官清正嚴謹,作風敢言,皇六子奕訢師傅。鴉片戰爭爆發,上疏力主禁煙。咸豐五年(1855年),卒於任內,贈太子太保,諡文端。.

新!!: 清朝和卓秉恬 · 查看更多 »

反間計

反間計是三十六計之三十三計,利用間諜傳播假情報讓自己的敵人之間互相猜疑而坐收其利(也稱離間計)。.

新!!: 清朝和反間計 · 查看更多 »

反清复明

反清复明指历史上明朝灭亡后为恢复明朝而推翻清朝的活动。.

新!!: 清朝和反清复明 · 查看更多 »

反滿

#重定向 排满.

新!!: 清朝和反滿 · 查看更多 »

古城区

古城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丽江市下属的市辖区。.

新!!: 清朝和古城区 · 查看更多 »

古今圖書集成

#重定向 古今图书集成.

新!!: 清朝和古今圖書集成 · 查看更多 »

古代汉语

古代漢語是与现代漢语相对而言的,它是汉族祖先及其后代在古代的语言。一般人心目中的古代汉语的面貌在语音上为唐诗宋词等韵文,文字上体现为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人的书法作品,词汇和语法则为先秦到明末清初的文言文。.

新!!: 清朝和古代汉语 · 查看更多 »

古体诗

古體詩,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學體裁,與樂府詩並稱為「漢代文學雙璧」或「雙葩」。.

新!!: 清朝和古体诗 · 查看更多 »

可汗

可汗((叶音);古突厥語:𐰴𐰍𐰣 ;;z;高句麗語:皆,key)或大汗,又譯為可寒、合罕,通黑汗,統治者頭銜,為部落最高領袖或皇帝之意,廣泛使用於蒙古與中亞地區。古代北亚遊牧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可汗或大汗。.

新!!: 清朝和可汗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清朝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荷蘭統治時期

#重定向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新!!: 清朝和台灣荷蘭統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史可法

史可法(),字憲之,又字道鄰,南明諡忠烈,一諡忠靖。乾隆時改諡忠正。明末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人(今河南開封市),祖籍北直隸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東林黨人,師承左光斗,義子史德威。明末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史可法进士出身,早年在南直隶参加镇压民变。崇祯末年,担任南都兵部尚书。甲申之變、清兵入關,史可法一直輔佐南明,弘光帝登基后,史可法任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江北,节制四镇。弘光元年,史可法镇守扬州,江南重镇三天就失守,史可法下落不明。明朝遗老计六奇编写的《明季南略》记载史可法缒城出逃。全祖望《梅花嶺記》則說史可法屍骨不知去向,故相傳史可法未死,還提到清朝一方的将领洪承畴也對被俘明將詢問史可法是否活著,可見清朝官方也不清楚史可法之生死。康熙年間,清政府出於安穩江南民心的需要,在揚州建立史可法祠,並在官方史書中敲定了史可法在揚州殉難的說法。 现江苏省扬州市設有史可法纪念馆及其衣冠冢,其冢於文革中被發掘,只有玉帶一條而已。其祠有揚州太守任民育同祀,今有守揚州諸將牌位。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史可法家書披露自己的心情,亦得知其城破前因朝中黨爭,方寸已亂。.

新!!: 清朝和史可法 · 查看更多 »

司法獨立

司法獨立泛指一个國家的司法系统「在裁判上獨立」、「在制度上獨立」,是一個重要的法治基本精神和原則。.

新!!: 清朝和司法獨立 · 查看更多 »

司法機構

司法机构是政府机构之一,它的工作就是維護法律、確保法律正確執行、解決爭議;但“司法”的具體定義和司法部門的權力在不同法制裏有些不同。 大陸法認為,司法是指法院或特定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适用法律对民事、刑事案件进行聆訊和审判。 普通法認為,司法就是審判、裁決。在普通法體制裡,只有司法部門具有對法律(包括憲法)的解釋權。.

新!!: 清朝和司法機構 · 查看更多 »

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是指针对某一種特定行為,因实施的人不同,而导致评价褒贬不一的现象。也就是說,某一群体或个人被允许实施某一種行為,但另外一群体或个人卻被禁止实施该行为。雙重標準是一種人与人之间的偏見或歧视,違反了公正、平等的原则。但实行“双重标准”的人常在口头上则称自己很公平;而對於某种事態因时代、环境等外部条件不同,而以兩個不同的標準處理时,也可能被指责為「雙重標準」。 能够表达“双重标准”意思的词句如「选择性执法」、「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等;劝诫避免「雙重標準」的词句如「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等。.

新!!: 清朝和双重标准 · 查看更多 »

參將

參將或稱參戎,為15世紀中國明朝首設的官制名稱,分守一路的長官,或位主將城內協守的次官位,階約為今高級將官,為職事官(差遣官)並非寄祿官無一定品秩。軍階為總兵官、副將、參將、游擊將軍、佐擊將軍、坐營、號頭、中軍、千總及把總。 17世紀,清朝統治中國後,沿襲其官制,一般為綠營武官。 在清朝,該官品為正三品,位於總兵或副總兵之下,都司與游擊之上。該官統兵官,位階次於副將一級。服從於總兵,有时亦可以担任抚标(巡抚直辖的绿营兵)的中军,亦由兵部主管。 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新!!: 清朝和參將 · 查看更多 »

后金

后金(1616年—1636年)是出身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在滿洲地区(今中國東北地区)建立的满洲族汗国,该割据政权為清朝的前身。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国号金国(a《清实录》(前附《满洲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第283页.

新!!: 清朝和后金 · 查看更多 »

吏部

吏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長官稱為吏部尚書。「吏」指文職官員,多是「官吏」齊稱,相等於現代的文職公務員。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吏部,其首長為吏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吏曹,首長改稱吏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吏部的機構。.

新!!: 清朝和吏部 · 查看更多 »

吐鲁番盆地

-- -- 吐鲁番盆地(维吾尔语名:تۇرپان ئويمانلىغى),位于中国新疆天山山脉东南面的博格达山与觉罗塔山之间,面积约有50,000平方公里。 吐鲁番盆地是全世界最低的盆地,盆地中心是海拔为(-154米)的艾丁湖面,是中国大陆的最低点,也是仅次于死海、阿薩勒湖的世界第三低窪地。由于吐鲁番盆地四周的山岭高耸,盆地内部受热快而散热慢,形成了那里夏天高温干燥的气候,其蒸发量是降雨量的百倍甚至是数百倍,夏天酷热,最高气温曾达到过50.2℃。 盆地北部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当地人为减少水的蒸发,修建了著名的“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出地面,浇灌庄稼。吐鲁番盆地的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故那里生产出来的瓜果十分香甜,深受人们的喜爱,最著名的有哈密瓜和葡萄。此外,盆地内还蕴藏着储量可观的油气资源。 Category:新疆盆地 Category:新疆地理的中国之最 Category:中国地理的世界之最.

新!!: 清朝和吐鲁番盆地 · 查看更多 »

吐鲁番汗国

吐鲁番汗国(1365年-1570年),察合台汗国于1365年再次分裂,不久后,西部汗国被帖木儿帝国取代。东部汗国在中国史籍以国都为名,先后称为别失八里(唐朝的庭州、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亦力把里(歪思汗之后,即伊犁,今新疆伊宁市)、吐鲁番(也密力火者、速檀阿力之后,即唐朝的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1570年吐鲁番汗国最后一任大汗马速与同是察合台系的叶尔羌汗国交战被俘,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结束。.

新!!: 清朝和吐鲁番汗国 · 查看更多 »

吳士玉

吴士玉(),字荆山,吴县人。 早年為诸生。宋荦延聘他來教子弟。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進士,授编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奉敕撰《骈字类编》二百四十卷,六十年又敕撰《子史精华》一百六卷。累官侍读学士,好奖励后进。雍正十年官至礼部尚书。雍正十一年卒,赐谥文恪。有《吹剑诗钞》、《兰藻堂集》。.

新!!: 清朝和吳士玉 · 查看更多 »

吳世璠

吳世璠()清初周國皇帝,吳應熊之子,.

新!!: 清朝和吳世璠 · 查看更多 »

吳廷楨

吴廷桢(),字山抡,号南村居士,长洲(今蘇州)人。清朝詩人。 順治十年(1653年)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中式丙子科顺天乡试,後因寄籍被黜。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康熙帝南巡返回,經過蘇州,吴廷桢駕小舟在水路迎駕,得到召見賦詩,深得康熙帝之意,復其功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中式癸未進士二甲五名,官至左春坊左谕德。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有《古剑书屋诗钞》八卷,《补遗》二卷,诗余一卷,文二卷。乾隆丙子其孙吴士端刊於贵州。.

新!!: 清朝和吳廷楨 · 查看更多 »

吳椿

吳椿(乾隆三十五年-道光二十五年,即),字蔭華,安徽歙縣人,清朝大臣。.

新!!: 清朝和吳椿 · 查看更多 »

吳歷

吳歷(),原名啟歷,字漁山,號桃溪居士,又號墨井道人,聖名西滿·沙勿略。江蘇常熟人,清代畫家,天主教司铎。 明南京右副都御史吴讷十一世孫。少时家境没落,跟王鑑、王时敏学画,吸取王蒙和吴镇之长,以賣畫為生,尤精於山水,初宗黄公望、王蒙,與惲壽平、王时敏等稱“清初六大家”,或稱“四王吳惲”。又善鼓琴,得陈岷真傳。早年信佛,学儒于陳瑚,中年以後改信天主教(約康熙二十一年),取拉丁文名Simon Xavierius a Cunha(西滿·沙勿略·雅古訥)。1681年隨比利時耶穌會傳教士柏應理到澳門,学道于澳门三巴静院,研讀拉丁文,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與北京的耶穌會士劉蘊德、江西的耶穌會士萬淵一同在南京被天主教南京宗座代牧區宗座代牧羅文藻祝聖為司鐸,在嘉定、上海傳教,曾任嘉定東堂本堂司鐸。1718年病死上海。傳世作品有《溪山無盡圖卷》。又有《人物故事圖》傳世。著有《墨井诗钞》。.

新!!: 清朝和吳歷 · 查看更多 »

吳昌碩

吳昌碩(),中國清末民初的篆刻家,亦工書法、繪畫。浙江省湖州安吉縣鄣吳村人。父親吳辛甲是清朝的舉人。母親姓萬。他的本名是「吳俊」或「吳俊卿」、昌碩是他的字號,他也使用過字號「昌石」、另有別號為「缶盧」、「苦鐵」、「大龍」等,晚年在70歲之後,稱自己為「吳字」。.

新!!: 清朝和吳昌碩 · 查看更多 »

吴三桂

吳三桂(),吴周开国皇帝,汉族,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辽西(今辽宁绥中县人)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1644年降清,引清兵入关,被封为平西王。1661年絞殺南明永曆帝,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並於1678年农历八月十七夜病死。其孙吴世璠即位,尊之為周太祖高皇帝。.

新!!: 清朝和吴三桂 · 查看更多 »

吴伟业

吴伟业(),字駿公,號梅村,祖籍南直隸苏州府崑山縣(今江苏省昆山市),祖父始遷居太倉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政治人物,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體”。与錢謙益、龔鼎孳并稱為江左三大家。.

新!!: 清朝和吴伟业 · 查看更多 »

吴郁生

吴郁生(),字蔚若,号钟斋、钝斋,晚号钝叟,江苏苏州人。清末重臣,1910年末代军机大臣。 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六年四月,散館后,授翰林院編修。歷官内阁学士、四川学政、广东主考、礼部侍郎、军机大臣。康有为出其门下。辛亥国变后侨居当时德国殖民地青岛,寄情诗词书法绘画。卒諡文安。.

新!!: 清朝和吴郁生 · 查看更多 »

吴敬梓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滁全椒人,清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又因自故乡安徽全椒移居江苏江寧(今南京市),所以自称“秦淮寓客”。《儒林外史》作者。儒林外史為中國第一本諷刺小說。兒子是吳烺。.

新!!: 清朝和吴敬梓 · 查看更多 »

同光體

同光體,近代詩派之一,“同”和“光”分别指清代“同治”和“光緒”这兩個年號。光緒九年(1883年)至十二年(1886年)間,鄭孝胥、陳衍在北京開始宣传此詩派。 民国以来文学史家竞言“同光体”,或界定宽泛,将近代桐城诗派也包含在内(曾克耑說);或划界太严,使之局限于光緒、宣統兩朝(錢仲聯說);或者與近代以來“宋詩派”的言說相提並論。近有學者指出,“同光体”的指涉从晚清到民国,有一历时的流变过程,诗体的形成与一定的政治、学术集团相关。同光體最初以同光時期的“清流”政治及相關交遊活動爲背景,繼而得到張之洞等大僚幕府唱和活動的支撐。.

新!!: 清朝和同光體 · 查看更多 »

同治

同治(a;;公元1862年至1874年)为滿清入關後第八位皇帝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前后共13年。 清史學家一般認為兩宮太后廢用祺祥而起用同治一詞,是要代表兩位太后與天子共同而治。也有人認為,「同治」是呼應清兵入關,入主中原的順治,等「同」順「治」。表達了中興帝國的意願。.

新!!: 清朝和同治 · 查看更多 »

同治帝

清穆宗载淳(a)(),又稱同治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布伦札萨克汗」(Бүрэн заса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同治」。 同治帝乃咸丰帝长子,5歲(虛歲六歲)登基,原設年號為「祺祥」,隨後不及一年發生辛酉政變,最終由其嫡母慈安太后與生母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史稱「兩宮聽政」),並改設年號為「同治」。直至1875年驾崩,時年僅19週歲,死後廟號穆宗(v),諡號毅皇帝(v)。他是清朝第九位皇帝,在位於1861年至1875年,也是清兵入关后統治中原以來的第八位皇帝。.

新!!: 清朝和同治帝 · 查看更多 »

同治中興

#重定向 同光中兴.

新!!: 清朝和同治中興 · 查看更多 »

同治回乱

同治回变可能指:.

新!!: 清朝和同治回乱 · 查看更多 »

同治新疆回亂

#重定向 同治新疆回变.

新!!: 清朝和同治新疆回亂 · 查看更多 »

同文館

京师同文馆(1862年8月24日-1900年(停辦)-1902年(併入京師大學堂)),清末自強運動期間中国政府官办的外语人才学校,以教授西方語言為主的官办教育機構,也是中國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機構。 歷史上其他曾使用“同文館”的機構有北宋於汴梁设立的安州巷同文馆作为高丽使馆。.

新!!: 清朝和同文館 · 查看更多 »

吉林将军

吉林将军,全称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为清朝从一品武职。.

新!!: 清朝和吉林将军 · 查看更多 »

吉林巡抚

吉林巡抚,為清朝末期在吉林省設立的一個巡撫職位。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己亥(1907年4月20日),东三省建省,设奉天巡抚、吉林巡抚、黑龙江巡抚。;吉林巡抚.

新!!: 清朝和吉林巡抚 · 查看更多 »

吉林省

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中部的一个省份,东南邻滨海边疆区、朝鲜,北、西、南与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接壤,位在東經121°38'至131°17',北緯40°52'至46°18'。古为濊貊、扶余族、肃慎地,唐朝屬渤海地,遼代屬兩道,金朝分兩路,元代屬遼陽行中書省,明朝置建州爲女真地,以境内吉林城而得名。清於1673年在吉林市建城,名“吉林烏拉”(满语意爲“沿著松花江”);後置吉林省,為吉林將軍駐地。光緒年間將駐地建為吉林省,簡稱吉。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人口2729.82万人(2007年,以下数据为2001年),有汉(2435万,占91%)、朝鲜族(115万,全国最多)、满(99万)、蒙古(17万)、回(13万)、锡伯(3168人)等民族。辖1个自治州、8个地级市、57个县(市、区)、3个自治县。省会长春市。.

新!!: 清朝和吉林省 · 查看更多 »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新!!: 清朝和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新!!: 清朝和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坎巨提

坎巨提,一譯乾竺特、謙珠特、喀楚特,是亞洲中部古國,位於今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爾北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的棍雜河谷一帶。18世紀後期,乾竺特國境東、北與中國新疆色勒庫爾(今塔什庫爾干縣)相接,南臨博洛爾(今克什米爾吉爾吉特一帶),東南與巴勒提為鄰。其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都城為棍雜(ہنزہ),一譯罕薩、洪扎;又稱巴勒提特(Baltit),今名卡里馬巴德(Karimabad),在棍雜河北岸。 1761年起乾竺特成為中國的朝貢國。晚清以後,乾竺特又譯作坎巨提,簡稱坎部。1891年,坎巨提被英國軍隊佔領,次年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土邦,即“棍雜土邦”,但仍保持中國的屬國地位。中華民國政府曾主張坎巨提為中國領土。1974年,作为土邦的坎巨提正式併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新!!: 清朝和坎巨提 · 查看更多 »

塔城地区

塔城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下辖的地区。总面积104,546.95平方公里,人口92.4万人。漢族占多數,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維吾爾族、俄羅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38.5万人。地区行政公署驻塔城市。.

新!!: 清朝和塔城地区 · 查看更多 »

塔尔巴哈台

塔尔巴哈台,中國地名,是清代新疆的一個政區,即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轄區。其治所綏靖城又稱塔爾巴哈臺城,簡稱塔城,即今新疆塔城市。.

新!!: 清朝和塔尔巴哈台 · 查看更多 »

塔克世

塔克世(z,),中国明朝后期女真建州左卫领袖,史書中又譯為塔失、他矢,努爾哈赤的父亲。萬曆十一年(1583年)时,同其父觉昌安试图赴古埒城劝降叛明的姪女婿阿台,不料尼堪外兰破城后纵兵屠城,塔克世与觉昌安均死难。 1636年5月16日(清崇德元年四月乙亥朔十二日丙戌),皇太极追尊他为福王。1648年12月18日(清顺治五年十一月辛酉朔五日乙丑),顺治帝追谥他為宣皇帝,庙号顯祖。努爾哈赤生母亦同時尊為宣皇后。.

新!!: 清朝和塔克世 · 查看更多 »

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

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清代中國新疆塔爾巴哈台地方的駐紮大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置。首任大臣為伍岱,初駐雅爾地方之肇豐城(今哈薩克斯坦烏爾扎爾),受伊犁將軍節制。乾隆三十年(1765年),參贊大臣阿桂因雅爾氣候寒冷,奏請移駐楚呼楚(今新疆塔城市),並修築新城。次年(1766年),新城竣工,乾隆皇帝賜名綏靖城。光緒十四年(1888年),置塔爾巴哈臺直隸廳,裁撤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移伊犁副都統來駐並改稱“塔爾巴哈臺副都統”。1916年,民國政府裁撤塔爾巴哈臺副都統,置塔城道。.

新!!: 清朝和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 · 查看更多 »

增城区

增城区(官方音译:Zengcheng,传统外文:Tsengshing、Tsang Shing)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市辖区。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201年),因南海郡原辖六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名“增城”;1993年12月8日,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2014年2月12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增城市”,并入广州市成为市辖区。 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市东部,辖境南与东莞市隔北东江相望,东与博罗县、龙门县毗邻,西北与从化区接壤,西南与广州市黄埔区相连。全区面积1,614平方公里,年末户籍人口833,611人(2009年)。增城区城区建成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19.6万人。增城为广东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市),也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县市之一,综合竞争力201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9位。2009年,全市GDP总量572.5020亿元(折合83.8094亿美元),人均GDP为70,942元(折合10,385美元),GDP总量与人均GDP均居广东省各县(市)第1位。增城下辖4个街道、7个镇,政府驻地荔城街道新行政中心。.

新!!: 清朝和增城区 · 查看更多 »

墨水

墨水是一种含有色素或染料的液体,通常是由颜料、连结料、溶剂、助剂等组成的混合物,外观为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胶浆状物质。墨水被用于书写或绘画。 最早的墨水有使用金属、胡桃壳或种子制作的染料或使用墨斗鱼、章鱼等海生动物的墨汁。中国的墨使用的是碳制成的墨。 用色素制造的墨水一般参有其它物质来防止色素被擦掉。这样的墨水一般不渗入纸内,因此在印刷时使用的墨水可以降低印刷的成本。 用染料制造的墨水更强烈,但这样的墨水一般是溶在水中的,它们渗入纸内,并可能渗到纸的背部,因此它们在印刷中有一定的技术障碍。因此这样的墨水一般使用乾得非常快的溶液或在印刷时设法加速墨水的干燥。其它的技术有使用比较硬的纸或使用特别的纸。.

新!!: 清朝和墨水 · 查看更多 »

多倫會盟

#重定向 多倫諾爾會盟.

新!!: 清朝和多倫會盟 · 查看更多 »

多羅安郡王

#重定向 安亲王.

新!!: 清朝和多羅安郡王 · 查看更多 »

多爾袞

多爾(a;),满洲爱新觉罗氏,曾一度追尊為皇帝,庙号“成宗”,谥号「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烏拉納喇氏),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同母弟豫亲王多铎。初稱台吉。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和碩睿亲王”。 順治朝多爾袞攝政時期,清軍入關,對清朝開始在中國的統治起了關鍵作用。今北京故宫东侧南池子大街东侧的普度寺,即原為多尔衮在京城的宅邸。.

新!!: 清朝和多爾袞 · 查看更多 »

多鐸

多鐸(z;),愛新覺羅氏,正蓝旗满洲人,努爾哈赤第十五子,生母為努爾哈赤大妃乌喇那拉氏,與阿濟格、多爾袞為同母兄弟。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十三歲時,封貝勒,統正白旗,參與禮部和兵部政事。狂放不羈,風流好色,崇德三年(1638年)因軍前私自攜帶妓女,降為多羅貝勒。 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生俘洪承疇,晋多罗郡王。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隨清軍入山海关,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順軍,入北京,晋亲王。十月下河南、入陝西,順治二年一月攻入潼關、西安;二月攻南明;四月陷揚州,殺史可法,五月入南京,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六月佔浙江,後班師回京,加封和硕德豫亲王。順治三年(1646年),以扬威大将军征讨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順治六年三月十八染天花疾亡,年僅三十五歲。多鐸與多爾袞兄弟感情最好,多爾袞當時正在山西征討姜瓖,聽到多鐸病重的消息時,立刻班師回朝,到居庸關時,多鐸病逝。多爾袞“換上素服,號哭奔往京城。”兄弟情深顯而見之。 多鐸的後裔可以無限世襲豫親王王爵,是鐵帽子王。此外,睿親王多爾袞只有女兒,沒有兒子,於是多鐸將其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多爾博的後裔也世襲睿親王。睿親王也是鐵帽子王,於是多鐸的子孫,就在清初八家鐵帽子王中,雄踞兩家。.

新!!: 清朝和多鐸 · 查看更多 »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简称復旦,旧称復旦公學、國立復旦大學。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位于中国上海市,中國著名大學,名列首批211工程、首批985工程名单。现已发展成一所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复旦”的字面意思是“旦复旦兮(日复一日)”,表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奋。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1917年始设大学部,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2000年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今天的复旦大学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中山、华山等11家附属医院以及复旦附中等若干所附属学校。.

新!!: 清朝和复旦大学 · 查看更多 »

夏威夷州

夏威夷州(夏威夷語:Mokuʻāina o Hawaiʻi,State of Hawaii)在1959年8月21日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由夏威夷群島所組成,位於北太平洋中,所在的大洲是大洋洲。距離美國本土3,700公里,屬於太平洋沿岸地區。首府為檀香山。在1778至1898年間,夏威夷也被稱為「三明治群島」(Sandwich Islands)。 夏威夷是距今最近加入美國的州份,與美國其他各州有著明顯的區別:它除了是美國最南方的州外,也是美國唯一一個全部位於熱帶的州;它與阿拉斯加州是美國各州中,僅有的兩個不與其他各州相連的州份,也是美國唯一一個沒有任何土地位在美洲大陸的州。論美國所有領土而言,夏威夷州是除了美國海外屬地和群島以外,最南端的一州,但非最南端的領土(美國最南端的領土在美屬薩摩亞群島)。在族群分佈上,它是兩個非白種人居多數州份的其中之一,比起其他各州,夏威夷州擁有最大的亞裔人口比例。生態及農業方面,它是全世界擁有最多瀕危物種的地方,也是美國唯一生產咖啡具有工業規模的州份。.

新!!: 清朝和夏威夷州 · 查看更多 »

夏修恕

夏修恕(),字渾初,又字渾夫,號森圃。江西省南昌府新建縣(今屬南昌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朝和夏修恕 · 查看更多 »

夏茸尕布活佛

夏茸尕布活佛(),又译「夏容嘉布活佛」,汉语通常称“白佛”,又称“察罕诺们汗”、“拉茂活佛”(又译“拉莫活佛”)、“阿齐图诺们汗”等等,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是青海省较大的藏传佛教转世活佛系统之一,驻锡拉莫德钦寺才让扎西,拉茂德乾寺历史与现状研究,青海民族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新!!: 清朝和夏茸尕布活佛 · 查看更多 »

夏曾佑

夏曾佑(),字穗卿,號碎佛,笔名別士,浙江杭州人。清末民初学者。.

新!!: 清朝和夏曾佑 · 查看更多 »

大博弈

大博弈(The Great Game;Турниры теней,即“影子競賽”之意),或译作大竞争、大競力,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政治術語,特指大英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爭奪中亞控制之戰略衝突。“大博弈”一語之提出者,一般認為是亚瑟·康诺利,後因英国小说家鲁德亚德·吉卜林之小说《Kim》而流传开来。 傳統上之大博弈時期約為1813年至1907年《英俄條约》时止。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後,大博弈展開了較为緩和之第二階段。.

新!!: 清朝和大博弈 · 查看更多 »

大学士

大學士,主要是內閣大學士又稱殿阁大学士,一般有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另外,左右春坊亦有大學士,故大學士不等於內閣大學士。此外,越南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新!!: 清朝和大学士 · 查看更多 »

大小和卓之乱

#重定向 平定回部.

新!!: 清朝和大小和卓之乱 · 查看更多 »

大小和卓之亂

#重定向 平定回部.

新!!: 清朝和大小和卓之亂 · 查看更多 »

大小金川之役

大小金川之役,又稱平定兩金川,是清乾隆年間清軍平定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土司兩次動亂的合稱。第一次金川之役為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安撫司莎羅奔私自進攻明正土司,清廷調兵征討。乾隆十四年(1749年)莎羅奔投降。第二次金川之役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金川土司索諾木朋楚克襲殺革布什咱土司色楞敦多布,又幫助小金川土司之子僧格桑侵凌鄂克什、明正等土司。四川官員令其退還土地,大小金川拒不退兵。清廷再次發兵進剿。次年底,清兵攻克小金川官寨美諾(在今阿壩州小金縣美沃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兵攻克大金川噶爾崖寨,索諾木朋楚克出降。.

新!!: 清朝和大小金川之役 · 查看更多 »

大凌河

大凌河又称鄂木伦河,中国辽宁省西部主要河流,古称白狼水,辽朝改名为灵河,金朝又改为凌河,后为与小凌河相区分,称大凌河。 大凌河上游分为南北两支,北源发源于凌源县,南源发源于建昌县,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合流,流向东北。至北票市境内折往东南,下游受医巫闾山阻挡,折而向南,在凌海市境内注入辽东湾。该河全长375公里,年均径流量16.67亿立方米。 D大.

新!!: 清朝和大凌河 · 查看更多 »

大理寺

大理寺是中國古代掌管刑獄的中央审理机关。越南古代仿中国,亦设置有大理寺这一机关。.

新!!: 清朝和大理寺 · 查看更多 »

大理院 (清朝)

大理院是清朝末年设置的全国最高审判机构。.

新!!: 清朝和大理院 (清朝) · 查看更多 »

大運河

#重定向 大运河.

新!!: 清朝和大運河 · 查看更多 »

大順 (政權)

大順(1644年—1649年),或称李顺,是中國歷史上於明朝末年由農民軍闖王李自成推翻明朝后建立的政权,但之后又被清朝击败,最后被南明政权和清朝所灭。.

新!!: 清朝和大順 (政權) · 查看更多 »

大西

大西是明朝末年民變领袖之一张献忠在1643年建立的政权。.

新!!: 清朝和大西 · 查看更多 »

大连市

大连市(Dalian/Dairen),旧称旅大市,别称鯤城、滨城,旧名達爾尼 、青泥洼。位于中国辽东半岛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也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 大连地处黄渤海之滨,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 北方明珠”、“浪漫之都”之称,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港口、工业、旅游城市。2001年大连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的城市。2006年与杭州和成都一起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9年大连获得全球“国际花园城市”最高级别组的第一名 新华网 2009-10-14。大连是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的举办城市。大连位列2010年度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第八名(含港澳台) 新华网 2011年5月6日。.

新!!: 清朝和大连市 · 查看更多 »

大金川

#重定向 促浸土司.

新!!: 清朝和大金川 · 查看更多 »

大金川之戰

大金川之戰是指乾隆十二年三月(1747年)辛丑,大金川(治所在今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土司莎羅奔劫持小金川土司澤旺,清廷任命張廣泗爲川陝總督,前往征討大金川,為大小金川之役的開端。戰爭持續到乾隆十四年十月(1749年)。 乾隆十三年春,清军久戰而无功,清廷遂派大学士讷亲为经略,前往督师,起用岳钟琪随行。讷亲不知兵,卻下命限三日取噶尔崖,結果参将贵国良战死。张广泗看輕讷亲,立馬观望,又誤用間諜良尔吉实。岳钟琪密報朝廷。乾隆帝得知此事,斩张广泗,又赐死讷亲,再命大学士傅恒为经略。乾隆十四年正月,岳钟琪長驅直入莎罗奔勒烏圍(今四川金川东)大營,莎罗奔出降,仍命其为土司。 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爆發第二次金川之戰。 Category:十全武功 Category:中國叛亂.

新!!: 清朝和大金川之戰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國

#重定向 大英帝国.

新!!: 清朝和大英帝國 · 查看更多 »

大沽

#重定向 大沽街道.

新!!: 清朝和大沽 · 查看更多 »

大渡河

大渡河(),舊称沫水、涐水、北江、戢水、大渡水、濛水、瀘水、瀘河、陽、陽山江、羊山江、中鎮河、魚通河、金川、銅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中西部,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巴颜喀拉山南麓,向南入四川省分别流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市、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市。 流域面积9.2万平方公里。大渡河有两源,西源麻尔柯河和东源多柯河,汇合后称大金川、接纳小金川后称大渡河,在雅安境内安顺场附近折向东流,在乐山县草鞋渡纳青衣江与岷江汇合。大渡河沿途多峡谷,水流湍急。全河落差4173米。由于大渡河的长度与水量均超过乐山汇合处之上游的岷江,因此有人认为岷江水系的正源是大渡河,而不是岷江。 1863年,太平天囯的翼王石达开曾受困於大渡河,多次搶渡不成,“粮尽食及草根,草尽食及战马,兼之疟疾流行,死亡枕籍”,最後全軍覆沒。红军长征时曾经强渡安顺场和夺取经过大渡河铁索桥泸定桥。.

新!!: 清朝和大渡河 · 查看更多 »

大清宝钞

大清宝钞,是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由清朝官方发行的纸币。以制錢為單位,面額從250文到50千文、100千文不等。上端有「大清寶鈔」漢字,中間印著制錢文數,花紋字畫用藍色印刷。 同时发行的还有户部官票。.

新!!: 清朝和大清宝钞 · 查看更多 »

大清帝國內閣總理大臣

#重定向 清朝內閣總理大臣.

新!!: 清朝和大清帝國內閣總理大臣 · 查看更多 »

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原名《大清律》(a),是清朝的法典。 大清律例草創於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以《大明律》為基础,再加以修飾。前後經歷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訂後才定型。及後《大清律例》一直都在清朝版圖內奉行,直到清朝灭亡为止。 不過,部分《大清律例》的條例在清朝滅亡後依然繼續在香港通用,這是由於香港割讓予英國之後,基於香港跟隨英國奉行的習慣法模式,使大清律例中的部分法例在沒有其他法例可供參考的情況下,繼續成為唯一的參考對象。直到1971年,最後一條有關婚姻習俗的法律由香港的成文法取代之後,大清律例歷史使命終於完成,歷327年。.

新!!: 清朝和大清律例 · 查看更多 »

大清會典

《大清會典》,簡稱《清會典》,是中國清朝中央政府官修、钦定的會典。.

新!!: 清朝和大清會典 · 查看更多 »

大明律

《大明律》,全名为《大明律集解附例》,是明代的法令條例,由开国皇帝朱元璋總結歷代法律施行的經驗和教訓而詳細制定而成。.

新!!: 清朝和大明律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

#重定向 大日本帝国.

新!!: 清朝和大日本帝國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國(;中文又譯為日本帝國)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現在「大日本帝國」一詞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户时代結束至1947年新憲法施行之間的歷史時期。 日本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政治權力從武家(幕府)重回天皇手中,開始了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大日本帝國憲法》於1889年發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國議會。由明治時代開始,日本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範圍,國力逐漸壯大,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位於東方世界的列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和汉口日租界。1902年1月30日,日本與英國結成同盟,雙方的友好關係一直延续到1923年盟約失效。二十世紀初,加藤高明内閣於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日為抑制國內共產主義運動,公佈了《治安维持法》,於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舉行的第16回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得到實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憲政友會及立憲民政黨两大政党轮替执政,開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 1930年代中期後,自1912年第一次護憲運動以來的政黨政治日漸衰落。早年军部興起法西斯主義,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後,军部便乘機制造了一连串政变。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後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統制派與大政翼贊會掌控了政治權力。1936年11月与納粹德國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向中國宣戰。1940年9月27日,大政翼贊會促成了《三国同盟条约》的簽定,日本成為軸心國成員之一。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與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投降,成為軸心國陣營最後一個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这也意味着大日本帝国已名存实亡。隨後同盟國實施軍事占領,同時修改憲法與改造政治制度。1947年《日本國憲法》頒布後,日本官方不再以此為正式國號。1951年9月8日,《三藩市和約》簽定,日本才结束长达七年的盟军占领时期,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這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大日本帝國自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至1947年修改憲法為止,存在79年,帝国的疆域在1942年达到最盛,控制着大约7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億多的人口,这大約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六。期間,大日本帝國在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自明治維新主張脫離亞洲開始的國力提昇,使日本很早就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日本經歷迅速現代化,出現空前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對後世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這段時期的日本積極進行軍事擴張,先後經歷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戰爭,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塑造了近現代東亞的政治局勢,戰爭同時為世界各國遺留不少歷史爭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新!!: 清朝和大日本帝国 · 查看更多 »

天,中華文化信仰體系的一个核心,狹義僅指與地相對的天;廣義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的是最高之神,稱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即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玉皇上帝(玉皇大帝);又稱為蒼天、上天、上蒼、老天、老天爺等。實際應用的例子有「天意」、「蒼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運」、「天譴」、「天生我材必有用」、「老天爺」、「我的天啊!」等。.

新!!: 清朝和天 · 查看更多 »

天山山脉

天山山脉(维吾尔语:تەڭرىتاغ Tengri Tagh/Тәңри тағ;Тәңіртау/تأڭئرتاۋ;Ала-Тоо/تەڭىر-توو;东干文:,小儿经:)是亚洲中部最大的一条山脉,横亘中国新疆的中部、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等四國。古名白山,又名雪山,冬夏有雪。故名,匈奴谓之天山,唐时又名折罗漫山,高达二万一千九百尺,长约2500km,宽约250~300km,平均海拔约5km。最高峰是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m,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第二高峰是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m,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博格达峰的海拔5445m,在中国境内。前两者是前苏联雪豹登山奖必要五峰之二。新疆的三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此山。天山山脉把新疆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天山由东西走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山间有陷落盆地,如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西部有伊犁谷地。 位于乌鲁木齐市以东的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称它“雪海”。位于博格达峰山腰的天池,清澈透明,是新疆著名的旅游胜地。目前,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已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托木尔峰,海拔7435米,是天山的最高峰,登山界一般承认1956年阿巴拉科夫首次登顶成功,但也有说1938年已有苏联登山队登顶;1975年7月25日首个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

新!!: 清朝和天山山脉 · 查看更多 »

天山北路

#重定向 准噶尔部.

新!!: 清朝和天山北路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清朝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天下

-- 天下,最初是中华民族中漢族對世界的專有概念,後來傳播至東亞地區,深深影響東亞周邊的歷史和文化。“天下”的字面意思為「普天之下」,沒有地理和空間的限制,但也有不同的用法,用來形容某一種地理概念。天下这一概念伴隨一定的秩序原理,為某個地域、人民、國家的世界觀。就算對世界觀不明確的地域民眾,他們的「天下」的概念亦會根據一定的秩序形成。.

新!!: 清朝和天下 · 查看更多 »

天京事變

#重定向 天京之變.

新!!: 清朝和天京事變 · 查看更多 »

天命

天命,指上天的使命,在中國歷史上,常用來解釋新政權取代舊政權的合法性,主張朝代興衰、君主更替,不是人類所能控制的,上天支持的對象自然能夠稱帝稱王,上天不支持的對象則會衰弱滅亡。 《中庸》書中「天命」的概念,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性格,而并不是上天使命的的含义。.

新!!: 清朝和天命 · 查看更多 »

天花

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類傳染病。患者一般在染病後的12天內,出現包括發燒、肌肉疼痛、頭痛等近似普通感冒的症狀。幾天後,其口咽部分的粘膜會長出紅點,身體多處地方亦會長出皮疹(以臉部居多)。天花病毒共有兩類:主天花病毒及次天花病毒。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由前者引發之天花又被劃分為四種形式:典型、惡性、出血型、緩和型。其中,多數未曾接種疫苗者均會出現典型天花的症狀。次天花病毒引起之病變程度比上述四種的都要溫和,但卻非常罕見。 天花主要透過空氣傳播。患者的呼吸道與皮膚皰疹分泌物均載有病毒,故避免與其近距離接觸可減低患病的風險。多種痘病毒疾病的病癥均與天花的如出一轍。專家需利用進行病毒培植以確定天花病毒的存在,聚合酶鏈式反應及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測試可提供更多病毒的細節。接種天花疫苗為預防此病的最佳方法。目前並沒有認可的抗天花藥物。一旦出現確診病例,醫護人員會為病人注射疫苗提升免疫保護,有時亦會配以舒緩性療法加大療效。天花病毒不會造成慢性或復發性感染,但會導致各類併發症或後遺症(如失明)。不同類型的天花所引發的病死率有所參差;最為常見的典型天花約奪取了三成病患者的性命。 古埃及或為天花的起源地。已死去逾三千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史上首名天花病人,專家在其木乃伊身上找到了明顯的膿皰痕跡。早期的印度及中國文獻亦有記載這種疾病。在隨後的漫長歲月裡,天花於世界多個地方展開大流行,並奪取了無數人類的性命(尤其是兒童)。歷史上,有不少國家的君王及著名人物均染上過天花。19至20世紀期間,多番的防疫行動減低了此病對群眾的威脅。最終,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布撲滅天花,使之成為首個於世上絕跡的人類傳染病。.

新!!: 清朝和天花 · 查看更多 »

天聪

天聰(v,元年:1627年—末年:1636年三月)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一个年号。后金(清朝的前身)使用这个年号共10年。 有学者认为1636年建元崇德之前,后金只使用汗号纪年,实际并无年号。《清实录》用“建元天聪”,是编者附会汉制所做。.

新!!: 清朝和天聪 · 查看更多 »

天聪新政

天聪新政,又称皇太极新政,是后金第二任统治者天聪汗皇太极继承其父努尔哈赤汗位后采取的一系列不同于前任统治者的改革举措,为日后清朝的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新!!: 清朝和天聪新政 · 查看更多 »

天津市

天津市,简称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最大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位于华北平原的海河各支流交汇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有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跨越海河的各式桥梁形成了“一桥一景”的景致。 天津因漕运而兴起,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自1860年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多国在天津设立租界,洋务派亦在天津兴办实业,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在领风气之先的同时,天津近代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发展迅速。由天津开始的军事、教育、司法、交通、通讯、工业等方面的近代化建设,均开中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2006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总体规划》将天津完整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 ,人民网,2010-8-7查阅,并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设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11月,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选址天津共同建设中新生态城。2015年4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自1990年代开始的工业东移战略,天津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天津港-天津南港”的双城双港的城市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确定天津市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 天津市举办了2013年的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和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同时天津也是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常驻举办城市。.

新!!: 清朝和天津市 · 查看更多 »

天津条约

《天津條約》包括《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法天津条约》,是指西元1858年 (清咸豐8年) 清朝政府在第一次英法聯軍戰敗後與俄國、美國、英國、法國在天津海光寺所簽訂的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清朝委派大學士桂良和各國代表談判並簽約。真確文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恆溫恆濕的庫房保存。.

新!!: 清朝和天津条约 · 查看更多 »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水师学堂,又名北洋水师学堂,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创办于1881年。 光绪六年(1880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鸿章上奏朝廷,在天津建立一所现代化的水师学堂二这是为建立北洋舰队所做的另一项准备工作。因为恭亲王的鼎力支持,李鸿章 很快就得到了允准。 李鸿章任命吴赞诚督办水师学堂,具体负责办学事宜。1881年校舍落成,校址在天津卫城东三里天津机器局。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停办。严复曾在这里任教和担任总办。该校毕业生有民国总统黎元洪、教育家张伯苓等。.

新!!: 清朝和天津水师学堂 · 查看更多 »

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天津所發生的一場震惊中外的教案。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开设育婴堂。1870年(同治九年)6月21日天津人民因怀疑育婴堂杀死婴儿数十名,聚众数千到教堂示威。法国领事(Henri Victor Fontanier,1830-1870)往见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路上向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击伤随从一名。天津群眾怒不可遏,殴毙丰大业,焚毁法、英、美、俄、西教堂及法领事署。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烟台一带。清政府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曾又奏调李鸿章协同办理。曾国藩认为责任在中国人身上,将天津知府和知县革职充军,處死禍首水火會16人,充军25人,赔款修建教堂,清政府并派崇厚赴法国道歉。.

新!!: 清朝和天津教案 · 查看更多 »

天文學

天文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運用數學、物理和化學等方法來解釋宇宙間的天體,包括行星、衛星、彗星、恆星、星系等等,以及各種現象,如超新星爆炸、伽瑪射線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等。廣義地來說,任何源自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現象都屬於天文學的研究範圍。物理宇宙學與天文學密切相關,但它把宇宙視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天文學有著遠古的歷史。自有文字記載起,巴比倫、古希臘、印度、古埃及、努比亞、伊朗、中國、瑪雅以及許多古代美洲文明就有對夜空做詳盡的觀測記錄。天文學在歷史上還涉及到天體測量學、天文航海、觀測天文學和曆法的制訂,今天則一般與天體物理學同義。 到了20世紀,天文學逐漸分為觀測天文學與理論天文學兩個分支。觀測天文學以取得天體的觀測數據為主,再以基本物理原理加以分析;理論天文學則開發用於分析天體現象的電腦模型和分析模型。兩者相輔相成,理論可解釋觀測結果,觀測結果可證實理論。 與不少現代科學範疇不同的是,天文學仍舊有比較活躍的業餘社群。業餘天文學家對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發現和觀察彗星等短暫的天文現象上。 http://www.sydneyobservatory.com.au/ Official Web Site of the Sydney Observatory Astronomy (from the Greek ἀστρονομία from ἄστρον astron, "star" and -νομία -nomia from νόμος nomos, "law" or "culture") means "law of the stars" (or "culture of the stars" depending on the translation).

新!!: 清朝和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太常寺

太常寺是中國古代掌管宗廟祭祀的機構。.

新!!: 清朝和太常寺 · 查看更多 »

太平天國之亂

太平天國之亂是指太平天國引起的戰亂,廣義來說是指1851年1月11日江宁之战到1872年李文彩部的覆灭。其中依戰事年代可分為江寧之戰、太平軍北伐、太平軍西征、太平軍一破江南大营、安庆之战、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浙江大戰等。共22年的太平天國之亂,依據美國歷史學者柔克義說法,死亡人數估計為2000萬人。 太平天國是一個起義組織,據點為太平(現南京),是由基督千禧年主義為本的社會改革組織。由洪秀全創始,其自稱為上帝的後代、耶和華的幼弟。在19世紀中期,太平天國的軍隊控制了中國南部大部分的地區,最終擁有大約3000萬人。 此次動亂為1644年甲申之變後規模最大,也是人類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戰爭之一,估計有2000萬至7000萬人因戰亂而死,而更多的是流其失所。影響的地區主要為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及河北。其實在此動亂年間,幾乎每個省份都被觸及,除了甘肅。 太平天國之亂爆發於廣西,起源於地方政府官員反對由洪秀全領導的千禧年主義拜上帝會。拜上帝會為政教合一的民族主義組織,致力於推廣信仰「皇上帝」(上帝耶和華),擊滅「閻羅妖」(滿族皇帝),為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奮鬥。.

新!!: 清朝和太平天國之亂 · 查看更多 »

太平天國北伐

太平天國北伐,指1853年至1855年间太平天國自南向北的一次重要軍事行動,征伐对象为以北京为首都的清朝政府,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新!!: 清朝和太平天國北伐 · 查看更多 »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囯是清朝道光晚年、咸豐至同治初年間建立的政權,创始人为洪秀全和冯云山。洪秀全与少年时代的私塾同学冯云山经过多年传播拜上帝教,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咸豐元年(1851年)初与杨秀清、萧朝贵、曾天养、石达开等人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举事,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并于咸豐三年(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今南京),定都於此。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虜。同治十一年四月六日(1872年5月12日),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太平軍部队,翼王石达开餘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國之亂是明清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太平军的足迹先后到过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势力范围遍及十八省。 因清朝推行薙发令,太平天国蓄发、披髮,故太平軍被称作「长毛」,清廷称其为「长毛賊」、「毛賊」、「髮賊」、「髮匪」、「髮逆」等。又因洪秀全籍貫廣東省廣州府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其他的太平军將士亦多起自兩粵(即兩廣的廣東、廣西),故清廷亦称其为「粵匪」、「粵賊」,平定事件後,清廷命令宮廷畫師繪畫《平定粵匪圖》。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訂立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此将“太平天国”、“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新!!: 清朝和太平天国 · 查看更多 »

太平御览

《太平御覽》初名《太平類編》、《太平編類》,後改名為《太平御覽》。是北宋时期编写的一部类书,是保存了五代以前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太平御覽》与《太平廣記》、《 文苑英華》以及《冊府元龜》合稱為“宋匯部四大書”。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類書類。.

新!!: 清朝和太平御览 · 查看更多 »

太仓市

太仓市,位于中国江苏省最南部,是苏州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太仓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文化底蕴丰厚,工业发展迅速,是距离上海最近的一座城市,太仓市区与上海市嘉定区相邻。太仓市区到上海地铁11号线(嘉定北站)有公交相连,用时20分钟。太仓市经济增速指标近年常位居苏州市域首位,太仓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县市之一,2012年列全国百强县(市)第四位。根据公安部门的数据统计,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为94.7万,户籍人口为47.26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超过30万。预计2013年GDP将超过1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总收入有望超过300亿元。.

新!!: 清朝和太仓市 · 查看更多 »

太仆寺

太僕寺,亦作冏寺,中國古代朝廷的中央機構之一,周穆王任命伯冏擔任周的太僕正,史官寫了冊書,名爲〈冏命〉。.

新!!: 清朝和太仆寺 · 查看更多 »

太保

太保,中国古代职官。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召公是第一个太保,《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胜利,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至成周亲政,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即《尚书·召诰》。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 后召公子孙以太保为氏。春秋后废,汉复置,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保,朝鮮王朝改稱大保。.

新!!: 清朝和太保 · 查看更多 »

太監

太監是中國古代官名,文言文書寫時亦可寫作大監。。最早出現於北魏,為女官稱號。唐代時為外朝官職大監的別稱。宋代為高級女官職稱,遼代是政府高級職位的名稱。至明朝時,由於太監職位常由宦官擔任,於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到清朝時,宦官統稱為太監,成了宦官統稱。.

新!!: 清朝和太監 · 查看更多 »

外兴安岭

外兴安岭(v),俄语中称为斯塔诺夫山脉(Становой хребет),位于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现在在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的阿穆尔州的北端。并穿过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中间。山脈全長725公里,最高峰海拔2482米。.

新!!: 清朝和外兴安岭 · 查看更多 »

外務部

外務部,中國清朝中央国家机关之一,創設於1900年,相當於今西方官制的外交部,其前身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不過,因為清末賠款條約事務眾多,外務部於設立初,班列各部上,置總理親王的要職。1912年,清朝滅亡後,該機構廢除,改由中華民國外交部取代。.

新!!: 清朝和外務部 · 查看更多 »

外西北

外西北,指的是俄罗斯帝国在伊犁危機中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塔城界约》、《塔城界约续约》、《伊犁条约》,及庚子俄難後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清朝取得的一片面积大约40到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此之前此地區是厄拉特蒙古的一部份,大多是乾隆时期清军西征準噶爾所得。 此地區北起外蒙古的唐努乌梁海十佐领,南到阿富汗的瓦罕走廊。苏联解体後这些土地大多已不属俄羅斯聯邦,而是属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亞五國。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就位于外西北范围内。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等湖泊也位于这一地区。.

新!!: 清朝和外西北 · 查看更多 »

外藩蒙古

外藩蒙古,指清代以世襲札薩克為旗長的蒙古各旗,與內屬蒙古相對。外藩蒙古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又稱內札薩克或內蒙古,內札薩克各旗後來成為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外札薩克蒙古又稱外札薩克,狹義的外札薩克蒙古即外蒙古,包括喀爾喀四部;廣義的外札薩克蒙古還包括西套蒙古、科布多所屬各札薩克旗及青海、新疆的蒙古部落。.

新!!: 清朝和外藩蒙古 · 查看更多 »

外蒙古

外蒙古()是清朝後期對漠北蒙古喀爾喀四部的稱呼,由外札薩克蒙古一詞衍生而來,包括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車臣汗部和札薩克圖汗部。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除蘇赫巴托爾省、科布多省、巴彥烏列蓋省、烏布蘇省、庫蘇古爾省以外的大部分地區。土謝圖汗、車臣汗二部由庫倫辦事大臣管轄,賽音諾顏、札薩克圖汗二部由烏里雅蘇臺將軍(定邊左副將軍)管轄,由理藩院統籌蒙古事務。 清代初年尚無“外蒙古”之名,稱漠北為“喀爾喀”或“烏里雅蘇臺”。嘉慶年間重修《大清一統志》,因無統一名稱可用,故將烏里雅蘇臺將軍統領的廣大地域籠統地稱為“烏里雅蘇臺統部”(烏里雅蘇臺城為烏里雅蘇臺將軍駐所)。清代中期以來,又有“卡外喀爾喀”、“外三路喀爾喀”、“外四盟蒙古”等名稱。清末,外蒙古取代“烏里雅蘇臺”等,漸成通稱。清末,外蒙古的範圍有時亦含包括科布多和內屬之唐努烏梁海。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杭達多爾濟、車林齊密特等蒙古王公喇嘛擁立庫倫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皇帝,宣佈獨立,成立“大蒙古國”,是為外蒙古独立。中華民國拒不承認,仍稱其為外蒙古。1912年,外蒙古軍隊攻陷科布多城,佔領科布多全境,並乘勢西進阿爾泰,後來又控制達里岡厓牧場,俄國承認其獨立。1913年,中华民国與俄羅斯帝国簽訂聲明文件及另件確定,承認外蒙古自治權,自治區域為清末庫倫辦事大臣、烏里雅蘇臺將軍與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區域。俄羅斯承認中國對外蒙古的宗主權。1915年,外蒙古取消“獨立”,改為自治。1919年,外蒙古地方撤銷自治。1920年代,蘇聯扶植蒙古人民革命黨控制外蒙古,事實脫離中國統治。1921年,君主立憲制的「大蒙古國」成立。1924年5月,蘇聯承認蒙古為中國一部分。同年7月,大蒙古國改國號為「蒙古人民共和國」。1928年,國民政府將外蒙古改為蒙古地方。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為獨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建交。.

新!!: 清朝和外蒙古 · 查看更多 »

外東北

外滿洲(Приамурье),又稱俄屬滿洲、外東北,是指外興安嶺(斯塔諾夫山脈)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加上江東六十四屯和庫頁島合计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歷史上外满洲先後為夫余、室韦、黑水靺鞨、女真等部族與遼朝、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政权的统治。到了十九世纪,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俄國逐步取得了這片土地。 以清國視角,上述地区位于满洲外側,與「內滿洲」對應,故名。外滿洲的城市名稱,中國官方出版的地圖採用俄語地名的音譯稱呼之;一些傳統地名較為知名的城市,如海參崴、伯力、雙城子、海蘭泡、廟街、尼布楚、雅克薩等,則會在後面括注傳統地名,而民間則多直接以傳統地名稱之。.

新!!: 清朝和外東北 · 查看更多 »

外札薩克蒙古

外札薩克蒙古(v),指清代外藩蒙古中除內蒙古二十四部以外的蒙古各旗,與哈密、吐魯番、西藏等地的郡王同為外札薩克。外札薩克蒙古包括西套蒙古二旗、漠北喀爾喀四部以及科布多、青海、新疆所屬札薩克各旗,由理藩院典屬清吏司與柔遠清吏司管理。清末,外札薩克蒙古有時僅指喀爾喀四部,後演變出外蒙古的概念,即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車臣汗部與札薩克圖汗部。.

新!!: 清朝和外札薩克蒙古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清朝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女真

女真(; 拼音: Rǔzhēn),又作女直與女贞,可能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至唐時期称黑水靺鞨,辽至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辽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到明朝后期仍然自稱為女真,清朝时改为满洲。 “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依接近漢化程度及活動區域南北:多漢化程度、南境者為熟女真,少漢化程度、北境者為生女真。生女真活動在鄂霍次克海一帶,有人稱呼為通古斯。女直之名,见于《辽史》者,“又有北女直、南女直、长白山女直、鸭绿江女直、濒海女直,黄龙府女真,曷苏館女真,順化国女真,回跋女真,盖各就其地名之。”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渤海盛强,黑水役属之。渤海灭,复役属契丹。在南者系籍,号熟女直;在北者不籍,号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也。”而也有观点认为生女真和熟女真的方位不是一北一南,而是一东一西。《大金国志》云:“世居混同江之东长白山下;南邻高丽,北接室韦,西界渤海,东濒海。”按照《大金国志》的记载,完颜阿骨打所在的生女真的方位为朝鲜史所载的东女真(又称为东北女真)大致相同。.

新!!: 清朝和女真 · 查看更多 »

女真族

#重定向 女真.

新!!: 清朝和女真族 · 查看更多 »

奴隶制度

奴隶制為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視為是奴隶主的財產,沒有自己的人格、自由、權利,可以買賣,且奴隶主可強迫奴隶无报酬工作,且无人身自由。如果人類社會中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主要是奴隶,馬克思主義將這種社会稱為奴隶社会。 古希臘、古埃及、罗马帝国、古巴比伦、南北战争以前的美国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国、法国、俄国的殖民地都有奴隶制。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社会都曾经认可制度性奴隶制;在近代,奴隶制被所有国家废除,但是即使如此,沒有合約精神的勞動關係仍然存在,债奴、契约劳工、农奴、被俘家仆、被收养为奴的儿童、童兵、强迫婚姻依然广泛存在。现在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国都是非法的,但估计世界上仍有二千七百万人是事實上的奴隶,毛里塔尼亚是最后宣布废奴的行政地区(1981/2007),但是根据估算约有10%-20%的人口依然为奴。 奴隶制的出现早于成文记录,在许多文明中广泛存在。当今很多奴隶是债奴,主要分布在南亚,是由于债务缠身所致,很多甚至世代为奴。人口贩卖主要是指代强迫妇女和儿童进入色情行业工作。.

新!!: 清朝和奴隶制度 · 查看更多 »

奕劻

慶密親王奕劻(;z;),愛新覺羅氏,乾隆帝弘历曾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绵性长子。光緒二十四年慈禧太后封世襲罔替慶親王。清末新政代表人物、主要發起者,曾任領班軍機大臣,廢軍機處和大學士後,首任內閣總理大臣。.

新!!: 清朝和奕劻 · 查看更多 »

奕山

奕山(a;),字靜軒,中国晚清武官,清朝宗室、滿洲鑲藍旗人。一等鎮國將軍。道光帝族侄,康熙帝十四子胤禵玄孙,绵备子。.

新!!: 清朝和奕山 · 查看更多 »

奕訢

恭忠親王奕訢(z;),号乐道堂主人,满洲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异母弟弟,生母为静妃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和碩恭亲王」。统称“六王爷”;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主要发起者,曾任总理衙门首席大臣、领班军机大臣、议政王,保守派對其鄙稱“鬼子六”。賜爵位世襲罔替,身後谥“忠”。.

新!!: 清朝和奕訢 · 查看更多 »

奉天巡抚

奉天巡抚,為清朝末期在奉天省設立的一個巡撫職位。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己亥(1907年4月20日),东三省建省,设奉天巡抚、吉林巡抚、黑龙江巡抚。宣统二年三月辛酉(1910年4月26日),裁奉天巡抚。;奉天巡抚.

新!!: 清朝和奉天巡抚 · 查看更多 »

奉天府

奉天府()是中國清朝府名之一,位於盛京。考语:冲,繁,疲,难,为“最要缺” 1644年清兵入關,滿清遷都北京後,原首都盛京改為留都。並設盛京五部。顺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于盛京城内置府,該府設府尹轄有治中,通判等官職。光绪三十一年八月,裁府尹设知府,为奉天省治。1911年,承德县废入奉天府。1912年,清朝滅亡,該府廢除,置奉天县。.

新!!: 清朝和奉天府 · 查看更多 »

奉天省

奉天省(v)是清朝的22個省之一,位處中国东北地區的南側,為清代東北三省之一,也是現今辽宁省的直接前身。.

新!!: 清朝和奉天省 · 查看更多 »

姚鼐

姚鼐(),中国清代文学家,字姬传,一字梦穀,室号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清代安徽桐城人(今属枞阳县),是桐城派的重要作家。與方苞、 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

新!!: 清朝和姚鼐 · 查看更多 »

姜英

姜英(),山東榮成人,前中國女排隊主攻手,身高1.80米,以心理素質好,臨場發揮穩定見稱,擅長攔網、扣球,是中国女排80年代五連冠時的選手。.

新!!: 清朝和姜英 · 查看更多 »

姑苏繁华图

《姑苏繁华图》,又称《盛世滋生图》,是清代画家徐扬所绘反映苏州城繁华盛况的画作,繪製於公元1759年,目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徐扬总共花费了24年时间才画成此图,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 現時在深圳地鐵2號綫后海站及香蜜站站廳展示複製品。.

新!!: 清朝和姑苏繁华图 · 查看更多 »

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a;),博尔济吉特氏(,即孛兒只斤氏),名布木布泰(a),亦作本布泰。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姪女,顺治帝的生母。本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和博禮之女。.

新!!: 清朝和孝莊文皇后 · 查看更多 »

季羡林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北京大學教授、輔仁大學教授。季羨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学系,研习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等西洋文學名家。翌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在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任教授。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參與反右運動,批判右派份子。文化大革命初期,曾参加周培源主導的造反派组织井冈山兵团,反對聶元梓派,在政治鬥爭中失利,被列為反革命,下放牛棚,遭受迫害。1973年開始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譯本。 1989年六四事件期間,根據季羨林門生張曼菱在《季羨林——追念與思考》一文中披露,季羨林曾兩度坐在三輪車上,高揚「一級教授季羨林」白幅,。.

新!!: 清朝和季羡林 · 查看更多 »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新!!: 清朝和孫中山 · 查看更多 »

孔子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为宋国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学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远的影响,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新!!: 清朝和孔子 · 查看更多 »

孔有德

孔有德(),明末清初武将。辽东(今辽宁辽阳)人,原籍山东。.

新!!: 清朝和孔有德 · 查看更多 »

孙之獬

孫之獬(),字龍拂,山東淄川縣(今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人,明末清初官員,同進士出身。 孫之獬是明清鼎革之際一位充滿爭議的人物。明崇禎初年,身在翰苑的孫之獬力爭禁毁《三朝要典》,被歸為閹黨,削籍返鄉。清軍入關後,他主動剃髮,投靠清廷,官至禮部左侍郎、翰林院侍講學士,自請前往江西招撫,不久又因事奪官。順治四年(1647年),孫之獬在家鄉被山東謝遷抗清民軍折磨、肢解而死。然而,清廷最終因其已經削籍,沒有下達任何旌表與撫恤。孙启新,《孙之獬事功述评》,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新!!: 清朝和孙之獬 · 查看更多 »

定武军

定武军,也称新建陆军,是晚清军队名称,是当时最早近代化的军队之一,因後由袁世凱領導,在天津小站操練新军部隊,史稱小站练兵。北洋政府时期再次出现。.

新!!: 清朝和定武军 · 查看更多 »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英語:Pragmatism,派生于希腊词πρᾶγμα(事物、实物))又稱實驗主義、試驗主義,是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实用主义认为,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歧,一种是理性主义者,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理智的、乐观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是唯物的、刚性不动感情的、凭感觉的、悲观的、无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关系的。实用主义则是要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的调和者。” 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但没有反对神学的觀點,如果神学的某些观念证明对具体的生活确有价值,就承认它是真实的。将哲学从抽象的辩论上,降格到更个性主义的地方,但仍然可以保留宗教信仰。承认达尔文,又承认宗教,也不承认是二元论的,即既唯物,又唯心,而是认为自己是多元论的。 实用主义的主要论点是:.

新!!: 清朝和实用主义 · 查看更多 »

宁波市

宁波市,简称甬,有时亦简称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浙江第二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全市陆地面积9365.58平方公里。 宁波建城于738年,但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宁波拥有长期的经商传统,宁波商帮是全国闻名的商帮。航运和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最远可以上溯至战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成为通商口岸,这客观上促进了宁波的近代化。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宁波经济由于临港产业和私营经济的带动而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寧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更是跃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亦居世界前列。 目前,宁波是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拥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宁波处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新!!: 清朝和宁波市 · 查看更多 »

宣統

宣統(a;;)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年号,前后三年。 辛亥革命之后,一些清朝遺民仍然使用宣统年号纪年。1917年張勳擁戴溥儀復辟时,称宣统九年。.

新!!: 清朝和宣統 · 查看更多 »

宣統帝退位詔書

《宣統帝退位詔書》是由清朝最後一位君主、同時也是中國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被承认的皇帝宣統帝溥仪於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所頒布的退位詔書,标志着大清帝國統治歷史之终结,也同时标志着在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宣告结束。計自努尔哈赤建後金國,至溥儀退位,王朝長達296年;若自順治帝清兵入關起算,則為268年。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湘、晉、贛、秦等行省相繼追隨革命,滿族大臣蔭昌鎮壓革命,但由於北洋軍皆袁世凱舊部,不易指揮,所以戰鬥失效。清廷命蔭昌署理陸軍大臣,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征討革命軍,袁世凱率北洋第一軍總統官馮國璋、北洋第二軍總統官段祺瑞奉命出征,但袁世凱權衡利弊,上台後採取剿撫兼施的策略,進而準備和革命黨談判,经过南北议和,袁世凱獲得黃興保証,將由自己擔任大總統,清室优待条件基本达成,但清朝核心內部依然糾葛,北洋军將領段祺瑞在袁世凱授意之下,與四十九名文武大員發了《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又接連通電脅迫,溥儀年僅6歲,無行為能力,由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另外,隆裕皇太后又頒布兩個相關詔書。.

新!!: 清朝和宣統帝退位詔書 · 查看更多 »

宮鴻曆

宮鴻歷(),字友鹿,別字恕堂,江蘇泰州人(一說直隸靜海人)。 生於清世祖順治十三年,少以詩聞名。廪贡生,四十歲以後游京師,在蕭寺中讀書。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二甲十八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卒年不詳。著有《恕堂诗》。.

新!!: 清朝和宮鴻曆 · 查看更多 »

守備

守備,明代武官職,獨守一堡一城者、曰守備,官銜有總兵至游擊六等,為將軍等級,除邊關設置守備,南京亦設置內外守備各一員;又營官內亦有守備一職,位階在都司之下提調 、千總之上,負責屯田等事宜,守备在明朝是没有品级的差遣官。於清朝武官名而言,是指管理軍隊總務,軍餉,軍糧職務之正五品官。該官職受各省提督,巡撫或總兵管轄。另外,該職亦可由參將,游擊充員代之。 清朝綠營,該官品為正五品,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新!!: 清朝和守備 · 查看更多 »

官員

#重定向 官僚.

新!!: 清朝和官員 · 查看更多 »

宗 (行政區)

宗()是歷史上西藏及其附屬地區的基層行政区,起源於帕木竹巴時期。長官為,每宗置一至二人,相当于中國的县长。「宗」为藏语音译,义为「城堡」、「碉堡」,一般為宗本的驻地。.

新!!: 清朝和宗 (行政區) · 查看更多 »

宗室

宗室,是中國、、朝鮮、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對君主父系男性血親及后代的稱呼。一般情況,是以与君主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中國歷史上就此规定不一。 中国历代均专设官府来主管宗室事务,如「宗正」、「宗正寺」、「宗人府」等。 宗室的女性后代称为宗女或宗室女。不同的朝代,按相关的制度,宗女会享有册封、俸禄。但因為東亞為父系社會,奉行长子继承制,女性无继承权,宗女后代并不能继承宗室待遇,.

新!!: 清朝和宗室 · 查看更多 »

宗室 (清朝)

宗室(z),音譯烏克孫,俗名黄带子,是出身清朝皇族愛新覺羅氏嫡系的皇族成員所享有的稱號。沒有爵位的皇族宗室,可以在名字(gebu)之前冠上「宗室」,以表示其身份。.

新!!: 清朝和宗室 (清朝) · 查看更多 »

宗人府

宗人府是中国明清时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按時撰寫帝王族譜,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號、世襲爵位、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陳述請求,替他們向皇帝報告,引進賢才能人,記錄罪責過失之機構。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越南歷史上亦設有宗人府。.

新!!: 清朝和宗人府 · 查看更多 »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新!!: 清朝和宗教 · 查看更多 »

宗教自由

宗教自由是指一个人可以在一个社会中自由选择其宗教信仰和在这个社会中公开参加这个宗教信仰的仪式和传统,或者选择不信仰任何宗教,而不必担心受社会的迫害或歧视。 宗教自由也包括根据自己的判断放弃或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自由的范围更广,还包含獨自或與他人一道、公開或私下敬拜的權利,以及參加宗教儀式、宗教活動和宗教傳道而無需擔心遭受政府或社會其他團體迫害的權利。.

新!!: 清朝和宗教自由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清朝和安徽省 · 查看更多 »

安格斯·麦迪森

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英国经济学家,專研定量宏觀經濟史,包括測量和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分析。格罗宁根大学法学院的经济学名誉教授。 麦迪森出生于纽卡斯尔。他本科毕业于剑桥大学。在麦吉尔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了一段时间研究生,他决定不读博士,回到英国在圣安德鲁斯大学任教一年。 1953年,麦迪森加入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后来任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经济部主管。1963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麦迪逊任经济发展司司长助理。此后不久,他离开了经合组织,在接下来的15年里做委任咨询,其间包括他回到经合组织工作了4年。 1969-1971年,麦迪森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工作。麦迪森还担任了各机构的政策顾问,包括加纳和巴基斯坦政府。此外,他还访问了许多其他国家,而且往往直接向领导人进言,如巴西、几内亚、蒙古国、苏联和日本的领导人等。这使他获得了对决定经济增长和繁荣各种因素的独特见解。 1978年,麦迪森被任命为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 2010年,麦迪森在巴黎西北郊的塞纳河畔讷伊逝世。.

新!!: 清朝和安格斯·麦迪森 · 查看更多 »

宋元學案

《宋元學案》,共100卷,最早為明末清初黃宗羲整理。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宗羲完成《明儒學案》後續修此書,僅成17卷并序而卒,其子黃百家续作,又成8卷,後由弟子全祖望、楊開沅、顧諟等人於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年(1747年—1755年)補述,全祖望於逝世前一年完成,未刊刻而卒,後來底稿归鄞縣盧氏抱經堂的門人盧鎬(月船)保管,残本归宿愿蒋氏。宗羲六世孫黃徵、七世孫黃直垕又补充为86卷,道光年間流入浙江學政陳少宗手。 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馮雲濠受督學何淩漢委託,整认讹钟,始成《宋元學案補遺》100卷,共補遺約有七、八百條。王梓材《宋元学案补遗》序云:“余与五桥广辑《宋元学案》之遗,凡得四十有二卷……五桥笃信好学,家有醉经阁,经史子集四部各归其伍,宋元儒文集不下百数十家,藉是以详校《学案》,无待旁借,即《补遗》之辑,亦是阁有以成也。”稿成之後存於屠用錫家中。《宋元學案》共分87個學案和2個學略(《荊公新學略》、《蘇氏蜀學略》),以及2個黨案(《元祐黨案》﹑《慶元黨案》),全书以安定、泰山两学案开篇,至卷九五以萧同诸学案为殿,共记宋元学者超過2000人,其中以司马光为首的《涑水学案》、邵雍的《百源学案》、周敦颐的《濂溪学案》、程顥的《明道学案》、程颐的《伊川学案》、張載的《横渠学案》、朱熹的《晦翁学案》、叶适的《水心学案》等都用2卷的篇幅详述。道光十八年(1838年)刊於浙江,卻毀於鴉片戰爭。 光緒五年(1879年)張汝霖再次主導,翻刻於長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學案》,從草創到成書、刊印、通行,前後歷經200餘年。胡適撰寫“《宋元學案補遺》四十二卷本跋”。此書為初步了解宋、元二代理學家、哲學家的生平,思想大要,全书首冠《考略》,历叙成书始末,次《序录》,次学案正文。並節錄了宋、元二代諸儒思想的文章。.

新!!: 清朝和宋元學案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清朝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即為兩宋至明代的儒學。雖然是儒學,但同時借鑒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間(1056年—1067年),儒學發展形成了王安石荊公學派、司馬光溫公學派、蘇軾的蜀學等派。 後來談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學、张载的關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後來洛學由朱熹發揚光大,在福建創出閩學,成為居正統之位的程朱理學。濂、洛、關、閩四學派,人稱理學四派。 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一支流,有時會簡稱為理學,以便與陸象山(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相對。但其實心學亦屬於宋明理學的一支。.

新!!: 清朝和宋明理學 · 查看更多 »

察哈尔部

察哈尔部()是从蒙古帝国时期到清朝初年的蒙古部落,其名为蒙古语“邻近”之意。察哈爾部的大汗林丹汗(1604年-1634年在位)是蒙古最後一任的大汗。 察哈尔极盛时期在辽朝庆州的旧址上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城(又称「白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以此地作为整个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在直接控制着内喀尔喀巴林、扎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等五部的同时,也遥控蒙古其他部落。 林丹汗被后金皇太極击败后,整个漠南蒙古被纳入后金国版图。 清朝康熙察哈尔的叛乱被清政府镇压,察哈尔蒙古人被从中国东北(今东北和内蒙东)迁移到多伦诺尔一线,不再设部落大汗,作为八旗察哈爾归属于清朝理藩院与滿洲人察哈尔都统管理(丧失“蒙人治蒙”的权利)。 1914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以察哈尔部、锡林郭勒盟设置察哈尔特别区,寄治萬全县(今河北张家口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西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撤销察哈尔特别区,改置察哈尔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察哈尔省被撤销。.

新!!: 清朝和察哈尔部 · 查看更多 »

實學

實學是始於明末清初的一個儒家學派。這個學派主張「經世致用」,認為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實學學派的儒者反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認為這些學術空泛而且無用。 實學學派的前身為明代的東林黨,代表人物為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到了清代,實學開始盛行,發展出乾嘉學派等分支。而在朝鲜王朝,也非常盛行實學,其代表人物為金堉、李瀷、朴趾源、丁若鏞等。清代末期又出現經世實學,主張研究和重視西方科學。.

新!!: 清朝和實學 · 查看更多 »

寧完我

寧完我(),字公甫,谥文毅。遼陽(今属遼寧)人。清代漢軍正紅旗人,历官弘文院大學士、议政大臣、太傅兼太子太傅。敢言,好酒嗜賭、精通文史。.

新!!: 清朝和寧完我 · 查看更多 »

富德 (瓜爾佳氏)

富德,清朝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军机大臣。 乾隆初年,由护军升为三等侍卫,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大学士傅恒征讨大金川,官至副都统。乾隆二十年(1755年),征准噶尔,为正黄旗蒙古都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随兆惠征大小和卓,兵至巴达克山,因功进封一等清远成勇侯,官至御前大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富德入直军机处。二十七年(1762年)九月富德革。因为索贿和用人不当,两次下狱。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军征讨小金川。乾隆四十年(1775年),金川平定,因为滥赏贪污,押送京师处斩。.

新!!: 清朝和富德 (瓜爾佳氏) · 查看更多 »

密摺

密摺或称密疏,是指奏摺不经其他官员之手,直接上报皇帝,他人無從得知奏摺内容。中国历史上,朝臣用密疏言事,早已有之,自有文獻記載的漢代以後,密疏言事在歷朝均有各自的發展特點。唐代武則天時有告密制度。元代以前因密疏需經中書省之手,密疏不密,隨著明代廢除中書省,使得密疏言事變得可能,皇帝不再受中書宰相牵制,洪武年間即設置密疏制度,其使用貫穿整個明代。清朝政府在康熙帝时形成密摺制度,直至清朝灭亡。.

新!!: 清朝和密摺 · 查看更多 »

尚可喜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初为明朝东江军将领,后投降后金(清),为清初五位汉王之一。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后迁至北直隶真定府衡水县,万历四年(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都司海州卫(今辽宁海城)。生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隨父尚学礼加入东江军,积功至副总兵。崇祯七年(1634年)投奔后金,授总兵职,崇祯九年(1636年)受封智顺王,順治六年(1649年)封平南王,康熙十四年(1675年)晋封平南亲王,康熙十五年(1676年)去世,谥敬。.

新!!: 清朝和尚可喜 · 查看更多 »

尚书 (官职)

尚书是中国历史上从秦汉时期创立的中央政府官职,其重要性于汉朝达到顶峰,隋唐以后也成为分管六部的重要职官。 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亦設有尚書的官職,為六部的最高官員。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判書。越南亦模仿中國官職,設有尚書之職。.

新!!: 清朝和尚书 (官职) · 查看更多 »

尚之信

尚之信(),字德符,号白岩,别称“俺答公”,汉军镶蓝旗人,祖籍山西洪洞,平南王尚可喜长子。尚之信年少时曾入宫为侍卫,顺治帝赐其同公爵秩。及后,尚之信归广东,辅佐尚可喜处理藩内军政,之信大权独揽,与尚可喜多有不合。可喜以其酗酒嗜杀,奏请朝廷改以次子之孝袭平南王爵。在三藩之乱中,尚之信接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辅德亲王之职爵,反叛清廷。不久,因与吴三桂龃龉,旋即降清,封奋武大将军、袭平南亲王。1680年(康熙十九年),因被家属、部将告发仍怀有异志,尚之信被康熙帝赐死于广州。.

新!!: 清朝和尚之信 · 查看更多 »

小说

小說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 它是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 而對話是不是具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物說的話是不是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是衡量小說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緻的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達亦远矣。”这里所说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谈、小的道理,与现时所说的小说相差甚远。文學中,小說通常指長篇小說、中篇、短篇小說和詩的形式。 英文「Novel」是指篇幅較長的小說(參見長篇小說),而「Fiction」是指虛構的故事作品(不限於文字)。中文的「小說」嚴格來說沒有單一合適的英語單字可以對應,但是大多會將Novel譯為小說。.

新!!: 清朝和小说 · 查看更多 »

小金县

小金县()是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县,位于阿坝州南部,因小金川得名。旧名懋功縣,1953年改为小金縣,县域面积5524平方千米,.

新!!: 清朝和小金县 · 查看更多 »

小金川

小金川,是中国长江流域的一条河流,汇入大渡河上游,属于大渡河水系。河长151千米,流域面积524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03立方米每秒。自然落差2340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8万千瓦。.

新!!: 清朝和小金川 · 查看更多 »

尼夫赫人

尼夫赫人(Нивхи、吉里迷)舊稱吉利亚克人,是西伯利亞東南地區原住民族,分布於黑龍江下游至入海口以及庫頁島北部,即今俄羅斯聯邦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萨哈林州。這一地區多為稀疏針葉林帶,夏季溫和,冬季寒冷多雪,尼夫赫人長期以捕魚、狩獵、養犬為生,夏季居於沿海,冬季則遷至內陸。Gall, pp.2-4 學者認為,尼夫赫人可能源于更新世后期從外貝加爾山脈地區遷徙至此的新石器居民。千百年來,他們歷經其他民族的影響,從通古斯人的移民,到中國滿清的統治,至19世紀中葉,沙俄哥薩克兼并了尼夫赫人的土地并在此殖民,使他們成為常被忽略的少數民族。Bassett, p.1Jesup Exhibition: -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New York, New York尼夫赫人信仰薩滿教,在冬季“熊祭”期間尤其重要;也有一些人皈依了俄羅斯東正教。現在,尼夫赫人居住在俄式風格的房屋中,飲食也俄化。Chaussonnet, pp.

新!!: 清朝和尼夫赫人 · 查看更多 »

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俄方称《涅尔琴斯克条约》(Нерчинский договор),是清朝和俄國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條約,于1689年订立,也是中国政府首次与西方国家签订的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正式条约。簽訂該條約的結果使大清與俄羅斯分據了廣大土地,並一度阻止了俄羅斯的東擴。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第一次與歐洲國家按照國際法原則談判達成的條約,也是最早明確使用“中國”一詞來指代大清的國際法文件,國體意義上的“中國”首次正式出現於具有西方外交條約文件上。 条约的权威版本为拉丁文版本,另有俄文和满文译本,但这些版本相差甚远。两个世纪以来未有正式的汉文文本,但界碑上同时以汉文、满文、俄文和拉丁文标识。.

新!!: 清朝和尼布楚條約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संघीय लोकतान्त्रिक गणतन्त्रात्मक नेपाल),通称尼泊尔(नेपाल),是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一个内陆国家,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鄰。尼泊爾的土地面積為14万7181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93位,2640万人口则排名世界上第41位。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中有八座位于尼泊尔境内,包括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也是登山好手的觀光勝地。 尼泊尔拥有古老的文化遗产,佛教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即出生在尼泊尔。国家主体宗教信仰为印度教,另有少数群体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尼泊尔还以骁勇善战的廓尔喀人士兵闻名于世。 18世纪中期建立了尼泊尔王国,并曾入侵西藏,后成为清朝藩属国。在19世纪初英尼战争后尼泊尔割地予英属印度并与其结盟。尼泊尔原為印度教君主制国家。2006年,国会凍結了國王賈南德拉的權力,2008年,尼泊尔制宪会议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君主制改国号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新!!: 清朝和尼泊尔 · 查看更多 »

尼泊爾王國

尼泊爾王國(尼泊爾語:नेपाल अधिराज्य),前期也稱作廓爾喀王國,存在於1768年至2008年間,为尼泊爾歷史上的國家。 2006年8月,议会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改国号为尼泊尔。2008年5月28日,制宪会议通过决议廢除長達240年的王室成立共和制,成立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新!!: 清朝和尼泊爾王國 · 查看更多 »

屠殺

#重定向 屠杀.

