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泛民主派

指数 泛民主派

泛民主派(Pan-democracy camp),簡稱泛民,是香港傳媒和學者等由2004年起常用的辭彙,廣義指支持香港全面推行民主及普遍選舉的政治人物及組織;當中部分黨派也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自由民主的政治改革、結束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 縱使民主派支持及推動香港民主發展,但常因街頭抗爭手法、路線、社會及經濟立場的不同而分為多個黨派及團體:包括現今「溫和民主派」(主流民主派)、「激進民主派」(進步民主派),加上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左派和右派立場的分別,在政治光譜擴闊底下的變化,透過妥協、談判、違法、對抗等不同路線分裂而成,近年更多稱作「泛民主派」或簡稱「泛民」,而親共傳媒則稱之為反對派,中國内地媒體稱呼泛民黨派時會加上引號;同樣,泛民人士稱建制派人士為保皇黨、土共。.

219 关系: 功能組別劉千石劉慧卿反对党司徒華否决权吳明欽大專2012天星碼頭學聯學民思潮專業議政工黨 (香港)左派左派和右派中央人民政府駐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国共产党中產階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中間偏左中間派 (香港)中英聯合聲明中文運動七一大遊行一九零人政制方案一党制平等人大釋法人权人民力量五區總辭代議民主制廣深港高速鐵路建制派建制派 (澳門)張炳良張文光引号彭定康何俊仁何秀蘭余若薇保守黨 (英國)保皇黨保留皇后碼頭事件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保釣運動土共匯點地區直選北京市唐英年冷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球華人大遊行八八直選公共專業聯盟公義公民黨公民黨 (香港)六七暴動六四事件前綫 (1996-2009)前綫 (1996年)前線 (政黨)四十五條關注組四五行動石崗社會民主連線維園六四燭光晚會经济真普選真普選聯盟統一戰線終極普選聯盟狄志遠直接民主制莫乃光遊行運輸及房屋局菜園村非建制派街坊工友服務處衛奕信親共傳媒馮檢基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香港專上學生聯會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香港人權香港傳媒香港獨立香港社會香港禮賓府香港立法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香港職工會聯盟香港革新會香港親台團體香港親共團體香港民主同盟香港民主運動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香港泛民主派列表香港本土香港本土化運動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許仕仁高山劇場高山大會議會陣線议会貝納祺超級區議會跑馬地馬場黨國體制黃偉賢黃毓民范國威胡耀邦郭榮鏗藍領董建華葛柏蔣中正逝世鄭家富鄭汝樺臨時立法會自由自由主义自由黨 (香港)自決自決派金禧事件雨傘革命陳偉業陳淑莊陶君行李卓人李剛 (政治家)李華明李柱銘李永達梁家傑梁國雄梁美芬梁振英梁振英大宅僭建風波楊森 (香港)比例代表制毛孟靜民主民主動力民主回歸派民主黨 (香港)民主歌聲獻中華民主派 (香港)民主派 (澳門)民主派會議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民建聯民陣泛綠泛藍泛民區選聯盟泛民會議溫和民主派 (香港)激進民主派 (香港)本土派 (香港)新华社新九組新界東選區新民主同盟文世昌政治政治人物政治光譜托洛茨基主义曾蔭權普遍選舉0708年雙普選198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1988年香港立法局選舉1991年香港立法局選舉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199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2000年香港立法會選舉2000年香港立法會香港島地方選區補選2003年區議會選舉2003年香港七一遊行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2005年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2007年區議會選舉2007年及2008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2007年反對人大否決普選遊行2007年香港立法會香港島地方選區補選200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2008年立法會選舉2008年爭取2012雙普選大遊行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2010年香港立法會地方選區補選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201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2012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2012年雙普選201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2016年香港立法會新界東地方選區補選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3.23民間全民投票 扩展索引 (169 更多) »

功能組別

#重定向 功能界別.

新!!: 泛民主派和功能組別 · 查看更多 »

劉千石

劉千石(Lau Chin-shek,),人稱「阿石」,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順德,前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職工會聯盟(職工盟)創會主席及前會長。.

新!!: 泛民主派和劉千石 · 查看更多 »

劉慧卿

劉慧卿(Emily Lau Wai-hing;),香港政治人物,曾任記者及傳媒人,1991年成為首位經地區直選的女性立法會議員,民主黨首位女性主席,前綫政黨前召集人,1989-1991年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南加州大學電視新聞學士,1976-1991年在香港與倫敦的英語傳媒任記者,包括英國廣播公司電視部助理編導等。 2016年,劉慧卿宣布不再競逐連任立法會議員,告別25年的議會生涯。 政治手腕素來強硬,被認為是香港民主派中的「強硬派」,亦堅守立場及原則。自2008年推動前綫與民主黨合併,立場轉向中間靠攏,尤其是在2010年領導民主黨與香港中聯辦達成協議通過政改方案後。在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調查的「十大立法會議員排名榜」長期入榜。與現時的激進民主派相比,雖然政治作風強硬,但她長年堅持「和理非非」的抗爭路線(和平理性,非暴力及非粗口),並對攻擊她的人甚少出惡言(惡意人身攻擊除外)。.

新!!: 泛民主派和劉慧卿 · 查看更多 »

反对党

反对党(Opposition party),或反對派,是多党政治体制中与执政党或執政聯盟对立的政党,其主要职责是监督执政党的行为,同时也为在将来的选举中获胜从而成为执政党打基础。有效管治之實現,不僅有賴於當權者,也有賴於那些反對者和監督者。.

新!!: 泛民主派和反对党 · 查看更多 »

司徒華

司徒華(Szeto Wah;),暱稱「華叔」,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開平,已故前香港民主黨黨鞭及支聯會主席,被喻為香港民主派元老及精神領袖。司徒華曾經為教師,繼而為小學校長,執教四十年。自1970年代參加社會運動,於1973年出任教師工會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首任會長。1978年於九龍城發起反校長貪污的金禧事件而奠定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的地位。1985年晉身香港立法局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同年,獲北京政府委任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1989年中国大陆学生运动(六四事件)爆發,司徒華成立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后因不滿中共血腥鎮壓民運,司徒華與李柱銘一起退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并參與成立香港民主同盟(民主黨前身),領導推動香港民主政制改革。不少香港人普遍認同他是最早為香港爭取民主的人。 2011年1月2日,推動民主運動多年的司徒華去世,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其發表的悼詞中,讚揚他一生熱愛中國及香港,致力推動民主發展。.

新!!: 泛民主派和司徒華 · 查看更多 »

否决权

否决权(Veto),指政治上一種片面否定決策或決議的权力,尤其是立法。.

新!!: 泛民主派和否决权 · 查看更多 »

吳明欽

吳明欽(Ng Ming-yam,),曾經是「三料議員」,集區議員、區域市政局議員、香港立法局議員於一身,亦是香港首位遇襲的區議員。.

新!!: 泛民主派和吳明欽 · 查看更多 »

大專2012

大專2012是一個關心香港政治的青年組織,由一群支持五區公投的香港大專學生於2010年初創立,其成員有二十多名,來自香港6所大學,包括香港大學、城市大學、理工大學、中文大學、嶺南大學及浸會大學。.

新!!: 泛民主派和大專2012 · 查看更多 »

天星碼頭

天星碼頭即是指香港天星小輪有限公司經營的、以往或現在供渡輪使用的碼頭,現羅列如下。.

新!!: 泛民主派和天星碼頭 · 查看更多 »

學聯

學聯可以指:.

新!!: 泛民主派和學聯 · 查看更多 »

學民思潮

學民思潮(Scholarism),前稱學民思潮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盟,是一個香港學生政治社會運動組織,於2011年5月29日成立,主張透過社會運動改變政治體制。 此組織召集人為黃之鋒,發言人為黃子悅。由於大部份成員早已非中学生,分別成立不同組織及參政,學民思潮決定於2016年3月20日停止運作。2016年4月10日建立追求民主自決之政黨香港眾志 。.

新!!: 泛民主派和學民思潮 · 查看更多 »

專業議政

專業議政(The Professionals Guild)是香港的一个泛民主派组织,成立于2016年9月26日,成員均是泛民主派的功能界別立法會議員,是香港立法會第三大政黨,議席與議會陣線相同。 最初以郭榮鏗號召其他民主派功能界別議員加入,成員有6人,後來李國麟加入,議員增至7人,但在姚松炎被取消議員資格後,組織議員又再次回復六人。組織其中一項工作是協調民主派在2016年香港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的人選和策略。最後協調出300多人的名單,稱為「民主300+」,並最終有298人當選選委會委員,連同27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民主派合共有325名選委席次。.

新!!: 泛民主派和專業議政 · 查看更多 »

工黨 (香港)

工黨(Labour Party)是一個香港民主派政黨,其在政治光譜中傾向左翼,意識形態派別為泛民主派。工黨成立於2011年12月18日,四大主張包括:民主、公義、永續和團結,提倡建立一個自由和平等的社會,並著重基層和工人權益。工黨現任主席為郭永健。.

新!!: 泛民主派和工黨 (香港) · 查看更多 »

左派

左派,又稱左翼,左派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也就是親社會主義,和右派以階級和秩序相對,也就是親保守主義。左派是指激進主義,甚至是革命黨,是和反动和独裁政府持相反政治取向的人。 「左派」這名詞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國國民議會中坐在左側,反對當時法國的君主制,支持共和制、反教權和世俗化的派別便稱為左派,而議會右側是保王黨議員,代表保王派、天主教会、贵族及后期包含资產階級的政治力量。在資本主義國家,會稱反資本主義的激進社會主義政黨是左派。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共產主义革命時代,反對及要推翻俄國沙皇皇室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又被稱為「左派」。.

新!!: 泛民主派和左派 · 查看更多 »

左派和右派

左派和右派兩詞通常被用來對政治立場、意識形態和政黨進行分類。左派和右派通常用來表達完全對立的看法,儘管某個團體或個人可能對某些事物采取左派的立場、卻對另一些事物采取右派的立場。 傳統來說,左派通常主张積極改革,主张把旧的意识形态和制度革除,从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反對派一般自认为左派;右派一般较为保守,主张稳妥、秩序、渐进、緩慢的改革方式,强调維護舊有傳統,保皇黨一般自认为右派。左派与右派都是相对而言,在不同背景下两者主张的具体内容不会相同,不能以静态的“主义”或“阶级”划分。兩詞是相當廣泛的形容用詞,用以作為一種廣泛的辩证法解釋方式,可以用作形容或區分一種政治立場、一種政治意識形態、或是一個政治黨派。除非是將其套用至多維的政治光譜上,否則這兩詞通常是用以描述兩種完全相對的立場。 在西方國家的歷史印象中,會認為左派指支持社會平等、反對階級統治;而右派認為社會分層有其自然性和不可避免性。J.

新!!: 泛民主派和左派和右派 · 查看更多 »

中央人民政府駐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中央人民政府駐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中聯辦、中央政府聯絡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派駐特別行政區的辦事機構。历史上,中国政府派驻香港和澳門的官方代表机构对外以新華社香港分社和新華社澳門分社的名義運作,在香港和澳門相繼回歸後於2000年1月分别改名為:.

新!!: 泛民主派和中央人民政府駐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泛民主派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

新!!: 泛民主派和中國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新!!: 泛民主派和中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是资产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在現代社會中,指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有安定、較高薪酬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被稱作小康階級,但有時貧富差距大時可能位於社會中間收入卻不高。此詞常用於專業人士、学者、知識分子,或大企業、公營機構、政府部門的中級管理層,或中小型企業-zh-hans:老板; zh-hant:老闆; zh-hk:東主;-,中學、小學、-zh-hans:幼儿园; zh-hant:幼稚園; zh-sg:幼稚园;-校長、教師、社工和護士等。 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级”。中產階級有時——特別在香港——也被戲稱作「夾心階層」,意即他們夾在社會中層,既不如上流社會人士般享有巨大財富,又不像低收入戶人士般能享受相對大的社會福利保障。 中產階級的界定因素隨各國有所分別,但基本上多以收入及擁有資產作界定,其他因素則包括教育、專業地位、擁有住屋或文化等。例如擁有大學学位的人,多數可躋身中產階級的行列。而擁有自置物業及私家車,亦是中產階級的象徵。.

新!!: 泛民主派和中產階級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泛民主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簡稱《香港基本法》或《基本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文件,自1997年7月1日起,取代了殖民地時期《英皇制誥》及《皇室訓令》的地位,確認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組成辦法、權力和責任及其与中華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關係等。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經過2年談判後簽署《聯合聲明》,解決了香港主權歸屬問題。根据《聲明》第三段第1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以《基本法》確立香港為特別行政區,並按照一國兩制方針,保证主權移交前的資本主義制度,維持50年不變。中國大陸所施行的社會主義制度等將不會伸延到香港,香港特區政府會維持高度自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香港回歸以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先後五次對《香港基本法》作出解釋。.

新!!: 泛民主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运动,简称中国民运,常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于其国内或外地發生的一系列反對中國共產黨一党专政,倡导实行自由、民主、人權、宪政的持續性政治運動,又稱「中國民主運動」。該運動於1978年的北京之春開始,以1989年的八九民運為最重要,2000年代後各種公民運動及維權活動,互聯網的出現也使社會組織力量提升,但是一直受到中共当局各種形式的打壓。近年來中國政府進一步維穩,打擊海內外民運進程。.

新!!: 泛民主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 · 查看更多 »

中間偏左

中間偏左,又称中左翼,是用來描述或表示其政治立場的名詞,政黨或組織(如智庫)其觀點在政治光譜中,從中間延伸到左邊,但不包括極左派立場。Oliver H. Woshinsky.

新!!: 泛民主派和中間偏左 · 查看更多 »

中間派 (香港)

中間派(Moderate groups)是香港的中间派政治派系,政治光譜介乎於建制派和民主派之間,主要政治團體包括:民主思路、新思維、專業動力等,多主張理性和務實。 中間派各黨派對不同政治事件的立場亦有差異,例如專業動力政治色彩較淡,主張務實為民生、面對不公義事情可作適度抗爭但不會損害他人利益。民主思路則主張與中央政府溝通、支持「袋住先」、反對2014年佔領中環期間的暴力事件及2016年農曆新年旺角騷亂。.

新!!: 泛民主派和中間派 (香港) · 查看更多 »

中英聯合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Question of Hong Kong),簡稱《中英聯合聲明》(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就香港問題共同發表的一份聲明,於1984年12月19日由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zh-hans:撒切尔;zh-hk:戴卓爾;-夫人作為兩國政府首腦在中國北京簽訂,當時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英國外交大臣賀維等也有在場見證。兩國政府在1985年5月27日互相交換批准書,并向聯合國秘書處登記,《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也象徵歷時14年半之香港過渡時期的開始。 這份聲明指出:收回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聲明也列出了中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這些基本政策,後來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加以規定。.

新!!: 泛民主派和中英聯合聲明 · 查看更多 »

中文運動

中文運動是1960年末起香港學界為爭取中文能享有官方語言或提高地位的社會運動。.

新!!: 泛民主派和中文運動 · 查看更多 »

七一大遊行

七一大遊行是香港自主權移交以來最為持續的大型活動之一。一般認為,七一大遊行源於2003年香港七一遊行,然則,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民間人權陣線等社會運動組織已發起有關活動,但規模較小。 2003年,由於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施政惡劣: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偷步買車」風波、時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強推《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時任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在「沙士」事件中的失職,激起民怨,七一大遊行由是應運而生。50萬香港人在這一年的7月1日回歸慶典中上街,但仍在運動中保持了守秩序、非暴力的作風。當年的七一大遊行是香港繼1989年5月28日150萬人參加全球華人大遊行及1989年5月21日八九民運100萬人大遊行後最大型一次遊行活動。最終,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被擱置,而七一大遊行亦成為了香港民主抗爭的精神象徵,每年舉行,由民間人權陣線主辦。泛民主派政治團體藉遊行匯眾支持者並進行籌款。.

