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油鸱

指数 油鸱

油鸱(学名:Steatornis caripensis)是单型科油鸱科中的唯一一种,为南美洲特有种。体长41–48厘米,双翼展开宽达0.91米。喙强壮有力,末端带钩。爪很小。通体大部分红棕色,颈背和翅膀带有白色斑点。栖息于洞穴中,拥有回声定位功能。夜行性,以植物的果实为食。 因为油鸱主要以油棕的果实为食,所以体内脂肪较多,特别是幼鸟体脂含量更高。所以南美当地的土著居民会在油鸱的繁殖季节大量捕捉油鸱幼鸟后煮制炼油,供照明使用。 油鸱科在分类上存在分歧,目前一般放在夜鹰目下。.

13 关系: 动物南美洲夏尔·吕西安·波拿巴夜行性夜鷹目學名亚历山大·冯·洪堡物种特有種脊索动物油棕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油鸱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新!!: 油鸱和南美洲 · 查看更多 »

夏尔·吕西安·波拿巴

夏尔·吕西安·儒勒·劳伦·波拿巴,第二代卡尼诺和穆西格纳诺亲王(Charles Lucien (Carlo) Jules Laurent Bonaparte, 2nd Prince of Canino and Musignano,)是一位法国博物学家和鸟类学家。他是吕西安·波拿巴和Alexandrine de Bleschamp的儿子,也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 波拿巴在意大利长大,而在1822年6月29日与他的堂姐成婚后,他们旅居美国。在离开意大利前他发现了莺科中的新物种须苇莺(Acrocephalus melanopogon),在航海中他收集到新物种黄蹼洋海燕(Oceanites oceanicus)的标本。一到美国他就写了关于这种鸟的一篇论文,并以亚历山大·威尔逊(Alexander Wilson)的名字命名。 之后波拿巴开始更新威尔逊的《American Ornithology》,修订版在1825年和1833年间发行。在1824年他设法使费城自然科学协会接收当时并不知名的约翰·詹姆斯·奥杜邦,但是这遭到鸟类学家乔治·沃德(George Ord)的反对。 在1826年底波拿巴举家回到欧洲。他访问了德国,遇到了菲利浦·雅格布·克莱茨迈(Philipp Jakob Cretzschmar)。访问英格兰时,在大英博物馆遇到了约翰·爱德华·格雷,并再次结识奥杜邦。在1828年他全家迁往罗马。在1832年和1841年间波拿巴发表了他关于意大利动物的作品《Iconografia della Fauna Italica》。 在1849年他被选入罗马议会,参与创建了罗马共和国。按照Jasper Ridley所说,当议会第一次召开时:“当維泰博人卡洛·波拿巴被点到名时,他这样回应:‘共和国万岁!’(Viva la Repubblica!)”他参加了保卫罗马的战争,对抗由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派遣的4万法国人组成的部队。在1849年7月共和军被打败后,他离开罗马,然后去了马赛,但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命令他离开。 後来他旅居英格兰,出席了伯明翰英国科学促进会的会议,之后他访问了居住在苏格兰南部的威廉·查顿。他后来准备系统分类世界上的所有鸟类,访问了全欧洲的博物馆去研究其中的藏品。在这段时间中他被允许返回法国,将巴黎作为他度过余生的地点。在他去世之前,他发表了《Conspectus Generum Avium》的第一卷,而第二卷是由赫尔曼·施勒格尔(Hermann Schlegel)校订的。.

新!!: 油鸱和夏尔·吕西安·波拿巴 · 查看更多 »

夜行性

夜行性(英文:Nocturnality),是一種動物行為,形容這些生物會於日間休息,卻在晚間活躍,正好與我們所熟悉的日行性行為相反。也有介乎兩者之間,於黃昏時期出沒的生活習性。晝伏夜出的習性是一種生態位分化的表現,不過並不以資源的多寡來決定,而是根據時間本身。另外夜行性也可看成是一種避敵(Crypsis)行為,避過有較多獵食者活躍的時間,從而減少被捕獵的機會。 避開日間猛烈的陽光也可以是生物選擇夜行性的一大因素,特別是在沙漠生活的生物,就會為了減少散失身體的水份而選擇於晚間活動。夜行性也有助生物適應較好的滲透調節。 不少物種一般於日間活動,但在特別的季節或活動時則展現出夜行性。例如不少海鳥及海龜會在繁殖季節時,於晚間到達繁殖場所,以減少牠們及子女們被捕獵的機會。 夜行性動物常展現出發達的聽覺及嗅覺系統,並有特別用以適應晚間活動時,低光環境下的特別視覺系統。一些動物如貓等,擁有同時適應日間或晚間活動光照度差異大的眼睛,因此日間與晚間時間均可活動;但嬰猴科或蝙蝠等則受限於視覺系統而只能於晚間活動。 動物園為了使夜行性動物於遊客參觀的日間時間內表現出活躍的一面而不是一睡不起,會加裝特別的夜間發光裝置,而顛倒牠們的晝夜節律。.