新!!: 清朝和屠殺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新!!: 清朝和山东省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新!!: 清朝和山西省 · 查看更多 »

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最东部与辽宁省接壤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内,且地居燕山与渤海之间,故得“山”、“海”二字而命名。山海关又被称为“榆关”,以古渝水而得名。在历史上,所谓关内、关外、闯关东、关东军等“关”字均指山海关,对中国具有著重要的影响力。 在1990年以前,因老龙头直入海中,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使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1961年,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15年10月9日,国家旅游局通报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决定取消山海关景区“5A级景区资质”。原因是存在价格欺诈、环境卫生脏乱、设施破损普遍、服务质量下降严重。.

新!!: 清朝和山海关 · 查看更多 »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語:The 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Respecting an Extension of Hong Kong Territory 或 The Second Convention of Peking)是1898年6月9日大清和英國在北京簽訂的一份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條約。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市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英雙方以此專條確定香港邊界,將香港境址擴展到后海灣同大鵬灣水面;專條提及租借期限为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終,此為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遠因。.

新!!: 清朝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 查看更多 »

居廉

居廉(),广东省番禺县隔山乡(今广州市海珠区)人,字士刚,号古泉、隔山樵子、罗湖散人。居廉是中国近代岭南地区著名的国画画家,善画花鸟、草虫及人物,尤以写生见长。和其从兄居巢并称“二居”。他初时学宋光宝和孟丽堂,后吸收各家之长,自成一家。笔法工整,设色妍丽,在继承和发展恽寿平没骨画法基础上,创撞水和撞粉法,是岭南画派奠基人之一。.

新!!: 清朝和居廉 · 查看更多 »

岳钟琪

岳鍾琪(),字東美,號容齋,諡襄勤,四川成都人,祖籍甘肅臨洮。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将領,累官拜陝甘總督,屡平边地叛變,著作《姜園集》、《蛩吟集》等。 曾靜向他進言反清,而岳上奏於雍正帝,引發了呂留良案,但雍正已對他起疑,後下獄險死。乾隆時復用,平大小金川之役有功,乾隆帝讚为「三朝武臣巨擘」。.

新!!: 清朝和岳钟琪 · 查看更多 »

岑毓英

岑毓英(),字彥卿,號匡國,中國廣西壯族人。清朝光緒年間政治、軍事人物。.

新!!: 清朝和岑毓英 · 查看更多 »

崇德

崇德(v;;元年:1636年-末年:1643年)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二个年号,清朝使用此年号共八年。 崇德八年八月清世祖即位沿用。.

新!!: 清朝和崇德 · 查看更多 »

崇祯

崇祯(1628年—1644年)是明朝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朱由檢於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 内阁拟定的年号为“--圣”、“兴福”、“咸嘉”、“崇贞”,朱由检圈定“崇贞”,并改为“贞”为“祯”。一说呈上的四个年号为“永昌”、“绍庆”、“咸宁”、“崇贞”。次年(1628年)改元。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京师,思宗自缢。李自成建立確立大順,改年號為永昌;吳三桂則擁立朱慈烺為帝,改元義興。 明朝滅亡之後,李氏朝鲜的士族出於反清情緒及小中華思想,在國中仍然使用崇禎年號,如崇禎紀元後八十三年(1710年)、崇禎後再癸丑(1733年)、崇禎紀元後四乙丑(1865年)等等,這被稱作「崇禎紀元」。.

新!!: 清朝和崇祯 · 查看更多 »

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是大明崇祯年间为历法改革而编著的一部丛书,因由崇祯帝下令编纂故名;又称《時憲曆》,此曆法及其修訂版本由清朝初年源用至今。该书在崇祯二年(1629年)九月由礼部左侍郎徐光启成立曆局开始编写,到崇祯七年(1634年)十一月编完。由于徐光启在1633年病逝,之后的编纂工作由李天经主持。.

新!!: 清朝和崇祯历书 · 查看更多 »

崇禎帝

明思宗朱由檢(),或稱崇禎帝,明朝第十七代、末代皇帝。 思宗为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五歲時,其母劉氏獲罪,被時為太子的光宗下令杖殺,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撫養至成人。於天启二年(1622年)年被兄長明熹宗册封為信王。明熹宗於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8月)駕崩,由于没有子嗣,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登基,时年十八歲。次年改元崇禎,是为明思宗。 思宗一生操勞,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崇祯年間,与萬曆、天啟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即位之初就大力铲除阉党,曾六度下诏罪己,惜其生性多疑,能力不足,无法挽救衰微的明朝。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發生甲申之變,李自成攻破北京,思宗在煤山一树上吊身亡,终年三十五岁,在位十七年。 南明予其庙号「思宗」,后改「毅宗」、「威宗」,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朝追谥「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端皇帝」,庙号「怀宗」;后去庙号,改谥为「庄烈愍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新!!: 清朝和崇禎帝 · 查看更多 »

州是中国使用的行政区划单位,后又作为部份联邦制国家组成单位的中文譯名。.

新!!: 清朝和州 · 查看更多 »

川楚教乱

川楚教乱(1796年-1804年),又称之为白蓮教之亂、川楚白莲教起义或川楚白莲教起事,指中国清朝嘉慶年間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政府的事件。.

新!!: 清朝和川楚教乱 · 查看更多 »

巡撫

巡撫,尊稱為撫臺、撫軍。為中國14世紀-20世紀初的地方官制名稱,統治區域可能由從數千平方公里至數十萬平方公里,权力大于今日仅负责行政事务之省長,统筹地方行政、军事、司法权力。清朝巡抚多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頭銜,副都御史俗稱御史中丞,故习称巡抚为中丞。 越南阮朝也模仿清朝的职官制度,设有巡抚一职。.

新!!: 清朝和巡撫 · 查看更多 »

工业革命

#重定向 第一次工业革命.

新!!: 清朝和工业革命 · 查看更多 »

工部

工部為中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長官為工部尚書。.

新!!: 清朝和工部 · 查看更多 »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Crafts)是指以日常生活用品或装饰品为媒介的美术,例如餐具、灯具、文具、家具、纸艺、编织、绣、结艺、首饰、家居饰品、陶器、瓷器、玉器等等。有的工艺美术制品,其主要功能仍为日常使用,例如餐具、家具等,其审美价值只是其附加价值;但也有的工艺美术制品的主要功能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如瓷器及各种装饰品等,其中,主要功能为承载工艺美术而供人欣赏的制品被称为工艺品。 工艺美术的制品依其具体形式的不同,有不同的制作方式。有的工艺美术制品为手工制造,也有的为工业化制造。但工业制造的产品并不都被称为工艺美术制品,只有那些保留手工艺制品的相对复杂的艺术设计和审美价值的产品才被称为工艺美术制品,而注重实用功能和简洁设计的普通工业制品则不被称为工艺美术制品。 Category:美术小作品.

新!!: 清朝和工艺美术 · 查看更多 »

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樸存,号湘上农人,署名今亮, 谥文襄,湖南湘阴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將領。一生亲历了討伐太平天國、洋务运动、陕甘回变、新疆之役等重要中國历史事件。然在中法戰爭馬尾海戰後,以欽差大臣之名重整湘軍督辦福建、臺灣海疆防務期間,壯志未酬病逝於福州,享年 73 歲。 宗棠少时屡试不第,功名止於舉人,转而遍读群书,留意水利、農業,钻研舆地、兵法。後竟因此成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後在征討阿古柏時,光緒帝破格敕賜進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清朝和左宗棠 · 查看更多 »

左輔

左輔(),字仲甫,一字蘅友,號杏莊,江蘇陽湖(今常州)人,祖籍安徽合肥,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登癸丑科進士,授安徽南陵縣知縣,調霍丘縣。勤政愛民,因催科不力免官。嘉慶四年(1799年)起復,補合肥縣,又因緝私差役被鹽販毆斃獄牵连奪職。 不久,初彭齡為安徽巡撫,推薦左輔人才可用,仁宗亦素知其循吏之名,能得民心,故送部引見,復職,仍發往安徽,補懷寧,遷泗州知州。黄河決口,州境受災,左輔親自賑撫,人民免于流离失所。经總督百齡上疏保荐,擢潁州府知府。历擢廣東雷瓊道,遷浙江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擢湖南巡撫。道光三年(1823年)召來京,以原品休致。道光十三年(1833年)卒於家。《清史稿》有传。.

新!!: 清朝和左輔 · 查看更多 »

左懋第

左懋第(),字仲及,號蘿石,乾隆时追谥忠贞,山東萊陽縣(今萊陽市)人。官至兵部右侍郎。弘光朝任使者,赴北京与清朝谈和,被扣押,不肯投降,被斬首。後人稱“明末文天祥”。.

新!!: 清朝和左懋第 · 查看更多 »

己巳之變

己巳之變,是明清戰爭的一部分,明朝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女真(後金,滿清)可汗皇太极率兵十餘萬直逼帝都北京,為第一次清兵入塞。崇禎帝令孫承宗、袁崇煥馳援,女真攻至北京城之下,陣斬明將趙率教、滿桂、孫祖壽,大肆劫掠後返回滿洲。且設下反間計,使崇禎帝誤信袁崇煥通敵,袁被崇禎帝凌遲而死,袁麾下之祖大壽等關外兵卒怨生。.

新!!: 清朝和己巳之變 · 查看更多 »

巴尔喀什湖

巴爾喀什湖(Балқаш Көли,Озеро Балхаш)唐代稱為夷播海,是位於中亚東部的一个内流湖,历史上曾是中国(清)与沙俄的界湖,隨後於1864年被俄國所完全佔有,直到蘇聯解體,今屬於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所有,此外目前中國還持有其一段支流。 巴爾喀什湖面積16,99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十三大湖泊,東西長而南北窄,東西長約605公里,南北寬約8至70公里,湖的中部有一個半島,而半島以北的湖峽只寬約3500米,略略把湖分成東西兩部分。巴尔喀什湖流域流入七条河流,伊犁河是其中主要的一条,流域内多数河岸带由其形成。其它河流如卡拉塔爾河则形成地下径流。伊犁河的河水水主要靠中国新疆的降水(春季的大量雪山融水)补给。 就像咸海一样,巴尔喀什湖也因为其流入的河流修建了分水水渠,流入的水量减少而渐渐萎缩。.

新!!: 清朝和巴尔喀什湖 · 查看更多 »

巴圖塞特奇勒圖盟

巴圖塞特奇勒圖盟為新疆蒙古的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他們的首領恭格隨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部東歸,詔賜牧在珠勒都斯河地方,距北京8600餘里,編為四個旗,名為巴圖塞特奇勒圖盟,授恭格多羅貝勒,以下各授爵號,惟不封王。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恭格德勒克烏巴什以札薩克兼襲盟長,編佐領六。嘉慶二年(1797年)以絕嗣停襲,故巴圖塞特奇勒圖盟只存三旗。.

新!!: 清朝和巴圖塞特奇勒圖盟 · 查看更多 »

巴爾虎

巴爾虎(),铁勒拔野古后人,祖先为巴尔虎岱巴特尔,操蒙古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本生活於巴爾古津河一帶。 他们分布在西伯利亚,与成吉思汗的祖先阿兰豁阿有关。在大蒙古国时代他们加入怯薛。 元代亡后,他们有些入瓦剌,主体后来到大興安嶺与额尔古纳河生活,成为达斡尔人与鄂温克人的臣民。1594年又逃亡至鄂嫩河受俄国保护,一些成为喀尔喀車臣汗的臣民。在清代成为滿洲人的臣民(編入察哈尔八旗,一部分成為新滿州),生活在呼倫贝尔一地。外蒙古独立运动时,一些人加入了外蒙古。.

新!!: 清朝和巴爾虎 · 查看更多 »

巴達維亞共和國

巴達維亞共和國(荷蘭語:Bataafse Republiek、法語:République batave)是1795年到1806年期間,在現在的荷蘭的領土上建立的一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傀儡國,其前身是荷蘭共和國。1806年,改制為荷蘭王國,拿破仑的弟弟路易·波拿巴任国王。但是四年之后,荷兰王国被并入法兰西帝国。1813年,随着拿破仑在莫斯科战役和莱比锡战役的失败,荷兰人民开展抗法戰爭。1813年11月,奧蘭治親王威廉六世在斯赫弗寧恩登陆,1815年3月16日,荷兰联合王国宣布成立,威廉六世登基為第一任国王威廉一世。.

新!!: 清朝和巴達維亞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语:Barköl Qazaq awtonomïyalıq awdanı;维吾尔语:Barköl Qazaq aptonom nahiyis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所辖的一个自治县。总面积为36947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10万,有哈萨克、汉、蒙古、维吾尔、回、满、东乡、土家、撒拉、藏、壮、俄罗斯等16个民族。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巴里坤马闻名。.

新!!: 清朝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 查看更多 »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新!!: 清朝和上帝 · 查看更多 »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为现名。,上海古籍出版社官方網站,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出版并整理中國古典文學、哲學、歷史等的古籍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同時也出版普及传统文化的書刊。其中重版書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任社長為李俊民,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一度被紅衛兵列入上海第一批要打倒的對象中,並被撤職;文革結束後,李俊民獲得平反,重新主持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 清朝和上海古籍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新!!: 清朝和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丁履恒

丁履恒(),字若士,一字道久,号东心,江苏武进人。 生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十歲時补诸生。生性好辩,常與陸繼輅持论往復。嘉庆丁酉拔贡。師從盧文弨,其學宗承江永、段玉裁、孔廣森、王念孫等,是常州學派和常州词派重要人物。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年六十三岁。著有《春秋公羊例》、《左氏通義》等。.

新!!: 清朝和丁履恒 · 查看更多 »

丁日昌

丁日昌(),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字禹生,又作雨生,室名持静齋、清節堂、得恩堂、百蘭山館、蕉雨書屋。广东丰顺人。1875年以军功任命为琼州府学训导。后出任庐陵知县后,因太平军攻陷,遂被免职。其后为曾国藩幕僚,帮助筹办水师。在任福州船政期间提出创建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分区设防的主张;还提出革新船政,延聘外国人教习技术。1876年到台湾,开办煤矿,架起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制订《海难救护章程》,1877年8月,因病回籍休养。1879年清政府命他专制南洋事宜,节度沿海水师官兵。1881年向总理衙门建议派人巡抚广西,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他在政务之余,悉心读书,尤酷爱搜聚典籍,是清代三大藏书家之一,辑有《持静斋书目》五卷。 光緒八年(1882年2月27日),逝世于广东揭阳家中。卹如制。.

新!!: 清朝和丁日昌 · 查看更多 »

不丹

不丹王国(;),通称不丹,清朝史籍稱布魯克巴 ,是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的一个南亚内陆国。不丹西接印度的锡金邦,与尼泊尔相隔,南部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萨姆邦接壤。不丹的首都及最大城市为廷布。在宗卡语中,不丹被称为“主域”,意为雷、龍之地。「不丹」一名来自梵语「भोट-अन्त」(IAST转写:Bhoṭa-anta)一词的转写,意思是「吐蕃的终结」,暗示不丹是位于西藏文化能够传递的最南端Taylor, Isaac.

新!!: 清朝和不丹 · 查看更多 »

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是指在签订条约的国家多方中,一方(或多方)以武力或政治施压等手段,胁迫另外一方(或多方)签署的条约,由于缔约双方的谈判地位不对等,导致最后缔结的条约不平等,因此条约通常都会对某一方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产生侵害。不平等条约通常是停战的条件和结果,为了结束战争而签订的条约即为和平条约。.

新!!: 清朝和不平等条约 · 查看更多 »

丝绸

丝绸是用蚕丝编製而成的纺织品。丝绸著名的光泽外表来自于蠶絲三棱镜般的纤维结构,这令布料能够以不同的角度折射入射光,并将光线散射出去。在中国,丝绸一词也指代人造的、具有与天然丝绸一样光泽的纺织品。.

新!!: 清朝和丝绸 · 查看更多 »

中原

中原是漢族傳统中的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華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後被漢族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國古代的地緣思想中,起源於中原的華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華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四夷」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古代中原地區是華夏部落的原居地,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王朝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部落。古代中原地區的中心是豫州全境及冀州南部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全境为主体,包括陕西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

新!!: 清朝和中原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

#重定向 中華民國.

新!!: 清朝和中华民国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1913)

#重定向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1913年).

新!!: 清朝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1913)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族

中華民族,是一個政治及國族概念,亦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建立國族的重要概念,該詞最早在晚清由建構和完善「維新派」的民族理論的梁啟超所提出,梁啟超的「中華民族」理論的前提,是在現階段承認中國境內各歷史-文化群體之間原本存在的差異和多元現象,但同時也樂見其一體化的趨勢,希望建立有如美國的國家,在未來成為無差別的大民族。 晚清時期,面對列強的威脅,中國知識分子出現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其中一部分人將中國的危機歸咎於中國內部「異族」的統治,不滿清廷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岐視政策。這種認知在20世紀初發展成為漢民族主義 ,形成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黨」,而維新派則警告革命派的「排滿」種族革命主張可能導致國家分裂和列強干預的危險。另外,清末留日滿族和蒙古族人士及清朝官員在「國民」觀念的啟示下,對於中國族群關係「從多元到一體」的認知,影響了中華民國建立後的族群思想與族群政治。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朝出现了最为严重的民族矛盾,由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紛紛參與革命,日益威脅著滿清統治權。為了度過自身低潮的統治時期,清朝統治者與以維新派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之間,取得了透過「變法維新」將君主專制轉化為君主立憲的共識,「五族共和」族群論述被晚清政府接納並且成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將自身定位為合「五族」、「五地」為一體的「中央」政府。與維新派相對立的是頑固派,兩者的實質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辛亥革命後,主張種族革命的革命派放棄種族復仇主義的主張,接受新成立的中華民族民族國家的立國理論基礎——「中華民族」觀念和「五族共和」政策吳啟訥,。 中華民國建國後,五族共和與民族融合的口號廣為流傳,更隨著諸多學者的提倡而廣為人知。當今中華民國學術界主張中華民族是以漢、滿、蒙、回、藏、西南邊疆民族、臺灣原住民及其他民族為組成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憲法定義中國現今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 在歷史淵源上,中華民族可追源到漢族的神話炎黄起源,而在現代則包含在中國境內非漢族的少數族群,在某些情況下延伸包括中國境外的華人或未必有中國國籍的海外華人,故中華民族並不是單純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而是政治詞彙,其定義可因歷史、政治及國族立場不同,在族群內涵及地理範圍上或有差異。 關於中華民族的概念變遷,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

新!!: 清朝和中华民族 · 查看更多 »

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是俄罗斯帝国與清朝政府於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签订的条约,中俄文共19頁。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保存。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因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清朝贖回遼東半島,联俄抵禦日本勢力成為清朝外交政策之一。1896年5月初,清政府钦差头等出使大臣李鸿章赴圣彼得堡,庆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沙俄以中俄共同防日为名,利诱贿赂李鸿章与其财政大臣謝爾蓋·維特、外交大臣羅拔諾甫秘密谈判,并于6月3日签订此约。.

新!!: 清朝和中俄密约 · 查看更多 »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亦稱《塔城议定书》、《塔城界約》,是俄羅斯帝國强迫清朝签订的割占中国西北地区领土(今称外西北)的不平等条约。1864年(同治三年)10月7日,沙俄代表巴布科夫(Иван Фёдорович Бабков)和等,因伊犁危機爆發,沙俄出兵强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的情况下,援引中俄《北京条约》中有关中俄西段边界走向的原则规定,将文中卡伦曲解为常设卡伦,迫使清钦差勘办西北界事宜大臣明谊等,在塔尔巴哈台(今塔城)签订,共10条。具体划定自沙宾达巴哈山口到浩罕汗国边界为止的边界。就连中俄《北京条约》规定的界湖特穆尔图淖尔(今伊塞克湖)也被划为沙俄的内湖,沙俄由此割占中国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今斋桑泊)南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今由於苏联解體,全境歸屬於哈萨克斯坦及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條約簽署後,除了中國和外蒙古的邊界外,現代中國北部邊疆已經大致成形。大部分中国哈萨克部族克烈部在此时入附。 Category:中俄边界问题 Category:中俄条约 (清朝) Category:第二次鴉片戰爭 Category:不平等条约 Category:領土變更相關條約 Category:伊犁政治史 Category:塔城历史 Category:塔城市 Category:1864年.

新!!: 清朝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 查看更多 »

中医学

中医学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汉族,由汉族创造的传统医学也称“汉医”,以古代中国医学实践為主體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二十世紀以來因應時代的需求,在西方科學方法引入後,部分療法不但引起了現代醫學的興趣,中醫的大夫養成也從學徒制度,轉趨於專業化、學術化、國際化,這種經過世界主流醫界所認證的“中医药学科的专业职业队伍”称中医师,也称“科學中医”。2017年,中國首部中醫藥法施行。.

新!!: 清朝和中医学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清朝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的稱號

中国一词是对位于亚洲东部,。“中国”一詞的用法多種多樣,持不同语言、政治观点或意识形态的人可能对中国的地理范围和历史上各政权的正统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而“中国”一词本身有多種不同的含义。 古时“中国”含义不一:或指天子所在的京师为“中国”。《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为中国(以其在四夷之中)。《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又《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而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南部及附近地区,后来中原王朝的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或指统辖中原之国,《晋书·宣帝纪》:“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也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称为“中国”。《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在统一的情况下,中央王朝常自称为“中国”;而分裂时期,“中国”也能指稱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中原)或延續正統的王朝。《晉書·載記第十四》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此處「中国」指三國時期于華北地區的魏国,原因是魏繼承漢的正統。 此外,古時「中國」一詞也具有單獨代指漢民族的用法。 秦漢以后,“中国”一名主要作为统一的中央王朝統治領域的泛稱或正統王朝通称,基本上涵蓋了地理、民族和文化意義 宋朝對待海外人士已自稱為中國,如宋太宗召見僧人奝然,日本僧書寫以中國稱之。 。元朝忽必烈在予日本的通牒上以中國自居,在大都接見日本平民塔二郎、弥二郎亦以中國自稱:“爾國朝覲中國、其來尚矣、今朕欲爾國之來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於後耳”。 明朝在對外官方文件上也以中國自稱,如明太祖賜日本國書與,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 ,在對外官方文件上皆是使用「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先後有隨行人員寫了出國見聞錄,如馬歡與瀛涯勝覽描述中,對外多次以中國自稱。做為國體意義上以「中國」實行現代主權國家的權利,則是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首次正式出現於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正式條約上。。1909年,清朝明確地在中國第一部成文國籍法《大清國籍條例》中以法律形式自稱為「中國」。 从晚清开始,中国和外国的传统朝贡关系,开始由条约关系逐渐取代。條約是主權國家之間的約定,如何在條約中稱呼自己則體現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從晚清開始,中國與外國的傳統朝貢關係開始由條約關係逐漸取代,在通常情況下,清朝以「中國」和「中華」代表國家,以「大清」代表政府。.

新!!: 清朝和中國的稱號 · 查看更多 »

中國文化

#重定向 中华文化.

新!!: 清朝和中國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清朝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團體集合而成的革命組織,1905年成立於日本東京。其組織網絡遍布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其發動多次推翻清朝的起義活動,包括成功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體的辛亥革命。 同盟会主要由孙中山、宋教仁、黄兴、黄元秀、蔡元培等人领导,由於其成员其包羅之眾,自1906年以後就不斷發生內爭,包括個人的衝突、理論的不同與革命方略的歧見,特別是由於一連串武裝起义的失敗,更增加了內爭的激烈性。辛亥革命後,同盟会改組為國民黨,成為之後中華革命黨與中國國民黨之前身。  .

新!!: 清朝和中国同盟会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新!!: 清朝和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人口

注意:以下內容是关于中国大陆地区,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参阅:香港人口、澳門人口) 中国大陆人口在过去数十年以来持续增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截至2017年12月,中国大陆人口总数达到13.9亿人,占世界人口总量18.7%,居世界首位。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多數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总人口92%左右,其余为少数民族,以及极少数的归化外国移民。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以新疆、西藏、内蒙古为主的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中国大陆从1970年代开始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遏制人口增长。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为115:100,虽然正在逐年下降,但男女比例失衡問題仍十分严重。 虽然中国仍然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人口增长势头逐渐停滞。目前,中国每年诞生的新生儿只有世界所有婴儿12%。根据推算,按照当前趋势,中国大陆人口将于2030年左右抵达15亿的峰值,随后将开始下降。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环境承载等社会问题将更加明显。預測至2100年,中國人口將降至6億。.

新!!: 清朝和中国大陆人口 · 查看更多 »

中国中心主义

中國中心主義(Sinocentrism),是認為「中國」(包括古代地理概念上的中國以及當今現代國家概念上的中國)是世界的文明中心的一種概念,是古代中國的一種世界觀。古代汉文化圈亦以中国礼仪风俗、国家制度、道德标准作为文明的标准。清代以來这一概念才被推翻,在中世纪时期很多民族都具有的文化中心主義的表現。 在政治方面,中國中心主義是中國歷代王朝對外關係的核心。在古代至近代典籍中出现的词如“中国”“中华”“中土”“四海”“四夷”也属于某种意义上的中国中心主义。中原人聚居的區域為世界中央,而華夏之外的民族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蠻夷」(史稱「四夷」,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在该理想主义下,中國的皇帝是天子,中國的皇朝是「天朝」或「上國」,而其他民族和中國的關係是貢國和屬國的關係,其首領只能被稱為王。在東亞歷史中,除游牧民族组织的部落制国家,很少有周边小国能挑戰中國在東亞外交的統治地位的例子。 在次體系中,歷代王朝皆自視為文明的中心。自中心向外輻射,依照“開化”程度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層級。依次包括:世居其地,為國守疆的番、苗、夷及地方土司;代守門戶、納貢稱臣的藩屬;藩屬之外,則是未知之地。.

新!!: 清朝和中国中心主义 · 查看更多 »

中国东北地区

中国东北地区,简称中国东北、东北、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個地理大区,也属于第二阶梯的经济大区。中國東北在永乐遷都后,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現在的中国东北地区,廣義上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风土文化相近的内蒙古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所构成的地区,狭义上则仅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内。土地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总量33367亿元,占中国全国的8.38%,人口1.2亿,占中国全国总人口的9.18%。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东三省是全国生育率最低的三个省,总和生育率为0.74至0.76,仅为世代更替水準的三分之一。.

新!!: 清朝和中国东北地区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口史

中国人口史介绍中国的人口历史。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从周宣王时期就有人口调查,在战国前期就有详细的人口统计,可惜没有文献资料流传下来,加之各种原因的影响,人口数据多不精确。但自班固编纂《汉书》开始,之后历代16本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有人口记载,均为研究人口变迁的珍贵资料。 历史上中国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较大的比例,但不是一直以来都保持在首位。清代19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国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但新生儿数量仅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人口占全世界比重将出现下降。.

新!!: 清朝和中国人口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君主最初被称为--、帝、皇、王、天子等。皇帝称号则始创于秦始皇,他以自己一統海內的功绩为傲,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无人能及,宜用新的称号来标志自己的尊贵身份,于是创号“皇帝”,自己称“始皇帝”,规定后世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千秋万世;与“皇帝”称号相对应的,秦始皇还创立并推行了一整套中央直接统治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帝政治權力的国家机制。这一整套体制在秦朝被民乱和战国诸侯后裔推翻后,被汉朝承袭并加以巩固,并随“皇帝”的称号流传后世。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中国后世王朝的最高君主纷纷以“皇帝”为号;而秦始皇创制的以“皇帝”为最高、最权威统治者的国家体制,也被称为帝制。 对皇帝的尊称历代不同,当面称呼皇帝有“陛下”、“圣上”或“万岁”等尊称,私下提及皇帝则需使用「至尊」、「聖人」、「官家」、「上」等尊称。 中国历史上在同一时期被公认为“皇帝”正统的只能是一个“大一统”政权的君主,该政权必须统治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取得周围地区名义上的臣服,如此才能被肯定为“正统”。“正统”政权往往被称为“某朝”、“某代”,而不称为“某国”。历史上某些政权统治区域相对较小,其君主也在自己的国内称皇帝,却一般不被二十四史体系认同为真正的“皇帝”,实际仅相当于“国王”,如历史上越南地区的南越国,其开国君主对内称皇帝,对汉称臣。此类政權的称谓仅仅是“某国”,而不能称“某朝代”。在某些大分裂时期,中国没有公认正统的皇帝,如南北朝时与五代十国时期,同时有两个或数个中型王朝并立,这些中型王朝的实力超过了一般的“国”,各自称“皇帝”,并质疑对方的“正统性”,却始终没能实现一统海内的功绩。三國時期時,魏、蜀、吳三国国君也曾相继称帝;然而短暂地并存之后,由西晋完成了统一,成为了继汉朝而来的正统王朝。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统朝代的标志之一是夏朝大禹制作的九鼎,传至周代,到秦朝末年失传;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正统朝代的标志则变成了始皇帝传国玉玺,然而该玉玺几经失传、后世所谓重新发现者又多是伪作,故而自晋以后已经基本丧失了其标志性地位。 中国皇帝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至此中国皇帝制结束,共和制建立。中華民國成立後,雖有袁世凯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張勳又擁溥儀復辟、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之傀儡政權皇帝溥仪,但都以失敗告終。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中国的皇帝中,寿命最长的皇帝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帝),享年89岁;寿命最短的皇帝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驾崩。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在位近62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天。 在中国历史上,仅有一位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是为唐朝时唐太宗宫人、唐高宗皇后,篡唐建「周」(史称武周),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即后世谓“武则天”者,其晚年退位将政权复归于自己的兒子,恢复了唐朝宗室,死后仍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合葬于乾陵。唐朝之後雖然有多位太后臨朝聽政,具有皇帝的實權,但僅是有實無名,未再出現真正登基、享有皇帝称号的女帝政权出现。.

新!!: 清朝和中国皇帝 · 查看更多 »

中国礼仪之争

中国礼仪之争,指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与天主教義相容,从而和清王朝在学术和政治上发生的冲突。在天主教内先后有两种看法,耶稣会认为祭祖祭孔是世俗的仪式,与天主教教义相容,在一定范围内,是应该被容忍的;而以道明会和方济会则认为这与天主教教义相悖,不可容忍,并因此向罗马教皇请示报告。 在道明会建议下,罗马教廷在1645年通过通谕,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祭孔。但之后在耶稣会的游说下,罗马教廷在1656年,解除了这个禁令。这个风波曾一度使中国和亚洲其它地区,包括日本和印度的天主教徒都受到了影响。 在这场冲突中,清朝统治者和罗马教廷的几个教皇(包括克勉十一世和克勉十四世)分歧越来越大,最终使得罗马教廷进行了直接干预。虽然到了后期,道明会和方济会已不像当初激烈反对耶稣会的思想,但罗马教廷始终持强硬态度。克勉十一世在1704年下达谕令禁止教徒进行祭祖祭孔的仪式。1742年,本笃十四世重申禁令,并禁止一切的辩论。 在两个世纪后的1939年,罗马教廷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庇护十二世在1939年12月8日颁布了一项谕令,同意教徒进行祭祖仪式和祭孔仪式。后来,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上,祭祖祭孔被正式认可,成为教义的一部分。.

新!!: 清朝和中国礼仪之争 · 查看更多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直属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专门保管明朝、清朝中央政府和皇室原始档案,现藏有明清档案1000余万件,占存世明清档案总量的一半。.

新!!: 清朝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 查看更多 »

中国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通常指以晚清為開端,中國面對內憂外患的一段歷史。其研究范围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著述中有所不同,.

新!!: 清朝和中国近代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是指中国的俗神信仰,也称为民俗宗教、民间宗教、民众宗教或传承信仰(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信仰)。中国的民间信仰的特点是:求世俗功利之事,不強調宗教教义的完備。功利性非常强,求神拜佛,像是人世间委托别人办事,求的一般是,升官发财、好姻缘、身体健康、出入平安、考试过关、考进理想学校、求职成功、等等世俗功利的事,中国民间信仰者一般不知道自己信的是中国民间信仰,信众会自称信佛教或道教,但通常儒佛道三者不分,相信三教合流,相互貫通。.

新!!: 清朝和中国民间信仰 · 查看更多 »

中国朝代

中國朝代指的是於中原或附近各个民族建立的朝代或政权,這些治理中原王朝的正統代表政權更替构成了中國朝代的輪替。中原朝代二字示意:“朝”指當政政權,“朝代”泛指“朝”政權執政的時代可用做划分該历史時代的称呼,它的性质是某个历史阶段的国家政权,也可做為一个或多个政权的集合代称。.

新!!: 清朝和中国朝代 · 查看更多 »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China News Service)简称中新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家国家通讯社。其自身定位为“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是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直属事业单位。.

新!!: 清朝和中国新闻社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清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清朝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建國至1949年底中央政府撤离中国大陆、退守臺灣的時期,与此後的「臺灣時期」相对。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朝分崩离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新!!: 清朝和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大總統

中華民國大總統,簡稱大總統,是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國家元首的職稱,為1947年行憲後的中華民國總統前身。 對於首位大總統的說法不一。有指在南京先成立中華民國及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是首位大總統,現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科書亦主要強調這一點。而袁世凱在北京逼使宣統帝退位,其後在北京就任第二任臨時大總統,1913年10月10日就任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逝世後,大總統职位被北洋軍閥控制,期间孫文在廣州建立不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广州军政府,曾自任为非常大總統,试图通过武力取代北洋政府。中国国民党在苏俄的资助下進行國民革命軍北伐且胜利,中華民國大總統一職由國民政府主席取代,中國国民党的党国体制逐步确立。.

新!!: 清朝和中華民國大總統 · 查看更多 »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或稱《中葡北京條約》(Tratado de Amizade e Comércio Sino-Português),是清政府與葡萄牙王國於1887年在北京簽署的不平等條約,已於1928年由國民政府宣佈期滿。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當中寫明中國同意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門;不過,條約中中國亦保留了葡萄牙如将澳门让与他国必须经过中国同意的权利。此為16世紀以來中葡間首個有關澳門的正式條約。.

新!!: 清朝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 · 查看更多 »

中英缅甸条款

中英缅甸条款也称中英缅藏条款,英文称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relative to Burmah and Thibet,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于1886年在北京签定的一份处理缅甸事宜的条约。 1884年中法战争后,双方签定中法新约,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其后英国为进一步扩大自己在东南亚的影响,遂有吞并整个缅甸的野心。早在19世纪上半叶至中叶,英国已与缅甸爆发过两次英缅战争,占领了原缅甸的大片领土。但这次,英国决定直接统治整个缅甸,将其纳为殖民地。1885年11月,英军出兵攻陷缅甸首都曼德勒,俘虏缅王。次年元旦,宣布上缅甸并入英属印度。由于清廷长期视缅甸为其朝贡国,对于英军的入侵,清朝駐英公使曾紀澤曾向英國抗議,但無效。英国占领整个缅甸后,清廷只好承认既成事实,但希望仍保持原有的朝贡关系。经交涉,双方于与1886年7月24日(清光绪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在北京簽訂《中英緬甸条款》,中方代表为总理衙门大臣奕劻,英方代表为英国驻华大使。此条款于1887年8月25日在英国首都伦敦交换批准书。.

新!!: 清朝和中英缅甸条款 · 查看更多 »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Guerre Franco-Chinoise),又称清法戰爭()、中法越南戰爭,发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间(即清光绪十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间),是清朝为了保护越南而與法國发生的戰爭。戰事除在越南境內展開外,法國尚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並由法國海軍上將孤拔統率遠東艦隊,擊敗清朝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兩艦隊,取得臺灣海峽制海權,並先後佔領臺灣基隆和澎湖兩處。 戰爭過程中,法軍的陸海二軍雖於多數戰役佔上風,但未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澎湖等地,卻因於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全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訢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枢,又稱為「甲申朝局之變」),但後期勉強在臺灣形成僵局,且有馮子才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给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并成功夺回谅山,導致茹费里政權垮台。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中國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推動了臺灣建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新!!: 清朝和中法战争 · 查看更多 »

常州詞派

常州詞派是清代中葉以后的重要词派。 清初詞風以浙西词派為主﹐詞宗姜夔、张炎。到了清中后期,浙派词內容更趋空虚狭窄。後有常州人張惠言提出“比興寄託”,主张“意内言外”,較之浙派追求“清空醇雅”﹐顯然高出一籌。張惠言於嘉慶二年(1797年)刊刻《词选》,多选辛弃疾﹑张孝祥﹑王沂孫之詞。《词选》编成后,又附黄景仁、左輔、惲敬、钱季重、李兆洛、丁履恒、陆继辂七家作品。郑抡元又补金应瑊、金式玉,与张惠言及其弟张琦一起补入七家之後,常州派因此得名。人稱張惠言是常州詞派始祖。周济常與張惠言的外甥董士錫論詞,繼而发扬张惠言的词学理论,“論詞則多獨到之語”,提出“寄托说”,周济長年在江苏、山东各地為官,对社会变乱及民生疾苦,感受颇深。张惠言作品已及於社会内容,周济則作出更详细的阐述,並編選《宋四家詞選》,推重周邦彥、辛棄疾、吳文英、王沂孫四家,奠定了常州词派的重要地位,晚清四大家譚獻﹑王鵬運﹑朱孝臧﹑況周頤也是常州詞派健將,影响甚至及於民初。.

新!!: 清朝和常州詞派 · 查看更多 »

常平镇

常平镇是中国广东省东莞市下辖的一个镇,位于东莞市的东部。总面积108平方公里,总人口近50万,户籍人口6.5万人,下辖32个村和社区。由於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广深铁路在境内交汇,镇内设有常平站和东莞东站、常平东站三个大型火车站,亦有大型公共汽車來往香港,是广深港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2010年常平镇国内生产总值169亿元。.

新!!: 清朝和常平镇 · 查看更多 »

常胜军

常胜军,初名洋槍隊,指中国清朝對抗太平天国后期,清官、商出资与英、美等外國军官,中國、歐美、南洋等士兵组成的傭兵武力,歷任隊長為華飛烈、白聚文、查爾斯·戈登。李鸿章曾與这一武装攻占嘉定、青浦、昆山、吴江、姑苏、常州、溧阳、吴兴等地,戰功彪炳,1864年5月,常勝軍與淮軍取下常州,有直指金陵(今南京)的態勢,常勝軍的聲望也達到最高峰,而後解散。.

新!!: 清朝和常胜军 · 查看更多 »

常捷軍

常捷軍,又稱「花頭勇」、「花勇」、「信義軍」、「中法混合軍」,指清朝同治年間,一支法國政府協助清政府對抗太平天國的洋槍隊。由法國軍官任統領,中國人及菲律賓傭兵士卒組成。 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法國駐寧波艦隊司令勒伯勒東及寧波海關稅務司日意格、在寧波招「花勇」,勒伯勒東任統領,日意格任幫統。 同治二年(1863年),常捷軍統領勒伯勒東戰死。達耳第福繼任統領,亦在紹興陣亡,由德克碑接任。 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解散。.

新!!: 清朝和常捷軍 · 查看更多 »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新!!: 清朝和东南亚 · 查看更多 »

东亚

东亚泛指亚洲東部,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蒙古以及臺灣等地,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东亚总人口超过16亿。.

新!!: 清朝和东亚 · 查看更多 »

东亚史

東亞史是指以東亞為整體的歷史,涉及地域包括东亚及周边的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的一部分,这些地区在近代之前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文化圈。东亚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包括中国中原王朝和地方性政权历史)、蒙古地区的历史、日本群岛的历史和朝鲜半岛历史,以及越南北方王朝的歷史,今日一般指中日韓三國。 东亚地区的国家深受中国传统文明的影响,并传播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和蒙古地区、印度支那等地。在大陆,中国的黄河流域孕育了早期的文明,并在公元前211年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受到中国的统治和影响。日本在隋唐之际屡次派出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传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另外,由于中国的中原王朝为了抵御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开始大修长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长期隔离并且冲突频发;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後來滿族(滿州)》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尤其显著,其中蒙古族和女真族曾一度统治整个中国。然而由于中华文明根深柢固且汉族人口众多,这些曾经侵入或征服汉地的民族,例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后来都因程度不同地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而被认为是完全或部分融入所谓中华民族当中。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历史,但最终扩张了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近代以来,东亚国家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唯独日本通过近代化的改革成为世界强国,并不断与其他邻国和地区发生战争。 20世纪以来,民族独立和殖民体系的崩溃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战以后,欧洲国家相对衰落,世界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东亚又成为世界的重要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和中華民國、日本、韩国的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发展机遇和矛盾并存,地区合作不断深化,另外,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中日矛盾也成为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新!!: 清朝和东亚史 · 查看更多 »

东北亚

東北亞是一個地理概念,即亚洲东北部地区,為亞洲、東亞所屬的次區域。根據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定義,東北亞包括日本、韓國、朝鮮;在某些情況下,廣義的東北亞则包含东亚和北亚。 东北亚地区彼此文化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部分地區亦為漢字文化圈。.

新!!: 清朝和东北亚 · 查看更多 »

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文官为主、各省士林相依附而成的一个儒家政治集团。雏形是徐階的「江南官僚集團」,於萬曆年間初見(《明史·孫丕揚傳》說:「南北言官群擊李三才、王元翰,連及里居顧憲成,謂之『東林黨』。」)「東林」二字取自於顧憲成講學之東林書院,是為東林黨稱之嚆矢。.

新!!: 清朝和东林党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清朝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东海

東海,亦稱東中國海、中國東海,是指長江出海口以南、中國大陸以東的大片海域,為太平洋西部的陸缘海之一。南接台灣海峽,北臨黃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東臨太平洋,以日本九州和琉球群島為界。東海的面積大約是70餘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千餘米,最深處接近日本冲繩本島西側的中琉界沟(沖縄トラフ),約為2,700米。鹽度爲31-32‰,東部爲34‰。海水溫度平均9.2°C。冬季南部水溫在20°C以上。整個海區介于北緯23°00′~33°10′,東經117°11′~ 131°00′之間。.

新!!: 清朝和东海 · 查看更多 »

七大恨

七大恨(z)是明末清初後金政權君主(可汗)努尔哈赤发布的讨明檄文。天命三年(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努爾哈赤對諸貝勒宣布:“吾意已決,今歲必--大明國!”,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他的后人此后继续征战,最终入关建立了统治全中国的清帝国。 七大恨最初版权,现已不存。今记载七大恨内容最早的文献是,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正月,皇太极率部攻打卢龙县时所发榜文——《金国汗攻卢龙誓师安民谕》。此份文件原保存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后移交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实录·神宗实录》、《满洲实录》、《清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等书均有记载。但各書所記出入頗大,金梁輯《滿洲秘檔》(原名《滿洲老檔秘錄》)中《太宗與袁崇煥書》所記:“甲寅年,你國聽信葉赫之讒言,遣使以書來,種種惡言,肆行侮慢,七也。”有明顯差異。除了上述原因外,萬曆末年遼東遭遇凶年,“流离道路,饿莩相望”,這也是努爾哈赤起兵的重點之一。 当代史学家孟森研究《金国汗攻卢龙誓师安民谕》所记内容后,撰写了《清太祖告天七大恨之真本研究》一文。此文开创了利用原始档案研究清代历史的风气,对明末清初历史研究有重要影响。.

新!!: 清朝和七大恨 · 查看更多 »

布哈拉

布哈拉(乌兹别克语:Buxoro)是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的一座城市,也是该国第五大城市和布哈拉州的首府,人口237,900(1999年)。 布哈拉在唐代称为捕喝、安国,王姓昭武,为昭武九姓之一。布哈拉在梵文是指修道院與學術中心。 與乌兹别克斯坦的另一座大城市撒馬爾罕一样,布哈拉的塔吉克人佔多數人口,伊朗文化佔優勢。在蘇聯把布哈拉劃給烏茲別克後,塔吉克斯坦有收回布哈拉的企图。.

新!!: 清朝和布哈拉 · 查看更多 »

布哈拉汗国

布哈拉汗国(Buxoro Xonligi,Χоноти Бухоро)是1500年至1920年间位于中亚河中地区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国名因16世纪中叶迁都至布哈拉而得名。布哈拉汗国共分为三个王朝:昔班尼王朝(1500年—1599年)、阿斯特拉罕王朝(又称札尼王朝,1599年-1785年)和曼吉特王朝(又称海达尔王朝、布哈拉酋长国,1785年-1920年)。1920年,被苏维埃俄罗斯所吞并。.

新!!: 清朝和布哈拉汗国 · 查看更多 »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The Potala Palace)坐落在中國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赞干布兴建。於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宫中收藏了无数的珍宝,為一座艺术殿堂。1961年納入中國國務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布达拉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新!!: 清朝和布达拉宫 · 查看更多 »

丘逢甲

丘逢甲(),譜名秉渊,字仙根,一字吉甫,号蛰仙、仲阏、华严子、痛哭生、海东遗民、南武山人,齋號蛰庵、柏莊、自強不息齋、嶺雲海日樓。晚號倉海君,又作滄海君。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籍屬彰化縣。清朝官員、诗人和教育家。.

新!!: 清朝和丘逢甲 · 查看更多 »

世兵制

魏晉南北朝通行的一種強制部分居民世代當兵的制度,世兵制亦稱為軍戶制或士家制。創立於三國時期,盛於西晉,在東晉南朝時逐漸衰弱,北朝後期,世兵制逐漸為府兵制所取代。.

新!!: 清朝和世兵制 · 查看更多 »

世续

世续(),字伯轩,索勒豁金氏,隶内务府满洲正黄旗。清末军机大臣。.

新!!: 清朝和世续 · 查看更多 »

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

此頁面乃關於世界各地在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列表,数值依據购买力平价因素。 本頁內所述之地区并不全然以一国為準。例如阿拉伯帝国、古羅馬、阿契美尼德王朝等横亘多个地区的国家於列表中乃根据曾記載的数值換算來相应。美元数目是以当前美元价值为基础,並納入购买力平价之后考量的預估;相關預估来自于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其他一切对历史上的经济数值之評估一样,相關之貨物與價值上的計算可能有些或者不全然--确,仅備參閱人評估參考。.

新!!: 清朝和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 · 查看更多 »

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Помир),古稱蔥嶺,是古代中國和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之必經之地。據《西河舊事》「其山高大,上生蔥」而得名,地理上屬亞洲中部,位於中國、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邊境上。高原最高峰爲中國境內的公格爾山(7649米)。帕米爾高原也是亞洲主要山脈的匯集處,包括喜馬拉雅山、興都庫什山等五大山脈,號稱亞洲屋脊。目前除東部傾斜坡仍為中國所管轄外,大部分屬於塔吉克斯坦,只有瓦罕帕米爾屬於阿富汗。.

新!!: 清朝和帕米爾高原 · 查看更多 »

三合會

三合會(Triad),史上曾為反清秘密组织,始于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如今由于很多港人黑社会组织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洪门三合会,而现在其實是没有洪門三合會,因此现在‘三合会’一般用来泛指由港人组成的黑社會犯罪組織。 三合會原是在1830年(道光十年)由廣西邊陲至廣州一帶,包括梧州、肇慶和佛山在內的團練、市鎮民團及村民組織互相自保而成的民间组织。經過鴉片戰爭後,兩粵(兩廣)的珠江水系三江民心思變,特別是在廣州、佛山、香山及肇慶的相連的地區,加上鄉勇及團練興起,武裝社團林立,因加入俗稱為洪門的天地會,是為洪門。另說則是洪秀全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演變成洪仁玕、李文茂、羅大綱、陳開等人组成的“反清復漢”组织,聚眾建立太平天國,實行揭竿起義,互稱洪門子弟,進行現稱「廣東洪兵起義」的革命事跡。早於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香港的殖民政府就應清朝要求,封鎖三合會的活動。1842年,英屬香港就頒布法令《壓制三合會及其他秘密結社》條例。 清朝亡後到二次大戰後,三合會已經演變成為香港傳統江湖秘密結社的統稱。近半世紀以來,三合會的各幫派行为包括收取保護費、贩卖毒品、洗黑錢、非法赌博、經營性產業等所謂黃賭毒的偏門行業。個別成員亦會進行偷竊、诈騙、綁票及恐嚇勒索等犯罪行為。香港大型的三合會會員約20多萬人以上,大部分小型街头帮派裡中有7-10%的黑社會成員是活躍份子,若然統一所有香港三合會和黑幫,可達致40萬-50萬人以上,所以香港往往將三合會與黑社會混在一談。時至今天在香港,自稱三合會會員或成員、身為三合會會員或成員、拿用任何三合會組織的名字和名稱使用者,同樣當成自稱三合會人士亦觸犯法例,採用任何有關三合會物品入會儀式(例如令旗、令符、诗句、禁條、誓詞、隱語及祭器,不少包含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元素)、採用類似的洪門入會儀式、以及藏有有關攻擊性武器、兵器、看管任何武器庫、兵器庫,藏有任何武器危險物品、物件,即違反社團條例及觸犯刑事罪行。一旦被發現,最高刑罰監禁7年和罰款25萬元。加上香港境內和海外秘密結社是有不少有所聯繫,有見及此,至今香港警方仍不時出動打擊任何有關三合會活動。.

新!!: 清朝和三合會 · 查看更多 »

三國干涉還遼

三国干涉还辽(簡稱三国干涉)之事件,乃发生于甲午战争后。大清帝國光緒政府与大日本帝國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罗斯、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藉口,使日本把辽东半岛交还给中国。 也有說法是日本從此更發憤圖強,導致之後引發日俄戰爭。.

新!!: 清朝和三國干涉還遼 · 查看更多 »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1673年12月28日-1681年12月8日)是清朝康熙初年,吳三桂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以朝廷撤藩之議为由,结合海内外反清势力起兵反叛的战争。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冬吴三桂举兵始,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攻占云南、吴世璠自缢而终,共历时八年。 吴三桂起兵初期兵势甚猛,数月之间便攻占江南六省。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之子尚之信、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延平王郑经等先后举兵响应,一度动摇清廷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吴三桂之声势至此达到顶点。不过,吴军此后未能有所进取,清廷在相持阶段逐渐获得转机。1676年(康熙十五年),清大将军图海凭借平定察哈尔之余威,一战而收复关中地区。与此同时,康亲王杰书等各路清军也击破耿精忠三路北伐大军于浙江和江西一带,耿精忠于此战后向清廷投降。次年(1677年),尚之信亦降清,孙延龄势力则于广西覆灭,吴军之东西两翼皆被清军翦除,清军在全局上对吴军呈合围之势。1678年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试图重振民心士气,然而却于数月后病死于衡州,太孙吴世璠继位。此后,战局对于吴周而言更是每况愈下,先失重镇岳州,湖南因而不保;清军又击败吴周将领王屏藩于四川,试图阻断吴军补给线,吴世璠只得退守贵阳。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军顺势分道入黔直指云南,于次年(1681年)攻克昆明,吴世璠兵败自缢,三藩之乱至此平定。.

新!!: 清朝和三藩之乱 · 查看更多 »

一片石之战

一片石之战是公元1644年发生于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的战役,作战双方为清軍、山海關明軍和大順軍。清朝通过此戰的胜利而最終清兵入关,建立統治。 一片石位于今辽宁绥中县西七十里的九門口,是明代長城中最重要的關隘之一,位於遼寧與河北省的分界處,被譽為“京東首關”。.

新!!: 清朝和一片石之战 · 查看更多 »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九卷,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数学著作之一,《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现今定本的。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天文演算法算書類。 《九章算术》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共九章,分為二百四十六題二百零二術,不但是漢代重要的數學著作。在中國和世界數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作為中國古代數學的系統總結,對中國傳統數學的發展有了深遠的影響。.

新!!: 清朝和九章算术 · 查看更多 »

乡级行政区

乡,中華人民共和國现行基层行政区划单位,区划层次介于县与村之间。“乡”为县、县级市下的主要行政区划类型之一。中国行政区划史上,“乡”一直为县的行政区划单元,因此现行处同一层次的区划单位归入乡级行政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行政区划制度出现了大的变革。1980年代以后“乡改镇”、“乡改街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乡级行政区划中,乡(包括镇)设有政府,属于基层政权;乡的行政区划单位为村(含民族村)。但很多乡设有社区,乡的区划单位设置与镇、街道看不出实质性差异。 中国大陆目前的乡级行政区,按省级、县级、乡级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划分,属于第三级地方行政单位;按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四级行政区划制度划分,属于第四级地方行政单位(四级行政区划为近年来的新发展,八二宪法上尚未认可)。乡级行政单位类型包括乡(及民族乡)、镇、街道,内蒙古自治区还有苏木和民族苏木。乡(民族乡)、镇、苏木均设有政府,县辖区和街道属于准行政区划单位,另外存在少量特设的准乡级行政区划单位——乡级行政管理区(简称管区或管理区)。.

新!!: 清朝和乡级行政区 · 查看更多 »

平定準噶爾

平定準噶爾,清代文獻又稱之為平定準部,是17世纪至18世紀时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與清朝之間的戰爭。戰爭始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準噶爾首領噶爾丹入侵喀爾喀蒙古,並乘勝進兵至內蒙古;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進兵伊犁(今新疆伊犁州霍城縣),俘獲准噶爾首領達瓦齊,以“準噶爾汗國”滅亡而告終。達瓦齊被俘後,時任定邊左副將軍的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非準噶爾人)起兵反叛,天山北路再次陷入動亂。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逃亡的阿睦爾撒納病死於俄罗斯,俄國請清使驗看屍首,“準噶爾之事,於是大定”。次年,清軍剿滅叛軍殘部並平定回部大小和卓之亂,西域全境底定,西北邊患暫告終結。平定阿睦爾撒納之後,清代蒙古未再發生大的變亂,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後的外蒙古獨立。 平定準噶爾之役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前後長達七十年。乾隆皇帝平定準噶爾後,“拓地二萬餘里”《嘯亭雜錄》卷一平西域,西域天山南北盡入版圖。原準噶爾領地被稱作準部,與天山以南的回部合稱西域新疆,後簡稱新疆。平定準噶爾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首。.

新!!: 清朝和平定準噶爾 · 查看更多 »

乾嘉學派

乾嘉学派,又稱乾嘉之學,是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乾嘉学者搜集钩沉,辑佚许多亡佚的文献典籍,例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出经部432种,史部8种,子部152种。.

新!!: 清朝和乾嘉學派 · 查看更多 »

乾竺特

#重定向 坎巨提.

新!!: 清朝和乾竺特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新!!: 清朝和乾隆 · 查看更多 »

乾隆帝

清高宗弘曆(a)(),又稱乾隆帝,爱新觉罗氏,諱弘曆,镶黄旗满洲人,汗號「腾格里特古格奇汗」(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号「乾隆」,廟號高宗(v),諡號簡稱純皇帝(v)。 乾隆帝乃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18日),在位至乾隆六十年(1735至1796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其子颙琰(即後來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於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89岁。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掌權時間最长的皇帝(合共63年)。.

新!!: 清朝和乾隆帝 · 查看更多 »

乾隆帝南巡

清朝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扬州府、苏州府、杭州府、江宁府(今南京市)、泰山,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间也曾六次巡视江南。.

新!!: 清朝和乾隆帝南巡 · 查看更多 »

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Thirteen Hongs of Canton),又称廣東十三行、十三洋行,是指清朝沿用明朝之習慣稱呼广州对外贸易特区内的十三家牙行商人。后来,这地区称为“十三行街”,“洋货行”、“洋行”成为外贸商行的通称。十三行街現為十三行路,原十三行地區位於今十三行路以南及廣州文化公園一帶。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批准外商在粤海关(广州)、闽海关(厦门福州)、浙海关(宁波)、江海关(松江)四个口岸经商,当时,国内外运到广东海口的商货很多,行商却很少。1686年洋商獲准在广州市珠江口的一个街区居住和经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下令鎖國,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不得在中国其他地方经商。广州的洋行集中在离珠江约三百尺的十三行街。在广州立洋行的包括花旗国(美国)、红毛国(英国)、双鹰国(奧地利帝國)、单鹰国(普魯士)、黄旗国(丹麦)、法兰西、瑞典、葡萄牙等国商人。十三洋行区除洋商、十三行外,还有官办的商行。.

新!!: 清朝和广州十三行 · 查看更多 »

广州市

广州市(Canton,),简称穗或广,别称羊城,为广东省省会。广州于1921年正式设市,開創中國市政建制,現在是副省級市。廣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及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部所在地。2010年亞洲運動會在廣州舉行。 广州擁有2200年以上歷史,古代广州水网密布,水城历史悠久于威尼斯,河道在清代后由于城建变迁而逐渐泯没。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也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广州港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港口,世界第八大港口。由于经济水平发达、发展程度优秀,广州与北京、上海、深圳并称为中国内地四大一线城市。据联合国《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蝉联中国大陆35个主要城市第一。 广州地处华南,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东连东莞市和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三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中山市,毗邻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新!!: 清朝和广州市 · 查看更多 »

广州府

廣州府,明清时廣東省的府。清代隸廣肇羅道。 元朝时为广州路,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广州府。下领一州:连州(领阳山县、连山县),十五县:南海县、番禺县、顺德县、东莞县、新安县、三水县、增城县、龙门县、香山县、新会县、新宁县、从化县、清远县、阳山县、连山县。治所在南海县、番禺县。 清朝时,兩廣總督舊駐肇慶,乾隆十一年徙。光緒二十四年裁巡撫,尋復。三十一年,仍與粵海關監督、糧道同裁。布政、提學、提法、鹽運四司,巡警、勸業二道,廣州將軍,滿洲、漢軍副都統,廣東水師提督駐。明領縣十三。康熙中增置花縣。領縣十四:南海縣、番禺縣、順德縣、東莞縣、從化縣、龍門縣、新寧縣、增城縣、香山縣、新會縣、三水縣、清遠縣、新安縣、花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废州府,成立广东军政府。.

新!!: 清朝和广州府 · 查看更多 »

广州湾

广州湾(Kouang-Tchéou-Wan)是位于中國廣東雷州半島東北的地區,今屬湛江市。廣州灣在1899年11月由于法國与清政府签订的《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成为租借地,直到1943年被日本佔領並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法國歸還中國。廣州灣租借地是歷史上法國在中國的最大的殖民地或租借地,總面積1300平方公里,比香港新界還要大一點點,範圍約等於今湛江市城区。 廣州灣的首府就是港口城市湛江(法國曾將其更名為白瓦特城Fort Bayard),位於麻斜河(Maxie)河口中心。至今湛江仍是香港與印度支那之間最好的天然海港。法國統治時,白瓦特城有一小隊法軍駐屯,直屬於河內管轄。,南早中文網 2014-03-12。 “广州湾”此名称形成于明清时期,据考证因南三岛有“广州湾”村坊而得名。.

新!!: 清朝和广州湾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新!!: 清朝和广东省 · 查看更多 »

广东水师

广东水师亦稱粤洋水师,清朝末期部署于南海区域的一支海軍舰队,受到两广总督节制,主要基地设在广州黄埔。广东水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同治五年至七年(1866-1868年),時任两广总督瑞麟向英国及法国购入了6艘蒸汽火炮舰船,用于巡海、缉私及捕盗,1875年後納入清朝新式海軍。宣统元年(1908年),广东水师与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一起整编为巡洋舰队和巡江舰队。 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准率領三艘軍艦,分別為伏波號、琛航號、振威號,巡航南海,宣示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

新!!: 清朝和广东水师 · 查看更多 »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个自治区之一,首府为南宁市。1958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改用现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南地区,南濒北部湾,與越南接壤。廣西壮族自治区有中國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通用普通话,地方語言有廣西平話、桂柳官话、壮语、粤语、客家話、闽语等各種民族語言和方言。.

新!!: 清朝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乌鲁木齐市

乌鲁木齐市(la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北麓。“乌鲁木齐”这一城市的名字来源于蒙古语,意思是“优美的牧场”。最初乌鲁木齐是因清朝政府在新疆驻军而发展起来的一座城市,至今乌鲁木齐还有“老满城”的地名,位置大致在今新疆农业大学一带;而现在南门、北门和大小西门内的区域是原来的“汉城”。满城主要为清朝八旗驻军,汉城则是工商业区。现今的乌鲁木齐是由原“汉城”向周边扩张形成的。烏魯木齊市现已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是世界上最內陸、距离海洋和海岸線最遠的大型城市(2500公里)。 烏魯木齊在清朝时起称迪化,意为对边民的“启迪教化”,民國時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改称现名。.

新!!: 清朝和乌鲁木齐市 · 查看更多 »

乌苏里江

乌苏里江(z,Reka Ussur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的界河。满语“乌苏里江”意为“水里的江”、“东方日出之江”,乌苏里江发源在中国吉林东海滨、现在属于俄罗斯的锡霍特山脉(内兴安岭)主峰北坡的石人沟地方,西北流向,与三道沟汇流后,改为东北流向,曲曲弯弯穿过山和草原,至抚远三角洲下端与黑龙江汇流,全长905公里,流域面积共有187,000余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两个,一是西边的穆棱河,二是东边的松阿察河,流向都是自南向北。松阿察河上游有著名的兴凯湖。乌苏里江在黑龙江省抚远县附近伯力与黑龙江汇合。 乌苏里江鱼产丰富,而且因江面宽阔,水流平稳,便于航运,是中国仅有的几条未被污染的江河之一,也是消夏避暑、江畔垂钓、旅游观光的胜地。 早在五千年前,这里便是中国古民族肃慎人居住的地方,到了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四世纪,肃慎改称挹娄。三世纪八十年代北魏拓跋圭,挹娄又改称勿吉。六世纪至九世纪的唐朝及五代时期,勿吉又改称靺鞨,乌苏里江流域,分别为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所管领,一度是唐朝地方政府权渤海国的属地。宋、辽、金时,勿吉又形成女真族。元朝在乌苏里江沿岸建立水达达路和阿速骨儿千户所。明朝在今虎头对岸建有亦麻河卫,在今虎林县城一带建有失里绵卫,在今饶河县马架子林场以北建失儿兀赤卫;大楞以东建穆噜河卫,在今抚远县境江东岸建有阿万卫、伏里其卫和喜申卫等。清朝初,乌苏里江一带地方,初归宁古塔副都统领属。雍正以后,改归三姓副都统管领。直至光绪末年宣统年间,这一带才分别建立了府、州、县、厅等行政机构。 1858年《璦琿條約》割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歸俄國遠東聯邦管區所屬;1860年再於《中俄北京條約》確認。1969年中苏为争夺乌苏里江上珍宝岛主权爆发流血冲突。.

新!!: 清朝和乌苏里江 · 查看更多 »

乔治·伦纳德·斯当东

乔治·伦纳德·斯当东,第一代斯当东从男爵,(Sir George Leonard Staunton, 1st Baronet;),英国探险家、植物学家,受雇于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出生在爱尔兰的戈尔韦。后在法国图卢兹的耶稣会学校就读,并于1758年获得医学博士的学位。后就读于法国蒙彼利埃医药学校。1790年获得牛津大学民法学博士学位。 斯当东最早在西印度群岛担任内科医生,但后来转行从事法律,并于1779年当选格林纳达司法长官。1784年,斯当东与其在西印度群岛第一位结交的好友乔治·马戛尔尼一起前往马德拉斯,同蒂普苏丹缔结和约。因为这个功绩,斯当东于1785年10月31日获得从男爵的爵位。 1787年2月,入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1793年,斯当东成为英国访华使团的副使(正使为乔治·马戛尔尼),以庆贺清朝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要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斯当东将沿途的所见所闻详细记载下来,写成《英使谒见乾隆纪实》(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d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一书。该书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看盛世时期的清朝,是研究清朝中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1801年1月14日,斯当东在其位于伦敦德文郡路17号住宅中逝世。葬于西敏寺。其从男爵爵位由独子乔治·托马斯·斯当东继承。 Category:英国外交官 Category:英国植物学家 Category: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Category:牛津大学校友.

新!!: 清朝和乔治·伦纳德·斯当东 · 查看更多 »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發生於1900年清朝末期,清朝甲午戰爭戰敗后,在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农村頻繁發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黄河北岸农民与中国天主教教徒之间的武装冲突。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號稱「义和团」的农民动用私刑处死了大量中國基督宗教信徒與西方人士,並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清朝中央政府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最终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英國八国组建远征军引发八國聯軍之役。.

新!!: 清朝和义和团运动 · 查看更多 »

庚寅之劫

庚寅之劫,指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曆四年,即中国农历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清朝軍队在广州的一次对平民大屠杀事件。.

新!!: 清朝和庚寅之劫 · 查看更多 »

亞洲史

#重定向 亚洲历史.

新!!: 清朝和亞洲史 · 查看更多 »

于成龍

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明末清初山西永宁州(离石縣)人。中國清朝官員,著名廉吏。 明朝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出生,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福建按察使。福建巡撫吳興祚向朝廷舉荐,稱為“閩省廉能第一”。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康熙“特簡”于成龍為畿輔直隸巡撫。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至二十三年(1684年)擔任兩江總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龍逝於任上,享壽67岁。 著有《畿輔通志》46卷、《江南通志》54卷。.

新!!: 清朝和于成龍 · 查看更多 »

度牒

度牒,佛教和道教術語,指古代中國為了管理僧道,允許他們出家所頒發的證明文書。因為這個文件由尚書省祠部司所發放,又稱祠部牒。最早始於唐代。擁有度牒的僧人或道士,可以免除赋稅和劳役。沒有度牒而私自出家的僧道,稱為私度。經官府發現,將會給與處罰,勒令還俗。因此,后世僧人游方挂单,必须随身携带戒牒,作为身份證明。 从唐朝开始,度牒就不是免费发放的。安史之乱时,御史崔众被委派至河东道向僧尼、道士收取度牒银。此后,度牒银成为各朝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免费发放度牒,结束“度牒银”制度。.

新!!: 清朝和度牒 · 查看更多 »

度支使

度支使为中国古代官制。“度支”原意是量入为出。唐制,户部的度支司掌管国家的财政收支,郎中和员外郎分别掌管收入和支出,户部侍郎则检查押署帐目。开元时,使用他官判度支。安史之乱后,以军事供应浩繁,多以户部尚书、侍郎,或他官兼领度支事务,称作度支使或判度支、知度支事,权任极重,与盐铁使、判户部或户部使合称“三司”。后唐时并为一职,称三司使。 Category:唐朝官制.

新!!: 清朝和度支使 · 查看更多 »

庫倫辦事大臣

欽差庫倫辦事大臣是清代於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設置的駐劄大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駐大庫倫(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一般由滿人出任,首任大臣為諾木琿。設副職幫辦大臣一人,通稱蒙古辦事大臣,由蒙古王公、台吉擔任。宣統三年(1911年),外蒙古獨立,末任辦事大臣三多被哲布尊丹巴政權驅逐返京。.

新!!: 清朝和庫倫辦事大臣 · 查看更多 »

庫爾喀喇烏蘇

庫爾喀喇烏蘇,中國清代新疆準部地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依连哈毕尔尕山(額林哈畢爾噶山)北麓。其地大致相當於今塔城地區的烏蘇市、伊犁州直轄的奎屯市、博爾塔拉州的精河縣以及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南部、獨山子區一帶。由庫爾喀喇烏蘇領隊大臣統轄,領隊大臣駐慶綏城(今烏蘇市)。光緒年間分為庫爾喀喇烏蘇直隸廳、精河直隸廳。.

新!!: 清朝和庫爾喀喇烏蘇 · 查看更多 »

京察

京察,明朝以後朝廷京官的考察,又稱內計,有別於外官考察稱為外察,即外計或大計。 明太祖建國時,立有官員考察制度,最初為三年一考,後改十年一考。 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改為六年一考。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規定「巳年」以及「亥年」為考察之年。 清代承襲明制,改為三年一考,初改明代「三等八法」為「四格八法」作為升降標準,三等為稱職、勤職、供職。四格為才能(分長、平)、操守(分清、勤、平)、政績(分勤、平)、年齡(分青、壯、健);守清、才長、政勤,年或青、壯、健為稱職列一等;守勤才長政平、守勤政勤才平、年或青、壯、健為勤職,列二等;守勤才平政平,或才長政勤守平為供職,列為三等。八法為貪、酷、不謹、浮躁、罷軟無為、才力不及、年老、有疾;不謹、罷軟無為者革職,浮躁者降三級調用,才力不及者降二級調用,年老、有疾者休致。以八法者送吏部處分稱「劾」。1759年後八法去除貪酷不考改為「四格六法」,貪酷改為可隨時題參,革職拿問,永不敘用。 Category:明朝官制 Category:清朝官制.

新!!: 清朝和京察 · 查看更多 »

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铁路,位于中国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境内。该铁路由直隶总督袁世凯和会办大臣胡燏棻于1905年上奏请求筹办,并于当年开始修建,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司。在修造过程中,詹天佑采用人字形展线的方式缩短了八达岭隧道的修造长度,并在开凿八达岭隧道的过程中利用竖井加大工作面,加快了工程进度。 1909年,京张铁路正式通车,全线从丰台柳村为起点,经关沟至张家口站,全长201.2公里,共建造14个车站、4条隧道和125座桥梁。1912年,京张铁路关沟段新建了4座会让站。1916年,京张铁路被并入京绥铁路中,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并入京包铁路。 此后,由于北京市内交通运行需要,北京市五环内的京张铁路几乎全部被拆除。1995年,原西直门站站房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京张铁路南口至八达岭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清朝和京张铁路 · 查看更多 »

京兆地方

京兆地方是1914年到1928年间中華民國袁世凱政權及北洋政府時期的行政區劃,為當時之國都。 京兆地方成立於1914年(民國三年),其範圍及規格大致沿襲民國初肇建前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劃與清朝行政區劃中的順天府或之後的北平市或北京市。.

新!!: 清朝和京兆地方 · 查看更多 »

京剧

京劇又称京戲,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以及现在的臺灣又稱为平劇、國劇,是中国戏曲劇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劇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劇 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劇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 清朝和京剧 · 查看更多 »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位于中国东部,为“大运河”的一条干线,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二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为隋代统一南北以后修建的隋唐大运河。隋朝将以前开凿的运河水道以及自然水道加上运河组成了以隋朝京都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的水路网。元世祖忽必烈希望将经济中心江南与政治中心元大都相连接,决定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对其进行改建。改建保留了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中间裁弯取直,不经洛阳而在山东开凿了新的运河,使得两点距离缩短。 古代陆上运输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緩慢,运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所以大宗货物都尽量采用水路运输。中国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但是在黄河流域历经战乱破坏,而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以后,中国就逐渐形成了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为保证南北两大中心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开辟并维持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干线,对于历代朝廷就变得极其重要,明清两代更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区)中心专门设立漕运总督和下属庞大的机构,负责漕运事宜。在海运和现代陆路交通兴起以前,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量一般占到全国的3/4。 历朝历代对大运河的延伸、扩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南一带在全国农业发展地位不断加强、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导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对京杭大运河进行过多次疏浚。 2014年,京杭大运河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清朝和京杭大运河 · 查看更多 »

康區

康(),又譯康区或喀木,是源自藏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地區,常與衛藏和安多並列。範圍大致相當於現今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市、那曲地区东部(聂荣、巴青、索县、比如、嘉黎五县)、林芝市东部(察隅、波密、墨脱三县),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西部除外),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 安多与康区形成更大的地区,在吐蕃王朝时期称爲多康(),又譯朵甘斯、朵甘,意思是匯合的区域;在元朝称为朵甘思。 康區的居民叫康巴(),主要通用藏語康方言。.

新!!: 清朝和康區 · 查看更多 »

康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指的是清朝从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经济繁荣的局面,亦可指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嘉慶四年(1799年)這一段時期。 清人入关后,康雍乾三代帝王励精图治,事必躬亲,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巩固封建政权,提高经济实力,自康熙开始采取了奖励垦荒、更名田、兴修水利、禁止圈地、捐免田赋及改革赋役等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此期間,清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局勢較為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國防力量也相對強大,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處於上升狀態,時間跨度至少有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其繁華富裕的程度也在中國歷史上亦有相當地位,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故史學界一般将康、雍、--时期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是颇具争议的一个时期,学界对該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争议。有說法認為虽被称为盛世,但是纵观此时期几乎是民变迭起,而且规模也愈来愈大,特别是后期爆发的苗民起义与白莲教大起义给予了清朝统治以有力的打击,使清朝从此陷入风雨飘摇,認為在一定程度了否定了盛世的说法。然而歷史學家歐陽泰(Tonio Andrade)指出,從約1300年到1750年,中國和歐洲發生的戰爭數目大致相當,1750年後至1839年可被稱為「清朝大和平時期」,儘管該段時期民變不斷,且當中有些民變規模甚大,但是也比1200年後的中國歷代朝代的戰事少。亦有說法認為「盛世有阴影,衰世也有希望」,盛世不是「美哉善哉,萬事大吉。」在康雍乾時期,自三藩之亂平定之後,中原地區就沒有戰爭,國內也沒有長期和大型的戰爭,社會上就沒有大規模的破壞,因此社會安定,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美國漢學家、歷史學家魏斐德、羅威廉(William T. Rowe)和歐立德等稱这段時期為「High Qing(盛清)」(1683-1839),認為是清朝興盛與繁華的時期,是帝制中國最後的高峰期 ,亦有西方學者认为康乾时期不是黄金时代而是专制黑暗时代。 康雍乾整體上保持了穩定和繁榮的局面,國家財政收入增長極其迅速,中國這塊土地仍保持著富裕和有序。在該段時期结束後的六七十年的時間裡,清王朝连续遭到了外国侵略与国内动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两次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逐步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困,落後和长期危机的境地。然而乾嘉之際的盛衰之變是清朝統治的盛衰之變,清朝的社會經濟在不少地區仍在持續發展,清朝政權仍具有較強的活力,並且獲得不少地區和不少民眾的支持,讓清政權在內憂外患險惡環境中仍支撐了一百餘年。在康乾「盛世」後的嘉道「中衰」時期,中國社會的早期近代化進程亦未因統治危機的出現而陷於停滯。.

新!!: 清朝和康乾盛世 · 查看更多 »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新!!: 清朝和康熙 · 查看更多 »

康熙历狱

康熙曆獄,又称汤若望案,此案發生於清朝1659年至1665年間,是由欽天監官楊光先等人發難,矛頭直指湯若望等耶穌會傳教士。楊光先控告湯若望等傳教士有三大罪狀:(一)潛謀造反,(二)邪說惑衆,(三)曆法荒謬 楊光先將湯若望寫的許多書誣為妖言惑眾,並羅列“新法十謬”指斥湯若望西洋新曆法的種種錯誤,更為厲害的是提出由於新曆法使吉時凶時倒置, 造成了嚴重後果: 尤其是選擇順治帝皇太子榮親王的葬期誤用洪範五行,山向年月俱犯忌殺,事犯重大(順治十五年榮親王病死,兩年後,其生母董鄂妃也病逝,又136天後,順治帝也駕崩)。 1661年,順治皇帝病逝,八歲的康熙皇帝登基,年幼尚未親政,輔政大臣鰲拜等一直以來反對西洋學說,不滿外邦人參議朝政,敵視傳教士。於是楊光先夥同鰲拜等陷害湯若望等傳教士。1664年(康熙三年)9月26日,清廷會審湯若望,以及欽天監官員。當時湯若望已經73歲,久已癱瘓重病在身、言語不清,只能由南懷仁代言。 同年冬天,鼇拜廢除新曆,逮捕湯若望和南懷仁等傳教士。翌年3月16日,廷議將欽天監監正湯若望,欽天監官員刻漏科杜如預,五官挈壺正楊弘量,曆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發,冬官正朱光顯,以及中官正劉有泰等皆淩遲處死。 按照判決,次年湯若望應淩遲處死。但不久天上出現被古人認爲不祥之兆的彗星。接著京城又突然發生了大地震,"且一连地震三日,人皆露宿,惴惴不安。" 皇宮在地震中遭到破壞,而且有宮殿著火。清統治者視其爲上天示警,正所謂"天垂象,示吉凶,聖人則之"。不久以後獲孝莊太皇太后懿旨釋放汤若望:"湯若望向為先帝所信任,禮待極隆,爾等欲置之死地耶?" 湯若望因此得以獲釋免死。欽天監官員杜如預、楊宏量免死,但是李祖白等五人依然被斬。 康熙帝親政後,決定平反該案。.

新!!: 清朝和康熙历狱 · 查看更多 »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a),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爱新觉罗氏,諱玄燁,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a),葬于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新!!: 清朝和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康熙皇輿全覽圖

《康熙皇輿全覽圖》為中國清朝所繪的地圖。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編繪,以天文觀測與星象三角測量方式進行,采用梯形投影法绘制,比例為四十萬分之一。地圖描繪範圍东北至庫頁島,東南至台灣, 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貝加爾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島)。繪圖人士有耶穌會的欧洲人士雷孝思、白晉、杜德美及中國學者何国栋、索柱、白映棠、貢額、明安圖以及欽天監的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佔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十餘人。 《康熙皇輿全覽圖》是中国第一幅繪有經緯網的全國地圖。聘請西洋傳教士經過經緯度測量繪製而成。其中,實測經緯度值的地點有六百餘處,多處使用三角測量法,並使用少數的天文測量法。此地图在中國地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自清朝中葉至中华民國初年國內外出版的各種中國地圖基本上都淵源於此圖。,中華民國教育部 該地圖經過十年的實地測繪,才於1718年初步完成,但由于蒙古准噶尔汗国尚未归属清朝,当时新疆一带未能详绘,直至乾隆帝两次遣专人详查後方得以补全。.

新!!: 清朝和康熙皇輿全覽圖 · 查看更多 »

康有为

康有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辮軍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政敵下毒。.

新!!: 清朝和康有为 · 查看更多 »

康有溥

康有溥(),字廣仁,號幼博,又號大廣,廣東南海人,康有為之弟。參與戊戌變法,慈禧太后重奪權力後,因梁啟超帶病往北京應付官試,與他同行,因而被捕,和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齊被斬,合稱戊戌六君子。.

新!!: 清朝和康有溥 · 查看更多 »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新!!: 清朝和人权 · 查看更多 »

府 (行政区划)

府是东亚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中国自唐朝至民国初年,设置的二级行政区划单位称作“府”。同属东亚文化圈中的日本和韩国则使用“府”作为一级行政区单位。另外,府亦是泰國的第一級行政區(จังหวัด,changwat)的译名。.