新!!: 泛民主派和七一大遊行 · 查看更多 »

一九零人政制方案

一九零人政制方案是由香港民主派牽頭,於1986年百多個社運、壓力團體領袖要求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於《基本法》加入的政制方案。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數以千計的市民出席開始在高山劇場舉辦的「高山大會」討論《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和未來政制問題。高山大會要求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在《基本法》內容加入民主政制。 1986年發表的「一九零人政制方案」支持普選行政長官及1997年至少有半數立法局議席由直選產生。11個民間團體亦以此為基礎在10月27日組成了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民促會)。同時間關於政制的民間方案還有工商界的「八十九人方案」和基本法草委查良鏞的查良鏞方案。.

新!!: 泛民主派和一九零人政制方案 · 查看更多 »

一党制

一党制(one-party system)、单党制(single-party system)或一黨專政是單一政黨壟斷政治與軍事權力,並透過憲法、軍警、特務等各種制度內外之手段,長期將其他勢力排除於政治權力外的国家。这类国家一般为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第一个一党制国家为1878年-1980年的西非国家利比里亚的真辉格党,长达102年。 傳統上以「政黨的數目」爲標準來判定一個國家是一黨制、兩黨制或多黨制,但此判定標準据台灣学者葛永光指出不充分,例如一黨領導的共產黨還實施黨內民主,內部派系眾多,存在一黨多元的系統,兩黨國家卻小黨林立抵制國會,又如歐洲多黨聯合執政良久沒有競爭的情況也很常見。 法理上的一党制国家為威权体制的一種,和其他个人独裁、军事独裁、绝对君主制等比較,有助於理解民主转型之不同途徑。.

新!!: 泛民主派和一党制 · 查看更多 »

平等

平等(Equality)可以指:.

新!!: 泛民主派和平等 · 查看更多 »

人大釋法

#重定向 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

新!!: 泛民主派和人大釋法 · 查看更多 »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新!!: 泛民主派和人权 · 查看更多 »

人民力量

人民力量(People Power),簡稱人力,是香港的一個激進民主派政黨,成立時有近200多名前社會民主連線退黨成員,當中包括前香港立法會議员陳偉業、黃毓民現任主席為現任立法會議員陳志全。成立之初的目標是不滿民主黨和民協等政黨支持2012政改方案,發動「票債票償」運動。 2016年,人民力量與社會民主連線組成進步民主連線出選立法會,最終僅社民連梁國雄及人力陳志全在立法會保住新界東兩個議席,其餘全部落選,其中在九龍東及香港島皆落選。.

新!!: 泛民主派和人民力量 · 查看更多 »

五區總辭

五區總辭」,其倡議者宣稱為「五區公投」,是香港泛民主派的公民黨與社會民主連線兩個政黨於2009年為爭取真普選而聯合發起的政治運動。意思是指五個香港立法會選區,即香港島、九龍東、九龍西、新界東及新界西,每區均有一位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辭職,產生五個空缺席位,然後按照香港《立法會條例》必須進行補選,公民黨與社民連以爭取「盡快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作為選舉議題,並以「五區公投、全民起義」作選舉口號。 是次運動最初由社民連於2009年7月提倡,並在社會引發過廣泛議論。2009年12月9日,社民連聯合公民黨在立法會提出「五區總辭 全民公決」議案,動議最終遭否決。2010年1月26日,五位立法會議員正式遞交辭職信,辭職生效日期為2010年1月29日。五個選區辭職議員分別是為港島區陳淑莊、九龍東梁家傑、九龍西黃毓民、新界東梁國雄、新界西陳偉業。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則擔任行動的總發言人。2010年4月7日,五名辭職議員再次報名參選。泛民主派最大政黨民主黨沒有參加「五區總辭」。原先已經準備參與補選的建制派政黨自由黨及民建聯,改為杯葛此次補選。是次政治運動亦受到建制派指責,他們表示「五區總辭」浪費公帑、違反《基本法》。行政長官曾蔭權公開表示當日不投票。補選投票於5月16日舉行,約有58萬人投票,總投票率為 17.1%,比過往為低。結果五名辭職議員以大比例得票贏得議席,重返立法會。.

新!!: 泛民主派和五區總辭 · 查看更多 »

代議民主制

代議民主制(representative democracy),又稱間接民主制,是由公民以選舉形式選出立法機關的成員(議員),並代表其在議會中行使權力(稱為代議),並與直接民主制相反。 除了在選舉中外,選民和被選者並無約束關係,即被選者在議會中的行為未必真正反映選民的意願,但其表現卻直接影響下次選舉中選民的投票取向。 民主政治可以有許多種分類方式,沒有任何一種分類法具有絕對性,赫爾德()曾順著歷史發展的先後,將民主政治分成九種類型,分別是古典(城邦式)民主、共和主義民主、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民主、競爭式精英民主、多元主義民主、法治民主、參與式民主及自主式(世界主義)民主等。而最常見的分類方式就是直接民主與代議民主,現代大部分國家均並非直接民主制。 代議民主制是現代國家普遍實行的制度,但是在實踐中,形式上的控制機構和實際的控制機構不符,人民形式上擁有的權力與實際有限的權力不符,議員的承諾與實際表現也常常不相一致,甚至還有民主倒退的可能,因而饱受詬病。.

新!!: 泛民主派和代議民主制 · 查看更多 »

廣深港高速鐵路

廣深港高速鐵路(Guangzhou-Shenzhen-Hong Kong Express Rail Link,简称XRL),簡稱廣深港高鐵,是一條連接中國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速鐵路。線路始於廣州南站,終到香港西九龍站,全長142公里,共設7個車站。路線最高設計時速350公里,現時最高運營時速300公里。 鐵路主要為广州市、東莞市、深圳市及香港連接全中國的高速鐵路網絡,提供長途高速鐵路客運業務,並兼任數地之間的城際客運服務。 線路北端與京廣高速鐵路相連,形成“四縱四橫”鐵路快速客運通道及「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中的「一縱」。 鐵路分為三段建設,其中最早的廣州南至深圳北段由2005年12月起建設,並於2011年12月26日率先通車運營;深圳北至福田段於2015年12月30日通車運營;而福田至香港西九龍段於2010年起建設,預計於2018年9月通車。.

新!!: 泛民主派和廣深港高速鐵路 · 查看更多 »

建制派

#重定向 建制派 (香港).

新!!: 泛民主派和建制派 · 查看更多 »

建制派 (澳門)

建制派、親北京陣營或親中派(),或稱建制陣營,是澳門的政治派系,指傾向擁護或支持澳門特區政府現有建制及中國中央政府的政黨和人士,並反對澳門民主派的政治意識形態及民主立場;民主派人士稱之為「親共人士」或「保皇黨」。自一二·三事件以來倾共社團一直主導澳門主流社會。 建制派有多個派別,包括親商界的博彩業企業,以及傳統親共社團等。.

新!!: 泛民主派和建制派 (澳門) · 查看更多 »

張炳良

張炳良教授(Prof Anthony Cheung Bing-leung,綽號張良,),前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及香港教育學院前任校長,現為香港教育大學研究講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新!!: 泛民主派和張炳良 · 查看更多 »

張文光

張文光(Cheung Man-kwong,),暱稱「張文」,前香港立法會議員(教育界)(1991-2012)、民主黨成員、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支聯會)成員、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簡稱教協)監事會副主席。 生於香港,籍貫廣東台山,中學畢業於在深水埗大坑東的路德會協同中學及培聖中學,1978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社會科學系,主修經濟,副修中文。 2009年5月18日,張文光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院士,以表彰他對大學及社會的卓越貢獻。 2017年,張文光獲中央政府發出回鄉證,是他29年來首次獲發該證,6月以個人身份到訪內地和亡父家鄉廣東台山。於內地期間未覺被人跟蹤。.

新!!: 泛民主派和張文光 · 查看更多 »

引号

引号(-- -- -- --,英文:quotation mark),标示引用、着重、特别用意的符号。 中華民國規定:“用來標示說話、引語、專有名詞,或特別用意的詞句。”“引號分單引號和雙引號,通常先用單引號,如果有需要,單引號內再用雙引號,以此類推。”“直行用--、--,單雙使用原則與橫行同。”“一般引文的句尾符號標在引號之內。”“引文作用全句結構中的一部分,其下引號之前,通常不加標點符號。”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台灣學術網路三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薦:“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話,用引號標示。”“需要著重論述的對象,用引號標示。”“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也用引號標示。”“引號裡面還要用引號時,外面一層用雙引號,裡面一層用單引號。”然而在近年以來,網路群體逐漸出現討論使用來自西文的“”是否恰當,陸續有站點和社團開始參照其他東亞地區以--做引號。.

新!!: 泛民主派和引号 · 查看更多 »

彭定康

巴恩斯的彭定康男爵,CH,PC(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Baron Patten of Barnes,),出任香港總督前音譯為柏藤,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早年出任環境大臣和保守黨主席(非黨首,時任黨魁為馬卓安),於1992年獲委任為末任香港總督,於1997年見證香港主权移交。彭定康自2000年至2004年出任歐洲聯盟外交事務專員,卸任後被冊封為終身貴族,2011年獲委英國廣播公司信托基金主席(2014年因心臟健康問題提早卸任),現任牛津大學校監。.

新!!: 泛民主派和彭定康 · 查看更多 »

何俊仁

何俊仁(Albert Ho Chun-Yan,),生於香港,祖籍廣東省中山市,現任支聯會主席,前屯門區議會(樂翠選區)議員、民主黨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而他也是執業律師,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律系。.

新!!: 泛民主派和何俊仁 · 查看更多 »

何秀蘭

何秀蘭(Cyd Ho Sau-lan,)。綽號何姨姨、阿Cyd、雞仔蘭,香港政治人物,2004年-2007年度香港島中西區區議員(觀龍選區),香港立法會議員(1998-2004、2008-2016),在任議員期間,擔任泛民會議召集人多年。.

新!!: 泛民主派和何秀蘭 · 查看更多 »

余若薇

余若薇(Audrey Eu Yuet-mee,),香港資深大律師,前公民黨黨魁及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及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 1993年當上英國御用大律師;1997年中國接收香港主權不久香港居留權的法理基礎引起爭論,在任期間堅持在香港法律制度內解決而不尋求全國人大釋法,自此為人悉知。 2000-2006年建築物上訴審裁處主席,1999-2003年消費品安全上訴委員會主席,2000-2012年三屆立法會議員。,余若薇官方網站。2010年香港政制改革爭議不絕,特首曾蔭權邀請她上電視直播一對一辯論,引起一時風話。2006-2010年是公民黨創黨黨魁,2011年改任黨主席,屬泛民主派。.

新!!: 泛民主派和余若薇 · 查看更多 »

保守黨 (英國)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正式名称是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俗稱托利黨(Tory Party),是英國中間偏右政黨,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按下議院所佔議席數計算,保守黨現時乃英國下院第一大黨。 保守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組織政治團體,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紀早期英国议会的托利黨派系,以至於活躍於16世紀至17世紀時期,一種在議會內支持政府,稱之為「保王黨」的不正式派別。以選舉的勝出次數計算,保守黨是近代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政黨。 由於保守黨乃發展自活躍於18及19世紀的托利黨,所以它的黨員常常會被稱作“托利黨人”(Tories),而保守黨亦時常被乾脆稱作“托利黨”。整個20世紀,保守黨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皆參與政府,當中有57年是執政黨。保守黨於1997年大選敗於托尼·布莱尔領導的工黨以後,一直處於在野黨的狀態。直到2010年英國大选后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党魁戴维·卡梅伦擔任首相。至2015年英國大選,保守黨取得330席,超過半數,而再度單獨執政。然而,在2017年英國大選中雖保持第一大黨地位,但贏得議席不過半,組成少數政府。.

新!!: 泛民主派和保守黨 (英國) · 查看更多 »

保皇黨

保皇黨,原意是指「保護皇帝的政黨」,本意是指在君主制國家裏,支持某個特定的君主或某個王朝作為國家元首。保皇黨與君主主義者並不同,後者擁護、支持保留和延續君主制,但不一定擁護某個特定的君主。.

新!!: 泛民主派和保皇黨 · 查看更多 »

保留皇后碼頭事件

2007年保留皇后碼頭事件,源自香港政府開始進行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項目,將愛丁堡廣場建築群之一的皇后碼頭拆卸作道路和商廈用途。雖然政府聲明把皇后碼頭拆卸後會另覓地方重建,但此舉引發香港部份民間團體不滿,認為是摧毀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並認為把皇后碼頭遷他處,本身的重要性大減,公共空間亦遭消滅。本土保育組織本土行動策劃一連串論壇、靜坐和絕食阻止皇后碼頭拆卸,事件後來演變成警民衝突。這次事件可視為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的延伸。.

新!!: 泛民主派和保留皇后碼頭事件 · 查看更多 »

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

2006年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源於香港政府開始進行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項目,把有48年歷史的舊中環天星碼頭(正式名稱為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及中環天星碼頭鐘樓拆卸作道路和商廈用途,此舉引發香港部分民間團體和市民不滿,認為這摧毀了香港人的歷史文化和集體回憶。部分香港市民透過互聯網策劃靜坐和示威,阻止拆卸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後來演變成警民衝突,示威人士也幾度佔領舊中環天星碼頭。 這次事件提高了香港市民保育文物的意識,反省以往只顧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文物保育的做法。.

新!!: 泛民主派和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 · 查看更多 »

保釣運動

保釣運動始於1970年,是由來自香港、臺灣和海外華人為了回應日本宣稱擁有釣魚島主權,而發起的一系列民間運動,其運動逐漸擴展至全球華人,其活动方式包括游行、示威、登船出海到釣魚臺列嶼海域和登陸釣魚島上宣示中國「主權」。.

新!!: 泛民主派和保釣運動 · 查看更多 »

土共

土共可以指:.

新!!: 泛民主派和土共 · 查看更多 »

匯點

匯點(Meeting Point)是曾經存在於香港的政治團體,成立於1983年1月9日。.

新!!: 泛民主派和匯點 · 查看更多 »

地區直選

地區直選是指香港立法會選舉以地區作為選區分界,選出的議員議席部分。相對於功能界別,地區直選的議員由該區的登記選民投票產生,並由比例代表制 / 最大餘額方法選出議員。於2010年政改投票當中,政府提出地區直選增加5席並獲得通過,2012年起,地區直選議席將增至35席。 由1998年至今,香港立法會地區直選分為五大選區:新界西、新界東、香港島、九龍西、九龍東。一般而言,選區的議席數量將按當區人口決定。而2012年之地區直選分區,仍需要經過本地立法解決。 2012年增加的5個超級區議員議席,雖由三百多萬選民投票選出,但提名權及參選權均限制於現任區議員,原功能組別選民亦不能投選超級區議員,選出的議員法律上是功能界別的議員,而非地區直選。.

新!!: 泛民主派和地區直選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泛民主派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唐英年

唐英年(Henry Tang Ying-yen,),生於香港,籍貫江蘇無錫,香港商人,政治人物,前政務司司長(2007-2011)、財政司司長(2003-2007)。現時擔任全國政協常委。.

新!!: 泛民主派和唐英年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泛民主派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于全国人大闭会时行使国家立法机关职权;同时,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共同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职权。 作为一院制国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由全国人大间接、差额选举产生。现有166名成员,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每届任期与当届全国人大相同,一般为五年。现任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于2018年3月当选就职。 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于1954年,其组织形式和宪法地位与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和民族院相似。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权力曾仅限于解释法律等。而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在立法中占关键地位,并有权颁布和修改大部分法令。全国人大所表决的议案,一般也是由常委会三读提交。.

