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淳于量和王僧辯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淳于量和王僧辯之间的区别

淳于量 vs. 王僧辯

淳于量(),字思明,濟北人《陳書·卷十一·列傳第五》:淳于量字思明。其先濟北人也,世居京師。父文成,仕梁為將帥,官至光烈將軍、梁州刺史。量少善自居處,偉姿容,有幹略,便弓馬。梁元帝為荊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馬,令往事焉。起家湘東王國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參軍。累遷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餘載,兵甲士卒,盛於府中。荊、雍之界,蠻左數反,山帥文道期積為邊患,中兵王僧辯征之,頻戰不利,遣量助之。量至,與僧辯并力,大破道期,斬其酋長,俘虜萬計。以功封廣晉縣男,邑三百戶,授涪陵太守。歷為新興、武寧二郡太守。《南史·卷六十六·列傳五十六》:淳于量字思明,其先濟北人也。世居建鄴。父文成,仕梁為將帥,位梁州刺史。量少善自居處,偉姿容,有幹略,便弓馬。梁元帝為荊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馬,令往事焉。以軍功封廣晉縣男。,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淳于量家族世居建康,父親淳于文成是南梁將領,官至光烈將軍、梁州刺史。他自少懂得對待自己,樣子英偉,有才幹,熟悉弓箭騎馬,梁元帝蕭繹擔任荊州刺史時,父親分給他人馬叫他到元帝處工作。淳于量自湘東王國常侍起家,兼任西中郎府中兵參軍,遷官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多年,在府中的兵卒十分多。荊州雍州邊界處經常有蠻夷反叛,蠻夷的山帥文道期成為邊防禍患,中兵王僧辯出征不利,派遣淳于量幫助。他來到後和王僧辯合作打敗文道期,斬殺當地酋長,俘虜萬多人,以功封廣晉縣男,食邑三百戶,授涪陵太守,歷任新興、武寧二郡太守。侯景之亂,梁元帝派遣五軍支援京邑,他參與其中;到建康失陷,他回到荊州。之後元帝承制,任命淳于量為假節、通直散騎常侍、都督巴州諸軍事、信威將軍、巴州刺史。侯景西上攻打巴州,元帝命令都督王僧辯佔據巴陵,他和王僧辯一同防衛侯景,大敗侯景的軍隊,擒拿他的部將任約。接著二人進攻郢州,捉獲宋子仙,仍然隨著王僧辯討平侯景。承聖元年(559年),朝廷以功勳授與淳于量左衛將軍,封為謝沐縣侯,食邑五百戶,不久外任持節、都督桂定東西寧等四州諸軍事、信威將軍、安遠護軍、桂州刺史。 荊州被西魏攻陷,淳于量保住桂州;王琳割據湘州和郢州,多次派人招攬他,他雖然對外和王琳往來,但暗地遣使抄小路歸附陳霸先。陳霸先受襌建立南陳,授於淳于量持節、散騎常侍、平西大將軍,給他一隊儀仗,依然任職都督、刺史;不糾進號鎮南將軍,仍授與都督、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陳文帝繼位,進號征南大將軍。王琳平定後,朝廷多次要求他入朝,天嘉五年(564年),徵任為中撫大將軍,依然擔任常侍、儀同、獲得鼓吹。淳于量的部下大多眷戀本土,打算逃入山谷,不願意入朝。陳文帝派湘州刺史華皎征討衡州界黃洞,並以兵迎接他。天康元年(566年),他到達建康,被他人以在路途上逗留而彈免去儀同;光大元年(567年),朝廷再次給他給一部鼓吹。華皎謀亂,他出任使持節、征南大將軍、西討大都督,率領艦隊從郢州樊浦應戰,之後華皎失敗逃遁,同時北周將領長胡公拓跋定投降,因功授侍中、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醴陵縣公,增食邑一千戶。不過官職尚未拜授就外任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依舊擔任侍中、儀同,得到鼓吹。 太建元年(569年),淳于量進號征北大將軍,給人扶侍他;至太建三年(571年),淳于量向江陰王蕭季卿购买梁朝陵墓的樹木被連坐免去侍中,但很快復官。太建五年(573年),再徵召為中護大將軍,仍然是侍中、儀同、得到鼓吹、扶侍。吳明徹西伐也,他表示贊成,派第六子淳于岑率領跟從軍隊;淮南攻克,淳于量改封始安郡公,增食邑一千五百戶,次年(574年)外調使持節、都督郢巴南司定四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郢州刺史,其他官職優待一如以往。太建七年(575年),徵召為中軍大將軍、護軍將軍;太建九年(577年)因公事免去侍中,不就又復加侍中。太建十年,吳明徹被北周俘虜,朝廷加淳于量使持節、都督水陸諸軍事,授散騎常侍、都督南北譙三州諸軍事、車騎將軍、南兗州刺史,其他如故。太建十三年(581年),加左光祿大夫,增食邑五百戶,次年(582年)四月薨,虛歲七十二,贈司空。. 王僧辯(),南梁將領。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右衛將軍王神念之子。.