新!!: 清朝和府 (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记载逾四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约4000万字,且统一使用分本紀、列傳的纪传体编写。“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新!!: 清朝和二十四史 · 查看更多 »

云南省

云南省,简称云或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边疆地区的一个省份,省会昆明。云南是直立人重要的活动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直立人。战国时期,滇池周边地区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770.5万(2016年),占全国人口3.35%,排名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与三个国家相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新!!: 清朝和云南省 · 查看更多 »

库页岛

库页岛,俄语名为萨哈林岛(Sakhalin)、日语名为樺太岛()是俄罗斯联邦最大的岛屿,位于北太平洋,日本以北,紧邻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属于萨哈林州。其地形南北狭长,外形像一條魚,有超過6000條河流及1600個湖泊,主要河流有特米河与波罗奈河。冬季气候寒冷,夏季短暫且凉爽多雾,地理處於地震帶。年降雨量平原地区500毫米,山地1200毫米。岛上拥有丰富的天然气、森林與石油、煤矿资源及漁業。 庫頁島面積約7.6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9.3萬人(2010年1月1日估计),居住在该岛上的主要民族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鞑靼人、雅库特人和鄂溫克人等。其中俄罗斯人数量最多,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最大城市为南萨哈林斯克。 19世紀前,庫頁島原為當地遊牧民族居住地;並斷斷續續由中国中原王朝統治過,被称为苦葉、苦兀、骨嵬或黑龍嶼。庫頁島被俄国稱為萨哈林,日本稱為北蝦夷地(指北海道以北)或樺太。十九世紀時清政府並未有效管轄該島,僅僅派員數年巡查一次。1858年,俄罗斯帝国通過《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割让庫頁島。1905年,日本通過《樸資茅斯條約》獲得庫頁島南部(北緯50°以南)。1905年和1918年至1925年间,日本曾统治库页岛全境。1945年2月11日,英美領導人於《雅爾塔協定》中與蘇方達成協議,承諾使日本佔據的庫頁島南部歸還蘇聯,同年8月8日,苏联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占领库页岛全境。日本在《舊金山和約》放棄庫頁島南部(北緯50°以南)和千島群島的主權,目前库页岛全部由俄羅斯控制。.

新!!: 清朝和库页岛 · 查看更多 »

五口通商

五口通商指清朝政府將五個沿海城市——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根據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闢为通商口岸。後又制定《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進一步規定通商相關事宜。在英國之後美國、法國等也訂立條約取得同樣的權利,即《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五口通商以前,清朝政府只有廣州一地允许有限的一口通商,廣州亦比一口有限通商後繁榮而且貿易量大增,五大商埠則成為中國由清末到中共建政初期中國和西方主要貿易而且是中國最繁榮的城市。大量的商貿往來使五大商埠非常繁盛,與內陸以農立國重視農業的城市在經濟上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各國的學術、科技、政治制度思想、經濟、文化開始由五口通商城市漫漫傳入中國。而五口通商亦帶動了廣東廣州一帶、福建沿海以及江南的發展,而且接觸現代化科技,部分清史學家認為五口通商為中國滿清屈辱史的開端,但很多近代史學家認為五口通商是近代中國真正起點。 五口通商城市和香港是中國和西方主要貿易的城市,這些城市之間的人口往來越來越多,而且有了不少歐美商人,由1842年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維持了107年相對內陸城市的繁盛時期,特別是清末時期,這些港口相對內陸城市繁盛很多。.

新!!: 清朝和五口通商 · 查看更多 »

五德終始說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之歷史觀念,與天下的空間觀念構成中國文化重要成分。「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週而復始之循環運轉。.

新!!: 清朝和五德終始說 · 查看更多 »

五經算術

《五经算术》为《算经十书》之一。相传为北周甄鸾所作。因经文中多处出現「按」和「甄鸾按」的字眼,亦有数学史家认为甄鸾并非作者。 《五经算术》全书共两卷,搜集了《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左传》、《汉书》等典籍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或解答。.

新!!: 清朝和五經算術 · 查看更多 »

五族共和

五族共和是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口号。这一原则强调了在中国的五大族群和谐相处。以五色旗作为国旗,分别代表汉(红);满(黄);蒙(蓝);回(白);藏(黑)。其中回族泛指回疆各民族,包括新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清朝曾将新疆称为回疆。.

新!!: 清朝和五族共和 · 查看更多 »

事实上

#重定向 De facto.

新!!: 清朝和事实上 · 查看更多 »

仁川清租界

仁川清租界,是指1884年至1895年清朝在朝鲜仁川的租界。.

新!!: 清朝和仁川清租界 · 查看更多 »

廣南國

廣南國(,1558年-1777年)是越南南北朝(1533年-1592年)及鄭阮紛爭期間的四個政體的其中之一。據有今越南中部一帶,由阮氏家族世襲掌權,號稱「阮主」()。 阮主名義上奉後黎朝皇帝為君主,並使用後黎朝的年號,但事實上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阮福濶在位期間,開始使用「王」的稱謂,鑄「大越國阮主永鎮之寶」,大臣上書阮主時皆使用「稟」字。.

新!!: 清朝和廣南國 · 查看更多 »

廣州城

#重定向 广州城门.

新!!: 清朝和廣州城 · 查看更多 »

廣告

廣告(advertising或advertizing),从狭义上讲是一种市场营销行为,用于勸說阅听人,通常以引發产品購買,即商业广告。另一方面从广义上认识广告,它是一切为了沟通信息、促进认识的广告传播活动,无论是否具有作用于商业领域,是否将营利作为运作目标,只要具备广告的基本特征,都是广告活动,如为增加政治或意识上的支持,例如竞选广告和公益广告。每則廣告由訊息與傳遞訊息的媒介構成。廣告僅是全部行銷(即营销,市场营销)策略中的一環。行銷其他方面包括宣传、公关、推销、竞销等。 在2010年,廣告公司估計於美國的支出達1425億美元,而估計於全球的廣告支出亦達4670億美元。 適度的廣告能使公眾更好地認知產品的特性,但過多的廣告(廣告轟炸)一般會引起人們的的厭煩和反感。.

新!!: 清朝和廣告 · 查看更多 »

代理 (政治)

代理、临时或过渡,汉语用作现代政治术语时,通常作为词的前缀即术语的前一部分,有多种形式。指国家政权、多党执政国家临时组阁的政府,如临时政府、过渡政府,看守内阁;指临时行使国家元首权利的人如“代总统”、临时总统,或直接称呼“代理国家元首”;政党制政府国家,未按照法定程序产生的临时政府的首脑,或者政府中未按法定程序产生的政府首脑;地方政权中未按照法定程序产生的最高行政长官;另外还有政党、各种机构组织没有按照宪章、章程的规定临时代理的党务、事务人员。 護理、署理、兼理、兼領等詞各有意義。護理為官員暫代上司的職權,署理為官員暫代同級或下屬的職權。兼理、兼領為官員同時任另一職位,如特命全權大使同時出使多個國家,兼任一國駐數國之大使(亦稱)。.

新!!: 清朝和代理 (政治) · 查看更多 »

廣群芳譜

《廣群芳譜》,清康熙四十七年命內閣學士汪灝等撰成,凡100卷。.

新!!: 清朝和廣群芳譜 · 查看更多 »

廣西省 (清朝)

#重定向 廣西省 (清).

新!!: 清朝和廣西省 (清朝) · 查看更多 »

代数

代数是一个较为基础的数学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有许多。诸如数、数量、代数式、關係、方程理论、代数结构等等都是代数学的研究对象。 初等代数一般在中學時讲授,介紹代数的基本思想:研究当我们对数字作加法或乘法时会发生什么,以及了解變數的概念和如何建立多项式并找出它们的根。 代数的研究對象不僅是數字,还有各種抽象化的結構。例如整數集作為一個帶有加法、乘法和序關係的集合就是一個代數結構。在其中我們只關心各種關係及其性質,而對於「數本身是甚麼」這樣的問題並不關心。常見的代數結構類型有群、环、域、模、線性空間等。并且,代数是几何的总称,代数是还可以用任何字母代替的。 e.g.2-4+6-8+10-12+…-96+98-100+102.

新!!: 清朝和代数 · 查看更多 »

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分佈於今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

新!!: 清朝和建州女真 · 查看更多 »

建州三衛

建州三衛是中國明代為統治東北建州女真所居地區而設立的三個衛,包括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其首領大多為女真族世襲領袖。 其中建州衛建於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以胡里改部属地设置,位於今綏芬河流域,以胡里改部首领火儿阿万戶阿哈出(赐名李承善)为指挥使。其後在永樂年間又以依附于胡里改部的斡朵里部建立建州左衛,以斡朵里部首领孟特穆为指挥使。二者位置均曾多次遷移,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又從建州左衛中分出建州右衛,孟特穆之子董山为指挥使。三衛的首領多由世襲產生,但须经明朝政府认可后方生效,并且须按规定前往京师北京朝贡。 建州三衛的統治範圍大致上由東北至圖們江流域、東南至鸭绿江、西至開原及遼東邊牆一帶,早期歸屬奴兒干都司,奴兒干都司废除后改属遼東都司。 明末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各部反明,並於萬曆44年(1616年)建國號金,建州三衛的建制廢除。 Category:明朝女真 Category:明朝衛所 Category:中國地域政治並稱.

新!!: 清朝和建州三衛 · 查看更多 »

任伯年

任頤(),中國近代画家。原名小属,初名潤,字小楼,一作晓楼。後号“次遠”,字“伯年”,常被称作任伯年。山陰(浙江省紹興)人,故画面署款多写“山阴任颐”。.

新!!: 清朝和任伯年 · 查看更多 »

廓爾喀

#重定向 廓爾喀人.

新!!: 清朝和廓爾喀 · 查看更多 »

廓爾喀之役

廓爾喀之役,又稱平定廓爾喀、廓藏戰爭,尼泊尔方面称为尼泊尔-中国战争(नेपाल-चीन युद्ध ),是清乾隆年間由廓爾喀(尼泊爾王國)入侵清朝藩屬西藏引發的戰爭。廓爾喀是18世紀統治尼泊爾的部族,以貿易與邊界糾紛為由,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侵入西藏聶拉木、濟嚨(在今西藏自治區吉隆縣)等地。清廷隨即調兵進剿。次年(1789年),駐藏大臣及噶廈官員私自與廓爾喀議和,允諾向廓爾喀償銀贖地,並向朝廷謊報失地收復,奏凱班師。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廓爾喀派人入藏討要贖地錢財,噶廈官員藉故不與。次年(1791年)夏,廓爾喀以藏官爽約,再次入侵後藏,攻克聶拉木、濟嚨、定日、日喀則等城,洗劫了班禪額爾德尼駐錫地日喀则札什倫布寺。乾隆皇帝派两广总督福康安、海蘭察等領兵入藏增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清軍收復濟嚨,隨後攻入廓爾喀境內。六七月間,清軍逼近廓爾喀都城陽布(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廓爾喀遣使求和,許諾永不侵犯藏境。八月,福康安--許廓爾喀歸降,啟程返回西藏,史稱“平定廓爾喀”。平定廓爾喀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後一役。此戰之後,廓爾喀遣使赴北京朝覲,成為中國的屬國。福康安為整飭西藏吏制,奏請頒行《欽定藏內善後章程》,確立了此後一百餘年間西藏的政治、軍事、賦稅等制度,達賴喇嘛與駐藏大臣的職權更加強化。此後五十年間,西藏地方與周邊邦國相安無事。.

新!!: 清朝和廓爾喀之役 · 查看更多 »

仇外

仇外或排外,指對外族人、外國人、外地人乃至陌生人恐懼或不滿,产生排斥心理。其英文名字“xenophobia”來源自希臘語“ξένος (xenos)”,意指「外來者」;“φόβος(phobos)”,意指「恐懼、隔離」。在虛構作品中,仇外主義可指對人工智慧、外星生物或其他非人類存在的恐懼與憎惡。 與所有恐懼症一樣,當事人對恐懼的感覺有意識,並相信引起這種感覺的人是外國人;這與種族主義和一般偏見不同,因為外國人與自己不同國籍,但不同種族的人不一定是不同國籍。引起種族主義的是種族和血統,但引起仇外的可以是不同因素。其一是一個社會中不被視為屬於該社會的一群,一般是外來的移民,但他們有可能已定居數世紀。這種仇外可以引起敵意和暴力反應,甚至大屠殺。其二是文化因素。所有文化都受外來文化影響,文化層面的仇外針對外來的文化,如外來用語影響本土語言。這種形式的仇外較少針對個人,但可以引發淨化文化和語言的政治運動。值得注意的是,孤立主義並不等於仇外。.

新!!: 清朝和仇外 · 查看更多 »

伊塞克湖

伊塞克湖(Ысык-Көл,Иссык-Куль),中国唐代稱之為热海、大清池,清代稱為特穆爾圖淖爾、图斯池,位于吉尔吉斯东北部,天山山脉北侧,北纬42度30分,东经77度30分。长182公里,最宽处60公里,面积6,332平方公里,平均湖面海拔1602米,最深702米,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高山湖泊,仅次于南美洲的的喀喀湖(西班牙语:Titicaca)。湖水微咸,冬季不结冰,主要水源是高山泉水和积雪融水,无出水口,属内流湖。 古代,该湖周围的草场是重要的游牧基地,许多知名的民族和部落都起源或者游牧于此。在苏联时期,该湖是有名的疗养胜地,北岸建满了许多桑拿浴室、度假村和别墅,据称该时期,伊塞克湖还是苏联海军秘密的鱼雷试验场。 唐朝诗人岑参的诗篇(《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亦提及热海,即伊塞克湖在其時的稱呼。 Category:吉爾吉斯斯坦湖泊 Category:亚洲內流湖 Category:濕地 Category:絲綢之路地點 Иссык-Куль.

新!!: 清朝和伊塞克湖 · 查看更多 »

伊宁市

伊宁市(غۇلجا, 拉丁维文:Ghulja),位于新疆西北部,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犁河谷内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工业中心。清代为伊犁将军驻地,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和武警内卫部队第七师师部驻地。.

新!!: 清朝和伊宁市 · 查看更多 »

伊犁危機

伊犁危機(1862年-1881年),是一場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间爆發的邊境衝突的總稱,是次危機令清朝失去了外西北。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库车回民举事,此时清政府的西北官军主力正在平定陝甘回亂。俄罗斯帝国则入侵新疆的塔城及额尔齐斯河流域,于1864年10月強迫清廷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了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外西北。1864年年底,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入侵新疆。1865年至1867年,阿古柏率领浩罕军队陆续消灭了天山以南各地的割據势力,在南疆地区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 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趁浩罕领导阿古柏在天山南路之际,出兵新疆伊犁地区,並攻滅伊犁蘇丹國;1877年,清政府平定新疆;次年派崇厚赴俄谈判收回伊犁问题;1879年10月2日崇厚擅自签定了《里瓦几亚条约》;按约中国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但丧失的主权甚多以遭到朝野的反对;1880年,清政府派曾纪泽赴俄修订条约;1881年2月24日,签定中俄《改订条约》,即《伊犁条约》。根据条约,沙俄归还伊犁,但割去了伊犁霍爾果斯以西地区。.

新!!: 清朝和伊犁危機 · 查看更多 »

伊犁將軍

伊犁將軍,全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是清代乾隆年间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之亂后设立的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驻伊犁惠远城(今霍城縣惠遠鎮)。.

新!!: 清朝和伊犁將軍 · 查看更多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ىله قازاق اۆتونوميالى وبلىسى / Іле Қазақ автономиялық облысы;ئىلى قازاق ئاپتونوم ئوبلاستى/ Ili Qazaq Aptonom Oblasti),简称伊犁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辖的自治州,首府在伊寧市,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是中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州直辖县级行政区。伊犁州直属地区汉族人口比例约35%,哈萨克族人口比例约22%。.

新!!: 清朝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伊犁條約

《伊犁条约》(又稱《中俄改訂條約》或《聖彼得堡條約》)是中國清政府与俄罗斯帝国簽定有關歸還新疆伊犁地區的條約,於1881年2月24日在圣彼得堡簽定。中方條約文本原藏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清朝和伊犁條約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清朝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伏爾泰

伏尔泰(Voltaire,,),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国启蒙時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與盧梭、孟德斯鳩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天主教教會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伏尔泰的著作和思想与托马斯·霍布斯及约翰·洛克一道,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响。.

新!!: 清朝和伏爾泰 · 查看更多 »

张之洞

张之洞(),晚清重臣。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天津南皮(今河北南皮)人。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據說是因為慈禧太后喜歡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歷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導了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响。還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砲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砲台失守,张之洞會同两江总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廣雅堂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清朝和张之洞 · 查看更多 »

张廷玉

张廷玉(),字衡臣,號研斋,諡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总纂官,死后配享太庙。 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熙朝,任刑部左侍郎。雍正朝,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完善军机处制度。乾隆年间,加封太保,後因得罪乾隆帝,險些遭禍,後仍依雍正帝遗命配享太庙,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漢族大臣。.

新!!: 清朝和张廷玉 · 查看更多 »

张献忠

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明末民變首领之一。榆林府(今陕西省定边县)人,主要割据于四川,曾建立大西政权,後兵败被清军所杀。.

新!!: 清朝和张献忠 · 查看更多 »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新!!: 清朝和传教士 · 查看更多 »

伯克制

伯克制是中國清末以前新疆回部實行的官制,主要通行於維吾爾(回人及塔蘭奇)、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族地區。伯克原為回鶻官職,唐宋時已見於史籍。明清時期,西域天山南路的世俗官僚稱為伯克。中亞一些城市的統治者也自稱伯克。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後,清廷保留了回部原有的伯克官職,並加以改革,將其納入清朝官制中。同治新疆回亂和阿古柏入侵後,伯克制度趨於瓦解。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廷下諭廢除各級伯克,新疆全境實行與內地相同的官僚體制。.

新!!: 清朝和伯克制 · 查看更多 »

弘仁 (清朝)

弘仁(),俗姓江,名韜,字六奇。清朝畫家。.

新!!: 清朝和弘仁 (清朝) · 查看更多 »

弘光帝

明安宗朱由崧(),又稱弘光帝,為南明首位皇帝,原為福王。朱由--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堂兄弟,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思宗殉国後,朱由--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在位僅一年。弘光元年清军南攻,朱由--被俘,押往北京,翌年被處決。南明永历帝为其上庙号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

新!!: 清朝和弘光帝 · 查看更多 »

張大受 (康熙進士)

張大受(),字日容,號匠門。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人,籍屬嘉定縣,清朝政治人物、翰林、詩人、駢文家。.

新!!: 清朝和張大受 (康熙進士) · 查看更多 »

張岱 (明朝)

張岱(),字宗子、石公,號陶庵、蝶庵,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作家和史學家。張岱出身書香世家,三代進士,家境富裕,前半生生活奢華,養尊處優,精通各種玩樂之道,屢試不第。張岱48歲時明朝覆亡,他一度在南明魯王朱以海的小朝廷中供職,後來逃避戰亂遁入深山,寄居佛寺,潛心著作,生活困頓,其後返回紹興定居,一度到杭州協助谷應泰編纂史書。文學方面,張岱是小品文名家,著有《陶庵夢憶》及《西湖夢尋》等書,追憶昔日繁華生活,細述明末社會風情,文章平易近人,典雅精練,趣味盎然,膾炙人口,清初風行一時。史學方面,張岱撰有《石匱書》與《石匱書後集》,記述有明一代史事,剖析明亡原因,注重秉筆直書,推崇忠貞節義,以求垂鑑後世;但其書襲抄痕跡過於明顯,難以稱得上一家之言。.

新!!: 清朝和張岱 (明朝) · 查看更多 »

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历代神仙通鉴》作玑),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與董奉、華佗被并稱為「建安三神醫」。.

新!!: 清朝和張仲景 · 查看更多 »

張勳

張勳(),原名张和,字少軒,號松壽老人,中國江西奉新縣赤田村人。清末民初將領,官至江南提督(署兩江總督)、長江巡閱使、定武上將軍。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發動政變,擁戴宣統皇帝復辟,自任政務總長(即總理、首相)兼首席議政大臣,史稱張勳復辟。失敗後避居天津租界,北洋政府將他特赦,又任其「全國林墾督辦」,張勳不就,1923年病逝,前清宣統帝谥之為忠武。 張勳在民國建立後仍忠於清室,刻意不剪髮辮,故綽號辮帥,1914年袁世凯曾任命张勋为定武上将军,1915年张勋改所统「武卫前军」为「定武军」,此軍為了表示忠於清朝,都不剪辫子,所以又称为辫子军、辫军。1917年張勳復辟失败后,定武军也解除番號。.

新!!: 清朝和張勳 · 查看更多 »

張勳復辟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 - 1917年7月12日),是指張勳與其舊長官宗社党黨人铁良等清朝遗老一手策划,於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擁護時年12歲的逊位皇帝溥儀在北京復辟的政變,因發生在丁巳年,時人稱之為丁巳復辟,又因張勳所部的定武軍,人稱辮軍,故稱辮軍復辟。前後歷時共十二天,被段祺瑞討伐而失敗,張勳流亡天津。.

新!!: 清朝和張勳復辟 · 查看更多 »

張穆

張穆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清朝和張穆 · 查看更多 »

張照

張照(),原名默,字得天,號涇南、天瓶居士,江南婁縣人(今屬上海市)人。清朝政治人物、書法家。.

新!!: 清朝和張照 · 查看更多 »

張誠 (傳教士)

張誠(Jean-François Gerbillon,),字實齋,法國耶穌會傳教士。 1654年生於法國凡爾登。1670年加入耶穌會。1684年,被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選派出使到中國傳教,被授予「國王數學家」、法國科學院院士。 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張誠、洪若翰、白晉、劉應和李明五人到達北京,張誠與白晉到被康熙帝留用宮中,向康熙講授西學,並編譯《幾何原理》、《哲學原理》等數學著作。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奉康熙之命同徐日升一同參加為清政府使團,與帝俄進行《尼布楚條約》邊境條約談判,擔任譯員。1707年在北京逝世。.

新!!: 清朝和張誠 (傳教士) · 查看更多 »

張格爾

張格爾(维吾尔语:جاهانگیر خوجا ;),是清代新疆白山派和卓波羅尼都之孫、薩木薩克次子。出生於浩罕汗国。“張格爾”是波斯语,意为“世界的征服者”。 早年在喀布爾(今阿富汗)求學,結識英國間諜。素有政治野心,陰謀潛回新疆恢復其祖先阿帕克和卓時代的神权統治。從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次潛入南疆發動叛亂,張格爾與浩罕國王商定,事成之後,向浩罕割讓天山南路的喀什噶爾(今喀什市),並平分喀什噶爾等城的人口和財產。 道光六年(1826年)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張格爾以禮拜其祖先麻札(墳墓)為名,利用南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情緒,集眾叛亂,先後攻佔喀什噶爾(今喀什)、英吉沙爾(今英吉沙)、葉爾羌(今莎車)、和闐(今和田)等城。整个过程中浩罕出动军队逾万人支持张格尔。張格爾取喀什噶爾之後,英國派出間諜二十餘人充當顧問,訓練軍隊,提供援助。 清政府命伊犁將軍長齡與陝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隆阿、擴肅提督齊慎等調集吉林、黑龍江、陝西、甘肅、四川清軍三萬餘人,會師於阿克蘇,收復喀什噶爾等城。道光八年(1828年)初,張格爾率領五百騎兵來襲,中途發覺而反向奔逃。楊芳與伊薩克等人急馳追趕一晝夜,張格爾逃至喀爾鐵蓋山,僅剩三十餘騎,棄馬登山。遭楊芳副將胡超、段永福伏擊生擒,解至北京,道光帝下令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寸磔喂狗。 因浩罕商人助张格尔作乱,清政府于道光八年(1828年)下令稽查在喀什噶尔等地有安家置产的浩罕人,分年驱逐。.

新!!: 清朝和張格爾 · 查看更多 »

佩雷菲特

佩雷菲特是瑞士的一个镇,位於該國中西部,由伯恩州負責管轄,面積8.5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600米,2011年人口464,四成人口信奉基督教,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4人。.

新!!: 清朝和佩雷菲特 · 查看更多 »

何紹基

何紹基(),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人,清代詩人、學者、書法家。.

新!!: 清朝和何紹基 · 查看更多 »

何炳棣

何炳棣(),浙江金華人,出生于天津,旅美華裔史學家。.

新!!: 清朝和何炳棣 · 查看更多 »

佛山市

佛山(官方音譯:Foshan,传统外文:Fatshan),简称禪、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全省第三大城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经113°06',北纬23°02',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东倚广州,距离香港约231公里,距澳門約140公里。佛山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全市总面积3,7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43.06万,户籍人口388.97万;也是著名侨乡,旅外侨胞140万人。 2015年,佛山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8,003.92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广州、深圳之后,为广东省第三位,同时位列中国大陆地区城市GDP排行榜第十六位。 到2012年底,佛山银行业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0,168亿元,同比增长11%,这个数据在全国地级市中高居首位,人均存款额也跃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

新!!: 清朝和佛山市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清朝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征服王朝

征服王朝(Dynasties of Conquest)是西方漢學家德裔美国人魏復古所提出的歷史學名詞,出自他所提出的「征服王朝學說」,首次出現于他與馮家昇合著的《中國社會史:遼》。征服王朝相對於汉族王朝,意指草原民族在中國本土建立的國家與朝代,該民族吸收漢文化但刻意保持自身文化,這與吸收漢文化並徹底被漢化的滲透王朝是不一樣的魏復古與馮家昇.《中國遼代社會史》(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1949年.

新!!: 清朝和征服王朝 · 查看更多 »

侍郎

侍郎為中國、越南、朝鮮官制名稱,一般來說,創建於汉代,並沿用到20世紀初。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

新!!: 清朝和侍郎 · 查看更多 »

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圣名保禄(Paulus),谥文定。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朝末年儒学、西学、天学、数学、水利、农学、军事学等领域学者,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明朝天主教教友领袖,于崇祯朝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任上病逝于北京。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先驱之一。在明末天下危亡之际,他忧国爱民、清廉勤政,倾心竭力以实学救国利民,在西学东渐,引进西式火器和发展明军炮兵抵御后金,引种和推广番薯、良种水稻等高产抗逆作物等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徐光启最著名的事迹之一是他与利玛窦合作汉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其中译定的一些重要术语沿用至今。此外,他亲自或组织他人与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合作编译了其他一系列汉文西书。徐光启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尽晚年心血的主要工作是编纂集中国古代农学之大成的《农政全书》和系统介绍西方古典天文学(主要是第谷体系)理论和方法的《崇祯历书》等百科全书式巨著。徐光启还著有军事文集《徐氏庖言》和数量可观的天主教传道护教文章。徐光启病逝后,李之藻辑大量徐光启译著等成丛书《天学初函》刊行。 在西学方面启蒙于郭居静、受教于主要合作者利玛窦,徐光启深感中国传统学术于逻辑的严重欠缺和中国数学的停滞落后,因而高度重视演绎推理,以数学为着力点,倡导数学的研习、普及和应用;同时,他以理论指导实践,长期身体力行地进行天文、水利、农业等方面的科学实验和测量以及天文望远镜、西式火炮等的制造,归纳总结实践经验。徐光启生活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与培根、伽利略、笛卡儿等西欧学术名家同时代且并驾齐驱,在一些方面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对待西学和西方文明的态度问题上,远早于且不同于清末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馮桂芬“中体西用”等思想,徐光启不仅试图组织人才队伍在道理和技艺各层面虚心学习和利用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还提出了逐步而全面地理解、融汇并超越(“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发展路线。 坚持无神论立场、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且曾与梵蒂冈长期交恶的中共当局侧重于宣传其为“爱国科学家”。但近年来,中国内地学界和舆论已开始公开强调徐光启近乎“中国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的历史地位和虔诚天主教徒的敏感身份。 徐光启希望以“修身事天”的基督教信仰匡救时弊,挽回世道人心,“补儒易佛”,改良中华文化。徐保禄阁老是罗马大公教会汉传开教之初热忱而忠贞的教友领袖和护教士,是中国基督教史上影响力最大、官位最高的奉教士大夫,被誉為中国天主教「聖教三柱石」之首。1933年,徐光启被天主教上海教区宣告为“天主之-zh-hans:仆;zh-hant:僕;-”,启动列真福品案;2010年前后,利玛窦、徐光启列真福品案分别重启。.

新!!: 清朝和徐光启 · 查看更多 »

徐永宣

徐永宣(),字學人,又字辛齋,號荼坪。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文學家、詩人。.

新!!: 清朝和徐永宣 · 查看更多 »

徐本

徐本(),字立人,浙江钱塘人。 徐潮之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雍正五年(1727年),提督贵州学政,授赞善,迁升為侍读。雍正七年(1729年),擢拔為贵州按察使。雍正十三年五月,同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办理苗疆事务。高宗時,官刑部尚书。乾隆九年(1744年)六月,致仕。乾隆十二年(1747年)卒,加少傅。谥文穆。.

新!!: 清朝和徐本 · 查看更多 »

徐昂發

徐昂發(),字大临,号畏垒山人,江蘇昆山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進士,榜姓管。官翰林院编修。提督江西学政。雍正初年,因事遣戍新疆。乾隆二年(1737年)歸返,卒年不詳。徐昂發好酒,长于考证,工於詩,是江左十五子之一。著有《乙未亭诗集》六卷,《畏垒山人诗集》四卷。.

新!!: 清朝和徐昂發 · 查看更多 »

徐日升

徐日升(Tomás Pereira;Thomas Pereira;),字寅公,葡萄牙人,清康熙朝来华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 康熙十一年(1672年)先抵达澳门,1673年,经南怀仁推荐,得以进入北京,在宫廷协助南怀仁修订历法,同时兼任宫廷西洋乐师。1688年,南怀仁病殁,徐日升署理钦天监监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时,他担任中方拉丁文翻译。1691年,任耶稣会巡阅司铎。得悉浙江兰溪新建教堂被禁案,上书康熙皇帝,陈述西洋传教士在办理外交、制造军器等等功绩,恳求弛禁。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诏谕“各处天主堂照旧存留,凡进香供奉之人照常行走,不必禁止”。1705年,反对教皇克雷芒十一世(Pope Clement XI, 1700年-1721年在位)要求中国天主教徒禁绝中国礼仪的禁约。1706年担任耶稣会中国省副省会长,1708年在北京去世。 著有《南先生行述》(1688年印行),《律吕纂要》(?年编注,1936年在北平图书馆发现抄本),《律吕正义》第五卷(1713年北京印行)。澳門氹仔有一條馬路以其命名,名為徐日昇寅公馬路 Avenida Padre Tomás Pereira。.

新!!: 清朝和徐日升 · 查看更多 »

御定全唐詩

#重定向 全唐詩.

新!!: 清朝和御定全唐詩 · 查看更多 »

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

《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簡稱《四朝詩》、《御定四朝詩》,為清朝官修詩歌總集,由康熙帝敕命張豫章等人編纂,收錄宋、金、元、明四朝詩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成書進御,共三百十七卷,每朝代首先詳敘所收作者的姓名、官爵、鄉里。編排以皇帝御製詩為首,依次為四言詩、樂府歌行體、古體詩、律詩、絕句、六言詩、雜言詩。以體裁分別編列。.

新!!: 清朝和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 · 查看更多 »

侯方域

侯方域(),字朝宗,號雪苑、杂庸子,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與汪琬、魏禧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與陳貞慧交情尤深。孔尚任《桃花扇》戲劇,即方域愛情故事。.

新!!: 清朝和侯方域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清朝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清朝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徽商

徽商,又称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旧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徽商來自安徽南部的徽州府,包括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六縣,即古代的新安郡。六縣之中,歙和休寧的商人特別著名。徽商在宋代開始活躍,全盛期則在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商幫,徽商皆處於貧困山區,種地無以生存。明代《安徽地志》所说的“徽人多商买,其势然也。”《徽州府志》載:“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顧炎武說:徽州“中家以下皆無田可業。徽人多商賈,蓋勢其然也”。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新!!: 清朝和徽商 · 查看更多 »

後備軍事動員

後備軍事動員是一種軍事制度,有總體戰的色彩,將有潛在軍事能力的人力物力編管,戰爭時迅速動員投入的制度。例如有軍事技能的人力(曾從軍過、有專長的人、受過訓的成年男性女性...等)和有軍事價值的建築與設備(車輛、飛機、機械工廠、燃料...等)都在後備列管範圍。.

新!!: 清朝和後備軍事動員 · 查看更多 »

後黎朝

後黎朝(),越南的一個朝代,由黎利於1428年(中國明宣宗宣德三年)創立,国号大越。後黎朝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部份。前期與莫朝南北對峙;到了後期,阮主和鄭主分據南北對峙,後黎朝皇帝僅為鄭主的傀儡。 部份越南的歷史學者,先將1428年至1527年的前期稱作黎初朝(),後將1533年至1789年的後期稱作黎中興朝(),以示區別。.

新!!: 清朝和後黎朝 · 查看更多 »

律宗

戒为师” 律宗,是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因着重研习毗奈耶及传持佛教戒律、严肃佛教戒规而得名,为唐朝高僧道宣所创,因其理论依据《四分律》,也称四分律宗。也因道宣最后在终南山修行,律宗也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佛教三无漏学中,分“戒、定、慧”三个部分;戒律为三学之首,为佛教徒一切修持的基础。.

新!!: 清朝和律宗 · 查看更多 »

保定市

保定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市境北临北京市、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沧州市,南邻石家庄市、衡水市,西界山西省大同市、忻州市。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太行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拒马河、唐河、大沙河等由西向东流入白洋淀及大清河。全市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55.24万,为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保定曾先后为清代直隶省及近代河北省的省会,素称首都“南大门”,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新!!: 清朝和保定市 · 查看更多 »

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为中国自宋代使用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後來作罷。但於之后在各个朝代演变为农村基本政治制度,基本内容为10户为「甲」,10甲为「保」,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后才停止施行。.

新!!: 清朝和保甲制度 · 查看更多 »

保路运动

保路運動又稱保路風潮,為清朝末期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省反對清朝政府將地方準備興建的川漢鐵路、粵漢鐵路進行國有化而發生的運動。其中四川省的運動最為激烈。 四川保路運動是由立憲派發動和領導的。他們力圖把運動控制在文明爭路的範圍內,要求人們只求爭路,不反官府,不打教堂,更不得聚眾暴動。同盟會雖然沒有掌握保路運動的領導權,但他們執行「借保路之名,行革命之實」的策略,暗中聯絡會黨,準備武裝起義。.

新!!: 清朝和保路运动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清朝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清朝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人

俄罗斯人(русские)是东斯拉夫人的一个族群,主要生活在俄罗斯及其邻国,在中国东北又被称作老毛子。 俄罗斯人也可以不论其民族泛指所有俄罗斯国民。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俄罗斯民族占俄罗斯总人口约80%。.

新!!: 清朝和俄羅斯人 · 查看更多 »

土司

土司是中國邊疆的官職,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頭目。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越南後黎朝和阮朝也在其北部少數民族山區設立土司制度,委任部族首領進行統治。.

新!!: 清朝和土司 · 查看更多 »

土謝圖汗部

土謝圖汗部(Түшээт хан аймаг),一作“圖什業圖汗部”,又稱喀爾喀後路、汗阿林盟,簡稱土盟、圖盟,是清代、民國時蒙古喀爾喀部四部落之首。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1923年,蒙古人民黨政府將其改為“博格多汗烏拉省”。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中央省、色楞格省、布爾干省、达尔汗乌拉省、鄂爾渾省、中戈壁省,以及前杭愛省、南戈壁省、東戈壁省的一部分地區。.

新!!: 清朝和土謝圖汗部 · 查看更多 »

土拉河

土拉河(Туул гол),是蒙古中北部的一條河流。全長704公里,流域面積49,840平方公里。 發源於肯特山,並在首都烏蘭巴托南面流過。它是鄂爾渾河的支流,並經色楞格河流入貝加爾湖。是流入北冰洋的葉尼塞河系統的一部份。另外這條河也經過哈斯台國家公園。 沿岸以柳樹為主,河中還有稀有的鱘魚。 由於烏蘭巴托的生活廢水和的金礦礦渣的流入,以及沿岸人口增加的原因,本河正受到污染的威脅。.

新!!: 清朝和土拉河 · 查看更多 »

地理学

地理學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係,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佈。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領域:自然地理學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氣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係。人文地理學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其占用的空間。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在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上,評價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並提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適應自身永續發展的安全狀態和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製度技術)條件。.

新!!: 清朝和地理学 · 查看更多 »

医学

醫學是以診斷、治疗和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和提高人体自身素质为目的的應用科學。狹義的醫學只是疾病的治療,但也有說法稱預防醫學為第一醫學,臨床醫學為第二醫學,复健醫學為第三醫學。醫學的科學面是應用基礎醫學的理論與發現,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學、解剖、病理學、藥理學、統計學、流行病學等,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然而,医学也具有人文與藝術的一面,它關注的不僅是人体的器官和疾病,而是人的健康和生命。「生理、心理、社會模式」是廣為接受的理論,而其他如「生理心理靈性社會的照顧」、「全人、全隊、全程、全家的醫療」也都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理論。随着醫學模式的转变,醫學的人文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醫學倫理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是四初確原則方法論:「自主、行善、不傷害、正義」。 在人類社會中,醫學已經存在數千年之久。现代医学起源於17世紀科學革命後的歐洲,以科學的过程及办法來進行醫學治療、研究與驗證。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學、預防醫學、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等。在現代醫學興起前發展的醫學,稱為傳統醫學;現代則以替代醫學的形式在科学医学尚未普及的地区繼續存在。.

新!!: 清朝和医学 · 查看更多 »

圈地

圈地為圈占“無主荒地”歸八旗軍士,一般是指順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頒布圈地令,多爾袞三次下令圈地。.

新!!: 清朝和圈地 · 查看更多 »

圖海

圖海(v,),字麟洲,馬佳氏,滿洲正黃旗,世居綏芬府(今黑龍江省寧安市一帶)。史載“頗諳兵略,為滿大臣中翹楚。”.

新!!: 清朝和圖海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新!!: 清朝和北宋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清朝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大清朝廷於第二次英法联军後在北京分别與英国、法国、俄國各自签订的戰敗條約。咸豐皇帝委任欽差大臣恭親王奕訢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签约地点在北京礼部衙门,今天安门广场东南角。另外,1887年与葡萄牙签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亦称《中葡北京条约》。北京条约使得清朝增加对英法的赔款数额,增开商埠,并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九龙西)给英国。條約还承认1858年《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凍港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从此中国失去东北地区对日本海的出海口。 三條約正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清朝和北京条约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新!!: 清朝和北魏 · 查看更多 »

北洋通商大臣

北洋通商大臣,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辦理三口通商大臣,簡稱三口通商大臣及辦理五口通商大臣,簡稱五口通商大臣,負責新設口岸的通商、關防及稅收,並在清廷授權下处理对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务。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管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开始是专职,首任大臣是崇厚。 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裁撤三口通商大臣,設三品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加欽差銜。北洋大臣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辦之兵工廠等事宜。担任过北洋大臣的有李鸿章、王文韶、荣禄、袁世凯等。.

新!!: 清朝和北洋通商大臣 · 查看更多 »

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又称北洋海軍、北洋艦隊,是清朝建立的近代海军舰队,于1888年12月17日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北洋水師是清朝新式海軍四支艦隊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巨者,规模一度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然而軍事預算遭清宮廷擠壓,至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争時除噸位外已經全面落後。战后,清政府重新组建北洋水师。1909年北洋水師殘部與其他三艦隊合并,重新劃分為“巡洋艦隊”和“巡江艦隊”。.

新!!: 清朝和北洋水師 · 查看更多 »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或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因由北洋系人物掌权,故而被後世稱之。北洋政府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繼承中国法統的政權。民國2年(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过选举成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正式成立,中华民国臨時政府結束。从民國元年(1912年)3月至6年(1917年),北洋政府體制經歷了内阁制、总统制、帝制、内阁制的變動。 北洋政府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定《卿雲歌》為中華民國國歌。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华民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1919年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但因五四运动抗议而未在《凡尔赛和约》签字。1928年,由中國國民黨發動的北伐戰爭结束後,北洋政府隨著北洋軍的失敗而瓦解,政權被國民政府所取代。.

新!!: 清朝和北洋政府 · 查看更多 »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占地350公顷,约合5,200亩。圆明园规模宏伟,融会了各式园林风格,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再现诗画意境,被大多数中国园林学家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被当作是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堆山理水集大成的典范。清朝时一些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参观圆明园之后将其称作“万园之园”。 1860年,圆明园在英法聯軍之役中被焚毁,历经战乱劫掠,现時仅存遗址。在中國政府成立圆明圆管理处后开始实施保护与利用。於1979年將其列入為文物保护单位,於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圆明园遗址中部和东部成立了圆明园遗址公园。2008年7月29日,圆明园管理局宣布,开放九州景区。至此,圆明园开放了全园的4/5。.

新!!: 清朝和圆明园 · 查看更多 »

包衣

包衣(a),全称包衣人(a)或包衣佐领管领下人,是清代八旗制度下世代服役于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一个奴仆群体,由來源及管理上區分為佐領下人、管領下人、庄頭人三大類;主要担任府员、护卫、随侍、庄头、陵寝园寝守护等多种差使,从事管家务、供差役、随侍等,所以有“内八旗”之称,与被称作外八旗的更具军事职能的旗分佐领相对,但遇有战事包衣也应征参战。直属于皇帝的上三旗包衣称作“内务府属”,也称内三旗包衣;隶属于旗主王公的下五旗包衣称作“王公府属”,绝大部分在关外时期就已编入包衣之内。包衣并不是贱民,其奴仆身份仅仅与皇室、宗室王公而言,在社会上则基本与八旗中的一般旗人处于同一等级。他们也可能有自己的官阶、财产和旗下家奴。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由于八旗生计问题,下五旗中的汉人包衣被大量放出,导致人口日渐减少。清末,包衣人口约占京旗所有正户旗人的11.7%。.

新!!: 清朝和包衣 · 查看更多 »

國務大臣

國務大臣是近现代君主制国家的内阁大臣(或部分内阁大臣)的头衔。使用或曾经使用国务大臣头衔的国家包括:.

新!!: 清朝和國務大臣 · 查看更多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博物院),俗稱臺灣故宮(博物院)或臺北故宮(博物院),別名中山博物院,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及八景之一,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館舍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和臺灣省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隸屬於行政院的中央二級機關,故宮院長為特任官,視同部會首長。它的前身是成立於京兆地方(今北京)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陳列所,1925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內廷另外組織了故宮博物院,後來因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至南京和四川等地,古物陳列所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撤併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隨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再度導致時局動盪,1948年11月10日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在內的6個機構於是決定遷往臺灣,幾經改組易名,最終由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合併為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在臺北現址復院開幕。此後,博物館歷經多次館舍擴建和修繕,並致力打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加值應用的虛擬博物館,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也在2015年12月28日啟用。 國立故宮博物院物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藏品時間跨度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年,各類藏品分別交由器物處、書畫處、圖書文獻處和南院處等4個策展部門管理,當中以長篇銘文的青銅器、古代早期的名家書畫、善本古籍和官窯瓷器等蒐藏最具影響力。展廳內是按照文物類別以編年方式系統性地陳設4,000餘件展品,器物類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輪換一次,書畫和圖書文獻類展件則每3個月定期更換。.

新!!: 清朝和國立故宮博物院 · 查看更多 »

國籍

國籍是指一個人屬於一個國家國民的法律資格,也是國家實行外交保護的依據。各國將國籍做為立法的重要內容,是從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開始的。《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五條規定:「人人有權享有國籍。任何人的國籍不得任意剝奪,亦不得否認其改變國籍的權利。.

新!!: 清朝和國籍 · 查看更多 »

國籍法

國籍法(Nationality law),為規範國籍之取得、喪失、回復與撤銷的法律。.

新!!: 清朝和國籍法 · 查看更多 »

僧官

僧綱,又稱「僧官」,是佛教為了管理僧尼而設置的僧官之職,源自佛教發源地印度。佛教在漢字文化圈普及後,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的朝廷也設置僧綱。 「僧綱」原指僧尼之綱維,為便於寺院管理,由政府任命,司掌統領全國僧尼以護持教法之職官,稱為「僧官」。即檢校僧尼有無犯戒、失職等情事,並監督諸寺院事務之官職。.

新!!: 清朝和僧官 · 查看更多 »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亲王(,v,),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成吉思汗弟弟拙赤合撒儿直系后代,嘉庆帝嗣外孙,清朝名将。活躍於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參與過太平天国北伐、第二次鸦片战争等戰役,軍功卓著,与捻军作战時戰死,諡號忠。.

新!!: 清朝和僧格林沁 · 查看更多 »

利玛窦

泰奥·里奇(Matteo Ricci,,),漢名利玛窦,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来到中國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4年獲得天主之僕稱號。天主教馬切拉塔教區于2011年開始對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列真福品进行审理。.

新!!: 清朝和利玛窦 · 查看更多 »

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规矩 ,指明朝時來華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玛窦的傳教方式與策略,利玛窦允許中國教友繼續祭天、祭祖、祭孔的舊俗。這規則一直被遵行,直到羅馬教皇克勉十一世發布禁令為止,教皇的禁令,也引爆了清康熙帝的反制,是為中國禮儀之爭。.

新!!: 清朝和利玛窦规矩 · 查看更多 »

刺绣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同时,刺绣与养蚕事业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刺绣又可以成为丝绣,并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与使用蚕丝的国家。根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证实,刺绣在中国至少二三千年历史。 中国刺绣主要有: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的粤绣(广绣、潮绣)四大名绣。此外,还有北京的京绣、温州的瓯绣、開封的汴綉、上海的顾绣和苗族的苗绣,产地不同,风格各异。 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装饰,如服装、生活用品包括衣服、床上用品、台布等;舞台、艺术装饰。.

新!!: 清朝和刺绣 · 查看更多 »

刘大櫆

劉大魁(),字才甫,號海峰,清代安徽省桐城县(出生地在今枞阳县境)人,為“桐城派”代表。.

新!!: 清朝和刘大櫆 · 查看更多 »

列強

列強,又稱一流大國、一流強權,是指在國際社會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權力資源,也稱「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軍事力量的強弱常常是西方理論家判定国家强弱的標準,现今经济力量也成为判定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即便如此,各種提出的定義(如与意识形态相关等)仍不免主觀而受批評。.

新!!: 清朝和列強 · 查看更多 »

刑部

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之一,相當於現代的司法部。其長官為刑部尚书,相当于司法部長。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刑部,其長官為刑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刑曹,長官改稱刑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刑部的機構。.

新!!: 清朝和刑部 · 查看更多 »

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曾效忠於大順和明朝的清军将领李成栋由于其弟在此前的一江伏击战中被杀而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新!!: 清朝和嘉定三屠 · 查看更多 »

嘉庆

嘉庆(p;;公元1796年至1820年)为滿洲清朝第七位(入關後第五位)皇帝清仁宗颙琰的年号,公元1796年37歲(虛歲)即位,前后共二十五年。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清宣宗即位沿用。.

新!!: 清朝和嘉庆 · 查看更多 »

嘉庆帝

清仁宗顒琰(z)(),又稱嘉慶帝,爱新觉罗氏;原名永琰,乾隆六十年立为皇太子时為避諱而改作颙琰;汗號「萨伊什雅尔图伊鲁格尔图汗」(Сайшаалт ерөөл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嘉慶」,廟號仁宗(v),諡號睿皇帝(v)。 嘉慶帝乃乾隆帝第十五子,在位於1796年至1820年,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五位皇帝。.

新!!: 清朝和嘉庆帝 · 查看更多 »

嘉兴市

嘉兴市(汉语拼音:jiā xìng,吴语拼音:Kā shīng,IPA:/gᴀɕi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浙江省北部,上海、杭州、苏州三座江南名城的中间位置,属于长三角地区核心地带。是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新!!: 清朝和嘉兴市 · 查看更多 »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हिमालय IAST:hīmalaya,“雪域”之意;;हिमाल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亚洲的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边境上。东西长2400多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756米),总面积约594,400平方公里。 中国与尼泊尔边界上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中還有一百多座高度超過7200米的山峰,而喜马拉雅山脉以外的最高峰是世界第二高峰、位於喀喇昆仑山脉的喬戈里峰,高度8611米。喜马拉雅山脉對南亞文化有許多的影響,許多山脈中的高山是佛教及印度教的聖地。 喜马拉雅山脉也有一些較低而走勢平行的山麓,第一山麓在最南邊,高約一千米,稱為西瓦利克山脈,再往北即是高二千到三千米的。 喜马拉雅山脉橫跨了五個國家:印度、尼泊尔、不丹、中国及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是在前三個國家的國境內。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北方是興都庫什山脈和喀喇昆仑山脉,北邊是西藏高原,南邊則是印度河-恆河平原。 世界上的主要河川中,印度河、恆河及雅魯藏布江(下游是布拉馬普特拉河)-都是發源自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發源自岡仁波齊峰附近,而恆河發源自印度的北阿坎德邦。這些河的流域中居住了約六億人。.

新!!: 清朝和喜马拉雅山脉 · 查看更多 »

喀尔喀蒙古

喀爾喀蒙古(),或漠北蒙古,即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北的蒙古族,居住地域大概为现在蒙古国、中国新疆东部、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唐努烏梁海大部地区)等地,历史上曾为蒙古族聚居。在理藩院則例中,此名一直在官書中使用,与漠南蒙古相对。.

新!!: 清朝和喀尔喀蒙古 · 查看更多 »

喀什市

喀什市(قەشقەر,拉丁维文:Qeshqer,汉语音译喀什噶爾),是中国最西端的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區,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的交接处。 喀什数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新疆南部的第一大城,是天山以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军事中心。在中亚地区,喀什也是一座地位非常重要的城市。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北、中、南线的西端总交汇处,历来就是中西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贸易非常发达,有“巴扎(集市)王国”之称,当地有俗语“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

新!!: 清朝和喀什市 · 查看更多 »

周之琦

周之琦(),字稚圭,河南祥符人。清朝政治人物。 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嘉慶十三年(1808年)中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道光九年(1829年),由浙江按察使升任廣西布政使。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任江西巡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刑部右侍郎调任廣西巡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因病解任,同治元年(1862年)卒於家鄉。 周之琦著有《金梁夢月詞》二卷,《懷夢詞》二卷,《鴻雪詞》二卷,《退庵詞》一卷,總名《心日齋詞》傳世。.

新!!: 清朝和周之琦 · 查看更多 »

周髀算經

《周髀算經》()也简称《周髀》,是中国古代一本数学专业书籍,在中国唐代收入《算经十书》,并为《十经》的第一部。 周髀的成书年代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周公所作,也有人認為是在西漢末年寫成。 《周髀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天文曆算著作,也是中國流傳至今最早的數學著作,是後世數學的源頭,其算術化傾向決定中國數學發展的性質,歷代數學家奉為經典。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天文演算法推步類。.

新!!: 清朝和周髀算經 · 查看更多 »

周永年 (清朝)

周永年(),字書昌,山東歷城(今屬濟南市)人。 生而好學,“竭數十年博採旁搜之力,棄產營書”,築貸書園,積書十萬卷,供人閱讀抄寫,並倡“儒藏說”,成立「儒藏」,「俾古人著述之可傳者,自今日永無散失,以與天下萬世共讀之。」。有「林汲山房」,藏書達五萬卷,繪「林汲山房圖」。 乾隆三十六年進士,後因入館編纂《四庫全書》,欽賜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任「校勘永樂大典纂修兼分校官」,負責《永樂大典》的輯校工作,輯出宋劉敞《公是集》、劉攽《公非集》、蘇過《斜川集》等十餘種罕見的重要文獻。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卒。.

新!!: 清朝和周永年 (清朝) · 查看更多 »

呂宋

呂宋島(塔加洛語:Luzon)是菲律賓最大的島,也是世界第15大島,面積109,965平方公里。呂宋島位於菲律賓北部,是首都馬尼拉的所在地。呂宋島在台灣南方,維薩亞斯群島北方,中國南海東方,菲律賓海西方。《劍橋百科》介紹:「多海灣和近岸島嶼。西北部中科迪勒拉山的普洛格山[為最高點]。馬德雷山在島東北。島上最大的湖稱內湖…產穀物、甘蔗、木材、大麻、鉻鐵礦。旅遊業發達。」 呂宋同時也是菲律賓三大政區之一,包括呂宋島,北部的巴坦群島(Batanes)和巴布延群島(Babuyan),南部的馬林杜克島(Marinduque)、馬斯巴特島(Masbate)、卡坦端奈斯島(Catanduanes)、民都洛島(Mindoro)和巴拉望島(Palawan)。吕宋政區面積138309平方公里。 呂宋也是中國史書對西班牙的古稱,而菲律賓的古稱则是小吕宋。.

新!!: 清朝和呂宋 · 查看更多 »

咸丰

咸丰可以指:.

新!!: 清朝和咸丰 · 查看更多 »

咸丰 (年号)

咸丰(a;;公元1851年至1861年七月)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清文宗奕詝的年号,前后共使用11年。咸豐與道光兩個年號常合稱為道咸。.

新!!: 清朝和咸丰 (年号) · 查看更多 »

咸丰帝

清文宗奕(a)(),又稱咸豐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Түгээмэл Элбэг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咸豐」。 咸豐帝乃道光帝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誕於北京圆明园澄静斋,养母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20岁登基,於1850年至1861年在位(合共1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葬于定陵(河北遵化市清东陵),享年30岁,庙号文宗(v),谥号簡稱显皇帝(v),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七位皇帝。此外,他亦為清朝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與最後一位儲位密建的皇帝。.

新!!: 清朝和咸丰帝 · 查看更多 »

和卓

和卓(خواجە khawāja, خوجا),元、明時期譯作火者,清代以後譯作和卓、霍加、和加。和卓原為波斯语“圣裔”之意,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後來在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被用作頭銜、人名。在中亚与南亚的一些地方,和卓被用作伊斯兰教中宗教长者的尊称。 和卓在維吾爾語中又稱作和卓木(خوجام,Xojam),意为“我的和卓”,表示尊重。漢語將蒙古察合台王族統治西域時期的圣裔頭銜譯作“火者”;“和卓”則指17世紀至19世紀新疆的和卓家族。民國以後,新疆人名中的和卓一詞,一般被譯作“和加”,如和加尼牙孜。.

新!!: 清朝和和卓 · 查看更多 »

和珅

和珅(a;)钮祜祿氏,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原名善保,一作善宝,滿洲正紅旗人,清朝乾隆年間政治家、商人、詩人。官至正一品文華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兼領軍機大臣,乾隆晚期至嘉慶初年權傾天下紀連海著《歷史上的和珅》。 和珅是清朝歷史上的豪商,也是歷史上最貪婪的官員(按年代市值率比較)。 和珅善於打交道,在清朝的外交事務擔任重要職位,連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特使馬戛爾尼也對和珅的外交手法十分讚賞見馬戛爾尼回憶錄中文版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幹,為政清廉,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經歷與成就豐富,故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并將么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並用賄賂、迫害、恐嚇、暴力、綁架等方式籠絡地方勢力、打擊政敵。此外,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舖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成為後世口中權傾天下、富可敵國的“貪官之王”、“貪污之王”。和珅亦同時是18世紀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時期的梅耶·羅斯柴爾德。 以嘉慶帝、監察御史錢灃、大學士劉墉、翰林院编修范衷、軍機大臣王杰、戶部尚書董誥、禮部侍郎朱珪為代表的朝中清議力量,曾多次彈劾和珅,但由於乾隆帝的袒護,和珅均能化險為夷。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駕崩。五日之後,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大清歷朝實錄》《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抄家时发现,在和珅当权的二十多年中,其资产包括二千萬至三千多萬兩白银(其中大部分为其違法工商经营所得,清代規定旗人不得經商,和珅利用內務府包衣奴才,藉公務之便以皇室之名,借勢巧取豪奪,雖說經商,在大清律下仍是貪瀆的犯行)、兼併全國千百万顷的土地以及二一九間房产。在他的保护之下,他的家奴劉全也成了日掷千金的暴发户。和珅所聚敛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擁有的黃金白銀與古玩珍寶,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以一条白綾賜和珅自盡。和珅在被賜死之前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

新!!: 清朝和和珅 · 查看更多 »

和闐

和闐,清代新疆城名,即額里齊(今新疆和田市),由--轉音而來。清代中期以後用作地區名,包括新疆哈喇哈什河以西,塔里木河以南,崑崙山至可可西里山以北的廣大地區,由和闐辦事大臣管轄。 清末,以其地置和闐直隸州,隸屬於喀什噶爾道,領兩縣。中華民國初年廢州,以喀什噶尔道领县。1920年析喀什噶爾道置和闐道,後改為和闐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和闐為和田,設和田地区及和田市。.

新!!: 清朝和和闐 · 查看更多 »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又作《傷寒卒病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藥皆備、理論聯繫實際的中醫臨床著作。此書被認為是漢醫學之內科學經典,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醫家類。 因為歷史因素,本書原貌不復可見,後世分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分別流通。.

新!!: 清朝和傷寒雜病論 · 查看更多 »

傅爾丹

傅爾丹(z;),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費英東曾孫,倭黑之子。清朝軍事將領,活躍於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

新!!: 清朝和傅爾丹 · 查看更多 »

品秩

品秩又稱品位,是官僚制度當中,用以定義官階大小及俸祿多少的級化/量化方式。東亞地區中,以中國先行創立採用,後傳至東亞其他地區如朝鮮半島和日本等。.

新!!: 清朝和品秩 · 查看更多 »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或译哲布壯丹巴、澤卜尊丹巴、折卜尊丹巴等),蒙古语亦称温都尔格根(高位光明者)、帕克托格根(圣光明者)或博格多格根(),是外蒙古藏传佛教最大的活佛世系,屬格鲁派,于17世纪初形成,与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并列为蒙古两大活佛。是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呼图克图齐名的藏传佛教的四大活佛之一。.

新!!: 清朝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查看更多 »

哈密廳

哈密廳,中國清代甘肃省所轄的一個廳,後改屬新疆省。其地大致相當於今新疆哈密市、伊吾縣一帶。初為散廳,後升為直隸廳。.

新!!: 清朝和哈密廳 · 查看更多 »

哈密國

哈密國(Kumul,维吾尔语:Hamul、Qomul;蒙古语作:Khamil),為1380年創立,在今中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區境内興建的小國。1406年,明成祖朱棣建哈密卫。正德年间为吐鲁番汗國所灭。.

新!!: 清朝和哈密國 · 查看更多 »

哈佛大學

#重定向 哈佛大学.

新!!: 清朝和哈佛大學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汗国

哈薩克汗國(哈萨克语:;土耳其语:Kazak Hanlığı;俄语:Казахское ханство)是哈萨克族在1456年创建的王朝,其统治区域大约在今天哈萨克斯坦一带,1847年灭亡。.

新!!: 清朝和哈萨克汗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唐朝.

新!!: 清朝和唐 · 查看更多 »

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Таңды Урянхай;Урянхайский край;Тагна Урианхай)如今通常只指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属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一部分,首府为克孜勒。唐努乌梁海是清代烏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于外蒙古西北,北至萨彦岭,南到唐努山,西到俄罗斯巴尔瑙尔东南,东到外蒙古库苏古尔泊以东,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狭长盆地。 清朝时的唐努乌梁海不仅包含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的绝大部分,还包含今天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國及外蒙古的库苏古尔省的大部分,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唐努乌梁海蒙古被編為五旗,由烏里雅蘇臺將軍直接管轄。唐努乌梁海不属于外蒙古(喀爾喀四部),而是不設札薩克的內屬蒙古。 唐努乌梁海地区,早在汉代便有中国人活动痕迹。唐代为都播地,隶属安北都护府管辖,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宋金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元代属岭北行省,称益兰州。明代属蒙古瓦剌部,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为外蒙古扎萨克图汗辖地。清末,大批俄羅斯移民進入唐努烏梁海。 1911年外蒙古独立後,唐努烏梁海被俄羅斯帝國控制。1913年中俄聲明將唐努烏梁海與科布多一併劃入“外蒙古自治區域”。1919年一度被中國軍隊收復。1921年,布爾什維克黨在唐努烏梁海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不久改名為圖瓦人民共和國,蘇聯承認其為獨立國家。1944年改稱“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被併入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现在唐努乌梁海仍然是俄罗斯联邦的一個共和國,隸屬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1948年5月,中華民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照会苏联外交部,声明唐努乌梁海为中華民国领土,但蘇聯方面並未理會。 根据资料称,图瓦人目前占该地人口的82%(2010年人口统计)。图瓦人係蒙古族的一支,明代称烏梁海人,后来迁徙至唐努乌梁海地区,改称为图瓦或土瓦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图瓦人属于突厥人的一支,证据包括图瓦语被公认属于突厥语族而非蒙古语族。唐代屬鐵勒中的都波,受突厥與回紇統治,元代稱禿巴,是林木中百姓。 1992年,苏联解体后,“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通过主权宣言,宣布成为主权国家,并更名为“图瓦共和国”。由于苏联的国家主体俄罗斯联邦没有解体,该国最后仍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名为“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新!!: 清朝和唐努乌梁海 · 查看更多 »

唐绍仪

唐紹儀(),又名紹怡,字少川。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外交家。1912年擔任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之後在廣州軍政府、國民政府擔任不同職位的官職,1938年9月30日被国民政府军统特工殺手暗殺於上海。.

新!!: 清朝和唐绍仪 · 查看更多 »

唐甄

唐甄(),清初思想家,四川達州人,原名大陶,字鑄萬,後改名甄,号圃亭。.

新!!: 清朝和唐甄 · 查看更多 »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傳甚廣的唐诗選集,编者是清朝的孫洙(蘅塘退士)與其夫人徐蘭英,成書於乾隆年間(公元1763年)時。道光年間,上元女史陳婉俊(字伯英)與其弟陳晉蕃補注。共收錄了77位作家的311首詩。.

新!!: 清朝和唐诗三百首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清朝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唐才常

唐才常(),字伯平,號絨丞,又字佛塵,湖南瀏陽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與譚嗣同同鄉,同师于欧阳中鹄,并称为“浏阳二杰”,因發動唐才常起義,被張之洞逮捕,斬首。.

新!!: 清朝和唐才常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清朝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中國清代章回小說、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吴敬梓,全书共五十六回(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所作),约40万字,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花了他十幾年的時間完成。描写了康雍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新!!: 清朝和儒林外史 · 查看更多 »

儒教 (宗教)

儒教源自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儒教正统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五经成为国家法典以及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以春秋决狱。汉代末年,儒教广泛传播,“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清代儒家宗教化形成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 何光沪对于儒教的定义如下:“所谓儒教,非指儒学或儒家之整体,而是指殷周以来绵延三千年的中国原生宗教,即以天帝信仰为核心,包括‘上帝’观念、‘天命’体验、祭祀活动和相应制度,以儒生为社会中坚,以儒学中相关内容为理论表现的那么一种宗教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儒教是宗教。民间也多不认为儒教是宗教,多数人认为敬天、祭祖属于道教而不是儒教。.

新!!: 清朝和儒教 (宗教) · 查看更多 »

冤獄

冤獄(Miscarriage of justice),或稱司法誤判,或審判不公。當被認為是嫌犯的人,實際上並沒有犯下被指控的罪行,可是在司法判決中予以定罪與刑罰。有時候當冤獄的判決被推翻,已是數年之後,甚至當事人已被處決或死於監獄之中。.

新!!: 清朝和冤獄 · 查看更多 »

冷枚

冷枚,字吉臣,号东溴。膠州人。 早年游京师,師從焦秉贞學畫,長於人物画,尤精仕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隨焦秉贞入内廷供奉。康熙四十二年(1703)畫成《仿仇英漢宮春曉圖》,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雍正年間被逐出宫廷画院,乾隆初再進宮,前後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與秉貞名相埒”。乾隆七年,以老邁辭歸。餘事不詳。其子冷鑑亦曾入宮,協助父親作畫。.

新!!: 清朝和冷枚 · 查看更多 »

内地十八省

内地十八省,或称關内十八省、汉地十八省,是指清朝歷史上的漢族地區。1644年後,清朝将原明朝统治区內的湖广分为湖南、湖北,南直隶(先改名为江南)分为安徽、江苏,从陕西中分出甘肃,所設置的18個省份。其中漢族的遼東地區被劃入滿洲,而臺灣在康熙年間劃歸福建管轄。这十八个省份維持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于滿族的发源地滿洲三将军辖区及新疆、内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其它區域。十八省与其它地区的界限主要是长城、柳條邊。内地十八省的概念與範圍自康熙年间至光绪年间两百多年來大致維持不變。清末和民國建立後,在十八省以外的地方開始建立新的省份;共和国成立后,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五个自治区,另设有自治区以下级别的民族自治行政单位。.

新!!: 清朝和内地十八省 · 查看更多 »

内阁中书

内阁中书,始設於清朝。 明朝废中书省,僅於内阁设中书舍人。清廷於內閣置有中書一職,名額有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中书三十人,掌管记载、翻译等事,期滿可补同知或知州。《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載:“他就凑了千把银子,捐了个内阁中书。” Category:清朝中央官制 *.

新!!: 清朝和内阁中书 · 查看更多 »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国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从清朝中期开始,瀚海以南,長城以北,東至哲里木盟,西至伊克昭盟的蒙古各旗被称为內札薩克或內札薩克蒙古,后来简称為内蒙古。1947年,由中共解放區控制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内蒙古正式成為政區名。.

新!!: 清朝和内蒙古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军咨府

#重定向 参谋部#.E6.B8.85.E6.9C.9D.E7.B3.BB.E7.BB.9F.

新!!: 清朝和军咨府 · 查看更多 »

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Στοιχεῖα)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共13卷。这本著作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在西方是仅次于《圣经》而流传最广的书籍。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天文演算法算書類。.

新!!: 清朝和几何原本 · 查看更多 »

几何学

笛沙格定理的描述,笛沙格定理是欧几里得几何及射影几何的重要結果 幾何學(英语:Geometry,γεωμετρία)簡稱幾何。几何学是數學的一个基础分支,主要研究形狀、大小、圖形的相對位置等空間区域關係以及空间形式的度量。 許多文化中都有幾何學的發展,包括許多有關長度、面積及體積的知識,在西元前六世紀泰勒斯的時代,西方世界開始將幾何學視為數學的一部份。西元前三世紀,幾何學中加入歐幾里德的公理,產生的欧几里得几何是往後幾個世紀的幾何學標準。阿基米德發展了計算面積及體積的方法,許多都用到積分的概念。天文學中有關恆星和行星在天球上的相對位置,以及其相對運動的關係,都是後續一千五百年中探討的主題。幾何和天文都列在西方博雅教育中的四術中,是中古世紀西方大學教授的內容之一。 勒內·笛卡兒發明的坐標系以及當時代數的發展讓幾何學進入新的階段,像平面曲線等幾何圖形可以由函數或是方程等解析的方式表示。這對於十七世紀微積分的引入有重要的影響。透视投影的理論讓人們知道,幾何學不只是物體的度量屬性而已,透视投影後來衍生出射影几何。歐拉及高斯開始有關幾何物件本體性質的研究,使幾何的主題繼續擴充,最後產生了拓扑学及微分幾何。 在歐幾里德的時代,實際空間和幾何空間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但自從十九世紀發現非歐幾何後,空間的概念有了大幅的調整,也開始出現哪一種幾何空間最符合實際空間的問題。在二十世紀形式數學興起以後,空間(包括點、線、面)已沒有其直觀的概念在內。今日需要區分實體空間、幾何空間(點、線、面仍沒有其直觀的概念在內)以及抽象空間。當代的幾何學考慮流形,空間的概念比歐幾里德中的更加抽象,兩者只在極小尺寸下才彼此近似。這些空間可以加入額外的結構,因此可以考慮其長度。近代的幾何學和物理關係密切,就像偽黎曼流形和廣義相對論的關係一樣。物理理論中最年輕的弦理論也和幾何學有密切關係。 几何学可見的特性讓它比代數、數論等數學領域更容易讓人接觸,不過一些几何語言已經和原來傳統的、欧几里得几何下的定義越差越遠,例如碎形幾何及解析幾何等。 現代概念上的幾何其抽象程度和一般化程度大幅提高,並與分析、抽象代數和拓撲學緊密結合。 幾何學應用於許多領域,包括藝術,建築,物理和其他數學領域。.

新!!: 清朝和几何学 · 查看更多 »

凡察

凡察,明朝建州女真人,生卒年不详。建州左卫掌卫猛哥帖木兒的弟弟。猛哥帖木兒死后,掌建州左卫。1437年明朝授猛哥帖木兒之子董山指挥使一職,自此叔侄俩人争印。1442年析置建州右卫,凡察升都督同知,掌建州右卫。凡察死后,其子不花秃继任。 凡察是猛哥帖木儿的同母异父之弟,吾都里部内地位仅次于猛哥帖木儿的酋长。满洲人的始祖从布库里雍顺开始不断的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往南迁移。到了猛哥帖木儿和凡察的年代已经迁至今乌苏里江东南和朝鲜半岛东北部(今咸镜南道会宁市一带)。永乐四年(1406年),在阿哈出的推荐下,明朝政府授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都指挥使(被朝鮮稱建州衛斡朵里),因而引起朝鲜的不满。永乐九年(1411年),“猛哥贴木儿尝侵庆源,畏其见伐,徙于凤州。”“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朝政府正式设建州左卫于凤州,委任猛哥帖木儿专管建州左卫事宜。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与建州卫迁往婆猪江的同时,猛哥贴木儿率部众迁回朝鲜境内阿木河旧居地。宣德八年(1433年),楊木答兀勾引嫌真兀狄哈首領弗答哈,葛多介前来袭击城寨,杀死猛哥帖木儿和长子阿古等人。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1440年),凡察和猛哥帖木儿的次子查山(清人谓之充善,董山)‘畏兀狄哈掳掠,又乏资财,将至饿死’,只好率领余部从朝鲜会宁西迁辽东。同行的300余户,另有百余户留居当地。途中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迁至浑河上游的苏子河,与先期迁到当地的胡里改部重新会聚到一起,阿古妻带遗腹子嫁于建州卫胡里改部酋长李满住。防御外来侵扰的共同需要促使建州卫与建州左卫的部落再度走向联合,使满洲祖先血缘部落间的传统关系又有了新发展。而充善(董山)即为努尔哈赤的祖先,努尔哈赤母額穆齊为凡察的后代。.

新!!: 清朝和凡察 · 查看更多 »

函可案

函可案發生於顺治四年(1647年)的清朝第一起文字狱。 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四月,一位法号函可的和尚,原是明朝礼部尚书韩日缵的长子,因藏有“逆书”《再变记》而遭到满洲大将巴山、张大猷等逮捕,被擒送军前,函可身上有洪承疇的印牌,牵涉到洪承畴,“拷掠至数百,绝而复苏者屡,但曰某一人自为,夹木再折,血淋没趾无二语,观者皆惊顾咋指,叹为有道。”。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考慮到穩定江南局勢,不想再生事端,对函可从轻發落,流放到沈阳。.

新!!: 清朝和函可案 · 查看更多 »

准噶尔部

准噶尔( ,意为“左手”),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17世纪到18世纪,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脉,东到吐鲁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建立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汗国。宗教上他们信奉藏傳佛教,对西藏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在18世纪与清帝國的战争中灭亡。.

新!!: 清朝和准噶尔部 · 查看更多 »

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汗国(;;维吾尔语:جوڭغار),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准噶尔部建立的一个汗国。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东到吐鲁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建立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由于此时期是卫拉特蒙古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卫拉特蒙古常常就以准噶尔的名称出现于史料中。宗教上他们信奉藏传佛教,对西藏也有一定的影响力。18世纪在清朝几次军事行动中灭亡。.

新!!: 清朝和准噶尔汗国 · 查看更多 »

允礽

允礽(a;),幼名保成,清朝宗室,康熙帝時的废太子。原名胤礽(a),后避其弟雍正帝之諱,改名允礽。允礽是康熙皇帝唯一公布天下中外親自册封禮的皇太子。爾後康熙帝不再公開立太子,恢復舊有祖制以遺詔的形式立太子。.

新!!: 清朝和允礽 · 查看更多 »

允禵

允禵(a;),满洲爱新觉罗氏,原名胤禎,中研院史語所明清檔案工作室。(a;和胞兄雍正帝胤禛的名字相似),避帝諱改原名為允禵,康熙皇帝第十四子,母亲乌雅氏,雍正帝胞弟,受爵恂勤郡王。 康熙晚年奪嫡時期勢力較大,任大將軍,曾與胤禛競爭儲君之位。雍正帝胤禛即位后夺其兵权,令其留东陵为康熙守灵,避帝名諱改名為允禵。.

新!!: 清朝和允禵 · 查看更多 »

內屬蒙古

內屬蒙古,指清代不設世襲札薩克,直接任命官員治理的蒙古各旗,與外藩蒙古相對(這些多是曾經反抗清朝統治的部落)。內屬蒙古各旗以副都統、散秩大臣或總管等為旗長,其下有參領、佐領、驍騎校、護軍校、前鋒校等官吏。旗長為副都統者,稱“副都統旗”;為散秩大臣者,稱“散秩大臣旗”;為總管者,稱“總管旗”。各旗隸屬於將軍、都統、駐劄大臣或行省,亦歸理藩院旗籍清吏司、典屬清吏司監管。.

新!!: 清朝和內屬蒙古 · 查看更多 »

內務府

内务府(v)為清朝的一个官署名稱,是总管皇室宫禁大小事务的机构。.

新!!: 清朝和內務府 · 查看更多 »

內閣

內閣是政府高級官員代表政府各部門商議政策的行政机构。.

新!!: 清朝和內閣 · 查看更多 »

內閣總理大臣 (清)

#重定向 清朝內閣總理大臣.

新!!: 清朝和內閣總理大臣 (清) · 查看更多 »

內札薩克蒙古

內札薩克蒙古(v)或內札薩克,後簡稱為“內蒙古”,指歸附清朝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札薩克 嘉慶《一统志》外藩蒙古统部:“本朝龍興,蒙古科爾沁部率先歸附,及既滅察哈爾,諸部相繼來降。於是正其疆界,悉遵約束。有大征伐,並帥師以從。及定鼎後,錫以爵祿,俾得世及。每歲朝貢以時,奔走率職惟謹,設理藩院以統之。蓋奉正朔、隸版圖者,部落二十有五,為旗五十有一,並同內八旗。……是為內札薩克蒙古。”,地位在外札薩克之上,屬於外藩蒙古。乾隆以後,內札薩克分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由理藩院旗籍清吏司、王會清吏司管理。內蒙古一詞即源自內札薩克蒙古。清代後期,内蒙古成為內札薩克四十九旗的正式稱呼。.

新!!: 清朝和內札薩克蒙古 · 查看更多 »

全唐詩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等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十九日奉命刊刻、校對,康熙四十五年初一日書成,全书即编成奏上。康熙四十六年四月十六日康熙御製序。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籤》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採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乐章〉、〈乐府〉次之,又以年代為限,列出唐代詩人,附以作者小传。接著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最後為〈补遗〉、〈词缀〉。 《全唐诗》在编校之時,曾訂正材料之真偽。《四库全书总目》載:“如《册府元龟》所载唐高祖赐秦王诗,则考订其伪托。又旧以六朝人误作唐人者,如陈昭仪沈氏、卫敬瑜妻之类;以六朝人讹其姓名误为唐人者,如杨慎即陈阳慎、沈烟即陈沈炯之类;以六朝诗误入唐诗者,如吴均妾《安所居》、刘孝胜《武陵深行》误作曹邺、薛道衡《昔昔盐》误作刘长卿之类;唐诗之误以诗题为姓名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王维《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作慕容承诗之类,亦并厘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 但《全唐詩》也有誤收、漏收、张冠李戴之弊,如《全唐詩》收唐溫如之詩,但唐溫如實非唐代人,一些敦煌故物不見於當時,如王梵志的詩,韋莊《秦婦吟》則未見記載。近人佟培基考订《全唐詩》重出误收诗约近7000首,涉及作主900余家,故有重修《全唐五代诗》之議。 中华书局编《全唐诗外编》,收集了日本人河世寧(市河宽斋)的《全唐詩逸》3卷,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收诗104首,孙望《全唐诗补逸》20卷、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21卷等4種。另外,刘师培有《全唐诗发微》,岑仲勉有《读全唐诗札记》。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

新!!: 清朝和全唐詩 · 查看更多 »

兩廣總督

兩廣總督(v),始设于中國明朝时期,總管兩廣(即後世廣東,包括今海南省,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至清朝成为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清朝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

新!!: 清朝和兩廣總督 · 查看更多 »

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v),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由於清初江蘇和安徽兩省轄地同屬江南省,因为初時該總督管轄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務,因此號兩江總督。兩江總督厘治軍民,查舉官吏,修飭封疆,在當時全國所設總督中,唯一掌管三省,是管轄省份最多的總督,政治地位僅次於直隸總督。.

新!!: 清朝和兩江總督 · 查看更多 »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统𨨗,訓名耷,法名传綮,字刃庵,号彭祖,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江西南昌人,祖籍安徽鳳陽,明朝宗室、輔國中尉,书画家,明末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新!!: 清朝和八大山人 · 查看更多 »

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為了對抗大清帝國的宣戰及鎮壓義和團運動,以军事行动攻入中国的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大日本帝国(日)、奥匈帝国(奥)、意大利王国(--)的八国联合军队。 八國聯軍軍隊的人數最早是三萬人,後來增至約五萬人。八国联军把北京分成不同的占领区,东四以北由日军占领,东四南大街以东由俄军占领,以西由意大利军队占领,皇城东北由德军占领,皇城东部由日军占领,皇城东南由英军占领,崇内大街以西东长安街以南由德军占领。西城由美军、法军、英军、意军占领,外城由英军、美军、德军占领,实行军事统治。日占区设立“安民公所”,德占区设立“华捕局”。八國聯軍直接造成義和團被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和約》,付出龐大的賠款。.

新!!: 清朝和八國聯軍 · 查看更多 »

八國聯軍之役

#重定向 八国联军之役.

新!!: 清朝和八國聯軍之役 · 查看更多 »

八里橋之戰

八里橋之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对英法宣战后,华北地区清军主力,包括科尔沁部僧格林沁野战骑兵、八旗察哈尔、索伦部、甘肃陕西调来的汉军、京津地区八旗绿营《1860年北京条约》俄国 布克斯盖夫登男爵 著与英法聯軍在通州八里桥进行的决战,僧格林沁部全軍覆沒,胜保战斗中重伤。随后咸丰帝及宫廷人等前往承德避暑山庄避難。.

新!!: 清朝和八里橋之戰 · 查看更多 »

八旗

八旗(a)是清朝特有的集军事、生产和行政管理于一体的社会组织,旗下之人称作“旗人”或“八旗子弟”。八旗的雏形来自于明代女真人(满洲人)的射猎小队“牛录”。努尔哈赤将这一制度进行了改善,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依位次,分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色,随后数十年的征战和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吸收了蒙古、汉人等族群而增设蒙古和汉军八旗,形成了一个以满洲为核心、蒙古、汉军为主体的多族群联合的社会集团。 八旗对清兵入關和此后维持政局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征平叛,无役不与,因此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国家根本所系”。清廷在施政方面采取旗民分治的政策,在汉地的统治基本上沿用明制,而八旗在行政隶属上则独立于这一体系之外,因此又被称为“国中之国”。八旗子弟“生则入档,壮则当兵”,故以披甲从军为主要职业,此外还可选择出仕,他们在教育、科考、任职、律法等政治、经济领域均享有一定特权。自清中后期,由于八旗人丁的滋生而兵额有限,闲散旗人增多,从而导致了八旗生计问题突显。相对安逸的生活也造成了八旗兵丁逐渐疏于操练,给了湘军等汉人地方武装的崛起的机遇;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用新式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统治者尝试对八旗进行改制以适应时局,但都收效甚微,无法阻止清朝和八旗走向衰败。 民国初年,八旗衙门因《清室优待条件》获得保留部分职能。1938年,随着最后一支八旗组织新疆锡伯旗营被改编为县治,八旗正式成为历史。.

新!!: 清朝和八旗 · 查看更多 »

八旗制度

#重定向 八旗.