新!!: 泛民主派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全球華人大遊行

全球華人大遊行,又稱五二八大遊行,是一場於1989年5月28日(星期日)舉行的全球性遊行活動,接續前一天周六在香港舉行的民主歌聲獻中華,以聲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絕食抗議的學生。北京的學生為紀念200年前的法國大革命,呼籲全球華人在當日串連遊行。 在香港,當日共有150萬人上街遊行,不論遊行人數還是全民參與率都是空前的。同日,在北京有大約10萬人遊行,上海和澳門有大約5萬人。此外,在台北、高雄、大阪、三藩市、洛杉磯、墨爾本、悉尼、多倫多、巴黎、柏林、倫敦、羅馬等世界各地的大城市也都有大量華人在當地遊行。.

新!!: 泛民主派和全球華人大遊行 · 查看更多 »

八八直選

八八直選,是指香港的民主派人士要求香港政府在1988年於香港立法局選舉中,開始引入直接選舉議席的建議。但這個建議最終並沒有接納,最後延至1991年香港立法局才有第一次直接選舉。.

新!!: 泛民主派和八八直選 · 查看更多 »

公共專業聯盟

公共專業聯盟(The Professional Commons),簡稱公專聯,為以會員為基礎的香港民主派非牟利獨立組織。其成立於2007年3月25日,意識形態派別為泛民主派。組織緣起於2007年行政長官選舉,梁家傑參選使選舉廣受關注,選舉結束後,很多民主派選委及其他專業人士,決定以此為基礎,成立公共專業聯盟。早期公共專業聯盟成員不少也是公民黨成員。 雖然有不少民主派政治人物參加,但其經常發表報告及進行研討會的做法,立場亦相較予其他民主派背景的社運團體溫和,較多時候被視為一個智庫組織。成員亦可按個人意願,因此所属議员被视为獨立民主派议员。 2013年3月21日,公共專業聯盟聯同其他民主派政黨及團體成立真普選聯盟。公共專業聯盟的作用是協調及統合專業力量,以便在建制派佔絕對優勢的功能界別中增加議席。.

新!!: 泛民主派和公共專業聯盟 · 查看更多 »

公義

公義可以指以下幾種概念:.

新!!: 泛民主派和公義 · 查看更多 »

公民黨

公民黨可指:.

新!!: 泛民主派和公民黨 · 查看更多 »

公民黨 (香港)

公民黨(Civic Party)是香港民主派的第二大政黨,其意識形態派別為泛民主派。其成立於2006年3月19日,現時是香港立法會第四大黨。 現任主席為前公民黨黨魁、資深大律師梁家傑。黨魁則是新界東民選立法會議員、大律師楊岳橋,內務副主席為香港明愛九龍社區中心擔任督導主任的註冊社工賴仁彪,外務副主席為香港島民選立法會議員、大律師陳淑莊,秘書長為前東區區議員陳啟遠,副秘書長則是北角丹拿選區民選議員鄭達鴻。.

新!!: 泛民主派和公民黨 (香港) · 查看更多 »

六七暴動

六七暴動,亦稱1967年香港左派暴亂(Hong Kong 1967 Leftist riots)、六七左派工會暴動、香港五月風暴。现在一般公认其於1967年5月6日起開始,於同年12月基本結束,是一場由香港親共人士受到大陸文化大革命極端思潮的影響而對抗香港政府的暴動。其由最初的工人运动、反港英政府示威,演變成後來的恐怖主義及炸彈襲擊平民等行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在大陆取代中華民國政权后香港唯一左派暴动。 六七暴動由罷工及示威開始,到后来有罷工工人被警方打伤打死,示威者其後使用暗殺、炸彈放置(涉及1,167個炸彈)和槍戰作為報復。在事件中,全體香港警察取消休假候命,多次與左派示威者冲突,作出驅散、鎮壓及拘捕行動。期間,1,936人被檢控,约212名警務人員在內的832人受傷,51人死亡(5名警察在事件中死亡;5名香港边境警察和1名来自中華人民共和国的共產黨民兵在边境冲突中死亡;参加反英示威的示威者约20多人因为镇压死亡;7名市民遭炸死;電台主持林彬被燒死),死亡人數僅次於1956年雙十暴動。 其时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華人民共和国不少城市都爆发支援“香港抗暴”的游行示威,英国驻华代办处亦被红卫兵捣毁,英国驻沪处理侨务专员办事处一同受到冲击并被关闭。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林彬在節目中批評左派的暴力行徑,數日後,其本人與堂弟被人投擲汽油彈燒死,被認為是這次暴動的標誌性事件。六七事件可算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

新!!: 泛民主派和六七暴動 · 查看更多 »

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狹義上指六四清場,又稱「六四天安門事件」,即1989年6月3日晚間至6月4日凌晨,中國共產黨派遣解放軍至北京天安門廣場对学生集会清场的行动;廣義上指八九民運,即自1989年4月開始,由大學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起,持续近2個月的全國示威運動。 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心脏病猝逝,許多北京大學生與市民便在天安門廣場舉辦悼念活動。在部分大學生主導下,原本单纯悼念的活動轉向要求政府控制通貨膨脹、處理失業問題、解決官员貪腐、政府問責、新聞自由、民主政治與结社自由等。期间,最多有一百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示威。以时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赵紫阳为首的温和派希望與示威群眾展開談判达成和解。 在5月中旬,學生發起激進絕食行動,促使中國各地四百多個城市陸續集結抗議,表態支持。一連串遊行後,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及國務院總理李鵬為首的强硬派決定以武力解決示威,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雲、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和前任國家主席李先念等多位中共元老亦支持出兵。5月20日,李鵬代表國務院宣布北京市實施戒嚴,並調動解放军三十萬兵力前往首都北京。最终解放军在6月4日控制天安門廣場并实施清场。 之後,中國共产党大規模逮捕示威民眾和支持者,並鎮壓其他地区進行的抗議活動;還嚴格控制國內新聞媒體對事件之報導,並禁止外國記者將相關照片和採訪影像發送至國外。國際社會则譴責中华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武力驅離示威群眾,許多西方國家亦一度實施經濟制裁,並至今實行武器禁運。 六四事件導致时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被免去所有職務,包括政治局常委胡啟立在內,許多同情抗議活动的中共官員也被降級或免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被提拔為新任黨總書記和第三代領導核心。許多參與八九民運的人士則流亡海外,並被政府禁止返回中國大陸。這次風波後,中共党内强硬派抬头,改革開放政策停滞,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才重新恢復;原先在1980年代逐漸開放的人權、民主政策等政治改革也暫止進行。中共中央机关报在运动中期譴責其為「反革命暴亂」,而今日六四事件在中國大陸仍為敏感話題被禁止討論或悼念,不過仍有許多人主張平反六四。由於中共拒絕提供更多事件資料,导致六四事件数据模糊,出现多种版本,單是死亡人數的估計便從百余人至上万人都有。.

新!!: 泛民主派和六四事件 · 查看更多 »

前綫 (1996-2009)

#重定向 前綫 (1996年).

新!!: 泛民主派和前綫 (1996-2009) · 查看更多 »

前綫 (1996年)

前綫(英文:The Frontier)是一個香港政治組織,成立於1996年8月26日,於2008年11月一次會員大會通過和民主黨合併。.

新!!: 泛民主派和前綫 (1996年) · 查看更多 »

前線 (政黨)

#重定向 前綫 (政黨).

新!!: 泛民主派和前線 (政黨) · 查看更多 »

四十五條關注組

《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簡稱四十五條關注組),是香港一個政治團體,較偏向泛民主派派別,由一班有志於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推動香港民主發展的法律界人士組成。.

新!!: 泛民主派和四十五條關注組 · 查看更多 »

四五行動

四五行動(April Fifth Action)是香港的一个社會主義政治組織及民間壓力團體。.

新!!: 泛民主派和四五行動 · 查看更多 »

石崗

#重定向 石崗 (香港).

新!!: 泛民主派和石崗 · 查看更多 »

社會民主連線

會民主連線(League of Social Democrats),簡稱社民連(LSD),是一個主張「民主制憲」的泛民主派政党,由議員、社運人士,以及基層市民等組成,自稱為「基層主導、民主企硬,旗幟鮮明的反對派」。 社民連現任主席為吳文遠。自2011年起,梁國雄一直是該黨唯一的立法會議員。 在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社民連取三席,一度成為泛民主派第三大黨。其後,社民連立法會議員進行議會抗爭,惟多次被拾違反議事規則而被逐出議事廳。 2010年,社民連發起「五區公投」,此黨三位立法會議員,黃毓民、梁國雄、陳偉業聯同兩位公民黨議員梁家傑及陳淑莊於2010年1月26日集體辭職,其後參加補選並再次當選重返立法會,惟投票率只得17.1%,宣告公投無效。 2011年1月,社民連分裂,黃毓民、陳偉業與部分黨員退黨,另組人民力量,社民連實力因而遭到削弱。 2016年,因應本土派崛起削弱原激進民主派之支持票源,社民連與人民力量組成進步民主連線,派出六人參選,最終只有新界東的梁國雄及陳志全成功連任,社民連參選新界西、新界東及九龍西,其中於九龍西(社民連)及香港島(人力)皆低票落選。.

新!!: 泛民主派和社會民主連線 · 查看更多 »

維園六四燭光晚會

維園六四燭光晚會是香港悼念六四天安門事件死難者的年度活動,1990年6月4日起每年由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舉辦,於維多利亞公園的硬地足球場舉行。該晚會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六四事件悼念活動,每年參加人數均在數萬人。.

新!!: 泛民主派和維園六四燭光晚會 · 查看更多 »

经济

經濟是指一定範圍(國家、區域、等)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與關係的系統之總稱。另一涵意是隐藏的不平等的欲望交换,經世濟民是和諧的分配不平等化。而研究經濟問題、探討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經濟現象成因的社會科學即稱為經濟學。.

新!!: 泛民主派和经济 · 查看更多 »

真普選

真普選」是香港民主派爭取實行普選的訴求,目的在於爭取由香港人(公民提名)直接選舉行政長官,以及香港立法會議席全部直選產生,以落實民主選舉制度之兩大理念:參政權之「開放參與」和保障「實質競爭」之正當程序,令市民有「真正選擇」。其衍生緣由是因為所提倡的普選與由香港特區政府所提議的普選之理念及選舉程序不同。而稱作「真普選」是為了區別後者之普選。它有時會寫作「真·普選」。 2008年1月,香港泛民主派舉行爭取2012雙普選大遊行,主軸為「堅持2012真普選 不要2017假民主」。2009年11月,前布政司、政務司司長及立法會直選議員陳方安生表示:若然香港政府無誠意推動「真普選」,泛民主派可考慮總辭等任何行動。同年12月,香港立法會議員黃毓民在立法會會議上提出「五區總辭,全民公決」動議案,梁家傑將「2012年雙普選」改為「落實真普選及取消功能組別」。 針對香港政治制度改革,由泛民主派政黨、團體及議員與學者個人於2013年3月合作組成的真普選聯盟表示,香港人要有接受問責的政府,就必須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透過普及而平等的選舉選出行政長官和全體立法會議員。, 真普選聯盟, 2013年3月21日.

新!!: 泛民主派和真普選 · 查看更多 »

真普選聯盟

真普選聯盟(英文:Alliance for True Democracy)於2013年3月21日由12個香港泛民主派政黨及團體聯合成立,目標為推動香港行政長官和香港立法會盡快實現雙普選(即香港行政長官選舉及香港立法會選舉)與「真普選」,召集人為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鄭宇碩。 主場新聞 2013年3月21日逢週三舉行會議。.

新!!: 泛民主派和真普選聯盟 · 查看更多 »

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簡稱統戰,是一種由共產主義者(或其他)採用的政治鬥爭方式,指聯合不同政治團體及社會各界的力量,為同一政治目的而共同奮鬥,其基礎理論由第三國際確立。通過統一戰線,共產黨人得以聯合不同的工農階級,推翻敵對的資本主義勢力。 這裏的統一戰線的意義,並非特指追求「國家統一」。.

新!!: 泛民主派和統一戰線 · 查看更多 »

終極普選聯盟

終極普選聯盟 (Alliance for Universal Suffrage) 於2010年1月成立,由13個爭取「終極普選」的香港泛民主派組織組成,召集人為馮偉華,副召集人為蔡耀昌和黃碧雲,現時主要為2012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爭取最大限度的民主,在香港立法會持有13票。.

新!!: 泛民主派和終極普選聯盟 · 查看更多 »

狄志遠

志遠博士(Dr.,),生於香港,前民主黨創黨成員及副主席、前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總幹事、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防止青少年吸煙委員會主席、禁毒常務委員會委員、禁毒教育及宣傳小組委員會主席、團結香港基金會顧問、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團成員、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董事、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現時為新思維主席。 狄志遠曾擔任多項公職,其中包括: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教育委員會委員、融合教育委員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校董、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持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扶貧委員會委員、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愛滋病基金委員會委員、醫療融資工作小組組員、法律援助服務局成員、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委員、博愛醫院管治委員會委員及香港社會服務聯合執行委員會委員等。他亦是香港路德會服務處前副執行總監及香港耆康會前總幹事。狄志遠曾是匯點成員(1985年至1994年)、曾任北區區議員、首屆民選香港立法局議員(1991年至1995年)。.

新!!: 泛民主派和狄志遠 · 查看更多 »

直接民主制

接民主制是一種自古存在的民主體制,常被認為首見於原始社會。在这种体制中,每一個公民直接參與所有政策的制訂,而方法是全體投票來決定,例如公民投票便是其中一種實踐直接民主的方式。完全的直接民主體制指的是所有公民為政策做決定,例如,古希腊的公民大会制。 工业时代,大多數民主國家是代議民主制。马达加斯加的乡村社区Betafo,是一个共识主动性直接民主的社会,那里不管达成什么决定都必须由当地10000人经协商达成一致后才能执行。一般認為現代的直接民主,以瑞士州民大會為代表,但瑞士州民大會亦因為執行上的原因由原來的8個州減少至現有的兩個州仍然使用。直接民主制的效率會隨著人數、議案數目及議案的複雜性增加而大大降低。.

新!!: 泛民主派和直接民主制 · 查看更多 »

莫乃光

莫乃光(英語:Charles Peter Mok,),現任立法會議員(資訊科技界),香港互聯網協會創會主席,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主席,公共專業聯盟副主席。1999年時曾被選為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2014年7月1日獲特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他從事資訊科技及電訊業,同時曾在多份香港報章撰寫專欄,主要評述資訊科技的發展。.

新!!: 泛民主派和莫乃光 · 查看更多 »

遊行

遊行或巡遊可能意指下列事物:.

新!!: 泛民主派和遊行 · 查看更多 »

運輸及房屋局

運輸及房屋局(簡稱運房局,Transport and Housing Bureau,THB)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十三個決策局之一,專責香港對外對內的海、陸、空交通,以及物流和房屋的政策。現任局長為陳帆。.

新!!: 泛民主派和運輸及房屋局 · 查看更多 »

菜園村

菜園村可能指以下其中一條位於香港村落:.

新!!: 泛民主派和菜園村 · 查看更多 »

非建制派

非建制派,或稱非建制陣營(Opposition camp),亦稱為反對派,為一個香港政治意識形態陣營,政治上與建制派分庭抗禮。 2016年後,非建制陣營指建制派以外的政治派系所組成的陣營,即民主派(包括泛民主派和自決派)、本土派(包括民族自決派)及部分親民主中間派的聯合陣營。 非建制派在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中獲得有55%的普選票支持,取得30席,為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以來最多。但在香港立法會宣誓風波後,經香港政府入稟司法覆核,6名非建制派議員先後被香港高等法院褫奪議員資格,成员減至24名,並失去地區直選的過半優勢,雖然在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中取回2席,但因九龍西選區落敗,無法奪回分組點票的否決權。.

