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沙田坳道

指数 沙田坳道

沙田坳道(Shatin Pass Road)是香港九龍黃大仙區的一條行車山路,由黃大仙下邨南邊新蒲崗彩虹道起,經慈雲山往扎山道。 沙田坳道於龍翔道被分隔成兩段,兩者不能互通,黃大仙中心至黃大仙警署的沙田坳道需要從彩虹道或東頭村道進入。而慈雲山法藏寺至沙田坳上山的一段車路僅供單線單程北行,駕車南行下山必須經扎山道;另沙田區與新九龍黃大仙區的分界線位於法藏寺往前走約750米處轉彎位(沙田坳道400號),沙田區與黃大仙區就是以沙田坳道為分界,沙田坳道屬沙田區,道路以南的斜坡屬黃大仙區。.

目录

  1. 37 关系: 大埔公路富豪奧林比安山崩九廣鐵路九龍九龍東選區彩虹道獅子亭竹園北邨竹園道竹園邨巴士總站聖十架堂衛奕信徑香港香港巴士駐港英軍觀坪路麥理浩徑黃大仙區黃大仙中心黃大仙下邨黃大仙站龍翔道茅笪東山 (香港)東頭村道毅行者沙田區沙田坳沙田坳道法藏寺新九龍新蒲崗慈雲山慈雲山法藏寺扎山道2008年6月香港暴雨

大埔公路

大埔公路(英文:Tai Po Road),1902年落成,是香港新界地區第一條落成的公路,全長近22公里,現時共分為9段。大埔公路南起九龍西部的深水埗,繞經新界東主要地區(沙田、大埔),現時止於大埔林村。過去大埔公路作為新界地區舊環迴公路的東線,終點曾經北至粉嶺,連接西線青山公路組成來往新界全境的交通要道。.

查看 沙田坳道和大埔公路

富豪奧林比安

#重定向 富豪奧林匹克巴士.

查看 沙田坳道和富豪奧林比安

山崩

山崩又稱山体滑坡、山泥傾瀉、土溜,是指在重力的影響下塊體沿着一段山坡下滑的現象,又稱作坍方。若是土體坍方時,混和雨水或河水則演變成土石流。 地滑又稱走山,是融合岩屑和土壤的岩體沿層面滑動或移動,與山崩不同。.

查看 沙田坳道和山崩

九廣鐵路

九廣鐵路(簡稱九鐵;Kowloon-Canton Railway,缩写KCR),是指1910年起連接香港九龍及廣東省廣州市的城際鐵路系統,也是連接九龍及廣州的第一條鐵路。當時分為兩部份,中國境內的路段稱作華段,香港境內的路段稱作英段(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路軌等基建設施分兩地管理。鐵路始建於1906年,英段於1910年通車,華段則於1911年通車。來往兩地的直通車服務曾因二戰及後來中國大陸政權易手而停辦,來往兩地的長途客車(港穗直通車)於1979年才恢復行走。該路段後來由兩間不同公司營運,分別是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營運的廣深鐵路(原華段)及九廣鐵路公司營運的九廣東鐵(原英段)。 在香港,「九廣鐵路」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只代表「九廣鐵路──英段」,現在則指由九廣鐵路公司在1910年至2007年在香港營運的所有鐵路網,包括九廣東鐵、九廣西鐵、馬鞍山鐵路及九廣輕鐵。自2007年12月2日,兩鐵合併生效後,原九廣鐵路的列車服務已改由前身是地鐵公司的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為港鐵一部分。.

查看 沙田坳道和九廣鐵路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查看 沙田坳道和九龍

九龍東選區

九龍東選區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選區之一,範圍為九龍半島東半部地域,包括黃大仙區及觀塘區。.

查看 沙田坳道和九龍東選區

彩虹道

彩虹道(Choi Hung Road),早於1920年代開發,是一條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的街道。原本是清水灣道一部份,1963年被分拆出來,並以當時剛落成的彩虹邨命名。 現時主要為四線雙程行車,起點在太子道東交界,至太子道東彩虹邨對開迴旋處為止,沿線發展以高密度住宅、工業大廈和休憩用地為主。.

