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海地和海地历史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海地和海地历史之间的区别

海地 vs. 海地历史

海地共和国(République d'Haïti;Repiblik Ayiti)通称海地(Haïti,;海地語:Ayiti,),是位于加勒比海的島國。全境位於加勒比海第二大岛伊斯帕尼奥拉岛(又稱海地島)西半部,東与多明尼加共和国接壤。 海地人的原生種族為阿拉瓦克人,自西班牙入侵後原住民急速減少到已經滅絕,殖民主為了補充勞力並自非洲引進大量黑奴,海地從此變成黑人國家,開展農業經濟。在2012年,海地更宣布其有意尋求在非洲聯盟的準會員地位。海地为世上第一個非裔黑人主導,奴隸起義建國的國家,和加勒比地區第一個獨立的地區。海地也是美洲唯一以黑人為主體民族(95%以上)的共和國。然而,該國與隔壁拉丁裔為主的多明尼加發展上卻有著天壤之別;海地是美洲唯一的極度貧窮國家,2015年人均年收入804美元、處於低人類發展指數,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人均預期壽命只有42歲。. 海地原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人居住地。1492年,哥伦布航行至此,将该岛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意即“西班牙的岛”),开始有文字记载的海地历史。.

之间海地和海地历史相似

海地和海地历史有(在联盟百科)25共同点: 博尼费斯·亚历山大天花太子港奴隶制度宪法亚历山大·佩蒂翁亨利·克里斯托夫伊斯帕尼奥拉岛伏都教农业共和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勒内·普雷瓦尔獨裁者美洲原住民甘蔗联合国西班牙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黑人阿拉瓦克人杜桑·盧維杜爾法国海地国家元首列表拉丁美洲

博尼费斯·亚历山大

博尼费斯·亚历山大(Boniface Alexandre,),曾任海地总统。.

博尼费斯·亚历山大和海地 · 博尼费斯·亚历山大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天花

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類傳染病。患者一般在染病後的12天內,出現包括發燒、肌肉疼痛、頭痛等近似普通感冒的症狀。幾天後,其口咽部分的粘膜會長出紅點,身體多處地方亦會長出皮疹(以臉部居多)。天花病毒共有兩類:主天花病毒及次天花病毒。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由前者引發之天花又被劃分為四種形式:典型、惡性、出血型、緩和型。其中,多數未曾接種疫苗者均會出現典型天花的症狀。次天花病毒引起之病變程度比上述四種的都要溫和,但卻非常罕見。 天花主要透過空氣傳播。患者的呼吸道與皮膚皰疹分泌物均載有病毒,故避免與其近距離接觸可減低患病的風險。多種痘病毒疾病的病癥均與天花的如出一轍。專家需利用進行病毒培植以確定天花病毒的存在,聚合酶鏈式反應及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測試可提供更多病毒的細節。接種天花疫苗為預防此病的最佳方法。目前並沒有認可的抗天花藥物。一旦出現確診病例,醫護人員會為病人注射疫苗提升免疫保護,有時亦會配以舒緩性療法加大療效。天花病毒不會造成慢性或復發性感染,但會導致各類併發症或後遺症(如失明)。不同類型的天花所引發的病死率有所參差;最為常見的典型天花約奪取了三成病患者的性命。 古埃及或為天花的起源地。已死去逾三千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史上首名天花病人,專家在其木乃伊身上找到了明顯的膿皰痕跡。早期的印度及中國文獻亦有記載這種疾病。在隨後的漫長歲月裡,天花於世界多個地方展開大流行,並奪取了無數人類的性命(尤其是兒童)。歷史上,有不少國家的君王及著名人物均染上過天花。19至20世紀期間,多番的防疫行動減低了此病對群眾的威脅。最終,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布撲滅天花,使之成為首個於世上絕跡的人類傳染病。.

天花和海地 · 天花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太子港

太子港(法语:Port-au-Prince,海地克里奧爾語:Pòtoprens),海地首都,位於加勒比海的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

太子港和海地 · 太子港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奴隶制度

奴隶制為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視為是奴隶主的財產,沒有自己的人格、自由、權利,可以買賣,且奴隶主可強迫奴隶无报酬工作,且无人身自由。如果人類社會中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主要是奴隶,馬克思主義將這種社会稱為奴隶社会。 古希臘、古埃及、罗马帝国、古巴比伦、南北战争以前的美国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国、法国、俄国的殖民地都有奴隶制。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社会都曾经认可制度性奴隶制;在近代,奴隶制被所有国家废除,但是即使如此,沒有合約精神的勞動關係仍然存在,债奴、契约劳工、农奴、被俘家仆、被收养为奴的儿童、童兵、强迫婚姻依然广泛存在。现在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国都是非法的,但估计世界上仍有二千七百万人是事實上的奴隶,毛里塔尼亚是最后宣布废奴的行政地区(1981/2007),但是根据估算约有10%-20%的人口依然为奴。 奴隶制的出现早于成文记录,在许多文明中广泛存在。当今很多奴隶是债奴,主要分布在南亚,是由于债务缠身所致,很多甚至世代为奴。人口贩卖主要是指代强迫妇女和儿童进入色情行业工作。.