新!!: 泛民主派和非建制派 · 查看更多 »

街坊工友服務處

街坊工友服務處(Neighbourhood and Worker's Service Centre),簡稱街工,為一個香港民主派的政黨和新界西地區的社區與勞工綜合服務組織,其意識形態派別為泛民主派。 作為一個政黨,街工現時佔1席香港立法會議席及2席葵青區議會議席,為葵青區議會內最大的泛民政黨。現任主席為胡偉忠,副主席則為梁耀忠。其總部設於新界葵涌葵芳邨葵仁樓地下,是少數將核心設在公共屋邨的政治團體。 作為一個地區服務組織,街工旗下設有再培訓教育中心、荃灣教育中心、荃灣豪輝綜合服務中心、勞工(工會)事務組及社區事務組。.

新!!: 泛民主派和街坊工友服務處 · 查看更多 »

衛奕信

衛奕信,蒂利安的衛奕信男爵,KT,GCMG(David Clive Wilson, Baron Wilson of Tillyorn,),早年以魏德巍為中文譯名,英國外交官,爱丁堡皇家学会會長,熟知中國事務,於1980年代負責與中方起草《中英聯合聲明》,後來又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擔任首任英方首席代表。1986年12月,時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突然逝世,英國政府決定以衛奕信接任。 衛奕信出任第27任香港總督期間,香港主權尚有10年時間就要移交中國。在這個過渡期內,中國大陸於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大陸當局以坦克進佔天安門廣場,鎮壓學生運動。六四事件引起香港人的恐慌,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更加跌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有見及此,衛奕信推出多項政策試圖挽回民心。當中,他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提出「玫瑰園計劃」,決定興建規模龐大的新機場。然而,新機場的興建,最終成為他被撤換的一大伏筆。 不少人士對衛奕信的印象比較負面,這主要是因為他在任港督期間,曾經被指過度在香港問題上偏袒中方,而有「末代港督」之稱的彭定康接任後所顯露的強硬姿態,就與衛奕信構成明顯對比。衛奕信於1992年7月卸任港督,在離任前不久他獲英廷冊封為終身貴族。雖已卸任多年,但他仍不時來港,仍舊關注香港事務。.

新!!: 泛民主派和衛奕信 · 查看更多 »

親共傳媒

#重定向 親中媒體.

新!!: 泛民主派和親共傳媒 · 查看更多 »

馮檢基

馮檢基(Frederick Fung Kin-kee,,自稱政壇李克勤),香港立法會前議員,政治人物,生於香港,籍貫廣東東莞。1970年代開始活躍於學運,社運及居民運動,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簡稱「民協」)創會會員,曾任深水埗區議員和泛民飯盒會召集人,他亦從1983年至1995年期間擔任市政局議員。他是香港泛民主派的一員。馮檢基在1988年首度成為深水埗區議員,1991年首度成為立法局議員。香港回歸後,歷任臨時立法會議員、立法會議員。2016年落選後,拒絕回應新旧交替的潮流,堅持參加2018年補選,备受批評。.

新!!: 泛民主派和馮檢基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簡稱港大民研,是隸屬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一項民意調查研究計劃,於1991年6月成立,研究主任為鍾庭耀。研究隊負責有關研究的設計,包括抽樣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設計、督導、數據分析及報告撰寫。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從2000年開始不再獲得大學資助,以自負盈虧經營,其營運資金主要來自收取委託機構的款項,及未能交代資金來源的款項。.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 查看更多 »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Hong Kong Federation of Students),簡稱學聯(HKFS),是香港的學生組織,現時由香港其中四所大專院校的學生會所組成。學聯的宗旨是本著友好合作精神,團結及代表香港專上學生,在同學間推廣文娛學術活動、增進福利與相互瞭解,提高社會意識,並與外地學生建立關係。學聯曾為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創會會員和民間人權陣線的會員,但在退聯風波後已退出。 學聯代表會由各大學學生會選派的代表所構成。常務委員會則由各會員學生會代表團的首席代表(由其會長或副會長出任)、常務委員會主席及秘書處職員組成。秘書處是學聯的行政機關,由秘書長、副秘書長及其他委任職員組成。.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專上學生聯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of China),簡稱支聯會或港支聯, 是香港的泛民主派政治組織,於1989年5月21日在香港支持當時中國民主運動的「百萬人愛國民主大遊行」中成立。.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人權

香港人權主要受《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及《香港人權法案條例》兩方面保障。當中的《香港人權法案條例》,主要以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所監管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為藍本。而公約是根據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之內有關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的部份所製訂。英國於1976年簽訂公約,香港亦同時適用,但由於國際公約必須經過本地化才能適用於本土,因此要直到1991年6月,香港立法局通過《香港人權法案條例》(簡稱人權法)後,才正式適用於香港。當時人權法具有凌駕性地位:任何香港法例與人權法牴觸,就必須修改。 香港主權移交後,《基本法》適用於香港,當中保障人權的條文大多寫在〈第三章: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中。另外,基本法第39條訂明《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香港繼續有效。.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人權 · 查看更多 »

香港傳媒

香港傳媒根據《香港基本法》享有充分言論自由。隨着資訊發達和良好的新聞自由環境,加上傳統印刷及電子傳媒均對外開放,香港中、英文及其他語言傳媒事業均發展蓬勃。截至2010年7月31日,香港傳播媒介除有47份日報和652份期刊(當中包括多份電子報章),還有兩家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三家本地收費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17家非本地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一家政府電台以及兩家商營電台。 香港電訊業科技發達,加上國際社會對香港事務十分關注,因此吸引了不少國際通訊社、行銷全球的報章和海外廣播公司,在香港設立亞太區總部或辦事處;多份區域刊物亦在香港印刷和發行。.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傳媒 · 查看更多 »

香港獨立

#重定向 香港獨立運動.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獨立 · 查看更多 »

香港社會

香港社會的政策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多個政策局及部門負責,主要由勞工及福利局及民政事務局領導。資源主要投放於:推動家庭關係、抗毒運動、教育改革、青少年發展、體育發展、長者服務、殘疾人士及精神病患者康復服務、社會企業以及就業服務,以及解決貧富懸殊問題。.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社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禮賓府

香港禮賓府(Government House)位於香港香港島中環上亞厘畢道,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官方官邸,亦是香港政府舉行官方場合的場所。禮賓府於英治時期稱為總督府(又稱港督府、督憲府或督轅),為香港總督的官邸,於1997年香港回歸後成為香港行政長官的官邸。禮賓府有逾164年的歷史,見證著香港歷史的發展,屬於香港法定古蹟。.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禮賓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立法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稱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縮寫为 LegCo 或 Legc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亦有对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情况的監察權。 第一屆立法會成立于1998年7月1日,應屆議員任期為兩年。自第二屆立法會(2000年)開始,每屆議員任期改為四年。2012年起,立法會議席增加至70個。現時的立法會屆別為第六屆,任期為2016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議員各佔35席。.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立法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是一條就香港境內有關國家安全,即叛國罪、分裂國家行為、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顛覆國家罪及竊取國家機密等多項條文作出立法指引的憲法條文。 2002年至2003年期間,這項條文的立法過程在香港引起巨大爭議,甚至引發50萬人參與七一大遊行反對立法。法案表決前夕,代表工商界及自由黨的行政會議成員田北俊辭職,之後不少工商界功能組別議員跟隨自由黨改變立場,特區政府無望在立法會取得足夠票數支持,最終終止立法程序。.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80年代為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而成立的機構。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定香港在1997年移交主權,並實行「一國兩制」。中國政府開始籌備編訂作為香港憲法的《香港基本法》。1985年4月,六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議決成立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1985年6月10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名單,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於7月1日正式成立,開始起草工作,並委任59名委員,包括23名香港委員和36名大陸委員。 1985年12月,為收集香港各界對基本法的意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在香港成立,共委任180名成員。在1988年4月及1989年2月舉行兩次公眾諮詢,聽取市民對《基本法》草案的意見。 1989年北京發生六四事件後,有「香港民主之父」之稱的李柱銘和帶領聲援天安門學運的司徒華因不滿中共血腥鎮壓民運而以“不為一個盡失人心的政府做事”為由一起退出起草委員會,查良鏞、鄺廣傑亦退出起草委員會。費彝民、郭棣活、賈石、錢昌照等四名委員於任內逝世。 《基本法》起草工作歷時四年零八個月,1990年2月完成起草工作。4月4日,《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經由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正式通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基本法》開始實施。.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又稱特區首長、簡稱特首;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縮寫作 C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别行政區的行政首長及政府首腦。此職位设立於1997年7月1日,大致代替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香港总督”一职,行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脑的权责。由選舉委員會選出,國務院(總理親自簽令)任命,每屆任期五年,最多可連任一次。.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

政務司司長(Chief Secretary for Administration,缩写为CS)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地位僅次於行政長官的排名第一的主要官員,其支援部門為政務司司長辦公室。司長由行政長官提名,報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政務司司長現屬行政會議官守成員,也是可以署理行政長官職務的三名司長中最高级的一位。政務司司長休假時,會由一眾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局長中年資最久的一位署任,為香港政府中人事變動最多的官守成員,回歸至今已先後有7位不同人士出任。.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 · 查看更多 »

香港職工會聯盟

香港職工會聯盟(簡稱職工盟;Hong Kong Con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縮寫作 HKCTU)成立於1990年7月,至今有95個屬會,代表逾19萬名會員,為香港最大獨立工會聯合組織。職工盟總部位於香港九龍彌敦道557至559號永旺行7樓及19樓。職工盟現任主席為代表英航香港機艙服務員工會的吳敏兒、李卓人為秘書長,總幹事為資深勞工幹事蒙兆達先生。職工盟的四大綱領為團結、尊嚴、公義、民主。.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職工會聯盟 · 查看更多 »

香港革新會

香港革新會(Reform Club of Hong Kong)是香港早期的政治團體,由貝納祺於1949年創立。革新會的會員曾經是市政局及早期區議會選舉的主要成員。革新會經常被當時的殖民地政府標籤為「反對派」。 革新會的成員主要集中在港島東區,由於成立時期比較早,所以普遍被歸入保守派,而其立場亦得到北京當局接受。1982年首次區議會選舉時,到處到可以看到革新會會員那紅底白字的醒目圍板廣告,而各會員亦順利取得各個議會不少議席。及後隨着以香港華人的政黨興起,革新會漸漸退出香港的政壇,當中有不少華人成員(如阮其江)亦離開革新會而加入港進聯。 值得一提的,如貝納祺、羅友聖等,俱為西裔人士,而非華人,另外羅友聖一直都擔任香港東區區議員,直到2007年在區選中敗於新晉的趙家賢。.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革新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親台團體

親臺團體、民國派、(Pro-Taiwan camp、Pro-Taipei camp、Pro-Republic of China camp、Pro-Kuomintang camp或Pro-Taiwan groups),用以泛稱成立於香港、在政治立場上親近中華民國或中國國民黨的社會團體或政治團體。親臺派通常對於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持反對立場,並以推動海峽兩岸自由民主及傳播臺灣經驗為信念。 在香港親台團體中,以支持泛藍陣營者佔大多數,立場貼近泛民主派,並反對臺灣獨立、民主進步黨和泛綠陣營。 早年香港的香港民國派團體,政治理念都均趨近中國國民黨的右派,緊跟隨當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下,立志光復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然而後來受到兩岸形勢的遽變及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影響,親臺團體的理念也有所變化,近年來的民國派團體更以支持香港實行公民普選、維權運動、推動兩岸民主發展為宗旨。除了關注臺港事務、兩岸四地民主發展及民族事業外,亦積極透過香港的地區服務,以爭取更多香港人認同。.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親台團體 · 查看更多 »

香港親共團體

香港親共團體(Pro-Communist groups)泛指一些政治立場上絕對服從中國共產黨及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香港團體,過往親共團體是指與親近中華民國或中國國民黨的香港親台團體處於對立陣營,在中國官方媒體常稱為愛國愛港的團體及穩定香港社會的力量,但隨著香港主權移交後親台勢力逐漸消退,現在主要與香港的泛民主派對立。不少親共團體也是中共在香港的支部組織,例如左派工會和國貨公司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的親共和親台勢力透過工會運動逐漸形成壁壘分明的對立陣營,親共團體當中以成立於1947年的香港工會聯合會(工聯會)最具代表性,而親台團體代表則有成立於1948年的港九工團聯合總會(工團)。Hong, N., and Warner, M.,. Springer, 1998, p.128.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親共團體 · 查看更多 »

香港民主同盟

香港民主同盟(簡稱港同盟;United Democrats of Hong Kong)於1990年4月23日成立,是由當時的太平山學會和當時部分民協成員等一起創辦的民主派政黨,為今日的民主黨前身。港同盟是香港第一個全港性政黨。.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民主同盟 · 查看更多 »

香港民主運動

香港民主運動是香港政治和香港選舉制度上的一連串運動,自1980年代起主要由香港民主派人士推動,目標是為要求盡快落實真普選,如0708雙普選、2012雙普選等,即由香港市民一人一票和沒有不合理的限制下,選出香港行政長官和所有香港立法會議員(要求廢除功能組別),以及廢除區議會委任議員的制度。.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民主運動 · 查看更多 »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Hong Kong Association for Democracy and People's Livelihood),簡稱民協(ADPL),是香港一個泛民主派政黨。 民協成立於1986年10月26日,是香港民主派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民協的使命是「促進民主、改善民生」,致力為基層市民爭取權益。民協現有過百名會員,最初活躍地區頗為廣泛,甚至包括港島區,其後香港回歸政權更變、各新黨派創立,漸漸流失支持。現主要集中九龍西一帶,特別是深水埗區,故有「深水埗黨」之稱。.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泛民主派列表

本條目列出了香港的泛民主派組織和人士。.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泛民主派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本土

香港本土(Hong Kong First)是一個香港泛民主派及本土組織,成立於2013年1月31日。由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及范國威創立,主張捍衛香港基本法訂明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珍惜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支持香港民主自治,但不支持港獨、民族自決以及以武力方式應對中港矛盾,因此與大部分本土派組織有明顯區別,香港本土現成為香港立法會泛民主派第四大黨。.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本土 · 查看更多 »

香港本土化運動

#重定向 香港本土運動.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本土化運動 · 查看更多 »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簡稱教協;英文:Hong Ko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Union),是一個由香港大學、中學、小學、幼稚園各級學校教師組成的工會,現有會員95981人,是香港最大的單一行業工會及參與會員最多的民主派組織。其定位除了是工會外,還是教育團體、社會團體和民間團體。現任會長是馮偉華,而監事會主席潘天賜兼任香港職工會聯盟會長。 其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會員代表大會休會期間,由理事會執行日常事務,監事會從旁監察。理事會與監事會都是由全體會員一人一票不記名投票選出。.

新!!: 泛民主派和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 查看更多 »

許仕仁

許仕仁(Rafael Hui Si-yan,)是天主教徒,前全國政協常委,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前政務司司長,祖籍廣東東莞。香港傳媒以暱稱「肥龍」稱之,在政府內部曾公認其為「橋王」。 他2000年6月離開政府,到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積金局)擔任首位行政總監,主司設計、策劃強制性公積金。他亦因此獲稱為香港的「強積金之父」。 許仕仁在2005年重返官場、任政務司司長後,與商界藕斷絲連,最終捲入刑事指控,在2014年於香港高等法院被裁定公職人員行為失當、串謀向公職人員提供利益等5項罪名成立,判禁7年半。 政府於2018年3月2日刊憲,宣佈撤除授予許仕仁的大紫荊勳章和金紫荊星章,並同時褫奪太平紳士身份。.