查看 沙田坳道和彩虹道

獅子亭

獅子亭是由國際獅子會分會撥款興建的涼亭,分佈香港和澳門各地。.

查看 沙田坳道和獅子亭

竹園北邨

竹園北邨(英語:Chuk Yuen North Estate)是香港的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位於九龍東黃大仙北面,穎竹街至沙田坳道之間。本邨於1999年在租者置其屋計劃(第2期)把單位出售給所屬居民,現已成立竹園北邨業主立案法團,而該邨為防止虐待兒童會市區總部。.

查看 沙田坳道和竹園北邨

竹園道

竹園道(Chuk Yuen Road)是黃大仙區及九龍城區的一條道路,沿路有多個公共屋邨及居屋,亦設有竹園邨巴士總站,及有數條巴士路線經過。但巴士路線不會途經竹園道跨越龍翔道天橋的路段,該路段只由小巴途經。.

查看 沙田坳道和竹園道

竹園邨巴士總站

竹園邨巴士總站是香港一個坑狀露天車站,位於黃大仙西北竹園道,竹園南邨與竹園北邨之間。.

查看 沙田坳道和竹園邨巴士總站

聖十架堂

聖公會聖十架堂(S.K.H. Calvary Church)是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轄下的一所教堂,位於九龍黃大仙沙田坳道6號。.

查看 沙田坳道和聖十架堂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Wilson Trail)是香港一條長途遠足徑,於1996年啟用,全長78公里,共分10段,為香港第二長的遠足徑,僅次於麥理浩徑之後。本徑由香港島南邊的赤柱蜿蜒至新界東北的南涌,越過香港眾多崇山峻嶺,貫穿香港8座郊野公園:大潭郊野公園、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份)、馬鞍山郊野公園、獅子山郊野公園、金山郊野公園、城門郊野公園、大帽山郊野公園以及八仙嶺郊野公園。衛奕信徑的名稱是為了紀念鍾情於香港山水及遠足活動的第27任香港總督衛奕信而建。 因為定線的問題,衛奕信徑無可避免地需要穿過市區,包括港島東部、九龍東部和大埔。而且因為第二段和第三段被維多利亞港所阻,所以衛奕信徑成為香港唯一一條不連貫的長途遠足徑。此徑起於赤柱赤柱峽道,向北經過港島的數個山峰到達鰂魚涌。之後需在太古站乘港鐵到藍田站。棄油塘站不用的原因是因為衛奕信徑啟用時尚未有該站和須經區議員和運輸署准許,但轉用油塘站則可節省一半路程。於藍田繼續,經啟田道和鯉魚門道到油塘(此段雖長約1.6公里,但因位於市區,所以不設標距柱),越過魔鬼山、五桂山等,轉向西面,到達九龍群山,再從九龍水塘開始往北走到達九龍坑山,向東登上八仙嶺,最後再轉西北方下降至南涌作為終點。 為雷利計劃(香港)青少年發展項目籌款的《雷利衛徑長征》,由2003年起每年10月份舉行,賽道主要依整條衛奕信徑前進,但乘坐港鐵時需於油塘站及鰂魚涌站出入,而非原先的藍田站和太古站。.

查看 沙田坳道和衛奕信徑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沙田坳道和香港

香港巴士

巴士是香港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之一,也是香港每日載客量最多的公共交通系統,每日載客接近650萬人次。  .

查看 沙田坳道和香港巴士

駐港英軍

港英軍(British Forces Overseas Hong Kong)是駐紮在香港的英國陸軍、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皇家空軍單位。1997年7月1日,駐港英軍在香港主權移交後全部撤離香港。撤軍前,軍事費用由英國政府及香港政府各自承擔一半。.

查看 沙田坳道和駐港英軍

觀坪路

觀坪路(Kwun Ping Road)是一條位於沙田區觀音山之街道,南起吊草岩沙田㘭道(沙田區與黃大仙區邊界),沿大老山西山腰北去,至往水泉澳邨及多石山徑處轉往東行,終於觀音山23號外、近觀音山王氏家祠外之空地。觀坪路全長約1.6公里,除沙田㘭道路口外,全程為單綫雙程行車。.

