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沈攸之和袁顗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沈攸之和袁顗之间的区别

沈攸之 vs. 袁顗

沈攸之(),字仲達,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將領。沈攸之是宋太尉沈慶之的堂侄,然卻曾遭到慶之所抑,更在宋前廢帝指令下親手殺死他。攸之在宋屢立功勳,終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卻在宋末起兵反對權臣蕭道成失敗,被逼自殺。. 袁顗(),字景章,陳郡陽夏人。袁顗出身高門甲族陳郡袁氏,其叔就是因反對劉劭弒逆而被殺的袁淑。袁顗歷仕內外,義嘉之難時支持尋陽劉子勛政權,並以都督征討諸軍事領導大軍,但因遭明帝軍阻斷糧道、主將逃亡而棄軍潰逃,不久被殺。.

之间沈攸之和袁顗相似

沈攸之和袁顗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劉子勛劉義恭劉駿劉胡南史太尉宋书張興世表字蔡興宗

劉子勛

劉子勛(),字孝德,宋孝武帝劉駿第三子,母为陈淑媛。 他自幼有眼疾不受孝武帝宠爱。大明四年(460年),劉子勛年五岁,封晋安王,食邑二千户,都督南兖州、徐州之东海诸军事、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大明七年(463年),改督江州、南豫州之晋熙、新蔡、郢州之西阳三郡诸军事、前将军、江州刺史。 大明八年(464年),迁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镇军将军、甯蛮校尉、雍州刺史。正好,孝武帝死,劉子勛还未到任,便以镇军将军还为江州刺史。景和元年(465年),加使持节。前抚军咨议参军何迈是宋文帝刘义隆的驸马,妻子新蔡公主刘英媚被皇帝劉子業纳于后宫,密谋在劉子業出行时发动政变,迎立刘子勋为皇帝。事情败露,何迈被杀。劉子業欲杀刘子勋,遣朱景云送药赐子勋死。朱景云至盆口,停止不前,遣信使报江州长史邓琬。邓琬與雍州刺史袁顗等奉刘子勋起兵,要废黜劉子業。十一月,湘东王刘彧与皇帝的左右亲信寿寂之合谋,将劉子業弑杀,并继任皇帝,进劉子勋号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邓琬等并不理睬,正月初七(466年2月7日)在寻阳城奉劉子勋为帝,年號義嘉,並得到全國州鎮的支持,出兵討伐建康的劉彧政權,史稱「義嘉之難」。當年秋季,劉子勛的十多萬大軍(袁顗統帥)被劉彧數萬的軍隊打敗投降;八月己卯(466年9月19日),劉子勛被劉彧大將沈攸之捕斬,年仅十一岁,即葬寻阳庐山。.

劉子勛和沈攸之 · 劉子勛和袁顗 · 查看更多 »

劉義恭

江夏文献王刘义恭(),宋武帝刘裕第五子,母為袁美人。劉義恭作為南朝宋宗室,曾於內外出任要職,官至太宰,宋文帝、宋孝武帝及宋前廢帝在位期間都任高職,亦為宋孝武帝所遺命的輔政大臣。後因謀廢宋前廢帝而被其殘忍殺害。.

劉義恭和沈攸之 · 劉義恭和袁顗 · 查看更多 »

劉駿

#重定向 宋孝武帝.

劉駿和沈攸之 · 劉駿和袁顗 · 查看更多 »

劉胡

劉胡(),原名劉坳胡 ,南陽郡湼陽縣人。南朝宋將領,他曾參與討伐蠻族,甚有戰績,後亦成為劉子勛義嘉政權的主要將領,但手握強軍卻無建樹,反為支持宋明帝的部隊逼得出逃被殺。.

劉胡和沈攸之 · 劉胡和袁顗 · 查看更多 »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劉宋永初元年(420),下迄南陳祯明三年(589)。记刘宋、南齊、南梁、陈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记载南朝历史。《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家李延壽的作品。他撰寫這兩部書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570-628)未完成的事業。 李大師鑑於南北朝各朝歷史,記事重複,詳于本國而略於他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於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藍本,共566卷,又參考「雜史」千餘卷,刪繁就簡,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刪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但無〈表〉、〈志〉。 李大師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當時《南史》、《北史》皆未能成書,最後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壽繼續撰述,「因於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後因事離開史局,「以所得者編次之,然尚多闕,未得及終」,貞觀十五年(641年),繼續編撰,「因茲復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成書,「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司马光给劉恕信中感叹道:“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自有南北二史之後,《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被稱為八書,史稱「二史八書」。《南史》與《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南史》與《北史》皆用「家傳」形式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以王、謝等大家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屬家族成員,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達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餘年,乃至於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朱熹說:“南北史除了通鑑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同時《南史》、《北史》內容亦有重复现象。《南史》中更刪除了部分判決文字(包含《後漢書》的作者范曄等人之罪名文字),使成不白之冤。.

南史和沈攸之 · 南史和袁顗 · 查看更多 »

太尉

太尉為中国、朝鮮半島和越南的古代职官。.

太尉和沈攸之 · 太尉和袁顗 · 查看更多 »

宋书

《宋書》,二十四史之一,由南朝梁沈约等人所著。沈约在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奉詔撰《宋書》,寫成本紀10篇、列傳60篇、志30篇,共一百篇。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宋顺帝升明三年(479),记载了南朝刘宋政权60年的史事。他根据宋的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的《宋书》,进行增删、订补工作,将宋末十几年的史迹加以补充,撰寫中大量抄錄了徐爰的宋書,因此七十篇的人物傳記以一年的飛快速度完成。《宋书》保存了很多的史料,包括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参考价值很高。沈约在《宋书》各志中的叙述,经常溯及到魏晋时期,这完全可以弥补《三国志》等书的缺陷,同時因為志才是沈約親自創作的部分(人物傳記多抄前人徐爰之宋書),所以志的價值最高。《宋书》的志有八类,包括《律历志》、《礼志》、《乐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号称《宋书》八书,份量占全书的一半。《宋书》志的部分上溯先秦,魏、晋尤为详尽,记载了不少诏诰、奏疏和古代乐曲、歌词等珍贵资料。余嘉錫稱贊《宋書》志是“史家之良規”。 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宋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宋諸王世表〉、〈宋方鎮年表〉、〈宋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羅振玉補宋書《宗室世系表》1卷,盛大力《宋書補表》4卷,郝懿行補宋書《刑法志》《食貨志》各1卷。近人聶崇岐有《補宋書藝文志》1卷。.

宋书和沈攸之 · 宋书和袁顗 · 查看更多 »

張興世

張興世(),本名張世,字文德,竟陵郡竟陵縣(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人。南朝宋將領,曾參與討蠻、討平劉劭及劉義宣等戰事,在宋明帝時更參與討伐尋陽政權,成功斷其糧道協助取勝,獲宋明帝增名為興世。.

張興世和沈攸之 · 張興世和袁顗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沈攸之和表字 · 表字和袁顗 · 查看更多 »

蔡興宗

蔡興宗(),字興宗,濟陽考城人。南朝宋時期重要官員,為祠部尚書蔡廓之子。蔡興宗歷仕宋文帝至宋後廢帝五朝,並為宋明帝遺命的五位顧命大臣之一。.

沈攸之和蔡興宗 · 蔡興宗和袁顗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沈攸之和袁顗之间的比较

沈攸之有66个关系,而袁顗有3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9.52% = 10 / (66 + 39)。

参考

本文介绍沈攸之和袁顗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