新!!: 泛民主派和許仕仁 · 查看更多 »

高山劇場

山劇場是香港的一個劇場,以粵劇表演為主,位於九龍城區老龍坑高山道公園內,地址高山道77號,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高山劇場於1983年3月落成啟用,原為半露天式劇場,設有3000個座位。因其設計經常受到惡劣天氣及噪音影響,遂於1994年夏季起展開了多項改善工程,主要將原有的劇場改建為全天候室內劇場,並改善舞台設備和加添排練室、會議室等設施。改善後的場館於1996年10月23日重新開放,劇院座位1031個(堂座916個,樓座115個)。其除了是難得一見的粵劇表演場地外,每逢元宵節和中秋節,均會連同高山道公園舉行大型綵燈會。 高山劇場於2008至2009年度進行擴建工程,將高山道公園的四個網球場改建為高山劇場附屬大樓;大樓樓高五層,內設置一個設有600個座位的中型劇場、活動室、排演室及排唱室等。而三樓設天台綠化帶,設有步行徑、休憩長椅及蔭棚。新翼於2014年10月31日隆重開幕。 到2017年9月9日,位於三樓的粵劇教育及資訊中心開幕,逢星期一、三至日及公眾假期的不同時段對外開放。.

新!!: 泛民主派和高山劇場 · 查看更多 »

高山大會

高山大會是香港民主的集會活動,1986年在老龍坑高山劇場舉辦第1次高山大會,由多個團體合辦的高山大會,提出「打造新香港,民主再啟航」,首次把支持香港民主的朋友集結起來。高山大會是提供一個機會,讓支持民主的朋友可以互相交流,同時亦大家能透過與民間團體或組織的聯繫和合作,共商香港民主發展的議程和關注點。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數以千計的市民出席開始在高山劇場舉辦的「高山大會」討論《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和未來政制問題,並要求殖民地政府在1988年立法局選舉中舉行直選(八八直選),更收集到22萬的簽名向政府施壓,但建議最後遭到港督衛奕信否決。高山大會亦要求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在《基本法》內容加入民主政制。 1986年,由百多個社運、壓力團體領袖發表「一九零人政制方案」,支持普選行政長官及1997年至少有半數立法局議席由直選產生。11個民間團體亦以此為基礎在10月27日組成了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民促會),由司徒華及李柱銘兩位基本法草委領導,民主派開始略見趨型或成型。 1993年在高山劇場舉辦第2次高山大會。 2003年在高山劇場舉辦第3次高山大會。 2010年在高山劇場舉辦第4次高山大會,社民連因司徒華反對五區公投所以缺席高山大會。 Category:紅磡 Category:老龍坑 Category:泛民主派.

新!!: 泛民主派和高山大會 · 查看更多 »

議會陣線

議會陣線是香港泛民主派的非政黨性質議員聯盟,在2017年11月16日成立,成員均是泛民主派的獨立立法會議員,是香港立法會泛民主派的第四大政治派系,議席與專業議政相同。 最初以毛孟靜號召其他民主派議員加入,成員有4人。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後,范國威及區諾軒加入議會陣線。.

新!!: 泛民主派和議會陣線 · 查看更多 »

议会

议会是立法机关的一種型態,由人民中選出一定數量的代表者組成以執行立法權;這些代表者稱為議員,可以透過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產生、也可能是委任的。議會常用來指稱民主國家的立法機關,由於其運作內容很大部分來自人民的意向,因此亦被稱為「民意機關」;而國家層級的議會,又稱為國家議會,簡稱「國會」。 現代民主国家的议会一般都以歷史最悠久的英国國會作为典範,英國是第一個君主立憲議會制國家,奉行兩院制。虽然议会普遍被視為民主國家體系的一環,但部分非民主国家也有形式上的议会。当今世界,议会承受着来自公众的前所未有的监察和压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 國會內一般分為執政黨及反對黨,在正常情況下,前者是輔助支持中央政府施政,所以中央政府推出的政策等,通常作出對中央政府有利的發言辯論及投贊成票,期望順利通過所有議/法案,而後者則反之亦然,甚至作出任何形式對抗;所以不論前或後者在議會內的議員人數非常重要。 國會的首長稱為「議長」,之下有「副議長」,再之下還有各事務「委員會主席」,他/她們都是由議員互選或內部進升;只有「秘書長」是政府委任的官員,所以秘書長沒有發言、投票或裁決權,只有審批文件的權利。 國會大廈的建築規模,通常代表著議會的權威和尊嚴,象徵主權在民和議會至上。.

新!!: 泛民主派和议会 · 查看更多 »

貝納祺

貝納祺,OBE,QC,JP(Brook Antony Bernacchi,),律師出身,於1949年創立香港最早的議政團體革新會,於市政局擔任議員多年,任內致力爭取直選政制。.

新!!: 泛民主派和貝納祺 · 查看更多 »

超級區議會

#重定向 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

新!!: 泛民主派和超級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跑馬地馬場

跑馬地馬場(俗稱快活谷馬場;Happy Valley Racecourse)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區跑馬地,於1846年啟用,由英國人在此疏通清理一片沼澤開闢作馬場之用,自此營運至今,由香港賽馬會負責營運。 跑馬地馬場是現時主要的夜馬賽事場地,但每年亦有1-2個賽馬日會在此舉行日馬賽事。.

新!!: 泛民主派和跑馬地馬場 · 查看更多 »

黨國體制

國體制(简称黨國),政治學名詞,是一黨制政府的政治理想,由執政黨掌握絕對權力,代表國家行使主權,並而全面控制國家機器的政體。黨國與憲政主義國體之根本不同,在於前者的主權直接屬於黨組織而非後者的國民,即使國家憲法亦清楚表明服務黨組織。國民若希望參政,得先成為黨員甚至幹部。除非黨章特別規定,否則法律在理論上無權規範黨員;一旦黨組織介入,司法及執法機關不得審訊、偵緝甚至調查相關人士。因此黨國體制下並無所謂三權分立,因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的權力只是隸屬黨組織的不同部門而已。 黨國體制現時主要在由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國家實行,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以及前共產主義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此外,在非共產主義國家的厄立特里亞國、德涅斯特河沿岸、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以及南蘇丹共和國等,也有類似的體制出現。歷史上奉行法西斯主義的納粹德國及其傀儡國,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統治下的中華民國,以及二戰時期的日本也多數為黨國一體的行政體制。.

新!!: 泛民主派和黨國體制 · 查看更多 »

黃偉賢

黃偉賢(Zachary Wong Wai-yin,1957年12月22日-),香港民主黨黨員,香港能仁書院文學學士。現任元朗區議會議員,曾任立法局議員和策略發展委員會管治及政治發展委員會委員。.

新!!: 泛民主派和黃偉賢 · 查看更多 »

黃毓民

黃毓民(Raymond Wong Yuk-man,),字誼道,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陸豐,其支持者稱他為教主,又有癲狗、芒果佬等綽號,香港政治人物、資深傳媒人及時事評論員,前立法會議員,前珠海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專科教授兼系主任;亦曾在亞洲電視和商業電台擔任時事評論節目主持,現為普羅政治學苑主席及網上電台MyRadio的創辦人兼節目主持。 黄曾為激進民主派要員,先後於2006年、2010年和2011年創立社會民主連線、普羅政治學苑及人民力量。2008年,時為社民連主席的黃毓民當選為九龍西選區的立法會議員,後於2010年與公民黨聯合發動「五區總辭」並在補選當中成功重返立法會。2011年1月,黃毓民與社民連決裂,並與陳偉業等另組人民力量;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黃連任立法會議員。 2013年,黃退出人民力量,與泛民主派決裂,轉而支持本土派政團。黃在2014年雨傘革命中支持示威者一方,又曾在2016年立法會新界東補選中為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助選。黃在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作為熱普城聯盟一員參選,最終敗選,結束八年立法會議員生涯。 黃強烈反對中国共产党及特區政府對香港的統治,因此主張「全民制憲,重新立約,實現真正『港人治港』」。黃在議員任期內對官僚權貴多有批評,並曾多次於議會與建制派議員、政府官員針鋒相對。他又引入多種議會抗爭模式,例如藉辭職補選發動「變相公投」,以「拉布」阻止「五司十四局」議案通過。 2018年,黃毓民將停刊多年的《癲狗日報》復刊,正式重回傳媒人崗位。.

新!!: 泛民主派和黃毓民 · 查看更多 »

范國威

范國威(Gary Fan Kwok-wai;)綽號咖喱飯,香港政治人物,新民主同盟、香港本土成員,已婚,育一女,香港立法會議員(新界東)及現任西貢區區議員(運亨)。范國威是泛民主派成員,強調務實本土路線,從實際政策倡議,去捍衛本土權益,以滿足對香港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追求。曾在立法會上動議有關支持港人優先的議案,但不支持港獨及反對以暴力方式應對中港矛盾,他在2018年1月勝出民主派初選,其後在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於新界東選區勝出重返立法會。.

新!!: 泛民主派和范國威 · 查看更多 »

胡耀邦

胡耀邦(),字国光,祖籍中国江西高安市華林山鎮胡氏古村,生於湖南浏阳西岭镇中和乡苍坊村,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代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胡耀邦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三团党总支书记,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第三纵队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共青团书记、第一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此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81年6月至1982年9月担任中共中央主席,1982年9月至1987年1月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是改革开放早期平反冤假错案和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具体执行者,1987年被指责反对“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而被迫辞职。1989年胡耀邦的去世直接引起大量的民众怀念与抗议运动,运动的加剧最终导致六四事件。.

新!!: 泛民主派和胡耀邦 · 查看更多 »

郭榮鏗

郭榮鏗 (Dennis Kwok Wing-hang,),香港政治人物、執業大律師,現任公民黨執委(黨務發展),香港立法會法律界功能界別議員,立法會內務委員會副主席,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副主席。.

新!!: 泛民主派和郭榮鏗 · 查看更多 »

藍領

藍領(Blue-collar worker)是一個西方傳來的生活型態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從事勞動工作的雇員,典型的代表可能是工廠作業員,藍領經常被用來與白領比較,藍領族的生活型態很明顯的不是在辦公桌前從事文書工作。 “蓝领”一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西方普遍对其的普遍定义是,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的工作者,特别指称工作时间要求穿工作服的阶层,他们一般拿“周薪”或“时薪”。蓝领的典型职业有工厂的技术人员、医院的护理人员、维修人员和客服人员等。 对蓝领群体的具体界定随着时间推衍不断变化,一般来说:18-60岁,参加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也屬專業人員的一種。本质特征是具有统一的生产技能和职业规范,具有一定的组织化水準。.

新!!: 泛民主派和藍領 · 查看更多 »

董建華

董建華(7月7日),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1997年7月1日至2005年3月12日),於第二屆任期期間辭職,第10屆至第13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董建華1992年經香港總督彭定康任命為行政局非官守成員,1996年12月11日在推選委員會中擊敗楊鐵樑、吳光正和李福善等中勝出,獲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委任為香港首任行政長官。2002年2月28日,董建華在無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第二任行政長官,任期原於2007年6月30日屆滿,惟董建華於2005年3月10日以健康為理由向中央人民政府請辭,於3月12日獲接納。同日,他獲全國政協推薦並當選第10届全國政協副主席,連任三屆至今。 在其行政長官任內,香港爆發多場大規模示威,他的政策亦備受爭議及非議,間接導致多位高級官員問責下台。他離任特首後成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晉身國家級副職領導人。2012年梁振英上任後成立團結香港基金會,重新活躍於政壇。.

新!!: 泛民主派和董建華 · 查看更多 »

葛柏

葛柏(,),英國殖民地高級警官和貪污犯,曾任皇家香港警隊外籍總警司,他在1973年6月成功潛逃英國,企圖逃避警方對他涉嫌貪污受賄而展開的內部調查,引起輿論譁然,事件促成廉政公署在1974年2月成立。 葛柏在1952年加入香港警隊任職見習督察,1955升任助理警司、1966年升任高級警司、以及在1969年晉升為總警司。他多年來在警隊表現突出,曾於六七暴動期間立功,屢獲英廷嘉獎。不過,葛柏事實上多年來暗地裡運用自己的職權貪斂大筆財富,涉及的貪污款項逾430萬港元。葛柏東窗事發和潛逃英國後,由於英國沒有香港《防止賄賂條例》下「收入與官職不相稱」的罪名,以致香港政府一時間未能把葛柏引渡。 葛柏事件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反響,民間更發起「反貪污、捉葛柏」運動,除了促請港府儘早緝拿葛柏歸案,又要求正視香港的貪污問題。為了平息民怨,銳意肅清香港貪污問題的時任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在1973年6月緊急責成最高法院高級副按察司百里渠爵士,就葛柏潛逃一事和香港的貪污問題提交報告;同年10月,麥理浩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成立一個向港督本人負責、並獨立於警隊的反貪機構,終促成廉政公署在翌年2月正式成立。 廉政公署成立後,首要任務是要緝捕葛柏歸案。經過深入調查後,廉署發現葛柏曾涉嫌收受華籍警司鄭漢權25,000港元賄款,以安排對方出任灣仔區警司。掌握充分證據後,葛柏終在1974年4月在英國家中被當地警方拘捕,並於1975年1月在廉署人員押解下引渡返港,旋於同年2月被法院裁定一項串謀貪污和一項受賄罪罪名成立,判監四年,以及充公25,000港元賄款。服刑兩年多後,葛柏在1977年10月獲准提早出獄,並且舉家移居西班牙,以逃避港府循民事途徑向他追討400多萬港元的貪污款項。葛柏一家後來更隱姓埋名、銷聲匿跡,至今下落不明,追討貪污款項一事成為懸案。 葛柏案引申的最大影響,是促成港府認真看待存在已久的貪污問題,且直接促成廉政公署的成立。他後來成功被引渡返港,以及被法院定罪下獄,更突顯廉政公署並非「只打蒼蠅、不打老虎」,而是一個能夠真正「蒼蠅老虎一併打」的肅貪機構,其雷厲風行的鮮明形象深入民心。葛柏案與廉政公署的成立,皆為香港貪污歷史的重要分水嶺,自此以後,港府內部長久以來的貪污問題得以逐步肅清,為香港踏入1980年代成為亞洲地區最廉潔的城市之一,奠下重要基石。.

新!!: 泛民主派和葛柏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逝世

#重定向 蔣中正之死.

新!!: 泛民主派和蔣中正逝世 · 查看更多 »

鄭家富

鄭家富(Andrew Cheng Kar-foo,),香港出生,籍貫廣東潮州,執業律師,前香港立法會議員,前香港數碼電台節目主持。曾任1999年 - 2011年大埔中選區民選區議員。在香港數碼廣播停播風波後轉投網路電台D100,並曾主持節目十級自由Phone及風波裡的茶杯。.

新!!: 泛民主派和鄭家富 · 查看更多 »

鄭汝樺

鄭汝樺(Eva Cheng.,),前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兼任香港房屋委員會主席。.

新!!: 泛民主派和鄭汝樺 · 查看更多 »

臨時立法會

臨時立法會(Provisional Legislative Council),又稱臨立會。是香港在第一屆立法會成立之前、香港主權移交之後的立法機關。它是中英雙方由於對彭定康政改方案的意見分歧,而中國方面單方面成立的組織。任期由1997年1月25日至1998年6月30日。根據港英政府的法例,此會是非法組織,所以他們在深圳開會,香港主權移交後乃移至香港开会并被香港高等法院判定为合法组织。.

新!!: 泛民主派和臨時立法會 · 查看更多 »

自由

自由(和製漢語:,Freedom, Liberty)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自由包括各国宪法规定的言论信息自由和新闻自由,當然還有諸多的自由意志例如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但因學術上對於自由之概念多有不同,且自由與胡作非為僅一線之隔,因此在法律概念上則以憲法來保障人的自由權,並同時賦予其國民守護享有各該憲法保障之各種自由權利之義務。 自由在民主政治中又体现为一种精神,自由,就是对什么是正确不那么确定,但是會守護那有選擇之自由的精神。.

新!!: 泛民主派和自由 · 查看更多 »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新!!: 泛民主派和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自由黨 (香港)

自由黨(Liberal Party),香港建制派政黨,創立於1993年,前身為啟聯資源中心。前黨主席、立法會議員田北俊一直是自由黨的代表性政治人物。.

新!!: 泛民主派和自由黨 (香港) · 查看更多 »

自決

自決可以指:.