新!!: 清朝和八旗制度 · 查看更多 »

公共財政

公共财政,或政府财政,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这里政府可以是代表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也可以是地方政府。国家或地区每年的财政的支出预算,以及其比例大小,一般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发展方向。公共财政之外,政府实现经济政策目标的其他途径包括货币政策、贸易政策、法律法规等。.

新!!: 清朝和公共財政 · 查看更多 »

公行

公行(Cohong)是清朝中期在廣州成立的进出口商垄断組織,在約百年期間壟斷當時中國與西方主要商業往來的廣州貿易。 公行最早成立於1720年,當時的許多行商為了加強自身地位,並與皇商作競爭,因此成立組織,最初的成員包括十六名行商,他們訂了一套含十三條的條款來規範價格和交易程序,並規定後來加入的成員必須交一千兩銀的會資才能加入,此外,所有公行成員的交易中的百分之三要充作「公所費」。 公行雖為民間組織,但得到官方的支持,官府樂於有這樣的組織作為其與洋商之間的中間機構,並可代政府為徵收關稅,政府的支持將使得公行得以壟斷貿易,因此多次引起其他商人和洋商的反對,第一次的公行很快於1721年解散,但1760年時公行再度恢復,1771年再度被解散,1782年再度恢復,一直維持到到鴉片戰爭結束的《南京條約》(1842年)才被廢除。 1720年公行行規:.

新!!: 清朝和公行 · 查看更多 »

公车上书

公車上書,即公車孝廉連署上書,指康有为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率同梁启超等公車孝廉联名向北京的光绪皇帝上书,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舉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根据许多文献的證據,如茅海建等不少学者则表示,康有为所谓的组织「公車孝廉連署上書」,事实上是一次自吹自擂的事件,只有八十人參加連署,而非康有為所稱的一千多人。康有為只征集到80名广东人的連署。而仅仅當時,一名廣東舉人陳景華的上書都有兩百八十人的連署,遠勝康有為。真正成功的上書,实由当时的翁同龢、李鸿藻、汪鸣銮等京城高官发动组织,目的是阻挠《马关条约》的签订。.

新!!: 清朝和公车上书 · 查看更多 »

六科

六科,中國古代朝廷的中央機構之一,即吏科、戶科、禮科、兵科、刑科與工科。在明朝,在體制上即為監察約制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會的制衡機構。 明洪武六年(1373年)門下省设给事中十二员,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明洪武十三年罷門下省僅留六科、尋隸翰林院承敕監,改隸通政司。六科加置諫院,設左右司諫各一人,左右正言各二人,後改名「元士」,又曰「士源」,或增至八十一人。明洪武二十四年、始更定六科給事中品秩。每科設都給事中一人。正八品。左右給事中二人從八品。翰林院庶吉士,其中有一部分人即被指定培養为六科給事中,這些人被稱為「六科庶吉士」,可見明太祖對其十分重視。明洪武三十三年定--,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为正七品;给事中从七品。所謂給事中為給事於殿廷之中。六科給事中的职责是「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 1723年起,六科改隸都察院,設給事中、筆帖式等官職。此機構位階小,權重。尤其封駁權,更是如此。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機構廢除。.

新!!: 清朝和六科 · 查看更多 »

六部

六部(地方及藩属国的称六曹),中国、朝鮮、越南古代數個官署的統稱。从隋唐开始,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总称。以上六部,最高領導長官稱為尚書,所以分別有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等各部首長。六部发端于秦少府尚书,经東汉尚书台诸曹演化而成。 六部的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的职务大部并入。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明成祖永樂遷都,國都雖在北京,但依舊設置南京六部,清末,新設外务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废。.

新!!: 清朝和六部 · 查看更多 »

关税

稅,是指国家授权海关对出入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关税在各国一般属于国家最高行政单位指定税率的高级税种,对于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而言,关税往往是国家税收乃至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新!!: 清朝和关税 · 查看更多 »

兴中会

興中會,為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革命團體,為中國國民黨的前身組織,中國國民黨即以其成立日1894年11月24日為建黨日。.

新!!: 清朝和兴中会 · 查看更多 »

元祐黨籍碑

元祐黨籍碑,俗稱元祐黨人碑。是宋朝新舊黨爭中舊黨309人的名冊,這309人被新黨排斥,列名於碑,或囚或貶,子孫代代不許為官。.

新!!: 清朝和元祐黨籍碑 · 查看更多 »

元清非中國論

元清非中國論,或稱滿蒙非中國論,是一種有關中國朝代的歷史觀點,該觀點的支持者認為在中國歷史裡非起源於中原地區且不是由漢族統治的元朝和清朝不是中國王朝、認為元朝和清朝是中國的亡國時期、當時中國是蒙元和滿清的殖民地,認為大元及大清疆域非中國領土、其擴張史非中國榮光,成吉思汗非中國英雄。 該觀點對清末革命黨人的意識形態有所影響,相關理論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具有學術與政治緊密結合特色的日本學術界中興起。當時有日本學者通過「清非支那」、「支那非國」及「滿蒙非支那」等理論,發表「清朝非中國」、「滿蒙不屬中國」以及「中國應當放棄對滿蒙地區的控制」的主張,為日本大陸政策的實踐作鋪墊,並且為1930年代日本侵華提供倫理上的根據和政治理由,當時中國史學界為了維護傳統史學體系及國家利益,對日方的相關理論作出駁斥。 現代諸如西藏流亡政府、某些漢民族主義者及日本右翼史家等則採用該理論;另一方面,美國新清史派學者則向其批評者澄清其學術理論並無主張清朝非中國王朝,與二戰前主張滿蒙非中國論的具有政治陰謀的日本學者不同。.

新!!: 清朝和元清非中國論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清朝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兵部

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長官為兵部尚書。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兵部,其長官為兵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兵曹,長官改稱兵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兵部的機構。.

新!!: 清朝和兵部 · 查看更多 »

兵部尚书

兵部尚書,中國古代官職名稱,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職能相當於現代各國的國防部長。俗稱司馬、武部尚書、大司馬、夏官卿。.

新!!: 清朝和兵部尚书 · 查看更多 »

兖州

#重定向 兖州区.

新!!: 清朝和兖州 · 查看更多 »

兆惠

兆惠(p,),字和甫,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乾隆时将领,封定边将军、一等武毅谋勇公。.

新!!: 清朝和兆惠 · 查看更多 »

光学

光學(Optics),是物理學的分支,主要是研究光的現象、性質與應用,包括光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光學儀器的製作。光學通常研究紅外線、紫外線及可見光的物理行為。因為光是電磁波,其它形式的電磁輻射,例如X射線、微波、電磁輻射及無線電波等等也具有類似光的特性。英文術語「optics」源自古希臘字「ὀπτική」,意為名詞「看見」、「視見」。 大多數常見的光學現象都可以用古典電动力學理論來說明。但是,通常這全套理論很難實際應用,必需先假定簡單模型。幾何光學的模型最為容易使用。它試圖將光當作射線(光線),能夠直線移動,並且在遇到不同介質時會改變方向;它能夠解釋像直線傳播、反射、折射等等很多光線現象。物理光學的模型比較精密,它把光當作是傳播於介質的波動(光波)。除了反射、折射以外,它還能夠以波性質來解釋向前傳播、干涉、偏振等等光學現象。幾何光學不能解釋這些比較複雜的光學現象。在歷史上,光的射線模形首先被發展完善,然後才是光的波動模形.

新!!: 清朝和光学 · 查看更多 »

光復會

光復會又稱「復古會」,是清朝末年的反清革命組織,主要由江浙人組成,主要活動於江浙一帶和南洋等地。宗旨為「光復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1904年11月於上海成立,與同盟會呈競爭關係,辛亥革命後因孫中山、陳其美等人与陶成章、許雪秋等領導人发生冲突,1912年組織解散。.

新!!: 清朝和光復會 · 查看更多 »

光禄寺

光禄寺是中國古代掌理膳食的官署。 光禄寺原稱為光祿勛,由漢朝郎中令演變而來,統屬宮廷宿衛及侍從等。至魏、晉僅存其名,北齊則易名為光祿寺,職責亦變為掌理皇室膳食。自此各代均保留此制,僅遼時曾易名為崇祿寺,金則職屬宣徽院。.

新!!: 清朝和光禄寺 · 查看更多 »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新!!: 清朝和光绪 · 查看更多 »

光绪帝

清德宗載湉(a)(),又稱光緒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巴达古尔特托尔汗」(Бадаргуулт төр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光緒」。 光緒帝乃醇贤亲王奕譞次子以及道光帝之孙,以三歲沖齡,過繼給咸丰帝,在位三十四年,於1875年2月25日至1908年11月14日在位。他在幼年時由慈安太后及慈禧太后兩宮聽政,历经甲午战争和戊戌變法。 1898年戊戌變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禁闭在中南海瀛台。1908年,慈禧死之前一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死於砒霜毒,死后庙号德宗(v),谥号景皇帝(v),葬于崇陵。他是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兵入關以來的第九位皇帝。.

新!!: 清朝和光绪帝 · 查看更多 »

克鲁伦河

克鲁伦河()发源于蒙古国的肯特山中部,克鲁伦河从肯特山向南流出后折向东,经过肯特省和东方省的广阔草原地带进入中国境内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注入呼伦湖,成为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水系最西的源头。 克鲁伦河是典型的草原河流,一年中有较多时间断流,河水流量亦不大。 《蒙古秘史》称克鲁伦河为“克魯舌漣·沐舌漣”(kelüren müren),《史集》称其为 كلوران Kalūrān。说明当时的语音和现在有所不同(r和l颠倒了)。 克鲁伦河流域是蒙古草原历史上众多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包括匈奴、鲜卑和蒙古等民族。成吉思汗早期活动的地域基本上在克鲁伦河两岸,称汗在克鲁伦河,传说中的埋葬地之一也在克鲁伦河,克鲁伦河成为蒙古民族形成的核心地带。 后世明成祖朱棣征北元,清康熙帝征噶尔丹都曾来到克鲁伦河。 克鲁伦河沿岸的著名城市有蒙古国的温都尔汗和乔巴山。.

新!!: 清朝和克鲁伦河 · 查看更多 »

副將

副将為元朝、明朝和清朝的一个军衔级别,又称为协镇;次于总兵,高于參將,相当于以前的副总兵。在清朝为从二品武官,一般是绿营军官,可以担任督标(总督直辖的绿营兵)的中军,下辖的兵力称为“一协”,(约几千人),又漕运总督下亦设副将,掌理催护粮艘等事。 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新!!: 清朝和副將 · 查看更多 »

剃髮易服

--髮易服或薙髮易服,乃指明末清初時期清朝統治者强令其统治下包括漢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的男子改剃滿族髡髮髮型的“--髮令”(或稱“薙髮令”),以及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這些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主要是針對漢族,政策實施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區別服從者和反抗者,方便統治。剃髮令在明末清初引起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反抗者在清初一度遭致清廷的血腥鎮壓。剃发、易服与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并称“清初六大弊政”。 “剃发易服”政策從清初的暴力鎮壓到康熙年間及康熙以後的潛移默化,對後來中國的髮式及服飾有明顯影響。.

新!!: 清朝和剃髮易服 · 查看更多 »

回部

回部,又稱回疆,指清代中國新疆(西域)天山以南地區。因清代稱此地居民為回人(主要指现代維吾爾人的祖先),故名回部。其地大致相當於今新疆天山以南地區、阿富汗的巴达赫尚省東部、塔吉克斯坦的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及吉爾吉斯斯坦的東南部地區。回部與天山北路的準部相對,並稱“南回北準”。光緒年間新疆建省,回部成為新疆省的一部份。 廣義的回部有時也包括中國境外以西費爾干納盆地至阿富汗一帶與新疆聯繫密切的安集延、納曼干、浩罕等信奉伊斯蘭教的部落。.

新!!: 清朝和回部 · 查看更多 »

团练

团练是中國古代的地方民兵制度(在鄉間的民兵亦稱「鄉兵」)。孙鼎臣据《周禮》:“今之团练乡兵,其遗意也”,“无比闾族党则伍两卒旅为乌合之兵;无保甲则乡兵为乌合之民”。.

新!!: 清朝和团练 · 查看更多 »

固始汗

固始汗(;),一译顾实汗,本名圖魯拜呼(;一译图鲁拜琥),17世纪中期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首领,西藏军事领袖。 固始汗原游牧于天山北麓,后受到准噶尔的排挤,转移至天山南麓发展,一度与安多北部的喀尔喀蒙古部落发生冲突,后和平解决,被著名藏傳佛教格鲁派活佛东科尔呼图克图赠予“大国师”的称号,音转为“固始”,遂自称“固始汗”。 1634年,西藏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和罗桑却吉坚赞因受到噶举派政权藏巴汗、苯教土司顿月多吉、喀尔喀蒙古却图汗等势力的威胁,共同致信固始汗,请求其出兵救援。1636年,固始汗亲自赴拉萨与达赖和四世班禅商议出兵事宜,被赠予“丹增却杰”(执教法王)的称号。之后,他又遣使表示归顺后金皇太极政权,以稳固后方。 1637年,固始汗进入安多,灭却图汗,控制安多全境,1640年又发兵西康,灭顿月多吉。此后,他佯称接到达赖旨意返回青海,实则在1641年突袭西藏,并于1642年攻占日喀则,灭藏巴汗政权,建立和硕特汗国。固始汗尊奉罗桑却吉坚赞为师,1645年(清顺治二年),固始汗赠予罗桑却吉坚赞以“班禅博克多”的尊号。顺治帝于顺治十年(1653年)稱讚其为遵行文义敏慧固始汗。 固始汗沒有對西藏直接军事统治,也没有控制统治区域内卫藏地区的经济赋税,而将其交给了五世达赖,使得五世达赖确立了在卫藏内的领袖地位。.

新!!: 清朝和固始汗 · 查看更多 »

国号

国号是一个國家的相关法定政权的正式官方名称。“国号”与该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通常称谓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例如英国,可以说其现行“国号”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其在国际上的俗称与自称还有“聯合王國”、“不列顛”、“英国”等多种。又如,1871年建立的德国,尽管经历了德意志帝国、世界大战的战败、联邦德国等等不同时期,德国对1949年重新建构起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性质在宪法层面有明确的解释,即,1949年所构建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延续,只是政府重构,而非另外建立的国家。也就说,德国依旧是1871年建立的德国,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只是现有政权的正式名称,即中文之“国号”。 在中国古代史上,国号的确立往往被作为一个朝代开始的历史标志,并不因其统治的地理区域的改变而改变;改朝換代即是原政权灭亡後由新政权取得了統治者的合法地位。,故每次朝代更替時會更改國號,類似於古人的別名、別號,做為代表當時法定統治政權的官方名稱。一旦国号改变,则往往不被视为同一个朝代。中国古代同时对于国号的应用有着严格的等级标准,例如封国的国名不能称为“国号”,不同等级的封国有不同的国名,以汉朝为例,有梁国,昌邑国,代国等,都不称作“国号”;藩国则可以拥有国号,并且有时须经由宗主国赐封或予以确认。受古代中国的影响,整个东亚文化圈,都非常重视国号的确立;东亚古代的王朝,多在王朝之初便明确国号,以作为立国的基础,并不轻易改变。 相对而言,西方古代历史上没有特定的国号概念,而更重视王朝的延续。中世纪欧洲的主权国家或附庸国家,多依照该统治区域的历史地理及封建等级命名,如:法兰西王国,费拉拉公国,等。这些领土的“国名”并非其国号,而是仅仅作为一块领土的名称。领土的命名与领主的封建头衔和领土的地理区域绑定,不因领主家族的变更而改变,例如哈布斯堡家族长期控制着西班牙王国、奥地利公国等领土;然而一旦该领土地理范围或者领主的封建等级改变,其国名便会作相应变更,如在1471年被教宗保禄二世从费拉拉侯爵擢升为费拉拉公爵,其后该领地便被称为费拉拉公国。欧洲国家所以到了近代才多在宪法或相关法律中明确国号。 現代国际社会,确立国号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也就是说,通常现代国家的國號就是指出该國採用之政體,例如美国的国号为“美利坚合众国”,法国的国号为“法兰西共和国”;又比如,1945年二战战败之后,在完全按照西方模式修正其国家体制后,把国号从“大日本帝国”,改为“日本国”。.

新!!: 清朝和国号 · 查看更多 »

国际法

國際法(Le droit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Law,原稱万国法)又稱國際公法,是主權国家國與國之间的法律。國際法不同於國家的法律制度,因為它主要的適用對象為國家而非公民,是規範政府组织之間关系的规则,有時也包括民族意識的法人和自然人等。國際法較無法約束各個國家,因為無法保障其法律體系始終順利運作,因此缺乏有效制裁違法國家的制度。 早期西方世界並不承認國際法存在,19世纪的英国法學家奥斯丁認為該法律僅其是一种實在道德,不具有法律的強制力。目前各国对国际法法律地位的承认和国际间所发生的贸易摩擦也時常被援引国际法进行解决,因此国际法的法律地位已经獲得多數國家承認,但是國際社會中並沒有具备制裁违法国家实力的世界政府可以解釋與執行,因此常被解釋爲國與國之間條約的国际私法概念所混淆以求维系既成的格局。.

新!!: 清朝和国际法 · 查看更多 »

国歌

国歌是被一个国家的政府正式承认或在传统上被国民使用的、能代表该国家的乐曲,一般都带有爱国主义色彩。 世界最古老的國歌制訂於1568年,為荷兰的《威廉颂》(Wilhelmus),不過大部分的国家的国歌制訂於19世纪和20世纪时。.

新!!: 清朝和国歌 · 查看更多 »

国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悬挂着的国旗就代表了国家的主权。国旗经常被政府机构悬挂,但通常也可被本国的公民使用。不同的国旗有着不同的样式,包括不同的长宽比例,甚至不同的形状。 公用和私人建筑物(例如政府、企业、学校和法院)经常悬挂国旗。在某些国家,国旗在民用建筑上只在几个规定的国旗悬挂日悬挂。国旗通常分为陆上用旗和海上用旗两种,各有三种类型,但大多数国家在这几种类型上采用相同的设计。.

新!!: 清朝和国旗 · 查看更多 »

图们江

图们江(,,z),发源于长白山东南部的长白山天池,干流全长500多公里,注入日本海。上游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游15公里为朝鲜与俄罗斯的界河。.

新!!: 清朝和图们江 · 查看更多 »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或称四大小说,是指《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及《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是中国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新!!: 清朝和四大名著 · 查看更多 »

四川省

四川省(四川话拼音:Si4cuan1sen3;国际音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省政府中心為成都市。四川简称川或蜀,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蜀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现今巴蜀则主要是指重庆市与四川省。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譽。.

新!!: 清朝和四川省 · 查看更多 »

四川省 (清)

四川省(v),为清朝的内地十八省的一个省。.

新!!: 清朝和四川省 (清) · 查看更多 »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據文溯閣本79897卷),36304册,近230萬頁,约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期的眾多古籍,也收入和存目了西洋傳教士參與撰述的著作,包括從西洋傳入中國的數學、天文、儀器及機械等方面的著作。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有部分書籍由於政治或質疑儒家經典的原因而被列为禁书,称之四库禁书,另一方面亦尋回和修復了不少早已失傳的中國古籍。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包括《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爾雅》、《説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鑑》、《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歐洲人的一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新!!: 清朝和四庫全書 · 查看更多 »

四王

四王,指清朝四位王姓山水画代表画家,他们分别是王时敏(1592年—1680年)、王鉴(1598年—1677年)、王翚(1632年—1717年)和王原祁(1642年—1715年),都是苏州府(治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他们分为两代人,第一代王时敏与王鉴是董其昌的朋友;第二代的王原祁是王时敏之孙,王翚是王鉴的学生。四王直承董其昌的理论与实践,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追求变化,崇拜元四家,他们看重笔墨,大多以古人丘壑搬前挪后,构成一种元人已经达到过的理想境界,表现平静安闲的情感状态,体现所谓“士气”与“书卷气”,却较少观察自然。描写具体感受。四王一派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确立了正统地位。 王时敏(1592年—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代表作为《云壑烟滩图》。 王原祁(1642年—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代表作为《山中早春图》、《辋川图》、《仿黄子九山水图》等。 王时敏与王原祁的作品风格跟从黄公望,更注重笔墨风格,追随者称为娄东派。 王鉴(1598年—1677年),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江苏太仓人。代表作为《梦境图》、《夏山图》。 王翚(1632年—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代表作为《溪山红树图》、《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等。 王鉴与王翚的作品也从临摹入手,但不忽视对丘壑的形象塑造。其追随者称为虞山派。 刻意摹古是“四王”山水画的通病。.

新!!: 清朝和四王 · 查看更多 »

噶尔丹

噶尔丹(,),蒙古準噶爾部琿台吉(首領),巴圖爾琿台吉之子,僧格弟。 初入西藏,被五世达赖喇嘛认定为三世尹咱呼圖克圖的转世。1670年,准噶尔发生内乱,僧格被杀。噶尔丹归国平定叛乱,继任浑台吉。在位期间不断对外扩张,準噶爾的勢力達到頂峰,成為中亞地區的霸主。 1686年,噶尔丹趁喀尔喀发生内乱之机插手喀尔喀事务,占据蒙古草原,并联合俄罗斯对抗东方的清朝。1688年,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噶尔丹率兵前去征讨,被击败。1690年,其驻地科布多发生大旱,噶尔丹被迫东征清朝。清朝康熙帝派兵攻打准噶尔,在乌兰布通、昭莫多两次击败噶尔丹。噶尔丹兵敗逃亡,此时策妄阿拉布坦已趁机占据准噶尔故地,噶尔丹走投无路,被迫自殺。.

新!!: 清朝和噶尔丹 · 查看更多 »

噶廈

噶廈(),一作“噶沙”,為噶倫辦理政事之所,是清代西藏的行政中心。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置。噶廈駐地在拉薩大昭寺,長官為噶倫,秉承達賴喇嘛(實際上為攝政活佛)旨意辦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駐藏大臣撤離,達賴喇嘛土登嘉措返藏並掌握西藏軍政實權。1912年至1959年間,噶廈成為實際上的西藏政府。1959年,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印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废除噶厦,籌建西藏自治區。部分噶廈官員隨達賴喇嘛流亡印度。西藏流亡政府将其设立的內閣稱為噶廈。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新!!: 清朝和噶廈 · 查看更多 »

噶倫

噶倫(),一作噶布倫、噶卜倫、噶隆,是清代西藏官府噶廈的長官,“綜理藏務”。首席噶倫稱為噶倫赤巴。 吐蕃時即有“大貢論”(論茝)等諸“論”之官。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將準噶爾蒙古兵逐出西藏,並護送達賴喇嘛轉世靈童格桑嘉措進入拉薩。同時廢除第巴官職,置噶倫三員,共同輔佐達賴喇嘛掌政。雍正元年(1723年),噶倫員額改為五人。雍正三年(1725年),封噶倫康濟鼐為貝子,命其總理藏內事務,由噶倫阿爾布巴等協理。然而各噶倫之間明爭暗闘,各自為政。雍正五年(1727年),康濟鼐為阿爾布巴、隆布鼐一黨所殺。另一噶倫頗羅鼐平定了阿爾布巴之亂,被乾隆皇帝封為札薩克郡王,主持藏政。但頗羅鼐死後,其子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心懷異志,被駐藏大臣傅清、拉布敦斬殺,其黨羽遂後發動叛亂。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軍入藏平定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亂,並颁布《西藏善後章程》十三条,正式設立噶廈衙門,定噶倫員額為四人,三俗一僧,正三品。噶廈始置時的四噶倫為輔國公班第達、札薩克台吉策棱旺札勒、色裕特塞布騰、喇嘛尼瑪嘉木燦。此後,西藏大部分地方的日常行政事務,由噶倫擬定後呈送駐藏大臣及達賴喇嘛批准施行。噶倫的任命是由噶廈提名四五人,達賴喇嘛通常從中選擇。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大將軍福康安領兵擊退廓爾喀入侵。為整治西藏吏制,乾隆皇帝下諭頒行福康安所奏《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定噶倫年俸為白銀一百兩、大緞四匹,並撥給公田。如遇出缺,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於噶廈四品官(即戴琫、仔琫、商卓特巴)中揀選,並奏請朝廷補放。。噶倫權位頗重,號稱“四相”。 民國以後,昌都總管由噶倫中的一位兼任。192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與九世班禪矛盾激化,班禪出走內地,日喀則附近原屬班禪額爾德尼的幾個宗也歸噶廈管理。1951年,噶倫阿沛·阿旺晉美代表噶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簽訂《十七條協議》,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1959年達賴喇嘛流亡印度後,噶廈官制被廢除。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在印度達蘭薩拉的流亡噶廈中仍設噶倫一職。.

新!!: 清朝和噶倫 · 查看更多 »

皇太極

清太宗皇太极(z,),爱新觉罗氏,,是后金的第二代大汗和清朝开国皇帝,1626年10月20日至1643年9月21日在位,年号天聪(后金大汗时)、崇德(大清皇帝时),廟號太宗(v),谥号簡作文皇帝(v)。 皇太极早年译名不定,或作“黄台吉”、「洪太極」、“洪太主”、“洪佗始”等,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后金建立者努尔哈赤(尊为清太祖)第八子,在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当时后金的实际统治区域为现中国东北大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生产,持續增强兵力,为后来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皇太极除了发展实力之外,也不断发兵入侵明朝。1636年,远征蒙古的察哈尔部,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天賜聰慧」的可汗,即「天聰」義譯)。同年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在沈阳称帝,正式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又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定满语为国语。仿汉制(重用漢人范文程),立百官。此后又以朝鲜国拒绝朝贺为由,大举南下侵略朝鲜,迫其臣服,将明朝在清朝后方的这一个重要盟友势力铲除。 1643年,皇太极逝世。其弟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夺皇位,最终由第九子福临(顺治帝)继位,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摄政。.

新!!: 清朝和皇太極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清朝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石涛

石涛(),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新!!: 清朝和石涛 · 查看更多 »

玳瑁

玳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属於海龟科的一种海龜,是玳瑁属下唯一一种,又名--瑁、蝳蝐、--玳、文甲、鷹嘴海龜、十三鲮龟、十三鳞、十三棱龟、明玳瑁、千年龟,简称玳,分为太平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和大西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两个亚种。此物种分布非常广泛,其中太平洋玳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大西洋玳瑁分布於大西洋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洲和亞洲的海域。 玳瑁的外形与其他海龟大致相似,都有扁平的躯体、保护性的背甲、以及适於划水的桨状鳍足,而玳瑁最明显的特点是其鷹喙般的嘴,以及躯体後部锯齿般的缘盾。虽然玳瑁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其最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还生活着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绵。这些海绵中的部分物种对於其他生物来说是剧毒且致命的,所以玳瑁肉中往往會含有致人死亡的高毒性物质;且由於海绵中通常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数的能够消化玻璃的动物之一,也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栉水母、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和海藻。 玳瑁的甲壳上有美丽而又色彩斑斓的花纹,是一种名贵的宝石,可作为首饰、雕塑等饰品的原材料,高贵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长寿的象征,享有“海金”之称。玳瑁工艺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工艺水平在唐代已达顶峰,日本的玳瑁工艺也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正是由於人类对玳瑁的过度需求,导致玳瑁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持续减少,已有灭绝的危险,目前两个玳瑁亚种的保护现状均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極危状态。一些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常会猎取玳瑁、挖其巢穴以食用它的肉和蛋,因为玳瑁的肉蛋很美味,甲壳可入中药,因此玳瑁的保护有很大困难。目前玳瑁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很多国家已禁止猎捕玳瑁,玳瑁产品也被禁止进出口。.

新!!: 清朝和玳瑁 · 查看更多 »

瞿式耜

瞿式耜(耜,音sì/ㄙˋ,),字起田,又字伯略,号稼轩,明末政治人物、诗人。直隸常熟縣(今江蘇省常熟市)人。.

新!!: 清朝和瞿式耜 · 查看更多 »

玉是一類礦石的泛稱,通常指的硬玉(翡翠)和軟玉,其中軟玉通常是指角閃石類的閃玉。 玉在中華文化非常流行,認為有去凶、避邪、擋煞的作用,因此在古代常做成象徵身分的禮器與裝飾,在現代除了裝飾之外亦常當作平安符般隨身配戴。.

新!!: 清朝和玉 · 查看更多 »

玉米

玉米(学名:Zea mays)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重要粮食作物。同時也可以當作飼料使用,還有在生物科技產業作為乙醇燃料的原材料。而且玉米更在各個化工領域被大量利用著,做成塑膠等等不同的物品。.

新!!: 清朝和玉米 · 查看更多 »

玉林通琇

玉林通琇(),字玉林、玉琳,世称玉琳国师。江苏江阴人,清朝佛教临济宗高僧。.

新!!: 清朝和玉林通琇 · 查看更多 »

玉樹等四十族

玉樹等四十族,是清代對遊牧於今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的蒙古族、藏族部落土司的稱呼。 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西藏与青海、四川、云南的边界勘定完成。青海、西藏大致以唐古拉山为界,北路的巴彦、南称等四十族(即玉树等四十族)由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南路的三十九族称为“霍尔三十九族”,与達木蒙古同归驻藏大臣管辖。玉樹等四十族游牧地域大致包括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市、杂多县、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四十族:.

新!!: 清朝和玉樹等四十族 · 查看更多 »

王原祁

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江南太仓人。清代政治人物、画家,“四王”之一。.

新!!: 清朝和王原祁 · 查看更多 »

王士禎

#重定向 王士禛.

新!!: 清朝和王士禎 · 查看更多 »

王夫之

王夫之(,即万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薑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明末清初大儒。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新!!: 清朝和王夫之 · 查看更多 »

王奕清

王奕清(),字幼芬,號拙園,清朝學者、政治人物。江南太倉(今屬江蘇省)人,祖籍山東莘縣。.

新!!: 清朝和王奕清 · 查看更多 »

王三槐

王三槐(),清朝四川達州人。白蓮教首領,曾參與川楚教亂。誤信官府,招安後被凌遲處死。.

新!!: 清朝和王三槐 · 查看更多 »

王式丹

王式丹(),字方若,号楼村。江苏宝应人。.

新!!: 清朝和王式丹 · 查看更多 »

王引之

王引之(),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清朝政治人物、探花,训诂学家。.

新!!: 清朝和王引之 · 查看更多 »

王念孙

王念孙(),字怀祖,号石臞。江蘇高郵州(今高郵市)人。清代學者、音韵学家、官員,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给事中,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

新!!: 清朝和王念孙 · 查看更多 »

王圖炳

王圖炳(),字瀓川,号麟照、慎悔道人,江南华亭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人。 太常寺博士王顼龄之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進士,选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雍正七年由詹事升左副都御史,雍正九年改禮部左侍郎,改侍读,加詹事。工於詩,江左十五子之一。著有《授香书屋诗》。.

新!!: 清朝和王圖炳 · 查看更多 »

王元啟

王元启(),字宋贤,号惺斋,浙江嘉兴(一作钱塘)人。 康熙五十三年出生,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进士,授将乐县知县,有善政,在任三個月即行罢去。精讀《史记》、《汉书》,著有《史記三書正譌》。乾隆五十一年卒。有《祇平居士集》。.

新!!: 清朝和王元啟 · 查看更多 »

王翬

王翬(),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老人;清初画家,江苏常熟人。.

新!!: 清朝和王翬 · 查看更多 »

王辅臣

王輔臣(),山西大同人,綽號「西路馬鷂子」,本為李姓。軍人,本反清,後投降清朝被任用陝西提督,又響應三藩之亂反清,破蘭州,受周培公招降,投降於清康熙帝。後畏罪自殺。.

新!!: 清朝和王辅臣 · 查看更多 »

王錫闡

王錫闡()字晓菴,號餘不、天同一生,江蘇吳江人,明末清初天文學家暨數學家。明亡後,終生不仕,一生鑽研曆法、天象。曾獨立發明計算金星凌日、水星凌日的方法,並提出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他與薛鳳祚並稱「南王北薛」。 王錫闡著有《曉庵新法》六卷、《歷說》六篇、《歷策》一篇、《大統西曆啟蒙》、《推步交朔測小記》、《圜解》、《三辰晷志》、《五星行度解》等。.

新!!: 清朝和王錫闡 · 查看更多 »

王鵬運

王鵬運(),字佑遐,一字幼霞,自號半塘老人,广西臨桂(今桂林)人。.

新!!: 清朝和王鵬運 · 查看更多 »

王致诚

王致诚(Jean-Denis Attiret,),又称为巴德尼、王之臣,法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清朝宫廷画家。 王致诚出生于法国多尔(Dole),自幼习画,后在布鲁瓦西亚侯爵(Marquis de Broissia)的资助下赴罗马留学,擅长油画人物、肖像、走兽。乾隆三年(1738年)作为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去到中国并献《三王来朝耶稣图》,为乾隆帝所赏识并受召供奉内廷,成为清朝宫廷画家。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逝世, 他的传世作品很少,仅有《十骏图册》、《阿尔楚尔之战》(乾隆平定西域战图之一)以及一些蒙古族厄鲁特首领的油画肖像等不多的几件。.

新!!: 清朝和王致诚 · 查看更多 »

王柯

王柯,中國人類學家、少數民族專家,神戶大學研究生院教授。生於河南省南陽市,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民族語言文學系並取得碩士學位,於東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師從知名伊斯蘭史專家山內昌之,論文題目為《東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國之研究》。.

新!!: 清朝和王柯 · 查看更多 »

王杲

王杲(),富察氏,系出建州女真。明嘉靖年间起任建州右卫都指挥使。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外曾祖父(一說外祖父)。另有一说王杲和努尔哈赤无血缘关系。.

新!!: 清朝和王杲 · 查看更多 »

王清任

王清任(),又名全任,字勛臣,清代直隸玉田(今河北省玉田縣)人,清朝名医。.

新!!: 清朝和王清任 · 查看更多 »

王文治

王文治(),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清朝翰林、詩人、書法家。.

新!!: 清朝和王文治 · 查看更多 »

王时敏

王時敏(),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南直隸太倉縣(今江蘇太倉市)人,祖籍山東莘縣,明末清初重要画家。萬曆首輔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崇禎初年廕官為太常寺少卿,入清後不仕。 王時敏擅畫山水,少时学董其昌,并臨摹家藏宋元名作,以黄公望爲宗,笔墨含蓄,浑厚清逸,唯構圖略少變化。王時敏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對清代畫壇影響很大。他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加上恽寿平和吴历,合称“清六家”。王翬、吴历皆出其门下,孙王原祁亦得其指授。.

新!!: 清朝和王时敏 · 查看更多 »

灾害

害,又稱為災難、災禍、災厄、災患、禍患、浩劫,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灾害不表示程度,通常指局部,可以扩张和发展,演变成灾难。如蝗虫虫害的现象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当蝗虫大量繁殖、大面积传播并毁损农作物造成饥荒的时候,即成为蝗灾;传染病的大面积传播和流行、计算机病毒的大面积传播即可酿成灾难。 灾害的分类,按照起因有人为灾害或自然灾害;根据原因、发生部位和发生机理划分有地质灾害、天气灾害和环境灾害、生化灾害和海洋灾害等。 ,因自然因素导致的灾祸称为自然灾害,因人為因素导致的灾祸称为人為灾害,如战争、恐怖事件、核事故、工业灾难等。.

新!!: 清朝和灾害 · 查看更多 »

珍珠

珍珠,或稱真珠(Pearl),是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珍珠一般被用在首饰和珍宝行业中。.

新!!: 清朝和珍珠 · 查看更多 »

珠寶

寶,是裝飾用的飾物,其上多是寶石或半寶石鑲嵌在貴金屬上。追溯至人類的史前時期,已有將取動物的牙、貝殼等物件用來裝飾。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珠寶由配飾用途更演變為具有宗教、戰略和社會階級象徵意義的物品,也包含在祈禱或服喪時,穿戴或攜帶的相似物品。到了19世紀,工業化把珠寶普及至中產階級。現代,珠寶已為普遍的裝飾用品。.

新!!: 清朝和珠寶 · 查看更多 »

珠爾默特那木札勒

尔默特那木札勒(,)藏族,西藏江孜人,清朝西藏郡王。颇罗鼐次子。柯劭忞等,清史稿·列传九十九.

新!!: 清朝和珠爾默特那木札勒 · 查看更多 »

班第

班第(;),博爾濟吉特氏,蒙古鑲黃旗人,清朝官員。 官學生出身,歷任內閣學士、兵部侍郎、湖廣總督、兵部尚書。雍正至乾隆年間,三度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乾隆十一年,署山西巡撫。十五年,補拉布敦之缺任駐藏大臣。十七年,轉西寧辦事大臣。十八年,奉旨接替阿里袞署兩廣總督。1755年为定边将军,领兵西征准噶尔。定邊左副將軍阿睦尔撒纳反叛后,班第在撤出伊犁时被准噶尔叛军包围,自刎殉国,諡義烈。.

新!!: 清朝和班第 · 查看更多 »

琥珀

琥珀是松科松屬植物的樹脂化石,並非樹的汁液,其狀態透明似水晶,色澤如瑪瑙。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它的美就被人們讚譽。琥珀能製成各種裝飾品,是從古至今備受重視的寶石。"Amber" (2004).

新!!: 清朝和琥珀 · 查看更多 »

理藩院

藩院(z)是清朝時處理外藩事務的部門,始創於清朝皇太極年間,在順治年間由附屬於禮部改為獨立部門,並在清初至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前兼領對俄羅斯事務。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清末新政中因改革官制,理藩院改爲理藩部。在清亡後,再無藩屬的概念,理藩部被撤銷。.

新!!: 清朝和理藩院 · 查看更多 »

琉球

琉球(rm|kukuzi.

新!!: 清朝和琉球 · 查看更多 »

琉球国

琉球国(),又稱琉球王國,是琉球历史上第一尚氏王朝和第二尚氏王朝两个朝代的统称和共有国号,也包括早期三山时代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作为其共同的对外自称)。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臺灣和九州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朝贡,遭日本薩摩藩入侵後也向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諸島外部勢力的入侵,特別是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萨摩藩的入侵以後,萨摩藩控制并干涉了琉球国的內政。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871年,日本在全國實施廢藩置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1872年,琉球國被改設為琉球藩。1879年3月11日,日本兼併琉球,廢除琉球藩,編入鹿兒島縣;同年,以琉球之地設置沖繩縣。.

新!!: 清朝和琉球国 · 查看更多 »

礼部

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時開始設立,在《周礼》中相当于春官,其長官禮部尚書,有时以“大宗伯”为代称。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禮部,其首長為禮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禮部改稱禮曹,首長改稱禮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禮部的機構。.

新!!: 清朝和礼部 · 查看更多 »

神机营

机营是明朝京城禁衛軍三大營之一(其餘兩營為五軍營及三千營),是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

新!!: 清朝和神机营 · 查看更多 »

祭天

祭天是古代出于对天的敬畏,为了战争、祈穀、祈雨等与农业相关的祈求,而對天帝之原始崇拜。进入封建社会后,多由君主或者各级諸侯领主下令修建不同规格的的祭坛或神廟,以用于祭天。在中国史上,由于被「天圆地方」的观念影响,祭坛往往为圆形,象征天的形状,又被称为圜丘。一開始,有祭天之權者多半為貴族,平民只能祭拜各鄉土神,不能享有祭天之權,直到民間信仰逐漸演變,平民方能祭天。.

新!!: 清朝和祭天 · 查看更多 »

祭孔

祭孔是对孔子的祭拜活动,是發源於中国,並傳播至東亞文化圈和海外华人儒教傳統。.

新!!: 清朝和祭孔 · 查看更多 »

祖古

古(),又譯為朱古、朱沽、祖固,藏语中对藏傳佛教轉世修行者的稱謂。蒙語稱為呼畢勒罕(),或尊稱為呼圖克圖()。已接受轉世認證,但是尚未成年的祖古,通常被稱為靈童。等到他們成年,接受坐床儀式之後,就可成為正式的祖古。 在西藏,祖古通常會被冠上仁波切的尊稱,但是在意義上,兩者有所不同。漢語習慣以活佛或法王作為祖古的尊稱。.

新!!: 清朝和祖古 · 查看更多 »

祖先

先是與後代相反的概念。然而,很多時候所指的祖先,通常都是最少隔幾代,年代久遠的則稱為遠祖。在很多父系社會,狭义的祖先一词只代指父親那邊的祖先。 如果兩個人有共同的祖先,即是代表他們有血緣關係。在演化論上,幾個物種有同一演化祖先,它們便是該祖先物種的後代。 中国古代尊称去世祖先为“皇”,如皇考(对亡父的尊称)、皇姑(对丈夫亡母的尊称)、皇祖(远祖,称高祖以上的祖先)、皇舅(女子称丈夫的亡父)等。 很多文化均有敬仰祖先的傳統,不論死活也要表現恭敬。有些民族還有祖先拜祭的習俗(如清明掃墓、祭拜神主),以維繫整個家族及社會秩序。.

新!!: 清朝和祖先 · 查看更多 »

祖先崇拜

先崇拜,或稱祭祀祖先、祖靈信仰、敬祖、祭拜祖先、拜公妈,是指一种,供奉、祭祀祖先,類似宗教儀式與习惯的行為。基于死去的祖先仍然深深存在後人心中,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有影响的信仰。俚語俗話說「吃菓子拜樹頭、飲泉水思源頭」。 在大部分不同文化中,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不太一样,对神崇拜大多是希望祈求一些利益,但人们对祖先的信仰,并不仅仅是希望祈求一些好处,也是表达亲情或者對先人的尊敬。儒教文化将祖先当作神灵一样崇拜。受此影响,一般中国人除了敬祖外,还希望受到祖先神灵的庇佑,“祖先保佑”一样是最常见的祈福语。.

新!!: 清朝和祖先崇拜 · 查看更多 »

福州市

福州市(ipa(福州話讀音)),別稱榕城、三山、左海、闽都,简称榕,是中華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当地居民以汉族的福州族群为主,母语为闽东语福州话。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新一线城市。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 福州是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自宋代起福州的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当时产生进士、状元和两院院士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在近现代史上,福州是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这裡的习俗、文化、传统艺术、建筑形式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福州还是300多万海外华人的祖籍地,为福建一大侨乡。 2017年福州辖6区1县级市5县,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常住人口757万人。.

新!!: 清朝和福州市 · 查看更多 »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又名马尾船政局,1866年(清同治五年)8月19日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设立。9月左宗棠改任陕甘总督,推荐由沈葆桢任總理船政大臣执掌船政局事务。初期委任法国人为监督,并且雇佣法国技师和工头。 福州船政局设有铁厂、马尾造船厂和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新式造船厂,也是清朝政府经营的最大的造船厂,为洋务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从1866年到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共制造各种船舶约40艘。 1918年初,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海军部在福建船政局马尾造船厂内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厂——海军飞机工程处,从事水上飞机制造,同时监管海军飞潜学校的教学工作。 辛亥革命后的1926年,改称海军马尾造船所。抗日战争时受到严重破坏,生产停顿;战后由国民政府接收。.

新!!: 清朝和福州船政局 · 查看更多 »

福康安

福康安( a;),字瑶林,富察氏,清满洲鑲黄旗人。清高宗孝贤皇后侄,大學士傅恒子。.

新!!: 清朝和福康安 · 查看更多 »

福建

#重定向 福建省.

新!!: 清朝和福建 · 查看更多 »

福建省

福建省(Hók-gióng;Hok-kiàn;Fuk-kien),簡稱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沿海的一个省,省会福州。东西最寬約為480公里,南北最長約為53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東北與浙江省毗邻,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东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福建省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建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福建的大陆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福建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章《综合》:基本省情 福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0位,是中國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共31.26平方公里、平潭片区共4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共43.78平方公里),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后,中国第二批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福建旅游资源丰富,有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和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

新!!: 清朝和福建省 · 查看更多 »

福建臺灣省

福建臺灣省(v)為大清帝國在1885年至1895年間存在的一個行省,管轄原福建省的臺灣府和臺北府,一般以「臺灣省」俗稱,史稱「臺灣建省」。這是第一個專為臺灣設置的省級行政區。.

新!!: 清朝和福建臺灣省 · 查看更多 »

福建水师

福建水师亦称闽洋水师,是中國清代晚期的一支現代化海軍艦隊,由福州船政局規劃、駐防福建沿海。 1860年代,洋務運動展開,1866年福州船政局成立,福建地方官員便開始向英、法、德、美等國採購及製造小型戰艦用作巡洋緝私;後成立福建水師,負責守衛福建、台灣周邊海域。1871年54名因船難漂流到台灣的琉球人被原住民殺害,1874年日本以「保衛琉球僑民」為名派兵登陸台灣番地,引起清廷對海防的警惕,致有「海防大籌議」;直隸總督李鴻章以「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強敵」為論據上書,獲清廷採納,於是每年撥四百萬兩為經費建設新式海軍(儘管實際用在購置軍艦的款項僅為每年約一百萬兩)——其中福建水師最盛期擁有11艘戰艦。 中法戰爭期間,孤拔率領法國遠東艦隊突襲福建水師,以鱼雷擊中旗艦揚武號,使其擱淺;是役全軍共被擊沉9艘戰艦,幾乎全軍覆沒。戰後,福建水師只添補了兩艘軍艦。1891年以後,清廷緊縮開支,停止添購海軍軍械;福建水師在缺乏艦艇及經費的窘境下,已難成軍。1909年,清政府將福建水師與廣東水師、北洋水師以及南洋水師,合併重編為巡洋艦隊和巡江艦隊;獨立的福建水師就此解散。.

新!!: 清朝和福建水师 · 查看更多 »

福格

福格,冯姓,字申之,内务府汉军镶黄旗人,清朝官員,乾隆年间大学士英廉曾孙。 咸丰五年(1855年)春,福格以惠州通判在僧格林沁山东军中效力,司理营务,兼总行营发審案牍。后升山东莒州知州。 撰有《听雨丛谈》,共12卷,多記清代掌故,其中关於内务府旗鼓汉军等內容尤为翔实,对清史研究有一定裨益。.

新!!: 清朝和福格 · 查看更多 »

禮親王

和碩禮親王(a;“礼”音译“多隆乌”,意为“有礼的、端庄的”),清朝世袭宗室爵位和碩親王,十二位世襲罔替和碩親王之首。第一位和碩禮親王為代善,末代为濬銘。爵位世袭共传襲十世,十五人袭爵,三人被夺爵。从崇德元年(1636年)至清朝逊位后三年(1914年)共278年。其承序为代善、满达海、常阿岱、杰书、椿泰、崇安、巴尔图、永恩、麟趾、全龄、世铎、诚厚,历十代十五王,其中二人称巽亲王,四人称康亲王。.

新!!: 清朝和禮親王 · 查看更多 »

禅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宗门。2500年前,釋尊在靈山法會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將佛陀心印傳給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爾後才由摩訶迦葉尊者創立禪宗門派,直至第28代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方傳至中國,因禪宗的傳承不在於文字,甚至並非衣缽,而在於釋尊及代代祖師傳承下來的釋尊心印,因此非大根器者難以瞭解並繼承,故歷代幾乎都只傳大根器者,並未公開傳法,直到六祖惠(慧)能 大師一花開五葉,才有第一次普傳,五葉,也就是五個支脈,分別是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 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第一義諦、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真修實證,並將禪融入日常生活中,直到見性,也就是真正見證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惠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

新!!: 清朝和禅宗 · 查看更多 »

租借地

租借地是一國於約定期限內以租借方式,向他國取得管轄權的地區。租借國多憑以武力或不平等條約強占租借地,但出租國仍保有最後的主權,可於約定期滿後將之收回。 现代历史上的租借地很容易与一国在另一国的军事基地混淆。事实上后者的行政权和司法权仍归原主权国所有。 此行為可細分為割讓和租借兩種(稱為「租借」並不精確,因為取得國不一定要付出租金)。例如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分別由《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割讓與英國,沒有限期(兩條文使用的字眼分別為「常遠據守主掌」及「永租在案」);而新界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給英國,有明確限期(99年)。.

新!!: 清朝和租借地 · 查看更多 »

租界

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由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

新!!: 清朝和租界 · 查看更多 »

秘密建儲制

密建儲制,又稱密建儲贰、密匣立儲、儲位密建,為清朝的立儲模式,雍正帝所發明,是一種將皇帝遺詔封入密匣內,放到一個隱密的地方,一般是燕京乾清宫正殿正大光明匾額後。將來如果天子駕崩,由王侯宗室、顧命大臣等人揭匣公証,立敕書所定之儲君為帝。.

新!!: 清朝和秘密建儲制 · 查看更多 »

科学

科學(Science,Επιστή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人们习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的自然科学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和天文學。逻辑学和数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们是其它一切科学的论证基础和工具。 科学在认识自然的不同层面上设法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因此“科学”本身要求对理论要保持一定的怀疑性,因此它绝不是“正确”的同义词。.

新!!: 清朝和科学 · 查看更多 »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对于科学精神向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 按照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的演讲,“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 科學精神就是以科學方法與過程,求得「真」、「實」、「存」、「在」的價值意義。 可由發現的「存在」,於科學的過程與方法驗證,求得「真實」的價值意義」(實驗、證明、驗真、明實)。 經科學的驗證方法與過程,創造「存在」,而為科學求得「真實」的價值意義」(實證、證實)亦是。 經驗真證實、證真明實並於時空檢驗、考驗的理論,可為真理,但時間不止真理不現。真理、實現,為科學精神不斷追求的理想,過程需具寬容性及辯證性之挑戰。.

新!!: 清朝和科学精神 · 查看更多 »

科举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新!!: 清朝和科举 · 查看更多 »

科布多

科--多(),一作和卜多,原為中國清代城名,後用作地區名。雍正八年(1730年)始築科布多城(今蒙古國科布多省省會)。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科布多參贊大臣,統轄杜爾伯特部及阿爾泰山一帶諸部落。此後,科--多參贊大臣管轄的地域也被稱為“科布多”。其轄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科布多省、巴彦乌列盖省、乌布苏省大部分地區,俄羅斯與阿爾泰邊疆區东南部、阿爾泰共和國、及圖瓦共和國唐努山以南地區,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烏倫古河-額爾齊斯河以北,哈薩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東北一隅。同治三年(1864年),科布多西北的阿爾泰淖爾烏梁海被俄國割佔。1907年,分阿爾泰山一帶置阿爾泰。1912年,科布多被外蒙古軍隊佔領。1919年外蒙古撤銷自治,科布多再次由中國設官治理。1922年以後由蒙古人民黨政府統治。.

新!!: 清朝和科布多 · 查看更多 »

科布多參贊大臣

科--多參贊大臣是清代蒙古科-布-多地方的駐紮大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駐科布多城(今蒙古國科布多省省會)。宣統三年(1911年)外蒙古獨立,1912年庫倫哲布尊丹巴政權攻陷科布多城,末任參贊大臣被逐。.

新!!: 清朝和科布多參贊大臣 · 查看更多 »

程恩澤

程恩澤(),字云芬,號春海,安徽歙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詩人,進士出身。 程昌期之子。乾隆五十年生。師從凌廷堪,於金石、書畫、醫算,無不涉及。程恩泽與祁寯藻是宋诗派代表人物,其影響及於同光体詩人。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官貴州學政、侍讀學士、內閣學士,官至戶部侍郎。道光十七年,充经筵讲官,是年夏天中暑,逾月病重,七月二十九日卒。.

新!!: 清朝和程恩澤 · 查看更多 »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學的一派,又稱性理學,有時會被简称為理学,與心學相對。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祂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上帝等),而且祂是善的,祂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 如果無法收斂私欲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人(儒家最高修為者,人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於世間。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時完全進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時人欲已融入進天理中(滅人欲,不是無欲,而是理欲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毋”變成“無”),則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偏離天道了。 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通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

新!!: 清朝和程朱理学 · 查看更多 »

穆彰阿

彰阿(p;),字子樸,號鶴舫,別號雲漿山人,郭佳氏,滿洲鑲藍旗人。.

新!!: 清朝和穆彰阿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新!!: 清朝和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章學誠

學誠(),清代史學家、思想家。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

新!!: 清朝和章學誠 · 查看更多 »

章京

京(p),清朝武官的一种,另外四品文书官员也称“章京”。.

新!!: 清朝和章京 · 查看更多 »

章嘉呼图克图

嘉呼图克图(;),也稱為章嘉活佛、張家活佛,藏传佛教内蒙古地区最高活佛,与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并称为蒙古两大呼圖克圖(活佛)。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齐名的藏传佛教的四大领袖之一。.

新!!: 清朝和章嘉呼图克图 · 查看更多 »

立憲運動

立憲運動是中國清朝政府繼洋務自強運動(1861年-1895年)、維新運動(1898年)之後推動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國成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

新!!: 清朝和立憲運動 · 查看更多 »

第巴

巴,又称第悉()、第司、牒巴,藏语中酋长、头目、首领的意思。 明朝特指帕竹政权的阐化王。清朝前期,和硕特蒙古固始汗和他的继任者商同达赖喇嘛任命第巴,作为甘丹颇章的执政者。共八任:索南群培、陈列嘉错、罗桑图道、罗桑金巴、桑结嘉错、阿旺仁钦、隆素巴、达孜巴。1721年,清朝改设噶伦执政,废除第巴政权。达赖、班禅属下的执事官和地方官也有称为第巴的。.

新!!: 清朝和第巴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又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是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至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期间,清朝和英国因為港脚商人以飞剪式帆船在广东沿海武装公开贩运鸦片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道光十九年 (1839年) 清帝國钦差大臣林則徐奉道光皇帝圣旨於广东东莞收繳鴉片,先於虎门销烟,接着道光帝下旨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而发起战争。战争以英国远征舰队炮击广东九龙为起点,最后以清朝失败,及以签订《南京条约》告終。这场战争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闭关大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

新!!: 清朝和第一次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清朝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次鴉片戰爭(Second Opium War;Seconde guerre de l'opium)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是公元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英國與法國欲谋取在华更大利益,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为导火索,组织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戰爭;又被英国人称为「亞羅號戰爭」(Arrow War)、「英法對華遠征」(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英中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此次戰爭時值不列顛群島的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時期、法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以及中國的清朝咸豐時期。.

新!!: 清朝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金川之戰

二次金川之戰爆發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莎罗奔之孙索诺木擊殺革布什扎土司,小金川土司僧格桑趁機攻打鄂克什和明正土司。乾隆帝命大学士温福为定边将军,與豐昇額副将军率軍前往征讨。十二月,清军兵分两路进攻金川,最初,清军进展顺利,温福军由西路,進攻巴郎拉、达木和巴宗。另一主将桂林在南路失利,南路副将薛琮,恃勇轻进,在黑龙沟被包圍,薛琮向桂林处求救,桂林竟逗留不進,薛琮全军陷没。桂林遭到免職,由阿桂接掌南路,十一月阿桂夜渡激流,很快攻克美都喇嘛寺。僧格桑留老父泽旺於病床,攜及妻妾數人退入大金川,尋求索诺木的協助。 三十八年夏,阿桂与温福、丰昇额會師於美諾官寨(今小金县城)後開始進攻索诺木。溫福至木果木,索诺木指揮小金头人突袭温福大营,斷登春糧道,温福戰死,清军被迫撤退,小金川與美諾等相繼陷。乾隆帝又增派援軍協助前方,阿桂很快的收復小金川。乾隆三十九年兵分三路向大金川进攻,大金川多處筑垒设隘,阿桂大小数百战,击破敌垒无数。乾隆四十年七月,清軍进抵勒乌围,又攻上博瓦山,海兰察再率死士六百人攻破那穆山,此時勒尔围無險可守,索諾木毒殺僧格桑,獻屍請降,阿桂不准。四十年八月十五日夜,清軍發動總攻勢,激战至次日黎明,攻破大金川勒烏圍官寨。索诺木退守堡寨噶尔崖。清兵於十二月合圍噶拉衣,切断其水源,以大砲日夜轰擊,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索诺木之母出降。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城中食尽,索诺木偕其祖莎罗奔及部隊二千餘人出降。第二次金川之战结束。.

新!!: 清朝和第二次金川之戰 · 查看更多 »

策妄阿拉布坦

妄阿拉布坦(;来自;),亦稱策妄阿喇布坦、策旺阿拉布坦或策妄阿那布坦,蒙古准噶尔部首领。.

新!!: 清朝和策妄阿拉布坦 · 查看更多 »

策棱

棱(;v;),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台吉,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世孙,曾祖父图蒙肯。.

新!!: 清朝和策棱 · 查看更多 »

筆帖式

帖式(z),滿語音譯,意為書記,是清朝滿人專屬官職之一,此官職配置於朝廷或地方的輔助部門,品等為正六品至正九品。該官職主要從事工作為負責翻譯漢、滿章奏與文書抄寫,清初還負責奏章滿漢文間的校注。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新!!: 清朝和筆帖式 · 查看更多 »

管棆

管棆(),字據梧,又字青村。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

新!!: 清朝和管棆 · 查看更多 »

算经十书

《算经十书》是指中国汉、唐时期遗留下来的十部重要数学书籍的一个总称。明初严恭在《通源算法》称之为“十经”,明末程大位《算法统宗》称之为“十书”。清代戴震校勘,交亲家曲阜孔继涵在1777年刻印的微波榭本最早采用《算经十书》这个统称。近代,1963年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包括《周髀算经》(简称《周髀》)、《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附录《数术记遗》、《夏侯阳算经》。1998年郭书春,刘纯校点的《算经十书》,次序依照钱宝琮校点本。这十部书虽不能概括中国汉唐时期的全部数学知识,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古代先贤的理论成就。.

新!!: 清朝和算经十书 · 查看更多 »

米喇印

米喇印(?~1648年),回族,甘肃省甘州(今甘肃张掖县)人。明朝末年驻防甘州的军官,清朝统一甘肃后,于甘肃巡抚张文衡帐下任副将,驻守甘州。 因在甘州起兵反清失败,于顺治五年被清朝将领张勇于水泉今(今甘肃永昌水泉子村)所杀,战死沙场。.

新!!: 清朝和米喇印 · 查看更多 »

米思翰

米思翰(z;),富察氏,满洲鑲黄旗人,清初重臣,歷任內務總管、禮部侍郎、戶部尚書。.

新!!: 清朝和米思翰 · 查看更多 »

納蘭明珠

明珠(z;),纳兰氏,字端範,清朝康熙时期重臣。满洲正黄旗人。.

新!!: 清朝和納蘭明珠 · 查看更多 »

紡織

紡織原是紡紗(英语:spinning)與织布(weaving)两道生产工序的合称,现在指将纺织纤维等纺织材料加工成产品的过程。.

新!!: 清朝和紡織 · 查看更多 »

索尼

索尼公司(ソニー株式会社,Sony Corporation)是源自日本的跨國綜合企業,以研製電子產品為主要事業,經營領域橫跨消費性電子產品、專業性電子產品、遊戲、金融、娛樂及養老院等,擁有全世界的品牌知名度。其最早前身為1946年5月創立的「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由擁有技術研發背景的井深大與擅長公關、行銷的盛田昭夫共同創辦,目前由遊戲部門出身的平井一夫與其經營團隊共同領導。總部位於東京都港區港南的(Sony City)。 索尼原以「新力」及「新力牌」做為港臺等地的中文譯名,由於臺灣亦有印章公司使用此名稱,因而改為已經於中國大陸通用的「索尼」,並於2009年4月1日統一使用,以更接近原始使用羅馬字拼寫的「SONY」的發音。.

新!!: 清朝和索尼 · 查看更多 »

索尼 (人物)

#重定向 索尼 (清朝).

新!!: 清朝和索尼 (人物) · 查看更多 »

索伦部

索伦部(v)是清代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數民族的统称,有時特指鄂溫克族。他们共同信奉萨满教,具有相互联姻的近亲关系。「索伦」是达斡尔人对鄂伦春人的稱呼,意为“生活在山林的人”,因鄂温克人英勇善战,所以其周边部族同被称为索伦部。索伦部并非一个具體民族,而是生活在東西伯利亞、外興安嶺、中國東北周边各通古斯系民族的统称,很多索伦人在清朝进入了满洲八旗而成为了满族,其他的索伦人编入布特哈八旗和索伦八旗。著名人物有乾隆時期的海蘭察。.

新!!: 清朝和索伦部 · 查看更多 »

索額圖

索額圖(z,),赫舍-里-氏,號愚庵,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

新!!: 清朝和索額圖 · 查看更多 »

紫禁城

#重定向 故宫.

新!!: 清朝和紫禁城 · 查看更多 »

紀昀

纪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慶十年二月十四日,即),字晓岚,又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晓岚。清代直隸獻縣(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卒谥文达。 纪昀文采超群,與同時代江南的袁枚齊名,時稱「北紀南袁」。.

新!!: 清朝和紀昀 · 查看更多 »

綠營

綠營是清朝的正規軍,由漢人編成,部分是為滿足京衛滿族生計,被強制出旗的漢軍旗人、下五旗旗鼓包衣、開戶人、抱養民子、旗下家奴。主要負責彌補八旗的不足和守衛國土。這些漢軍因使用綠色軍旗,故稱為綠營。在清朝大部分的時間裡它都是清軍的主力。.

新!!: 清朝和綠營 · 查看更多 »

總兵

總兵,正式的名稱為總兵官,為中國明清兩朝的武官官職軍階名稱,實施期間約為14世紀末至20世紀初。該名稱於明朝為武職虛銜差遣,由勳爵兼任,公侯超品;相對文官虛銜為總督,為部堂官的差遣。清朝則通常為正二品;比敘今之軍長。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新!!: 清朝和總兵 · 查看更多 »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a),簡稱總理衙門,是清朝後期自強運動中所設立的外交事務衙門機構。在晚清的外交事務以及推動現代化事務上發揮了作用。.

新!!: 清朝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 查看更多 »

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

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是清代新疆回部地方的駐紮大臣,“總理回部各城事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始置,因其駐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市)辦事,故稱喀什噶爾參贊大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總理回疆事務”。乾隆三十年(1765年)移駐烏什。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復移駐喀什噶爾。道光十一年(1831年)改葉爾羌辦事大臣為參贊大臣,喀什噶爾參贊大臣降為領隊大臣。同治三年(1864年)以後,因同治新疆回亂和阿古柏之亂而空缺。光緒九年(1883年)裁撤參贊、辦事大臣,置知府、知州,次年設立新疆省。.

新!!: 清朝和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 · 查看更多 »

繆沅

繆沅(),字湘芷,江南泰州人。清朝官員、詩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参加己丑科礼部会试。考官是李光地、张廷枢。考题《知者乐水》、《今夫天斯》、《孔子之谓》。中进士及第第三人,授编修,官至刑部侍郎。工於詩,黄昆圃稱:“湘芷古诗上凌鲍、谢,七言则元、白、钱、刘抗行无让。”有《余园诗钞》。 有子繆集,雍正二年進士。.

新!!: 清朝和繆沅 · 查看更多 »

红楼梦

《紅樓夢》,中國古典長篇章回小說,是中國四大小說名著之一。《红楼梦》书内提及的別名,还有《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緣》;故事是從女媧補天時所剩下的一塊石頭講起,因此又名《石頭記》。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题为《红楼梦》(甲辰梦序抄本)。1791年在第一次活字印刷(程甲本)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成为通行的书名。 原本前80回尚存。全本回數問题有兩说:据脂砚斋批语,應少于114回;而据高鶚、程偉元的版本,共120回。後來高鶚、程偉元取得后40回稿,並整理印行,即為目前較通行的120回全本。 程偉元稱,自己經過多年收集,重金購得《紅樓夢》後四十回殘稿,並對不連貫的地方進行補綴。於1791年和1792年印行一百二十回《紅樓夢》。一百多年間,《紅樓夢》以此流傳,受到讀者歡迎。 從1920年代開始,胡適「大膽假設」,認為後四十回非曹雪芹著,並提出高鹗续書後四十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认为後四十回是无名氏续,高鹗、程伟元整理。另外周汝昌则认为《红楼梦》原著共108回,现存78回,后30回迷失。 《红楼梦》被评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在20世紀,《紅樓夢》是中國最受重視的一部文學作品。因为其不完整,加上作者曹氏已亡故,所述內容又鉅細靡遺,結局設定更是超乎尋常,留下许多谜团引人探究,也构成了一门学問——红学。自胡适作《红楼梦考证》以来,一般认为曹雪芹以其家族的命运投射在《红楼梦》一书。.

新!!: 清朝和红楼梦 · 查看更多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納喇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學者。.

新!!: 清朝和纳兰性德 · 查看更多 »

續三通

續三通,是《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這三部書的總稱。.

新!!: 清朝和續三通 · 查看更多 »

经济

經濟是指一定範圍(國家、區域、等)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與關係的系統之總稱。另一涵意是隐藏的不平等的欲望交换,經世濟民是和諧的分配不平等化。而研究經濟問題、探討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經濟現象成因的社會科學即稱為經濟學。.

新!!: 清朝和经济 · 查看更多 »

绥芬河

绥芬河(Razdolnaya)是流经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的一条跨界河流,发源于中国吉林省东部,流经黑龙江省东宁市,最后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南部注入日本海的阿穆爾灣。河流全长443千米,流域面积17321平方千米。其中,中国境内河长258千米,流域面积10069平方千米。.

新!!: 清朝和绥芬河 · 查看更多 »

维吾尔语

维吾尔语(维吾尔文:;拉丁维吾尔文:Uyghur Tili;西里尔维吾尔文:Уйғур тили),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维吾尔人所说的语言。现在中国境内官方的维吾尔文(UEY——Uyghur Ereb Yëziqi)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同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拉丁维吾尔文(ULY——Uyghur Latin Yëziqi)作为补充。原苏联境内的维吾尔语使用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基里尔维吾尔文(USY——Uyghur Siril Yëziqi)。 維吾爾語与乌兹别克语差别很小,二者对话完全无需翻译。这兩種語種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的两大方言,這兩個民族的文化也緊密相連。.

新!!: 清朝和维吾尔语 · 查看更多 »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新!!: 清朝和缅甸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清朝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西部

美國西部(Western United States)泛指美國西部各州。由於美國自建國以來疆域多次向西擴展,因此美國西部的定義也隨著時代而變化。一般多以密西西比河作為美國東西部的分界線。如果采用廣義的定義,美國西部占去了美國一半以上的領土。美國西部包括了自路易西安納購地中獲得的土地、1818年自英國獲得的土地、德克薩斯州加入美國時的土地、1846年自英國獲得的土地、1848年墨西哥割讓予美國的土地及蓋茲登購地中獲得的土地。 美國西部本身又可再細分為不同的地域。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加利福尼亞州、新墨西哥州、內華達州、俄克拉荷馬州、德克薩斯州及猶他州又被視為美國西南部。而蒙大拿州、懷俄明州、愛達荷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則是美國西北部。 此外,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州三州位於太平洋沿岸,又稱為美國西岸。.

新!!: 清朝和美國西部 · 查看更多 »

美洲

美利堅洲(英文:Americas),简称美洲,位于西半球,自然地理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面積達4254.9万平方公里,佔地球地表面积的8.3%、陆地面积的28.4%。人文地理则将之分为盎格鲁美洲(大多使用英語)和拉丁美洲(大多使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美洲地区拥有大约9.5亿居民,占到了人类总数的13.5%。 最早发现并移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是东亚人后裔,迁徙时间至晚约在一万年前。多数原住民已经被欧洲移民有组织屠杀,已经不是主要居民。对于欧洲人来说,美洲最初并不为所知,后被航海家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並误认为是印度,以致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流传之今。后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的名字命名,并沿用至今。 最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向美洲移民,后来荷兰、英国、法国也向那里移民。1776年,美洲诞生第一个西方殖民独立国家——美国。.

新!!: 清朝和美洲 · 查看更多 »

義勇

#重定向 義民信仰.

新!!: 清朝和義勇 · 查看更多 »

羅澤南

羅澤南(),字仲岳,號羅山,湖南湘鄉石牛灣洲人,晚清著名程朱派經學家、理學家,官至浙江甯紹台道布政使,加布政使銜。湘军缔造人之一,门下李續賓、李續宜、曾国荃、曾国华、蔣益澧、王錱皆為湘军大将。罗泽南为湘军早期名将,儒生统兵的代表人物,临阵审时度势且冲杀在前,与塔齐布并称「塔羅」。咸丰六年,战死于武昌城外,诏依巡抚例议恤,谥忠节。.

新!!: 清朝和羅澤南 · 查看更多 »

翁方綱

翁方綱(),字忠敘,一字正三,號覃谿,晚号苏斋,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新!!: 清朝和翁方綱 · 查看更多 »

翰林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歷朝歷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新!!: 清朝和翰林院 · 查看更多 »

猛哥帖木兒

#重定向 猛哥帖木儿.

新!!: 清朝和猛哥帖木兒 · 查看更多 »

烟草

烟草主要是指红花烟草(Nicotiana tabacum)或少数黄花烟草(Nicotiana rustica),它们的乾葉可用于製造雪茄、香煙、鼻煙、烟絲、嚼煙和有味水煙等尼古丁产品,煙草有时也用于生物種植工程或成为觀賞植物,其化學成分會在一些農藥和藥物中使用。另有其它60多种烟草属植物则很少成为经济作物。 烟草原产于美洲,印第安人发现其中含有可以兴奋神经的物质,在部落会议和祭祀活动中吸食其燃烧的烟,西班牙殖民者将其带到欧洲,最早的西班牙水手回国喷云吐雾时,曾经使家乡的人大惊失色,认为他们和魔鬼打交道,但很快烟草的使用就风行全欧洲并向世界普及。16世纪时烟草才传入中国。 烟草含有尼古丁(又稱烟鹼),是一种生物碱,具有神经毒性,尤其对昆虫是致命的,但可以刺激人类神经兴奋,长期使用耐受量会增加,但也产生依赖性。烟草是許多心臟、肝臟及肺臟疾病及許多癌症的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在2008年宣佈烟草是可預防死亡原因中,單一事件的第一名。 烟草也可以用来制造杀虫剂,提取苹果酸、柠檬酸等。 现代研究证实烟草中还含有大量致癌物质,而吸煙及二手煙及三手煙更是有強烈的致癌性,甚至有「二手烟比一手烟毒」、「吸烟致死率高於許多軟性毒品」及「二手烟害是最需要優先禁止的幾種空氣污染源之一」等研究出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將烟草視為毒品,许多地方已经开始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以保护公众的健康。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在烟盒上必须印有健康忠告。中国大陸和香港的法律规定任何媒体和公共场所都不得放置香烟广告。泰国、澳大利亚、台灣、香港等国家或地區规定必须在烟盒上印刷大幅吸烟造成的危害图片,如吸烟者被损害的牙齿,吸烟者被熏黑的肺等,使吸烟者警惕以达到戒烟的效果。不丹更禁止所有烟草銷售及禁止種植菸草而成為首個無烟國家。 烟草除含有尼古丁外,還有毒​​物苯并芘、一氧化碳、睾丁蛋白等等,可导致精液质量下降,并可诱发精索静脉曲张。吸烟先使神经系统兴奋,然后又加以抑制,最后则使神经麻痹,亦可能导致勃起功能障碍。 菸草內含的尼古丁的藥效為,肌肉鬆弛劑,吸食過量會產生嘔吐現象,吸菸初期會抑制食慾,產生飽足感,但時效不長,初次吸菸者,吸入少量尼古丁,會有頭暈現象,過量者也會嘔吐,這是尼古丁普遍的副作用,一般亞洲成年人約60KG者,第一次接觸尼古丁的耐受力約為0.3mg,超量就會有以上的副作用現象,長期食用尼古丁者,會具有耐受性,後續會越來越適應尼古丁的肌肉放鬆現象,當患者停用尼古丁時,會產生肌肉緊繃現象,一般來講,如想戒菸者只需一個禮拜內完全不接觸尼古丁,就可以排除藥效的依賴,一個月後體內尼古丁完全稀釋後,就不會有藥效依賴症狀,故患者吸食菸草成癮者通常來自於心理作用,與電影節目內的"權威形象"所影響。.

新!!: 清朝和烟草 · 查看更多 »

烏魯木齊都統

烏魯木齊都統,清代官名,是駐防於新疆烏魯木齊的都統、駐紮大臣。官秩為從一品。為清代所設的四個駐防都統之一。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兵平定準噶爾,之後於烏魯木齊城置安西提標綠旗五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一月,置烏魯木齊辦事大臣,首任大臣為安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改滿兵駐防,置參贊大臣二人,由甘肅安西提督覺羅巴彥弼任。三十八年(1773年),再增置領隊大臣二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五月,裁烏魯木齊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置烏魯木齊都統、副都統各一人。以原任參贊大臣索諾穆策凌為都統。同時,改烏魯木齊同知為迪化州知州。 烏魯木齊都統統轄烏魯木齊(迪化州)及吐魯番廳、哈密廳、巴里坤、古城、庫爾喀喇烏蘇等地駐防官軍。其下有協領六人,佐領、防禦、驍騎校各二十四人。吐魯番領隊大臣、哈密辦事大臣、巴里坤領隊大臣、古城領隊大臣、庫爾喀喇烏蘇領隊大臣歸其節制。光緒八年(1882年)籌建新疆省,次年裁撤烏魯木齊都統等各處大臣。.

新!!: 清朝和烏魯木齊都統 · 查看更多 »

烏蘭布通之戰

烏蘭布通之戰是指1690年清朝與準噶爾汗國之間的戰爭。此役遏止了準噶爾汗國的进攻势头,为之后清国歼灭準噶爾汗國奠定基础。.

新!!: 清朝和烏蘭布通之戰 · 查看更多 »

烏里雅蘇臺將軍

定邊左副將軍,即烏--雅蘇臺將軍,是清代外蒙古、唐努烏梁海與科-布-多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嘉慶《一統志》烏--雅蘇臺統部,首任將軍為策凌。乾隆以後,因其常駐烏-里-雅蘇臺城(今蒙古國扎布汗省烏--雅蘇臺城),故稱烏里雅蘇臺將軍。宣統三年(1911年)末,因外蒙古獨立而終結。.

新!!: 清朝和烏里雅蘇臺將軍 · 查看更多 »

爱新觉罗氏

爱新觉罗氏(a),是清朝国姓。清朝皇室以《愛新覺羅宗譜》來記錄宗族成員。.

新!!: 清朝和爱新觉罗氏 · 查看更多 »

結社自由

结社被現代社會認為是人與生俱有的一種權利。.

新!!: 清朝和結社自由 · 查看更多 »

瑪瑙

玛瑙是石英的一种隐晶质变体,其特征是质地细腻且色彩鲜艳。尽管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新!!: 清朝和瑪瑙 · 查看更多 »

璦琿條約

《璦琿條約》又称《愛琿城和約》,大清朝廷遣黑龍江將軍奕山於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当时俄国使用的儒略历1858年5月16日)和俄罗斯帝国在璦琿(今黑龙江省黑河)簽定的條約,该条约令中国完全失去了对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俄共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放棄领土所有權最多的条约。此条约当时未经清政府批准,后来在《中俄北京条约》确认。条约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台灣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清朝和璦琿條約 · 查看更多 »

瓦剌

剌(;卫拉特语:Өөрд;英语:Oirat)是西部蒙古族,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瓦剌()、清朝稱卫拉特、漠西蒙古等,意即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西的蒙古族。 厄鲁特()本是瓦剌的一部,但在清朝文献中也用来泛指瓦剌。 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瓦剌为主)。「瓦剌」的意思是「森林之民」或「邻近者」。.

新!!: 清朝和瓦剌 · 查看更多 »

瓷器

瓷器,也作磁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需经过高温(约1200℃–1400℃)的窯內烧製。 瓷器最早出现于三国魏晋或隋唐(目前有争议),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窯爐內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而產生不同色彩,即窯變。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 原料纯净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时,会发出类似金属相撞的清脆声音。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中国特产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过各种贸易管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新!!: 清朝和瓷器 · 查看更多 »

瓜分中國

分中國又称瓜分清朝、瓜分風潮,是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取得特權與租界的一連串事件。1896年沙俄以迫日歸還遼東半島有功,誘迫清政府簽《中俄密約》,內有將東三省的鐵路(東清鐵路中東線)修築和經營權給俄國、戰時開放使用港口等條件,在此之後引發列強爭相迫使清朝劃出勢力範圍、租界與租借地的事件,但因美國的疑慮,引發列強之間矛盾而終止。.

新!!: 清朝和瓜分中國 · 查看更多 »

田文鏡

文鏡(),清世宗時大臣。原籍漢軍正藍旗,後入正黃旗。.

新!!: 清朝和田文鏡 · 查看更多 »

甲午战争

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稱清日戰爭,國際通稱First Sino-Japanese War,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进行的一場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大清戰敗,並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新!!: 清朝和甲午战争 · 查看更多 »

申报

《申报》(Shun Pao)为近代中國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原先全称《申江新报》,创刊于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为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后,因《申报》为中国国民党党产而宣布停刊。前后总计经营77年,共出版25600期。.

新!!: 清朝和申报 · 查看更多 »

甘薯 (薯蕷屬)

薯(學名:Dioscorea esculenta)是薯蕷科薯蕷屬的植物。.

新!!: 清朝和甘薯 (薯蕷屬)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清朝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甘蔗

蔗是禾本科的单子叶植物,为甘蔗属(学名:Saccharum)的总称。甘蔗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且可提煉乙醇作為生質能源。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出产甘蔗,最大的甘蔗生产国是巴西、印度和中国。中国最常见的食用甘蔗为中国竹蔗。.

新!!: 清朝和甘蔗 · 查看更多 »

电报

电报是通信业务的一種,在19世紀初發明,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電報大為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20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撥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隨著傳真機的廣泛使用,電報機現已式微。.

新!!: 清朝和电报 · 查看更多 »

焦循

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扬州府甘泉縣(今揚州邗江黃玨鎮)人。以《孟子》及《周易》研究見--。.

新!!: 清朝和焦循 · 查看更多 »

焉耆府

焉耆府,清朝的府。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升喀喇沙尔厅置,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属新疆省。辖境相当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1913年降为县。 Category:新疆的府 Category:巴音郭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898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1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清朝和焉耆府 · 查看更多 »

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是發生於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琉球王國船難者因擅闖台灣原住民領地而遭到出草,日本因而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清日兩國的外交折衝。在日本,这次事件被稱為「--」或是「--台之役」。這起事件這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向對外用兵,也是清日两國在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外交事件之一。.

新!!: 清朝和牡丹社事件 · 查看更多 »

牡丹江

牡丹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松花江右岸支流,河名系满语“穆丹乌拉”(z)的转译音,意为“弯曲的江”。发源于吉林省敦化市,于黑龙江省依兰县注入松花江,全长725千米。現今牡丹江取代長城,成為冬小麥種植的北界。.

新!!: 清朝和牡丹江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

物理學(希臘文Φύσις,自然)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以及它們彼此之間交互作用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假說)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通過創建新理論與發展新科技,物理學對於人類文明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例如,由於電磁學的快速發展,電燈、電動機、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纷纷涌现,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於核子物理學日趨成熟,核能發電已不再是藍圖構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的脆弱渺小。.

新!!: 清朝和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盟()又称艾马克,为清代蒙古地区特有的监察机构,与旗形成盟旗制。至民国时,与旗演变为内蒙古地区特有的行政区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成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的地級行政區单位。各盟不设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管理机构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各盟工作委员会和各盟行政公署。盟下辖区域包括若干个县级行政区(县、旗、县级市)。.