查看 沙田坳道和觀坪路

麥理浩徑

麥理浩徑(英文:MacLehose Trail)是香港最早啟用的一條長途遠足徑,於1979年10月26日啟用,以時任香港總督麥理浩命名、並且由其本人主持剪綵開幕。麥理浩徑是香港最長的遠足徑,全長100公里,共分10段。麥理浩徑共有200支標距柱,約每500米一支。它起始於西貢北潭涌(大網仔路及北潭路路口,該路口設有本徑起點標誌),貫穿了西貢東、西貢西、馬鞍山、獅子山、金山、城門、大帽山及大欖郊野公園,以屯門為終點(橫過青山公路及杯渡路路口的輕鐵橋下)。大部分的麥理浩徑都是依山勢而建。 1979年初,第25任港督麥理浩下令駐港英軍開闢此徑,只花了約九個月。麥理浩徑啟用初期,主要用作訓練英軍。據說當時的英軍必須在24小時內走畢全程,最快的尼泊爾軍只用了12小時多。1984年後,麥理浩徑的民用性質才日益擴大。之後陸續開闢非軍事的衛奕信徑、鳳凰徑、港島徑,以及多條郊遊徑。 1979年3月29日,即麥理浩徑落成前約七個月,麥理浩到北京會見鄧小平,得知中國一定會收回香港,香港問題正式出現。有人認為麥理浩徑的開闢和英國對香港前途憂慮有關。麥理浩徑是有意識地將新界東西及九龍半島以北的各個制高點,包括西灣山、牛耳石山、雞公嶺、馬鞍山、獅子山、大帽山等連成一線,即把新界切成兩半,而第五、六段更有二戰時留下的許多仍可使用的碉堡和軍事建設。因此有人推測麥理浩徑是一條軍事防線。邊界是第一線、麥理浩徑是第二線、維港是第三線。 2016年5月3日,國家地理頻道邀得二十位行山愛好者,嚴選全球最佳行山徑「夢想之路」,受訪者包括越野跑手、集團總裁和作家等,麥理浩徑獲評為全球二十條最佳行山徑之一。.

查看 沙田坳道和麥理浩徑

黃大仙區

黃大仙區(Wong Tai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部,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截至2016年中,黃大仙區人口為425,235人。黃大仙區亦是全香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區份;其東面以飛鵝山、象山與西貢區為界,以清水灣道與觀塘區為界,西面則沿聯合道(東頭邨道與竹園道之間)、竹園道(廣播道、聯合道與橫跨龍翔道天橋之間)與九龍城區的九龍塘、九龍城為界,南接太子道東、東頭村道(東正道與聯合道之間)、東正道與九龍城區啟德和九龍城為界,北以沙田坳道(法藏寺以北大約750米至飛鵝山道之間一段沙田坳道屬沙田區,道路以南屬黃大仙區)、竹園北邨、翠竹花園以北獅子山(獅子山山頂屬沙田區,山頂以南屬黃大仙區)與沙田區為界。.

查看 沙田坳道和黃大仙區

黃大仙中心

黃大仙中心(Temple Mall)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的購物商場,於1983年和2001年先後落成,原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管理,並於2005年交由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今改稱領展)管理。商場橫跨龍翔道南北,是黃大仙區其中一個大型商場,亦是領展旗下的「重點發展商場」之一,為黃大仙上邨、黃大仙下邨和鄰近地區居民提供服務。 黃大仙中心分為南館(原黃大仙中心)、北館(原龍翔廣場/龍翔中心)兩個主要部分,由橫跨龍翔道的空調行人天橋和港鐵黃大仙站連接。南館樓高四層,商業樓面面積約有146,945平方呎;北館商場樓高三層,商業樓面面積達142,150平方呎。商場設有街市、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多層停車場和上落客貨區。南館也毗鄰多層停車場大廈,兩座大廈以架空天橋接駁。多層停車場大廈設有黃大仙巴士總站、小型足球場、網球場和領展的辦公室。.