之间淳于量和王僧辯相似

淳于量和王僧辯有(在联盟百科)7共同点: 南史南梁侯景侯景之乱西魏陈书陈霸先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劉宋永初元年(420),下迄南陳祯明三年(589)。记刘宋、南齊、南梁、陈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记载南朝历史。《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家李延壽的作品。他撰寫這兩部書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570-628)未完成的事業。 李大師鑑於南北朝各朝歷史,記事重複,詳于本國而略於他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於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藍本,共566卷,又參考「雜史」千餘卷,刪繁就簡,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刪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但無〈表〉、〈志〉。 李大師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當時《南史》、《北史》皆未能成書,最後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壽繼續撰述,「因於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後因事離開史局,「以所得者編次之,然尚多闕,未得及終」,貞觀十五年(641年),繼續編撰,「因茲復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成書,「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司马光给劉恕信中感叹道:“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自有南北二史之後,《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被稱為八書,史稱「二史八書」。《南史》與《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南史》與《北史》皆用「家傳」形式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以王、謝等大家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屬家族成員,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達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餘年,乃至於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朱熹說:“南北史除了通鑑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同時《南史》、《北史》內容亦有重复现象。《南史》中更刪除了部分判決文字(包含《後漢書》的作者范曄等人之罪名文字),使成不白之冤。.

南史和淳于量 · 南史和王僧辯 · 查看更多 »

南梁

#重定向 梁 (南朝).

南梁和淳于量 · 南梁和王僧辯 · 查看更多 »

侯景

侯景(),字萬景,朔方人(或說是雁門人),鲜卑化羯人,父親侯標,祖父乙羽周,南北朝侯景之亂的主角。.

侯景和淳于量 · 侯景和王僧辯 · 查看更多 »

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侯景勾结京城守将皇侄临贺王萧正德,举兵谋反的事件。侯景原为东魏大将,于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隊投降南梁,驻守寿阳。反叛中侯景攻陷南梁都城建康,纵兵抢掠,危害江南。侯景得势后,先立萧正德为帝,再杀萧正德立武帝太子萧纲为帝,又废萧纲立武帝曾孙萧栋。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将陈霸先、王僧辩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叛乱中江南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剧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士族门阀在此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而这之后陈霸先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最终取而代之建立南陈。.

侯景之乱和淳于量 · 侯景之乱和王僧辯 · 查看更多 »

西魏

西魏(535年-557年)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的北朝的一個地方政权,是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孫子元宝炬為帝,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對立,建都長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總止經歷兩代三帝,享國二十二年。 在整個西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宇文泰以霸府的形態控制著政權,在他努力下,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屢勝東魏。.

淳于量和西魏 · 王僧辯和西魏 · 查看更多 »

陈书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淳于量和陈书 · 王僧辯和陈书 · 查看更多 »

陈霸先

陳武帝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時代陳朝開國皇帝。原是南梁的著名軍事將領。557年接受梁敬帝的禪位建立陳朝,557年至559年在位。死後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

淳于量和陈霸先 · 王僧辯和陈霸先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淳于量和王僧辯之间的比较

淳于量有45个关系,而王僧辯有2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7,杰卡德指数为9.72% = 7 / (45 + 27)。

参考

本文介绍淳于量和王僧辯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