新!!: 清朝和盟 · 查看更多 »

直隶

隶,中国明、清兩朝的行政区划名词,原意指直屬中央之地。明代直隶地区的府州由中央直接管理,为直辖区,不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终明一代,直隶地区共有南北两片,稱為南直隸、北直隸,簡稱南直、北直,俗稱南京、北京(南京亦可特指應天府,北京亦可特指順天府),雅稱南畿、北畿。與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合稱為「兩直隸十三布政使司」、「兩京十三省」或「十五省」。.

新!!: 清朝和直隶 · 查看更多 »

直隸州

州,中國明代、清代時的行政区划。在明朝時,與府同級,受省(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兩者之下管轄縣,但明代的府也會管「散州」(此為延續元制),而明代散州底下仍可轄縣。所以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究竟是「三級制」還是「四級制」尚有爭議。 清朝行政區劃制度中,直隸州在省之下,與府和直隸廳同級。就層級而言,直隸州與府的等級很接近,其知州、州同、州判等官員的品級也都與府官接近,且府和直隸州都轄縣(但不是所有直隸州都轄縣,如福建台灣省臺東直隸州就不轄縣),但直隸廳則多數都不管轄縣。 清朝制度規定,直隸州、散州州衙所在地本身為州直轄地,不設縣份,但可管鄰縣。譬如,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昇廣東省潮州府程乡县為嘉應直隸州,此時,原有的程鄉縣就必須裁撤,成為州衙的直轄地,而长乐县(今五华縣)、兴宁县、平远县、镇平县(今蕉岭縣)四縣劃歸嘉應州管轄。以此類推清朝全國內地各省的其他直隸州,也是如此。 清代直隸州可稱為「某直隸州」(為與散州相區別),亦可徑稱為「某州」。 1912年,直隸州制度廢除,則原有州直轄地須設新縣。一般是直接把“州”字改成“縣”字,作為新縣名。前述之嘉應州則較特殊,是先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恢復古稱梅州,1912年州直轄地改為梅縣。.

新!!: 清朝和直隸州 · 查看更多 »

直隸廳

#重定向 厅 (行政区划)#直隸廳.

新!!: 清朝和直隸廳 · 查看更多 »

直隸總督

總督(v),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清朝9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直隸的軍民政務,总督署驻直隶省保定府城(今保定市莲池区)。而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因此直隸總督被稱為疆臣之首。直隸總督例兼兵部右尚書右都御史,可直接上奏皇帝。.

新!!: 清朝和直隸總督 · 查看更多 »

盛世

盛世,意即兴旺繁盛的时代,規模小的盛世又称为治世。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常被描述为太平盛世。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存在盛世时期,如汉朝和唐朝的盛世常被合称为漢唐盛世等。 雖然盛世主要是用来形容中国历史上政權的兴旺时期,但有时亦将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国力强大时期的外国称为其盛世期,如对19世纪的大英帝国之形容等。 与盛世相关的概念还有中興(有时中兴亦会算作盛世延續),指政權在經歷一段長時間後克服了當時環境的巨大壓力,使國家社會從衰退中恢復的情況。与盛世相反的则是乱世,后者与戰爭、民變和政變關係密切。但亂世之中往往會有英雄出現並把國家帶入盛世,創立新政權。.

新!!: 清朝和盛世 · 查看更多 »

盛京三陵

盛京三陵或關外三陵指早期的三个清朝皇家陵寝,即辽宁省沈阳市郊的清福陵、清昭陵和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的清永陵。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新!!: 清朝和盛京三陵 · 查看更多 »

白糖

白糖(又稱白砂糖)是日常生活中最廣泛使用的食糖,含蔗糖95%以上的结晶体,比绵白糖含水率低,结晶颗粒较大,經過精煉及漂白而製成,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也是最常用的甜味剂,日常生活所指的「砂糖」通常指傳統無脫色工序的棕色砂糖或稱赤砂糖。.

新!!: 清朝和白糖 · 查看更多 »

白蓮教

白蓮教,是跨越多个中國史上朝代的一個秘密民间宗教组织,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包括彌勒教在内的其他组织的内容,但一般认为主源是源于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茅子元創立的佛教淨土宗分支白莲宗。因其教徒禁食葱乳,受持五戒,不杀生不饮酒,其派神職人員不出家,多娶妻生子,常被視為附佛外道和邪教而遭朝廷查禁。白蓮教作为一個秘密民间宗教组织,在历史上发动多次民变,屡次受到镇压。 在元朝時,白莲教与明教、红巾军、彌勒信仰有關。元末白蓮教和明朝建國的關係亦有專書介紹。在明朝以後,接受了羅思孚的「無生父母」思想,成為了羅教系統的秘密宗教。.

新!!: 清朝和白蓮教 · 查看更多 »

白晋

《中國現況圖像》文官與武官 白晋(Joachim Bouvet,) ,一作白进,字明远,原名若阿基姆·布韋,耶稣会法国传教士。 白晋出生于法国利曼,1678年加入耶稣会,1684年受法王路易十四选派出使中国传教,出发前被授予“国王数学家”称号,入法国科学院为院士。同行者有:洪若翰、刘应、塔夏尔、李明和张诚。 1685年3月3日,使团自布雷斯特起航,途经暹罗时,塔夏尔被暹罗国王留用。其余五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抵达浙江宁波。因海禁未开,洋人不能深入内地,清政府令其回国。但经南怀仁说明他们为法王所遣,精于天文历法。次年入北京,白晋与张诚为康熙留用,随侍宫中,其他三人回浙江。白晋为康熙讲授欧几里得几何。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派遣白晋为使出使法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白晋、雷孝思等传教士,奉帝命测绘中国地图;白晋才出京门,因座马受惊,跌落马下,腰痛不能继续前行,留陕西神木县养病,後返北京休养,集各传教士所绘分图,汇成全中国总图。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赐名为《皇舆全览图》。.

新!!: 清朝和白晋 · 查看更多 »

百齡

齡(v,),中國清朝官員,姓张,字菊溪,汉军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 嘉庆九年九月十四,由云南布政使升任廣西巡撫。嘉庆九年十一月二十九(1804年12月30日),同广东巡抚互调。於1809年2月20日-1811年2月16日期間,奉旨接替永保擔任兩廣總督,以武力和诱降结合的手段,瓦解了张保仔等海盜。后调两江总督,于嘉庆二十年镇压秘密会一方荣升。 卒谥文敏。有《守意龛集》。.

新!!: 清朝和百齡 · 查看更多 »

花生

花生(学名:)是双子叶植物纲豆科的一种植物。又称--、落生、落、地豆、豆仁、落地松、長生果、长果、果子。客家话以及粤西地区称为番豆。福建閩南話及台灣稱為塗豆,常俗寫作「--」(中国大陆也有「--」一词,但是多数情况指的是馬--鈴薯),--种仁称--,简称土仁。中国早年以及日本称其长生果,俗稱唐人豆或南京豆,欧洲一些国家称它为中国坚果。.

新!!: 清朝和花生 · 查看更多 »

芜湖市

芜湖市(普通话:Wúhú Shì;芜湖话:Vúhú S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城区位于长江南岸,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南京都市圈组成城市之一,人口构成主要为汉族,市区通用芜湖话,部分地区使用吴语等。芜湖自古享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孙中山称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

新!!: 清朝和芜湖市 · 查看更多 »

隆科多

隆科多(z;),清朝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重臣。.

新!!: 清朝和隆科多 · 查看更多 »

隆武帝

明紹宗朱聿鍵(《思文大纪》,頁21-22),或稱隆武帝,小字長壽,南明第二任皇帝,原為唐王,為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與明神宗同輩份),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1644年,明思宗在北京自缢,1645年弘光帝被俘,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称帝,改元為隆武並與同年開鑄「隆武通寶」,而弘光帝在翌年才被清廷所殺。 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擄殺,享年44岁。永曆帝即位后初上尊谥思文皇帝,永历十一年上廟號紹宗,改谥号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二》。朱聿键自奉甚俭,品格在南明诸君中是少見的優良。黄道周描述了隆武帝的为人:“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

新!!: 清朝和隆武帝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清朝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银(silver)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g(来自argentum),原子序数47。银是一种柔软有白色光泽的过渡金属,在所有金属中导电率、导热率和反射率最高。銀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方式有纯净的游离态单质(自然银),与金等其他金属的合金,还有含银矿石(如辉银矿和角银矿)。大部分银都是精炼铜、金、铅和锌的副产品。 银不易受化學藥品腐蝕,长久以来被视为贵金属。银比金来源更丰富,在现代以前的货币体系中作为硬币使用,有时甚至和金一道使用。除了货币之外,银的用途还有太阳能电池板、净水器、珠宝和装饰品、高价餐具和器皿(银器),银币和还可用于投资。银在工业上用于和导体、特制镜子、窗膜和化学反应的催化剂。银的化合物用于胶片和X光。稀硝酸银溶液等银化合物会产生,可以消毒和消灭微生物,用于绷带、伤口敷料、导管等医疗器械。.

新!!: 清朝和銀 · 查看更多 »

音學五書

《音學五書》又名《音统》是研究中國古音學的著作,顧炎武著,凡三十八卷。 顧炎武在書中提出“入为闰声”的理论,他说:“《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古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声也。 故入声、声之闰也。” 顧炎武認為《音學五書》與《日知錄》是生平的得意之作,其中《音論》分上中下3卷,共15篇,又是《音學五書》最重要的作品。康熙六年開始刊刻《音学五书》。一說张弨将《五书》刻板卖給李光地。.

新!!: 清朝和音學五書 · 查看更多 »

音韻

#重定向 汉语音韵学.

新!!: 清朝和音韻 · 查看更多 »

莊廷鑨明史案

莊廷鑨明史案是清初開國以來的第一宗文字獄。誅連甚廣。.

新!!: 清朝和莊廷鑨明史案 · 查看更多 »

莎车县

莎车县(يەكەن ناھىيىسى)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8969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65万人,2012年人口81万人。.

新!!: 清朝和莎车县 · 查看更多 »

鞏金甌

《鞏金甌》是中國第一首法定的國歌,在1911年10月4日(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三,武昌起義前六日)由清政府正式頒布。.

新!!: 清朝和鞏金甌 · 查看更多 »

莫卧儿帝国

--帝国、又称为莫卧--儿王朝、蒙兀--兒王朝(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英文:Mughal Empire,),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国。“蒙兀兒”即波斯语中“蒙古”一词的转音。在帝國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亚的阿富汗等地。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但是统治者是信奉伊斯兰教、有察合台汗国贵族血统、波斯化的蒙古人。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属于帖木儿王朝。帝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而基層则信仰婆羅門教,使用梵文等各種印度語言。 政權在第二代胡马雍时期曾一度衰落,后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时期进入全盛时期。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奥朗则布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帝国的疆域经过逐步的扩张而达顶峰,经济繁荣。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缓慢,处于不断衰退之中。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之后,英国击败西帕衣团,并彻底廢除已经有名無實的帝国,直接統治印度。.

新!!: 清朝和莫卧儿帝国 · 查看更多 »

鎮遠號戰艦

鎮遠號戰艦是中國清朝海軍於德國的伏爾鏗造船廠订购及建造的砲塔鐵甲艦—定远级铁甲舰之姊妹艦。當時有東亞第一堅艦之稱。甲午戰爭期間被日本海軍虜獲,戰後以戰列艦的身份編入日本海軍。.

新!!: 清朝和鎮遠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鞑靼 (蒙古)

鞑靼是明朝时也速迭儿开始,达延汗统一的东部蒙古,与瓦剌对立,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鄂尔多斯、阿速等部。韃靼是明朝所稱,實際上是蒙古部落。.

新!!: 清朝和鞑靼 (蒙古) · 查看更多 »

聊齋志異

《聊齋誌異》,簡稱《聊齋》,又稱《鬼狐傳》,是中国清代蒲松龄所著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共496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

新!!: 清朝和聊齋志異 · 查看更多 »

遏必隆

遏必隆(z;),或作鄂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额亦都第十六子,母为清太祖之女,和硕四公主穆库什。.

新!!: 清朝和遏必隆 · 查看更多 »

聯合報

《聯合報》(英語:United Daily News)是在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發行的中文報紙,由知名報人,前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王惕吾於1951年9月16日創立,是臺灣報業的主要業者之一。.

新!!: 清朝和聯合報 · 查看更多 »

道員

道員,簡稱道,中國明清時期的地方政府官職之一,雅稱道尹、道臺、觀察、廉車、廉使、觀察使等。該官職通常省與府之間-道官署的主官,另外,也有如鹽運道員的專任官職,布政使副手也是道員。 清乾隆時期以來,一般為正四品之官,但可另加頭銜提昇品秩,如臺灣兵備道,例加按察使銜,為三品。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將道員改稱「觀察使」,1914年北洋政府改稱道尹。1928年國民黨北伐成功,廢除「道」的編制,各省改設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署)為行政督察區的行政管理機構。專署行政長官稱為「行政督察專員」,簡稱「行署專員」。.

新!!: 清朝和道員 · 查看更多 »

道光

道光(a;;1821年—1850年)是清宣宗旻宁的年号,共使用三十年。 道光三十年正月清文宗即位沿用。.

新!!: 清朝和道光 · 查看更多 »

道光帝

清宣宗旻寧(a)(),又稱道光帝,爱新觉罗氏;未即位時名綿寧,即位後改作旻寧;汗號「托尔格勒特汗」(Төр Гэрэл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道光」,廟號宣宗(v),諡號成皇帝(v)。 道光帝乃嘉慶帝次子,生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在位於1820年至1850年,是清朝第七位皇帝,也是自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六位皇帝,以及清朝历史上僅有一位以嫡長子身分繼承皇位的皇帝。.

新!!: 清朝和道光帝 · 查看更多 »

道明會

道明會(Ordo Dominicanorum),又譯為多明我会,多米尼克修会正式名稱為“宣道兄弟会”(Ordo Praedicatorum,簡稱O.P.)是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主要派别之一。会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被称为“黑衣修士”,以区别于方济会的“灰衣修士”和聖衣會的“白衣修士”。道明会強調圣母玛利亚亲授之《玫瑰经》,并加以推广,現今已是天主教徒最普遍传诵之经文。.

新!!: 清朝和道明會 · 查看更多 »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新!!: 清朝和道教 · 查看更多 »

達木蒙古

達木蒙古,達木在今西藏自治区当雄县。 清代初年就有蒙古族遊牧。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罗卜藏丹津兵败,属下和硕特蒙古逃往達木。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達木蒙古由驻藏大臣直接管辖;四旗在札喜汤,二旗在汤宁,一旗在五佛山,北靠拉干山,南接前藏。一旗在格拉,东北临哈拉乌苏,西接后藏。.

新!!: 清朝和達木蒙古 · 查看更多 »

荣庆

荣庆(),字华卿,鄂卓尔氏,蒙古正黄旗人,清末军机大臣,参与新政。.

新!!: 清朝和荣庆 · 查看更多 »

药物

药物(drug)广义上指可以对人或其他动物产生已知生物效应的物质 Merriam Webster: Concise Encyclopedia。食物通常不适用于这个定义,尽管它们也可以对生物物种产生生理效应 Dictionary.com Unabridged (v 1.1), Random House, Inc., via dictionary.com.

新!!: 清朝和药物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清朝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名稱為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是荷蘭歷史上為向亞洲發展而成立的特許公司,成立於1602年3月20日,1798年解散,是世界第一家跨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指公開而非特權股份)。 其標幟以V串連O和C(上方的A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縮寫,代表該船隻或設備是阿姆斯特丹所派出,若為米德爾堡市派出者則加註M字,依此類推。)。在其成立將近200年間,總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約有100萬人次的歐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從荷蘭前往亞洲地區。平均每個海外據點有25,000名員工、12,000名船員。.

新!!: 清朝和荷兰东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營是现代陸軍、海軍陸戰隊等軍種的编制,由若干个连组成。日語及朝鮮漢字等又把此級單位称为大队,約300-800人,中華民國國軍中也有部份單位將「營」稱為大隊,差異僅在編裝較為簡略,另外,主官(中隊長)編階中校的中隊,也視同營級單位。 譬如在三三制的編制下,一個營是由三個連加上直屬單位共同組成。在现代军队编制中,营作为一个战役战术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斗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在编制上通常由多个技术兵种混合编成。 营的指揮官由军官担任,称为营长,军衔一般是中校或者少校。中華民國國軍的營級主官編階都是中校。 在空軍的體系中,中隊與營相當,中隊長軍銜通常是中校。.

新!!: 清朝和营 · 查看更多 »

萨满教

萨满教是分佈于北美洲和北亞、中亞一類巫覡宗敎,包括滿族萨满敎、蒙古族萨满敎、中亞萨满敎、西伯利亞萨满敎、北美洲薩滿教(北美洲原住民巫毒)。萨满(珊蛮)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萨满教目前最盛行于美國,美音美洲的原住民(尤其是北美洲)非常相信,即使是被基督教的美國征服以後。在亞洲的传统始于史前时代并且遍布世界。最崇拜薩滿教的地方是伏爾加河流域、芬蘭人種居住的地區、東西伯利亞與西西伯利亞。满洲人的祖先女真人,也曾信奉萨满教,直到公元11世纪。清代以前一直在中国东北甚至蒙古地区大范围流传,清朝皇帝把萨满教和满族的传统结合起来,运用萨满教把东北的人民纳入帝国的轨道,同时萨满教在清朝的宫廷生活中也找到了位置。目前,滿族、鄂溫克族等民族有很多信奉薩滿教的人群,並且有薩滿。.

新!!: 清朝和萨满教 · 查看更多 »

萬樹

萬樹(生卒年不詳),字花農,一字紅友,江蘇宜興人。工詞善曲。大司馬吳興祚愛其才,延至幕府,一切奏議,皆出其手。終以懷才不遇,鬱郁以終。著有《堆絮園集》、《香膽詞》及《璇璣碎錦》傳於世。 所作曲,共有二十餘種,部分亡佚,今僅可考見其劇名十六種,雜劇八種:《珊瑚珠》、《舞霓裳》、《藐姑仙》、《青錢賺》、《焚書鬧》、《罵東風》、《三茅庵》及《玉山宴》;傳奇八種:《風流棒》、《空青石》、《念八翻》、《錦塵帆》、《十串珠》、《萬金瓮》、《金神鳳》及《資齊鑒》。 《曲錄》其中《風流棒》、《空青石》、《念八翻》三種合刻為一集,名為擁雙艷三種,較為有名。又以詞譜舊圖名棼亂,成詞律二十捲。 Category:生年不詳 Category:卒年不詳 Category:萬姓.

新!!: 清朝和萬樹 · 查看更多 »

革命軍

《革命軍》,原名《革命軍馬前卒》。書名。由上海大同書局印行。清末鄒容著。以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理論為主要武器,從正面闡述革命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宣傳革命排滿和民主共和是它的主旋律。一冊,共7章、2萬餘字。.

新!!: 清朝和革命軍 · 查看更多 »

靳輔

靳輔(),字紫垣。盛京遼陽人,隸漢軍鑲黃旗,清朝政治人物,以戮力治河而知名。.

新!!: 清朝和靳輔 · 查看更多 »

蝗蟲

蝗蟲,是蝗科,直翅目昆蟲。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分佈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其俗稱基本上有蚱蜢、短角蚱蜢、草蜢、蚂蚱等數種,但因為蝗蟲和螽斯的外型相近,所以不同地區的人士對此兩種昆蟲常有各種相異的俗稱,例如「把蝗蟲稱為蚱蜢,把螽斯稱為草蜢」,或是「把蝗蟲稱為短角蚱蜢,把螽斯稱為長角蚱蜢」,以及「把散居的蝗蟲稱為蚱蜢或草蜢,把群居的蝗蟲才稱為蝗蟲或飛蝗」等等。在生物學分類上,「蚱蜢」一詞可分指「菱蝗科」和「短角蝗科」的蝗蟲;「菱蝗科」又稱之為「蚱科」,而「短角蝗科」則又稱之為「蜢科」。蝗蟲的起源,以及其某些種(有些可以長達十五公分)的滅絕,至今仍不明瞭。Encarta Reference Library Premium 2005 DVD.

新!!: 清朝和蝗蟲 · 查看更多 »

青海省

青海省,简称青,为中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会是西宁市。.

新!!: 清朝和青海省 · 查看更多 »

青海蒙古

青海蒙古,又称柴達木蒙古,是生活在青海湖一带的蒙古族。一般称他们为和硕特蒙古,但也有来自喀尔喀与土默特、鄂尔多斯的部落。他们在服装上藏化但仍用托忒蒙古文。 虽在元代蒙古人已進入青海,但在明代才大規模進入。在明末顧实汗移居青海在打败藏巴汗后在青海建国。到清朝,康熙帝打败噶尔丹后和硕特人罗卜藏丹津向清廷表示臣服,但因在雍正元年(1723年)反清,失败后遂被纳入清朝版图,青海蒙古因此一厥不振。 青海二十八旗及察汗諾門罕為一盟,不設盟長,以西寧辦事大臣蒞盟。道光三年,分河北二十四旗為左右翼,每翼始設正、副盟長一 。 他们比其他蒙古族接受更多藏族文化。他们被編入青海蒙古八旗,但經常受藏族侵扰。1821年藏族大规模向北進入他们的旗地。.

新!!: 清朝和青海蒙古 · 查看更多 »

青海湖

青海湖(,音错温布,藏语“青色的海”之意;蒙古语:Köke naɣur,音库库淖尔)。意均为蓝湖、青湖;古称西海、鲜水、鲜海、卑禾羌海。位于中国青海省内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内流湖,早期面积4236.6平方公里,有時因人為及氣候因素而極遽減小但也有擴大情況,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湖水平均深约21米多,最大水深为32.8米,蓄水量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3260米。湖水盐度为1.24%(一般海水含盐量为3.5%)。.

新!!: 清朝和青海湖 · 查看更多 »

順天府

順天府,中国明清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相当于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市区,但管辖面积不同。“順天府”也指该地区地方政府衙門,相当于现今北京市政府。.

新!!: 清朝和順天府 · 查看更多 »

顏元

顏元(),字易直,又字渾然,號習齋,直隶博野(河北安國縣東北)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顏李學派(“李”指颜元的学生李塨)的創始者。.

新!!: 清朝和顏元 · 查看更多 »

衝繁疲難

“衝、繁、疲、难”是区分中国清代和越南阮朝的府、州、厅、县的不同等次的考语。考语字数越多,地位就越重要。一般以四字俱全者为“最要缺”,三字者(衝繁难、衝疲难、繁疲难)为“要缺”,二字者(衝繁、繁难、繁疲、疲难、衝难、衝疲)为“中缺”、一字或无字者为“简缺”。.

新!!: 清朝和衝繁疲難 · 查看更多 »

衡阳市

衡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湖南省南部,因地处南岳衡山的南面而得名。回雁峰是南岳第一峰,座落市区,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市区又名雁城。衡阳是全省常住人口第二大城市,为湘南地区中心城市。2017年初全市常住人口733.75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17.85万。衡阳是湖南省重要的交通、经济城市、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抗战纪念城、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湖南6个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地区公路铁路交通枢纽。京广、衡柳、湘桂、吉衡和在建的怀邵衡铁路在此交汇,是南下两广的门户。地处湖南中部偏南,位于东经110°32′16"-113°16′32"、北纬26°07′05"至27°27′24"区域。.

新!!: 清朝和衡阳市 · 查看更多 »

顧嗣立

顧嗣立(),字俠君,又字閭丘,江蘇長洲縣(今屬蘇州市)人。清朝詩人。 顾予咸之子。清圣祖康熙八年生,少年失學,二十歲始学诗,好宾客,成立“酒人社”,嗜酒豪飲,人稱酒王、酒帝。他在《四十生日自述诗》中写道:“爱客常储千日酒,读书曾破万黄金。”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補知县,因病告歸。編纂《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有兄弟六人,皆名滿天下。.

新!!: 清朝和顧嗣立 · 查看更多 »

顺治

順治(p;;公元1644年至1661年)为中国清朝在清軍入關後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临的年号,前后共18年。 顺治十八年正月清圣祖即位沿用。.

新!!: 清朝和顺治 · 查看更多 »

顺治帝

顺治皇帝(a;),名福临(a),姓爱新觉罗氏,大清第二位皇帝,清兵入关后的首位清帝,1643年10月8日至1661年2月5日在位,在位18年。议政王大臣会议于1643年9月,推举五岁的福临承袭其父皇太极帝位,同时命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和努尔哈赤之侄郑亲王济尔哈朗二人助小皇帝辅理国政。 自1643年至1650年,政治权力主要掌握在多尔衮手里。在多尔衮的领导下,清朝征服明朝的大部分故土,深入西南省份追剿南明政权,在激烈的反对中,建立一系列被清代皇帝所沿袭的政策,如1645年颁布“剃发令”。多尔衮于1650年12月31日死后,13歲的顺治皇帝开始亲政。顺治皇帝试图打击腐败,整顿吏治,削弱满洲贵族的政治影响力,但最终结果成败参半。在位期間,顺治帝面临着大明遗民的复明抵抗,不过至1661年,清军已将大清帝国最后的对手,南明遺臣郑成功和永历皇帝朱由榔击败,郑成功和朱由榔分别于次年病死和被擒杀。顺治皇帝在22岁时因感染高度流行的天花去世,其皇位由已从天花中幸免于难的皇三子玄烨承袭,后者即康熙帝,统治中国61年。由于顺治年间的历史文献流传相对较少,加上史書為突顯康熙帝的功績,因此这段时期同整个清朝历史相比显得较为鲜为人知。 顺治是清朝统治者在位期间在中国使用的年号。由于大清皇室为满洲人,统治许多蒙古部落,而这些蒙古部落曾帮助清朝征服中国,所以顺治年号在满语和蒙古语中分别有对应词,如蒙古语尊号额耶尔札萨克汗(;「平顺统治」的可汗,即義譯「順治」)。顺治帝死后受供奉于太庙,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统称世祖章皇帝(v),葬于清东陵的孝陵。.

新!!: 清朝和顺治帝 · 查看更多 »

顾炎武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隸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知識淵博,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新!!: 清朝和顾炎武 · 查看更多 »

行森

行森(),世称茆溪行森,广东博罗人,明末清初临济宗高僧。 行森七岁弃家拜宗宝独公为师出家,参学云门圆信,后拜谒玉林通琇。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入召内廷,因辞封号,顺治帝称呼其为慈翁。之后隐居浙江杭州龙溪庵,为后来的圆照寺。康熙十六年圆寂于吴山华严寺。著作有《茆溪森禅师语录》。.

新!!: 清朝和行森 · 查看更多 »

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也称执法机构、行政機關 ,其工作是对组织進行日常的管理并施行法律政策等相关活动,是三權分立中的其中一部份。广义上,行政被定义为负责国家政策的执行的政府机构。狭义上,则专指内阁等行政决策机构,而只从事事务性执行工作的人员和机构则归为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区分也存在争议,例如法国大革命前以及欧洲的许多君主立宪政体,占据行政机构顶端的部长职位的也是行政管理者。.

新!!: 清朝和行政机构 · 查看更多 »

衛藏

衛藏或译乌思藏(),是藏区傳統和文化上的一個地區,也是西藏文化的中心地域。今日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大致包含了卫藏和康区的西部地区。 卫藏位于大藏区的中部和西部,包含了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向西延伸至冈仁波齐峰,向北到达羌塘,南部则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有时候,羌塘和阿里地区也被包括在卫藏之内。.

新!!: 清朝和衛藏 · 查看更多 »

袞龍袍

袞龍袍是中國隋代之後為中國皇帝、皇太子、親王、郡王,新羅国王、高麗国王、朝鮮国王、王世子、大韓帝国皇帝、皇太子、親王,越南皇帝、皇太子,琉球國王所穿,绣着龙形图案之圓領袍,穿時配翼善冠。皇帝所穿的又稱袞服、袞衣、龍袍、黃袍、吉服,與冕服合稱袞冕。 袞服最早不是黃色的。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开始穿黄袍的皇帝,《讀通鑑論》:“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袍遂为皇室专用之服。 清代皇帝穿的龍袍,以明黃色為主,領、袖用石青色金緣鑲緄。龍袍上繡有九條龍,其中有一條龍是繡在衣襟裡面,《清通志·器服略》謂:「皇帝龍袍,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清史稿·志七十八·輿服二》亦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北宋戲曲有《打龍袍》。 在京剧中,戏衣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五爪龙只能用在象征皇家的黄色龙袍上。.

新!!: 清朝和袞龍袍 · 查看更多 »

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一说字自如,明朝廣東東莞縣(今屬廣東省東莞市)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抗清名将。 袁崇焕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授職兵部,守衛山海關及遼東;曾指揮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大力构筑「关宁锦防线」,多次和後金部隊在该防线交战。後因誅殺毛文龍、在己巳之變護衛不力以及擅自與後金議和等罪,被明廷判以凌遲。清乾隆年間,清政府為袁崇煥平反,但史學界對其事仍有爭議。現存袁崇焕纪念馆等紀念場所。.

新!!: 清朝和袁崇焕 · 查看更多 »

袁世凯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新!!: 清朝和袁世凯 · 查看更多 »

袁世凯内阁

袁世凯内阁是大清帝国于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的11月1日(宣統三年九月十一日)任命、11月11日(宣統三年九月廿六日)組成的以袁世凯为內閣總理大臣的汉人为主的内阁。次年2月清帝逊位,内阁解散。.

新!!: 清朝和袁世凯内阁 · 查看更多 »

袁枚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時稱隨園先生,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谿,年廿四中進士,曾官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知縣,不到卅八歲即辭官還鄉,致仕之後因投資地產有道,家財萬貫。 袁枚擅長詩、賦、制藝,能寫駢文、小品文、筆記,乾隆時期為诗坛盟主,又為“清代駢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筆亦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其喜好廣泛,甚至編寫食譜、志怪小說,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祭妹文》等。書信亦有名,其《小倉山房尺牘》與許葭村《秋水軒尺牘》、龔未齋《雪鴻軒尺牘》,人稱「清代三大尺牘」。 袁枚生平喜稱人善、獎掖士類,也提倡女性文學,廣收女弟子。不喜理學、漢學,追求自由,反對統一思想,他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天亦不能做主,而況於人乎?」,故被當時的許多文人嚴厲批判,袁枚依然悠哉度日,在文壇享有盛名。.

新!!: 清朝和袁枚 · 查看更多 »

颐和园

和园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北,占地290公顷(合4400亩)。颐和园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名清漪园)、重建于光绪年间,曾属于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是中国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1998年,颐和园被评为世界文化遺產。.

新!!: 清朝和颐和园 · 查看更多 »

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Argun)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俄罗斯联邦外貝加爾邊疆區之间,自南偏西流向北偏东,蜿蜒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额尔古纳河和俄罗斯境内的石勒喀河交汇后形成黑龙江。 位于呼伦贝尔盟境内的呼伦湖的湖水向北注入额尔古纳河,呼伦湖上游是发源于蒙古国的克鲁伦河。在呼伦湖北面几十公里满洲里东部,发源于大兴安岭的海拉尔河从东面汇入额尔古纳河。之后在额尔古纳市西部根河流入额尔古纳河。以海拉尔河为源,到与石勒喀河交汇处为止,额尔古纳河全长1620公里,其中海拉尔河622公里。额尔古纳河总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 额尔古纳河和斡难河、克鲁伦河同时被称为蒙古人的摇篮。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至今,额尔古纳河一直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 分类:俄罗斯河流 分类:内蒙古河流 Category:黑龍江水系 Category:中俄邊界.

新!!: 清朝和额尔古纳河 · 查看更多 »

颇罗鼐

颇罗鼐(,),西藏江孜人,原名琐南多结或索朗多吉(),全名颇拉·索朗多吉。西藏郡王。.

新!!: 清朝和颇罗鼐 · 查看更多 »

食糖

糖(sugar)泛指各種可食用的帶有甜味的晶體,有甜味、短鏈、可溶於水的有機化合物,許多會用在食品中。糖在有機化學中屬於醣類,由碳、氫及氧三種原子組成。單醣是結構較簡單的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及半乳糖。日常用的蔗糖則屬於雙醣,在人體中會分解成葡萄糖及果糖。其他的雙醣有麥芽糖及乳糖。較長鏈的糖稱為寡醣。有些化學結構不同的物質也有甜味,但不會歸類為糖,有些會用來代替食物中的糖,稱為甜味劑,一般俗稱代糖。 大部份植物的組織中都有糖分,但只有在甘蔗及糖用甜菜中才有夠高的濃度。依全球性的生產比例來看,蔗糖約占七成,甜菜糖約占三成。自古在南亞及東南亞等熱帶氣候地區都有種植甘蔗,在18世紀在西印度群島及美洲開始開設製糖工廠,其產量大幅增加。這是首次使糖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之前只能靠蜂蜜使食物有甜味。糖用甜菜是甜菜的一個栽培品种,在較寒冷的氣候中成長,在十九世紀發現萃取糖的技術後,也成為糖的主要來源。糖的生產及交易在許多方面都改變了人類歷史,包括殖民的形成、奴隶制度的出現、契約勞工的產生、19世紀時因為糖交易控制國家而產生的人民遷徙及戰爭,以及新大陸的民族組成及政治結構。 全世界在2011年消耗了1.68億噸的糖,每人每年平均消耗24公斤的糖(若在工業化國家中,每人年均消耗量則為33.1公斤),相當每人每天從糖攝取了260卡路里。在二十世紀後期開始質疑高糖分(特別是精製糖分)的飲食到底對人類是否有益。食糖已確定和肥胖有關,也懷疑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癡呆、黃斑變性及蛀牙有關。許多研究都試著找出其中的關係,但結果各有不同,原因是很難找到完全不攝取糖,或是幾乎不攝取糖的控制組族群。.

新!!: 清朝和食糖 · 查看更多 »

裏海

裏海(Xəzər dənizi,دریای مازندران/دریای خزر,Каспийское море,Каспий теңізі,Hazar deňizi)位於亞洲与欧洲交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封闭内陆水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裏海的面积有37萬1000平方公里(不包括卡腊博加兹哥耳湾),體積为7萬8200立方公里,最深處有,平均深度为。.

新!!: 清朝和裏海 · 查看更多 »

養廉銀

養廉銀,又稱養廉錢,是中國清朝官員的俸祿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為清朝特有。雍正元年(1723年),清世宗創立了這種薪給制度,本意是想藉由高薪,來培養鼓勵官員廉潔習性,並避免貪污情事發生,因此取名為「養廉」。但是,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後,清政府將所有稅收(包括酒醋稅等地方稅)改歸朝廷所有,致使地方財政困難,看似高薪養廉,實際上將地方行政費用歸於地方首長所有,導致清朝地方貪腐情況為史上之最。 越南阮朝初年,明命帝為了防止官員貪污,從中國引進了養廉銀制度。.

新!!: 清朝和養廉銀 · 查看更多 »

西

西是一个方向概念。西方是太阳落下方位,与东方相对,在西式地图上通常用左侧来表示。在中国漢族传统文化中,西方守护神是白虎。中国古代用八卦兑代表西方,也常用右表示西方,中国传统地图常以右为西。 古代中國以华夏王朝为中心,将西部的部落称为西戎,後此稱號由漢族繼承,用來稱呼漢地以西至歐洲的非漢民族,地理上的西方有西域、西海(青海湖、巴爾喀什湖等都曾被稱為西海)、西方天竺(印度)。古人稱天下的西方,如西方少昊、西方白帝、東方“金”德、西方七宿。 近代以来依据地理、文化等因素所划分的地球上的西方,和东方相对。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一般泛指欧美国家,或称西方国家、西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指欧美国家;二战后更加狭义地指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已發展國家,在这个意义下西方成为一个经济圈的代写。与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相对的有东亚文化圈、南亚的印度文化地区和西亚的伊斯兰文化圈等。俄羅斯在欧美有時也會被稱作東方。在中國,東方文化圈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圈。 在冷战时期西方和东方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代意词,所以冷战用语中位于东方的日本属于西方国家。 在这个意义中西方是否包括拉丁美洲国家不是非常明确。虽然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使用资本主义制度,但因为相对落后,它们往往被视为第三世界国家,是欧美国家“对立”的。 在佛教中西方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所在地(在佛教中东方是藥師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 Category:方位.

新!!: 清朝和西 · 查看更多 »

西套蒙古

西套蒙古,又稱套西二旗,是中國清代駐牧於巴里坤以東、賀蘭山以西、河西走廊以北、戈壁以南的蒙古部落。因其駐牧於河套以西故名。有二旗:阿拉善厄魯特旗、額濟納土爾扈特旗,分別源於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各旗自為一部,不設盟長,設佐領一人,受陝甘總督節制。 和碩特部原居新疆,後為準噶爾部所迫,東遷至青海、西套一帶。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賜顧實汗後裔和囉哩駐牧於寧夏邊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封和囉哩為札薩克多羅貝勒,置阿拉善厄魯特旗。其地大致相當於今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一帶。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土爾扈特部阿玉奇之侄阿喇布珠爾借道準噶爾赴西藏禮佛,因策妄阿拉布坦阻撓,無法從原路返回。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封阿喇布珠爾為札薩克固山貝子,遊牧於嘉峪關外色爾騰。雍正九年(1731年),遷至額濟納河。乾隆十八年(1753年)授札薩克,置額濟納土爾扈特旗。其地大致相當於今內蒙古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西北一帶。.

新!!: 清朝和西套蒙古 · 查看更多 »

西學

西學是中國與朝鮮(西學於現代韓語寫作「서학」)在近代對西方文化與知識的通稱,包括了西方世界的宗教、技術、科學與哲學思想。.

新!!: 清朝和西學 · 查看更多 »

西宁市

西宁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省会,位于青海省东部。人口222.80万。市花丁香,郁金香。市树柳树。西宁古为金城郡、西平郡、鄯州,又称青唐城。辖区内居住汉、藏、回、蒙古、撒拉、满及土等众多民族。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天主教等。.

新!!: 清朝和西宁市 · 查看更多 »

西安市

西安市,古称長安、京兆、镐京,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幾何中心,现为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會,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中心。西安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中原朝代在此建都,也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建都最多的古都,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汉、唐,代表了中国帝王时期开放、外向、尚武、繁荣的顶峰。从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礼乐;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西安曾经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以及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目前有两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规划》,西安规划为中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地处中国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位於隴海鐵路上,区位显著,交通畅达。在地理环境上,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并有八水环绕。 西安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教育、能源、金融、文化、商贸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之一,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5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200万人,户籍人口905.68万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成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辖的大部分片区位于西安市境内。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 清朝和西安市 · 查看更多 »

西寧辦事大臣

西寧辦事大臣,清代青海地方之軍政長官,為欽差駐紮大臣。全稱為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簡稱青海辦事大臣。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駐青海湖東。乾隆以後移駐西寧,因此通稱“西寧辦事大臣”。西寧辦事大臣一般由滿洲、蒙古大臣出任,也有少數漢人。民國元年(1912年)改西寧辦事大臣為青海辦事長官。.

新!!: 清朝和西寧辦事大臣 · 查看更多 »

西山朝

西山朝()又稱作西山阮朝,越南朝代名,是越南在1778年至1802年间存在的朝代,享國祚廿四年。 1771年出身西山地區的阮岳、阮侣及阮惠三兄弟率領農民起義,推翻了廣南國(阮主)的統治,之後一路擴張,先後殲滅了北方的鄭氏政權以及後黎朝,結束了越南自莫朝建立開始,達二百五十多年的混亂割據狀態,建立西山政權。.

新!!: 清朝和西山朝 · 查看更多 »

西康省

西康省,簡稱康,為中華民國的一省,中華民國所設置的13省之一,成立於民國28年(1939年),為華西三省之一。 民國38年(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都臺北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继续管轄西康省,並廢除西康省。基本相當於藏文化中的康區,多數地區是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

新!!: 清朝和西康省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清朝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西藏

#重定向 西藏自治区.

新!!: 清朝和西藏 · 查看更多 »

西欧

西欧是指欧洲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习惯上,本区又可以分为北欧、西欧、南欧三部分。本区位于歐亞大陸西部、大西洋东岸,大部分位于北纬35°~60°属北温带。 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在冷战时期通常也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叫西欧。.

新!!: 清朝和西欧 · 查看更多 »

饑荒

饑荒(famine),又稱饑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如战争、自然灾害)内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因持續時間相當長的糧食短缺,導致局部或全局性的人們逃難,或因飢餓導致的佔人口比例較大的非正常死亡的現象。饑荒由自然災害或人爲因素引起,屬於災難。 发生饑荒的自然原因一般是因为人口数量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或农业遭遇自然灾难粮食欠收所引起的。如果发生饑荒,则对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冲击。粮食紧缺往往还伴随着社会动荡,大量人口将会从此迁移到别的地方。 现代以来,实行配给制的国家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饥荒,有1932年苏联大饥荒、中国1960年代大饥荒、1990年代朝鲜饥荒。这几次饥荒中,政府政策禁止人民通过迁移来逃避灾难,更加重了饥荒的程度。《人口與發展通訊》指出“公元1958年至1962年中國大饑荒是人類歷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

新!!: 清朝和饑荒 · 查看更多 »

馬士英

士英(),字瑤草,貴州貴陽人,明末鳳陽總督;南明弘光朝內閣首輔。祖籍廣西梧州。.

新!!: 清朝和馬士英 · 查看更多 »

馬如龍 (清朝)

如龙,回族,建水回龙人。字云峰,原名席珍,又字现彩,乳名阿五。出身忠良世家,先世江南人,咸丰六年(1856年)爆发云南回变,同治八年(1869年)清军反攻,起义军失利,退回滇西,这次失利成为起义的转折点。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军围困大理,杜文秀服毒自杀,起义失败。.

新!!: 清朝和馬如龍 (清朝) · 查看更多 »

馬尾

尾,是一種髮型,指將大部分的頭髮往頭後部集中,用一个皮套或其它的可以松紧的装饰品,將其紮起來豎在半空中的造型。该发型因看起來像馬的尾巴而得名。如果將單馬尾紮於側邊則稱為側馬尾。 馬尾並不屬於辮子,辮子乃是將頭髮分成小束之後再互相纏繞而成的髮型,與單純只有將頭髮紮起之馬尾不同。稱「馬尾」為「馬尾辮」不但是一種贅詞,而且容易使讀者被誤導。.

新!!: 清朝和馬尾 · 查看更多 »

馮煦

馮煦(),字梦华,号蒿庵,江苏金坛五叶人。.

新!!: 清朝和馮煦 · 查看更多 »

馮桂芬

冯桂芬(),字林一,号景亭,晚号邓尉山人,清朝江苏省苏州府吴县木渎镇(今属苏州市吴中区)人,著名思想家、散文家。.

新!!: 清朝和馮桂芬 · 查看更多 »

覺羅

覺羅(v,或v),俗稱红带子,是清朝旁支皇族的稱號,冠在其名字(gebu)之前。當使用作為頭銜時,其意義與使用作為姓氏(哈拉)的覺羅不同。.

新!!: 清朝和覺羅 · 查看更多 »

覺昌安

觉昌安(a,),中国明朝后期女真建州左卫领袖,明朝史料中譯為教場、叫場。 觉昌安曾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撫順等地劫掠;三十八年(1559年)向明朝地方官悔過入貢。萬曆初年為建州左衛督指揮,萬曆十一年(1583年),同其子塔克世赴古埒城试图劝降叛明的孙女婿阿台,不料尼堪外兰破城后纵兵屠城,觉昌安与塔克世均死难。1636年5月16日(清崇德元年四月乙亥朔十二日丙戌),皇太极追尊他為昌王,1648年12月18日(清顺治五年十一月辛酉朔五日乙丑),顺治帝追谥他为翼皇帝,廟號景祖。.

新!!: 清朝和覺昌安 · 查看更多 »

首崇满洲

首崇满洲,即保证满洲八旗在政治权利上的优势地位,是清朝的根本国策之一,基本上与王朝相始终,是清朝分层次的民族等级统治政策的一个体现,清代的各民族各階級集團序列中,以八旗滿洲地位最崇,蒙古次之,漢軍又次之,接下來是北方漢官、南方漢官,最後是漢民。首崇满洲是清朝統治者通過對滿洲部眾的精神整合與「國語騎射」傳統的張揚,實現對邊疆地區威服和結合的一項重要舉措,以及維繫「大一統」的政治格局的切實需要。 “首崇滿洲”和貶抑漢族的政策令滿族在政治、經濟、民事、司法各方面均享有各种特權,而包括漢族在內的各被統治民族則處於受歧視的不平等地位。隨著時間推移,這一不平等所導致的民族矛盾日趨尖銳。清順治帝曾標榜“朕不分滿漢,一體眷遇。”但在咸丰(1851-1861年)之前,清王朝都是以“首崇滿洲”原則為圭臬。官缺分滿漢,滿族官員可任漢缺,漢族官員卻不能任滿缺,同一職務如尚書、侍郎,滿族的權力大於漢族。滿族主要出任較高級别的官職,保證滿族在政府權力中占有絕對的優勢。據光緒《大清會典》,對內閣、軍機處、六部等15個中央機構所有的2303個缺額進行統計,滿官缺額占了總數的55.2%,《文史天地》2013年第9期。历代满清统治者在表面上反复宣扬满汉一体的政治口号,但实质上采用的却是“首崇满洲”的为政方针。他们从各个方面维持旗人集团的超国民地位,如在科举、入仕、升迁和政治待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满汉差异。这些政策虽导致了清朝社会形成满汉两极格局陳力《清初“首崇满洲”述论》。 而专门划给满人所任职官编制额缺的“满洲缺”,不仅授予满洲旗下的满洲人,也可授予八旗蒙古旗下的满洲人(因满洲人有编在蒙古旗下者),并不授予满洲旗下的蒙古旗人(满洲旗下编有蒙古人),说明是否属于满族,以原本是否属于满洲为准,而不是以编在满洲旗为准,而满洲人即使编在八旗汉军旗下,也是作为满人看待。但满族皇帝虽然否认汉军旗人属于满人,卻又有利用、笼络的一面,尤其是入关后会有以下考虑,就是为使大大少于汉族人的满族扩大、壮大,以巩固满族主体统治,而将汉人中接近满族、关系相对密近的汉军旗人笼络入满族之内,尤其是那些在入关前就归附满洲族的汉旗人。 亦有說法認為,古今中外的執政集團都不可能忽略其視為國本的執政基礎,清代的「首崇滿洲」與明朝的「首崇皇族」並無實質區別,清代旗漢被「圍牆」、「法律」、「社會緊張」和「自我認同」隔開,而明朝的統治集團一樣被「圍牆」與民眾隔開,且法律上擁有高度特權和限制,和民眾(如反明的李自成和張獻忠)有著殊死的緊張關係,同樣擁有強烈的自我認同,與清朝沒有分別 ,有學者認為上述說法沒有考慮到八旗具有的“民族性特征”,是走向了一种极端。亦有說法認為因旗民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滿族與其他民族間的差異,於是成為製造民族歧視與矛盾的淵藪之一。.

新!!: 清朝和首崇满洲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清朝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 清朝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駐劄大臣

劄大臣,也寫作駐--大臣、駐--大臣,是清代駐紮於外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藩部地區的頭銜。駐劄大臣有將軍、都統、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職銜,皆為武職。將軍、副將軍為統轄一地之軍政長官;參贊大臣、都統協助將軍辦事,“掌佐劃機宜”,並管轄其下各路大臣;辦事大臣管轄一城之軍政事務,略同於專城副都統;領隊大臣分管遊牧部落事務。駐劄大臣一般由滿洲、蒙古人充任,也有漢人。清代官員初次被任命為駐劄大臣時,多以正二品副都統銜上任,級別大致相當於內地的總督。 駐劄大臣通常長駐一城,管轄該城及其附屬地區的軍事及重要行政、司法事務。日常性的行政事務一般由當地官吏(如伯克、札薩克、噶倫)自行管理。駐藏大臣、烏里雅蘇臺將軍、庫倫辦事大臣、伊犁將軍、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還負責一部份外交事務。道光以後,駐紮大臣多由宗室、貴戚出任,官員素質下降,任期普遍縮短,侵漁百姓、倦怠公務之事時有發生,造成清代中後期嚴重的邊疆危機。光緒九年(1883年),清廷籌建新疆省,始裁撤新疆各路駐紮大臣,僅保留伊犁將軍。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三省建省,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將軍也被裁撤。至宣統末年,僅外蒙古、青海、西藏仍保留駐紮大臣。.

新!!: 清朝和駐劄大臣 · 查看更多 »

駐藏大臣

藏大臣(;简称:)是清代西藏的軍政長官、駐紮大臣。全稱為欽差駐藏辦事大臣或欽命總理西藏事務大臣,又稱西藏辦事大臣。另設副職一員,稱幫辦大臣。雍正五年(1727年)置。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監理西藏政務,並代表朝廷主持並監管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以及西藏各大呼圖克圖之轉世、坐床等事宜。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地位平等,後兩者上書皇帝須經駐藏大臣轉奏。1912年末任駐藏大臣離職,中華民國政府改設西藏辦事長官及蒙藏事務局管理西藏事務。.

新!!: 清朝和駐藏大臣 · 查看更多 »

解剖学

解剖学(英語:Anatomy)是涉及生命体的结构和组织的生物学分支学科。解剖学和胚胎學、比較解剖學、進化生物學和系統發育有密切關係,而這些也可以看出解剖結構在即時(胚胎學)和長期(演化)時間尺度下的變化。人体解剖学是醫學的基礎學科之一。 解剖学也可以分為微觀尺度及巨觀尺度。巨觀尺度的解剖学即為,是用肉眼來觀察動物的身體及器官。大體解剖學也包括,而其他的部位常利用剖割的方法來進行研究。顯微鏡解剖学是用光學儀器(如顯微鏡)來研究組織(組織學)、細胞及胞器。 解剖学史的特點是對人體結構及器官功能的漸進式了解。其方法也有很大的進展,從一早期檢驗動物及人的屍體,一直到二十世紀的醫學成像技術,包括,超音波和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解剖学和生理学都是研究器官以及各部份的結構及,因此很自然的會用進行研究。 如果解剖學單指人體解剖學,這時候解剖學會依照各器官系統性地分類,而不是依部位來陳述。每篇解剖學的文章首先包括一个器官或系统。例如:神经、动脉、心臟等的结构描述,根據在人體找到甚麼而定。就此而論,解剖學文章有双重目的;首先,提供關于結構的足夠資料,令文章在生理学、外科、內科和病理学方面均有可謮性;第二,给非专家的查詢者或在某門科学分支上工作的人提供建立解剖學的現代科學基礎的主要理论。.

新!!: 清朝和解剖学 · 查看更多 »

訥親

訥親(v,),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兵部尚書、大学士、军机大臣。钮祜禄氏,额亦都的曾孙。 遏必隆之孙。父尹德,讷亲是次子。雍正五年(1727年),袭二等公,授散秩大臣。九月为御前大臣,因为勤谨廉洁,“其居第巨獒縛扉側,絕無車馬跡”,被雍正帝看重。曾任內大臣。十一年(1733年),擢升军机大臣,参与机务。乾隆帝即位,讷亲协力总理事务,晋封一等公,乾隆帝称他为第一宣力大臣。乾隆二年(1737年)正月庚子,接替那蘇圖,擔任清朝兵部尚書,后改吏部尚書,由鄂善接任。乾隆十年(1745年),讷亲为保和殿大学士。十三年(1748年),主持大小金川之役。讷亲毫无军事经验,遙坐營帳中指揮,又與張廣泗不和,先胜后败,只好久围之计,请朝廷增兵三万,劳師糜餉。乾隆帝对讷亲彻底失望,另遣傅恒代任经略,乾隆十四年(1749年),命押解讷亲回京,命以其祖遏必隆之遗刀,將訥親處斩。.

新!!: 清朝和訥親 · 查看更多 »

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一種基本人權,指一國公民,可以按照个人意願表達意見和想法的法定政治權利,這些意見表達不用受政府「事前」的審查及限制,也無需擔心受到政府報復。有時也被稱為意涵更廣泛的表達自由van Mill, Davi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2 Edition), Edward N. Zalta(ed.)。它通常被理解為充分表達意見的自由,當中包括以任何方式尋找、接收及發放傳遞資訊或者思想的行為。言論自由的權利在任何國家通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例如發表誹謗中傷、猥褻、威脅傷人、煽動仇恨或者侵犯版權等言論或者資訊的一系列涉嫌侵犯他人人权的行為都被禁止,而表達意見時也需要注意時間、地點和禮儀。 一些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国家政权对言论自由的限制程度甚至逾越了人权法案的红线。 《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及《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明言保障言論自由的權利,確認言論自由的基石重要性,也一方面突顯其脆弱需受保障的面向。《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國際人權法》中亦確認言論自由為一項人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指“人人有權在不受干涉下持有意見及主張”及“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發表主張和意見,此項權利包括尋找,接收和傳遞資訊和思想的自由,而不分任何媒介和國界。”第19條亦指出,這些權利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行使時必須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確保國家安全及公共秩序不受影響。.

新!!: 清朝和言論自由 · 查看更多 »

(学名:Equus ferus caballus),是一种草食性家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产于中亚草原,6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養,最早的馬匹馴養遺址於烏克蘭草原發現,15世纪后,才被歐洲殖民者带到美洲和澳洲地區。.

新!!: 清朝和马 · 查看更多 »

马尼拉

尼拉(Maynila,Manila),又稱岷里拉,是菲律宾首都,位於菲律宾的最大岛—呂宋島馬尼拉灣的東岸;今為菲國第二大城,人口有150萬;乃全國經濟、文化、教育和工業中心,現為人口達1000萬的馬尼拉大都會區之發展核心。2013年4月,馬尼拉人口排名全球第6名,達2120萬人。在同屬此都會區的眾多城市中,僅奎松市人口多於馬尼拉市。马尼拉之名源於一种生长着白豔花朵的湿地树(Maynilad),許多觀賞過的人們都以「那些白色的花开着,便像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形容它。她所屬的這個都會區,菲律賓官方稱為馬尼拉大都會(Metro Manila),一般外國人和非定居者通常簡稱以馬尼拉。全區由17座城市和直轄市所組成。.

新!!: 清朝和马尼拉 · 查看更多 »

马儒翰

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 英国人。传教士马礼逊的长子,又称小马礼逊。 馬儒翰1814年生于澳门,1843年8月29日病死于香港,後來遷葬到澳門賈梅士公園隔壁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基督教)墳場,和他父親瑪禮逊、母親瑪麗(Mary)、及出生後不久便夭折的哥哥占士(James)葬在一起。鸦片战争时期,参加英方行动,担任过中英《南京条约》谈判的翻译。英国割占香港后,任香港议政局和定例局委员,兼代辅政司。.

新!!: 清朝和马儒翰 · 查看更多 »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为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国於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市(今山口縣下關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又称《中日講和條約》,日本方面稱為《下关条约》或《日清講和條約》。清廷代表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鸿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國政府代表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陆奥宗光。該條約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並導致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予大日本帝國,造成往後50年的台灣日治時期,遼東半島割讓後因三國干涉還遼未成。條約中文原本現典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文原本則藏於東京國立公文書館。.

新!!: 清朝和马关条约 · 查看更多 »

马铃薯

鈴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稻米、玉米和小麦。原產於南美洲秘魯與波利維亞境內的安地斯山脈。王瑞章等人.馬鈴薯栽培管理技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臺南馬鈴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Lost Crops of the Incas: Little-Known Plants of the Andes with Promise for Worldwide Cultivation (1989) 馬鈴薯是歐美地區許多國家的主食,為世界第四大主食作物。.

新!!: 清朝和马铃薯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

來西亞(Malaysia;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从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隔南中国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国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Borneo Island)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CIA.

新!!: 清朝和马来西亚 · 查看更多 »

詹天佑

詹天佑(Jeme Tien Yow,),字眷誠,号达潮,廣東南海县(今广州西关十二甫西)人,籍贯徽州府婺源县,中國首位鐵路总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首批中國留美幼童之一,耶魯大學土木工程哲學學士(Ph.B)研究生畢業。.

新!!: 清朝和詹天佑 · 查看更多 »

骡子(学名:)是马和驴的杂交种。严格地说,在中文裡母马和公驴的後代称为马骡;母驴和公马的後代称为驴骡。母马和公驴的基因更容易结合,所以大部分骡都是这样杂交的。不过基因结合的机率还是很小:有的马用了6年时间才成功的交配。骡子是没有生殖能力的。没有生殖能力是因为染色体不成对(63个),生殖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分裂(即减数分裂)。.

新!!: 清朝和骡 · 查看更多 »

髡殘

髡殘(),俗姓劉,字石谿、介丘,號白禿,自稱殘道人,湖南武陵(今湖南常德)移居金陵(今南京)。明末清初畫家。.

新!!: 清朝和髡殘 · 查看更多 »

魏禧

魏禧(),字冰叔,一字凝叔,號裕齋,亦號勺庭先生。江西宁都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與侯朝宗、汪琬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兄魏祥、弟魏礼並美,世称“寧都三魏”。.

新!!: 清朝和魏禧 · 查看更多 »

魏源 (清朝)

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号良图。清湖南省邵阳县金潭人(今邵陽市隆回縣金潭)。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文人之一。.

新!!: 清朝和魏源 (清朝) · 查看更多 »

警察

警察(英文:Police),為一種職業,主要職責為執法、維持公共安全、保護性命及保障財產。各國警察體系一般都分為巡邏警察和刑事警察兩大系統,然後再細分為多種崗位及工作類別。英國倫敦警察廳是世界首個以現代警察制度以維持治安的城市警察部門,香港警務處為全亞洲首個以現代警察制度以維持治安的警察部門。 絕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警察與軍隊分立,互不隸屬,各有其專業性。在法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了警察外,隸屬軍隊或单独的國家憲兵也會負責處理或协理治安事務。在少數地區,警察機關成為軍隊的輔助武裝力量。在無軍隊或无軍隊指揮權的国家中,警察成為當地政府或者政權唯一可以直接調度的武裝力量,例如冰岛和巴拿马。而在獨裁政體及極權國家中,亦可能存在秘密警察及宗教警察等警察系統。 至於憲兵,亦即軍事警察,為在軍營和軍區中負責維持軍隊秩序的警察,在設有憲兵的國家及地區中,憲兵可以依據軍法維護軍隊秩序,糾舉軍人,以及協助軍事檢察官辦理軍法案件。部份國家及地區另外設立有國家憲兵,駐守於要塞、邊界、重要機關,持有步兵等級的重型武裝,對民眾亦具備執法權力。.

新!!: 清朝和警察 · 查看更多 »

議會制

議會制又稱內閣制、議會民主制,是一種民主政治制度,特點是「」,政府首脑(總理或首相)權力來自議會,授權有兩種途徑:第一是議會改選後的多數議席支持,第二是政府首腦贏得議會的信任投票。因此,所屬政党未能贏得議會大選的政府首腦連同其內閣必須提出辭職,而未能通過議會信任投票的政府首腦,連同其內閣也必須辭職,由議會席位居多數的黨派中協商選舉產生新的首腦與內閣。議會制下政府的行政權與立法權不完全分離,確保其所領導的政府具民意基礎。.

新!!: 清朝和議會制 · 查看更多 »

議政王大臣會議

议政王大臣会议(v),或简称为议政处,是大清前期皇帝的一个咨询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努尔哈赤在十七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初设立的非正式协商小组,该制度由前者之子兼继任者皇太极于1626年正式确立,并于1637年进一步扩大。参加会议的成员多为满洲权贵,该贵族机构为皇太极、福临以及玄烨在军事事项方面提供主要建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在多尔衮摄政及鳌拜辅政期间权势极大,后者以此机构提高他们的个人影响力。 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大清最具影响力的决策机构超过一个世纪,此后它的地位和影响受到削弱,然后被滿漢蒙共同参与的军机处所取代,军机处由胤禛设立于1730年,用于避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影响。议政王大臣会议于1792年正式撤除。.

新!!: 清朝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 查看更多 »

训诂学

训诂学(Chinese Exegesis 或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Text) 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新!!: 清朝和训诂学 · 查看更多 »

词 (文学)

词或辭,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國古代诗體的一种,亦稱曲子词、诗馀、长短句、樂府。始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聲。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新!!: 清朝和词 (文学) · 查看更多 »

谭嗣同

譚嗣同(),字復生,号壮飞,湖南长沙浏阳人,出身世家,與陳三立、譚延闓並稱「湖湘三公子」。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維新四公子之一。.

新!!: 清朝和谭嗣同 · 查看更多 »

谷物

谷物主要指禾本科粮食作物及其种子,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小米以及其他雜穀,如高粱、野米、燕麦、薏仁米等,其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糖类,主要是淀粉,其次是蛋白质,是許多地区人民的传统糧食。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日常食物主要是以大米、小麦、玉米、小米為主,在已開發國家,谷物消耗量較少,但仍然是食物中不可少的一部份。 有些非禾本科植物的種子也像谷物一樣可以作為糧食,像藜麥及蕎麥,這類的種子稱為準穀物或假穀物。.

新!!: 清朝和谷物 · 查看更多 »

谿卡

谿卡,又譯為「溪卡」,藏語指「莊園」。.

新!!: 清朝和谿卡 · 查看更多 »

谈迁

谈迁(),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明朝诸生,浙江杭州府海宁枣林(浙江海寧西南)人。《國榷》作者。.

新!!: 清朝和谈迁 · 查看更多 »

鲁迅

鲁迅,本名周树人,原名樟寿,字豫才、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聞名於世,浙江绍兴人,為中国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新!!: 清朝和鲁迅 · 查看更多 »

賽音諾顏部

賽音諾顏部(Сайн ноён хан аймаг),亦作三音諾顏部、賽因諾顏部、賽盟,即喀爾喀中路,是清代、民國時的喀爾喀蒙古四部之一。雍正九年(1731年)置。1923年10月,蒙古人民黨政府將其改為“齊齊爾里克曼達爾省”。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後杭愛省、巴彥洪戈爾省,以及前杭愛省、扎布汗省、南戈壁省的部分地區。 賽音諾顏部首領全稱為喀爾喀賽音諾顏旗札薩克和碩親王,為賽音諾顏部一旗之札薩克(旗長),沒有“汗”封號,因此並不存在所謂的“賽音諾顏汗”。因喀爾喀其他三部首領皆有汗號(土謝圖汗、車臣汗、札薩克圖汗),後世文獻常將賽音諾顏旗和碩親王誤稱為“賽音諾顏汗”。.

新!!: 清朝和賽音諾顏部 · 查看更多 »

鳌拜

拜(a;),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鳌拜前半生军功显赫,因后半生亂操握权柄、生性残酷、结党营私,結果被囚禁起來,后死于禁所。.

新!!: 清朝和鳌拜 · 查看更多 »

贡榜王朝

贡榜王朝(ကုန်းဘောင်ခေတ်,英語:Konbaung Dynasty)為緬甸最後的王朝,為雍笈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存在於1752年到1885年,期間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对外四处用兵擴張疆土,於1758年在右擊敗暹羅大城王朝及中南半島各國,曾雄霸東南亞,並多次和清朝发生战争。19世紀中期,南緬甸受到大英帝国入侵,該王朝前後與英爆發三次英緬戰爭,終於在1885年遭受英國全面佔領,貢榜王朝亦覆滅。其領土則被併入英屬印度。.

新!!: 清朝和贡榜王朝 · 查看更多 »

责任政府

责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或称问责政府、责任内阁等,是一种政治制度,即政府对议会负责任。议会问责是西敏制的议会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同時也在其他的許多議會制國家使用。在使用此制度的議會民主政体,“政府”(行政机构,通常是内阁)对议会,而不是对君主或元首負责;对殖民地来说,指的是政府对当地议会,而不是宗主国政府负责。在实行两院制的地方,政府一般对人数较多、较直接选举并较具代表性的下议院负责。 议会问责的责任政府有几个常见的特点:.

新!!: 清朝和责任政府 · 查看更多 »

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缩写PPP),是一种根據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购买力平价计算单位为国际元(international dollar,缩写:Intl.$)或称作“国际货币单位”(international currency unit,缩写:ICU)。购买力平价是以美元为基础,即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为参考基数;故1国际元在個別國家的購買力等于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因此很多情况下,购买力平价直接使用US$计价。 该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价格才能得出。.

新!!: 清朝和购买力平价 · 查看更多 »

贸易

贸易是自願的貨品或服務交換。貿易也被稱為商業。貿易是在一個市場裏面進行的。最原始的貿易形式是以物易物,即直接交換貨品或服務。現代的貿易則普遍以一種媒介作討價還價,如金錢。金錢的出現(以及後來的信用證、鈔票以及非實體金錢)大大簡化和促進了貿易。兩個貿易者之間的貿易稱為雙邊貿易,多於兩個貿易者的則稱為多邊貿易。 貿易出現的原因眾多。由於勞動力的專門化,個體只會從事一個小範疇的工作,所以他們必須以貿易來獲取生活的日用品。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往往是因為一地在生產某產品上有相對優勢,如有較佳的技術、較易獲取原材料等。.

新!!: 清朝和贸易 · 查看更多 »

贵州省

贵州省,简称贵或黔,是中華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市。貴州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7.9%。素有多彩贵州之称。.

新!!: 清朝和贵州省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清朝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趙翼

趙翼(),字雲崧,號甌北,江蘇常州府陽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文學家、史學家。.

新!!: 清朝和趙翼 · 查看更多 »

趙爾巽

趙爾巽(),字次珊,号無補。中国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省鐵嶺。清末政治、軍事人物,曾任四川總督、湖广总督、東三省總督、清史馆馆长。《清史稿》的主修者,奉天講武堂的創辦人。遺著有《刑案新編》、《趙留守攻略》等。现有赵尔巽墓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神山村北。.

新!!: 清朝和趙爾巽 · 查看更多 »

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元朝雜劇,作者為紀君祥。本劇全名或作《趙氏孤兒大報仇》(見於明人臧懋循所編《元曲選》),或作《冤報冤趙氏孤兒》(見於《元刊雜劇三十种》)。 此部悲劇內容取材自春秋時代發生在晉國的「下宮之難」事件,但並非按照歷史事實撰寫,大幅度改變了歷史上的人物關係。.

新!!: 清朝和趙氏孤兒 · 查看更多 »

鸦片

鸦片(阿片,opium),俗称大烟、阿芙蓉(阿拉伯语:Afyūm)或福寿膏,属天然麻醉抑制剂,医学上作麻醉性镇痛药;非科学研究或非医用,则归类于毒品。 作为毒品,传统用于鸦片的吸毒工具有烟签、烟灯、烟枪等,一般将生鸦片加工成熟鸦片,然后搓成小丸或小条,在火上烤软后,塞进烟枪的烟锅裏,翻转烟锅对准火苗,吸食燃烧产生的烟;吸毒人员中烟瘾不大者每天吸食10~20次,重者每天百餘次;现在吸毒者常直接吞服鸦片小丸,或把鸦片溶于水中直接用针进行静脉注射。.

新!!: 清朝和鸦片 · 查看更多 »

鸦片战争

#重定向 第一次鸦片战争.

新!!: 清朝和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鸭绿江

鸭绿江(满语: ;汉语拼音:,)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间的一条界江。入海口地区,朝方岛屿——绸缎岛和薪岛等与中方陆地接壤,因此鸭绿江江面末段完全在朝方一侧。目前河口为双方共用。.

新!!: 清朝和鸭绿江 · 查看更多 »

鸿胪寺

鸿胪寺,中国古代官署名。 汉朝改秦代典客为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新!!: 清朝和鸿胪寺 · 查看更多 »

鹽法

法一般是指政府管理盐的产制运销的制度、盐政法令和则例。各国盐法各异,有行专卖制、行征税制、行无税制。 從盐一誕生起,中國王室就立有盐法。中國長久以來對鹽即有專賣榷禁的制度。 在周朝時,掌鹽政之官叫「鹽人」。《周禮·天官·鹽人》記述鹽人掌管鹽政,管理各種用鹽的事務。祭祀要用苦鹽、散鹽,待客要用形鹽,大王的膳饈要用飴鹽。 春秋战国时,设有官征税。 漢初允許私人經營鹽業。漢武帝時頻年用兵﹐財用不足,元狩四年(前119年)采用御史大夫张汤建议,開始設立盐法,實行官鹽專賣,歸入大司農,禁止私產私營。《史記·平準書》中記載,當時誰敢私自製鹽,就施以把左腳趾割掉的刑罰。漢宣帝時﹐賢良文學大力攻擊鹽鐵官營﹐有鹽鐵之議﹐遂成《鹽鐵論》一書。但昭帝依桑弘羊议,仍行专卖。漢光武帝時廢除食鹽專賣之法﹐聽任百姓製鹽﹐自由販運,史稱“就场征税制”。 晉初承魏制﹐仍實行食鹽專賣﹐並設有司鹽都尉﹑司鹽監丞管理鹽政。當時私煮鹽者百姓要判四年刑,官吏判兩年。立鹽法後,市民食鹽是有規定的。 安史之亂后,財政陷入困境,朝廷開始實施“榷鹽法”,由官方壟斷食鹽價格,大曆末“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宫闈、服御、軍餉、百官禄俸,皆仰給焉。”。张謇《张季子说盐》论:“盐法公私广狭之义,以唐为大界:唐以前公诸民,主广义;唐以后私诸官,主狭义”。 宋朝鹽法較唐朝更為完備。北宋崇寧以後﹐由蔡京執政﹐推行鹽鈔法。政和三年(1113年)蔡京又創行鹽引法﹐以官袋裝鹽。此法在南宋繼續實行。 元朝時全國鹽務皆歸戶部統管。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每引鹽價格高達一百五十貫,又強迫農民收購官鹽,最後導致農民起義,张士诚本人即淮南盐贩,方国珍是浙江盐贩。故史家有“元代之亡,亡于盐政紊乱”之语。 明朝鹽法初承元制﹐不久有所變動,另設巡鹽御史管理鹽業。明代中葉實行開中法,以納糧換鹽,史稱“有明鹽法﹐莫善於開中”。晉商為方便籌糧,改行商屯,直接在邊界開墾荒地,就地產糧。成化年间停用开中法,改行折色法,盐商直接向户部、运司纳粮换取盐引。 清朝設置鹽院﹐管理鹽業。清初扬州盐商豪侈無比,乾隆三十年,乾隆帝南巡至扬州時曾感叹:“盐商之财力伟哉!”。乾隆三十三年,爆發两淮盐引案,纪晓岚受到牵连,而被发配新疆。道光十一年(1831年)﹐行票鹽法,盐价開始暴跌,“楚西各岸,盐价骤贱,民众为之欢声雷动。” 国民政府于1931年公布盐法,标榜就场征税,任人买卖,但未实行。1942年1月改行盐专卖,1945年2月又改就场就仓征税,运销归于民营。.

新!!: 清朝和鹽法 · 查看更多 »

麝香

麝香(别名:寸香、原寸、香脐子、当门子;拉丁名:Moschus)为脊索动物門哺乳纲麝科动物,如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等成熟雄体位於肚臍和生殖器之間的腺體中的干燥分泌物,是制造香水的原料之一,在中国也被药用。.

新!!: 清朝和麝香 · 查看更多 »

車臣汗部

車臣汗部(蒙古語:Сэцэн хан, Secen han),一作格根車臣汗部,又稱喀爾喀東路、克魯倫巴爾和屯盟,簡稱車盟,是清代、民國時喀爾喀蒙古四部之一。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1923年10月,蒙古人民黨政府將其改為“杭肯特烏拉省”。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東方省、肯特省、戈壁蘇木貝爾省,蘇赫巴托爾省北部和東部,以及東戈壁省的大部分地區。.

新!!: 清朝和車臣汗部 · 查看更多 »

黎愍帝

#重定向 昭統帝.

新!!: 清朝和黎愍帝 · 查看更多 »

軍事

軍事(military),古稱軍務,即軍隊事務,是與一個國家及政權的國防或武裝部隊相關的學問及事務。.

新!!: 清朝和軍事 · 查看更多 »

軍機處

辦理軍機事務處(a),簡稱軍機處,前稱軍需房、軍機房。是清朝中後期的中央機關,專責參與機務,以皇帝為中心,討論國家大事。.

新!!: 清朝和軍機處 · 查看更多 »

黃遵憲

黃遵憲(錢仲聯編:《近代詩三百首》,香港:天地圖書,2002年。),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生於廣東嘉應州,客家人。晚清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新!!: 清朝和黃遵憲 · 查看更多 »

黃龍旗

龙旗,亦称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即晚清开始采用的代表大清國的国旗。.

新!!: 清朝和黃龍旗 · 查看更多 »

黃景仁

黃景仁(),字仲則,為文以黃仲則署名,清代詩人。.

新!!: 清朝和黃景仁 · 查看更多 »

黑龍江將軍

黑龍江將軍,全稱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清代黑龍江地區最高官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抵抗沙俄对满洲入侵的背景下設立,薩布素是首任黑龍江將軍。官階為正一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為從一品。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行東北新政,設黑龍江省,裁撤黑龍江將軍。最後一任的黑龍江將軍程德全改署黑龍江巡撫。除程德全是漢人外,黑龍江將軍一職都由清朝宗室、旗人擔任。 2009年2月17日《鹤城晚报》.

新!!: 清朝和黑龍江將軍 · 查看更多 »

黑龙江

黑龙江(a;“萨哈连”意为“黑”,“乌拉”意为“水”;Амар мөрөн,“哈拉穆连”),俄罗斯称之为阿穆爾河(Reka Amur,;此詞來自通古斯語族,意為「大河」或「大水」),是亚洲东北部的一条河流,发源于蒙古国肯特山东麓,在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交汇处形成。经过中国黑龙江省北界与俄罗斯遠東聯邦管區南界,之後以東北向穿越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最終流入韃靼海峽。其主流长2824千米,若以海拉尔河为源头计算,则总长度约4444公里,若以克魯倫河為源頭計算,則總長度5498公里。 黑龙江是中国四大河流之一、世界十大河之一。從清朝立國至19世纪中期以前,黑龙江完全為中國內河,至19世纪中后期沙俄强行占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之后,才成为中俄界河。後來蒙古國獨立,遂流經三個國家。2004年,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将两国国界以黑龙江为基本界限划清。.

新!!: 清朝和黑龙江 · 查看更多 »

黑龙江巡抚

黑龙江巡抚,為清朝末期在黑龙江省設立的一個巡撫職位。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己亥(1907年4月20日),东三省建省,设奉天巡抚、吉林巡抚、黑龙江巡抚。;黑龙江巡抚.

新!!: 清朝和黑龙江巡抚 · 查看更多 »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满语:Sahaliyan ula),简称黑,位于内满洲北部,是全国最北和最东的省份, 省会驻地为哈尔滨。中俄界河黑龙江为境内最大河流,黑龙江之名由江名而来。省界北、东与外贝加尔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接壤,南接中国吉林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土地面积共约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松岭),排名全国第6。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省常住人口约3831万人,其中汉族占95%以上,另有回、满、蒙、朝等53个少数民族。 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与农业基地,工业门类以机械、能源、食品、医药工业为主;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新!!: 清朝和黑龙江省 · 查看更多 »

黄宗羲

宗羲(),字太冲,號梨洲,世稱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黄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與弟黄宗炎、黄宗會號稱浙東三黄;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師”。黄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新!!: 清朝和黄宗羲 · 查看更多 »

黄履

黃履(),字安中。北宋邵武(今屬福建)人。 嘉佑年間進士,歷知諫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神宗時,累官御史中丞。哲宗即位,除翰林學士兼侍講。劉世安揭發其黨附蔡確之罪,罷知越州,後為祁州團練副使。復官為御史中丞,依附章惇、邢恕,打擊吕大防、刘挚等官員。官至尚书右丞,元符年間求去,不久卒。.

新!!: 清朝和黄履 · 查看更多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此书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醫家類。.

新!!: 清朝和黄帝内经 · 查看更多 »

黄兴

黃興(),字克強,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著名的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1916年10月31日,黃興於上海去世。 1917年4月15日,黃興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长沙岳麓山。著有《黄興集》、《黃克強先生全集》、《黄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新!!: 清朝和黄兴 · 查看更多 »

黄河

--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兩條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達素齊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新!!: 清朝和黄河 · 查看更多 »

輝特部

輝特部()是明清時期蒙古的一部落,姓伊克明安氏()。蒙古史籍《萨拉图吉》(大黄册)记载,辉特部源於“林木中百姓”的斡亦剌惕(外剌、瓦剌)部落首领忽都合毕齐(一译忽都合别乞)的两个儿子亦纳勒赤(哈答)和脱劣勒赤的后裔。明代末年遊牧於阿爾泰山一帶,附屬於厄鲁特四部中的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西遷後,輝特部遷至塔爾巴哈臺一帶,取代土爾扈特成為厄鲁特四部之一。另有一支遷居青海。清代中期輝特部內附,成為外札薩克蒙古的一部。 乾隆初年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死後,凖噶爾部發生內亂。乾隆十九年(1754年),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被凖噶爾汗達瓦齊所敗,不得已歸附清朝,被封為親王。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以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從定北將軍班第西征達瓦齊。清軍攻破伊犁後,乾隆皇帝封阿睦爾撒納為輝特汗,晉封雙親王。但阿睦爾撒納並不滿足,而以衛拉特四部總汗自居,意圖謀反。班第察覺後密奏朝廷,於是乾隆皇帝命阿睦爾撒納赴熱河朝覲。阿睦爾撒納行至烏倫古河時,借口暫歸治裝,將副將軍印交予額林沁多爾濟,潛回塔爾巴哈臺起兵反清。朝廷派成衮札布、兆惠等前往平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阿睦爾撒納兵敗,逃奔俄羅斯,不久病死。早先歸附清朝且未參與阿睦爾撒納叛亂的輝特部落,分別隸屬於喀爾喀札薩克圖汗部與杜爾伯特部。青海輝特部編為一旗,隸屬於西寧辦事大臣。.

新!!: 清朝和輝特部 · 查看更多 »

輪船招商局

輪船招商局(簡稱招商局)是中國晚清的洋務運動時期以官督商辦模式創辦的航運企業,也是中國最早以現代公司概念經營的企業之一,由李鴻章等人在1873年1月17日於上海成立。1949年兩岸分治後拆分為招商局集團與陽明海運集團,前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香港的中央企業之一,後者則由兩岸分治後跟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的「招商局輪船」改組擴展而來。.

新!!: 清朝和輪船招商局 · 查看更多 »

載灃

#重定向 载沣.

新!!: 清朝和載灃 · 查看更多 »

轨距

-- 軌距(track gauge)亦即軌道距離,是鐵路軌道兩條鋼軌之間的距離,以鋼軌的內距為準。國際鐵路聯盟在1937年制定1435毫米(4呎8吋半)為標準軌距,又稱國際軌距。通常,比標準軌寬的軌距稱為寬軌,比標準軌窄的稱為窄軌。一般窄轨铁路适用于山路,而宽轨铁路则有更好的高速稳定性。 雙軌距或多軌距鐵路舖有三或四條鋼軌,讓使用不同軌距的列車都可行駛。.

新!!: 清朝和轨距 · 查看更多 »

载沣

载沣(;a;),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清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生父。.