查看 沙田坳道和黃大仙中心

黃大仙下邨

黃大仙下邨(英語:Lower Wong Tai Sin Estate)是香港一處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黃大仙區。分為黃大仙下(一)邨和黃大仙下(二)邨,其中黃大仙下(一)邨為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

查看 沙田坳道和黃大仙下邨

黃大仙站

黃大仙站(Wong Tai Sin Station)是位於九龍東黃大仙區黃大仙黃大仙下邨對出的一段龍翔道地下的港鐵觀塘綫車站,於1979年10月1日隨修正早期系統啟用。啟德花園商場設有適用於該車站的港鐵特惠站,為使用成人八達通的乘客提供港幣2元車費回贈。.

查看 沙田坳道和黃大仙站

龍翔道

龍翔道是香港7號幹線的一部份,位於九龍東部。龍翔道由位於石硤尾的大埔道—龍翔道天橋開始,經過7個交匯處(包括與1號幹線獅子山隧道交匯),最後到達牛池灣及佐敦谷,經彩虹交匯處連接至觀塘道和清水灣道。大部份為三線雙程分隔道路(大埔道交匯處天橋段、獅子山隧道公路天橋底段、牛池灣段及彩虹交匯處天橋並非三線)。.

查看 沙田坳道和龍翔道

茅笪

茅笪為香港沙田區城河東馬鞍山郊野公園旁邊之客家村落,位於沙田獅子山附近、慈雲山沙田坳道背面,面向沙田。 獅子山郊野公園沙田向斜坡由於樹林茂密,不幸成為大陸非法入境者之「打劫樂園」,更有數名郊遊人士(甚至夜歸之茅笪村村長)成為非法入境者捆綁式搶劫之目標,令郊野公園作為香港市民於假日之郊遊勝地吸引力下降。.

查看 沙田坳道和茅笪

東山 (香港)

東山之北邊衛奕信徑之飛鵝山道部份設有地圖、涼亭與郊遊設施,沿飛鵝山道向西行走可前往飛鵝山涼亭,該處為麥理浩徑第五段與衛奕信徑之交界匯合前往沙田坳道之共同路段;該處亦係沙田坳道、飛鵝山道、扎山道三條單程路之交匯處,只可沿扎山道落彩雲邨。 Category:香港山峰 Category:黃大仙 Category:沙田區 Category:馬鞍山 (香港) Category:西貢區.

查看 沙田坳道和東山 (香港)

東頭村道

東頭村道(Tung Tau Tsuen Road,又作東頭邨道)為香港九龍城區及黃大仙區的一條道路,部份路段單線行車,亦有路段有兩條行車線。 此路東正道以南屬九龍城區,以北屬於黃大仙區。.

查看 沙田坳道和東頭村道

毅行者

樂施毅行者(舊稱毅行者)是駐港英軍啹喀兵的一項步行籌款活動,首屆於1981年舉行,自此成為了香港最大規模及最主要的體育籌款活動,1986年樂施會應邀合辦,並首次公開讓市民參加。在1997年英軍撤離香港後,改由樂施會主辦,將原名「毅行者」改為「樂施毅行者」。每年籌得款項約佔該年籌款總額的15%,用於推行各項扶貧救災及倡議事務,為不同地域、性別的貧窮人改善生活,不分種族、宗教和政治界限。近年,樂施毅行者發展為國際性籌款活動,分別在英國、日本、比利時、澳洲和紐西蘭舉行。 樂施毅行者更帶動香港長途越野賽事的發展,大型越野賽事如The North Face 100、HK168、雷利衛徑長征、Vibram Hong Kong 100、康宏圖騰跑、元旦東北縱走、環大帽山越野跑 (Ultra Trail Tai Mo Shan) 及西貢30公里跑等賽事的誕生,都是拜此項賽事所賜。.