新!!: 泛民主派和自決 · 查看更多 »

自決派

自決派(Self-determination groups),又称民主自決派(Democratic self-determination groups),是指在香港主張通過民主自決,實現香港真普選及真正自治,但不主張香港獨立及民族自決,同時達到反地產霸權、反對資本家及財團剝削和彰顯社會公義,並強調於社區參與中爭取自主權的政治及學術派系。 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後,雖然本土自決字面不合理,但因他們的政綱路線較原來的激進民主派更加激進,部分傳媒把「自決派」與「本土派」當選議員一併統稱為「本土自決派」。自決派及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在2016年組成民主派會議,又稱「G27」。 2017年,立法會議員劉小麗及香港眾志成員羅冠聰被褫奪議員資格,自決派至今在立法會擁有1個議席。.

新!!: 泛民主派和自決派 · 查看更多 »

金禧事件

金禧事件」是香港於1970年代末發生的一次學生運動,以九龍城天主教德蘭中學前身寶血會金禧中學的財政混亂為導火線,引發教會上層與進步教師衝突而引致轟動全港的學潮。顯示了當時資助學校的行政管理問題。.

新!!: 泛民主派和金禧事件 · 查看更多 »

雨傘革命

傘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又稱雨傘運動(Umbrella Movement)或佔領行動(Occupation Movement),是指於2014年9月26日至12月15日在香港發生的一系列爭取真普選的公民抗命運動。示威者自發佔據多個主要幹道進行靜坐及遊行,佔領區包括金鐘、添馬艦、中環、灣仔、銅鑼灣、旺角及尖沙咀,其主要訴求為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撤回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框架和候選人提名方案,爭取行政長官選舉的公民提名權,以及廢除立法會功能組別。運動的主要象徵是黃色的雨傘,源於示威者面對警方以胡椒噴霧驅散時使用雨傘抵擋,媒體因而稱此運動為「雨傘革命」或「雨傘運動」。 這次抗爭運動是香港歷史上最大型的公民抗命運動。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12月進行的「香港民意與政治發展」第4輪民調中訪問超過1,000名15歲以上市民,其中超過20%受訪者表示曾參與佔領。該中心按上述數據進行人口加權計算,推算整場運動的參與人數可能達到120萬人,佔全香港人口的1/6,是香港史上第二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僅次於1989年聲援八九民運的150萬人全球華人大遊行。運動在首3日為最高峰,9月29日至10月1日期間每晚均有超過20萬人參與佔領,是繼同年七一大遊行51萬人上街後,最大型的示威行動。但示威者的訴求全部被拒絕,運動以失敗告終。 此次運動衍生自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和學民思潮發起的罷課集會。9月26日晚上的重奪「公民廣場」行動揭開運動的序幕,8萬人集會聲援學生及抗議警方出動防暴警察對付示威者,並逼使「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和平佔中)提前於9月28日凌晨正式啟動。同日黃昏,防暴警察施放催淚彈驅散示威者,更一度舉起開槍警告旗,結果激發強烈民憤,使佔領行動由添馬艦、金鐘、中環、灣仔蔓延至旺角及銅鑼灣,更於10月1日擴散至尖沙咀。旺角、銅鑼灣、尖沙咀的佔領人士並不承認「和平佔中」、學聯、學民思潮為大會組織方,同時行動亦偏離原有模式,由「一波又一波」抗爭變成長期佔據。這一連串佔領運動亦遭到不少市民的反對,他們指佔領人士嚴重阻塞交通,影響生活和經濟。 各個佔領區的持續時間各不相同,最短的是尖沙咀佔領區,只維持3日。其他佔領區持續的時間較長,大多由警方、執達主任等清場。旺角佔領區被佔據近2個月,在11月25日至27日遭警方武力清場,期間示威者順著被驅散之方向開拓新戰線,導致當時亦為佔領區面積最大之時,之後示威者改為「流動佔領」。金鐘、添馬艦、中環、灣仔的佔領區範圍最廣闊的時候是在9月28日至10月1日,達到人數最高峰時期,佔領區之後縮小,令灣仔在運動早段亦告失守;但除龍和道及金鐘道外,大範圍清場一直拖延至12月才進行。中環在12月11日上午被執達主任清場,金鐘夏愨道、添美道在同日下午由警方清場,使佔領區大幅縮小至僅餘立法會示威區外的行人通道。佔領行動持續79日、即超過2個半月後,最終在12月15日以銅鑼灣佔領區及添馬艦立法會示威區被全面清場作結。清場後佔領人士改用「流動佔領」、「抗租拆稅」等不合作運動延續抗爭,而部份示威者仍分別佔領添美道「公民廣場」至立法會一段行人路半年,以及佔領英國駐港總領事館外行人路超過3個月。 除雨傘外,黃絲帶亦為此次抗爭運動的主要象徵物。這是源於9月1日民間人權陣線(民陣)因應人大常委就香港2016、2017政改的決議而發起的「還政於民,落實普選」黃絲帶行動。有市民發起將黃絲帶繫上香港各處的行道鐵欄上,亦有不少網民在Facebook等網站以黑底黃絲帶的圖片為頭像來響應運動。 同年11月29日,美國《紐約時報》與台灣中研院學者徐斯儉皆認為,佔中運動影響了台灣的九合一選舉,選舉結果顯示執政黨(中國國民黨)潰敗,臺灣的選民表達他們對中國大陸的不安之感已經升高。.

新!!: 泛民主派和雨傘革命 · 查看更多 »

陳偉業

陳偉業(Albert Chan Wai-yip,)綽號「大舊」(在粵語是體型魁梧之意),生於香港,籍貫廣東順德,曾經留學加拿大。前香港立法會議員(新界西地方選區),所屬政黨為人民力量。 曾任荃灣區議會(麗興選區)議員、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香港民主黨、香港民主同盟及社會民主連線前成員。2012年,他代表人民力量參加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出戰新界西地區直選,成功當選。.

新!!: 泛民主派和陳偉業 · 查看更多 »

陳淑莊

陳淑莊(Tanya Chan,),香港執業大律師,香港立法會議員,前中西區區議會(山頂選區)民選議員。 陳淑莊是公民黨創黨黨員、外務副主席及前藝人。現時為執業大律師及D100節目主持。政治立場偏向自由主義,要求爭取普選、立法保障市民獲取資訊自由、推動政黨政治、贊成各行各業全面設立最低工資、最高工時以及推動累進稅制以確保社會資源公平分配,以法治、人權為核心價值。.

新!!: 泛民主派和陳淑莊 · 查看更多 »

陶君行

陶君行(To Kwan Hang Andrew,, 前社民連主席;前香港黃大仙區區議員,曾任香港民主同盟(民主黨的前身)中央委員及「前綫」秘書長,1989年始擔任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常委,2005年籌組領匯監察,並獲選為主席,有美國會計師資格。曾為網絡電台香港人民廣播電台節目風波裡的龍門陣及波政不分、網絡電台MyRadio譚志強頻道及足球頻道節目主持。 現為花生台大君伐、黨國笑談及怒抄花生節目主持。其妻子為民間人權陣線前任召集人、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幹事孔令瑜。.

新!!: 泛民主派和陶君行 · 查看更多 »

李卓人

李卓人(Lee Cheuk-yan,),上海出生,香港立法會議員(1995年-2016年)、香港第二大工會職工盟秘書長、工黨主席,曾任支聯會主席。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

新!!: 泛民主派和李卓人 · 查看更多 »

李剛 (政治家)

#重定向 李刚 (政治人物).

新!!: 泛民主派和李剛 (政治家) · 查看更多 »

李華明

李華明(Fred Li Wah-ming,),香港出生,祖籍上海,註冊社會工作者;前香港立法會議員,民主黨成員。.

新!!: 泛民主派和李華明 · 查看更多 »

李柱銘

李柱銘,QC(Martin Lee Chu-ming,),生於英屬香港,籍貫中國廣東省惠州市。李柱銘是香港首位獲認許的大律師,及首位獲委任的御用大律師,香港民主黨創黨成員,也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及港同盟及民主黨主席。 由於他過去長期積極關注及領導香港民主運動,所以有「香港民主之父」之稱。他推崇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在激進民主派冒起前,他是被針對的目標之一。 李柱銘自1985年已擔任香港立法局議員(1997年前稱立法局)職務,直至2008年李柱銘宣佈不再參選立法會,結束其23年議會生涯。.

新!!: 泛民主派和李柱銘 · 查看更多 »

李永達

李永達(Lee Wing-tat,),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惠陽,現任土地監察主席,民主黨中常委,前香港立法會議員。.

新!!: 泛民主派和李永達 · 查看更多 »

梁家傑

梁家傑(Alan Leong Kah-kit,),香港資深大律師,公民黨主席,前任黨魁及副主席(內務)、香港立法會議員、泛民會議及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代表東九龍。 2014年度香港立法會工務委員會主席(負責批核政府建築工程收支)。在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與官員對質著稱,任內參與調查廉政專員湯顯明隱瞞應酬帳目案、旅遊事務署盛事基金亂花公款案等。 梁家傑任公民黨副主席時,曾參加2007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稱「要顯示小圈子選舉的不公義」。在該次選舉與爭取連任的曾蔭權一對一競選,兩人在電視直播辯論上針鋒相對,成為一時佳話。是次選舉亦令梁家傑名望大增,後來在2014-2015年,雨傘革命期間成為泛民會議召集人。.

新!!: 泛民主派和梁家傑 · 查看更多 »

梁國雄

梁國雄(Leung Kwok-hung;),綽號“長毛”(Longhair),祖籍廣東增城,香港社會主義政治人物、社會運動人士,四五行动总代表,香港前立法會議員,属于泛民主派中的激进民主派,还被认为是香港托派的代表人物。他在2004年首次當選香港立法會議員,迄今已五度當選。但於第五次當選時因宣誓風波被法庭裁定取消議員資格,但其與姚松炎和其他被取消資格的民主派立法會議員不同,並非因主張自決及香港獨立而被取消資格,現正上訴中。 梁國雄曾是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成員,信奉不断革命论、世界革命等托洛茨基主义理論。他常穿著印有阿根廷共产主义革命家-zh-cn:切·格瓦拉;zh-hk:捷古華拉-头像的襯衫,配合一頭披肩長发,成了他的招牌形象,故得到「長毛」這個綽號,英國傳媒稱之“Longhair”。他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的诗句「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为座右铭。 2017年2月8日,梁國雄宣布參與2017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但不久就宣布退选。任職議員期間極力爭取並關注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回購公共事業(港鐵,領展,東西隧道等),標準工時,香港最低工資等民生議題。.

新!!: 泛民主派和梁國雄 · 查看更多 »

梁美芬

梁美芬博士(Dr.,),祖籍廣東肇慶,職業為香港執業大律師,香港城市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曾任該校法律學院副院長,持有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學士學位,香港大學法律專業證書,英國曼徹斯特(理工)/都會大學英國法律專業共同試課程文憑,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博士學位,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她現為香港立法會議員,九龍城區議員,西九新動力召集人,專業會議成員。2000年,她獲頒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12年,她參加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出戰九龍西地區直選,成功連任。.

新!!: 泛民主派和梁美芬 · 查看更多 »

梁振英

梁振英(Leung Chun-ying,),生於香港,祖籍山东省威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第4任行政長官、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也是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召集人,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及戴德梁行亞太區前主席。梁振英於香港回歸前,曾經擔任由中方委任的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起草事務。 2011年11月,梁振英宣佈參選201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 ,新浪香港轉載星島日報,2011年11月27日,2012年3月25日在選舉委員會以689票多數票當選為香港第4屆行政長官,於2012年7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 梁振英任內推出多項措施應對經濟和民生問題,包括針對水貨客和奶粉荒而實施俗稱「限奶令」的攜帶嬰幼兒食用的配方粉離境新規定、實施「零雙非」政策使所有公立醫院均不會接收非本地孕婦在香港分娩、為免個人遊旅客過多,影響市民日常生活而停止向深圳居民簽發赴香港「一簽多行」簽註,改為「一周一行」、推出「港人港地」政策以優先照顧本地永久性居民置業安居的需要、多處覓地廣建房屋等等;但在勞工和社會福利議題上,並無落實爭取多時的標準工時和全民退休保障。而在政治方面,香港行政長官選舉產生方法未能通過,特首選舉仍未達至普選,使香港民主化發展停步不前。另外,其奉行強硬政治鬥爭的路線為人詬病,與泛民主派關係緊張、警民關係惡化、港獨思潮冒起。任內又發生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香港免費電視牌照爭議、佔領中環運動和旺角暴亂等社會事件,並打擊港獨運動。而涉嫌收取澳洲公司UGL約5,000萬港元亦影響梁振英誠信。 2016年12月9日,梁振英宣佈因家庭原因,放棄爭取連任,行政長官任期至2017年6月30日完結,他成為回歸以來首個不尋求連任的特首。2017年3月1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特首梁振英以2066票贊成、13票反對、16票棄權,獲增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同時兼任國家領導人和行政長官,成為首例。.

新!!: 泛民主派和梁振英 · 查看更多 »

梁振英大宅僭建風波

梁振英大宅僭建風波是指2012年6月,當時身為候任香港行政長官的梁振英被《明報》首先揭發,其位於山頂貝璐道裕熙園4-5號之大宅出現多處違規僭建一事。 2012年6月21日,《明報》揭發梁振英在山頂貝璐道4號裕熙園的居所僭建了一個面積約110平方呎的三邊密封玻璃棚。而此與他在2011年5月向傳媒公開表示曾諮詢過兩名專業人士「確認山頂大宅沒有僭建物」的說法不一致。身為產業測量師的梁振英承認將原來的木花棚改建為金屬加玻璃結構,沒有向屋宇署入則申請,是無心之失,並即日清拆乾淨。,《明報》,2012年6月21日其後,《明報》翻查地政總署拍攝的高空圖片顯示,木花棚於2000年9月(即收樓後3個月)仍未出現《明報》2012年6月27日,與購入大宅前已有木花棚的說法不符。梁振英得知地政總署的「天眼」後,延至11月才再回應。梁振英認為他「記錯」,將4號及5號屋混淆,上手業主留下的花架可能是在4號屋,而5號屋並沒有上手業主留下的花架。但梁在同一份聲明指,在買入後曾在4及5號屋各搭建一個木花架。 2012年6月22日,屋宇署指出裕熙園4、5號屋僭建多達6處,包括雜物房、車位上蓋和一個200呎的地庫等,實用面積共約500呎。梁解釋僭建物在購入大宅前已存在,並不知道此等是僭建物,堅持自己只是疏忽,並無隱瞞及不涉誠信問題。2012年6月29日,梁宅發展商劉耀柱接受香港商業電台訪問,承認修建地下室和大閘,同時不肯正面回答有否僭建木花棚:「如果我答有,我騙你」,有線電視,2012年6月29日明報,2012年6月30日。 《蘋果日報》對比多年前的相片,發現梁多次改動有關僭建物,加上有線電視發現梁的買賣協議內有「放棄追究僭建」條款,有線電視,2012-06-25,使到梁振英的誠信受質疑,引來大眾的議論、傳媒連日來的吊雞車追訪、網民惡搞,以及被泛民要求下台。 2012年11月23日,梁振英發書面聲明交代僭建,承認2011年10月發現地下低層有「200呎」的空間(屋宇署證實為323呎),一個月後以磚牆密封僭建地下室。此前,候任特首辦否認存在此僭建。梁指圍封僭建時「並無任何人查詢他家中的僭建問題」,所以沒有主動公開。屋宇署曾4次發信催促梁振英,要求提供該道牆的構造及建造目的。 2012年12月10日,梁振英在立法會答問會上發表:「主席,這個有個事實上的問題,我記憶中我--說過我--僭建。」他的言論引起社會強烈的反彈,不少人要求他下台。.