新!!: 清朝和载沣 · 查看更多 »

龚自珍

自珍(),字璱人,號定盦。曾字爾玉 ,曾更名易簡,字伯定,再更名為鞏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朝中後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新!!: 清朝和龚自珍 · 查看更多 »

辽宁省

辽宁省,简称辽,舊稱奉天省,中國的一个省,省會位于沈阳市。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辽宁省的位置是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辽宁在自古以來便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关外的軍事要隘,也是將东北地区聯繫内蒙古通向歐亞國家為交通上所必經之要道。.

新!!: 清朝和辽宁省 · 查看更多 »

辽东半岛

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位于辽宁省南部。它的北面边界是鸭绿江口与辽河口的联线,其它三面临海。千山山脉从南至北纵贯整个半岛。最高点高于1000米。最高为步云山1131米。半岛沿海地带是平原,海中有很多岛屿,著名的有小龙岛,蛇岛 (中国),长山群岛等等。由于海洋气候影响半岛上冬暖夏凉,夏季是避暑胜地。重要的城市有大连市、营口市、丹东市等。.

新!!: 清朝和辽东半岛 · 查看更多 »

辽阳市

辽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中部,北邻沈阳,南界鞍山,东临本溪,西接辽河油田,是哈大线上重要的城市之一。.

新!!: 清朝和辽阳市 · 查看更多 »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新!!: 清朝和辽朝 · 查看更多 »

达瓦齐

綽羅斯和碩親王達瓦齊(;),準噶爾汗国琿臺吉(首領),大策零敦多布之孫。1745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染病去世之后,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继位。长子喇嘛达尔扎与弟弟争位,杀死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达瓦齐和輝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密谋拥立噶尔丹策零第三子策妄達什为琿臺吉,被喇嘛達爾扎察覺,二人出奔哈萨克汗国。1750年,趁喇嘛达尔扎不备,達瓦齊偷袭伊犁,杀死达尔扎,达瓦齐继为琿臺吉。不久,達瓦齊与阿睦尔撒纳因互相猜忌而反目成仇。阿睦爾撒納被達瓦齊軍隊打敗,不得已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率部降清。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在阿睦爾撒納的帶領下,清廷派出兩路大軍直搗伊犁,平定準噶爾之戰開始。以班第為定北將軍,阿睦尔撒纳为定邊左副將軍出北路;以定西将军永常出西路,鄂容安、萨赖尔为副,征讨达瓦齐。達瓦齊逃離伊犁,屯兵格登山(在今昭苏縣),準噶爾降將阿玉锡率兵夜袭格登山大营,準噶爾軍崩溃。达瓦齐南逃乌什,被乌什伯克霍集斯擒獲,將他與藏匿在準噶爾的青海台吉罗卜藏丹津一併縛獻清軍大營。達瓦齊被送至北京向乾隆皇帝献俘。不久達瓦齊遇赦,被清廷封为綽羅斯和碩親王,留居北京,隨侍乾隆皇帝左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達瓦齊病逝,乾隆皇帝賞給治喪銀一千兩,以其子羅布扎降襲为郡王。 至中華民國初年,達瓦齊五世孫唐古色仍襲封綽羅斯固山貝子,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參議員。.

新!!: 清朝和达瓦齐 · 查看更多 »

达特茅斯学院

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 ),是一座位于美国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鎮的一所私立大学,是常春藤聯盟成員。该校建于1769年,是美国的9所殖民地学院之一。 它的校區坐落在康涅狄格河河谷之中。數百年來培育了許多知名校友,其中包括62位羅德學者、100多位美國參議院和衆議院議員、22位美國州長、3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其他許多學界、政界和商界領軍人物。.

新!!: 清朝和达特茅斯学院 · 查看更多 »

达赖喇嘛

达赖喇嘛()是藏传佛教中格鲁派(黄教)轉世傳承的领袖。除第一世達賴喇嘛之外,歷代達賴喇嘛的名字都是“嘉措”(),藏文意为“海洋”,譯為蒙古語後,即為“达赖”();“喇嘛”是藏语对上师的称呼,也隱含著「智慧」之意。“达赖喇嘛”通常指“智慧深似海”,即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给予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的尊号。达赖喇嘛与同属西藏的班禅额尔德尼、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和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并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活佛。根敦朱巴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被追認為第一世达赖喇嘛。第四世達賴喇嘛云丹嘉措是俺答汗的孙子,也是唯一一名蒙古人出任達賴喇嘛。目前的达赖喇嘛是第十四世丹增嘉措。.

新!!: 清朝和达赖喇嘛 · 查看更多 »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目前约有13.1万人。亦分佈於俄羅斯(石勒喀河與伯力一帶),俄羅斯稱相關地区為(Даурия),即外贝加尔。.

新!!: 清朝和达斡尔族 · 查看更多 »

辛丑条约

《辛丑條約》,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議定書》,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十一國在义和团运动结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協定。被認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7日(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故名辛丑条约,亦有“九七皇耻”一说。原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皇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新!!: 清朝和辛丑条约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新!!: 清朝和辛亥革命 · 查看更多 »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又称祺祥之变、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咸丰帝逝世后由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道光帝六子恭亲王奕訢、道光帝七子醇亲王奕譞等人,联合发动的宫廷政变,消滅了咸丰帝遺命的顧命八大臣勢力。而後由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執政,是為兩宮聽政。.

新!!: 清朝和辛酉政变 · 查看更多 »

迪化府

迪化府(v),清朝新疆省所轄的一府,省會駐地。原為迪化直隸州,新疆建省後由甘肅省改隸新疆省。光緒十二年(1886年),升迪化州為迪化府,隸屬於鎮迪道。府治在迪化縣(今烏魯木齊市轄區及烏魯木齊縣部份地區),領五縣。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析置孚遠縣。中華民國成立後裁撤迪化府。後改為迪化市,1954年改名為乌鲁木齐市。 迪化府城為新疆巡撫、新疆布政使、提學使、鎮迪道駐地。.

新!!: 清朝和迪化府 · 查看更多 »

迷信

迷信(Superstition)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Encarta百科全书上对“迷信”的定义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规具有神奇的效力。 “迷信”的本質是對事理的陳述不抱懷疑態度,就像科學家說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若只信其陳述,而不加考證,這就是一種對科學權威的迷信。破除迷信必須經過科學的考證步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科学本身与迷信、信仰或宗教有着重要区别。科学在本质上要求怀疑主义,并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主义。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维,要求怀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其时空的局限性及观察的准确性。未经证实的理论称作假说或猜想,而假说或猜想完全有可能被证明是錯誤的。錯誤的假说或猜想必须被抛弃。 廣義而言,所有的宗教信仰都包含著迷信成分,因其往往用一些難以考證的上古事件,或是阻止信徒質疑教義與神,沒有提出證據卻要求盲目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許多科學家認為,舉證神靈或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責任應在宗教人士,而不是要求科學證明其「不存在」,而宗教在過去千年來一直被認為是阻礙科學進步的阻力。.

新!!: 清朝和迷信 · 查看更多 »

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近代汉语的上限学界的观点相去较远,最早的定为5世纪(六朝),最晚的定为13世纪(宋末元初),前后相差80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代汉语以元大都、明南京、北京等首都地区的官方用语为代表,从明代至20世纪40年代,現代标准语称为官话。有时也称以現代标准语为代表的北方话为官话,它是现代官话方言的前身。.

新!!: 清朝和近代汉语 · 查看更多 »

近体诗

近体诗,分為格律诗和自由詩,是中國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今體」之名;與古體詩最大的區別,就是近體的格律較嚴密。兴起于唐代,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 今體詩,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也因其字數、句數、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一定的嚴密格式和規律,猶如法律、紀律一樣,所以後人也稱其為律體詩。.

新!!: 清朝和近体诗 · 查看更多 »

霍爾三十九族

霍爾三十九族(),又稱藏北三十九族,簡稱“三十九族”,是清代對遊牧於今西藏那曲地區西部與昌都地區西北部一帶各部落的稱呼。.

新!!: 清朝和霍爾三十九族 · 查看更多 »

霍集占

霍集占(维吾尔语:خوجا جاھان ;滿語:Hojijan;),清代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是玛哈图木·阿杂木后裔,阿帕克和卓曾孙,波罗尼都之弟,又称「小和卓」。因其自称“巴图尔汗”,被称为“汗和卓”。 霍集占年幼时与其父、兄被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关押在伊犁。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清朝派兵滅准噶尔汗国,释放了波羅尼都和霍集占,命波羅尼都前往叶尔羌招抚旧部,霍集占留在伊犁。不久,阿睦尔撒纳在原准噶尔地区发动叛乱,霍集占乘机逃回喀什噶尔,组织军队,和清军展开斗争爭取獨立。 1758年秋天,定边将军兆惠統兵3000進攻葉爾羌,久攻不下,屯兵黑水河边,稱為黑水營。堅守三月。1759年1月,清朝援軍到達,大破大小和卓軍。大小和卓分別撤至喀什噶爾和葉爾羌,清軍分兵直取葉爾羌和喀什噶爾,“共计收获贼众一万二千余人,军器二千余件,驼骡牛羊万余”。大小和卓又逃往巴達克山。巴達克山國王素勒坦沙在清朝的反复军事威胁下將二人杀害。波羅尼都之子薩木薩克逃居浩罕汗国,後來薩木薩克及其子張格爾又數度策劃復國。.

新!!: 清朝和霍集占 · 查看更多 »

錢名世

錢名世(),字亮工,江蘇武進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顺天乡试举人,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因與年羹堯鄉試同年,交情頗好。康熙四十三年,参加纂修《子史精华》,康熙四十九年,纂修《淵鑑類函》,官至侍讀。康熙五十八年,与方苞等参与《骈字类编》修纂工作。有“江左才子”美称。著有《崇雅堂集》、《古香亭诗集》。.

新!!: 清朝和錢名世 · 查看更多 »

錢穆

錢穆(),原名恩鑅,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中學創校人。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新!!: 清朝和錢穆 · 查看更多 »

錫金

#重定向 锡金邦.

新!!: 清朝和錫金 · 查看更多 »

在日本很常見的煎茶 一個人正在製作抹茶 茶,是指利用茶樹的葉子所加工製成的飲料,多烹成茶湯飲用,也可以加入食物中調味,又有藥用。葉羽,茶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11現代的茶主要按製作工序分爲六大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中國查葉詞典,陳宗懋.楊亞軍,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7。茶大多種植在梯田。.

新!!: 清朝和茶 · 查看更多 »

范文程

范文程(),字憲斗,为清朝开国重臣。其先世于明初自江西贬往沈阳(清史稿,卷232,列傳十九),“居抚顺所”。他曾事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四代君主,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新!!: 清朝和范文程 · 查看更多 »

震泽镇

震泽镇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所辖的9个镇之一,位于该市西南部,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毗邻。2003年合并了八都镇以后,震泽镇面积达到95.61平方千米,人口85249人,。 历史上震泽镇以蚕桑业著称,现在则以亚麻绢纺闻名。 震泽镇的名胜古迹甚多,古桥、古塔、古寺、古巷、古宅甚多,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中慈云寺塔、师俭堂、王锡阐墓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禹迹桥、思范桥、致德堂等被列为吴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新!!: 清朝和震泽镇 · 查看更多 »

郎世寧

郎世寧,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Giuseppe Castiglione,),義大利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及中國宮廷畫家,寫實畫風紀錄了清朝初期的中國宮廷人物與景色。.

新!!: 清朝和郎世寧 · 查看更多 »

胡林翼

胡林翼(),字貺生,号潤之,湖南長沙府益陽(今益陽市赫山區)人,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進士出身,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是湘軍重要首領,官至湖北巡撫。.

新!!: 清朝和胡林翼 · 查看更多 »

胡承珙

胡承珙(),字景孟,号墨庄,安徽省图书馆。,安徽涇縣人,清朝官員。 嘉庆十年(1805年)乙丑科進士。嘉慶十四年(1809年)授翰林院編修。道光元年(1821年)擔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胡承珙潜心经学,着意《毛诗》,广证博考以求本意,著有《毛诗后笺》。另有《仪礼古今文疏义》、《尔雅古义》以及《求是堂诗文集》等。 子胡先翰、胡先頖。.

新!!: 清朝和胡承珙 · 查看更多 »

胥吏

吏又稱胥吏、吏胥、胥史、胥鈔、書吏、書辦,古代掌理案卷、文書小官。 胥吏的制度起源於徭役,即所谓“签充吏役”。《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志》稱:「胥吏、商賈之妻、老者乘葦軬車,兜籠舁以二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八熙宁六年十二月壬申条载:“时内自政府,外及监司诸州胥吏,皆赋以禄,谓之仓法。”.

新!!: 清朝和胥吏 · 查看更多 »

郭元釪

郭元釪,字于宫,号双村,江都(今属江苏)人。 世代為盐商,累称巨富。好学能诗﹐後以诸生參修《佩文韵府》等,又在《中州集》基础上,增补元好问、刘祁等诗作,輯“金人入元不仕者”,康熙五十年(1711年)刻《全金诗》七十四卷,得三百五十八人,共錄诗五千五百五十四篇。四十歲時擔任內閣中書,不久卒。另有《一鹤庵诗》。 K.

新!!: 清朝和郭元釪 · 查看更多 »

郭肇基

郭肇基。山東金鄉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二年,鄉試中舉;順治三年,登进士。历任狄道縣知县。.

新!!: 清朝和郭肇基 · 查看更多 »

胶州湾租借地

德国胶州保护领(Kiautschou, Deutsches Schutzgebiet,通称德国胶澳租借地),德国于1898年在中国设立的租借地,包含胶东半岛胶州湾周边地区,总面积55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首府总督府)位于青岛。1914年由日本军政府接管,称作“膠州湾租借地”。 租借地设立时,德国当局基于“膠州”一词进行该处地名的翻译,德文写作“Kiautschou”,英文写作“Kiaochow”、“Kiauchau”或“Kiao-Chau”。中国人为避免与清政府的“胶州”相混淆,一律译作“胶澳”。.

新!!: 清朝和胶州湾租借地 · 查看更多 »

都司 (軍階)

都司為15世紀,中國明朝首設的官制名稱,又稱都閫,位階約為今中低級軍官。据傅维鳞的《明书》卷六五《职官志》:“营伍武官皆因事而命,无定--,凡五等,曰镇守、曰协守、曰分守、曰守备、曰备倭。其官衔凡六等,曰总兵、曰副总兵、曰参将、曰游击,皆称将军。曰都司、曰守备、曰提调、曰千总、曰把总、曰百总,皆营官”。 例如,《明史·左良玉传》中有:“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官辽东车右营都司。”辽东车营是孙承宗创设的兵种,即炮车兵,左良玉是车营中的右营的军事长官。 17世紀,清朝統治中國後,沿襲其官制,一般為綠營武官。在清朝,該官品為正四品,位於參將與遊擊之下,縣府守備官之上,或任協將或副將的中等軍官,也可稱為協標都司。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百總。.

新!!: 清朝和都司 (軍階) · 查看更多 »

都察院

察院,明清兩代稱之為都察院,中國古代中央政府機構之一,功能屬監察機關。相當於今日之中華民國監察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

新!!: 清朝和都察院 · 查看更多 »

都統

都統是中國古代武官名。十六國前秦始置。清代以後常置,在武職中秩品僅次於駐防將軍。中華民國在北洋政府時期則沿用之。.

新!!: 清朝和都統 · 查看更多 »

舊土爾扈特部

舊土爾扈特部是清代蒙古土爾扈特部的一支,即由渥巴錫率領、從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遷徙至中國境內的土爾扈特部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歸降清朝,被安置於新疆天山北路一帶。舊土爾扈特部分為南、北、東、西四路,稱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新!!: 清朝和舊土爾扈特部 · 查看更多 »

船政學堂

船政學堂,源自1866年(清同治五年)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禎於福建福州馬尾港所設的海軍學院,又稱「福建船政學堂」、「福州船政學堂」或「馬尾水師學堂」。船政學堂最初稱“求是堂藝局”,是專門為福建船政培訓人材而設。學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國教習教授造船、航海等專業知識,畢業生中優異者更會被派往西歐各國深造。船政學堂被稱為中國海軍搖籃,除了是近代中國首家海軍及航海學院外,它亦是首家現代軍事學院,和首家現代專業院校。船政學堂的畢業生不少成為北洋海軍的高級將領外,部份亦成為中國近代的著名知識份子。船政學堂壹支為前學堂習造船、後學堂習航海;另壹支為繪事院、藝圃。前學堂、後學堂演变为海軍制造學校、海軍學校、海軍飛潛學校,1949年遷臺,現為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藝圃後改稱海軍藝術學校,以後又改名“福建省立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延續至1949年後,1952年8月,因院系調整高航停辦,原有航海專業學生轉至“國立福建航海專科學校”(現大連海事大學);造船專業學生轉至“上海船舶工業學校”(現江蘇科技大學)。.

新!!: 清朝和船政學堂 · 查看更多 »

阎崇年

阎崇年(),中國歷史學家,漢族,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从事满学研究。 阎崇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现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北京满学会会长。他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一百五十余篇。自2004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主讲「清十二帝疑案」,2006年9月1日起主讲「明亡清兴六十年」。 阎崇年本人的言论被汉民族主义者认为偏袒满清而遭到部分汉民族主义者的不满和抵制。.

新!!: 清朝和阎崇年 · 查看更多 »

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客語白話字:Làn-fông Khiung-fò-koet,1777年—1884年),別稱蘭芳公司、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由海外華人在婆羅洲創立。1770年,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區)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坤甸成立了「蘭芳公司」,1777年羅芳伯將「公司」片面改為「共和國」,即公司共和國,但向清朝稱臣時仍使用「蘭芳公司」。 蘭芳共和國建立時,第一任總制是陳蘭伯,第二任總制是羅芳伯,因此又称為「蘭芳大統制共和國」;亦有人因第二任總制羅芳伯而稱其為「芳伯共和國」。 1884年,蘭芳公司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擊敗而滅亡,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蘭芳共和國從立國至滅亡,共經歷一百零七年。由於顧忌清朝干涉,荷蘭並未公開佔領,而是另立一個傀儡政權進行統治。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後,荷蘭才正式宣佈佔領。.

新!!: 清朝和蘭芳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阮惠

阮惠(,)又作阮文惠(),後改名阮光平(),是越南歷史上一位著名军事人物,亦是西山朝第二代皇帝,1788年至1792年在位。因年號光中,史稱光中皇帝()。他被今日的越南人認為是越南的民族英雄之一。 阮惠生於歸仁府西山邑(今屬平定省西山縣),當時屬於鄭阮紛爭時期南方舊阮的領地之內。因不滿舊阮政府裡權臣當道,政局敗壞,阮惠便與兄長阮岳、阮侶於1771年,在西山發動起義。阮惠在戰事中表現驍勇,使西山阮氏兄弟勢如破竹,先後消滅南方舊阮、北方鄭主及後黎朝,結束了越南二百多年來南北分裂之局,並擊退了來自暹羅及中國清朝等「外國勢力」的軍事干預。但他與兄長阮岳之間的內鬨相攻,致使整個西山朝元氣大傷。他本人則於1792年準備全殲舊阮勢力期間去世。.

新!!: 清朝和阮惠 · 查看更多 »

阳明学

阳明学,通常又稱作王學、心學,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号“阳明子”,人称王阳明)发展的儒家理学。元代以及明初以來流行的程頤朱熹一派的理學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則繼承宋代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們繼承並發揚光大,並以講會的形式傳播到民間,成为“阳明学派”亦称“姚江学派”,這種「心即是理」看法的發展,也影響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對於情欲的正面主張和看法。由於心即理,因此人欲與天理,不再如朱子學所認為的那樣對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這種主張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贄。 阳明学也传播至日本列岛,在日本发展形成日本的阳明学。.

新!!: 清朝和阳明学 · 查看更多 »

阿台

阿台,又译阿太,王杲之子。有學者認為阿台即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外祖父“阿古都督”,但也有学者不认同此说。後人普遍認為阿台為其舅舅,亦為堂姐夫。.

新!!: 清朝和阿台 · 查看更多 »

阿奇木伯克

阿奇木伯克是清代新疆回部各伯克中官階最高者,總管一城之穆斯林事務。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定為額缺,阿克蘇、伊犁等大城的阿奇木伯克為正三品官。阿克蘇、烏什、庫車、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的阿奇木伯克號稱“六大城伯克”。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廢除了伯克官職,阿奇木伯克僅作為榮譽頭銜保留。 “阿奇木,回語(維吾爾語),聽政公平之謂,總理城、村諸事務”,“職繁權重,為諸伯克之冠”。在伊朗、烏茲別克,阿奇木有法官、統治者之意。 阿奇木伯克隸屬於當地的駐紮大臣。秩品從三品到六品不等。三品、四品阿奇木伯克須穿官服,剃髮蓄辮。與其他伯克一樣,阿奇木伯克僅管理本城的穆斯林居民及浩罕等國僑民事務。旗人、漢民及戍邊犯人不歸其管理。.

新!!: 清朝和阿奇木伯克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清朝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哈出

阿哈出,是明朝初年辽东女真胡里改部头人。永乐元年(1403年)十一月,明置建州卫,任阿哈出為指挥使,賜姓名李誠善。 阿哈出的两个儿子釋加奴(李顯忠)、猛哥不花,分別掌建州卫和毛怜卫。兩人死後,又傳位給他們的兒子李满住、撒滿哈失里。.

新!!: 清朝和阿哈出 · 查看更多 »

阿克苏市

阿克苏市(维吾尔文:ئاقسۇ,拉丁维文:Aqsu)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的西北部。“阿克苏”的维语意为白水,以阿克苏河得名。 阿克苏市为阿克苏地区的行署驻地。.

新!!: 清朝和阿克苏市 · 查看更多 »

阿勒泰市

阿勒泰市(التاي قالاسى /Алтай қаласы /Altay qalası /Altay ⱪalase、Аләтэ/Aləte/ اَلْتَىْ)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下辖的县级市,是阿勒泰地区行署驻地。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18.76万人,有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

新!!: 清朝和阿勒泰市 · 查看更多 »

阿睦尔撒纳

阿睦尔撒纳(;),蒙古厄鲁特辉特部台吉,策妄阿拉布坦外孙。 早年率部众放牧于塔城一带。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协助达瓦齐夺取了准噶尔汗国可汗的地位,但不久即与其反目,乾隆十九年(1754年)投奔清朝。 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上策要求进攻达瓦齐,被乾隆帝任命为定边左副将军出兵平定準噶爾。不久他配合清军攻占伊犁,逐走达瓦齐,转而向乾隆帝要求策封自己为厄鲁特四部总汗。清政府拒绝其要求,试图将其召回。八月,阿睦尔撒纳在赴热河途中反叛,逃往塔尔巴哈台,向俄国求援。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三月,被清军击败,同年冬,在俄国支持下称汗于塔城。次年(1757年),再次为清军击败,走投無路下進入哈薩克汗國受中玉茲汗阿布賚保護一段時日,后因为哈萨克汗归降于乾隆,再流亡俄国西伯利亞,被西伯利亚总督窩藏在托博爾斯克二十俄里遠,一個名為庫杜斯克的酒廠中,不久中天花病死。.

新!!: 清朝和阿睦尔撒纳 · 查看更多 »

阿睦爾撒納之亂

#重定向 平定準噶爾.

新!!: 清朝和阿睦爾撒納之亂 · 查看更多 »

阿爾泰烏梁海

阿爾泰烏梁海(),是清代科布多所屬的一個部落,共七旗。遊牧于今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額爾齊斯河以北、吉木乃縣以西地方及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南部一帶。由阿爾泰烏梁海副都統管轄,隸屬于科布多參贊大臣。1907年改屬阿爾泰。1919年阿爾泰改設阿山道,併入新疆省。.

新!!: 清朝和阿爾泰烏梁海 · 查看更多 »

阿里地区

阿里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下辖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带,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地域面积约30.4万平方公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噶尔县獅泉河鎮。元朝称纳里,明朝称俄力思。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相聚的地方,被称之为“万山之祖”。同时,这里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故又称为“百川之源”。和印度有巴里加斯領土爭議。.

新!!: 清朝和阿里地区 · 查看更多 »

阿桂

阿桂(z;),字广廷,章佳氏,初為清满洲正藍旗人,以平回部駐伊犁治事有勞,改隸正白旗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新!!: 清朝和阿桂 · 查看更多 »

阿濟格

阿濟格(p;),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生母为大妃阿巴亥,与多尔衮、多铎为同母兄弟。阿濟格是順治帝的叔父,麻臉,粗暴,私下呼顺治帝為“孺子”,多爾袞病故,他欲承襲攝政,濟爾哈朗等以阿濟格身帶佩刀、「舉動叵測」等罪名,將阿濟格削爵幽禁,入獄後性情更加狂暴,諸王上奏稱阿濟格悖亂已極,順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賜死於獄中。.

新!!: 清朝和阿濟格 · 查看更多 »

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العبّاسيّون)是哈里發帝國的一個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于750年取代倭馬亞王朝,定都巴格達,直至1258年被旭烈兀西征所滅。阿拔斯王室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後裔。在该王朝统治时期,中世纪的伊斯兰教世界达到了极盛,在哈倫·拉希德和马蒙統治時期更達到了頂峰。古代中国(新旧唐书)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 。.

新!!: 清朝和阿拔斯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 清朝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阿拉湖

阿拉湖(哈薩克語:,突厥語「花彩」的意思)是一個位於哈薩克斯坦的鹹水湖,為阿拉木圖州和東哈薩克斯坦州所管轄。 海拔347公尺,面積2,650平方公里。最大深度54公尺。地質上是一個斷層湖,是阿拉山口的延伸。湖西北有薩瑟克湖,中間以沼澤相連。主要水源為額敏河。 Category:哈薩克斯坦湖泊.

新!!: 清朝和阿拉湖 · 查看更多 »

阿思本艦隊

阿思本艦隊,是清朝同治年間,是一支由清政府委任英國官員赴英國購置新型戰艦的海軍。但艦隊構成方式和清政府對指揮權、用人及花費等各方面皆出現嚴重分歧,最終雙方解除合約,艦隊解散,各軍艦由艦隊司令英國海軍上校帶回倫敦拍賣。.

新!!: 清朝和阿思本艦隊 · 查看更多 »

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z;),那拉氏,满洲正白旗人。或稱蘇克沙哈。康熙帝親政之前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後為鳌拜所害,絞死。.

新!!: 清朝和蘇克薩哈 · 查看更多 »

蘇納海

蘇納海(),他塔喇氏,諡襄愍,滿洲正白旗人,清朝初期大臣。 早年擔任王府護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293502號。順治三年,任內翰林弘文院學士。順治七年,任騎都尉國朝耆獻類徵初編,11冊9卷,285,兼雲騎尉。順治九年,任太宗文皇帝實錄副總裁。順治十年,任吏部右侍郎,順治十二年,任鑲紅旗滿洲副都統國朝耆獻類徵初編,11冊9卷,286。順治十四年,任內翰林國史院學士、經筵講官。順治十五年,任中和殿學士。順治十六年,任太子少保。順治十七年,任工部尚書、兵部尚書。順治十八年,任內國史院大學士。康熙二年,兼任戶部尚書;后因不依附鼇拜而與直隸山東河南總督朱昌祚,直隸保定巡撫王登聯一同被矯詔論死。康熙八年,昭雪恢復官職,并贈太子少保。 祖父為岱圖庫哈理;父親為拖博。有子瓦爾達。.

新!!: 清朝和蘇納海 · 查看更多 »

赫哲族

赫哲族 是中国与俄罗斯共和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俄罗斯称为那乃人(нанайцы),分布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至鄂霍次克海。赫哲族在中国境内的人数较少,现有5354人(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同江市(1060人)、饶河县(529人)、抚远县(468人)和佳木斯市市辖区(936人),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三个民族乡。.

新!!: 清朝和赫哲族 · 查看更多 »

赫图阿拉

#重定向 赫图阿拉城.

新!!: 清朝和赫图阿拉 · 查看更多 »

赵尔丰

趙爾豐(),字季和,祖籍山东莱州市,生于奉天鐵嶺(今辽宁省铁岭市),清漢軍正藍旗将领,曾镇压苗民、藏民起义。后调任四川,在保路运动中镇压保路运动人士,成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诱因。辛亥革命后被斩首。 其父是山东泰安知府。趙爾豐共有兄弟四人,排行第三。次兄为《清史稿》的编纂者赵尔巽。.

新!!: 清朝和赵尔丰 · 查看更多 »

赵之谦

赵之谦(),中国清代书画家、篆刻家。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新!!: 清朝和赵之谦 · 查看更多 »

资政院

资政院,清末立宪运动時成立的议会准备机构,成立于1910年9月,终止于1912年初,由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替代。院址在今北京市西城区象来街,民国时期曾改名为国会街,1949年后又改为象来街。.

新!!: 清朝和资政院 · 查看更多 »

赋,古代文体名。賦這種體制是較為特殊的。由外表看去,是非詩非文,而其內含,卻又有詩有文,可以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混合體。本意指诵说,如《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毛诗序》把“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篇,“赋”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汉代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汉初,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它继承《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多長篇鉅製,又稱「古賦」、「大賦」,魏晋南北朝流行骈赋,又稱「小賦」,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則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又稱「散賦」。明代八股文盛行,賦又發展出了「股賦」。 古人寫賦大都是虛構。漢朝的賦更是充滿神話色彩,桓谭的《仙赋》对神仙的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夫王乔赤松,呼则出故,翕则纳新。天矫经引,积气关元。精神周洽,鬲塞流通。乘凌虚无,洞达幽明。诸物皆见,玉女在旁。仙道既成,神灵攸迎。乃骖驾青龙……”。刘歆的《甘泉宫赋》描写:“回天门而凤举,蹑黄帝之明庭。冠高山而为居,乘昆仑而为宫。按轩辕之旧处,居北辰之闳中。背共工之幽都,向炎帝之祝融。”张衡的《西京赋》稱“清渊洋洋,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司马相如曾言:“合纂组以成文,列绵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姚鼐稱《大人赋》说:“此赋多取于《远游》。《远游》先访中国仙人之居,乃至天帝之宫,又下周览天地之间,自于微闾以下,分东西南北四段。此赋自横厉飞泉以正东以下,分东西南北四段,而求仙人之居,意即载其间。末六句与《远游》语同,然屈子意,在远去世之沈浊。”。汉赋的构篇方式還有一個特點是一問一答,所謂“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 杜牧的《阿房宫赋》即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展现阿房宫,甚至說“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鲍照的《鹤舞赋》中认为鹤是胎生。《日知录》卷十九云:“古人为赋,多假设之辞,序述往事,以为点缀,不必一一符同也。”钱鍾書亦表示“词章凭空,异乎文献征信,未宜刻舟求剑”。.

新!!: 清朝和赋 · 查看更多 »

薩布素

薩布素(),富察氏,隸屬滿洲鑲黃旗,清朝早期軍事人物,曾參與對俄羅斯帝國的戰事。.

新!!: 清朝和薩布素 · 查看更多 »

薩彥嶺

薩彥嶺(Саяны),分東西兩支,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的山脈,蒙古高原的北沿,歷史上曾為大清國与俄羅斯帝国间的國界,現屬俄羅斯聯邦境內。.

新!!: 清朝和薩彥嶺 · 查看更多 »

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西元1619年明朝與女真族的後金政權在萨尔浒(a;山名,位于今遼寧省撫順市東部渾河中上游大夥房水庫東南岸)發生的一场大战,明軍大敗於金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

新!!: 清朝和薩爾滸之戰 · 查看更多 »

閩民系

闽民系,亦称“閩族”,是對東亞地區講各種閩語的一系列漢族民系的統稱。今日全球閩民系的總人數約有1億1500萬人。 吳國入閩設立建安郡。晋代永嘉二年即公元308年发生五胡乱华,當時開始有八姓入闽,是为中原人移民入闽之始。从此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入闽汉人渐多。到了晚唐,又有陈元光开漳和王潮、王审知开闽(十八姓从王)建立闽政权的事件,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原人入闽的高潮。闽民系大致形成在隋唐五代这个时期。 后来,随着福建海上贸易的发展以及农业土地的紧张,闽民系开始向粤东、雷州半岛、海南、臺灣與东南亚各地移民,在近现代乃向欧洲、美洲、日本等地移民,分布极为广泛,成为海外华人中一大族群。.

新!!: 清朝和閩民系 · 查看更多 »

薩摩藩

薩摩藩(),正式名稱為鹿兒島藩,为日本江戶時代的藩属地,位于九州西南部,在江戶時代,其領地控有薩摩國、大隅國和部分日向國属地,此外琉球王國也受他們控制,領土包括今日的鹿儿岛县全域(含琉球國的奄美群島)與宮崎縣的西南部。 在德川幕府之前,这里是薩摩國、大隅國和部分日向國属地。关原之战之后成立薩摩藩。江户时代,和幕府关系亲近的大名藩属在江户即现在的东京附近,而关系越疏远其属地就离江户越远。薩摩藩位于日本四岛的最西,与幕府的关系可想而知。是故其青年武士阶层推动革新,与其附近的长州藩的青年武士一起在和西方列强的接触中发展壮大,被称为强藩。幕末时期,薩摩藩等强藩组成倒幕联盟,主张废除幕府,还政於天皇。在明治天皇掌握政权之后,日本内阁的大多数阁员均出身于长州藩和薩摩藩。 于此之前,1609年,薩摩藩派大将桦山久高入侵当时的琉球国,开始了日本对琉球的征服,为两百多年之后日本正式将琉球改称冲绳并入日本打下基础。.

新!!: 清朝和薩摩藩 · 查看更多 »

閔貞

《蛤蟆仙人图》 閔貞,字正齋,祖籍清朝江西南昌,久居湖北省广济县武穴镇。揚州八怪之一。 幼失父母,學會畫畫,追憶父母遺容,懸掛致祭,被稱為“閔孝子”。其畫師法明代吳偉,白描功力深厚,幾可與李公麟亂真,擅長寫意人物,在揚州賣過畫。作品有“描金羅漢圖”“八子觀燈圖”,“蕉陰仕女圖”等。 M Z貞 M閔貞.

新!!: 清朝和閔貞 · 查看更多 »

薛鳳祚

薛鳳祚(),字儀甫,淄川人(今山东淄博)。明末清初天文學家、數學家。與王錫闡並稱「南王北薛」。 從小習算,師從魏文魁,主持舊法。 順治中期,從波蘭傳教士穆尼閣改學西學,著有《算學會通正集》十二卷,《考驗》二十八卷,《致用》十六卷。.

新!!: 清朝和薛鳳祚 · 查看更多 »

藏南

藏南,即西藏南部。可能指不同的地理区域:.

新!!: 清朝和藏南 · 查看更多 »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歸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南传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又因與中國政權關係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僧侶代中國政權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新!!: 清朝和藏傳佛教 · 查看更多 »

藏语

#重定向 藏語.

新!!: 清朝和藏语 · 查看更多 »

藏族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自称“博巴”()。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内人口约630万余人(2010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边国家亦有分布;另有从中国境内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后代近20万。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藏族从此逐渐形成。藏族使用藏语,通用藏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厚。常着藏袍。以糌粑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区多住帐篷,城镇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历新年为重要节日。 藏族文化悠久、灿烂而独特,文献众多,藏医药、藏历、歌舞、唐卡、金铜佛像等都独具特色。史诗《格萨尔王传》、热贡艺术、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新!!: 清朝和藏族 · 查看更多 »

藥材

#重定向 生药.

新!!: 清朝和藥材 · 查看更多 »

门户开放政策

户开放政策(Open Door Policy)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一種外交概念,它指出原则上所有的国家,在中国都享有平等的商业和工业贸易权。 门户开放政策最早来自英国的商务惯例,并且在鸦片战争后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有所体现。尽管通常门户开放政策都与中国有關,但在1885年的柏林西非会议上,規定任何國家沒有在刚果河上征收关税的權利,也屬於門戶開放政策。 作为一项劃分各列強在華利益的政策,门户开放政策首先由著名美國漢學家,時任美國駐華公使的柔克義構思。公元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美军获胜,得到了菲律宾群岛,在遠東的势力得到了加强。不過歐洲列強包括英、法、德、俄四國与日本已經準備瓜分大部分在華利益,作為一個新興、工業生產力已經逼近世界首強英國的國家,美国感到其在华商业利益受到了威胁,「門戶開放」的主張顯然對美國相當有利,而英國作為在華利益最大的國家,顯然是「門戶開放政策」的最大受害者,可以預期英國會成為「門戶開放政策」中最大的絆腳石。 然而,隨後在公元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約翰取得英國對門戶開放政策的「諒解」,因而向各列強发布照会,要求保持中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不会影响在其各自势力范围内的通商口岸。起初列強們纷纷迴避海約翰的要求,並指出除非有其他國家帶頭遵守,它們才會作出支持「門戶開放政策」的承諾。可是沒多久到了1900年七月,海約翰宣布各国原则上同意了这项决定。不過各国仍然在铁路权,采矿权,贷款,对外贸易口岸等问题上,与中国持续不断地讨价还价Sugita, Yoneyuki, "The Rise of an American Principle in China: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First Open Door Notes toward China" in Richard J. Jensen, Jon Thares Davidann, and Yoneyuki Sugita, eds.

新!!: 清朝和门户开放政策 · 查看更多 »

藩部

藩部是清朝特有的政治、地理概念,一般指清代中國境內由理藩院管理的蒙古、青海、西藏、新疆以及東北地區具有一定自治權利的部族,被朝廷視為“藩籬”。.

新!!: 清朝和藩部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清朝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董山

董山(),明朝建州女真人,猛哥帖木儿之子。1433年猛哥帖木儿死后,建州左卫由他的弟弟、董山的叔叔凡察掌握。1437年明朝授予董山指揮使一职,董山和凡察从此开始争卫印。为避兀狄哈野人,正统五年(1440年),凡察、董山率残部逃往今新宾县烟筒山,投靠了李满住。1441年,董山升任都督佥事。1442年,为了解决董山和凡察之争,明朝政府又增设建州右卫,升两人为都督同知,分别掌握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 他曾杀掠边民多达10余万。明成化二年(1466年)十二月女真入犯,明朝总兵郑宏战败。明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海西、建州女真复入鸦鹘关(今新宾苇子峪镇三道关)。明都指挥史邓佐在双岭中女真人的埋伏战死。三月复入连山关,掠开原、抚顺,窥铁岭、宁远、广宁。李滿住也被朝鮮擒斬。 他还曾接受朝鲜授于的官职:清史稿(时董山阴附朝鲜,朝鲜授以中枢密使。巡抚辽东都御史程信诇得其制书以闻,英宗使诘朝鲜及董山,皆习服,贡马谢。然后五夜至义州江,杀并江收禾民,掠男妇、牛马)。 明朝成化曾对建州女真进行过打击,被称为“成化犁庭”,此次军事行动共擒斩女真人1700余口。明和朝鲜军(康純、魚有沼)历经一个月的围剿,共契寨四五百座,并释放女真人的包衣千余人。 董山等人来朝,明朝廷有求必应,但结果:“女直侵寇,依然不止。”而且董山放话:“扬言归且复叛”(《清史稿·列传九》)。明廷震怒,于成化三年派出军队对建州女真进行了“毁其巢穴,绝其种类”的血洗,焚毁屯寨,擒斩1700余人,释放阿哈(奴隶)千余人。董山则在到北京朝贡的归途中,在寓所里被明军设计杀害。.

新!!: 清朝和董山 · 查看更多 »

董鄂妃

#重定向 孝獻端敬皇后.

新!!: 清朝和董鄂妃 · 查看更多 »

葉爾羌

葉爾羌(يەكەن),一作葉爾羗,中國清代新疆城名,後用作地區名,即葉爾羌辦事大臣轄區。其轄地大致相當於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的莎車縣、澤普縣、麥蓋提縣、葉城縣、塔什庫爾干縣、巴楚縣一帶以及圖木舒克市、克孜勒蘇州的阿克陶縣、和田地區的皮山縣;克什米爾東北一部份地區。光緒末年新疆建省,以其地置莎車直隸州,後升為莎車府,隸屬於喀什噶爾道。.

新!!: 清朝和葉爾羌 · 查看更多 »

葉爾羌汗國

葉爾羌汗國(يەركەن سەئىدىيە خانلىقى )是由东察合台汗国汗速檀阿黑麻之子蘇丹赛德在1514年於原察合台汗國的舊地上創立的一個國家,部分史学家认为是东察合台汗国的延续。至1680年成為準噶爾汗国的附属国,在17世纪末策妄阿拉布坦时期消亡。早期的首都在喀什噶尔(今喀什市),后迁往叶尔坎葉爾羌城(今莎車县)。 疆域最大时包括吐魯番,哈密,塔里木盆地。汗國版圖的東达敦煌、南达吐蕃烏思藏、西南达博羅爾、巴爾蒂斯坦,與烏茲別克以費爾干納谷地為界,北方以天山為界,與準噶爾相鄰。.

新!!: 清朝和葉爾羌汗國 · 查看更多 »

葉赫

叶赫(z)是女真的氏族部落之一,因世居于叶赫河畔(今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而得名。.

新!!: 清朝和葉赫 · 查看更多 »

葛剑雄

葛剑雄,浙江湖州人,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历史学家,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 清朝和葛剑雄 · 查看更多 »

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是晚清政府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的一部法律文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确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同时对君权进行了一些限制。《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意义的法律文件。.

新!!: 清朝和钦定宪法大纲 · 查看更多 »

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绛云楼主人、蒙叟、东涧老人,又因其住址而称虞山、因其职位而称宗伯,直隶常熟县(今江蘇省苏州市常熟市)人,万历三十八年探花。作为明末清初时期文学领域的集大成者,钱谦益领导这一时期的文坛长达五十年。在政治上钱视为東林黨或復社人士。明朝时四次出仕,官至礼部尚书。后在南京降清,任礼部侍郎五个月,被视作“贰臣”。辞官后投入反清复明运动,为遗民义士接纳,更成为联络东南与西南抗清复明势力的总枢纽。后钱谦益的诗文被乾隆帝下诏禁毁。 陈寅恪认为其是“复国之英雄”,“应恕其前此失节之愆,而嘉其后来赎罪之意,始可称为平心之论”,并称钱与其妻柳如是的诗文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新!!: 清朝和钱谦益 · 查看更多 »

蒲松龄

蒲松齡(,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是中国清代志怪小说作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族裔有争议),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平时喜好收集怪异的民间故事,死后以短篇故事集《聊斋志异》闻名于世,塑造了诸如聂小倩、青凤、婴宁和莲香等不少有代表性的狐仙和女鬼艺术形象。蒲松龄热衷于求取功名,但科举成绩并不如意,创作《聊斋志异》除了满足猎奇趣味,也成为他寄托个人思想的方式。.

新!!: 清朝和蒲松龄 · 查看更多 »

蒋士铨

蔣士銓(),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乳名雷鸣。江西鉛山縣人,清代翰林、詩人。.

新!!: 清朝和蒋士铨 · 查看更多 »

蒋廷锡

蒋廷锡(),江苏常熟人。字酉君、杨孙,号南沙、西谷,又号青桐居士。中国清代政治人物、画家。.

新!!: 清朝和蒋廷锡 · 查看更多 »

蒙古

#重定向 蒙古国.

新!!: 清朝和蒙古 · 查看更多 »

蒙古八旗

蒙古八旗(a),本称八旗蒙古,简称蒙古或蒙古旗。旗下之人称蒙古、蒙古旗人,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外八旗旗分中人口最少的,主要由科尔沁、喀喇沁等临近后金之地的漠南蒙古内附降人所组成。在后金对蒙古各部和明朝的战争中,蒙古八旗常常担任向导全军的角色,这是其的重要性的直接体现。.

新!!: 清朝和蒙古八旗 · 查看更多 »

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蒙古地区),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脉,北连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面積約260萬平方公里,南界戈壁沙漠,包括蒙古国全部,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布里亚特共和國与外貝加爾邊疆區,中国东四盟地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南部邊緣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平均海拔1580米。这一带有记载以来先后成为多个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例如匈奴、乌桓、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回鹘、契丹等。欧洲地理大发现时期这一地区主要为蒙古族的活动区域,故被称为“蒙古高原”。.

新!!: 清朝和蒙古高原 · 查看更多 »

蒙古语

蒙古语是蒙古民族说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語族。蒙古语有很多方言,主要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卫拉特语)、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和东部方言(科尔沁-喀喇沁)。蒙古语接近辽国的契丹语,但是由于契丹文尚未完全解读,很难进行语言历史比较。 现在中国内蒙古以傳統蒙古語字母书写,並和簡體中文一起並列使用,而蒙古國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時期由於苏联影响,废除了传统蒙文,主要使用西里尔字母,現已恢復使用傳統蒙文,使用量較少。 为了方便,这里使用的是蒙古文的转写,这种写法代表蒙古语在13世纪的发音,与现在的方言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写法可以推断现在各种方言的读音,而进行相反的转换(从现在的发音推断古蒙古语的发音)则很困难。.

新!!: 清朝和蒙古语 · 查看更多 »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东亚及中亞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蒙古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全球蒙古族人口约为一千万人,其中六百萬人居住在中国大陸境内,其餘的分佈于蒙古國以及俄罗斯。於中國大陸的蒙古族人主要居住於內蒙古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在俄罗斯的則主要居住於布里亞特和卡爾梅克。 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的含義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 蒙古族所說的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現代蒙古人的祖先稱為。.

新!!: 清朝和蒙古族 · 查看更多 »

股份

股份(Share)是投資市場的股本的一個單位,一般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但有時亦會以互惠基金、有限合夥、房地產投資信託等形式出現。持有股份的投資者有可能會獲發放股息。.

新!!: 清朝和股份 · 查看更多 »

那曲地區

#重定向 那曲市.

新!!: 清朝和那曲地區 · 查看更多 »

肇庆市

肇庆市,简称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宋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认为是由于端州的灵气使其登上大寶,遂改端州府为肇庆府,御赐一名“肇庆”,意为“开始带来吉庆”。 肇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市政府驻端州区。.

新!!: 清朝和肇庆市 · 查看更多 »

肅順

#重定向 肃顺.

新!!: 清朝和肅順 · 查看更多 »

铁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Fe,它的原子序数是26,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它是过渡金属的一种。铁是最常用的金属,是地球外核及內核的主要成份,是地殼上豐度第四高的元素和第二高的金屬。鐵常出現在类地行星中,因為鐵是高質量恆星核融合後的產物,鎳-56是放熱核融合反應的最後一個產物,之後會衰變成最常見的鐵同位素。 铁和其他8族元素相同,其氧化態範圍很廣,由−2到+6,但其中+2和+3是最常見的氧化態。在流星体及低氧的環境下,鐵會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但是鐵很容易和氧氣和水反應。鐵的表面是有光澤的銀灰色,但在空氣中鐵會反應生成水合的氧化鐵,一般稱為铁锈。許多金屬在氧化後會形成钝化的氧化層,保護內部的金屬不被氧化,但氧化鐵的密度較鐵要低,因此氧化鐵會剝落,無法保護內部的鐵不受腐蝕。.

新!!: 清朝和铁 · 查看更多 »

铜(copper)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Cu(来自cuprum),原子序数29。纯铜是柔软的金属,表面刚切开时为红橙色帶金屬光澤、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因此在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筑材料,以及組成众多種合金。铜合金机械性能优异,电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是青铜和黄铜。此外,铜也是耐用的金属,可以多次回收而无损其机械性能。 人类使用铜及其合金已有数千年历史。古罗马时期铜的主要开采地是塞浦路斯,因此最初得名cyprium(意为塞浦路斯的金属),后来变为cuprum,这是copper、cuivre和Kupfer的来源。二价铜盐是常见的铜化合物,常呈蓝色或绿色,是蓝铜矿和绿松石等矿物颜色的来源,历史上曾广泛用作颜料。铜质建筑结构受腐蚀后会产生铜绿(碱式碳酸铜)。装饰艺术主要使用金属铜和含铜的颜料。 铜是所有生物所必需的微量膳食矿物质,因为它是呼吸酶复合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关键组分。软体动物和甲壳亚门动物的血液色素血蓝蛋白中含有铜。鱼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则是含铁的复合物血红蛋白。铜在人体中主要分布于肝脏、肌肉和骨骼中。铜的化合物可用作、杀真菌剂和木材防腐剂。.

新!!: 清朝和铜 · 查看更多 »

蔡元培

蔡元培(),字仲申,又字鶴卿、民友、孑民,號寉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浙江绍兴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诸暨,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 蔡元培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3年后他本人便不在北大,只是名义上的校长,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遊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他把中國文化教育「從封建專制時代擺渡到民主自由時代」梁容若,〈蔡元培先生的生平〉,載梁容若、齊鐵恨、方師鐸、何容編《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台北,國語日報社,1951年12月31日。。手定教育方針,創立現代教育制度。把北京大學學術化,奠定中央研究院之基礎。提倡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及人生觀、世界觀、美學教育。倡导自由思想、民權與女權,致力革除「讀書為官」之舊俗,開科學性研究風氣。.

新!!: 清朝和蔡元培 · 查看更多 »

锡金王国

锡金王国是在1642年至1975年间存在的一个独立国家,由世袭的却嘉(国王)统治。1861年成为英国保护国,1950年又成为印度保护国。1975年正式被印度吞并并成为印度的一个邦。第12代却嘉(国王)佩登东杜南嘉流亡美国,组建锡金流亡政府,宣称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统治。1982年,佩登东杜南嘉在美國紐約逝世,旺秋丹增郎加繼位。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此後锡金王室的王位不被任何国家政府承认。在文化和宗教方面,其与西藏和不丹联系甚密,从其首位国王由西藏迁移而来,和其与不丹有共同边界可以看出。.

新!!: 清朝和锡金王国 · 查看更多 »

锦州市

锦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是辽宁沿海的第二大城市。锦州是连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要冲,也是著名的松錦之戰、辽沈战役主战场之一。锦州主城区位于小凌河和女儿河的交汇处。沈山铁路和锦承铁路在市区穿过,南部有京哈铁路穿越。境内的主要公路有京沈高速、锦阜高速、锦朝高速以及102国道。锦州有辽代、明代建筑遗迹。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石灰石、膨润土、萤石、花岗岩等。.

新!!: 清朝和锦州市 · 查看更多 »

蔗糖

蔗糖是一种雙醣(葡萄糖+果糖),晶體白色,具有旋光性,但無變旋。易被酸水解,水解后產生等量的D-葡萄糖和D-果糖。不具還原性。發酵形成的焦糖可以用作醬油的增色劑。蔗糖是光合作用的主要產物,廣泛分布于植物體內,特別是甜菜、甘蔗和水果中含量極高。蔗糖是植物儲藏、積累和運輸糖分的主要形式。蔗糖的原料主要是甘蔗(Saccharum spp.)和甜菜(Beta vulgaris)。将甘蔗或甜菜用机器压碎,收集糖汁,过滤后用石灰处理,除去杂质,再用二氧化硫漂白;将经过处理的糖汁煮沸,抽去沉底的杂质,--去浮到面上的泡沫,然后熄火待糖浆结晶成为蔗糖。 以蔗糖为主要成分的食糖根据纯度的由高到低又分为::蔗糖(100%)、冰糖(99.9%)、白砂糖(99.5%)、绵白糖(97.9%)和赤砂糖(也称红糖或黑糖)(89%)。.

新!!: 清朝和蔗糖 · 查看更多 »

鄭孝胥

鄭孝胥(),字蘇龕,號海藏,中國福建省闽县(今福州)人。他是清朝的改革派政治家,亦是滿洲國建國的參與者之一,後出任滿洲國國務總理。.

新!!: 清朝和鄭孝胥 · 查看更多 »

鄭主

鄭主(,1545年–1787年),有時也稱作「鄭朝」《安南風水》:……此局,我國主鄭朝之發迹陵也。以扶黎旗而起者……,漢喃研究院編號A693,卷四,79頁,是越南南北朝(1533年-1592年)及鄭阮紛爭期間的四個政體的其中之一,由鄭氏家族掌政,歷十三代領袖。.

新!!: 清朝和鄭主 · 查看更多 »

鄭克塽

鄭克塽(閩南語:Tīnn Khik-sóng;),一名秦,人稱秦舍,字實弘,號晦堂,鄭經次子,鄭成功之孫。 1681年,鄭克塽繼承王位。1683年,率領舉國降清,降清後受封海澄公。 在英國商館的債務紀錄中,以新藩(Sinpouan;Sin-phoan)與臺灣國王(King of Tywan)稱呼鄭克塽。.

新!!: 清朝和鄭克塽 · 查看更多 »

鄭經

鄭經(tl;),福建泉州府南安人,明鄭王朝君主,一名錦,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錦舍」,鄭成功之嫡長子,與叔鄭襲爭位勝利後,在無大明皇帝的冊封之下,自行襲封了父王之延平王爵位,並封仁德將軍。於1663年至1681年在位,在位十九年,諡號文王。在英國商館的債務紀錄中,以本藩(Ponpoan;Pún-phoan)與臺灣國王(King of Tywan)稱呼鄭經。 鄭經對台灣的發展貢獻不小,在其在位掌政期間,在政治方面重用輔弼大臣陳永華,賜官諮議參軍與東寧總制以行宰相之職統領六官,將漢官制引入台灣;在教育方面,建文廟,除祭祀至聖孔子外,更是太學,將漢人之四書五經以及科舉制度攜入台灣,台灣也自此納入漢文化的範圍內。.

新!!: 清朝和鄭經 · 查看更多 »

鄭芝龍

鄭芝龍,字飛黃,小名一官(閩南語:It-kuan;荷蘭書寫Iquan),喀爾文教教名尼可拉斯(Nicholas)(),福建省南安縣人,在17世紀世界海權勃興的時代與明朝封閉海疆的背景下,以民間之力建立水師(海盜),周旋於東洋及西洋勢力之間,並且在台灣海峽抗擊及成功擊敗西方海上勢力的第一人。 鄭芝龍為中國明朝末年以華南、臺灣及日本等地為活躍舞臺的商人、軍人、官員兼且倭寇,以其經營的武裝海商集團著稱,發跡於日本平戶,為明鄭勢力的濫觴。在歐洲文獻中,則以「Iquan」(一官)聞名於世「Quon」、「Iquon」、「Iquam」、「Equan」所指均為其人。 1628年,身為海盜的鄭芝龍受到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於1646年投降清朝後,被軟禁北京;清朝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不成,遂於1655年入獄;於1661年被殺。 鄭芝龍對歷史的影響,主要是作為先於荷蘭人的先驅漢人,繼承李旦和顏思齊等人及部眾開發福爾摩沙(臺灣),他在臺灣西南海岸魍港建立基礎,為漢人移台的主要據點。雖然明朝政府從未管轄過臺灣的土地,但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後來於攻臺之役驅逐荷蘭人,並引渡大量漢人進入臺灣社會。.

新!!: 清朝和鄭芝龍 · 查看更多 »

鄭板橋

#重定向 郑燮.

新!!: 清朝和鄭板橋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南明政权的将领。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Koxinga)、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因受永历帝敕封為延平王,而稱鄭延平。其孫鄭克塽追諡為潮武王,後世則多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東寧王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现分屬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母田川氏出身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鄭成功生於平戶,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佔據台灣西南部的荷兰人和睦共处。而在南明政权陷落后,郑成功的基地僅剩廈門、金門,为其大軍覓得其它據点,正好此時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与荷兰人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灣西南部的殖民勢力,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明鄭政權。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南明延平郡王在台灣澎湖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新!!: 清朝和鄭成功 · 查看更多 »

鄭文焯

鄭文焯(),字俊臣,號小坡,又號叔問,別號瘦碧,奉天鐵嶺(今屬遼寧)大鶴山人。.

新!!: 清朝和鄭文焯 · 查看更多 »

鄒容

鄒容(),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生於四川省巴縣(今重慶市),曾經在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鄒容是中國近代著名革命宣傳家,《革命軍》一書的作者。.

新!!: 清朝和鄒容 · 查看更多 »

鄒一桂

邹一桂(),字原褒,号小山,晚号二知老人,江南无锡(今江苏)人,清朝政治人物、画家,進士出身。 邹一桂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自幼受家庭熏陶,攻读经书,且酷爱绘画。雍正五年(1727年)登丁未科进士,殿试高居二甲第一名(传胪),授翰林院编修。雍正十年(1732年)任云南道监察御史。雍正十三年(1735年)任贵州学政期间,上疏整治科场弊端。乾隆七年(1742年)转任给事中。后历任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官至内阁学士。 邹一桂为官履职之余,酷爱绘画,其山水效宋人,花卉学恽南田,清润秀逸,别具一格。他曾精心描绘百科花卉,并各题一诗,集成《百花卷》,进呈乾隆帝,乾隆帝深为赞赏,且亦为《百花卷》题写绝句百首。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邹一桂辞职回乡。乾隆帝南巡时,曾赐起“画禅颐寿”匾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赴京贺皇太后寿辰,加尚书衔。第二年回乡,卒于途中,年八十六。 传世诗、画作品有《春华秋实图》、《百花诗卷》、《秋山萧寺图》、《五君子图》、《小山画谱》、《小山诗钞》等。.

新!!: 清朝和鄒一桂 · 查看更多 »

鄂尔泰

鄂爾泰(v;),字毅庵,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官員。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太保。.

新!!: 清朝和鄂尔泰 · 查看更多 »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a)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使用鄂伦春语,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小兴安岭中。人口约8700人(2010年)。“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鄂伦春族人过去普遍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盛行对祖先的崇拜。.

新!!: 清朝和鄂伦春族 · 查看更多 »

鄂霍次克海

鄂霍次克海(p),是西太平洋的一個陸緣海,位於堪察加半島以西,千島群島以西北,北海道岛以北,库页岛以東,以及西伯利亞(包括尚塔尔群岛)東部以南。鄂霍次克海東北部的海灣為舍利霍夫灣。.

新!!: 清朝和鄂霍次克海 · 查看更多 »

醇親王

和碩醇親王(a)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支皇室近支和硕亲王,共传两代:奕譞及其第五子載灃。.

新!!: 清朝和醇親王 · 查看更多 »

野人女真

野人女真,中国明代时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部。其中野人女真的地区最北,主要分佈於海西(今松花江東)以北、以東和建州以東北的地方,包括了松花江中游、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東達鄂霍次克海岸与庫页島。 另一说女真族分为四大部,包括上述三部及黑龙江女真。 野人女真由多个部落群组成,其中之一是居住在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其东的滨海地区的东海女真。根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东海女真分為:渥集部、瓦爾喀部和庫爾喀部。渥集部又称窝集部、兀狄哈。庫爾喀部又称虎尔喀、胡儿胯、瑚里哈。 这些部落發展都落後於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 从1596年开始到1625年的近三十年间,努尔哈赤统领的建州女真多次出兵征服野人女真。 。.

新!!: 清朝和野人女真 · 查看更多 »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新!!: 清朝和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自治

自治或自主治理(Self-governance或Autonomy)是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从多方面理解。 自治指自己治理自己。自治可能指个人行为,但通常指较大规模的行为,即以一个行业、行业团体、宗教、政府等为单位的行为。例如一些国家在原住民聚居区设立自治地方。.

新!!: 清朝和自治 · 查看更多 »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新!!: 清朝和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

臺灣府於臺灣清治時期始設的府。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設承天府,永曆三十七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獻國歸順大清,翌年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改承天府為臺灣府。1885年臺灣建省之前,臺灣府實為清治時期之臺灣地方行政的內政最高統治官署衙門,位於今天的臺南市,所以,台灣亦即是台南的舊名,時至今日,台南人還是以府城自居。 1875年設臺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中臺灣與南臺灣;1885年臺灣建省,1887年設臺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臺灣中部,並將其事務轉移至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 臺灣府的主官為臺灣知府,建省前後分別受臺灣道、福建臺灣布政使及福建臺灣巡撫等官職制約。1895年,臺灣被清朝政府依照《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府不再設置。.

新!!: 清朝和臺灣府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

臺灣省,簡稱「臺」,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全省劃分為11縣、3市,範圍為臺灣本島(不含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直轄市)、澎湖群島,以及鄰近臺灣本島之離島。全省面積佔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國土面積的69.38%,而人口則佔總人口的30.68%。 臺灣之建省,可追溯至大清光緒13年(1887年)成立的福建臺灣省。中華民國臺灣省於民國34年(1945年)設立時,其範圍包含了臺灣全島及離島與澎湖列島。民國87年(1998年)12月20日起,臺灣省政府因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而成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正式凍省(虛級化)。民國99年(2010年),因五都改制,使基隆市變成該省的外飛地,因此也是該省自民國38年(1949年)底國府遷臺以來,第一個在同一塊陸域土地上擁有飛地的省份。其中彰化縣為該省第一大縣、新竹市為該省第一大市。.

新!!: 清朝和臺灣省 · 查看更多 »

金川县

金川县()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北部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隶属四川省阿坝州。 。2010年,金川县幅员面积5550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金川县总人口7万人,农业人口占80%,少数民族人口占75%。.

新!!: 清朝和金川县 · 查看更多 »

金农

金农(),清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好游历,久居扬州。 人生际遇坎坷,平生未做官。少年受业于何焯,并与丁敬等相交,乾隆元年(1736年)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 他博学多才,善诗、古文,精鉴别金石、书画;工隶书,书法淳朴,楷书自创一格,有隶意,号称漆书;亦能篆刻,得秦汉法;五十岁后开始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具造诣新奇,笔墨朴质,别开蹊跷;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述有《冬心诗钞》、《冬心随笔》、《冬心画梅题记》、《冬心画马记》、《冬心杂著》等书。 J金 J金 J金 N农.

新!!: 清朝和金农 · 查看更多 »

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简称《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南北朝時代的開善智藏,持誦該經,多有靈驗感應,加之以禪宗後來大力弘揚,使得金剛經成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課誦的佛經。 早期天台宗和華嚴宗皆視金剛經為不了義的經典,唐朝以後的僧人,則多將該經視為闡揚佛性密意的經典,民間則極尊此經,認為讀通之後可以成就佛果,就是單純念誦時也能感召八大金剛護法。明朝末年的祕密宗教大力推崇金剛經,將「空」等同於「道」,視之為能源出萬物的「真空家鄉」。 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唐代咸通(868年)年間印刷,世界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于大英图书馆。.

新!!: 清朝和金剛經 · 查看更多 »

金石学

金石学或稱銘刻學 (Epigraphy) ,是文字學中主要研究青銅器及石器,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及明器等一般文物。 金石学研究涉及文字学、历史、书法、文学、图书学等方面。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但在宋朝和清朝最为发达。宋朝石鼓文的出土和清末甲骨文的发现是金石学的重要里程碑。 金石学不等于现代的考古学。在当代,金石学经常和其他学科融合,而不是一门独立学问。.

新!!: 清朝和金石学 · 查看更多 »

金瓶掣籤

金瓶掣籤(),又称为金瓶掣簽和金瓶鑒別,乃是清朝乾隆帝所提出,訂於《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中,目的在用抽籤方式,以選定藏传佛教各大活佛的繼承人:轉世靈童。歷代達賴中,只有十世達賴、十一世達賴、十二世達賴由金瓶掣籤選定。.

新!!: 清朝和金瓶掣籤 · 查看更多 »

金田起义

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武装起事。.

新!!: 清朝和金田起义 · 查看更多 »

金朝

金朝,国号大金(女真文: ;1122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女真人原為遼朝的藩屬,女真人首領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於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大金立國後,與北宋定「海上之盟」向遼朝宣戰,於1125年灭辽,然北宋两次战辽皆败,金隨即撕毀與北宋之約,兩次南下中原,於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時,領有華北地區以及秦嶺、淮河以北的華中地區,使南宋、西夏與漠北塔塔兒、克烈等政权和部落臣服而稱霸東亞。金朝佔領華北中原,因此以中國正統王朝自居。因其滅北宋,金朝從意識形態上認為宋朝正朔已亡,不承認南宋為正統,並根據五行相生的原則選取生自宋朝「火」德的「土」德為王朝德運。 金世宗與金章宗時期,金朝政治文化達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後期逐漸走下坡。金軍的戰鬥力持續下降,即使統治者施以豐厚兵餉也無法遏止。女真人與漢族的關係也一直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道路。金帝完顏永濟與金宣宗時期,金朝受到北方新興大蒙古國的大舉南侵,內部也昏庸內鬥,河北、山東一帶民變不斷,最終被迫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而後為了恢復勢力又與西夏、南宋交戰,彼此消耗實力。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夾擊之下滅亡。 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於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變不壞也。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故国号名金,在部份文献中,“金源”因此成為金朝的代稱,現代學者研究指出,「金」實為女真的漢譯,大金國意同「女真國」。 金朝作為女真族所建的新興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質濃厚。初期採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而後吸收遼朝與宋朝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法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機制得以精簡而強大。軍事方面採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其鐵騎兵與火器精銳,先後打敗許多強國。經濟方面大多繼承自宋朝,陶瓷業與煉鐵業興盛,對外貿易的榷場掌控西夏的經濟命脈。女真貴族大肆占領華北田地,奴役漢族,使得雙方的衝突加劇。當金朝國勢衰退時,漢族紛紛揭竿而起。 金朝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逐漸趨向漢化,中期以後女真年輕人改漢姓、著漢服的現象普遍,金廷屢禁不止。金世宗積極倡導學習女真字、女真語,但仍無法挽回女真漢化的趨勢。雜劇與戲曲在金朝得到相當的發展,已盛行以雜劇的形式作戲。金代院本的發展,為後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醫學與數學都有長足的發展,金元四大家的學說為中醫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天元術的精進與《重修大明曆》的修編為後來元朝數學帶來重要的影響。.

新!!: 清朝和金朝 · 查看更多 »

镶黄旗

镶黄旗(a),又作“厢黄旗”,清代八旗之“头旗”(v)、上三旗之首。以镶红边的黄色旗帜而得名。同为上三旗的还有正黄旗和正白旗。 受汉文化“正副”观念影响,现代民众、影视剧多误认为正黄旗为八旗之首。实际上镶黄旗才是八旗头旗,皇帝的户口亦登记在镶黄旗内,称“镶黄旗第一参领第一佐领上御名”。.

新!!: 清朝和镶黄旗 · 查看更多 »

长城

长城,是古代中国为抵御不同时期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修筑规模浩大的隔離牆或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蹟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长城遗址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西、内蒙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也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将春秋战国至明等各时代修筑的长城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关历史遗存认定为长城资源,将其他具备长城特征的文化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畴。根据认定结论,我国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认定数据如下: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

新!!: 清朝和长城 · 查看更多 »

长白山

长白山(a),古名不咸山(或为白罗聂·显乾之音译)、太白山,朝鲜稱白頭山(),是位于中国和朝鲜邊境的界山。 广义的长白山是指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绵延上千公里的一系列山脉,横亘于中国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的东部及朝鲜兩江道交界处。狭义上的长白山则单指其主峰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的活火山,在清朝时曾多次喷发。 主峰长白山(Paektu Mountain)最高點位於火山臼形成的天池(Heaven Lake)南部的朝鲜境內,天池位於中國和朝鲜的邊界上,在中國屬於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它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宽阔的环形火山口(山体相对高度1600米左右,而山体宽度则达十几公里),火山口当中为天池。.

新!!: 清朝和长白山 · 查看更多 »

长江

长江,在中国古代称作江水、大江,简称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80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 西藏、 云南、 四川、 重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汇入东海。长江流域覆盖中国大陆五分之一陆地面积,养育了中国大陆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常被并列为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经济的两大源泉。繁荣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占中华人民共和国GDP20%。长江流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濒危动物如扬子鳄和达氏鲟的栖息地。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长江取水、灌溉、排污、运输、发展工业、当作边界等。 近年来,长江受到了工业污染、农业径流、河沙淤积、湿地和湖泊减少的威胁,因而加剧了季节性洪水的发生。长江部分地区已被划为保护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则因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

新!!: 清朝和长江 · 查看更多 »

长沙市

长沙市(湘语長沙話:tsã13 sɔ33 sɿ21;普通话:Chángshā shì),古又名潭州,别称星城,因地理特色和历史缘由而有“山水洲城”、“屈贾之乡”之名,又因岳麓书院而有“'''潇湘洙泗'''”之誉。长沙是中国湖南省省会,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湘浏盆地西缘,辖6市辖区、1县、2县级市。总面积11,820平方公里,主要人口为汉族,母语以新湘语长沙方言为主,浏阳市地区则通用赣语宜浏方言。 长沙有着两千多年的原址城建史,“长沙”一名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逸周书·王会》。秦代始设长沙郡,西汉时期建立长沙国,五代时期长沙为南楚都城。北宋时期设立的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留下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佳句。清末时长沙为中国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一,近代则成为了中国一大重要政治革命中心。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黄兴等人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口号在长沙创立华兴会,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核心人物也在此求学和开展政治运动。长沙于1937年成为抗日战争后方,迎来发展鼎盛期,但其后的“文夕大火”以及四次长沙会战摧毁了长沙的城建和经济基础,对其现代史造成了深重影响。 经过数十年恢复期,长沙于改革开放后期开始加速发展。2015年长沙设立了中国中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数据显示,长沙是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中国GDP总量增长幅度最大的城市,多项相关人均指标亦常年位居中西部省会第一。长沙已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中成药及生物医药和新材料6大产业集群,此外还以传媒、出版为特色产业,湖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简称湖南卫视)收视率和影响力常年占据中国大陆省级卫视榜首。长沙有着杂交水稻育种、国内首台激光3D打印机等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设有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为计算设备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2016年,长沙开通了中国第一条国产中低速磁悬浮铁路运营线——长沙磁浮快线。 2017年11月1日,长沙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新!!: 清朝和长沙市 · 查看更多 »

长春市

长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的省会,副省级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天然地理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以及东北地区实力最强的综合大学——吉林大学設在此處,同时也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1932年3月至1945年8月间为满洲国首都新京。 2010年长春常住人口7,677,089人。长春户籍居民包括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等38个民族。长春也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市区内居住着30多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侨,包括日本人、韩国人、欧洲人、北美人、阿拉伯人等。 长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和最早的电影工业基地。长春市同时为中国沿边开放城市。.

新!!: 清朝和长春市 · 查看更多 »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是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类书,给事中欧阳询主编,其他參與人員還有秘书丞令令狐德棻、侍中陈叔达、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赵弘智、齐王府文学袁朗等十餘人。武德七年(624年)成书。《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合稱“唐代四大类书”。.

新!!: 清朝和艺文类聚 · 查看更多 »

苏州市

苏州(苏州话:),古称吴,现简称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东南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带,著名的鱼米之乡、状元之乡、院士之乡、经济重镇、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余年,而官方认定的建城史逾2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长期为江南地区一级行政区的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早在东汉中期,就成为仅次于中国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明清时期,更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苏州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但庚申之劫后,工商业衰败,人口锐减,苏州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落时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众多开发区的建立,苏州经济开始快速发展,1978-2013年年均经济增长超过14%。据联合国的报告,苏州人口在2000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6.5%,在全球超过五百万人口的城市高居首位,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城市。 苏州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翼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长期居全省之冠,是全省的经济中心、工商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也是全省重要的金融、文化、科教城市及交通枢纽。根据2015年官方发布的各项统计数据,苏州的人类发展指数已达到0.894,相当于世界第18位的以色列。 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0个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还承办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新!!: 清朝和苏州市 · 查看更多 »

苏木 (行政区划)

苏木(,意思是“箭”)是一種高于村级的行政区划單位。現時全世界有蒙古國、图瓦共和国(俄羅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俄羅斯)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中華人民共和國)設有苏木。以下為苏木之間的差異。.

新!!: 清朝和苏木 (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英俄條約

《英俄条约》,又称《英俄协约》,是由英国与俄罗斯在1907年8月31日在圣彼得堡签订的条约。是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在中亚大博弈的一部分。它界定两国在波斯、阿富汗与中国西藏地区的势力范围。俄罗斯得到波斯北部,而英国则获得南部近波斯湾的地区。条约之目的主要是防止德国扩张至该地。但此条约并不被伊朗、阿富汗、中国所接受。 英俄协约关于西藏部分规定,保持西藏领土完整,英俄双方不能吞并西藏,中国是西藏的宗主国,任何关于西藏拉萨政府的事物双方都必须通过中国政府来解决(原文:In conformity with the admitted principle of the suzerainty of China over Tibet, Great Britain and Russia engage not to enter into negotiations with Tibet except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英俄协约加上英法協約(挚诚协定)与法俄同盟,在1907年组成英国、法国与俄罗斯的三国协约。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彼此對立,互相敌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近因之一。.

新!!: 清朝和英俄條約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清朝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租威海卫

英租威海衛,為英國於1898年至1930年在大清山東省建立的租借地。英租威海衛的發展模式不同於英屬香港,佔據此地的主要目的是平衡俄羅斯佔領旅順的影響;此地主要作用英國皇家海軍訓練基地及休養地。1924年6月,中華民國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两国订立《收回威海衛條約》;1930年10月1日,國民政府收回威海衛大部,唯劉公島為大英帝國海軍續租十年,直至1940年方退回。.

新!!: 清朝和英租威海卫 · 查看更多 »

雍正

雍正(p;,公元1723年至1735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的年号,前后共13年。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v),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間奪位的謠言。 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新!!: 清朝和雍正 · 查看更多 »

雍正帝

清世宗胤禛(z)(),又稱雍正帝,爱新觉罗氏,諱胤禛,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汗號「纳伊拉尔图托布汗」(Найралт Төв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雍正」,庙号世宗(v),谥号簡作宪皇帝(v)。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西元1722年12月27日登基(農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时置軍機處加強皇权,推行摊丁入亩、火耗歸公和打擊貪腐的王公官吏等一系列政策,对康雍乾盛世的延续具有重大作用。.

新!!: 清朝和雍正帝 · 查看更多 »

難經

《難經》是中國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簡稱,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難經》書名的含義,有二種解釋:以難字作為問難,另以難字做為難易來解讀。難,讀音為“ㄋㄢˋ(nàn)”。《難經》是闡發《黃帝內經》的疑難和要旨的第一部書。后世将其列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

新!!: 清朝和難經 · 查看更多 »

雅加达

雅加達(Jakarta),全稱雅加達特別首都地域(Daerah Khusus Ibukota Jakarta),是印度尼西亞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爪哇島的西北海岸。雅加達是印尼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現有人口10,187,595(截至2011年11月).

新!!: 清朝和雅加达 · 查看更多 »

雅克萨战役

雅克萨战役,是17世紀中后期清朝和俄国之间因邊境衝突而爆發的一场战争,俄方及西方稱之為俄清邊境衝突(俄文:Русско-цинский пограничный конфликт, 1652—1689)。.

新!!: 清朝和雅克萨战役 · 查看更多 »

雙城

雙城一般指由兩個相鄰城市組成的都市。與一般相鄰城市的主要分別,在於市區相連合一,且共享許多資源,例如:機場、鐵路、港口等。與衛星城市的概念不同,雙城需互相依賴,而衛星城市則為單向依賴中心城市。.

新!!: 清朝和雙城 · 查看更多 »

通州直隶州

通州直隶州是清朝江苏省的一个直隶州。 在明朝洪武初年,通州隶属于南直隶扬州府。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格为通州直隶州,为有别于直隶顺天府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俗称南通州。下辖如皋县、泰兴县。辖区范围基本上相当于今日南通市辖境以及隶属泰州市的泰兴市。 蘇 Category:江苏的州 Category:南通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泰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724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2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清朝和通州直隶州 · 查看更多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脹(inflation,在臺灣簡稱--,香港和中國大陆簡稱通--胀)本意為貨幣流通數量增加,但也指向因貨幣流通數量增加,而使得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也就是物價上升,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現象。「通貨」意指流通的貨幣,通貨膨胀指貨幣發行數量上升,而物價上漲是因需求增加或供給減少,兩者關聯為貨幣發行數量上升投入消費,「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而使得物價上漲,而現在人們經常直接使用「通貨膨胀」一詞來表示「物價上升」的現象。而貨幣發行數量上升,不一定使物價上升,因為可能尚未投入消費,或是被更多的商品(服務)生產或科技進步所抵消,而某些情況,比如說,若新發行的貨幣是流向生產端擴充產能,反而可能造成供過於求,物價反而會下跌,形成貨幣發行數量增加但物價卻下跌,與常識相悖的經濟現象。 通货膨脹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購買力的下降,而貨幣貶値為貨幣在不同經濟體之間相對價値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國內市場上的價値,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値,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因為不同物價影響不同人,通貨膨脹有許多不同的衡量方式,最常見兩種衡量指數為衡量帳面消費者物價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和衡量新出現的商品和服務的通貨膨脹的GDP平减指数。 主流經濟學家對於通貨膨脹起因的看法可大略分為兩派,「貨幣主義者」相信貨幣是通脹率數值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相信貨幣、利率和產出間的相互作用才是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也傾向除了一般標準消費性商品物價通脹外再另附上生產性商品(資本)通脹。其他理論,例如奧地利經濟學派,相信通膨是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導致。簡單地說,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貨幣貶値,物價上升。 相關概念包括:.

新!!: 清朝和通货膨胀 · 查看更多 »

老残游记

《老殘遊記》,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署名鴻都百鍊生(坊間作洪都百鍊生)作,清代劉鶚(1857年—1909年)著,共有正编20回,续集9回,外编残稿1卷,敘述江湖醫生「老殘」在遊歷所見所聞所為,文筆生動,大受好評。本作也是劉鶚唯一的小說作品。所謂「老殘」的寓意是,劉鶚稱「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有的版本作「棋局已老,吾人將殘」,魯實先稱「或為傳鈔之誤」。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劉鶚的《老殘遊記》、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新!!: 清朝和老残游记 · 查看更多 »

耶稣会

耶稣会(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等人共同於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最初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而創立,在天主教會中屬於原教旨主義派,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对修会和聖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穌會除了協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貧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興學,他們首先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培養出的學生除神職人員以外,也大多活躍於西方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者有笛卡兒等。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為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穌會大約有兩萬名會士,在超過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難,要受到更長時間的考驗。申請入會者可選擇成為神父或終身修士,但兩者的培育過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學學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式稱為「」,是羅耀拉所創。由於耶穌會重視教育事業,許多耶穌會會士擁有博士學位、甚至在大學執教。 耶穌會格言是「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稣会無會衣,一般只在會士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

新!!: 清朝和耶稣会 · 查看更多 »

耿仲明

耿仲明(),明末遼東蓋州(今遼寧蓋州)人,字雲臺。崇禎初年為登州參將。清初三藩之一。.

新!!: 清朝和耿仲明 · 查看更多 »

耿精忠

耿精忠(),中国清朝靖南王,三藩之一。 耿精忠為耿仲明之孫、耿繼茂的長子。耿家先世為山東人,被遷至遼東蓋州衛。耿仲明先為毛文龍轄下參將,毛文龍為袁崇煥所殺後轉投孫元化,孫元化為明廷所殺後,轉降努爾哈赤,順治初從多爾袞入關,1649年封靖南王。耿仲明死後,子耿繼茂襲爵。1671年耿繼茂卒,耿精忠襲靖南王爵。 耿精忠與肅親王豪格女成婚,封和碩額駙。繼位後,左右由於讖緯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謠,耿精忠便勸令部署將士以待變。1673年聞尚可喜將撤藩歸遼東,耿精忠與吳三桂為試探朝廷態度亦具疏請撤,康熙帝允許。吳三桂起兵時,招耿精忠共同起事,於是耿精忠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蓄髮易冠服,於福州虜殺福建總督范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餘人,與吳三桂合兵入江西,並且邀台灣鄭經由海道取沿海郡縣為聲援,一時兵勢甚盛。 耿精忠叛亂時,康熙命康親王傑書、將軍賴塔分由浙江、衢州討之。鄭經以耿精忠未遵守約定,逕取漳州、泉州二州,納其降將。耿精忠見大勢已去,遂降清。1680年鄭經敗回臺灣,耿精忠請入覲,康熙令三法司按治囚禁。1681年雲南平定後,次年耿精忠被磔於市,范承謨子范時崇分割其肉祭墓。.