查看 沙田坳道和毅行者

沙田區

沙田區(Sha T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的東部,面積約6,940公頃。沙田區最北以大埔尾坑及中文大學(沙田市地段437號)地界與大埔區為界;西北以城門峽與荃灣區為界;西面以蝴蝶谷尖山隧道出入口與葵青區為界,西南面以琵琶山與深水埗區為界;南面以沙田坳道與黃大仙區為界(山上沙田坳道屬沙田區,由半島獅子園開始);東面以馬鞍山落禾沙里與西貢北的大埔區為界。根據政府統計處 《2014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香港人口概況》,沙田區的人口約有659,794人,為全港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亦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新市鎮,主要為住宅用地,約有六成多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包括出租公屋、租者置其屋及居者有其屋屋苑。另有約29,000人居住在約48條原居民鄉村。此外,沙田區有四個輕工業區,包括大圍、火炭、小瀝源及石門。而沙田區的沙田新市鎮也是新界首三個新市鎮(舊稱衛星城市)的其中之一,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沙田區東部的馬鞍山則於1980年代開始發展並併入沙田新市鎮之內。.

查看 沙田坳道和沙田區

沙田坳

沙田坳(Sha Tin Pass),又寫作沙田凹,是香港的一個山坳,於雞胸山及慈雲山之間一帶,為昔日來往九龍及沙田的必經之路。山上地方屬於沙田區,山下地方屬於黃大仙區,以半島獅子園與紫竹亭之間分界。 該處的沙田坳道是由19世紀的駐港英軍所建。然而,隨著20世紀初九廣鐵路的開通及大埔公路的建成,沙田坳的通道才逐漸式微。 麥理浩徑第五段與衛奕信徑第四段均經過該處。沙田坳最高點建有半島獅子園和獅子亭(兩個地方都屬沙田區,與黃大仙區只是近在咫尺),為遊客提供休息的地方。.

查看 沙田坳道和沙田坳

沙田坳道

沙田坳道(Shatin Pass Road)是香港九龍黃大仙區的一條行車山路,由黃大仙下邨南邊新蒲崗彩虹道起,經慈雲山往扎山道。 沙田坳道於龍翔道被分隔成兩段,兩者不能互通,黃大仙中心至黃大仙警署的沙田坳道需要從彩虹道或東頭村道進入。而慈雲山法藏寺至沙田坳上山的一段車路僅供單線單程北行,駕車南行下山必須經扎山道;另沙田區與新九龍黃大仙區的分界線位於法藏寺往前走約750米處轉彎位(沙田坳道400號),沙田區與黃大仙區就是以沙田坳道為分界,沙田坳道屬沙田區,道路以南的斜坡屬黃大仙區。.

查看 沙田坳道和沙田坳道

法藏寺

法藏寺可以指:.

查看 沙田坳道和法藏寺

新九龍

新九龍(英文:New Kowloon)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境內,在香港殖民地時期是香港四大組成部分(香港島、九龍、新九龍、新界)之一,指界限街以北至獅子山之南的土地,包括現時觀塘區、黃大仙區、界限街以北的九龍城區(即九龍城、九龍塘、啟德等地)和深水埗區(但不包括昂船洲)。 新九龍原屬新界的一部份,中國清朝政府在1898年按《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其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由於原九龍(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面積太小,政府又有需求去開拓市區用地,於是在1937年起將界限街以北至獅子山之南這些原屬新界的平坦土地,劃作「新九龍」以作市區用地發展。由於這些土地與界限街以南的「舊九龍」有別,所以稱之為「新九龍」。由於當時新九龍的土地是英國向中國「租借」,所以新九龍樓宇的業主都需要向香港政府交地租,反之原九龍及香港島只需繳付極低的象徵式地稅。 最初,新九龍由東至西分為九龍城、九龍塘、深水埗及荔枝角四區。自1968年5月起,新九龍與「舊九龍」、香港島重新分為十區,新九龍開始與舊九龍融合。一般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但一些教科書仍會教授兩者分別。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落實,香港島和九龍確定會和新九龍、新界一起歸還中國,「新九龍」一詞開始消失。到現在新舊九龍一般都統稱為「九龍」,但差餉物業估價署/政府地政總署須收取新九龍土地的地租,舊九龍及香港島土地的地稅,故土地契約中仍有「九龍」和「新九龍」之分。而且根據《香港法例》第1章釋義及通則條例附表5,新界的定義仍包括新九龍。 直到現在,由於九龍半島已經過不斷的填海工程,以致根據1937年的海岸線所劃出的新九龍地域不能覆蓋所有原屬新九龍的地區,如九龍灣一帶的原海岸線已變成市中心,現時的海邊卻不屬新九龍範圍,但政府則無刻意更改新九龍的覆蓋範圍。 有趣的是,一座名叫新九龍廣場的商場卻在九龍內的大角咀找到,而不是在新九龍之內。.