新!!: 泛民主派和梁振英大宅僭建風波 · 查看更多 »

楊森 (香港)

楊森博士(Dr.,),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增城,前立法會議員(1991 - 2008),現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譽助理教授及民主黨中常委。 他是匯點的創會成員,2002年至2004年擔任民主黨主席。.

新!!: 泛民主派和楊森 (香港) · 查看更多 »

比例代表制

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PR),是議會選舉中分配議席的主要兩種方法之一,另一則是多數制。.

新!!: 泛民主派和比例代表制 · 查看更多 »

毛孟靜

毛孟靜(Claudia Mo Man-ching;),人稱「毛姨姨」、「阿毛」、「毛婆」,出生於香港,祖籍浙江寧波,香港資深自由傳媒工作者,泛民主派政治人物,現任香港九龍西選區立法會議員,前公民黨成員,現香港本土副主席、議會陣線副主席。2012年,她代表公民黨參加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出戰九龍西地區直選,成功當選。 她認同溫和本土主義,任內與范國威倡議政府取回單程證審批權,紓緩新移民大幅增加所帶來的負擔,避免香港被「大陸化」、一國兩制被破壞,強調務實本土路線,捍衛香港本土權益。後於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在同一選區競逐連任,以選區內得票數第四位(32323票)成功連任。她認同香港人應有自決權,但不支持港獨,以及武力方式應對中港矛盾,因此她與本土派組織已有明顯區別。 2016年11月14日,因公民黨在本土、拉布等問題上均與她有分歧,而正式退出公民黨,並以香港本土成員的身份擔任立法會議員。.

新!!: 泛民主派和毛孟靜 · 查看更多 »

民主

民主(dìmokratía),其本义是“人民的统治”,即“主权在民”,是一种现代的国家制度,国家权力由公民直接或间接行使。民主有时被称为“多数的统治”,与極權統治、独裁统治或寡头政治相对立。狭义的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有着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平常所说的民主作风、民主原则、言論自由等民主权利,都从民主之含义派生而来。广义的民主应该是人民当家做主,既在一个完整的民主的社会里人们从一出生就平等,人们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起社会的法律法规以及对政权控制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等。 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指出,民主包括四个关键要素:(1)通过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产生政府; (2)作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 (3)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权;(4)法律和程序同样适用于所有公民。.

新!!: 泛民主派和民主 · 查看更多 »

民主動力

民主動力,香港泛民主派組織之一,於2002年成立,由多位關心香港民主政制發展的學者、專業人士及政黨成員組成的民間組織,為香港各民主黨派提供一個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多次協調民主派參加立法會及區議會選舉。此外,亦為香港民主發展相關議題進行學術研究,並積極參與和籌劃多項社會行動及公眾教育,致力推動香港的政制民主化改革 。 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曾策劃和參與泛民區選聯盟。2013年3月21日,民主動力聯同其他香港泛民主派政黨及團體成立真普選聯盟。 2015年發起91名民選議員及增選委員聯署反對2016年及2017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2018年1月14日,為決定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的九龍西和新界東人選,舉行民主派初選實體投票。.

新!!: 泛民主派和民主動力 · 查看更多 »

民主回歸派

民主回歸派,是香港的一個政治派系,是泛民主派的主流,主張支持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同時應該落實全面的民主政制。.

新!!: 泛民主派和民主回歸派 · 查看更多 »

民主黨 (香港)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是香港民主派的第一大政黨,其意識形態派別為泛民主派。現時,其為立法會第二大政黨,現任黨主席為胡志偉。.

新!!: 泛民主派和民主黨 (香港) · 查看更多 »

民主歌聲獻中華

《民主歌聲獻中華》(Concert For Democracy In China)是香港市民為支持北京八九民運而舉辦的籌款活動,於1989年5月27日在跑馬地馬場舉行。.

新!!: 泛民主派和民主歌聲獻中華 · 查看更多 »

民主派 (香港)

民主派(Pro-democracy camp),亦稱為反對派,為香港的一個政治意識形態陣營,與建制派在政治立場方面不合,但在某些經濟議題上持有相同意見。.

新!!: 泛民主派和民主派 (香港) · 查看更多 »

民主派 (澳門)

民主派(Pro-democracy camp),又称開放陣營,泛指支持澳門推行民主及雙普選的政治人物、組織及部分政團,是澳門的一大政治勢力。中國大陸媒體稱呼民主派團體時則加上引號;对应地,民主派人士稱建制派人士為「保皇黨」。.

新!!: 泛民主派和民主派 (澳門) · 查看更多 »

民主派會議

民主派會議,前稱飯盒會、泛民會議,是香港立法會的香港民主派議員,討論政事及商討議案投票策略的平台,現任召集人為莫乃光。民主派會議不同於其他國家主要政黨的黨團會議,只是議員之間的一個溝通平台,對民主派議員的投票及決策並無約束力。.

新!!: 泛民主派和民主派會議 · 查看更多 »

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

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民促會)是香港民主派(民協、太平山學會及匯點)在1986年聯同教協和很多社會團體,在高山劇場舉行高山大會後所組成的組織,旨在爭取八八直選、爭取民主《基本法》、建立民主政制和實現百分之百的「港人治港」。民促會的領導人是司徒華和李柱銘。 1989年5月20日,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在維多利亞公園發起聲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大會在八號風球高懸的情況下進行,估計有五萬人參加。翌日宣佈成立「全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

新!!: 泛民主派和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 · 查看更多 »

民建聯

#重定向 民主建港協進聯盟.

新!!: 泛民主派和民建聯 · 查看更多 »

民陣

民陣可以指:.

新!!: 泛民主派和民陣 · 查看更多 »

泛綠

泛綠,也稱綠軍、綠營、泛綠軍、泛綠陣營,是與民主進步黨意識型態相近的各種政黨、團體、人士之總稱,由於時代力量、台灣團結聯盟的意識型態與民進黨相近,而民進黨黨旗的主要顏色為綠色,因此媒體權宜性地統稱之為泛綠。這種稱法出現在2000年總統選舉產生首次政黨輪替後,原本是媒體的權宜性用法,包括民進黨、台聯、建國黨、自由台灣黨與其支持者,以及台教會、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等親民進黨之民間團體,後來被各界廣為接受使用。泛綠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泛藍。部分2014年後成立的社運型第三勢力政黨因為與具有獨派色彩,或是與民進黨理念相近,而被部分人士劃分為泛綠政黨,例如在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中公開支持時任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時代力量。 「綠營」所指涉的是一種概略的意識型態,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被歸類在綠營的各個政黨、社團與個別人物,彼此間的政治理念也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綠營強調台灣本土意識、反共、反對中國民族主義,以及傾向支持台灣獨立,主張台灣正名、台灣優先、台灣民族主義、兩國論與一邊一國等,確保台灣自主於中國之外。經濟政策與藍營相較更接近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混合思想,文化政策與藍營相較更接近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的混合思想。相對於當今掌控中國政局的中國共產黨所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推崇的中國民族主義,泛綠陣營強調台灣自由、民主、法治等價值。綠營所包含的範圍較主張台獨運動的人士更廣泛,因此無法與台灣社會所稱的「獨派」畫上等號。統派人士指責泛綠陣營妨礙兩岸統一,並批評綠營的行為和作風。 綠營或藍營皆非正式的組織,各黨派也不曾實際籌組聯盟,在政治操作上分合不定,又因各自理念的差距而有「深綠」、「淺綠」之分,此一概念經廣泛引申包含「綠委」(泛綠陣營之立法委員,或直指民進黨籍之立法委員)、「綠營支持者」、「綠營群眾」、「綠皮藍骨」(指擁有綠營黨籍,但意識型態偏向泛藍者)等用法。 此外,台灣的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承襲國際間綠黨運動的環保主張,與泛綠陣營訴求相近,因此民進黨2016年在艱困選區(國民黨具優勢的單一選區)禮讓綠社盟的情形出現。 另外前總統李登輝卸任並離開國民黨後,政治思想偏向強調台灣主體意識,並在台灣團結聯盟等政治組織上有一定的影響力,也成為台灣本土化運動重要的推動者。.

新!!: 泛民主派和泛綠 · 查看更多 »

泛藍

泛藍,也稱藍軍、藍營、泛藍陣營,是對中國國民黨意識型態相近的各種團體之總稱,目前包含中國國民黨、新黨。 「泛藍」這個詞彙用於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之後的台灣政壇,最初是由新黨元老高新武所發明的名詞,後由同黨籍的謝啟大在媒體大力宣傳,指稱中國國民黨以及由其分裂產生的新黨與親民黨(2000年至2012年屬於泛藍);新黨、親民黨皆源自國民黨且意識形態皆與國民黨相近,所源出的中國國民黨黨旗主要顏色為藍色,因此媒體權宜性地統稱之為泛藍。後來被各界廣為接受使用,並擴大及於上述三黨的支持者和政治立場相近的民間團體,在此之前1990年代的近義詞為「泛國民黨」,泛藍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泛綠。 泛藍是一種概略的政治意識形態,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個別政黨、社團與個人之間的實際政治理念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泛藍陣營與泛綠政見相左,共同的主張為反對台灣獨立、宣揚三民主義、強調中華文化傳承。 大多數泛藍強調「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捍衛中華民國、以及提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本土派」也有獨台主張,「統派」則主張一中同表,認為兩岸應簽署和平協議,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泛藍或泛綠皆非正式的組織,各黨派也不曾實際籌組聯盟,在政治操作上分合不定,又因各自理念的差距(主要是對統獨問題堅持的程度)而有「深藍」或「正藍」以及「淺藍」或「淡藍」之分,此一概念廣泛引申,「泛藍支持者」、「藍營群眾」、「藍軍」,還有「藍委」泛藍陣營立法委員、或親泛藍的無黨籍及直指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甚至「藍皮綠骨」指曾經或現在擁有泛藍政黨黨籍,但意識型態偏向泛綠者,或與泛綠結盟的人士等之用法。.

新!!: 泛民主派和泛藍 · 查看更多 »

泛民區選聯盟

泛民區選聯盟是香港泛民主派(泛民)協調出來,使用統一口號和標誌出選香港區議會選舉的一個选举联盟。.

新!!: 泛民主派和泛民區選聯盟 · 查看更多 »

泛民會議

#重定向 民主派會議.

新!!: 泛民主派和泛民會議 · 查看更多 »

溫和民主派 (香港)

溫和民主派,亦稱主流民主派(),是香港傳媒及學者等就香港政治議題的辭彙,自2010年以來用以分辨同為廣義泛民主派的激進民主派。現時溫和民主派的協調及對外組織是泛民會議。溫和民主派反對以武制暴的手法去爭取民主。 2010年五區總辭一事之前,此概念較不明顯,並作為相對概念,但整體泛民均會合作。不過自激進民主派的社民連發動「五區公投」後,傳媒就開始使用「溫和民主派」形容並沒有參加此項目的終極普選聯盟及其成員。終極普選聯盟的十多位立法會議員當中,佔多數的民主黨被外界視為終極普選聯盟的領導者。而終極普選聯盟和參與五區公投的社民連、公民黨以外的黨派,一度被稱為中間民主派(),其後因反對人民力量的「狙擊」結合為溫和民主派。 泛民各主流黨派皆支持香港推行全面民主及實現真普選,要求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儘快推行全面普選、注重監察政府運作、視「人權」、「平等」、「公義」、「言論自由」等為社會的核心價值。他們在其他政治或經濟理念上則未必有一致的看法,但泛民與支持平反六四的民運人士相同。 近年溫和民主派在其他政治或經濟理念上未有一致的看法,包括梁振英領導的特區政府問題,再分出中間派。.

新!!: 泛民主派和溫和民主派 (香港) · 查看更多 »

激進民主派 (香港)

進民主派(),是自2010年政改爭議以來用以分辨同為廣義泛民主派的溫和民主派(或稱主流民主派)。親中媒體廣義稱之為「激進反對派」或「極端反對派」。現組成香港立法會泛民主派第四大黨議會陣線。 激進民主派要求香港立即實現真普選,要求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儘快推行全面普選、注重監察政府運作、視人權、平等、公義、言論自由等為社會的重要價值,與主流民主派人士相同,惟抗爭手段有異,惟現時皆認同以非暴力手段抗爭。激進民主派在其他政治或經濟理念上未有一致的看法,包括中港矛盾及難民黑工問題,在本土主義的立場也有分歧。.

新!!: 泛民主派和激進民主派 (香港) · 查看更多 »

本土派 (香港)

本土派(Localist groups)泛指政綱以香港人利益為出發點,強調香港主體意識和本土文化的政治派系。本土派定義香港人為擁護香港核心價值的族群,強調香港人身份認同,以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香港的統治。 本土派在2016年新界東補選後,成為泛民主派和建制派以外,香港政治光譜中的第三勢力。部分傳媒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後,把本土派(包括民族自決派)和自決派一併稱為「本土自決派」,一度成為反對派的重要力量。然而,在自決派加入民主派會議後,傳媒普遍將自決派併入民主派。本土派至今在立法會有1個議席(熱血公民)。.

新!!: 泛民主派和本土派 (香港) · 查看更多 »

新华社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国家通讯社(另有中国新闻社),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一个正部级直属事业单位,也受权行使一定的政府行政职能。新华社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汉语通讯社,也是世界主要通讯社之一,提供实时文字新闻、经济信息、新闻图片图表等。 新华社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个分社,在中国大陆的各省、自治区、直轄市和军队都设有分社,有的省、直轄市、自治区还设有支社。新华社是中文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之一,同时使用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发稿。.

新!!: 泛民主派和新华社 · 查看更多 »

新九組

新九組是最後一任香港總督彭定康在1992年時,為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所設立的九個新功能界別。.

新!!: 泛民主派和新九組 · 查看更多 »

新界東選區

新界東選區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選區之一,範圍為新界東半部地域,包括沙田區、大埔區、北區及西貢區。 新界東總面積470.97平方公里,總人口(2011年)1,667,887,人口密度3,541人每平方公里。.

新!!: 泛民主派和新界東選區 · 查看更多 »

新民主同盟

新民主同盟(Neo Democrats),簡稱新同盟,是一個香港民主派政黨,成立於2010年10月2日,是一個由前民主黨成員為主所組成之政黨。政黨強調務實本土路線,從實際政策倡議,去捍衛香港本土權益,同時重視地區工作。 成員於民主黨時,多為被視作「改革派」人士。他們反對民主黨不參與五區公投運動,以及反對民主黨支持2010年政改方案,並於年底退出民主黨。新民主同盟是泛民主派的區議會第三大黨,僅次於民主黨和民協。.

新!!: 泛民主派和新民主同盟 · 查看更多 »

文世昌

文世昌(Man Sai-cheong,),綽號文Sir,香港已故執業律師,1985年至1994年擔任東區區議會區議員,於1986年至1995年擔任市政局議員,於1991年至1995年擔任立法局議員(港島東),成為「三料議員」。.

新!!: 泛民主派和文世昌 · 查看更多 »

政治

政治是由各种团體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體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領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孙关宏等 《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新!!: 泛民主派和政治 · 查看更多 »

政治人物

政治人物(politician),是指以政治為職業,或積極投入政治活動或公共事務的人,無論其動機是私人利益、黨派利益或國家利益。在現代民主政體中,職業政治人物常通過組織或加入政黨、參與選舉,以爭取在政府中擔任職務;這些人在英文中稱為「politician」,指的是一種社會角色。廣義的「政治人物」還包括其他各種政體的政府首腦、政黨或軍事領袖,或其他政權中的主要人物。一般來說,曾從事主要公職的人都會被視為政治人物。.

新!!: 泛民主派和政治人物 · 查看更多 »

政治光譜

政治光譜(political spectrum),也称政治坐标,是用作量度個人政治立場傾向(即不同意识形态)的工具。政治光譜正如一般光譜一樣,由軸線構成。大多数政治光谱都包括两大派,左派(社会主义或無政府主義倾向)和右派(保守主义倾向),这是从18世纪法国议会的坐席方向沿袭而来的。光谱的其中一端代表着最極端的無政府主义,另一端最则代表最極端的法西斯主義(威權主義)。不同政治傾向的人會在政治光譜的不同位置之上,而各个国家、地区的政治光谱也略有差异。.