新!!: 清朝和耿精忠 · 查看更多 »

耿繼茂

耿繼茂(),為清朝初年明降將耿仲明之子,耿精忠之父。.

新!!: 清朝和耿繼茂 · 查看更多 »

逃人法

逃人法是清初惡法之一,延续时间最长,直到康熙時始陸續廢除。 滿洲在清兵入關前,已實施投充,但人員陆续逃亡,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以為 “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己几数万”,为此制定逃人法,有條目一百多個,重在嚴懲「窩主」,一經查獲,窩主就地正法。“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逃亡三次者處以絞刑。又设立「督捕衙门」,捕捉逃人,“新朝立法重逃人,窩隱之家禍切身”。順治六年又改為“隱匿逃人者免死,流徙”。顺治七年六月,广西巡抚郭肇基等人因为“擅带逃人五十三名”,被处死。顺治十年豪雨成灾,“直隶被水诸处,万民流离,扶老携幼,就食山东。但逃人法严,不敢收留,流民啼号转徙”。龔鼎孳說:“畿輔之民圈占以后,田廬蕩然。年來水澇頻仍,道殣相望。近以逃人眾多,立法不得不嚴,而有司奉行未善,使流徙者竟無所歸。……今聞山東一帶流民復千百成群,攜男挈女,蟻聚河干,望救無門,逃生無路。當此嚴風密霰,墜指裂膚之時,此輩衣不掩脛,食不充腹,流離溝壑。……萬一愚冥無知,不肯束手就斃,一旦良民化而為亂民,即發兵剿除亦非難事,而使數萬生靈頓作刀頭之鬼,究其所自,亦止是無衣無食,茫無投奔之百姓耳。”康熙四年开始修订逃人法。康熙三十八年撤裁督捕衙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改三次死刑为發配宁古塔。.

新!!: 清朝和逃人法 · 查看更多 »

考據學

考據學又称考证学或朴学,是一种治学方法。.

新!!: 清朝和考據學 · 查看更多 »

耗羡歸公

耗羨歸公又稱火耗歸公,中國歷史上,地方官向民眾徵收稅金時,會以運送與鎔鑄等耗損為由,多徵銀兩,更稱為火耗或耗羨,但耗羨的範圍大於火耗,耗羨還包含雀鼠耗等。 徵納運京的米穀,被雀鼠偷食损耗,稱為雀鼠耗。漢朝時,每缴粮食一石,加耗两斗,后汉隐帝时,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到四斗。 此後耗羨作爲中國歷代官員的陋規收入近乎一種公開狀態。清代康熙後期虧空嚴重。康熙帝一方面宣布“永不加赋”,一方面对官吏税外收费只能默許。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七月,御史袁橋彈奏山西巡撫噶禮“縱庇貪婪”,“通省錢糧,每兩索火耗銀二錢,除分補大同、臨汾、洪洞、襄陵、翼城、臨晉、聞喜、崞縣、長治、介休諸處虧空外,入己銀共四十余萬兩。”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至六十一年(1722年)二月,直省虧空銀九百一十三萬兩,米谷二百四十二萬余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川陝總督年羹堯和陝西巡撫噶什圖最早提出耗羨歸公建議,但遭到了康熙帝的斥責而未果。雍正時山西巡撫諾岷、布政使高成齡請提解火耗歸公。雍正元年(1723年)十一月正式實施耗羡归公,最早在山西推行,當年就有湖廣、河南、山東等省份奏報實施耗羨歸公。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正式推廣至全國,将明朝以降的“耗羨”附加税改為法定正税,並制度養廉銀,用意在打擊地方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為。 耗羡归公終究是陋規合法化成為正稅的結果,難免有“加賦”之嫌。乾隆帝继位,对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政策頗有異議,與臣下商讨是否继续实行政策。有官员表示希望恢复耗羡私征制度,但大多数人认为应当坚持。钱陈群认为耗羡提解以来,“吏治肃清,民亦安业”。兵部主事彭端淑亦称耗羡归公是“万世不易之法”。最後乾隆表示:“此事当从众议,仍由旧章。.

新!!: 清朝和耗羡歸公 · 查看更多 »

耆英

耆英(),爱新觉罗氏,字介春,清朝宗室正蓝旗人,官至两广总督。鸦片战争期间多次任钦差大臣代表清廷与英国和谈,后谈判失利而被清文宗赐死。.

新!!: 清朝和耆英 · 查看更多 »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是指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時,中国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省從英商手中銷毀鸦片、從中國民間收繳煙具,並在廣州虎門(現為东莞的一部分)集中销毁的历史事件。 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四月廿二),道光帝命令林则徐在虎门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虎门销烟成为打击菸品的历史事件,中華民國政府後來將虎门销烟的開始日期6月3日定為禁煙節,戒菸專線的號碼也由63組成。.

新!!: 清朝和虎门销烟 · 查看更多 »

陪都

陪都(性質相同或相近的有「行都」、「留都」、「副都」或「別都」等)指一個國家在首都之外另外设立的都城,一般不設中央政府機構,通常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陪都至少都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个别陪都实际就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或实际上的首都。与此相关的陪都制度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行都、留都、別都、陪都等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含義略有差別。如通常是首都遷徙後原來的首都作為留都,具有臨時性質的實際首都稱為行都。比如,南宋紹興八年定臨安為行都,建康改為留都。明朝遷都北京後南京作為留京(又稱留都)。1932年淞滬抗戰後曾以洛陽為行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以西京(即西安)為陪都,同年還都南京。1937年11月因中日全面開戰,日軍快要進犯南京而將中央政府遷移到重慶,之後重慶市成為中華民國陪都直到二戰結束還都南京為止。 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陪都”、“留都”、“副都”制度相对现代地缘政治分析来说有些是临时首都。.

新!!: 清朝和陪都 · 查看更多 »

陳廷焯

陳廷焯(1853年-1892年),字亦峰,又字伯与。丹徒(今江蘇省鎮江縣)人。 咸豐三年(1853年)出生,性情磊落,“与人交,表里洞然。无骩骳之习”,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1月)撰成《白雨齋詞話》,生前五易其稿,後由其父陳鐵峰審定,删成8卷,光緒二十年(1894年)由其門人許正詩、王雷夏等刊行。光緒十八年(1892年)卒。.

新!!: 清朝和陳廷焯 · 查看更多 »

陳維崧

陳維崧(),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陽羡詞派”領袖。.

新!!: 清朝和陳維崧 · 查看更多 »

陳衍

陳衍(),小名尹昌,字叔伊,號石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近代詩人.曾是台灣巡撫劉銘傳、湖廣總督張之洞幕僚。.

新!!: 清朝和陳衍 · 查看更多 »

陳暘

旸(),字晋之,闽清县(今属福建)人。 宋绍圣元年(1094年)以“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及第,授顺昌军节度推官。徽宗初年,进《迓衡集》,歷官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曾被夺职罢官,后又复职。精乐律,参加神宗至哲宗时“升之文馆”,官至禮部侍郎。著《樂書》二百卷。.

新!!: 清朝和陳暘 · 查看更多 »

陶澍

陶澍(),字子霖,號雲汀,自稱桃花漁者,印心石屋主人,晚歲自稱髯樵。湖南安化縣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身後追封太子太保,谥文毅。.

新!!: 清朝和陶澍 · 查看更多 »

陸繼輅

繼輅,字祁孫,一字修平,別號二陸,字又商,字商對,字季木,字祁生,字季末,室號崇百藥齋,別號脩平居士,室號靃莊,室號龍蛇影外風雨聲中之軒。江蘇省陽湖縣人,嘉慶五年庚申恩科舉人,道光十一年任江西貴溪縣知縣。系清代「陽湖派」代表作家。.

新!!: 清朝和陸繼輅 · 查看更多 »

陽湖派

陽湖派,清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是惲敬、張惠言。得名于常州府阳湖县。 ,只是他們一面作古文,同時又喜作駢文;其次他們除取法六經外,也兼取子史。 參考來源:未知 Category:清朝文学流派 Category:常州文化史.

新!!: 清朝和陽湖派 · 查看更多 »

陈三立

陳三立(),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客家人,同光體贛派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出身世家,當年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又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但戊戌政變後,頗思避禍全身,甚少參與政治,自謂「神州袖手人」(憑欄一片風雲氣,來作神州袖手人)。.

新!!: 清朝和陈三立 · 查看更多 »

陕北

陕北,指陕西的北部,如同关中和陕南,是一个自然区域同时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位于黄土高原之上。.

新!!: 清朝和陕北 · 查看更多 »

陕甘总督

陝甘總督(v),正式官銜為總督陝甘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管理茶馬、兼巡撫事,始设于中國明朝时期,總管陝西和甘肅兩省的軍民政務,至清朝成为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

新!!: 清朝和陕甘总督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清朝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抚顺市

抚顺市,清代及满洲国时期亦称抚西(满语:fusi hecen)。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初期,曾非正式更名为雷锋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东部,是距离省会沈阳最近的城市,辖三县、四区,有两个省级开发区和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被誉为“煤都”。目前抚顺已发展成为一个以煤炭、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建材工业为支柱,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实力相对雄厚的综合性重工业城市,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2015年2月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和辽宁省住建厅专家、学者组成的部省联合审查工作组对《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纲要》进行审查,时任抚顺市市长栾庆伟在审查会议上发表的致辞中将抚顺的城市性质定义为以石化、装备为主导的国家产业基地,辽吉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以山水生态、工业遗产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

新!!: 清朝和抚顺市 · 查看更多 »

投充

投充(v),是指清兵入關後,一度允許八旗官兵搶掠漢人百姓,並以之為奴隸的政令,學者紀連海、閻崇年稱之為清初六大弊政之一。 投充是圈地的後續,由於直隸畿辅地区大量土地被圈占,必須有大量的人力耕作;順治二年(1645年)春,攝政王多爾袞頒布投充法,允許八旗官民招收貧民屯墾,成為近似佃農與歐洲農奴性質的農戶。但許多圈地後的原有農民也因家產被奪占,只好“帶地投充”,帶地投充者僅需交租稅,若無土地則負擔較大。同時出現旗人士兵強逼漢人的“满洲威逼投充”的情況。 顺治二年四月,朝廷發現此情形後上谕:「前听民人投充旗下为奴者,原为贫民衣食开生路也。……今闻有满洲威逼投充者。又有愚民惑于土贼--细分民屠民之言,辄尔轻信,妄行投充者。」並申斥違法的投充、強逼投充。投充造成逃人的問題,於是產生了逃人法。 「此事起於墨勒根王許各旗收投貧民,為役使之用。嗣後有身家土地者,一概投充,遂有積奸無賴,或恐圈地而寧以地投,或本無地而暗以他人之地投,甚且帶投之地有限而恃強霸佔之弊百端出矣。借旗為惡,橫行害人。所投之主原不盡知,但聽投充之口,護庇容縱,以致 御狀鼓狀通狀紛爭無已,獄訟繁興。且投充之後自命滿州,同為一旗之人併不敢問所行何事,而地方有司明知民冤,亦併不敢伸 朝廷之一法。是投充旗下,即為法度不能加之人矣。 朝廷設官以治百姓,反不如旗下之私人,是投充之人重於 朝廷之命官。 朝廷亦何利於此輩,而養奸貽禍,使一統之時無畫一之政令耶?」(《皇清奏議》卷五,頁二,順治九年,劉餘祐:請革投充疏)。 投充政策造成了社會動亂,以致上諭指出「以致民以不靖」,要求取締違法旗人。康熙帝亲政后下詔禁止圈地和投充、裁撤督捕衙门。不过仍存在零星的投充,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再度嚴禁,规定“禁止汉人带地投充旗下为奴,违者治罪”。.

新!!: 清朝和投充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

柬埔寨王国(ព្រះរាជាណាចក្រកម្ពុជា;Preăh Réachéanachâk Kâmpŭchéa),简称柬埔寨(កម្ពុជា,Kâmpŭchéa),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首都金邊,為联合国会员国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 柬埔寨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则面向暹羅灣。柬埔寨领土为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為廣阔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境内有湄公河和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又稱金邊湖)。.

新!!: 清朝和柬埔寨 · 查看更多 »

柳诒徵

柳詒徵(),字翼謀,亦字希兆,號知非,晚年號劬堂。學者,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現代儒學宗師。江蘇鎮江丹徒人。 柳詒徵,字翼謀,逢原子。光緒五年己卯十二月廿五日(西元1880年2月5日)卯時生,邑增生,宣統己酉科(1909年)優貢,候選教諭。歲貢生、候選訓導、例封修職郎姨丈子攸女。.

新!!: 清朝和柳诒徵 · 查看更多 »

柳條邊

柳條邊(z)是指中國清朝在17世紀後半期,於東北地方興建的堤防壕溝。清朝视满族兴起的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之地”。为保护满族风俗习惯、防止汉化、维护本民族利益及保护这一区域的“参山珠河之利”不被破坏,在封禁地区修浚边壕,沿壕植柳,谓之柳条边。又名盛京边墙、柳城、条子边。.

新!!: 清朝和柳條邊 · 查看更多 »

枯門嶺

枯門嶺,緬甸稱為克欽山區,位於中國、緬甸及印度的交界處,綿延千里(近3百公里),至今山區大多還是未被開發的原始森林。由於此地居住的克欽族被認為未接受文明,故此亦有「野人山」之稱。 19世纪末,《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中,只划分了中缅两国的中段、南段边界,至于中缅北段克欽山區,即尖高山以北的地区,条约规定俟将来查明该处情形稍详,两国再划定界线,后來被劃歸緬甸。.

新!!: 清朝和枯門嶺 · 查看更多 »

果敢

果敢自治区(ကိုးကန့်.),2011年3月30日前称缅甸掸邦第一特区,首府老街。果敢在籍人口約14萬,以漢族佔絕大多數,世居緬北的漢人在緬甸國內被定義為果敢族,具有緬甸官方法定少數民族的地位。果敢在明、清兩朝屬於鎮康州之地,楊國華在1840年被清廷冊封領有果敢县,領原鎮康州西部的上中下六戶地。1897年因《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的簽訂而劃歸英國,二戰之後殖民地獨立,果敢土司被迫簽署而成為緬甸聯邦下的一個邦。民國文人視果敢為清末少人知悉的滇西失地。.

新!!: 清朝和果敢 · 查看更多 »

林则徐

林则徐(薛桂芬 著徐立亭 編,《晚清巨人傳·林則徐》,哈爾濱出版社,ISBN 978-7-80557-894-1),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ISBN 978-7-80122-605-1,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1811年林则徐(26歲)中進士,官至一品,曾經擔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為主张严禁鸦片及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稱譽。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使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将收到的鸦片于虎门销毁。虎門銷煙成為清帝國與大英帝國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导火线。 清朝官员林則徐一生奉命與西方周旋,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則持开放态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 ,福建日报,2005年8月31日,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爲《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启發作用。.

新!!: 清朝和林则徐 · 查看更多 »

林爽文

林爽文(),清代臺灣彰化大里杙(今臺中市大里區)人,原籍福建漳州平和。臺灣清治時期重大民變林爽文事件的領導人。.

新!!: 清朝和林爽文 · 查看更多 »

林爽文事件

林爽文事件為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由天地會領袖林爽文發動的一場抗清行動。.

新!!: 清朝和林爽文事件 · 查看更多 »

捻军

捻军(1853年-1868年),清朝官方稱之為捻匪或捻賊,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安徽北部及江苏、山東、河南三省部分地区的反清農民軍,兴起后一度響應同时期的太平軍。捻军重要人物為沃王張洛行(又稱張樂行,張宗禹之叔)、奏王苗沛霖、梁王張宗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等人。捻军持續活動16年,全盛時曾經斬殺清朝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最後分為東西兩支,由清朝將領李鴻章和左宗棠平定。.

新!!: 清朝和捻军 · 查看更多 »

揚州

揚州,可以指:.

新!!: 清朝和揚州 · 查看更多 »

提刑按察司

提刑按察司是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后改肃政廉访司)、明朝(改稱提刑按察使司)、清朝(改稱按察使司)三代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部門,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主管為提刑按察使或稱為按察使。简称臬台、臬司,官位為三品。 提刑按察使在明代与承宣--布政使並为一省最高长官,入清,则与布政使并为巡抚所制,虽名为同僚,实乃属官。.

新!!: 清朝和提刑按察司 · 查看更多 »

提督

提督,俗稱「軍門」。中國歷史上的武官差遣,為從一品官,就品级而言,受总督或巡抚节制。總督與巡撫掌軍政,總兵官與提督則掌軍令;一個是行政統治行為,一個則是統帥權力,沒有一定的上下階級規定,比如九門提督和直隸總督。 明代提督并非正式官职,而是委派的差遣使职,除了东厂提督以外,通常以文官担任,个别情况下,军人也曾担任过提督,如李如松。清代提督演变为正式的武官官职,从一品。清代在各地共設置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及江南水師提督)。 漢字文化圈古時常以「提督」或「水師提督」稱海軍將領,日本宰相伊藤博文曾經立碑紀念黑船來航的美國海軍將領伯理:「北美合眾國水師提督伯理上陸紀念碑」。20世紀時,仍以「提督」一詞來稱呼海軍將領的,有韓語詞「제독」和越南語詞「Đề đốc」。前者通常指「海軍將領」,但今日較少使用。後者在越戰時期的越南共和國海軍(南越海軍)中為「海軍少將」的正式軍階名稱。.

新!!: 清朝和提督 · 查看更多 »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九門提督或者步軍統領,是清朝的驻燕京武官,主要负责京师守备和治安,类似今天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长,但职权更大。九門提督统合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初为正二品,後於嘉慶年間升為从一品。.

新!!: 清朝和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 查看更多 »

提法使

提法使,中國清朝官衔,其正式官衙名稱為提法使司。其最高行政長官為提法使,官秩正三品,由原本的按察使改任之。清光緒33年(1908年)始設於東三省,宣統2年(1910年)時擴大由各省按察使改設。 提法使業務執掌為負責一省司法行政方面事務及監督各級審判廳、檢查廳和監獄。其內部機構設立總務、刑民、典獄三科,並各置科長一人,官秩五品,承提法使之命令綜理本科職務;各科置一等科員一人,官秩六品;二等科員一至四人,官秩七品,協同科長處理本科事務;各科配置書記員五人,官秩八到九品,受科長、科員指示,繕寫文件,辦理庶務。 辛亥革命以後,各省只設置高等審判廳及檢查廳,不再設立省級司法行政機構。 Category:清朝官制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官制.

新!!: 清朝和提法使 · 查看更多 »

李家駒

李家駒(),字昂若,號柳溪,漢軍正黃旗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新!!: 清朝和李家駒 · 查看更多 »

李彥章

李彥章(),字則文、蘭卿,號榕園,中國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國清朝文人。 李彥章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考中進士(和林則徐同榜),擔任內閣中書。嘉慶十九年(1814年)冬消寒詩社(又稱宣南詩社)成員,參加者有陶澍、朱珔、胡承珙、李彥章、梁章鉅、劉嗣綰、周之琦、林則徐等。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擔任江西鄉試的主考官。道光二年(1822年)擔任軍機章京,隔年(1822年),升任為內閣侍讀。道光五年(1825年),李彥章被派任為廣西思恩知府。他在廣西時以興辦學校與教育人才為主要的貢獻,他出資興建陽明書院、西邕書院等,並倡辦義學。他也親自撰寫教材並親自講授。此外,他也在廣西武緣、賓州、上林與遷江等四州縣建了許多的水利工程,共計塘圳336處,水壩430處。鼓勵農民用兩輪耕作,提高農作產量。道光八年(1828年),他調任為慶遠知府。他於此地整頓府學,並修復慶江書院。隔年(1829年)又調職為潯州知府。道光十三年(1833年)二月,升任江蘇常鎮通海道,負責當地關稅事務,他使關務連年虧損獲得改善,並能夠得到盈餘。當時擔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也頗為稱讚。同年十一月至次年(1834年)四月,擔任江蘇按察使,繼續推廣兩輪耕作,提高農作產量。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月,升任為山東鹽務使,但是在尚未赴任時就病逝。 李彥章著有《榕園識字編》、《榕園辨韻編》、《江南催耕課稻編》、《江南勸種早稻說》、《江南勸種再熟稻說》、《劉河志》、《練湖志》、《三十六湖志》、《焦山志》、《芍藥志》與《蘇亭小志》等等,後來以《榕園全集》傳世。.

新!!: 清朝和李彥章 · 查看更多 »

李必恆

李必恒()字北岳,又字百药,高邮人。 生卒年均不详,康熙年間人。幼年體弱多病。成年後,為诸生,以诗文驰名,江左十五子之一。晚年穷病以终。有《三十六湖草堂诗集》、《樗巢诗选》六卷。.

新!!: 清朝和李必恆 · 查看更多 »

李兆洛

李兆洛(),原姓王,字申耆,號養一,江蘇陽湖(今屬常州)人,清朝政治人物、地理学家、文学家,進士出身。.

新!!: 清朝和李兆洛 · 查看更多 »

李光地

李光地(),字晉卿,號厚庵,又號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閩南人。清聖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進士第五名,官至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1681年並推保荐施琅領軍,結束明鄭;是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與理學家。同時代的學者尊稱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國」。.

新!!: 清朝和李光地 · 查看更多 »

李衛

#重定向 李卫.

新!!: 清朝和李衛 · 查看更多 »

李鴻章

李鴻章(),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牟安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清朝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鸿基费密《荒书》记载,“自成产时,其父梦一黄衣人入其土窑,故小名黄娃子。”《明季实录》所收米脂县知县边大绶塘报稿中说:“闯贼李自成,幼曾为僧,俗名黄来僧”。又冯苏《见闻随笔》云:自成“小字磑生”;《鹿樵纪闻》卷下,《闯献发难》条,记“李自成,初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陕西米脂人,世居米脂李继迁寨。明末民变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皇帝。 原是陕北驿卒。崇祯帝采信大臣裁撤驿卒的建议,造成失业驿卒武夫起义,李自成参与起义军。高迎祥被明朝处死后,李自成稱闖王、李闖,成为明末民变领袖之一,率起义军于河南歼灭明军主力。1644年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後进攻明都北京,与崇禎帝谈判破裂后,攻入北京城,崇祯自缢,是為甲申之變,至此明朝滅亡。一片石战役后,李自成退入北京称帝。.

新!!: 清朝和李自成 · 查看更多 »

李成梁

李成梁(),字汝契,号引城,铁岭(今辽宁铁岭)人, 明朝后期将领,朝鮮人李英後裔。 李颇有将才。镇守辽东30年期间組織遼東鐵騎,先后十次奏大捷。但因位望益隆,贵极而骄,奢侈无度,万历三十六年被劾罢。万历四十三年卒。李成梁前後兩次任遼東總兵,第一次是二十二年,第二次是八年,一共三十年時間。《明史》說李成梁“英毅驍健,有大將才……”“帝輒祭告郊廟,受廷臣賀,蟒衣、金繒,歲賜稠疊。邊帥武功之盛,兩百年來所未有”。.

新!!: 清朝和李成梁 · 查看更多 »

杨辉

杨辉(約1238年-約1298年),字謙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中國南宋時期数学家。楊輝生於約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終於約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他著有《詳解九章算法》12卷、《日用算法》192卷、《乘除通變算寶》3卷、《田畝比類乘除捷法》2卷、《續古摘奇算法》2卷及《九章算法篡類》、《杨辉算法》等多本算法的著作。另一方面,他在宋度宗咸淳年间的兩本著作裡,亦有提及當時南宋的土地價格。這些資料亦對後世史學家瞭解南宋經濟發展有很重要的幫助。 楊輝在著作中收錄了不少現已失傳的、古代各類數學著作中很有價值的算題和算法,保存了許多十分寶貴的宋代數學史料。他對任意高次冪的開方計算、二項展開式、高次方程的求解、高階等差級數、縱橫圖等問題,都有精到的研究。楊輝十分留心數學教育,並在自己的實踐中貫徹其教育思想。楊輝更對於垛積問題(高階等差級數)及幻方、幻圆作過詳細的研究。 由於他在他的著作裡提及過賈憲對二項展開式的研究,所以“賈憲三角”又名“楊輝三角”。這比歐洲於17世紀的同類型的研究“帕斯卡三角形”早了差不多五百年。在《乘除通變算寶》中,楊輝創立了“九歸”口訣,介紹了籌算乘除的各種速算法等等。這些在中國數學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續古摘奇算法》中,楊輝列出了各式各樣的縱橫圖(幻方),它是宋代研究幻方和幻圆的最重要的著述。楊輝對中國古代的幻方,不僅有深刻的研究,而且還創造了一个名为攒九图的四阶同心幻圆和多个连环幻圆。.

新!!: 清朝和杨辉 · 查看更多 »

杭州市

杭州市,简称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之一,浙江省交通枢纽、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中国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國際知名的旅遊城市。杭州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下辖10区、1个县级市和2个县,总面积16,853.5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92.3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946.8万,其中市区824.1万。 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都市圈,面积达到34,585平方公里,居住的人口已经达到2,152.1万人。根据201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2年中国都市圈评价指数”,杭州圈在中国大陆是仅次于上海圈、广州圈、首都圈(北京)的第四大都市圈。2015年杭州经济总量位居中國大陸第十,并被《福布斯》多次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杭州正在以“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为总体发展目标,由“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前进。 相传当年大禹在这里停靠过船泊,故其地称“禹航”,谐音为“余杭”;一说“禹航”只是后人附会,“余”字与“无锡”之“无”、“勾吴”之“勾”一样,实为古吴越语中的发语词,江浙地名中常见。隋朝取余杭县之“杭”字,改该县所在的钱唐郡为杭州,此名辗转沿用至今。杭州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著名的良渚古城便坐落于此;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中央管辖史。古时曾称“临安”(南宋)、“钱塘”、“武林”等。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内有西湖、西溪湿地等景區,其中西湖周邊還有文瀾閣等眾多名勝古蹟。因為風景秀麗,自古有“人間天堂”的美誉。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主办了2016年G20峰会,2018年世界短道游泳錦標賽、2022年亚洲运动会也将在杭州举办。.

新!!: 清朝和杭州市 · 查看更多 »

杭爱山

杭愛山(),是一道位於外蒙古(今蒙古国)中部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跨扎布汗省、前杭爱省和后杭爱省,全长约700公里,主峰海拔4031米。 杭爱山脉是蒙古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均发源于其北麓,向北经过俄罗斯境内最终注入北冰洋。 杭爱山在古代被称为燕然山(又稱燕山,但并非北京附近的燕山)。《後漢書·竇憲傳》記載:“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燕然山因中国东汉年间“车骑将军窦宪破北匈奴,追及此,与耿秉登山,令班固作铭,刻石颂功,记汉威德”一事而著名,后世中国文人在希望本国能够抗御外侮时,往往以勒石燕然为鼓励。 南北朝末期,新崛起的突厥建都在于都斤山,不少中国学者认为就是今日的杭爱山。.

新!!: 清朝和杭爱山 · 查看更多 »

東南自保

#重定向 東南互保.

新!!: 清朝和東南自保 · 查看更多 »

東寧 (台灣古名)

#重定向 東寧 (臺灣古名).

新!!: 清朝和東寧 (台灣古名) · 查看更多 »

松山区 (赤峰市)

松山区()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赤峰市政府及新区驻地。.

新!!: 清朝和松山区 (赤峰市) · 查看更多 »

松花江

松花江(汉语拼音转译:Songhua Jiang、满语转译:Sungari Ula)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河流,是黑龙江的最大支流。“松花江”源于z(汉音译“松阿里乌拉”),意为“天河”或“银河”(z)。 松花江在南北朝时被称为难水,辽金时是东北流直至鞑靼海峡的巨大河流名称(混同江),为黑龙江右岸最大支流。 发源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由东南向西北流,在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交界处、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平凤乡嫩江村附近与嫩江汇合后,转向东北流,于同江附近入黑龙江。长2308千米,流域面积54.6万平方千米,仅次于长江与黄河。 流域通航里程约2600千米。汽轮可上溯到吉林市,沿嫩江可上溯至齐齐哈尔市,哈尔滨以下在丰水期可通航千吨级江轮。松花江流域面积55万平方公里,跨越辽、吉、黑、蒙四省区,仅次于长江、黄河,居全国第三位。.

新!!: 清朝和松花江 · 查看更多 »

松錦之戰

松錦之戰,又称松錦大戰,是從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二月到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在锦州地区进行的明朝与清朝入关前的最后总决战。明军共20万,清军共24万松锦之战亲历者唐奉山口述,见《辽海志略》,以明军全军覆没,明军统帅洪承畴投降清朝告终。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明廷調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繫東北邊防,防衛金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極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今辽宁义县),“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清兵包围了锦州,“填壕毁堑,声援断绝”。锦州守将祖大壽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山、杏山、锦州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明廷命洪承疇领王樸、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速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

新!!: 清朝和松錦之戰 · 查看更多 »

松江府

松江府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府,前身为华亭府。在今上海市境内。.

新!!: 清朝和松江府 · 查看更多 »

杜蘭尼王朝

杜蘭尼王朝(د درانیانو واکمني),又稱阿富汗帝國,是一個普什圖族王朝,領土面積包括了今日的阿富汗、伊朗東北部、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旁遮普地區杜蘭尼王朝於1747年在坎大哈建立,開國者為波斯阿夫沙尔王朝的阿富汗軍事指揮官艾哈邁德沙·杜蘭尼。艾哈邁德沙於約1773年逝世後,國家的統治權由其子孫繼承。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及他的後裔原本是普什圖人之阿卜達裡家族,後來被稱為杜蘭尼家族,繼漢達基王朝後,成為第二批普什圖族的坎大哈統治者。 杜蘭尼王朝排在奧斯曼帝國之後,是18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穆斯林帝國。學者認為杜蘭尼王朝是現代阿富汗國家的起源 ,而艾哈邁德沙·杜蘭尼被阿富汗人列入為現代阿富汗民族國家的創始者及國父。在1747年波斯統治者納迪爾沙遇刺前,興都庫什地區的部落已經日益強大,並趁機從衰弱的波斯帝國中奪權。.

新!!: 清朝和杜蘭尼王朝 · 查看更多 »

杜赫德

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是法国神父,著名汉学家,“杜赫德”是他的汉语名字。虽然他终身未曾到过中国,但却出版了非常詳实的介绍中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著作,1735年出版《中华帝国全志》,全名为《中华帝国及其所属鞑靼地区的地理、历史、编年纪、政治和博物》,被誉为“法国汉学三大奠基作之一”, 该书轰动了欧洲,几年之内便出版了3次法文版、2次英文版,另外俄文和德文本也出版发行。.

新!!: 清朝和杜赫德 · 查看更多 »

杜文秀

杜文秀(),本名楊秀,字雲煥,號百香,回族,大清雲南省永昌府治保山縣金鸡村人,清朝雲南回變首领,領導了清末的雲南回族穆斯林起义。.

新!!: 清朝和杜文秀 · 查看更多 »

格鲁派

格鲁派(),為藏传佛教四大派之一,由西藏班智達-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师於十四世紀所创立,为阿底峽尊者噶當派的后裔之一,故又称作噶丹派(Ganden)。格魯,意為“善規”,亦稱黃教,在藏区有很大的影响。格鲁派主張中觀應成。.

新!!: 清朝和格鲁派 · 查看更多 »

格桑嘉措

#重定向 第七世达赖喇嘛.

新!!: 清朝和格桑嘉措 · 查看更多 »

桐城派

桐城派,中國清朝散文流派。創始人方苞,繼承者眾,流傳甚廣,劉大櫆和姚鼐為集大成者,三人有「桐城三祖」之稱,後繼者有方東樹。 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並重,樹立了桐城派古文的風範。.

新!!: 清朝和桐城派 · 查看更多 »

桑葉

桑葉含有大量鈣、鉀、鐵等無機物,也含有豐富之維生素及53%的食物纖維,還含特有之水溶性成分,此成分可和a-葡萄糖苷酶結合,降低雙醣之分解,抑制飯後血糖上升的效應。.

新!!: 清朝和桑葉 · 查看更多 »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新!!: 清朝和梁启超 · 查看更多 »

梁同書

梁同書(),字元穎,號山舟,晚號不翁,九十以後號新吾長翁。錢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政治人物、書法家。.

新!!: 清朝和梁同書 · 查看更多 »

梁章鉅

梁章鉅(),字閎中,又字茝林,號茝鄰,晚號退庵。祖籍福建長樂縣,生于福州。清朝政治人物、学者。.

新!!: 清朝和梁章鉅 · 查看更多 »

梅文鼎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曆算學家,被譽為「曆算第一名家」。梅文鼎一生博览群书,著述80余种。.

新!!: 清朝和梅文鼎 · 查看更多 »

棉花

棉花,是锦葵科棉花属植物的种子纤维,原产于亚热带,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到2米。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至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中国的产棉区主要有江苏、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新疆等地。 棉花的植株是灌木,是美洲、非洲及亞洲等地熱帶地區或亞熱帶地區的原生植物,在墨西哥有找到差異度最大的野生棉花,其次是澳洲及非洲。在舊世界及新世界均已馴化棉花。棉花的英文來自阿拉伯文(al)quṭn قُطْن,約在西元十四世紀就開始使用。 棉花的纖維最常紡織成纱线,用來製作柔軟的纺织品。在史前時代就已使用棉花的纖維。在墨西哥及印度河谷文明(現今的巴基斯坦及印度部份地區)已發現西元前五千年的棉花纖維。雖然很早就在栽培棉花,但一直到發明後,棉花纖維製作的成本降低,也開始廣為使用,棉花是現在衣物中最常使用的天然纖維。 世界棉花的產量每年約2500萬噸,約佔世界耕地的2.5%。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但大部份生產的棉花都作內銷用,美國多年以來都是最大的棉花出口國。美國棉花的單位為標準包(bales),約是體積及重量。.

新!!: 清朝和棉花 · 查看更多 »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新!!: 清朝和植物 · 查看更多 »

楊鎬

楊鎬(),字京甫,號風筠,河南商丘縣(今商丘市)人。明末軍事人物。萬曆年间進士。官至遼東巡撫,率領明軍發起薩爾滸之戰,大敗而歸,關押數年後處決。.

新!!: 清朝和楊鎬 · 查看更多 »

檀香山

檀香山(Honolulu),或称火奴魯魯,為美國夏威夷州最大的城市暨首府。在夏威夷語中,火奴魯魯意指「屏蔽之灣」或「屏蔽之地」。因為早期本地盛產檀香木,而且大量運到中國,被中國人稱為檀香山。城市位於歐胡島東南方沿岸,有一個區域稱叫作「火奴魯魯區」。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在2010年的統計數據,檀香山人口總數為390,738人;而火奴魯魯郡(約是整個歐胡島)則有900,000人。在夏威夷,地方政府的管轄範圍僅至「郡」的等級,而火奴魯魯郡則包含了歐胡島上所有範圍(約600平方英里)。美国前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于1961年出生在檀香山。.

新!!: 清朝和檀香山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清朝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欽天監

#重定向 钦天监.

新!!: 清朝和欽天監 · 查看更多 »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又稱《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或《新訂西藏章程二十九條》,是中国清朝政府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正式颁布的整顿西藏各项事务的章程。此章程也是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依據。.

新!!: 清朝和欽定藏內善後章程 · 查看更多 »

欽定授時通考

《欽定授時通考》,為清朝官修的綜合農書典籍,匯輯了歷代農業相關文獻的集大成著作。乾隆二年(1737年)五月,乾隆帝敕命和碩和親王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人主持纂修。乾隆六年(1741年)底成書,共七十八卷;七年(1742年)正月進呈欽定、御製序文後刊行。嘉慶十三年(1808年)六月,嘉慶帝再敕命和碩儀親王永璇、大學士慶桂、董誥、戴衢亨、尚書曹振鏞等人於卷五十二、五十三補編新作耕織圖與御製詩。 乾隆帝即位之初認為,周公以「無逸」為「永年」之本,而所謂無逸即須先知農事的艱難,因此「重農貴粟,治天下之本也」;《管子》、《呂覽》所陳述種植方法的文句古典深奧,與其他篇章不類似,推測古人必有農業專書,諸子才能引述,而早已散佚;漢劉向《七略》將農家獨立為一類,農家書籍也都不存;到清朝時,以賈思勰《齊民要術》為最古老農書但後世文人都不完全理解,更遑論推廣至民間;其後農書著作以元王禎《農書》、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最著名,卻也有許多疏漏。於是乾隆帝取《尚書》〈堯典〉「授時」義涵,特詔編纂此書,詳考舊章政典,以求對於實用有所裨益,「見軫念民依之至意」。 《欽定授時通考》主要分為八門:〈天時〉,分四子目,述明農家四季耕耘收穫的節氣;〈土宜〉分六子目,論述地勢高下、土壤燥濕、田制水利;〈穀種〉分九子目,分別記載各種作物的性質;〈功作〉分十子目,記述耕作人力、生產工具與操作,收錄《泰西水法》而為全書之重要部分;〈勸課〉分九子目,記各朝代重農政策相關政令;〈蓄聚〉分四子目,記載歷代的常平倉、社倉、義倉等各種儲糧備荒的機制;〈農餘〉分五子目,記述種植蔬果、林木等各經濟作物及畜牧之事;〈蠶桑〉分十子目,論述養蠶、繅絲、紡織。 全書採納各朝經、史、子、集書籍中有關農事的文獻記載553種,選錄資料3575條,配繪插圖512幅,達九十八萬字,旁徵博引,內容宏大豐富。〈天時〉門以「總論」為開始,其餘七門各以「彙考」為開頭,而隨書中各類引錄相關詔書、上諭、御製詩文。日本學者天野元之助將《欽定授時通考》與《齊民要術》、《農桑輯要》、《王禎農書》、《農政全書》並列稱為「中國五大古農書」。.

新!!: 清朝和欽定授時通考 · 查看更多 »

歐立德

歐立德(Mark C. Elliott),美國知名漢學家,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總監和哈佛大學亞洲歷史教授,現為新清史的旗手之一。主要研究領域為晚期帝制與現代中國史、中國與內亞關係史,關注議題包括族群、軍事、文化與制度等面向。早年於耶魯大學取得歷史系本科和硕士学位,1993年於柏克萊加州大學在魏斐德的指導下取得博士學位。並曾向臺灣著名清史學者莊吉發學習,他曾在2016年師大主辦的「旗人與國家制度工作坊」時表示其深受莊吉發的影響。現為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

新!!: 清朝和歐立德 · 查看更多 »

正白旗

正白旗(a),又作「整白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白而得名。与镶黄旗、正黄旗并称为「上三旗」。 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之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制。.

新!!: 清朝和正白旗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新!!: 清朝和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武备学堂

武备学堂可以指:.

新!!: 清朝和武备学堂 · 查看更多 »

武举

武举是中国、朝鮮、越南科举考試制度中的武科,目的是選拔軍事人才。源自中國,由武则天於公元702年開始推行,考试内容包括箭、弓、刀、石等。以后宋、明等朝都有武举,至清朝時改稱武科。中國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相對於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 相對于文科考試,中武举者称为武举人,武举第一則稱為武狀元。同文科舉一樣,武舉亦有作弊案件,雖然比較不嚴重。.

新!!: 清朝和武举 · 查看更多 »

武装力量

武装力量(Armed forces)意為在政府支持下,一個國家拥有武器与兵力的组织性力量。武装力量與軍隊(military)經常被認為是同義詞,但严格意义上来说,這兩者間仍有所不同:武裝力量除了正規軍隊之外,還包括了非正規的準軍事部隊。武裝力量的存在,主要是作為政府達成政治目標的手段之一。 對於武裝力量的研究,稱為軍事學。.

新!!: 清朝和武装力量 · 查看更多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清朝新军等力量在中國武汉武昌发生的兵变:旨在推翻清朝统治,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共進會和文學社)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再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在清廷將部分湖北新軍調往四川平定保路運動之際,留守湖北之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遂計畫在1911年10月16日發動革命。但10月9日事跡敗露,導致革命黨人遭搜捕殺害,於是10月10日晚間黨人先發制人,齊集猛攻湖廣督署,湖廣總督出逃後督署陷落,至12日攻陷武漢三鎮,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 武昌起义的成功发动,使中國各地陸續響應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的訴求,最終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政體,建立了中國史上第一个共和國,就是中华民国,是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 清朝和武昌起义 · 查看更多 »

歸化城土默特

归化城土默特,是清朝蒙古部落一支。 土默特部博硕克图为林丹汗征服,1634年林丹汗亡,归化城土默特首领俄木布降皇太极。1635年,俄木布叛清,被剥夺统辖部众之权,取消部落王公爵位,由非俺答汗的后裔古禄格、杭高、托博克统领其众。1636年,分为左右两翼,以都统二人领之,隶属乌兰察布盟。都统开始是世职,后来改由在京旗员补授,歸化城土默特不入盟。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撤都统,设副都统,事务统辖在绥远城将军。设置归化城、和林格尔、托克托城、清水河、萨拉齐五厅后,土默特部众和汉民散居。蒙汉交涉由五厅辖治。地望即今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和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境内。 Category:蒙古族历史 Category:呼和浩特行政区划史.

新!!: 清朝和歸化城土默特 · 查看更多 »

段玉裁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清朝語言學家,训诂家、经学家。.

新!!: 清朝和段玉裁 · 查看更多 »

母语

#重定向 母語.

新!!: 清朝和母语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新!!: 清朝和比利时 · 查看更多 »

毛皮

毛皮是指动物带毛的皮革,一般用于制作御寒服装,也有用于服装装饰部分的,有的动物保护组织认为不人道,组织抵制毛皮服装活动,美国于2000年颁布法律禁止进出口和买卖猫和狗的毛皮以保护宠物。由於剝取動物毛皮殘忍而且沒必要,所以已有多個國際知名品牌摒棄使用動物毛皮作為時裝材料。 动物毛皮的毛一般分为两种或三种,底层的为绒毛,细而轻,但产量低,价格高;上层为刚毛,毛皮的颜色通常都来自刚毛,有的动物还有中层毛。 通常应用的毛皮有羊、兔、狗的等,比较名贵的有狐狸、海獭、貂、海狸鼠、海豹的毛皮等,常用做大衣、帽子、围巾的材料,比较厚重的毛皮如熊、狼的毛皮一般作为褥子、挂毯等材料。 如果去除毛为皮革,如羊皮,皮革作为制鞋的材料更为常用,也可用于制作服装。 单独的毛也是纺织的材料,羊毛是最常用的材料,山羊绒轻软,比较名贵,在印度非常流行藏羚羊绒制作的围巾,轻软可从戒指孔中穿过。中国的毛笔中的狼毫是用黄鼠狼尾部、山羊或兔的刚毛制作的。 根据国际保护动物组织的统计,每年在全世界有8百万张动物皮毛在进行交易,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养殖场还有3千万头以上的生产皮毛动物。 由于对毛皮的需要,现在也有许多种人造毛皮在生产。.

新!!: 清朝和毛皮 · 查看更多 »

水牛

水牛(學名:Bubalus bubalis),也叫亚洲水牛(参考水牛的英文条目),是一种大的偶蹄动物,驯养的水牛在亚洲非常普遍。 水牛体格粗壮,被毛稀疏,多为灰黑色;角粗大而扁,并向后方弯曲;皮厚、汗腺极不发达,热时需要浸水散热,所以得名水牛;腿短蹄大,适合耕作;役力、泌乳量和耐粗性都比黄牛高;乳脂率8%左右,乳脂白;肉质较粗。 在亚洲,水牛主要用来作为劳动力;在欧洲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它被用做奶牛或食用牛。今天在印度、尼泊尔、不丹和泰国还有野生水牛,澳大利亚北部也有野生的水牛。在东南亚的野生水牛的来历不是很清楚,它们可能是又变野的驯养的水牛的后代,也可能是本地原来就有的野生水牛的后代,或是两者的交配产物。今天野生的水牛已经相当少了。另外,美洲野牛在部份中文翻譯為水牛,但並非水牛。 水牛的分类还有争议,Mac Greger於1941年认为水牛--只有一种,下分两个亚种:B.

新!!: 清朝和水牛 · 查看更多 »

永历帝

明昭宗朱由榔(),或稱永曆帝,南明第四任皇帝(1646年12月24日-1662年6月1日在位),亦是最後一任皇帝。 1646年隆武帝被俘死,本為桂王的朱由榔自稱監國。不久,隆武帝弟唐王朱聿𨮁在廣東廣州繼位,以次年為紹武元年,是為紹武帝。數日後,朱由榔在廣東肇庆亦登極稱帝,年號永曆。紹武、永曆二帝為爭正統,隨即開戰,後永曆軍大敗。1647年,清軍攻陷廣州,紹武帝兵敗殉國,永曆帝自此成為南明唯一的統治者。1659年,清军攻陷昆明后流亡缅甸,永曆十五年(1661年)夏历十二月初三日被送交吴三桂,康熙元年四月十五日(1662年6月1日)遭縊死。死後,台灣的鄭氏政權仍沿用永曆年號至1683年清朝佔領台灣為止。.

新!!: 清朝和永历帝 · 查看更多 »

永定河

永定河,古称㶟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元代稱渾河,旧名无定河,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是河北系的最大河流。流域面积47016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45063平方千米,平原面积1953平方千米。永定河全長747公里,流經內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区、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共43個縣市。全流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 永定河上游的桑干河和洋河两大支流,在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汇合,以下的河段称永定河,在延庆区汇入妫水河,经官厅水库流入官厅山峡(官厅水库至三家店区间)。从官厅至朱官屯河长30km,官厅山峡河长108.7千米,至门头沟三家店流入平原。从三家店以下至天津的入海口,河道全长大约200km。根据水利系统人们将永定河分为三家店至卢沟桥、卢沟桥至梁各庄、永定河泛区和永定新河四段。 永定河因为经常泛滥更改河道,得名“无定河”。康熙帝改名“永定河”。 永定河在北京南部一段因为长有大量芦苇,因此被称为“芦沟”。河上有著名石桥芦沟桥,也称永定桥。后因河水泛滥芦苇消失。.

新!!: 清朝和永定河 · 查看更多 »

永乐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全書22,937--,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屢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約為原書的4%。《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新!!: 清朝和永乐大典 · 查看更多 »

民主

民主(dìmokratía),其本义是“人民的统治”,即“主权在民”,是一种现代的国家制度,国家权力由公民直接或间接行使。民主有时被称为“多数的统治”,与極權統治、独裁统治或寡头政治相对立。狭义的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有着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平常所说的民主作风、民主原则、言論自由等民主权利,都从民主之含义派生而来。广义的民主应该是人民当家做主,既在一个完整的民主的社会里人们从一出生就平等,人们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起社会的法律法规以及对政权控制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等。 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指出,民主包括四个关键要素:(1)通过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产生政府; (2)作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 (3)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权;(4)法律和程序同样适用于所有公民。.

新!!: 清朝和民主 · 查看更多 »

民國

#重定向 中華民國.

新!!: 清朝和民國 · 查看更多 »

民国时期

中華民國時期,簡稱民国时期或民国。该詞彙在兩岸语境中的含义不同。.

新!!: 清朝和民国时期 · 查看更多 »

民族

民族,又称人,简称民、族。 在漢語中,民族一詞具有十分豐富而复杂的內涵,可以表达多种近似而不同的概念。词汇本身歧义较多,概念和用法受到政治的较大影响,这些义项之间容易相互混淆。在不同的學科中,對於民族的範疇與用法也有許多歧異。在学术上,族群比民族的概念更宽泛。而在汉语实际使用中,民族可以被表示为包括族群、国族在内的多种含义。民族一词在中英翻译时也十分容易混淆。Ethnic group和Nation经常被翻译为民族,然而更精确地应分别译为译为族群和国族。 在汉语的实际表达中,其中一种解释是,民族是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在中国大陆,官方一般认为民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然而,中华民族中的民族却较为偏向国族概念。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试图以长城为界建立一个汉民族国家,此时的中华和汉族的意义等同,为族群概念。而提出五族共和后,中华民族被升格为表示全中国内的所有族群,成为国族概念。.

新!!: 清朝和民族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新!!: 清朝和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江南

江南,意为長江以南地區。现在狭义上指代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浙北,苏南及上海地区。也就是无锡、苏州、南京、松江、上海、常州、镇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其中南京只包含现在长江以南的南京,杭州包含现在钱塘江以北的杭州。长江以北的六合、浦口不算狭义上的江南,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也不算狭义上的江南。现代广义上有时会把长江以北的“扬州”,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 安徽的“古徽州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算在内。 江南屬漢族地区,在先秦時代被中原諸國称为南蛮、百越,江南古代的南京由於做過十朝的古都,以及杭州做過南宋的首都,許多北方世家大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 在先秦时期也有其他关于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里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新!!: 清朝和江南 · 查看更多 »

江南大营

江南大营是清朝为镇压太平天国集结起的最后两支直接听命于咸丰帝的野战军之一(另一支为科尔沁部僧格林沁野战骑兵)。全国各地质素较好的綠營官兵集结太平天國天京孝陵卫驻扎屏蔽苏杭财赋区成为江南大营,分为两期,皆被太平天國围歼。另有兩次駐軍稱江北大營。江南大营的被歼宣告在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再无直接听命于清朝皇室的野战军,清朝皇室不得不起用汉族湘军与淮军而尾大不掉。 咸豐三年,欽差大臣向榮領兵一萬人,在南京城東孝陵衛駐紮,號稱江南大營。琦善則領兵一萬人在揚州城外駐紮,號稱江北大營。1856年江南大營第一次被太平军击破,1858年初和春再度重建江南大营。.

新!!: 清朝和江南大营 · 查看更多 »

江南省

江南省,清朝初期设置的省。辖区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 始设于顺治二年(1645年),省府位于江宁府(今南京市),其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隸。康熙年间,分为安徽、江苏二省。.

新!!: 清朝和江南省 · 查看更多 »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简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滬局成立於1865年的上海,是清朝洋务運動中成立的軍事生產機構,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廠之一。為後來江南造船廠的前身。.

新!!: 清朝和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 查看更多 »

江宁府

江宁府是中国古代设立的一个府,在今江苏省境内。治所在上元县、江宁县。南唐时置,元朝时改为集庆路,明朝改称南京应天府,清朝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陷南京,更名为江宁府。辛亥革命后,改为南京府。  .

新!!: 清朝和江宁府 · 查看更多 »

江忠源

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湖南省新宁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官至安徽巡抚兼军门提督,都察院副右都察御使兼兵部侍郎。为湘军名将,最先升至督抚一级。忠源弟三人,忠濬、忠济、忠淑,族弟忠义、忠信,皆从忠源起兵,为湘军大将。.

新!!: 清朝和江忠源 · 查看更多 »

江心坡

江心坡是指位于云南高黎贡山以西的恩梅開江及迈立開江之间的地带,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北起西藏最南的察隅县,西至迈立開江,东至恩梅開江,南到两江汇流处。这一地域范围见于中华民国时期各版本云南省地图。 江心坡原分三部,北高南低,上部名江头地,又叫卡枯戛,中部名中石旦,又叫格昂卡,下部名下石旦,又叫卢南卡。上部寒冷,而中、下部炎热。炎热地区传染病易兹生,因而疾病较多。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缅北地区,為麥克馬洪線东段。现在属缅甸克钦邦。 某些中华民国人士認為江心坡為中國固有傳統领土,這片土地是明清時期雲南騰越州所屬的大塘、止那等土司控制的地方。江心坡地区的原主要土司,比如孟养、里麻等地土司(孟养土司的管辖地还要越过江心坡以西)曾受过明、清两代王朝册封,且實際居住者皆為傈僳族、景頗族、漢族和雲南其它民族,並沒有今日中下緬甸的緬族、撣族、欽族等。土司是由明清兩代政府派任管理當地土著的地方官,而現代克欽邦和撣邦的獨立爭議也是由此而來。自明代起,中緬雙方就經常因邊境領土問題發生戰事,例如明代开设三宣六慰,1531年(明嘉靖十年)缅甸东吁王朝建立,逐步统一缅甸,并不断进攻明朝所属的土司,見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由此可見,當時的土司基本上是受明朝政府控制。清朝建立,亦先後於順治及乾隆年間征討緬甸,使其成為中國藩屬。清末的《皇朝一统图》和民国初期的地图,并无标注江心坡和上述割讓地區为中国领土。1935年“上海世界舆地学社”出版发行《中华最新形势一览图》用未定国界把江心坡划为中国领土,而且把南部争议区的国界划到萨尔温江,显然是为了中英边界谈判作准备。.

新!!: 清朝和江心坡 · 查看更多 »

江西省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長江支流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46.58平方公里,2016年底人口4592.00万人江西省统计局:〈〉。省会为南昌。.

新!!: 清朝和江西省 · 查看更多 »

江苏省

江苏,简称苏,是現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地区的一省,省名为江宁(南京)和苏州的合称,省会为南京市。江苏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 江苏可分為苏南、苏中、苏北三個區域,也可划分为江南、江淮、淮北三个区域,這三個區域在文化、地理、经济各方面都呈现其獨特性。东吴以来,历东晋、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苏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繁荣,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朝中后期、清中期,分别达到巅峰。1927年,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上海和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先后设立特别市而脱离江苏省,江苏的地位有所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該省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均居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四位,地区生产总值則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六位。江苏与上海、浙江省、安徽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清朝和江苏省 · 查看更多 »

江東六十四屯

江東六十四屯位於黑龙江左岸(北岸),與黑河市相望,结雅河(Зе́я)東岸,與海兰泡相望,面積3600平方公里。在清朝與沙俄簽訂的《璦琿條約》中,黑龍江北岸劃歸俄國。由於江東六十四屯居住大量中國清朝居民,《璦琿條約》规定,中国人在江东六十四屯享有居住权,清朝政府对该处人民享有管辖权,但是清朝并无此地之主权。1900年发生义和团运动,清朝政府无暇兼顾东北情势,俄国遂派兵制造庚子俄难。1902年中俄议和后,虽经清朝政府多次交涉,但沙俄政府却拒绝讓这个地区的人民返國。.

新!!: 清朝和江東六十四屯 · 查看更多 »

江淮省

江淮省(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至三十一年三月十七日,1905年1月27日至4月21日),是清朝末期1905年初清政府从江苏省析置江南江淮揚徐海通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江宁布政使司)辖境短暂设立的一个中国一级行政区省份;同年旋废,所辖行政区域并回江苏省。.

新!!: 清朝和江淮省 · 查看更多 »

江户幕府

江戶幕府(),又称德川幕府(),是日本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个幕府政權,由德川氏開設於江戶(今东京)而得名。自創始者德川家康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直到1867年末任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為止。.

新!!: 清朝和江户幕府 · 查看更多 »

江浙

江浙,顾名思义,指长'''江'''、'''浙'''江一带,為一個地理泛稱。指代長江以南,錢塘江以北的江蘇,上海,浙江以及周邊地區。 清朝初年为江南省(今天江蘇,上海,安徽)和浙江省的合称(全祖望的《江浙两大狱记》中记载的南山案发生在江北的桐城) 。古时多指代今苏南,皖南,赣东北和浙江省。 今天主要是指长江和钱塘江之间的近海地区。包括蘇南(南京,無錫,蘇州,常州,鎮江)上海、浙北(湖州,嘉興,杭州)等為核心的地區。同時這也是一個文化上的概念,江浙的主體居民為吳越人,該地區又被稱作吳越地區。.

新!!: 清朝和江浙 · 查看更多 »

汞是化学元素,俗稱水銀,臺灣亦可寫作銾,化学符号Hg,原子序数80,是種密度大、銀白色、室温下為液態的過渡金属,為d区元素。常用來製作溫度計。在相同條件下,除了汞之外是液體的元素只有溴。銫、鎵和銣會在比室溫稍高的溫度下熔化。汞的凝固點是,沸點是,汞是所有金屬元素中液態溫度範圍最小的。 汞在全世界的矿产中都有产出,主要来自朱砂(硫化汞)。摄入或吸入的朱砂粉尘都是剧毒的。汞中毒还能由接触可溶解于水的汞(例如氯化汞和甲基汞)引起,或是,吸入汞蒸气或者食用被汞污染的海产品或吸食入汞化合物引起中毒。 汞可用于溫度計、氣壓計、壓力計、血壓計、浮閥、水銀開關和其他裝置,但是汞的毒性導致汞溫度計和血壓計在醫療上正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酒精填充,鎵、銦、錫的填充,-zh-cn:数码;zh-tw:數位;zh-hk:數碼;-的或者基於電熱調節器的溫度計和血壓計。汞仍被用于科學研究和補牙的汞合金材料。汞也被用于發光。荧光燈中的電流通过汞蒸氣產生波長很短的紫外線,紫外線使荧光體发出荧光,從而產生可見光。.

新!!: 清朝和汞 · 查看更多 »

汤若望

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漢名汤若望,字道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今属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传教士,明神宗時來華傳教47年,任職中国明末清初官员,一生沒有再回到歐洲的家鄉。.

新!!: 清朝和汤若望 · 查看更多 »

汪琬

汪琬(),字苕文,號鈍翁,江南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曾结庐居于太湖尧峯,學者稱堯峯先生。明末清初散文家、政治人物。清順治十二年進士。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编修。與侯方域、魏禧合稱「清初三大家」,亦能詩,唯成就不及其文。.

新!!: 清朝和汪琬 · 查看更多 »

汉口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武昌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历史上曾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口特别市存在。 在清末、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及中共建政初期,汉口经济繁荣,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繁华程度位居亚洲前列。民国时期的汉口是绝无仅有地和上海共享荣耀的远东大都会,因位于长江沿岸,为交通枢纽,工商业极为发达,与位于北美洲五大湖岸的芝加哥相似,被《芝加哥论坛报》称为“东方芝加哥”。由于租界林立,对外贸易频繁,新移民不断涌入,汉口现代化程度和城建规模远远领先于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因此汉口也被广泛称为“大汉口”。 汉口地处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地域,隔长江与其东南侧的武昌相望,并汉江与其南侧的汉阳相望,大致是今天的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东西湖区四个区所覆盖的范围。武汉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分别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注入长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

新!!: 清朝和汉口 · 查看更多 »

汉字

漢字,在中國亦称中文字、国字、唐字、方塊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為中國上古時代的汉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目前确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產生隶书、草书以及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為日文借詞。 作為華語的書寫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實務上的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除了漢語之外,古代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現代漢語漢字大致分成中文字與簡體字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後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亚等國家采用。非漢語体系中,日本对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称为新字体,韓國也製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北韓、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華语及簡化汉字是聯合國的六個工作語言之一。.

新!!: 清朝和汉字 · 查看更多 »

汉中市

汉中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经济以农业、旅游业、采矿业为主,工业产值较低。与甘肃、四川毗邻。北依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为盆地。全市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勉县(1964年前旧名“沔縣”)、西乡县、略阳县、镇巴县、宁强县、留坝县、佛坪县,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6万(2016年)。地方方言为汉中话,属西南官话的成渝片。.

新!!: 清朝和汉中市 · 查看更多 »

汉军出旗

汉军出旗是清朝中后期部分汉军旗人、下五旗旗鼓包衣、开户人、抱养民子、旗下家奴被统治者大规模强令脱离八旗组织的一系列举措。因出旗之人均以旗内汉姓人丁为主,故而统称为汉军出旗。汉军出旗最直接导火索是清中期开始出现的八旗生计问题。.

新!!: 清朝和汉军出旗 · 查看更多 »

汉军八旗

汉军八旗(a或 a,乌真超哈),本称八旗汉军,简称汉军,旗下之人称汉军、汉军人或汉军旗人,外八旗旗分的一种,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汉军八旗的前身主要为早期满洲八旗中的汉姓人丁,起初地位不高。在崇德年间,因铸造和使用火炮的能力而被清太宗皇太极独立编旗,开始在八旗中扮演“炮兵部队”的角色。除了火炮技能外,汉军八旗在入关后在熟悉地形、收集情报、招降纳叛等方面也有先天优势,因此成为了清朝问鼎中原的急先锋。清朝中期,随着八旗人口的不断增长,生计问题开始凸显,清廷遂强令资历最浅的、入关后归附清廷的汉军旗人脱离八旗组织以缓解旗内生存压力,只有入关前归附的辽东“陈汉军”获得了保留。至清中后期,八旗族裔界限消逝,汉军旗人也早已被满洲所影响、同化。因此,民国以后,汉军旗人及其后裔在民族意识方面多认同满族。.

新!!: 清朝和汉军八旗 · 查看更多 »

汉语

漢語,又稱中文、華文、唐話、中國話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之一種語文,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六分之一人口做為母語。漢語有多種分支语言,當中現代標準漢語為現行的漢語通用語,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稱為普通話)、以及中華民國的国语。此外,漢語還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并被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采用为官方语言。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書寫系统,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唐文,在中华民国又称为国文,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属分析语,有声调。漢語包含書面語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又称白话文)。 对于汉语的分支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汉语定义为语言,并将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七大语言定义为一级方言;另一种观点则将汉语视为语族,其下無法互相溝通的視為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新!!: 清朝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清朝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汛為中國明清時期的基層軍事單位或駐地。例如香港的九龍汛、大埔頭汛、麻雀嶺汛,台灣的笨港汛。與行政單位設置相同,汛的設置常是漢人開墾鄉鎮或城市主要因素。 汛編制於明朝時設立,清朝時歸漢人所屬的綠營,其上還有鎮、協、營,其下有塘及堆,而所屬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負責統領的將領稱為千總或把總,統帥士兵由十數名到數百名。例如斗六門汛設有千總一員,兵士一百名。.

新!!: 清朝和汛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清朝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河道總督

河道總督(v)為中國清朝相當特殊的官制名稱,該清朝為正二品的官職,與一般兼掌政務和军务的總督不同,而是專門治理河道政务的总督官职。 清朝設置三位河道總督。分別是.

新!!: 清朝和河道總督 · 查看更多 »

河流

河流(江、河、川、江河、河川、河道)是自然汇入海洋、湖泊的流水,通常为淡水。在少数情况下,河流流入地下或者在汇入另一水体之前便干涸。河流有時會匯入另一條河流。较小的河流可能会被称作溪、支流等。 河流是水循环的一环。河流中的水主要来自其流域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其他诸如地下水补给、泉以及自然积雪(比如冰川)存水融化。河川学是研究河流的科学,湖沼学则是研究内陆水体的科学。 地球外星球上尚未发现河流,尽管在土卫六上有大量烃形成的类河流。其他行星上的峡谷可能是曾经有过河流的证据,特别是火星,理论上推理认为在適居帶的行星或卫星上也可能存在。.

新!!: 清朝和河流 · 查看更多 »

治外法权

治外法权是免除本地法律司法权的情形,通常是外交谈判的结果。例如,若一个甲国公民当在乙国访问时享受治外法权,那麼这个人在涉嫌犯罪时,乙国的法院不能进行审判。.

新!!: 清朝和治外法权 · 查看更多 »

沈垚

沈垚(),浙江烏程(今浙江吴兴)人,字子敦。 清嘉慶三年生,受张履影响,早年即有文名。沈维鐈视学东南,与沈垚结交。久試不中,當時科场“非贿属公行,即择取吏胥俗书”,主司“竟评以稚弱无力”。道光十二年(1832年),何凌汉主持浙江乡试,经常听徐松谈及沈的学问,故使沈垚成爲優貢生。年四十三,入京師,館於徐松家。子敦足不出乡里,“游览所及,远不过百里,近才数十里”,但“尤精于舆地之学”,與程同文、龔自珍等同爲道咸以降西北、蒙古史地學之先驅;又主張從當時流行之漢學入手,別闢蹊徑,以扭轉瑣碎考據風尚,庶幾爲史學與史識並具者。凡此,對沈曾植之學術路徑皆甚有影響。撰有《新疆私议》一卷、《元史西北地蠡测》二卷、《地道記》十卷、《西游记金山以东释》一卷、《漳北滱南诸水考》一卷等,其中《新疆私议》撰成于道光八年,是其代表作,徐松在拜讀《新疆私议》之後叹說:“吾谪戍新疆,诸水道咸所目击,犹历数十年之久始知曲折。”。1840年,沈垚患肺病,何凌汉病故,张穆一人守护沈垚。道光二十年客死北京,沈维鐈、徐松、姚元之为其治丧。身後遺稿本散亂,或蠹或缺,張穆裒其遺著爲《落帆樓稿》。 附沈曾植《沈子敦先生遺書序》。.

新!!: 清朝和沈垚 · 查看更多 »

沈阳市

沈阳市,简称--,旧称奉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省会及最大城市,中国东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以及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商贸中心,副省级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沈阳位于东北平原南缘,南连辽东半岛,北依长白山麓,位处环渤海经济圈之内,是中国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连接朝鲜半岛的重要枢纽。沈阳市现辖十区一市两县,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常住人口829.2万,按城镇人口计算,是东北地区的最大城市。2017年7月14日,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沈阳由原来的“东北地区中心城市”调整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联合国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沈阳市教育指数得分达到了中国大陆最高分,是唯一超过0.8的城市。沈阳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四位。 沈阳历史悠久,是国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沈阳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是有7200多年历史的新乐遗址。沈阳于汉代建侯城,经辽金元明历朝增筑,逐渐发展为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其继承人清太宗皇太极对沈阳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将其命名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z)。清朝入关后,沈阳转型为清朝的陪都直至民国。民国时期,沈阳的城市建设规模曾位居亚洲前列,并发展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中心。.

新!!: 清朝和沈阳市 · 查看更多 »

沈葆楨

沈葆楨(),字翰宇或幼丹,諡文肅,是一位生於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的晚清重要大臣。他是“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後曾任江西巡撫、總理船政大臣、臺灣海防欽差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對臺灣歷史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妻林普晴是清朝名臣林則徐的次女,是為林女婿。.

新!!: 清朝和沈葆楨 · 查看更多 »

沈曾植

沈曾植(),字子培,號巽齋,別號乙盫,晚號寐叟,浙江省嘉興府嘉興縣人,沈維鐈孫,蒙元史地學者、書法家、史學家、同光體詩人,「於學無所不窺」,樸學宗師。.

新!!: 清朝和沈曾植 · 查看更多 »

況周頤

況周頤(),原名周儀,字夔笙,一字揆孫,晚號蕙風詞隱。臨桂(今廣西桂林)人。晚清詞學四大家之一。.

新!!: 清朝和況周頤 · 查看更多 »

波羅尼都

波羅尼都(维吾尔语:برهان الدين ;滿語:Buranidun;),一译布拉呢敦,清代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玛罕木特之子,霍集占之兄,又稱「大和卓」。波羅尼都为玛哈图木·阿杂木后裔,阿帕克和卓曾孙。玛哈图木·阿杂木出生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自称其先祖是麦地那人,故波羅尼都、霍集占兄弟为中亚河中地区人。.

新!!: 清朝和波羅尼都 · 查看更多 »

泰国

泰王國(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国(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Thailand),舊稱暹罗、暹邏(สยาม,Sayam,Siam),是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曼谷。泰国国土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接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靠缅甸和安达曼海,东南亚国家联盟創始國之一。.

新!!: 清朝和泰国 · 查看更多 »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為一句表示任何人不論其身分地位為何,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不會因為其身分地位而獲有差別待遇的諺語。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概念不論在東方或西方都於相當早的時期便已萌芽。目前已知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公元前552年的波斯人歐塔涅斯(Otanes),其表示:「人民統治的優點,首先在於它最美好的名聲,那就是──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公元前430年時,在一場雅典人紀念死去的戰爭英雄的集會上,伯里克利亦曾謂:...當私人糾紛產生時,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中國,根據《禮記‧曲礼上》之記載,過去曾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概念,故在此時期,法律的適用會依據該人的身分地位而有所不同。然而到了戰國以後,便開始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概念。漢朝時,於《史記卷一百二‧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中記載:「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都展現了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概念。.

新!!: 清朝和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学会

法兰西学会(法语:Institut de France)是法国的权威学术机构,由5个院组成,其中最出名和最权威的是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çaise)。 法兰西学会控制大约有一千个基金会,还有许多博物馆和供参观的城堡,学会掌握有各种奖项和补助,一般由各院推荐可以获得奖项和补助的个人及单位,2002年学会总共颁布的奖金和补助有5,028,190.55欧元。.

新!!: 清朝和法兰西学会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语: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國的政权,是首个穩固建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制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滅亡。第三共和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它正是法国经历八十多年的政权更替及动乱后,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政权,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新!!: 清朝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清朝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新!!: 清朝和法语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殖民帝國

法蘭西殖民帝國是指法國在17世紀至1960年代控制的諸多殖民地。在19至20世紀初,它成為了僅次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在1919至1939年这个巅峰时期,它横跨了123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把法国本土也计算在内的话,它的面积就达到1289.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8.6%。這些殖民地在20世紀陸續獨立後,到了今天只保留了分佈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北太平洋中百多個不同的島嶼及群島,以及法属南方和南极洲领地,總面積只有12.315万平方公里,只是1939年所擁有土地面積的1%,其總人口只有154,300人。.

新!!: 清朝和法蘭西殖民帝國 · 查看更多 »

泉州市

泉州市(ipa)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是闻名海内外的国际花园城市,是福建省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三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9年居福建省首位。 泉州,简称泉或鲤,又称刺桐城、清源、溫陵,地处福建東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闽东南沿海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点,為第一批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祖籍地,同时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历史文化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被国家文化部评为首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齐名。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拥有国家驰名商标数目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爱拚才会赢」是泉州的城市精神。泉州是中國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泉州港是中国规模亿吨以上的重要大港。2015年,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部分,泉州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2015年7月,中国工程院把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

新!!: 清朝和泉州市 · 查看更多 »

洪秀全

洪秀全(),又名洪日,是清末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创始人、太平天国运动的民變领袖以及太平天国的建立者。客家人。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广东花县(今廣州市花都區)人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四十二。 洪秀全早年曾接触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会,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1851年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兵反抗清朝统治,建立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1853年攻取江寧府(今南京),改名天京,以其作为首都。太平天国占据了江南富庶一帶,撼動清廷稅收來源。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國於其死後旋即滅亡。.

新!!: 清朝和洪秀全 · 查看更多 »

洪门

洪門,又稱天地會,与袍哥会、青帮为清朝三大秘密结社,主要活动于華南,以福建、广东、湖廣等地區更盛。有時史學家所謂的洪门一詞,代表了一切反清的祕密會社,如青幫、理教等。後來演變成名称不一的多個地下社團或會黨,並隨著華僑移民南洋而傳播東南亞。 1840年代鴉片戰爭後,廣東幫會會眾借洪門之名反對地方政府。原本就是互不統屬、各有不同宗旨的社團,因為同一理由互相合作,對外宣傳,吸引新會眾,實屬发动民变的社團組織,如像歷史上白蓮教所发动民間組織的社團民变一樣。洪门也協助了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逃亡途中的护军就是广东洪门。 清末時,革命黨亦為了推翻滿清需要,而參與其中,及至1911年中華民國肇建後,不少「天地會」、「三合會」成員均有國軍身份。1949年後,香港三合會組織的兩大龍頭大佬皆有中華民國國軍將領軍階。.

新!!: 清朝和洪门 · 查看更多 »

洪承疇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人。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敗戰後降清,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洪在明代時以謀略聞名,討伐流寇、滿人屢戰皆捷,但在松錦之戰,兵敗投降滿清,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政治上,洪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文化上,洪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弘揚儒家學術,尊信孔孟,“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亦為满清统治汉人的統治基礎。清兵入關以後,洪承疇的功勞極大,可以說除了多爾袞及范文程以外,再無他人。.

新!!: 清朝和洪承疇 · 查看更多 »

洋务运动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同治維新,是大清後期時,洋務派官員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基礎,在全國展開之工業運動,口號和目標先後分別是「師夷之長技以自強」和「師夷之長技以求富」。此運動自1861年至1894年,持續約34年,歷經同治光緒二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所主導推動,在專制皇權之背景下發生。 洋務自強運動是近代中國首次全國規模之西方工業運動;洋務運動引進了大量西方科技及各類西方著作文獻,培養了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學習近現代公司體制則帶來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有助中國走上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然而最終洋務運動卻難逃失敗之命運;因為清軍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沉重打擊了清廷之信心,洋務運動黯然收場。.

新!!: 清朝和洋务运动 · 查看更多 »

洋务派

洋务派,是指清朝末期統治階級内部在「洋務自強運動」中大力推行並付諸實施的清朝官員。與之相對應者是“頑固守舊派”。.

新!!: 清朝和洋务派 · 查看更多 »

消寒詩社

消寒詩社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以翰林院官员为主的文人在北京进行的文学性结社活动。因活動地點在宣武門外宣南地區,又稱宣南詩社、宣南诗会、城南吟社等。 消寒詩社的主要活动是作诗,也兼谈经学。内容基本上是歌咏生平,诗歌推崇宋诗,散文宗桐城派,总体上是保守的。 这个组织曾经被误认为维新的先声,甚至南社的先驱,具有反帝国主义性质。事实上,虽然林则徐曾短时加入,但关系并不深。龚自珍、魏源等则根本未参与活动。.

新!!: 清朝和消寒詩社 · 查看更多 »

淨土宗

淨土宗,簡稱淨宗、蓮宗、佛土宗等,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個宗派。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國、韓國、越南等地,至今不衰,其“净土崇拜”的观念对民间宗教白莲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禅宗一样,净土宗的历史渊源传自古印度佛教,不过,在古印度净土信仰和念佛法门并未成为一个专门宗派。在中国的佛经翻译事业中,来自古印度的佛教经典中有近百种佛经专门或者兼带谈到净土念佛法门。净土法门在中国起步于汉晋时代的东林寺之慧遠大师,始于北魏曇鸞,经唐代善导法师发扬光大。东林寺、玄中寺、香積寺等被奉為淨土宗祖庭。日本淨土宗的總本山在知恩院。.

新!!: 清朝和淨土宗 · 查看更多 »

淮軍

1862年5月2日,李鸿章在上海创建的私人武装淮軍,与湘军齐名。李鸿章“率旧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珊、吴长庆、曾军将程学启、湘军将郭松林、霆军将杨鼎勋以行,又奏调举人潘鼎新、编修刘秉璋、檄弟李鹤章总全军营务,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第一次参战是从上海配合英法联军向太平天国进攻。历经太平天国、捻军、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名将有刘长佑與刘坤一兄弟、张树声與张树珊兄弟、周盛波與周盛传兄弟、聂士成、梅东义、卫汝贵、叶志超、丁汝昌、苏得胜等。.

新!!: 清朝和淮軍 · 查看更多 »

淮河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现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西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为1000公里。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以废黄河为界,整个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南宋以來,黃河奪淮是困擾國家漕運的歷史性問題,明潘季馴、清靳輔治河皆由淮入手,取得成效。.

新!!: 清朝和淮河 · 查看更多 »

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游击战一词来自18世纪的西班牙语guerra(戰爭)的縮小詞guerrilla,意为“小战”,这一词在后来的半岛战争(1808年-1814年)也出现过。游击战以多發性主動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及融入群众裡。 游击战在史前或许就出现过,但直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才有实据。在后来的古典中国也出现过,比如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实际意义上的游击战,直到近代才出现。.

新!!: 清朝和游击战 · 查看更多 »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新!!: 清朝和清史稿 · 查看更多 »

清史讲义

《清史讲义》,著名历史学家孟森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是孟森在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授课时的讲义,后由其弟子商鸿逵整理,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但有刪節。中华书局2006年再版的版本是目前最佳的版本,已將先前刪節之文字還原。在台灣由正中書局印行(吳相湘編訂),未曾刪節,但校訂不佳。台灣另有台灣古籍出版社版本,未曾刪節,校訂優良。.

新!!: 清朝和清史讲义 · 查看更多 »

清实录

《清實錄》全称《大清历朝实录》,是清朝立国开始各个皇帝当朝的史書,是研究清朝歷史的基本史籍。.

新!!: 清朝和清实录 · 查看更多 »

清室優待條件

《清室優待條件》,亦稱《優待清室條件》,是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朝政府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擬定的關於清朝皇室退位後的相關保護措施之協議文件。 經過兩方代表的協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1912年2月9日向清政府函送有關清朝皇帝退位的優待條件的修正案,12日由隆裕太后宣佈,次日宣統帝頒布退位詔書,清朝正式滅亡,但是在内廷依然保持着一个清王朝殘存下来的遜清皇室小朝廷。此優待條件於1924年在北京政变中被馮玉祥撕毁,馮氏控制的北京政府發佈《修正清室優待條件》,此後宣統帝不再被尊為皇帝。.

新!!: 清朝和清室優待條件 · 查看更多 »

清帝退位

#重定向 宣統帝退位詔書.

新!!: 清朝和清帝退位 · 查看更多 »

清东陵

清东陵(z)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境西北部马兰峪的昌瑞山一带,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距离天津150公里,是清朝三大陵园中最大的一座。整座陵园共有5座帝陵,4座--陵,5座皇妃陵寝,8座皇子陵寝,4座奶妈坟,1座贞官墓和1座穆公墓,其中部分皇子陵寝分布于天津市境内。这些陵寝均建造于清朝年间,整座陵园的最后的2位墓主人下葬于1935年。清东陵在清朝存续期间一直都有专门的机构主持祭祀,也有专门的部队对陵寝及其周边进行护卫。清朝灭亡后,清东陵的保护机构已经无力守卫整座陵园,这导致清东陵在1952年前多次遭到抢掠和盗掘,其中以1928年时孙殿英制造的盗案规模最大,破坏也最为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东陵重新得到了专门机构的保护,该机构的保护范围经历过多次变化。1961年,清东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1月,清东陵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中孝陵、景陵、裕陵、昭西陵、菩陀峪定东陵、裕妃园寝六处陵寝可供游客参观。.

新!!: 清朝和清东陵 · 查看更多 »

清三通

清三通,即《皇朝文獻通考》、《皇朝通典》、《皇朝通志》三書,清朝亡後,改名《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

新!!: 清朝和清三通 · 查看更多 »

清初六大弊政

清初六大弊政,指清朝初年被漢人反對的六項政策。 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兵入關,清政权成为中原的新统治者。统治初期,摄政王多尔衮先后颁布占房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以及禁关令(禁止漢人進入山海關關外,滿清的“ 龍興之地 ”拓荒)、屠城,此六项被学者称之为清初六大弊政。 Category:清朝中央政府 Category:中國政治迫害 Category:中国六大.

新!!: 清朝和清初六大弊政 · 查看更多 »

清初四大疑案

清初四大疑案是指四項民間流傳清兵入關以來,發生的滿清宮廷秘事:.