新!!: 油鸱和夜行性 · 查看更多 »

夜鷹目

夜鹰目(学名:Caprimulgiforme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这一目的鸟分布广泛,除了南極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

新!!: 油鸱和夜鷹目 · 查看更多 »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新!!: 油鸱和學名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冯·洪堡

弗里德里希·威廉·海因里希·亚历山大·冯·洪堡(德语:Friedrich Wilhelm Heinrich Alexander von Humboldt,),德国自然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涉猎科目很广,特别是生物学与地质学。 他被誉为现代地理学的金字塔和现代地理学之父。还是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新!!: 油鸱和亚历山大·冯·洪堡 · 查看更多 »

喙是鸟类上下颌包被的硬角质鞘,起到哺乳动物唇和齿的作用。喙的主要功能是取食和梳理羽毛。某些恐龍也有類似的構造,不過不一定與鳥類同源。.

新!!: 油鸱和喙 · 查看更多 »

物种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新!!: 油鸱和物种 · 查看更多 »

特有種

特有種(endemic species,指特有性之現象或性質,英文為endemism)是指「因歷史、生態或生理因素等原因,造成其分布僅侷限於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或大陸,而未在其他地方中出現」的物種。有些特有種原來就起源於該地區,這些物種因此又可以稱為該地區的固有種或土著種,比如說無尾熊和紅袋鼠,都僅產於澳洲,而未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發現過,因此兩者都是澳洲的固有種動物。有些則是從其他地區遷來的,比如說南美洲的駱馬(Lama guanicoe),根據古生物學的資料,它原發生於北美洲,是北美洲的固有種,後來卻在原產地絕滅了,現在的駝馬只分布在南美洲,成為該洲的特有種。.

新!!: 油鸱和特有種 · 查看更多 »

鸟(通俗名:Bird)是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擁有色彩鮮艷的羽毛或者流線型的身軀,根據品種的不同可陸生、飛行或者潛水的一種有脊椎動物。鳥類的學名曾經作為獨立的鸟纲(Aves)、和哺乳綱等並列,但現在比較常用鳥翼類(學名:Avialae)代替ギル 『鳥類学』 (2009)、30頁。目前鳥類共有8600種,如果算入未被分類和不確定的有9000多種。用科學上最嚴謹的說法,鳥類被定義為鳥形恐龍(學名:Avian Dinosauria),是已經滅絕的恐龍總目在地球上一個僅存的分支ギル 『鳥類学』 (2009)、626頁山階鳥研 (2006)、16頁。鳥類從年前的侏羅紀、到年前白堊紀這一段時間內,所有的鳥類都由獸腳亞目虛骨龍類近鳥型恐龍進化而來。 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鴕鳥體高可達2.5公尺,而最小的吸蜜蜂鳥體長最小僅5公分。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現存鸟类一共有一萬多种,有鸚鵡,蜂鳥,相思,等雀鳥。僅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其中特有种至少有70幾種。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鸟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生理特点的种类。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其他的鸟甚至包括垃圾。大多数的鸟是在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例如夜鷹、猫头鹰等)。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鸵鸟、奇異鳥、以及被人類捕食而绝种的渡渡鸟等。 当人类或其他的哺乳动物侵入到他们的栖息地时,这些不能飞的鸟类将更容易遭受灭绝,例如大海雀和新西兰的恐鸟;也有一些鳥類隨著恐龍滅絕而一同滅亡例如始祖鳥、孔子鳥和黃昏鳥。.

新!!: 油鸱和鸟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油鸱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油棕

油棕(学名:Elaeis guineensis)又名非洲油棕、油棕榈、油椰子,是棕榈科油棕属的一种,原产于西非,分布范围为安哥拉至冈比亚的西非地区,被引入至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属于产油经济作物,主要用於生產棕櫚油。.

新!!: 油鸱和油棕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油鸱科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