奴隶制度和海地 · 奴隶制度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宪法

憲法,又稱宪章、根本法或憲制文件,是一个主權国家、政治實體或地區、自治地区、聯邦制國家的联邦州或國際組織及其成員的最基本法律。與憲法擁有同樣地位的還有基本法。 憲法通常規定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但不一定包含以上全部內容,例如會逐漸增加憲法內容的英國不成文憲法。憲法定義國家政體及政府運作方式,以及法律訂定的方式。憲法在一個國家之全部法律中具有最高權威和最大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之依據。有些憲法(特別是成文憲法)會限制政府的權力,其方式是訂定一些政府權力的運作範圍,例如人民的基本權,例如美国宪法就是這類的憲法。憲法之制定和修改,一般須經過特定之程序。考量美國憲法與美國黑奴曾經同時並存,認定憲法並非民主國家特有的法律種類,以憲法的原文"Constitution"作為思考的起點,憲法的定義其實是國家基本結構的意思,漢朝的約法三章亦能歸類為憲法。 印度憲法是世界所有主权国家中,篇幅最長的成文憲法,,共有444條,分為22章,12份附表及118個修正案,若翻譯為印度英語有117,369字。美國憲法是篇幅最短的成文憲法,共有7條,27個修正案,合計4,400字。.

宪法和海地 · 宪法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佩蒂翁

亚历山大·萨贝·佩蒂翁(Alexandre Sabès Pétion,),海地革命領導人,海地開國元勳之一,海地南部共和國的總統(1807~1818)。 佩蒂翁出生於海地西部太子港的一個混血種人家庭,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黑人。1788年他被派往法国巴黎军事学院就读,法國大革命前在法國殖民軍中服役。1791年在海地南部參加混血種人起義軍,反對法國殖民統治,後來先後參加杜桑-卢维图尔(Toussaint-Louverture)和安德烈·里戈(Andre Rigaud)將軍領導的革命軍,1801年與北部黑人領袖杜桑-卢维图尔領導的黑人起義軍發生衝突(利刀之戰),在杜桑擊敗里戈後,逃往法國。1802年跟隨重占殖民地的法軍回到海地,但後來成為最早反叛法國的海地軍官之一。同年10月和黑人領袖让-雅克·德萨林一起,領導穆拉托人和黑人起義軍反對法國遠征軍,贏得海地獨立。 1807年海地南、北分裂。3月11日,佩蒂翁擔任海地南部共和國總統。1811年再度當選,1816年被宣布為終身總統。1816年佩蒂翁身患重病,遂提名让-皮埃尔·布瓦耶為自己的繼承人。1818年3月29日因黄熱病在太子港病故。.

亚历山大·佩蒂翁和海地 · 亚历山大·佩蒂翁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亨利·克里斯托夫

亨利·克里斯托夫(Henri Christophe) (1767年10月6日 - 1820年10月8日) 海地革命將領,海地共和國終身總統,“海地國”國王。 克里斯托夫生於英屬格林納達一個自由黑人家庭。12歲時逃往法屬海地,加入法國組織的自由黑人和穆拉托人軍隊,參加北美獨立戰爭。1802年升到将军军衔。 1806年海地皇帝雅克斯一世被暗殺後,克里斯托夫當選總統,實行鐵腕統治。穆拉托人起義軍領袖亚历山大·佩蒂翁反對克里斯托夫專權,海地分裂為南北對峙的兩個政權。 1807年克里斯托夫在海地北部以海地角為首府,建立“海地國”。1811年宣布 “海地國”為“王國”,自稱亨利一世。1820年10月,國內反叛四起,克里斯托夫被迫自殺。10天以後,他的兒子和繼承人也被暗殺。 海地前總統让-克洛德·杜瓦利埃的前妻米歇爾·貝內特是他曽曾孫女。 Category:海地总统 H H Category:自殺政治人物.

亨利·克里斯托夫和海地 · 亨利·克里斯托夫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伊斯帕尼奥拉岛

伊斯帕尼奥拉島(Isla de La Española;Île de Hispaniola),或譯西班牙島,泰諾人稱為海地島(Haiti;意為「群山之地」),是加勒比海地區第二大島,面積76,480平方公里,僅次於古巴;位處古巴東南方,波多黎各的西邊,2005年人口約一千九百萬人。東西兩側分別為多明尼加共和國及海地共和國,不過兩國的文化和種族差異相當大。.