新!!: 泛民主派和政治光譜 · 查看更多 »

托洛茨基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Троцкизм;Trotskyism)是馬克思主義、列宁主义的一個流派,其名稱來自其最早的理論建立者、十月革命实际指挥者、苏联红军缔造者、第四国际精神领袖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托洛茨基自视为“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

新!!: 泛民主派和托洛茨基主义 · 查看更多 »

曾蔭權

曾蔭權爵士(Sir Donald Tsang Yam-kuen,1944年10月7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2及第3任行政長官。 曾蔭權於1967年加入香港政府,成為二級行政主任,其後曾於不同部門任職。1995年出任首位華人財政司,香港主權移交後過渡為財政司司長,2001年接替陳方安生出任政務司司長。2005年3月10日,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以「健康理由」辭職,曾蔭權在行政長官補選中自動當選。6月21日,曾蔭權得到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正式任命(即日就任),並在6月24日上午9時前往北京人民大會堂,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監誓下宣誓就職,成為第2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007年3月25日,曾蔭權在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中以649票擊敗梁家傑勝出,第二次當選特首,任期至2012年6月30日結束,其後開始退休生活,但因為在離任前的2012年2月捲入多宗不當收受利益的刑事指控,於2015年被廉政公署以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等罪名提出起訴,其中一項指控在2017年2月被判罪名成立,曾蔭權成為香港有史以來首個因為在任期間觸犯刑事罪行,而被判處入獄服刑的前任最高級政府官員。.

新!!: 泛民主派和曾蔭權 · 查看更多 »

普遍選舉

普遍選舉(universal suffrage,universal adult suffrage,general suffrage,或common suffrage),又稱普通選舉權、普選、普及選舉、普通選舉、普遍选举权,在民主政體中,將选举权延伸至任何一個成年公民,稱為普通選舉,但是這個權利通常不包括未成年人,以及未擁有國籍的非公民與特定人士。擁有普選權,也代表,在這個國家中,无论性别、年龄、种族、信仰、社会状况,只要是成年公民,都有选举投票。.

新!!: 泛民主派和普遍選舉 · 查看更多 »

0708年雙普選

0708年雙普選,是指香港人要求香港政府在2007年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以一人一票選出行政長官,同時於2008年的立法會選舉中全數立法會議席由普選產生。這個建議是由於《基本法》沒有列明2007及2008年選舉模式,故1990年代香港三大政黨成立時,民主黨、自由黨和民建聯均支持2007、2008年雙普選。.

新!!: 泛民主派和0708年雙普選 · 查看更多 »

198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198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是香港殖民地時代,首次舉行立法局的間接選舉,正式開始了香港的代議政制。事緣香港政府於1984年7月18日發表的一份有關香港政治制度的諮詢文件——《代議政制綠皮書》。這份文件被視為殖民地時期的香港政制改革的開始。這次選舉其中24名議員分別由選舉團和功能組別選出,每類各選12名。選舉團的成員,包括所有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及區議會的議員。其餘議席透過港督委任而產生。官守議員共有11名,港督、布政司、財政司和律政司均為當然官守議員。而港督更兼任議員及主席。 本屆立法局選舉在1985年9月26日舉行。選舉團的總登記選民為433人,投票率為99%;功能組別的總登記選民為46,645人,投票率為57.6%。.

新!!: 泛民主派和198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88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1988年香港立法局選舉於1988年9月22日舉行。 香港政府在1987年5月發表《代議政制發展檢討綠皮書》,並在次年1月發表《代議政制今後的發展白皮書》,決定立法局在1988年的選舉仍維持由選舉團和功能組別產生民選議員的安排,同時作出兩項改變:.

新!!: 泛民主派和1988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91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1991年香港立法局選舉是香港殖民地時代,第一次在立法局舉行地區直選。其餘議席分別透過功能組別間接選舉及透過港督委任而產生。另外,布政司、財政司和律政司均為當然官守議員。 本屆立法局功能組別選舉在1991年9月12日舉行,而地區直接選舉則在1991年9月15日舉行。.

新!!: 泛民主派和1991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於1995年9月17日舉行,是英屬香港最後一次立法局選舉。同時,立法局議席也是首次完全以選舉方式產生,由港督委任立法局議員的方式也宣告終結。由於英、中就香港政制問題出現爭坳,此屆立法局的任期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主權移交前夕為止,未能直接過渡至第一屆香港立法會。.

新!!: 泛民主派和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9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199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在1998年5月24日正式舉行。這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的首屆立法會選舉。首屆立法會選舉選出了共60名議員,分別是由以下三種選舉方式產生出來:五個地方選區(20名),選舉委員會(10名),和28個功能界別團體(30名)。 首屆立法會地區選舉的投票率為53.29%(共1,489,705人),選舉委員會的投票率為98.75%(共790人),而功能界別選舉的投票率則為63.50%(共77,813人)。   第一屆立法會和之後的不同之處是,這屆立法會的任期為兩年,而之後的都為四年。第一屆立法會任期由1998年7月1日至2000年9月30日。.

新!!: 泛民主派和199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2000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2000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的第二屆香港立法會選舉,於2000年9月10日順利舉行。.

新!!: 泛民主派和2000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2000年香港立法會香港島地方選區補選

2000年香港立法會香港島地方選區補選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第3次進行的香港立法會議席補選。補選於2000年12月10日舉行,以填補於2000年9月10日在香港島地方選區當選的程介南議員在香港島選區的議席空缺。.

新!!: 泛民主派和2000年香港立法會香港島地方選區補選 · 查看更多 »

2003年區議會選舉

#重定向 2003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新!!: 泛民主派和2003年區議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2003年香港七一遊行

2003年香港七一遊行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遊行之一,在2003年7月1日舉行,由香港民間人權陣線籌辦,目的主要是為反對《香港基本法》第23條的立法。大會呼籲參加者穿黑衣出席。當日遊行的規模超出原先各界預料,主單位公佈共500,000人參加這次遊行,警方統計從維園正門出發的人數則是350,000。而司徒華回憶錄《大江東去》指出香港政府當天用了直升機點算遊行人數,數字為675,000人。.

新!!: 泛民主派和2003年香港七一遊行 · 查看更多 »

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於2004年9月12日舉行,投票人數達1,784,131人;投票率為55.64%,打破1998年53.29%的紀錄(2016年投票率為58.28%,打破本屆創下的紀錄)。是次四年一度的選舉重選立法會60個議席。6個選舉委員會代表議席取消,地方選區則增加6席至30席,另外30席由功能組別產生。 是次立法會選舉比以往有爭議,最後在七一效應下泛民主派地方選區取得18席,但民主黨議席減少,失去立法會第一大黨的地位,惟憑籍功能組別,建制派仍佔多數議席。.

新!!: 泛民主派和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2005年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

2005年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在2005年12月4日星期日舉行,由香港民主派籌辦,目的是為爭取在香港推行全面普選,及反對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出的政改方案。大會呼籲參加者穿黑衣出席。當日遊行的規模超出原先各界預料,據主單位宣佈共25萬人參加這次遊行(警方則謂有63,000人)。.

新!!: 泛民主派和2005年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 · 查看更多 »

2007年區議會選舉

#重定向 2007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新!!: 泛民主派和2007年區議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2007年及2008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本文講述計劃於2007年及2008年所推行的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於2005年提出2007年行政長官及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之改革建議,由於泛民主派認為政府提出的方案過於保守,加上沒有全面普選時間表,政改方案最終得不到足夠的支持而未能通過,選舉安排沿用上一屆的方式。.

新!!: 泛民主派和2007年及2008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 查看更多 »

2007年反對人大否決普選遊行

2007年反對人大否決普選遊行是香港泛民主派在2007年12月29日舉行的一次爭取2012年雙普選遊行。.

新!!: 泛民主派和2007年反對人大否決普選遊行 · 查看更多 »

2007年香港立法會香港島地方選區補選

2007年香港立法會香港島地方選區補選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第5次進行的香港立法會議席補選。補選於2007年12月2日舉行,以填補於2007年8月8日在廣州病逝的馬力在香港島選區的民選議席空缺。 投票日翌日凌晨3時25分,官方的選委會宣布陳方安生以175,874票(得票率約為55%)當選。.

新!!: 泛民主派和2007年香港立法會香港島地方選區補選 · 查看更多 »

200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

200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是為選出第三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選舉,已於2007年3月25日順利舉行。選舉由8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進行投票,從一位或多位候選人中選出下一任行政長官。由於立法會修訂了《行政長官選舉條例》,加入了信任投票制度,即使这次只有一人得到足夠提名,仍然需要投票。.

新!!: 泛民主派和200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 · 查看更多 »

2008年立法會選舉

#重定向 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新!!: 泛民主派和2008年立法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2008年爭取2012雙普選大遊行

2008年爭取2012雙普選大遊行是香港泛民主派在2008年1月13日舉行的一次爭取2012年雙普選遊行,主軸為「堅持2012真普選 不要2017假民主」。.

新!!: 泛民主派和2008年爭取2012雙普選大遊行 · 查看更多 »

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的第四屆立法會選舉,於2008年9月7日舉行。與上屆一樣,是次選舉重選立法會全數60個議席,包括30席由地區直選產生之議席及30席由功能界別產生之議席。 泛民主派在地區直選取得19席,較上一屆地方選區多取1席,但功能界別減至4席,惟成功保留立法會的三分之一以上、亦即是21席的關鍵議席數目,惟激進民主派社會民主連線取得3席,從而左右主流民主派。 民建聯整體上席位沒有增減,自由黨在地方選區全軍覆沒,黨正副主席連任失敗,跌到第三大黨;選後4名原屬自由黨的功能界別立法會議員退黨,實力大輻下降,民建聯取代自由黨,成為建制派第一大黨。.

新!!: 泛民主派和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0年香港立法會地方選區補選

2010年香港立法會地方選區補選,也稱作「五區公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第6次進行的香港立法會議席補選,於2010年5月16日舉行,香港政府新聞公報,2010年2月2日,以填補於同年1月26日因參與五區總辭而辭職的公民黨陳淑莊、梁家傑、社民連黃毓民、梁國雄、陳偉業分別在香港島、九龍東、九龍西、新界東、新界西的5個民選議席空缺,為香港立法會(局)史上首次同時為多於一個遺缺議席進行補選,亦是2009年10月通過《在囚人士投票條例》後首次讓在囚人士及覊留人士在選舉中投票《星島日報》轉載於新浪香港,2010年5月16日,並且首次有在學的大學生參選《蘋果日報》,2010年5月14日。 五區補選常被稱為「五區公投」,而上述五位辭職議員所屬的泛民政黨公民黨及社民連,則宣稱是次補選為「五區公投」,視補選為「變相公投」。最后当选的仍为辞职之五人。投票率为历次补选/选举当中最低的,只得17.1%(連同廢票約58萬人投票)。公民黨和社民連並無承認「公投」失敗。根據2008年立法会選舉結果,90萬人投票支持民主派,即有約60%的泛民支持者在補選中投票。.

新!!: 泛民主派和2010年香港立法會地方選區補選 · 查看更多 »

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是香港回歸後的第四屆香港區議會選舉,於2011年11月6日舉行。是次選舉重選香港十八區區議會共412個民選議席。當選的區議會議員任期為四年,由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新!!: 泛民主派和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的第五屆立法會選舉,於2012年9月9日舉行。根據第四屆香港立法會在2010年6月通過的2012年政制改革方案及2011年3月5日通過的立法會選舉修訂條例,是次選舉增加10席,全數70個議席,包括35席由地方選區直選產生之議席,以及30席原有由功能界別產生之議席,和5席由民選區議員提名、不屬於其他功能界別的絕大部分地方選區選民直選產生的5個區議會 (第二) 功能界別(超級區議會)議席。當中地方選區由5個大選區組成,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以全香港作為1個大選區選出5位議員,其他傳統功能界別議席分配保持不變。有關安排原則上讓所有選民均可在地方選區及功能界別各有一票,即「一人兩票」。.

新!!: 泛民主派和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

201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於2012年3月25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行政長官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及政府的首長,由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再由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任命,任期5年。 2012年3月25日中午,梁振英當選第四屆行政長官,獲得689票,得票率約57%,為歷屆當選行政長官中得票比例最低。.

新!!: 泛民主派和201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2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2012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是計劃於2012年所實施的香港政治制度改革,當中包括修改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釋法確定了修改程序須走「五部曲」。香港特區政府於2007年發表《政制發展綠皮書》即為「首部曲」拉開序幕,經歷走完「行政長官提交報告」(首部曲)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確定」(次部曲)這兩項程序後,在2010年4月14日提出《二零一二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建議方案》,當中不少地方均參照2005年被否決的政改方案。 在此建議方案中,有關修正《基本法》附件一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及修正《基本法》附件二立法會產生辦法的部份,亦即:.

新!!: 泛民主派和2012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 查看更多 »

2012年雙普選

2012年雙普選,是指不少香港人要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201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以一人一票選舉行政長官,同時於立法會選舉中全數立法會議席由普選產生(真普選)。此建議由中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會議否決2007和2008年雙普選開始,由親建制派政黨民建聯於2005年5月月中提出,在2005年獲得大部份立法會議員支持,但此建議最終並無被北京接納,而民建聯亦於2007年改為支持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及2020年立法會普選。.

新!!: 泛民主派和2012年雙普選 · 查看更多 »

201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2015年區議會選舉是香港主權移交後的第五屆香港區議會選舉,於2015年11月22日舉行。 是次選舉將會選出香港十八區區議會共431個民選議席本次選舉起,新一屆區議會將不再設有委任議員。連同27個當然議員,合共458個議席。當選的區議會議員任期為四年,由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新!!: 泛民主派和201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的第六屆立法會選舉,投票日定於2016年9月4日,而當選議員的任期為2016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共4年。本屆選舉出現香港歷史上首次有人因政治背景審查被褫奪參選權,亦是首次有主要政黨候選人於投票日前宣佈放棄參與選舉或停止競選工程。此外,中聯辦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被指積極高度介入選舉,亦引起高度的關注。現任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不再於是次選舉競逐連任議員,意味他於2016年9月30日本屆立法會任期完結後退任主席。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4年8月31日的決議,是次立法會選舉會遵從上屆選舉方式而沒有更動。 是次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創下歷屆新高,亦因投票人數增長,而在各區的票站出現排隊投票的情況,更有部分人流過多的票站投票程序延至翌日(9月5日)方才結束。.

新!!: 泛民主派和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6年香港立法會新界東地方選區補選

2016年香港立法會新界東地方選區補選,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第7次進行的香港立法會議席補選,於2016年2月28日舉行,以填補於2015年10月1日起辭去立法會議員席位的湯家驊在新界東的民選議席空缺。這是雨傘革命後的第二場香港大型選舉,雖然只在部分區域。 根據立法會條例,立法會地區直選議席選舉採用名單比例代表制,然而由於是次補選只須選出一個議員,變相是單議席單票制。這次補選由泛民主派的公民黨楊岳橋勝出,泛民成功維持在地區直選的過半議席。.

新!!: 泛民主派和2016年香港立法會新界東地方選區補選 · 查看更多 »

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

2018年香港立法会补选可以指:.

新!!: 泛民主派和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 · 查看更多 »

3.23民間全民投票

3.23-24民間全民投票(3.23-24 Civil Referendum),是一個由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博士主持的全民投票系統,系統開發目的包括:結合民意調查結果立體展示對201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的民意供市民和選委參考、推動公民參與建構公民社會,以及示範電子投票制度。由2012年3月23日零時零分起,此網上投票系統開放予全港市民投票。投票歷時兩天,至3月24日下午4時結束,結果翌日凌晨零時公佈。.

新!!: 泛民主派和3.23民間全民投票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