查看 沙田坳道和新九龍

新蒲崗

新蒲崗(San Po Kong)是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東南部分一個地方,是指牛池灣以西、太子道東以北、啟德明渠以東、彩虹道以南的區域,名稱來源於該地原來的蒲崗村。「蒲崗」之名是「蒲田」和「山崗」的結合,分別指開村村民祖籍及該地地形,原址爲新蒲崗西北角的彩虹道遊樂場一帶。蒲崗村於1942年被侵華日軍拆毀,村民被驅散,蒲崗山被削去大部分。戰後蒲崗村舊址附近發展出新的住宅及工廠區,命名爲「新蒲崗」。 現在的新蒲崗中部是舊工廠區,也是香港主要工業區之一;隨着社會發展有一些住宅樓宇在東及西面出現。.

查看 沙田坳道和新蒲崗

慈雲山

慈雲山(英語:Tsz Wan Shan)是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的一個以住宅區為主的發展區,位於黃大仙以北、竹園東北、龍翔道以北,中心為蒲崗村道。慈雲山在地區行政上屬於黃大仙區。.

查看 沙田坳道和慈雲山

慈雲山法藏寺

慈雲山法藏寺是香港的一所著名的佛寺,位於九龍黃大仙區慈雲山沙田坳道175號,佔地約1,000平方米;由該寺往上走約200米,已經是屬沙田區範圍。該寺由釋河清大師於1948年創立,並曾於1990年重修。 法藏寺屬於三進式的設計,最前方為哼哈殿,之後是天王殿及韋馱殿,最後是大雄寶殿,而其左右分別是觀音殿和伽藍殿。 而慈雲山法藏寺也是沙田坳道單行和雙行的分界點,駕車上山過了本寺後就不可回頭,僅能一路接續到扎山道後下山(扎山道配合沙田坳道,為僅能下山的單行道)。.

查看 沙田坳道和慈雲山法藏寺

扎山道

扎山道(Jat's Incline,原稱Jat Incline)是香港九龍黃大仙區牛池灣的一條街道,連接沙田坳道、清水灣道、牛池灣街及飛鵝山道。扎山道是九龍區區內最受駕駛及遠足人士歡迎的山徑之一。歷年來被選定為公益金一年一度慈善籌款活動九龍區百萬行的路線。而位於沙田坳道與扎山道交界處的觀景處可以讓駕駛及遠足人士鳥瞰部分香港島、維多利亞港、鯉魚門、啟德機場遣址及部分九龍半島的全貌。不過也因為地處山區,因此僅有山腳下盡頭的德望學校小學部兩個門牌(381、383號)。而扎山道晨運園是其中一個可以申請進行電影拍攝的場地。.

查看 沙田坳道和扎山道

2008年6月香港暴雨

2008年6月香港暴雨是指香港於2008年6月7日因暴雨而引發的水災,造成2死、16傷。早上8時至上午9時的一小時內,天文台總部錄得145.5毫米雨量,創下1小時最高降雨量紀錄。而6月7日全日錄得的雨量達307.1毫米,是6月份第5最高單日降雨量紀錄,也是繼2005年8月暴雨之後的最高日雨量,位列有紀錄以來第13位。.

查看 沙田坳道和2008年6月香港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