伊斯帕尼奥拉岛和海地 · 伊斯帕尼奥拉岛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伏都教

没有描述。

伏都教和海地 · 伏都教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农业

农业是第一級產業,在現代有廣狹之分。廣義上的農業是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總稱,而狹義上的農業則是純粹指種植業(而這亦符合中文裡「農」字的意思)。农業的產品一般會是食物、纖維、生物燃料、藥物或是其他利用自然資源而來,可以維持或提昇人類生活的物品。此專頁的內容為廣義上的農業。 農業屬初級生產,為人類最大和最重要之經濟活動之一。簡單地說是人類運用其智慧去改變自然環境,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繁殖來獲得產品,更進一步換取經濟收益的一種系統。農業是人類定居文明興起的關鍵因素,種植或養育馴化後的物種,可以增加食物,有助於文明的發展。有關農業的知識稱為農業科學。農業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農業的發展隨著不同地區的氣候、文化及技術有很大的不同。不過所有的農業都需要技術可以擴展及維持可以種植作物或養殖動物的土地。若是種植植物,一般就需要灌溉技術,不過也有些植物可以。動物畜養是個龐大的產業,約佔了地球不被冰或是水覆蓋的面積的三分之一。在已開發國家,一般是採取單一作物的集約農業方式,不過藥物與肥料使用量巨大,進入21世紀後可持續農業的比例也在漸漸提高,包括樸門(Permaculture)及有機農業,著重在生態平衡與就近百里飲食。 依據中華民國農業發展條例第三條第一款定義,農業:指利用自然資源、農用資材及科技,從事農作、森林、水產、畜牧等產製銷及休閒之事業。.

农业和海地 · 农业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共和制

共和制(Republic),是一種政體。與神權及君主制政權的正當性、取得方式和政體形式不同,該政體下國家的最高執政者不是君主,而是依法律選出的最高執政者。施行共和制的国家通常称作「共和国」。世界上的206個國家中,有135個國家的官方名稱中有「共和国」(「republika」、「république」、「республика」、「جمهورية」等等」)字樣。 古代及現代的共和制不論在意識形態或是組成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在歐洲古典時代及中古時期,許多國家都想建立羅馬共和國的體制。義大利中古時期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傳統類似現在的「公民人文主義」,有時也用來表示直接從像撒路斯提烏斯及塔西陀等古羅馬政治家傳下來的制度。不過受希臘影響的羅馬作家,例如波利比烏斯及西塞羅有時也用這個詞來翻譯希臘文中的πολιτεία,這個詞可能是指一般性的政體,但也可能是指不對於羅馬共和制的特定政體,共和制不完全等同於雅典式民主的古典民主,不過有一些民主的概念在內。 共和制在十九世紀初開始在歐洲盛行,最後取代了許多國家的君主專制。在現代的共和國中,政府是依宪法,由公民选举產生的。孟德斯鸠將所有公民共同統治國家的民主,以及只有部份人統治國家的贵族政治及寡頭政治都視為共和國的政體。 大多數的共和國是主权国家,不過也有一些半主权的政體稱為共和國。例如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四条提到:「保證本聯邦各州實行共和政體」(guarantee to every State in this Union a Republican Form of Government)。同様的,蘇聯的苏联宪法也將政體描述由15個苏联加盟共和国組成的聯邦,而且其中的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當時在聯合國中就已有席次。 在政治思想上,共和主義指以共和制來治國的一個意識型態。在現代國家興起後,共和主義在世界各國的實踐及理論發展上各異,但大多數有幾項特徵:人民不是統治者的所有物或附屬品,並且大多有一有效憲法確定人民基本的權利不受政府侵犯。政府權力是公有物,國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

共和制和海地 · 共和制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Cristoforo Colombo),),意大利探险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于中世纪的熱那亞共和國(今意大利西北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海地 ·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勒内·普雷瓦尔

勒内·普雷瓦尔(René Garcia Préval,),海地的政治家和农学家,曾兩度出任海地总统(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总理(1991年2月13日至1991年10月11日)。.

勒内·普雷瓦尔和海地 · 勒内·普雷瓦尔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獨裁者

裁者指在獨裁或專制的政權下,拥有國家最高權力的「領導人」,也有部分人士是透過民主制度成為領導人或由國家元首任命執政後才實行獨裁統治。社會科學及世界史中對於介定獨裁者存有爭議,因為最常使用這一術語的是出於現代自由主義人士,用法也通常是負面的,用來指責在共和或君主立憲下的領袖,但不包括做出可被認為是獨裁行為的殖民地或君主專制政權,也不包括在前普選制下統治階級的民主制和軍閥割據下的政體,而且批判獨裁的人經常會默許無政府狀態或金權政治,認為前者優於獨裁或當後者是民主的必要之惡。。企業管理模式討論有借用政治學及社會科学關於獨裁或專制的理論去評估組織方式及領導風格郑元春.