新!!: 清朝和清初四大疑案 · 查看更多 »

清兵入塞

清兵入塞,又称“清(后金)南略”,是后金和清皇太极政权在和明朝在辽西战场因无法完全打通关宁锦防线而陷入僵持局面时期,绕道蒙古,从山海关西面的长城关隘进入大明北方开辟第二战场的数次攻击掠夺军事行动。因为有几次规模不大,所以究竟有几次这样的军事行动有四次、五次、六次等不同的说法。 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第二次攻入长城,突入长城独石口,七月,在延庆大败明军,八月,清军猛攻昌平,遍蹂京畿,历时四个多月,明称“丙子虏变”。崇禎九年(崇德元年,1636年),清軍第三次入塞時,阿济格的军队56战皆捷,共克16城,俘获人畜17万,“艷服乘騎,奏樂凱歸”,砍木書寫“各官免送”四字,以羞辱明軍,明称“戊寅虏变”。宣大總督梁廷栋與兵部尚書張鳳翼恇怯不敢战,自知死罪難逃,每日服食大黃取瀉求死。 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軍第四次入塞,睿亲王多尔衮、贝勒岳托统帅军队从沈阳出发,绕道蒙古,从密云东面的墙子岭、喜峰口东面的青山口,突破长城要塞,沿着运河往南直到济南,俘获了人畜46万。朝廷急调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入援。卢象升拼死奋战,弹尽粮绝,最後阵亡。後來清军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初八日至十一日从青山口出长城北归,洪承畴奉命鎮守蓟辽边境。山西巡抚孫傳庭建议陕西精锐之师调回對抗“流寇”,朝廷未采纳,反以傳庭為保定总督,傳庭借口推辞,崇禎大怒,命將其逮捕入狱。此後李自成、张献忠再度崛起,直至明亡。 清兵入塞一直被視為明朝滅亡的主因,蓋因在己巳之變前,滿清的叛亂範圍一直控制在遼東地區,並沒有越過長城。滿清入塞使明朝伤筋动骨,對華北地區造成空前浩劫,死者無算,更令被重重圍困的農民軍乘機逃脫明軍的清剿,例如滿清在1638年的入塞,便令被困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有喘息之機。 另一方面,滿清是在徹底擊敗漠南林丹汗,讓漠南蒙古成為滿清附庯之后,才對華北地區進行大規模擄掠的。己巳之變時,虽因袁崇焕的议和政策,导致蒙古各部偏向满清,但滿清尚未徹底降伏蒙古,因此皇太極繞道蒙古人地盤進攻明朝京畿地區,亦被視為軍事冒險。因當時關寧軍仍控制山海關及遼西地區,蒙古人地區相當於滿清的后路。.

新!!: 清朝和清兵入塞 · 查看更多 »

清西陵

清西陵(z)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陵镇,是清朝的三大皇家陵园之一。该陵园筹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至1924年瑾妃入葬正式修建完毕,陵区共葬有4位皇帝、9位皇后,以及多名妃嫔、亲王和公主。清西陵在清朝存续期间一直都有专门的机构主持祭祀和日常维护,也有专门的部队对陵寝及其周边进行护卫。清朝灭亡后,清西陵的保护机构已经无力守卫整座陵园,这导致在1954年清西陵文物保管所成立之前,清西陵屡遭盗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清西陵得到妥善保护。1980年,崇陵地宫在清理完毕后对外开放。2000年,清西陵被列为世界遗产。.

新!!: 清朝和清西陵 · 查看更多 »

清越戰爭

#重定向 清軍入越戰爭.

新!!: 清朝和清越戰爭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清朝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官職表

清朝官職表列舉出清代乾隆以後的官職,分為文官、武官,官階高低由秩品來區分。本表所列官職限於中央和行省地區。蒙古各盟、旗之官制參見清代蒙古官制;新疆回部各地官制參見伯克制;西藏官制參見駐藏大臣及噶廈;青海地區官制參見西寧辦事大臣。.

新!!: 清朝和清朝官職表 · 查看更多 »

清朝国歌

清朝訂定國歌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纪初。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清朝曾先後使用《普天樂》、《李中堂樂》、《頌龍旗》作為其半官方國歌或代國歌。1911年,清政府將《鞏金甌》定為國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正式國歌。不過由於辛亥革命的爆發,《鞏金甌》後來沒有流行開來。.

新!!: 清朝和清朝国歌 · 查看更多 »

清朝统一战争

清朝统一战争,是指来自满洲(今中国东北)的清朝政权进入山海关之后,为获得整个中国的统治权及取得更多疆域而發動的一系列战争。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明朝首都北京,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向清朝投降。清朝势力正式入主中原,随后先后攻破各路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势力。1661年,攻取云南,中国本部全部归于清朝统治之下。清朝在三藩之乱中巩固了其在华南的统治地位,并在1683年攻取台湾,消灭南明最后一支势力。清朝又相继出兵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将它们归于自己统治之下,今日中国的版图大致在清朝时期形成。.

新!!: 清朝和清朝统一战争 · 查看更多 »

清朝疆域

#重定向 清朝#疆域.

新!!: 清朝和清朝疆域 · 查看更多 »

清朝货币

清朝货币,是指中国清代时的货币。清朝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间的296年里曾发行了多种货币。清朝前期的货币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朝币制,即大额用银两,小额用铜钱的银钱复本位,或称银钱平行本位,后期为应对外国经济入侵带来的币制混乱,清王朝进行了多次币制改革。 清朝历代皇帝均发行有年号钱;从乾隆年间开始,清政府在西藏开始发行银币;咸丰年间曾发行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清朝后期,以制钱为主的中国传统逐渐被机制币所取代,而银两也被银元所取代。.

新!!: 清朝和清朝货币 · 查看更多 »

清朝民变

清朝民变收录了清朝主要的起事运动。从康乾盛世时期的苗民起义、川楚白莲教起义到清朝灭亡之前的义和团运动,有清一代民变不断。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從咸丰帝年间,直至同治帝年间才结束的一场战争,被称为太平天国运动。 面对民变,跟明代相比清代較常用剿除政策以及高压政策,而非招抚政策。清代前中期对民变采取镇压的政策,然而,於清朝末年后20世纪初抵制运动中,晚清政府仍然一味地采取镇压的策略,却反而使得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也出现了危机 。.

新!!: 清朝和清朝民变 · 查看更多 »

清朝文化

#重定向 滿漢文化交流.

新!!: 清朝和清朝文化 · 查看更多 »

清朝政府

清朝政府,或称清政府、清廷,是指大清的治權機構,始于后金政权,長達296年,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後终结。 清朝政府的行政架构始设于后金皇太极时期,天聪五年(1631年),设六部(暗部、道部、醫部、鬼部、兵部、咒部)。天聪十年(1636年)设立都察院。崇德二年(1637年)设立議政王大臣會議,这是后金时期和清初重要的决策机构。 順治元年 (1644年) 清军入关后,又增设多个行政机构。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仿照明朝内阁制度设立内阁,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负责起草、传达诏令,进呈题疏,代批拟旨等。清朝的内阁名义上居中央辅政机构之首,但没有明朝中后期内阁那样的实权,内阁的最高长官大学士,虽然品极位崇,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为皇帝缮写文书和谕旨而已。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内阁外另设立南书房,使之成为决策中心。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定名的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成为清中后期为皇帝服务的国家决策中心。至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晚清时期,国内外环境剧变。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 庚子事变后,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9月,政府下诏订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为十一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末帝溥仪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后,在北京紫禁城中依然保持着一个“逊清皇室小朝廷”,直至民國十三年 (1924年) 11月5日被迫出宫结束。 .

新!!: 清朝和清朝政府 · 查看更多 »

清朝政治

清朝政治,在政治体制上,清初保留着女真族贵族性质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来大多沿袭明朝旧制,皇太极设立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与内宏文院)。也就是清代的内阁。下辖中央执行机关六部。康熙时期开始实行密折制度和设立南书房来分割内阁的权力,雍正帝时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内廷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军机处机构精简,行政效率高,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鸦片战争之后,为推行自强运动,先后于1861年与1870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成为自强运动期间最高行政机关。八国联军之后,1911年5月18日清廷宣布废除军机处,仿西方国家与日本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大臣和诸大臣组成的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法律方面,顺治四年(1647年)《大清律例》编修完成。《大清律》基本上承袭《明律》的内容。后经康熙、雍正两朝屡次增删,并于雍正五年公布。在军事制度上,努尔哈赤实行八旗制度,后来形成了绿营,近代以来,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又设立团练和勇营,多由汉族地主官僚掌控。后来清朝又添加了新军和海军,都是近代化的军事装备。 在民族关系上,清朝统治者根据实地情况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政策。在中原地区基本沿袭明代的统治方式,包括开科举等,以赢得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并根据清朝的实际情况实行旗民分治;在边疆地区则采取加派驻防大臣与当地贵族共同治理。 外交制度上,清朝在近代以前并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因当时清廷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承认与四周国家的平等关系。清朝的外交按照对象的不同,分由礼部、理藩院、内务府与公行制度负担外交事务。六部的礼部负责对日本、朝鲜、琉球与东南亚各国外交或朝贡事务,以维系朝贡体制。理藩院负责交涉东亚内陆如内外蒙古、准噶尔、西藏、俄罗斯帝国等事务,主要防止边患形成。其编制与六部基本相同,官员大多由满族、蒙古族人担任,汉人只能担任堂主事、校正官等少数官职。内务府除管理本身内廷事务,也管理欧洲来华传教士、宗教使节团的事务以及国外贸易的传运征收特别税。公行制度负责西洋各国如葡萄牙、荷兰、英国等贸易关系(在清朝来看仍为朝贡),限制于广州一地,又称广州制度。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清朝对外关系转向被歧视。由于缺乏正式外交机构,为西方国家不满,在《天津条约》就有要求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使得中国正式开始面对新的外交形势。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专门负责对外关系,然而其地位逐渐被1870年成立的北洋通商大臣所取代。直到1901年的清末新政,将总理衙门改制为外务部后,才得以统一负责对外事务。清朝在近代以前签定的平等条约较少,主要有《尼布楚条约》与《恰克图条约》,均为与俄国签定。自近代以来,经历一系列失败之后,清廷在列强的威迫下,前后被迫签定许多不平等条约。.

新!!: 清朝和清朝政治 · 查看更多 »

清末新政

晚清改革,又稱庚子新政、庚子後新政,是因1900年(庚子年)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亂後,慈禧太后為反省縱容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之亂,而展開的第三波的政治變革(之後中華民國称其為「遮羞變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這是清朝末年的一场政治体制和经济改革运动,也是中國千年專制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並攻入紫禁城,慈禧太后率光緒皇帝等百位皇親在忠臣隨扈下出宮避禍。回鑾之後,滿清政府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約》,此舉對中國打擊甚大。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主導下,清朝政府进行第三次變革,改革比1898年的戊戌變法更廣更深,還涉及廢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舉制度。.

新!!: 清朝和清末新政 · 查看更多 »

湘军

湘军,或称湘勇,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由湖南(湘)长沙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曾国藩姻亲罗泽南家族、新宁江忠源家族等统领的乡勇合并而成的軍隊。 初创时募水勇五千人,分为十营,其中在湘潭募水军四营,以褚汝航、夏銮、胡嘉垣、胡作霖为营官,衡州募六营,以成名标、褚殿元、彭玉麟、邹汉章、龙献琛为营官;陆勇五千余人,以塔齐布、周凤山等为营官。水路以褚汝航为各营总统,陆军以塔齐布为诸将先锋,合计员弁兵勇夫役一万七千余人。后期名将包括李续宾、李续宾长子李光久、鲍超、吳大澂。曾国藩统领湘军与清廷湖南巡抚骆秉章是合作的关系。左宗棠原是骆秉章麾下,后自成一军,与曾国藩湘军、湖北胡林翼军队并列,被视为广义上的湘军。 湘军历经太平天国、捻军、甲午战争,1895年3月被日軍第一軍及第二軍於牛莊鎮、田庄台镇围歼,李光久只身逃出牛庄,湘军后逐渐解散。.

新!!: 清朝和湘军 · 查看更多 »

湘鄉派

湘鄉派,中國清朝散文流派。源自於桐城派,是桐城派的分支。因開創者曾國藩為湖南湘鄉人而得名,認為古文創作應兼取漢賦的氣韻,主張剛柔並濟,奇偶互用。.

新!!: 清朝和湘鄉派 · 查看更多 »

湖南省

湖南省(湘语长益片新派长沙话:;湘语娄邵片双峰话:),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级行政区,全境位于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因大部在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境内广植芙蓉(木芙蓉),古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有“芙蓉国”之誉。湖南的省会长沙市,省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路。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方言以湘语为主,在湖南省內的其他地区则主要使用西南官话、赣语、湘南土话、瓦乡话以及客家话等其他汉语方言。此外,苗语、土家语、侗语、勉语(瑶族的主要语言之一)等少数民族语言在湖南省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

新!!: 清朝和湖南省 · 查看更多 »

湖州市

湖州市(拼音: Hú zhōu,吳語湖州音:Ghẽw Cieu)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轄的地級市。地處浙江北部,處在江蘇省蘇州市、無錫市、浙江省杭州市、嘉興市、安徽省宣城市中間,太湖南岸,是中國環太湖城市之中,唯一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總面積5,820平方公里,人口295萬。 湖州是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14個重點城市之一。2006年被央視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名城之一。湖州是全國著名的蠶鄉,也是世界絲綢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綢都之一,素有湖絲衣天下之說。湖州也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2014年该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清朝和湖州市 · 查看更多 »

湖广

湖广,一般是指湖北、湖南兩省,又稱兩湖。如湖廣總督、湖廣安撫使。 湖广有行政上和文化、语言上的两重含义。.

新!!: 清朝和湖广 · 查看更多 »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元朝末年到明代洪武年间和清代顺治到乾隆年间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广省(今湖北与湖南全境、广东北部等)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今日四川地区人口众多,四川省与重庆市登記人口就在1亿1千萬以上,有超過1000萬城鄉剩餘勞動力常年外出務工,是全國勞務輸出大省之一。.

新!!: 清朝和湖广填四川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新!!: 清朝和湖北省 · 查看更多 »

溥仪

清宣統帝溥儀(a,),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英語名「亨利」(Henry);汗號「哈瓦圖猷斯汗」(Хэвт ёс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新!!: 清朝和溥仪 · 查看更多 »

溫福

溫福(v,),字履绥,费莫氏,满洲镶红旗。清朝官員,文华殿大学士温达之孙。 繙译举人笔帖式出身。於乾隆年間擔任福建巡撫,主要從事福建之軍政事務,品等約為二品。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理藩院尚书在军机处行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理藩院尚书授武英殿大学士。.

新!!: 清朝和溫福 · 查看更多 »

满语

满语,又称满洲语,是满洲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一种主宾谓结构的粘着语。 满语是满族人的母语。在清朝,满语被称为清语、国语,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因而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满文文献。早期的清代文书全部使用满文书写,至中期开始使用满汉双文。至清末民初,大量满族人只会说汉语,满语逐渐式微。其后,大部分满族人不懂得这种语言,他们已经改说汉语,今日满语的母语使用者总数在五十人以下,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的三家子村。满语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重大危险”级别的濒危语言。.

新!!: 清朝和满语 · 查看更多 »

满洲

满洲,通常指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的地区(即东四盟)及旧热河省全部范围。傳統意義下的滿洲的面積(不包括朝鮮半島),約為八十三萬平方英里,比現時法國、英國及愛爾蘭、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國家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 满洲这一地名虽因满洲族而得名,但在满语中仅作部族名解释,并无地名之含义。“满洲”二字作为地名使用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的著作《日本边海略图》一书中。直到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尤其是俄罗斯帝国势力延伸至此,满洲作为地名的意义才开始突显。此后更因为俄国和日本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为世界所熟知。但清政府在正式场合之中仍然使用“东三省”来称呼这片区域。例如1902年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等皆以“东三省”称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共控制区(哈尔滨等地)的报纸,如《东北日报》上,延用满洲国时期“北满”、“南满”、“东满”这样的词匯和“東北”混用,用以表示东北北部、东北南部和东北东部。中共机构和军区分别设置东、南、西、北满分局及东、南、西、北满军区。 现如今,在中国一般使用“东北”、“东北三省”、“东三省”或“关东”等来称呼满洲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级行政区,但有时谈论东北也包括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目前东北地区满族不佔人口的多数,而且满洲已经很少被作為地名的称呼,尤其是官方;因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受日軍控制的满洲国,被中国人普遍视为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的傀儡,满洲一词会使一些人首先联想到“伪满”这个词语,而并非满族或满洲地区。在历史遗留的專有名词方面中国官方仍使用满洲一词,比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市场)之类的文物古迹、满洲里市等專有地名、还有一些企业如“北满特钢”(位于齐齐哈尔市)等。在韩国、北韓、日本和俄国等接近满洲的国家和世界其他各国,满洲作为地理名称仍很常见。.

新!!: 清朝和满洲 · 查看更多 »

满洲国

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大日本帝國在發動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建立的国家,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政體為帝國,國號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康德”。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臨江市)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隨着中國抗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正式滅亡。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满洲国均不予承认,以「偽滿洲國」稱之。.

新!!: 清朝和满洲国 · 查看更多 »

满清大屠杀

#重定向 明末清初屠殺事件.

新!!: 清朝和满清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满文

满文(p)是满语的文字,1600年前后由蒙古文改造而成,是全音素文字。由上至下竖写,各列由左至右排列。.

新!!: 清朝和满文 · 查看更多 »

满族

满族(a),全稱滿洲族 ,清代官称满洲,因以红缨为传统帽饰,故有红缨满洲之名,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普查人口数量为10,410,585人,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满族及其先民靺鞨、女真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先后建立渤海国、金朝和清朝。 目前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此外,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及北京等31個省市自治区也有广泛的人口分布。除了散居之外,满族也有自己的聚居区,如新宾、岫岩、青龙、丰宁、伊通、清原、围场、宽城、本溪、宽甸、桓仁满族自治县,还有凤城及北镇两个享有民族县待遇的县级市和满族的民族自治乡镇300余个。.

新!!: 清朝和满族 · 查看更多 »

滲透王朝

滲透王朝(Dynasties of Infiltration),指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權,在建立政權之前,他們就從塞外逐步以半和平滲透的方式往中國內地遷徙,後乘漢族王朝內亂在汉地北部建立政權。這個說法為德裔學者魏復古提出的,意指中国历史上一些王朝的特征。 在《中國社會史:遼》一書認為中國古代諸胡族王朝可以按統治民族進入中原的方式,可劃分為兩類。.

新!!: 清朝和滲透王朝 · 查看更多 »

滿漢文化交流

滿漢文化指滿族文化經過漢族文化衝突與融合之後所產生各具兩族特色的清代文化,大部分情況下亦指清朝文化之實體,並且延續影響民國建立之後。三百多前,滿族(女真)文化就開始了由原始的薩滿文化體系向廣泛吸收蒙漢等周遭民族文化。自滿族征服中原以後,更加專注吸收漢族文化,並以此原始薩滿文化為基礎進行自身的整合與創造特殊文化。.

新!!: 清朝和滿漢文化交流 · 查看更多 »

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即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南的蒙古族,其居住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直至13世紀中葉仍為漢族聚居地,後來成为蒙古族聚居地。在理藩院則例中,此名一直在官書中使用,与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相对。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元朝残余势力退至长城以北,史称北元。北元后分裂成许多部落。察哈尔部为漠南蒙古中一支显赫的部落,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即在此。 後金甫興起时,與察哈爾部交战,林丹汗兵败后逃亡,其子额哲于1635年向后金皇太极投降,并献出当年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带走的传国玺。漠南蒙古遂被併入后金(后为清朝)版图。.

新!!: 清朝和漠南蒙古 · 查看更多 »

漠西蒙古

#重定向 瓦剌.

新!!: 清朝和漠西蒙古 · 查看更多 »

漢人

#重定向 汉族.

新!!: 清朝和漢人 · 查看更多 »

漢志

汉志,又称希贾兹( الحجاز,意為「屏障」),沙特阿拉伯西部,北至约旦边境,南至亚西尔地区的沿海地带。得名自境内的漢志山脉。 汉志地区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境内有麦加和麦地那两座伊斯兰教圣城,麦地那城外还有传说中的夏娃墓。 汉志地区古代曾属于埃及和奥斯曼帝国,1916年哈希姆家族的谢里夫侯赛因建立汉志王国,1925年被内志王国占领,1932年被并入沙特阿拉伯。现分属沙特阿拉伯的塔布克省、麦地那省和麦加省。 汉志地区的经济以朝觐收入为主,有手工业和轻工业。在吉达有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城市有麦加、麦地那、吉达、延布(Yanbu' al Bahr)、塔伊夫(Ta'if)。.

新!!: 清朝和漢志 · 查看更多 »

漢軍八旗

#重定向 汉军八旗.

新!!: 清朝和漢軍八旗 · 查看更多 »

漢醫學

漢醫學,又稱漢方醫學、東洋醫學或者東醫學等,現代中國多稱為中醫學,是在中國發展出的傳統醫學思想及醫療技術。因為它最早是漢民族發展出的醫學傳統,因此被稱呼為漢醫學,但是它也受到許多其他民族醫學的影響。隨著漢文化的發展,它被傳播至韓國、越南、日本等地,與當地醫學結合,形成各種不同的流派。中國的中醫學,日本的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朝鮮稱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新!!: 清朝和漢醫學 · 查看更多 »

漳州市

漳州市(Tsiang-tsiu-tsh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位于北緯23.6—25度,東經117—118度漳州平原上,鄰近厦門、汕頭两个經濟特区,是福建最南端的一个地級市。全市土地面积1.2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98万人,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万人。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确定并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清朝和漳州市 · 查看更多 »

潮商

潮商,廣東的潮州民系商人,既原潮州府的中心城市潮州、汕头和揭阳三个地级市以及丰顺县的商人合称“潮商”,与徽商,晋商合称为中国的三大商帮。.

新!!: 清朝和潮商 · 查看更多 »

澎湖

#重定向 澎湖縣.

新!!: 清朝和澎湖 · 查看更多 »

澎湖群島

澎湖群島,亦稱澎湖列島,是位於臺灣海峽上的一組群島,東距臺灣本島約50公里,西離歐亞大陸約140公里,由90個大小島嶼組成,總面積約為128平方公里,全境均隸屬中華民國臺灣省澎湖縣管轄,為中華民國實際管轄區域第一大離島群。16世紀時葡萄牙殖民者來到東方,發現澎湖海域魚產豐富,在島上住著許多漁民,因此稱呼澎湖為漁翁島(Pescadores)。澎湖群島多漁港,夜間萬點漁火流動,忽明忽滅,與水中映射之星--互相煇映,1953年臺灣省政府將「澎湖漁火」選定作為臺灣八景之一。《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第十五至十六頁觀光遊憩是現今澎湖群島的重要產業之一,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也在1995年於澎湖群島設立「澎湖國家風景區」。.

新!!: 清朝和澎湖群島 · 查看更多 »

澳門

澳門(Macau;Macao),簡稱澳,古稱濠鏡澳,或稱濠江、海鏡、鏡海、媽港、梳打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别行政区之一,位於南海北岸、以及珠江口西側,北接廣東省珠海市,東面與鄰近的香港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澳門全境由澳門半島、氹仔以及路環三個區域所組成,2000年後氹仔與路環之間開發出以賭業為主的路氹城區域:澳門半島是澳門發展的核心,其東北面一小部份陸地與中国大陸連接,氹仔和路環原本分別為兩座離島,後來連陸而成為了路氹城。 澳門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也是最後一塊屬地。澳門自秦始皇三征嶺南後屬中國版圖,從明朝中葉的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但明朝设置官府管理。直至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980年代,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葡萄牙根据声明於1999年12月20日將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權利。 澳門為獨立之經濟體,其中旅遊業與博彩業為重要產業,尤其主權移交後開放賭權,現在發展為「世界上第一大賭城」。澳門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萬。2015年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爲78,586美元,名列世界第三。澳門201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依购买力平价爲102,480美元,名列世界第三。.

新!!: 清朝和澳門 · 查看更多 »

朝廷

朝廷指中國、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在皇帝制度下對宮廷、中央政府等统治机构的總稱。.

新!!: 清朝和朝廷 · 查看更多 »

朝鮮王朝

#重定向 朝鲜王朝.

新!!: 清朝和朝鮮王朝 · 查看更多 »

朝貢

朝贡(tributum),又稱進貢,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順从或结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或藩屬國也會向宗主國獻上禮物。這些禮物稱為貢品。朝貢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朝贡体系也称“宗藩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同为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古代历史当中。.

新!!: 清朝和朝貢 · 查看更多 »

朝贡体系

#重定向 朝貢.

新!!: 清朝和朝贡体系 · 查看更多 »

朝贡制度

#重定向 朝貢.

新!!: 清朝和朝贡制度 · 查看更多 »

木材

木材是能够的植物(如乔木和灌木)所形成的木质化组织。是多孔纖維狀的組織。乔木和灌木在初生生长结束后,根茎中的维管形成层开始活动,向外发展出韧皮,向内发展出木材。木材是维管形成层向内的发展出植物组织的统称,包括木质部和木質线。 木材為林業主產物,对于人类生活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根据木材不同的性质特征,人们将它们用于不同途径,例如燃料及建築用的材料。木材是天然的有機複合材料,由有纤维素纤维(抗拉性很強)和木质素的基質(抗壓性強)組成。一般木材定義為莖部二次生長的木质部。 地球上約有一兆英噸的木材,每年約增加一千萬噸。木材的蘊藏量大,且是碳中性的可再生材料,是頗受關注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在1991年約生產了三百五十萬立方米的木材,主要用途是家具及建築結構Horst H. Nimz, Uwe Schmitt, Eckart Schwab, Otto Wittmann, Franz Wolf "Wood" in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2005, Wiley-VCH, Weinheim.

新!!: 清朝和木材 · 查看更多 »

札薩克圖汗部

札薩克圖汗部(蒙古語:Засагт хан),一作扎薩克圖汗部,是清代、民國時的喀爾喀蒙古四部之一。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1923年,蒙古人民黨政府將其改為“杭特希爾烏拉省”。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戈壁阿爾泰省以及庫蘇古爾省、扎布汗省、烏布蘇省的部分地區。.

新!!: 清朝和札薩克圖汗部 · 查看更多 »

朱一貴

朱一貴(),小名祖,福建漳州長泰人,是台灣清治時期首位大型武裝起義舉事者、清治三大民變朱一貴事件的發動人。舉事期間,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永和,並受眾人擁戴為中興王,自稱義王,世人俗稱鴨母王、鴨母皇帝。.

新!!: 清朝和朱一貴 · 查看更多 »

朱之瑜

朱之瑜(),字鲁玙,號舜水,明朝浙江餘姚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舜水是他在日本取的号,意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国故土之情。 朱舜水力圖反清復明,在清初曾参加抗清活动,也曾助郑成功北伐;南明灭亡后,他不愿降清,遂东渡日本。於日本和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水戶黃門)接觸,其遺臣性格與儒家思想讓德川光圀深感,未有易姓革命和异族统治的「小中華日本」方是中華思想的正統繼承者,遂發奮編纂《大日本史》,以揚正統,導致尊王攘夷思想之催生。朱舜水更對水戶學擁有不可磨滅之影響。.

新!!: 清朝和朱之瑜 · 查看更多 »

朱以海

朱以海(),明朝宗室,是南明抗清的重要領袖之一。字巨川,號恒山,別號常石子。.

新!!: 清朝和朱以海 · 查看更多 »

朱仙镇

朱仙鎮,位于河南省開封縣西南,贾鲁河穿镇而过,古时,水路转淮河可远达扬州,自唐代至民国时期,该镇乃為水陸交通要地,岳飛大敗金兵於郾城,進軍至此。清時與景德、漢口、佛山並稱四大鎮。2007年,被评为十大『中国最美村镇』之一。.

新!!: 清朝和朱仙镇 · 查看更多 »

朱彝尊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嘉兴人,祖籍江蘇吳江,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诗人、词人、经学家。.

新!!: 清朝和朱彝尊 · 查看更多 »

朱國楨

朱國禎(),字文寧,號平極,齋號虯庵、涌幢亭。浙江烏程(今湖州)人。明朝內閣首輔。.

新!!: 清朝和朱國楨 · 查看更多 »

朱珔

朱珔(),安徽涇縣人,字玉存、蘭坡,號蘭友,嘉慶七年(1802年)壬戌科進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編修。官至贊善,遷侍講。前後主講鐘山、正誼、紫陽書院二十五年。作文宗桐城派,曾參加組建宣南詩社,著述甚豐。 朱珔著有《小萬卷齋詩文集》、《說文假借義正》等。輯有《國朝古文匯鈔》、《詁經文鈔》、《續鈔》等傳世。 Category:清朝庶吉士 Category:清朝翰林 Category:涇縣人 Jian珔.

新!!: 清朝和朱珔 · 查看更多 »

朱昌祚

朱昌祚(),字云门,中国山东高唐人,清朝初年名臣。 朱昌祚于1638年在皇太极入侵山东时被掳往辽东,入汉军镶白旗。清朝在全国建立统治后,被任命为宗人府启心郎,后又担任工部侍郎。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任浙江巡抚,多有善政。 康熙二年(1663年),升任福建总督,未到任。康熙四年(1665年),以兵部尚书衔总督直隶、山东、河南,人称“朱三省”。次年因反对鳌拜圈地而被下狱,不久与苏纳海和王登联一道被鳌拜矫诏处死。 康熙九年(1670年),朱昌祚被平反,谥勤愍。.

新!!: 清朝和朱昌祚 · 查看更多 »

朗仔轄

#重定向 朗孜厦.

新!!: 清朝和朗仔轄 · 查看更多 »

按察使

按察使,是中國、日本、朝鮮官职,明清時為正三品。“按察使”一名始見於唐朝。原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近於御史,後逐漸偏向司法官。.

新!!: 清朝和按察使 · 查看更多 »

按照法律的

#重定向 De jure.

新!!: 清朝和按照法律的 · 查看更多 »

朋黨

朋黨,在東亞歷史上泛指士大夫結成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之間的鬥爭稱為黨爭。在現今政治中,黨爭可解讀為黨派之間的鬥爭,常見於議會政治。.

新!!: 清朝和朋黨 · 查看更多 »

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在国际贸易学中指缔约國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國在贸易、关税、航运、公民法律地位等优惠和豁免,也都给予缔约國对方國家。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称为受惠国,依据多是一项双边或多边条约的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優惠是相對於一般關稅稅率而言的,因此最惠國待遇往往不是最優惠稅率,在最惠國待遇之外,還有更低的稅率。.

新!!: 清朝和最惠国待遇 · 查看更多 »

惠棟

惠棟(),字定宇,號松崖。江蘇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苏州市)人,清朝經學家,吳派經學的代表人物。.

新!!: 清朝和惠棟 · 查看更多 »

惲壽平

恽寿平(),初名格,字壽平,號南田,又號雲溪外史、白雲外史,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清代著名画家。 生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父惲日初為復社要人。壽平八歲能詠蓮,少年遭遇戰亂,隨父參加抗清運動,兵敗後與父失散,被總督陳錦之妻收留。陳錦遇刺身亡,壽平扶靈北歸時,在靈隱寺與父相遇,留寺为僧,後回鄉與家人團聚。 初工山水,笔墨秀峭,后与王翬交往,多作花卉,重视写生,往往用水墨淡彩,清润明丽,自成一格,有“恽派”之称。 人稱其筆有仙氣,與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吳歷齊名,為“清初六大家”之一。生前視錢如無物,晚年贫病交迫,卒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好友王翚出資安葬。 子惲念祖,娶西營湯氏,湯謨孫女、湯自明次女。.

新!!: 清朝和惲壽平 · 查看更多 »

戊戌变法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戊戌維新、維新變法,是中國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年)的短暫政治改革運動,變法量初由慈禧太后默許、光緒帝主導,深入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個層面,希祈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然而後期改革過於激烈,加上光緒帝有意通過維新派奪回權力,且有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建議將慈禧太后囚禁、暗殺等傳聞,惹怒慈禧,加上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當權保守勢力擔心變法中的「合邦」計畫最終會導致中國被日本和英國瓜分,步朝鮮乙未事變的後塵,因而發動了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僅經歷了103日就告終。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入日本驻北京大使馆,譚嗣同等維新人士陸續被捕殺害,光緒帝則被軟禁於中南海瀛臺,慈禧重新當政,引發了民間輿論支持孫文和黃興等更為激烈的革命主張,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新!!: 清朝和戊戌变法 · 查看更多 »

成都市

成都市(四川话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别称“蓉城”、“锦官城”,简称“蓉”,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腹地,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物流、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5年常住人口1465.8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前367年)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截止2018年已有2385年历史;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自建城伊始到现代数千年历史中,除白莲教时期几十年外,均保持着高度繁荣和发达,是全国生活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曾是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五个政权的都城,文化遗存丰富,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如今,成都所在的成渝经济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领先的区域。 成都市于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9年,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心正式授予成都“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成都是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

新!!: 清朝和成都市 · 查看更多 »

戲曲

#重定向 中國戲曲.

新!!: 清朝和戲曲 · 查看更多 »

戴名世

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號藥身,又號懮庵。安徽桐城人,人称南山先生,又稱“潛虛先生”。為“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知名文學家。康熙四十八年榜眼,因文字獄“南山案”被斬。.

新!!: 清朝和戴名世 · 查看更多 »

戴震

戴震(),中國清代語言學家、思想家。字慎修,號東原,安徽徽州休寧隆阜(今黃山市)人,曾六次會試未中。晚年因學術成就顯著,乾隆帝特招入館任《四庫全書》纂修官,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新!!: 清朝和戴震 · 查看更多 »

戴逸

戴逸(),原名戴秉衡,江苏常熟人,中国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清史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工作。.

新!!: 清朝和戴逸 · 查看更多 »

户籍

户籍,又称户口,一种主要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法,在东亚中国大陆、台湾、朝鲜、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国家使用。.

新!!: 清朝和户籍 · 查看更多 »

户部

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其長官為户部尚书。 起源於三国,时设有度支尚书,掌财政。隋代以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民部即户部前身,唐代以避太宗李世民名諱改称户部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9月,ISBN 978-7-5326-0083-0。为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历代相沿。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比如戶部江南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政务,职责多有交叉。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属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戶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遂废。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戶部,其首長為戶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戶曹,首長改稱戶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戶部的機構。.

新!!: 清朝和户部 · 查看更多 »

户部官票

户部官票,是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由朝廷戶部发行的纸币。以銀兩為單位,分成1兩、3兩、5兩、10兩、50兩等若干種面額。形似大明寶鈔而略小,上端有「戶部官票」滿文、漢字,中間印著銀兩數目,花紋字畫用藍色印刷,銀兩數目用大字墨戳。 同时发行的还有大清寶鈔。.

新!!: 清朝和户部官票 · 查看更多 »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八:洪武十五年九月庚午。孝慈皇后梓宫发引。上亲致祭于灵,曰“兹以吉日良辰,安葬皇后于钟山之阳。命妃嫔诸子以下奉送。今当发引。特以牲醴致祭。”祭毕发引。文武百官具丧服,诣朝阳门外奉辞。是日安厝皇堂。皇太子奠玄纁玉璧,行奉辞。礼毕,神主还宫,文武百官素服迎于朝阳门外。回宫,百官行奉慰礼毕。上复以醴馔祭于几筵殿,自再虞至九虞皆如之。是晚,仍遣醴馔告谢于钟山之神,以复土故也。命所葬山陵曰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坐落在南京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 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7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周边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祯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新!!: 清朝和明孝陵 · 查看更多 »

明安圖

明安圖(;;),字靜庵,亦那木都魯氏,蒙古正白旗常舒保佐領(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白旗)人。清朝天文學家、數學家。 青年時期被選入欽天監為官學生,學習天文、曆法和數學, 又從法國人杜德美學習艾薩克·牛頓的三個無窮級數展開式。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隨康熙皇帝往承德避暑山莊,回答科學問題。又參加了《律在淵源》的編撰工作,兩次赴新疆測繪地圖。康熙六十年,任欽天監五官正。乾隆二年(1737年)參加編修《曆象考成後編》。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繙譯科進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升任欽天監監正。卒於乾隆二十八(1763年)年。有一本數學名著《割圜密率捷法》四卷,是研究三角函數的重要書籍。明安图在书中最早发现卡塔兰数。 2002年5月26日,在明安图的家乡明安图镇举办“明安图的科学贡献”研讨会,有五百多位学者和二万当地居民参加,会上宣布将第28242号小行星命名为明安图 。 明安图季子明新,字景臻。.

新!!: 清朝和明安圖 · 查看更多 »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为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系统记载、总结论述明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和流派,是明代思想史,哲学史,学术史的专著。作者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傳記類總錄之屬。.

新!!: 清朝和明儒學案 · 查看更多 »

明鄭

明郑(1628年-1683年)是指中國明朝至清朝初期間,由鄭芝龍家族領導、並以恢復明朝舊有領土為志的政權。關於其創始時期,有以鄭芝龍為始者,亦有以鄭成功為始者,該勢力後蒞鄭經以迄鄭克塽,刻劃了一個閩南海商集團及政治勢力的興起與崩潰。 鄭芝龍初肇軍事勢力時,明鄭不但控制海域,更造成「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現象。1653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受封延平王,建廈門為思明州,宗永曆為正朔,並自設知州及六官,且自鑄永曆通寶,至此鄭成功於廈門建立的明鄭政權擁有軍戶金融實權。之後,除了支撐南明帝業外,明鄭並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在台灣史上稱為明鄭時期或鄭氏時期。 若以軍事專論明鄭,活動區域多在閩、浙一帶的明鄭,軍事力量最强大時候為1659年,以海軍為主的鄭軍有十餘萬人之多,曾循海道圍攻南京。1662年之前,延平郡王的軍政中樞都是在廈門,鄭成功攻下台灣後將台灣改名「東都」,鄭成功本人駐於熱蘭遮城,但他死後嗣位的鄭經仍以廈門為基地。次年(1663年),清軍聯合荷蘭戰艦攻打廈門,鄭經轉往台灣。後來一度在三藩之亂時重佔金門、廈門兩島,一度擁有福建七府。1680年,鄭經兵敗返台,不久去世。鄭經死後,權臣馮錫範發動東寧之變,殺世子鄭克臧,立次子鄭克塽即位。1683年,清朝以明鄭降將施琅為統帥攻打臺灣,在澎湖海戰擊敗由劉國軒統帥的鄭軍主力,鄭克塽隨即投降,此也象徵着明鄭政權的灭亡。.

新!!: 清朝和明鄭 · 查看更多 »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是指1662年-1683年間,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鄭成功于南臺灣所建立之政權統治時期。明郑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1年。 明末,战乱频起,内有流寇犯上作乱,外有满清虎视眈眈窥视中原。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占领,江南地区的明朝宗室建立南明政权。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不久之后鄭芝龙家族在福建拥立隆武帝与清兵抗争。郑芝龙降清后,其子鄭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继续斗争,后因北伐失利,退守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清军的不断“围剿”,鄭成功的势力范围也逐步缩小,为了寻找反清复明的基地,1661年郑成功东征,佔领荷属台湾。 明鄭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閩南民系)政權,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將該地改名為「東都」,仿照大陆的郡县制,将赤崁地方更名“东都明京”設置承天府為地方府治行政中心,作为臺灣最高的行政机构,效仿明朝中央官制,设六官;府城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各设首领,管理事务;府之下设二县,承天府以北叫天兴县、以南叫万年县,同时各种民生工作也逐步展开,例如:查户口、报田产、征劳力、纳税银等。鄭成功抵臺一年後即病逝,世子鄭經與其弟鄭世襲發生政爭戰役,其間鄭經於沒有皇帝的冊立之下,接受眾臣擁立為「世藩」。 鄭經嗣位之爭後,鄭經以「世藩」身分主政,改东都为「東寧」,建都安平鎮於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对内奉南明永历帝正朔,对外与占据大陆的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臺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有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等原住民政權管轄。 郑经去世后,明郑内部爆发权力之争,馮錫範借口监国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子,拥立自己的女婿郑克塽为延平王,聯合刘国轩發動東寧之變,殺害了郑克臧,最终大权旁落,民心涣散,明郑从此一蹶不振。1682年,施琅师法郑成功收台之法,攻克澎湖岛,於1683年占领台湾,明郑结束。為防止台灣的東寧遺民以東寧王室的名義反叛,康熙帝下令将鄭成功、鄭經等郑氏在台王室陵墓悉数崛起迁葬中国内陆。 鄭成功受封明朝爵位「延平王」,在正式文告中皆謹守藩王的身份,多自稱「本藩」(Pun Poin;Pumpuan;Pún-phoan),曆法上,始終奉南明永历帝的永曆年號為其正朔,因此,永曆帝死後亦持續使用;於現存對其他政權的諸多外交文書中皆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官職與「延平王」的爵位(鄭經則稱世子)作為其官方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有人指出明郑应为南明的延续;亦禮遇眾多流寓明朝宗室,如寧靖王朱術桂、魯王世子朱弘桓等人,並於重要冊封儀式中邀請明朝宗室於旁觀禮以維持宗藩體統。 但實際上,明郑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為皇帝或监国,國家元首即是延平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延平王為實際領導者的政治實體,即使對內、外遵行明朝體制禮法的鄭經也曾經自認東寧從來不內屬中土,而是另新闢的海外領土。明太祖祖訓曾提到不征之國,要求後世不可征服內容中的藩屬國,其中台灣列屬藩屬國中的小琉球。而清世宗雍正提到乃是其父將台灣拓入中國版圖等語。.

新!!: 清朝和明鄭時期 · 查看更多 »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又稱為「御一新」,是指十九世紀中後期日本的一段歷史時期。於這段時期,由維新志士所建立的新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現代化改革,促使日本天皇制度和新的行政體系的確立。 明治維新前夕,日本在洋人船堅炮利的衝擊之下,由一群有知者組成「薩長土肥」藩士成立的新政權在戊辰戰爭中消滅德川幕府和反抗者,推行版籍奉還,結束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以藩閥和資本家取代武士階級的統治。日本透過推行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合議),建立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经济上推動了財政統一,穩定幕府後期嚴重負債的國家財政;並推行殖产兴业,掌握新式技术,實現国家工业化,生產力大幅提升。教育也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價值觀的西化也為日後的政治和經濟變化埋下遠因。在外交上成功廢除了與外國签订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江户時代以來對蝦夷地的開發,旁及琉球,並積極实现日韓合併,乃至於日後拓展海外殖民地等,日本出現了「脫亞入歐」的風氣,都源於此使國力大幅膨脹的變革,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捩點,日本的明治维新十分有意义,因为它是当时亚洲众推行改革的国家之中,少數成功改革的国家。.

新!!: 清朝和明治维新 · 查看更多 »

明清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京师顺天府城防建筑的总称,从内到外由宫城(即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4道城池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是世界存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池自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四年(1264年)兴建的元大都开始计算,已有850多年的建城建都史,奠定了明清北京城风貌的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的筑城迁都计划;明嘉靖帝三十二年时(1553年)增筑外城,形成了今日北京城“凸”字型的布局。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兴建的最后一座帝王都城,作为完整跨越两代封建王朝的文化、经济、军事和政治中心,在许多方面集中了明清时期中国城池建设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上的集大成之作。 北京城池的变迁始自明末1644年李自成出逃时对城墙建筑的焚毁。清末1900年八国联军攻城时曾有过较大破坏,其后历任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等都对北京城池进行过拆改,至1949年北平和平易帜时,北京城池整体风貌保存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都北京后,因为交通发展和修建地铁的需要,北京城池自1958年起逐渐被市政府拆除、改造。目前,城池的核心——宫城(紫禁城)尚保存完整;皇城余有城门天安门一座、南皇城墙一段保留较完好,东皇城墙尚有一段明代残余;内城拆改严重,现存正阳门城楼与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以及崇文门一段残余城墙,西便门桥段也有一段城墙遗址;外城被完全拆除,只有位于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后被重建。对城池的拆除在1970年代后期停止,2000年后陆续开始复原部分城墙、城楼、箭楼等。现今的北京城墙已被环绕着的二环路取代,为完全恢复城池原貌带来难度。.

新!!: 清朝和明清北京城 · 查看更多 »

明清战争

明清战争,交战双方为明朝和后金(后改国号为大清,即清朝)。1589年,女真愛新覺羅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1616年建立後金,1644年清兵入關。經過四十年戰爭,清軍擊敗明軍及農民軍勢力,壓制關內反對者、成功入主中原,取得最終勝利。最後一個以明朝為国號之臺灣明鄭王朝結束於1683年。在戰爭過程中,清軍屠殺多處,例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庚寅之劫。但是農民軍及明軍亦有軍紀敗壞及參與屠蜀等屠殺。.

新!!: 清朝和明清战争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清朝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朝民變

明朝民變收录了明代主要的起事运动。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從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叛亂军与明军作战开始,直至清朝顺治年间才结束的一场战争,被称为明末农民战争。.

新!!: 清朝和明朝民變 · 查看更多 »

明思宗

#重定向 崇禎帝.

新!!: 清朝和明思宗 · 查看更多 »

昭槤

昭槤(),字汲修,自號汲修主人,另說號檀樽主人。滿清宗室。生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於清道光九年十二月(合1830年)。 昭槤是努爾哈赤次子禮親王代善的第六世孫,父名永恩,原封康親王。爱好文史,精通满洲民俗和清朝典章制度,與魏源、龚自珍、紀昀、袁枚等名士有往來。 嘉慶二十年(1816年)因虐下获罪,革除王爵,圈禁三年。半年后释放,但未復其爵。 道光二年(1822年)賞封候補主事,後病故,其文稿大多散失,由端方搜集整理,有《嘯亭雜錄》十五卷。清史稿卷三十禮烈親王代善傳附昭槤傳。.

新!!: 清朝和昭槤 · 查看更多 »

昌都地區

#重定向 昌都市.

新!!: 清朝和昌都地區 · 查看更多 »

昆明市

昆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省会,是云南唯一的特大城市和中国西部第四大城市,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昆明素以“春城”著称,因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昆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云南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滇池,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众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清朝和昆明市 · 查看更多 »

昆曲

昆曲是中國戲曲的劇種之一,发源於元末明初的苏州府崑山縣(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起初流行於江南一帶,而後風靡全國;盛清時,上至宮廷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皆熱愛崑曲。有俗諺云:「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即反映當時崑曲廣為普及且深入人心的程度。 昆曲以曲唱為中心,唱念使用之語音為「中州韻」,主要以曲笛、鼓、板等樂器伴奏,風格纏綿婉轉,如石磨中的流水一般細膩,故又有「水磨腔」之雅稱。其舞臺演出形式亦稱「崑劇」,因表演手段豐富、身段具備高度舞蹈性,與唱腔、曲詞扣合得嚴絲合縫,形成精緻的藝術規範,影響所有後出之地方劇種,故素有「百戲之母」之美譽。.

新!!: 清朝和昆曲 · 查看更多 »

流寇

流寇,又稱流賊,是指流動的土匪、強盜,尤指明朝末年的流寇,現在中國共產黨學者稱之農民(起義)軍。明朝末年的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是中國歷史上流寇的最高點,最後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縊死。.

新!!: 清朝和流寇 · 查看更多 »

浩罕汗国

浩罕汗国(Qo`qon Xonligi;خانات خوقند),中亚一古国,18世纪初由乌兹别克明格部落建立,於1876年为俄羅斯帝國灭亡。版图包括今日的哈萨克南部部分地区、烏兹別克東部以及塔吉克与吉尔吉斯部分领土。.

新!!: 清朝和浩罕汗国 · 查看更多 »

海南省

海南省,简称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海南省位於中國的最南端,包括海南島、中沙、西沙、南沙群島及其周圍的海域,全省陸地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島陸地面積3.39萬平方公里,面積與台灣島相近35,882.6258 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也是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以及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常住人口867.15万人,省会为海口市。.

新!!: 清朝和海南省 · 查看更多 »

海塘

海塘是人工修建的擋浪潮堤壩,在中國東南沿海,海塘對於當地生產和生活具有重要屏障意義。或稱「海堤」,「大堤」、「大壩」等。 目前的海塘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兩省以及福建省、上海市等。尤其是在杭州灣兩岸,海塘綿延,用以保護塘內耕地和平民生活。 錢塘江口和杭州灣地區修建海塘由來已久,吳越國統治兩浙時期,大修海塘是其重要國策之一。此舉是日後兩浙成為中國重要經濟活躍區的保障因素之 海塘在目前的文獻中,大量被稱為「大壩」,其原因可能是習慣使用普通話的中國大陸和北方居民的詞彙中沒有「海塘」一詞,故以「大壩」概之。請注意與內陸水電站上的大壩相區別。.

新!!: 清朝和海塘 · 查看更多 »

海外華人

海外华人(或海外华裔)泛指自19世紀从中國移民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及其后裔,或僑居海外的華人(华僑)。包括从明朝、清朝以来中国大陸、香港和澳門不同时期的移民及后代。.

新!!: 清朝和海外華人 · 查看更多 »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清朝人魏源所編撰的一本古籍,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為口号。.

新!!: 清朝和海国图志 · 查看更多 »

海禁

海禁(又稱洋禁),是一种鎖國政策,旨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有謂「尺板不得出海」,也限制外國商人前往本國通商。具体实施隨著时間變遷而有张有弛,即「严禁」及「弛禁」之分。然而,實際上真正受到打擊的是本國對外的貿易及漁業。海盜和走私商人的活動亦反而因為海禁而更加猖獗,對本國及其周邊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中国历史上,海禁最早實行于14世紀末,橫跨元、明、清三個朝代。元朝曾經4次實行海禁,每次持续时间都比較短,共約11年,对海外贸易並未产生全局性的負面影响。而明清两朝的海禁,不仅在政策上有所强化,而且持续時間長達多年。中國的海禁也成為東南亞陶瓷業發展的契機。另一方面,藩屬國例如琉球等國家,亦因為海禁的關係,利用獨佔與中國貿易的契機而獲取大量利益。此外,朝鲜王朝及日本德川幕府皆執行海禁逾200年,規定指定國籍和商人外,官民禁止与別國商人貿易。.

新!!: 清朝和海禁 · 查看更多 »

海西女真

海西女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主要分佈於海西(今松花江東)到黑龍江。.

新!!: 清朝和海西女真 · 查看更多 »

海蘭察

海蘭察(a;),多拉爾氏,鄂溫克族人,面鐵色,生有神力,鑲黃旗滿洲人,世居黑龍江,生於呼倫貝爾阿荣旗霍尔奇镇,乾隆中後期名將;卒諡武壯。清朝慣例,陣亡者方能入祀昭忠祠,乾隆御准海蘭察加恩入祀,旌揚戰功。.

新!!: 清朝和海蘭察 · 查看更多 »

浙东学派

浙东学派(或称浙东学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派别,其源起于宋,发达于明清时期。其代表人物多为活动于宋时“两浙东路”(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省钱塘江以东各地市)一带及籍贯为浙江的学者。 其为“宋学”及明清学术中的显学之一,对近现代学术和海外学术(尤其是日本和东南亚)影响很大。浙东学派的学术思想体系庞杂,著作繁多,其重要学术取向是“经世致用”。.

新!!: 清朝和浙东学派 · 查看更多 »

浙江省

浙江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尤以發達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第四位。.

新!!: 清朝和浙江省 · 查看更多 »

新宾满族自治县

新宾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抚顺市下辖的一个自治县,总面积4432平方千米。.

新!!: 清朝和新宾满族自治县 · 查看更多 »

新疆

#重定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清朝和新疆 · 查看更多 »

新疆省 (清)

新疆省(v),全名為甘肃新疆省,是清朝末期22個省份之一。同治四年(1865年),浩罕汗國阿古柏入侵喀什噶爾、阿克蘇、烏魯木齊等地。光緒二年(1876年),陝甘總督左宗棠率軍出甘肅,於次年收復了新疆大部分地區,並從俄国手中收復伊犁。光緒十年(1884年)十一月正式建省,行政中心由伊犁遷至省会迪化(今烏魯木齊)。.

新!!: 清朝和新疆省 (清) · 查看更多 »

新軍

新軍全稱「新建陸軍」,是清朝政府於甲午戰爭之後編練的新式陸軍軍隊。這支軍隊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軍事制度、訓練以及裝備,是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

新!!: 清朝和新軍 · 查看更多 »

新民市

新民市是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沈阳市西北部。.

新!!: 清朝和新民市 · 查看更多 »

新清史

新清史可以指:.

新!!: 清朝和新清史 · 查看更多 »

新清史 (學派)

新清史(New Qing History)是始於1990年代的美國漢學派系。新清史特別重視滿文材料的解讀與應用,以從非漢族王朝的角度重新詮釋清朝歷史。.

新!!: 清朝和新清史 (學派)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清朝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方孔钱

方孔钱,又称「孔方钱」、「圆形方孔钱」、“方孔圆钱”,是古中国钱币中最常见的一种,一般以銅鑄造,故俗称銅錢。方孔钱由圜钱演变而来,自秦朝统一货币,全国铸行半两钱之后,除王莽改制的短暂时间,方孔钱一直是中国流通货币的最主要货币形制,直至清朝末年该地位才被银元所取代,但中国最晚的方孔钱是民国时期部分地区铸行的民国通宝。 中国方孔钱的形制影响了古代周边地区的造币,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国家和地区均曾铸行方孔钱。.

新!!: 清朝和方孔钱 · 查看更多 »

方中通

方中通,字位伯,安徽桐城人。清朝数学家。著有《数度衍》二十四卷、《附录》一卷、《揭方问答》。.

新!!: 清朝和方中通 · 查看更多 »

方以智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者,出家後改名大智,字无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南直隸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思想家、科学家。.

新!!: 清朝和方以智 · 查看更多 »

方苞

方苞(),字靈皋,一字鳳九,晚號望溪,安徽桐城縣人,清代文学家,首創文學流派桐城派。與劉大櫆、姚鼐合稱桐城三祖。.

新!!: 清朝和方苞 · 查看更多 »

施琅

施琅(Sego、Secoe;),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武術家,明鄭降清將領,封一等靖海公,諡襄庄,贈太子太傅。其長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次子施世驃統領清兵到臺灣平定朱一貴民變。.

新!!: 清朝和施琅 · 查看更多 »

斗栱

斗栱,又称--、枓--、斗科、欂櫨、铺作、蓮花托、牌科,朝鮮半島又稱--包(공포、栱包),是東亞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建筑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東亞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新!!: 清朝和斗栱 · 查看更多 »

文字獄

文字狱,指在中國專制統治者對文人的一種政治迫害,《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舊時謂統治者為迫害知識份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由明太祖時期發展至今,較大規模的文字獄甚至可以牽連千、萬人受害。清人龚自珍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杨凤城等認為文字狱是“文化现象”。 《中國大百科全書》則定義為「明清時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羅織罪名清除異己而設置的刑獄。.

新!!: 清朝和文字獄 · 查看更多 »

文化

文化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經驗,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对“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义,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文化和文明有时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新!!: 清朝和文化 · 查看更多 »

文言文

文言文,也稱漢文,是漢語族諸語言的一種書面語言,起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汉语口语。据学者胡适考证,至中国汉代,文言文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而当时的书面语(即文言文)已经开始向复古和口语化两个方向发展。至中國唐宋時期,漢語族諸語言的口語与先秦时期口语差异更加明显,这時,有三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文书面文献的书面语,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運動的作品;另一种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即今日的漢文,如西漢《史記》、東漢佛經翻譯、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第三種則是各語言白話文的源頭,如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謂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謂的近代白话,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等。由於文言文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的文獻,在語法和詞彙上會有差異。 在20世紀之前,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以及马来西亚,是士大夫都能通曉的,故文言文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因而能以筆談的方式跨越語言之間的屏障,如19世紀時操朝鮮語的朝鮮王朝雲峴君與清朝大臣吳長慶筆談、20世紀操閩南語的林獻堂與清朝的梁啟超於日本長崎筆談。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國新文化運動导致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地位。.

新!!: 清朝和文言文 · 查看更多 »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通称为文艺复兴,简称为文复,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基本上以復興古羅馬為名,動機大致上是要改變中世紀社會逐漸嚴重的腐敗,卻不是將古羅馬原樣重現,反而是加入新思考和檢討,所以做出實際上是一種徹底不同的新型態文化變革,其中雖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和承接,卻在绘画方面透過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中古時代教育变革,乃至於人體結構、化學、天文技術的知識的追求等等,這些極重要的近代科學發展,除了打破神權時代,也打破了希臘羅馬的古文化。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巨大變革,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博学家做出的創新贡献。 一般认为,文复始于14世纪托斯卡纳的佛罗伦萨,但对此尚有质疑之声。就这场运动的起源和特点而言,多种理论已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其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其中包括有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和公民的特点;当地的政治结构;当地统治阶级美第奇家族的赞助Strathern, Paul The Medici: Godfathers of the Renaissance (2003);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及书籍。Encyclopedia Britannica,Renaissance,2008,O.Ed.Har, Michael H.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Scarecrow Press Incorporate,1999,ISBN 978-0-8108-3724-9.Norwich, John Julius,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1997,Knopf,ISBN 978-0-679-45088-7.史学上关于文艺复兴的内容很多且颇为复杂,而“文艺复兴”作为词汇的作用,及其作为历史过渡期的意义,都引发了史学家的诸多争论。Brotton, J., The Renaissa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UP, 2006.

新!!: 清朝和文艺复兴 · 查看更多 »

日俄战争

日俄戰爭(日露戦争;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戰爭。主戰場位於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島一帶海域。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约》,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战争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发一連串革命事件。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线。 日俄戰爭有不少总体战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该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場預演。Steinburg, p. 3.

新!!: 清朝和日俄战争 · 查看更多 »

日知錄

《日知錄》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1613年—1682年)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錄》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雜家類。 《日知錄》始撰于崇禎十二年(1639年)顾炎武绝意仕途,並以書名取之於《論語·子張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日知录》的《目录题辞》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有改定”,一開始有三項設計,即经义(新义诠释古经)、治道(分析社会经济情况)、博闻(一般知识)。《日知錄》內容宏富,貫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錄》有條目1019條(不包括黃侃《校記》增加的2條),臨終前仍未完成,顧炎武生前,只有八卷本行世,稱為符山堂本,仅收录140条,顾氏對此表示“三十卷已行其八,而尚未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其弟子潘耒從其家取出書稿,再三校勘,刪改了犯忌的字眼,把內容大體劃為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等八類,《四库全书总目》则分作十五类,即经义、政事(卷八至十二)、世风(卷十三)、礼制、科举(卷十六至十七)、艺文、名义、古事真妄、史法、注书、杂事、兵及外国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证。《日知錄》屬劄記性質,字數不定,如《蘇松二府田賦之重》最長,全條分八個段,有5000餘字,《召杀》只有“巧召殺,忮召殺,吝召殺”9字。 潘耒在《日知錄》原序曰:「當代文人才子甚多,然語學問者,必斂衽推顧先生」,並谓此书“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阎若璩《潜邱札记》有《日知录补正》,补正此书50余条,其他學者如李光地、惠栋、江永、顾栋高、戴震、莊存与、全祖望、钱大昕、王鸣盛、赵翼、邵晋涵、方苞、姚鼐等均曾為此書作注。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写道:“尝谓此三十二卷中,直括得一部《文献通考》,而俱能自出于《通考》之外”。 顧炎武曾把寫這部書比作「採銅於山」,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現在「採銅於山」一詞正說明歷史研究要重視第一手資料,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清代道光年間有黄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为底本撰成《日知录集释》,其叙曰:“凡关家国之制,皆洞悉其所由盛衰利弊,而慨然著其化裁通变之道,词尤切至明白”。梁启超说:“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日知錄》的思想也超越了當時大多數學者,其中尤以區分「保國」與「保天下」為最。所謂“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後世稱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日知录》也有明顯的失誤。例如《日知录》卷二十九稱回回教为回纥之摩尼教。.

新!!: 清朝和日知錄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清朝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吞併琉球

日本吞併琉球指的是1872年至1879年期間大日本帝國廢除並吞併琉球國、設置沖繩縣的一系列歷史事件。明治時代日本政府將此事稱為「琉球處分」(),其中設置琉球藩為「第一次琉球處分」,設置沖繩縣為「第二次琉球處分」。.

新!!: 清朝和日本吞併琉球 · 查看更多 »

日本国宪法

《日本國憲法》,又被稱為《和平憲法》、《戰後憲法》,是日本現行憲法,在1946年11月3日公佈、1947年5月3日起施行。該憲法是日本政府在二戰戰敗投降之後的盟軍佔領時期所制定的,以用來取代原有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其中盟軍占領當局(GHQ)在該憲法的撰寫中居於主導的角色。但由於施行以來從未修改,因而在憲法本文中仍存有昔日在日語上使用的習慣,例如保留歷史假名遣、內文的漢字以舊字體書寫等。 《日本國憲法》採用自由民主的君主立憲制,取代舊憲法所施行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制,以國民主權(主權在民)為原則將天皇權力架空,確立國會、內閣、裁判所三權分立的國家統治機構模式,明文保障國民的基本權利。根據此憲法,天皇是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只能扮演純粹儀式上的角色,即所謂的「象徵天皇制」。此憲法較為著名的地方是其第9條,規定日本以和平主義放棄宣戰與保有戰爭武力的權利。總體來說,和平主義、國民主權、基本人權的尊重,被稱作為日本國憲法的「三大要素」。.

新!!: 清朝和日本国宪法 · 查看更多 »

日本海

日本海或朝鮮東海、韩国東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东部的边界由北起为库页岛、日本列岛的北海道、本州和九州;西边的边界是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南部的边界是朝鲜半岛, 日本海的水域有六個海峽與外水域相通,分別為:鞑靼海峽、宗谷海峽、津輕海峽、關門海峽、對馬海峽和朝鮮海峽。位於日本海的北部和西北部有日本海盆,是最主要的海盆,另外東南部是大和海盆,還有西南部的对马海盆。日本海的東岸水深較淺,大陸棚較寬;海的西岸,特別是朝鮮半島附近的水域,大陸架的延伸只有約30公里左右。黑潮(日本暖流)的一個分支即对马海流進入此海域。 海域的北部和東南部都是渔业资源豐富的渔場,各國曾為了海域的漁獲而引發不少領土糾紛。位於本海域東南部的獨島就是韓國與朝鮮兩方和日本各自聲稱擁有主權的地方。此外,海底帶有磁性的海沙、海底下豐厚的天然氣及石油資源,都是各国希望得到的重要礦物。而自從東亞經濟發展起飛,日本海的重要性就日益顯著。.

新!!: 清朝和日本海 · 查看更多 »

旗下家奴

旗下家奴是八旗制度中整体地位最低的群体。清朝时期,外八旗人和包衣人均拥有数量不等的旗下家奴,宗室王公之家除府属佐领管领下的包衣外,也有自买之旗下家奴。旗下家奴没有独立的户籍,因户口完全依附于主家户口之内,又称“附户”。其中立有战功者,赏赐开户权利,称“开户人”或“另户”,地位高于一般家奴,但仍明显低于身为“正户”的外八旗人和包衣,也无法彻底脱离与主家的隶属关系。在法律上,他们处在近似于贱民的地位。在一些情况下,当旗下家奴人身权益遭受损害之时,因受到《大清律例》的歧视性对待,基本难以得到公平的裁决。.

新!!: 清朝和旗下家奴 · 查看更多 »

旗幟

旗幟或者旌旗泛指懸掛在桿上的布。旗上面通常繪有圖案,具有標誌性,用於傳達訊息或分類。時至今日,旗幟也用於宣傳或純粹的裝飾用。按其形状旗帜分为仿古旗、广告刀旗、锦旗、常规旗帜等。國家、地區、軍队等通常都有自己的旗幟。現代大部分國旗或區旗一般是長方形的,也有個別國旗使用正方形或不規則五角形。研究旗幟的學問稱做旗幟學。.

新!!: 清朝和旗幟 · 查看更多 »

旗人

旗人(a)可能指:.

新!!: 清朝和旗人 · 查看更多 »

旅顺口区

旅顺口区,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市辖区,原为旅大市下辖的旅顺市。面积506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116041。区人民政府驻水师营街道小南村。大连旅顺开发区在本区西部。该区也是北海舰队驻扎地。 该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距大连市区45公里。旅顺口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有举世闻名的天然不冻旅顺港,为京津海上门户和东北的天然屏障。新开辟的旅顺新港是沟通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黄金水道”。 旅顺港是北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海军基地,最早由清朝开始营建。后先后为沙俄和日本所占。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旅顺口即是七子之一。.

新!!: 清朝和旅顺口区 · 查看更多 »

攤丁入地

攤丁入地,又稱作攤丁入畝或地丁合一,草創於明代,是大體完成於中國清朝雍正帝統治時的一項重大的稅制改革,將中國實行兩千多年的人頭稅(丁稅)廢除,而併入田賦。.

新!!: 清朝和攤丁入地 · 查看更多 »

支那

支那(源自चीन,),亦作至那、脂那、摩訶支那、摩诃至那国等,與震旦同義,是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經佛教經典傳入中國。古代中國有佛教徒以印度為「中國」,稱中國為「支那」。在古代,羌族稱漢人為「支那」(Tzu La)而自稱「戈拉」(Gu La),在中國的周邊國家如日本和韓國的古代佛教文獻也有使用這個詞。 使用這個词汇稱呼中國的習慣於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在江戶時代後期,「支那」成為日本民間一種對中國的普遍非正式稱呼。在明治維新之後,該用語由日本傳回中國,中國知識份子、革命黨人重新使用這個古典名詞,並且形成一種風氣。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後,日本獲得兩億兩白銀賠款及台灣與澎湖,日本人因此對中國的態度變得輕蔑,「支那」一詞也從此在日本語言中生根。在中華民國建國後,日本公文書中開始使用這個名詞稱呼中國。 從1913年到1946年間,中國政府和民間多次要求日方廢除支那一稱,1913年10月16日,中國駐日代理公使奉中國政府訓令向日方要求廢除「支那共和國」稱呼,改稱「中華民國」,但被日方拒絕。在《二十一條要求》交涉、巴黎和會及五四運動時,中方對日方堅持使用支那一詞進行抗議,亦未獲理會。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明令拒絕接受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的日本公文書。1932年後,日本在外交場合中不再使用這個名詞單冠初《民國時期中國官民反對日本對華"支那"蔑稱交涉始末》,〈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月,第31卷第3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国最高司令部政治顾问团对“支那”称谓进行了调查,确认“支那”称谓含有蔑意,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對中國的歧视用語,且被用於仇恨中國的演繹上。1946年,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國內公文書中不可使用支那名稱,有日本學者宣告這個「非常令人厭惡的名稱」已從日本語言中消失,亦有西方日裔歷史學者表示當今日本只有教育程度低的人以及積習難改的老年人繼續使用這個詞。 現今,在中國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對中國的歧视用語,稱呼中國人或海外華人為支那人,相當於在美國稱非洲裔美國人為黑鬼、尼哥(Nigger)或(Negro),以及在日本稱呼日本人為小日本或Jap,會被認為含有種族歧視或侮辱的意涵。.

新!!: 清朝和支那 · 查看更多 »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又稱土司改流、廢土改流,始於明代初期,是指將原來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新!!: 清朝和改土归流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清朝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散州

散州,指元、明、清時代不直接隸屬於省的州;清代直接隸屬於省的州稱為直隸州,與散州相對。 元朝有路、府、州、縣等行政區劃單位。有的府、州直屬於中書省或行中書省,有的府、州則隸屬於路,隸屬於路的府、州稱為散府、散州。路下轄縣、散府、散州,散府、散州之下又可轄縣,層級關係相當混亂。 明初把路全部改為府,原有的散府或者撤銷,或者由省直轄。散府不復存在,散州則仍然保留。府下轄縣和散州,散州下還可轄縣。因此关于明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层级设置有「三級制」和「四級制」的争论;明朝的散州沒有附郭縣,元代所有散州的附郭縣在明初都“省入”州(即與州合併),因此散州的州治區域直屬於州,不屬於任何縣;明初還把許多元代散州降級為縣,產生了一批單字命名的縣(因州名多為單字),如曹州→曹縣、嵩州→嵩縣、萬州→萬縣等)。 清朝雍正年間實行一系列行政區劃改革,其中一項是規定散州不能轄縣,而直屬於省的直隸州可轄縣,以避免行政層級紊亂。此時一些散州升為直隸州;其他散州所轄的縣,有的併入州中,有的則改由府管轄。所以清代的散州層級與縣相當(但州官的品級仍然高於縣官),而地方制度也很明確地變成「三級制」,這在清代是很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 清朝的“道”并不是正式行政区划,而是省的派出机关,其地位在省与府之间,但是清代中後期,「道」的權力又越來越大,介於省級與府州廳級之間,所以清中後葉,地方行政制度又演變成「準四級制」。 民國二年,全國實施廢府、州、廳,所有的散州、散廳都直接改制成了縣。 譬如:明代的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連平州曾管轄河源縣與和平縣兩縣;到清雍正年間,連平州依新規定就不能再轄縣,河源、和平兩縣改歸惠州府管轄,所以連平州就成了一個縣級單位。 到了民國時期,全國實施廢府、州、廳改縣(散州、散廳一律改為縣;廢除府、直隸州、直隸廳,所有縣由省直轄),連平州就改為廣東省連平縣。因此又產生了一批單字縣名,如直隸省順天府通州→直隸省通縣等。 清雍正以後,內地政區的層級關係為:.

新!!: 清朝和散州 · 查看更多 »

散文

散文是一種文學形式,與之相對的稱為韻文或詩文。散文可分為廣義與狹義的解釋,其中,廣義散文最容易辨識與定義的方式,是“松散”的結構。也就是說,扣除其它文学形式重叠部分,運用普通語法結構,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束縛及限制的文字梳理方式,都可稱為散文。除此,狹義散文是單指文學範疇內,結構鬆散之非韻文作品。文學專指的散文,歷代作品有著各時代不同流变的脉络,而正因為鬆散帶來的自由,散文作品表達出的思想通常有著丰富与圆满的特色。。.

新!!: 清朝和散文 · 查看更多 »

敕書

敕書今簡作敕(異體字簡稱:勅、勑、飭)是君主制國家的一種文件。.

新!!: 清朝和敕書 · 查看更多 »

慶親王內閣

慶親王內閣成立於清朝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結束於同年的九月十一(11月1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內閣,由慶親王奕劻組閣。 當年清政府宣布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然而由於內閣成員共13人,9人為滿蒙貴族,其中7人為皇族,因此被批評者譏諷為「皇族內閣」。 慶親王內閣成立之日暨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廷還頒佈了《內閣官制》和《內閣辦事暫行章程》。由於慶親王內閣為中國歷史上之始創,所以清政府宣稱為慎重起見,未實行新《內閣官制》,僅是根據《內閣辦事暫行章程》成立。而軍事上的所有問題也不由內閣總理大臣負責,而是由軍諮府大臣載濤負責。.

新!!: 清朝和慶親王內閣 · 查看更多 »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新!!: 清朝和慈禧太后 · 查看更多 »

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世祖顺治二年)四月发生在多铎统帅的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当时南明兵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史可法組織軍民对清军殊死抵抗。同年四月十八日,清豫親王多鐸成功突破江淮防御线包圍揚州。 四月廿四日,清軍調集紅夷大炮轟擊揚州,史可法再次向弘光帝求援,仍沒有回應。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揚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欲拔劍自刎,為部下所阻。多鐸勸其投降,遭史可法嚴辭拒絕,多鐸遂下令在軍前斬殺史可法。史可法的部將劉肇基繼續率領余部和城中居民與清軍展開巷戰,經過激烈戰鬥,清軍才占領揚州。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鐸宣布屠城。根據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記》中记载,揚州城被清軍屠殺八十萬人,然而根據明末清初史學家計六奇所著《明季南略》中记载:“揚州(府)初被高杰(明軍)屠害二次,殺人無算。及豫王(清軍)至,复盡屠之。總計前後殺人凡八十萬,誠生民一大劫也”。近代有澳大利亚歷史學者安東籬和中國學者張德芬等认为揚州城被屠八十萬為誇大之說。 多铎后来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中宣告:“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新!!: 清朝和扬州十日 · 查看更多 »

扬州市

扬州市(江淮官话扬州话:/iaŋ ʦɤ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所辖的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与仪徵市位于通扬运河以南,高邮市、宝应县则位于通扬运河以北,整体上来说扬州地处江苏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三角洲北翼,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扬州市景色秀美,城市建筑多古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城区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全市总面积6,591平方公里,市辖区面积2,306平方公里,人口448.36万,其中市辖区人口242.34万人。2014年,扬州GDP达3697.9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8万元,达82660元,在苏中苏北8市中率先超过省平均标准。同时,扬州也是南京都市圈重要城市及长三角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

新!!: 清朝和扬州市 · 查看更多 »

承宣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為中国明清两朝的省级地方行政機關。 明朝時,承宣布政使司為国家一级行政区,是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的辖区,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俗稱「行省」、「省」,负责一级行政区的民事事务。布政使司设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各一人,即一级行政区最高行政长官。而一省之刑名、军事则分别由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管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合称为「都布按三司」,皆為省级行政区最高機關,都布按三司職權相当于元朝的「某地等处行中书省」,但非行中书省此種中央軍事控制;三司品阶以都指挥使司最高,其首长都指挥使为正二品,布政司次之,左、右布政使均为从二品,提刑按察使司之长官提刑按察使为正三品。 清朝沿襲明制,保留各承宣布政使司,但只設一員布政使,並在布政使之上設置固定制的總督、巡撫掌管全省軍民事務。布政使成為巡撫屬官,專管一省或數個府的民政、財政、田土、戶籍、錢糧、官員考核、溝通督撫與各府縣。 越南後黎朝倣傚明制,設立“承宣”,其長官曰“承政”,故又稱“承政司”;阮朝後期倣傚清制,設立省,長官為巡撫、總督、布政使。 民國時廢除布政司制度,設省,中國首次出現以“省”為正式通名的行政區劃。.

新!!: 清朝和承宣布政使司 · 查看更多 »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

--,簡稱布政使,俗稱方伯、藩台、藩司。是中国、越南古代官名。.

新!!: 清朝和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 · 查看更多 »

承德

#重定向 承德市.

新!!: 清朝和承德 · 查看更多 »

承德避暑山莊

#重定向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

新!!: 清朝和承德避暑山莊 · 查看更多 »

拉達克

拉達克(,拉達克話國際音標:;印地語:लद्दाख़,烏爾都語:لدّاخ ,國際音標:;轉寫:Ladākh)是世界上最崎岖、最荒芜的山地之一。海拔在3000-7000米之间,大部分是人烟稀少的高地。位於克什米爾的東南部,現由印度控制,包括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巴里加斯。面積4萬5110平方公里。通行語言為藏語拉達克方言和烏爾都語。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區,傳統上還包括今天巴基斯坦控制的巴爾蒂斯坦。.

新!!: 清朝和拉達克 · 查看更多 »

拉萨市

拉萨(;國際音標: 或 ),唐代譯作逻些、邏逤、邏娑,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處海拔3,650米,拉萨河流经此,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 拉萨历来是西藏全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1960年正式设市,1982年又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清朝和拉萨市 · 查看更多 »

拉藏汗

拉藏汗(,,),和硕特汗国最后一任可汗,固始汗曾孙,达赖汗朋素克之子。1701年,达赖汗去世,拉藏汗继承汗位,清朝康熙皇帝册封为翊法恭順汗。1703年拉藏台吉抵达拉萨,1705年,拉藏汗杀死西藏专权的第巴桑结嘉措,废黜其拥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重新选定阿旺伊西嘉措为六世达赖,得到康熙的册封。1717年,准噶尔的策妄阿拉布坦派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经藏北纳木错攻入拉萨,杀死了拉藏汗,和硕特汗国灭亡。.

新!!: 清朝和拉藏汗 · 查看更多 »

拉林

拉林(西班牙语:Lalín),是西班牙加利西亚自治区蓬特韦德拉省的一个市镇。 总面积327平方公里,总人口19.869人(2001年),人口密度61人/平方公里。.

新!!: 清朝和拉林 · 查看更多 »

曹寅

曹寅(1658 - 1712),康熙名臣、文学家、藏书家,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顺治十五年(1658)生于北京,祖籍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世家出身,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善骑射,能诗及词曲。.

新!!: 清朝和曹寅 · 查看更多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生于大清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祖籍辽阳,清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出身。有人認為他是三國時代軍事家曹操的後代。.

新!!: 清朝和曹雪芹 · 查看更多 »

曹振鏞

曹振鏞(),字儷笙,又字懌嘉,安徽歙縣人。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重臣。 曹振镛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嘉庆年间,担任少詹事、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道光年间,历任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晋封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死后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新!!: 清朝和曹振鏞 · 查看更多 »

曾国荃

曾国荃,清朝湘军将领,一名子植,谱名传恒,字沅甫,號叔純。湖南长沙府湘乡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名臣曾国藩的九弟,湘軍內部稱之為曾老九,尊稱為九帥。 早年屢試不第,1852年方成為優貢生。後加入湘军,在与太平军作战中,是其兄国藩的重要助手。1856年从湖南募兵三千增援江西吉安,次年陷吉安。1860年围安庆,屡败陈玉成援军,次年陷安庆。1864年攻破天京。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善於圍城,又精於長壕法,人稱曾鐵桶。又由於在攻打太平軍天京(今江蘇南京)時,疑似劫掠南京城中大量財寶,被稱為曾老饕,此外在南京濫殺百姓無數,與其兄被稱為曾剃頭、曾屠戶。卒諡忠襄。.

新!!: 清朝和曾国荃 · 查看更多 »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婁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國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新!!: 清朝和曾国藩 · 查看更多 »

总督

总督是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區域中實際或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一種官職。在清代,總督多被尊稱為督憲、制軍或制臺。總督一職最初僅是朝廷派往地方進行軍事巡查的虛職,到清代變成常駐地方的封疆大吏。越南阮朝也模仿清朝的職官制度,設有總督一職。 在西方羅馬帝國時代,也設有與清朝總督職能相類似的職務——「rector provinciae」,漢語一般也翻譯為「總督」,後來西方列強對外殖民的時候,在殖民地上設置的最高行政長官在漢語中往往也譯為「總督」。.

新!!: 清朝和总督 · 查看更多 »

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的景山前街,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元、明、清三代的御苑。公园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公园中心的景山,曾是全城的制高点。 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属建筑不仅是一座供游赏的皇家园林,还具有习射、停灵、祭祖、官学、躬耕、戏曲、宗教等多重功能。目前公园占地23公顷,园内松柏葱郁,游人如织,是北京皇城内独具特色的所在。.

新!!: 清朝和景山公园 · 查看更多 »

景德镇市

景德镇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与安徽省交界。全市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2010年常住人口1,587,477人。 景德镇陶瓷非常有名,素有“瓷都”之称,是江西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景德镇也是中国重要的航空器生产基地,航空产品为直升飞机,尤以“直-8”系列直升机著名。 景德镇被官方授予多项荣誉称号,如:“文明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被媒体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景德镇1982年2月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清朝和景德镇市 · 查看更多 »

晋商

晉商又稱晉幫,指的是「山西商人」或「山右商人」,「晉」是山西的簡稱。.

新!!: 清朝和晋商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华大清国中華大清國大清大清帝國大清帝国大清國大清国前清淸朝淸王朝清人清代清帝国清國清初清末清政权清王朝满清滿清滿清大帝國滿清帝國滿清王朝晚清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