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沙灣 (香港)和薄扶林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沙灣 (香港)和薄扶林之间的区别

沙灣 (香港) vs. 薄扶林

沙灣(英語: Sandy Bay,中文又稱大口灣,但通常俗寫作大口環)是香港的一個海灣,位於香港島南區西面,於摩星嶺之南方及鋼綫灣之西北方。現時該處為療養院的集中地。. 薄扶林(英文:Pok Fu Lam或Pokfulam)位於香港島南區,是香港島的市郊部份之一,通常指北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摩星嶺以南、南至瀑布灣的南區區域,其中薄扶林近南區部分的大部分私人屋苑(如置富花園)及別墅為香港中產階級至上層階級人士的集中地。.

之间沙灣 (香港)和薄扶林相似

沙灣 (香港)和薄扶林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域多利道南區 (香港)南港島綫 (西段)南港島綫(西段)西高山香港大學香港島鋼綫灣沙宣道港鐵摩星嶺 (香港)

域多利道

域多利道(Victoria Road)是香港主要道路之一,位於香港島區,是除了薄扶林道之外唯一連接香港島堅尼地城及薄扶林的道路。道路大多為雙線雙程行車,東北端連接堅尼地城的卑路乍街,其後經摩星嶺、沙灣、及鋼綫灣,最後於瀑布灣(華富邨)北部連接薄扶林道,全長約5.9公里。.

域多利道和沙灣 (香港) · 域多利道和薄扶林 · 查看更多 »

南區 (香港)

南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自香港開埠以前,已經有早期原居民客家人居住。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根據2016年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的數字,南區人口為274,994人。南區是基層、中產、富豪互存的地區,半數人口居於公屋以及居屋之中 ,南區由十七個區議會分區組成,人口主要分佈在鴨脷洲(佔六個區議會選區)、薄扶林(佔五個區議會選區,人口集中在華富邨以及華貴邨一帶)和香港仔(佔四個區議會選區),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是香港高級住宅區,亦是南區唯一一個沒有公共房屋的區議會選區,而南區最後一個分區在赤柱以及石澳,是公屋私樓互存的地區。.

南區 (香港)和沙灣 (香港) · 南區 (香港)和薄扶林 · 查看更多 »

南港島綫 (西段)

#重定向 南港島綫(西段).

南港島綫 (西段)和沙灣 (香港) · 南港島綫 (西段)和薄扶林 · 查看更多 »

南港島綫(西段)

南港島綫(西段)(South Island Line (West))是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計劃中的鐵路項目,為《鐵路發展策略2014》中建議的項目之一。南港島綫(西段)連接香港島北岸及南區,以解決南區的交通擠塞問題。設計中的鐵路為中型鐵路系統,預計和現時已經通車的南港島綫(東段)使用的系統相同。南港島綫(西段)於《鐵路發展策略2014》中建議最快於2021年動工《》(第33-35、47頁),2014年9月,運輸及房屋局,於2026年通車。.

南港島綫(西段)和沙灣 (香港) · 南港島綫(西段)和薄扶林 · 查看更多 »

西高山

西高山(High West)是香港一座山峰,位於香港島西部介乎中西區與南區之間,龍虎山以南(以薄扶林道遊樂場及克頓道、盧吉道及夏力道交界處為界),扯旗山之西南(以盧吉道為界),海拔,為香港島上第四高的山峰。 西高山大部分屬於薄扶林郊野公園的範圍,為茂密的樹林所覆蓋。不過南面近山頂一帶為懸崖峭壁,幾乎寸草不生,亦因此成為一個良好的攀岩地點。 瑪麗醫院及心光盲人院暨學校座落於其西南山腰。 西高山曾用的土名有砲台山和摩天嶺。.

沙灣 (香港)和西高山 · 薄扶林和西高山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HKU),是香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大學本部位於香港島的薄扶林。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並於1912年3月11日正式辦學,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立之初,更是大英帝國在東亞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 香港大學創立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其溯源是1887年成立的華人西醫書院,該校後來併入香港大學並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與文學院及工程學院一同被認為是香港大學的創校學院。香港大學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大學於1948年恢復運作,其後多所學院及學術部門相繼成立。港大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香港大學現在共有十所學術學院,香港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港大醫學院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鑑定及上報冠狀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單位。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為香港社會培養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學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長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續位於《QS》及《泰晤士》綜合排名的亞洲三甲之列。港大牙醫學院於2016年及2017年全球排名第一,而港大教育學院於2017年為亞洲第一。.

沙灣 (香港)和香港大學 · 薄扶林和香港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沙灣 (香港)和香港島 · 薄扶林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鋼綫灣

鋼綫灣(英文:Telegraph Bay)位於香港南區沙灣之東南方及瀑布灣之西北方。現時該處已填海成為數--碼港。 鋼綫灣的舊稱為大河灣或大口灣,至少到1940年代仍然如此,但現時大口灣(大口環)指的是沙灣一帶。.

沙灣 (香港)和鋼綫灣 · 薄扶林和鋼綫灣 · 查看更多 »

沙宣道

沙宣道(Sassoon Road)是一條位於香港島南區的道路,連接西高山薄扶林道瑪麗醫院一帶及域多利道近沙灣一帶。取名為紀念猶太籍商人、上海地產大亨維克多·沙宣(Sir Victor Sassoon)。沙宣道一帶是高尚住宅區。香港不少富豪都居住於此,包括前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此外,沙宣道是香港大學沙宣道校園的所在地。沙宣道近九成的物業都是屬於香港大學的。.

沙宣道和沙灣 (香港) · 沙宣道和薄扶林 · 查看更多 »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沙灣 (香港)和港鐵 · 港鐵和薄扶林 · 查看更多 »

摩星嶺 (香港)

摩星嶺(Mount Davis,坊間亦作Mo Sing Leng)是香港香港島最西端的一個小山丘,海拔,位於堅尼地城以南、薄扶林以北,也代表香港島西面的盡頭。摩星嶺毗鄰大小青洲,兩者被硫磺海峽相隔著。摩星嶺的英文名字Mount Davis以香港第二任香港總督戴維斯命名。在摩星嶺可飽覽香港島西邊的美麗海景,除了可看到在硫磺海峽對面的大小青洲外,亦可眺望到南丫島、長洲、大嶼山、坪洲、周公島和大小交椅洲等等離島,亦可遠遠地看到青馬大橋,而且也是一個觀賞日落餘輝的好地方。 摩星嶺是香港島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因為近海的地段建滿了豪宅:周啟邦夫婦、趙世曾等多位世家子弟的居所都在這裡。然而,在富豪的巨宅附近卻是曾用作拘留所的「白屋」,山腰卻曾經是平房區(已清拆的公民村),山腳沿海旁一帶亦曾經是大量的木屋區(如海旁村、褔源村等等),但亦已在清拆公民村前清拆了,而現時在原址已開鑿了一個深入摩星嶺山體內的洞穴所做成的港島西廢物轉運站。山頂有警察通訊站及賽馬會摩星嶺青年旅舍,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來的遺跡。.

摩星嶺 (香港)和沙灣 (香港) · 摩星嶺 (香港)和薄扶林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沙灣 (香港)和薄扶林之间的比较

沙灣 (香港)有34个关系,而薄扶林有8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9.57% = 11 / (34 + 81)。

参考

本文介绍沙灣 (香港)和薄扶林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