海地和獨裁者 · 海地历史和獨裁者 · 查看更多 »

美洲原住民

美洲原住民,是对美洲所有原住民的总称。美洲原住民中的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剩下的则是主要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因紐特人。美洲原住民属于东亚人种美洲支系,与现代东亚人有共同的祖先,最晚在一万年前从东亚迁徙到美洲。当欧洲人首次来到美洲时,东亚后裔的美洲原住民早已遍布南北美洲各地。之后欧洲人开始了对原住民史无前例的大屠杀和奴役,加上原住民大量感染來自舊大陸的疾病,导致其骤减近乎灭绝。美洲原住民所说的語言众多,曾经有自己的文字系统。目前仍然存在的美洲原住民語言约有350个,分属十几个语系,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

海地和美洲原住民 · 海地历史和美洲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甘蔗

蔗是禾本科的单子叶植物,为甘蔗属(学名:Saccharum)的总称。甘蔗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且可提煉乙醇作為生質能源。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出产甘蔗,最大的甘蔗生产国是巴西、印度和中国。中国最常见的食用甘蔗为中国竹蔗。.

海地和甘蔗 · 海地历史和甘蔗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海地和联合国 · 海地历史和联合国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海地和西班牙 · 海地历史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

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Jean-Bertrand Aristide,),海地政治家,曾四度任总统(1991年、1993年—1994年、1994年-1996年、2001年—2004年)。.

海地和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 · 海地历史和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 · 查看更多 »

黑人

黑人,即黑色人种,又称尼格罗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赤道人种、剛果人種,是人类分类学说裏的一种人种。 現今黑人大多聚居于非洲和美洲,另外,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美拉尼西亚與澳大利亞原住民的膚色雖然也是黑色,但是現今根據其他科學證據將他們歸類為棕色人種,而不是黑色人種。.

海地和黑人 · 海地历史和黑人 · 查看更多 »

阿拉瓦克人

阿拉瓦克人(Arawak),指西班牙人抵达美洲时居住於北起佛罗里达,南至巴西北部沿海,包括加勒比海大安地列斯群岛在内的一支操阿拉瓦克语系诸语言的印第安人。 按照西班牙人的描述,阿拉瓦克人爱好和平,不久前刚刚被较为好战的加勒比人赶出小安地列斯群岛,属于神权社会,各部落由酋长统领。阿拉瓦克人是农耕文明,主要作物包括木薯和燕麦,使用石器。除了农业外,阿拉瓦克人还能编织棉花吊床,并种植烟草。 西班牙人侵入後,阿拉瓦克人受到歐洲人的種族屠殺和外來的天花等傳染性疾病的影响,加上西班牙人的残酷统治,人口急剧减少。今日阿拉瓦克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已经绝迹,仅在南美洲还约有2450人幸存,主要聚居在苏里南。 Category:美洲原住民 Category:加勒比地区历史 Category:桑特群岛历史.

海地和阿拉瓦克人 · 海地历史和阿拉瓦克人 · 查看更多 »

杜桑·盧維杜爾

弗朗索瓦-多米尼克·杜桑·盧維杜爾(François-Dominique Toussaint L'Ouverture,),簡稱杜桑·盧維杜爾(Toussaint L'Ouverture)),海地歷史中最偉大的人物,海地革命领导者之一。.

杜桑·盧維杜爾和海地 · 杜桑·盧維杜爾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法国和海地 · 法国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海地国家元首列表

海地国家元首列表介紹的是海地歷任總統和元首。 在1806年至1820年,海地分裂为海地国、海地王国和海地共和国。.

海地和海地国家元首列表 · 海地历史和海地国家元首列表 · 查看更多 »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簡稱拉美,是美洲的一部分,狭义上包括了以拉丁語族(也称罗曼语族,主要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法语)语言为官方语言的美洲国家和地区;广义上包括了美国以南的全部美洲国家与地区。拉丁美洲拥有占地球陆地表面积将近13%的19,197,000平方公里陆地面积。截止2013年,拉丁美洲的人口估计超过6亿。在2014年,拉丁美洲有着5.573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如果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则是7.532万亿美元。单词拉美最早在1861年被一本叫做《拉丁种族的审查》的致力于泛拉丁化的杂志提出。.

拉丁美洲和海地 · 拉丁美洲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海地和海地历史之间的比较

海地有94个关系,而海地历史有11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5,杰卡德指数为11.85% = 25 / (94 + 117)。

参考

本文介绍海地和海地历史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