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江南运河和镇江市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江南运河和镇江市之间的区别

江南运河 vs. 镇江市

江南运河,又称江南河,是中国京杭大运河在长江以南的一段,又分为苏南运河和浙北运河两段。沟通长江、钱塘江及太湖平原诸水系,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江南人民俗称江南运河为“官塘河”、“官河”或“官塘”。 运河长约330公里,北起镇江,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桐乡到杭州。运河北接长江,南接钱塘江,和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锡澄运河、望虞河、浏河、吴淞江、太浦河、吴兴塘、平湖塘、华亭塘、杭甬运河等运河相连接,是江南河运的主干道。运河在吴江平望镇以南分成三道,去往嘉兴的一道称为古运河,直接去往杭州的一道由元末军阀张士诚开凿,去往湖州的一道称为吴兴塘。 江南运河的开凿最早可追溯到三国孙吴时代,孙吴政权为了沟通建业城和太湖平原而开凿江南运河,以后历朝历代又不断加强,至唐代基本形成现在的格局。 早在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今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东巡会稽,在春秋古运河的基础上建成北起丹徒(治所在今镇江东南丹徒镇),中经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南到钱塘(今杭州)的水道。此后东吴、东晋时又多次对此水道加以疏浚整修。到隋朝时,隋煬帝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连通南北的大运河。在先后开凿通济渠、疏通邗沟、开凿永济渠之后,隋煬帝于大業六年610年下旨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的运河古道,连接京口(今镇江)和餘杭(今杭州),这就是江南河。《资治通鉴·隋纪四》記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 镇江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古称“润州”、“京口”,建城超过3000多年。位于江苏省南部的长江南岸-苏南,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上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组成城市,往东距离上海市230公里(通过高铁一小时可以到达),往西距离南京80公里(通过高铁半小时内可以到达),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常州奔牛机场50公里。镇江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一个著名港口和商业贸易转运和转口城市。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镇江曾是江苏省的省会。镇江隔着长江与扬州市,泰州市相望,东边与常州市相连,西边与南京市相连。由于南京长江二桥以及上游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垂直高度不够,使得排水量超过5万吨的远洋轮船,无法通过(南京的龙潭港在长江大桥下游位置,不受其影响)。使得镇江成为的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的深水岸(-15米)线港口城市之一,通过长江往东直接通往太平洋。由於其豐富的軍事史,鎮江三山(京口北固山、金山寺、焦山定慧寺)是詩人家國之思的集中地。.

之间江南运河和镇江市相似

江南运河和镇江市有(在联盟百科)16共同点: 吴国太湖平原常州市丹徒区东晋京口区京杭大运河元朝秦始皇隋朝邗沟长江镇江市苏州市春秋无锡市

吴国

吴国,也叫句吴、工吴、攻吾等,是前1096年—前473年位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古国。.

吴国和江南运河 · 吴国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太湖平原

太湖平原位于太湖流域,北起长江,东抵东中国海,南达钱塘江和杭州湾,西面以天目山及其支脉茅山与皖南山地、宁镇丘陵相隔开,包括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全部、丹阳市和上海市全部、浙江省杭州市主要地区、嘉兴市和湖州市全部。 太湖平原区内河网密布,有长江、江南运河等无数条大小河流通过。太湖平原是中国商品粮基地,自六朝以来便是中国皇室和军队用粮的主要来源。太湖平原也是苏州碧螺春、杭州龙井等名茶的原产地,此地又以丝绸生产加工和棉布生产而闻名,苏州、杭州、无锡、湖州是著名的生丝产地和丝绸加工地点,旧松江府和太仓州是重要的棉花和棉布生产地区。太湖水产丰富。近代以来,此地工业迅速发展。现已详成完善的工业体系,国营、民营、外资企业数量众多、实力雄厚。 Category:长江中下游平原 Category:浙江地形 Category:江苏地形 Category:上海地形.

太湖平原和江南运河 · 太湖平原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常州市

常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大运河流经此地。长三角中心地带、衔太湖,与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邻,並与苏州、无锡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常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3200多年。常州有良好的水陆空交通条件,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等穿境而过,並有常州港及常州奔牛机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常州市和江南运河 · 常州市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丹徒区

丹徒是中国江苏省镇江市的一个市辖区,它从东、南和西三面围绕镇江市区,在长江内有两个岛(世业洲和江心洲)也属于丹徒区,此外在长江北它还有一个高桥镇。向东它隔夹江邻属镇江市的扬中市,向东南它邻镇江市的丹阳市,向西它邻镇江市的句容市,向北它隔长江与扬州相望。丹徒区从2013年开始,成为了镇江新的大学城(长山大学城)和汽车城(北京汽车集团华东生产基地)。丹徒目前的政治、文化、商业、经济发展的中心都在丹徒新城(行政上属于宜城街道,原来属于谷阳镇区域),目前该新城居住人口为6-8万人,伴随大学城和汽车城的实施,远期居住人口将会达到20万人。.

丹徒区和江南运河 · 丹徒区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东晋和江南运河 · 东晋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京口区

京口古时为镇江地名。现为中國江苏省镇江市的一个区,是镇江市的最早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目前名义上管辖镇江新区的丁卯地区和大港地区。15px京沪铁路穿境而过,15px镇大地方铁路将镇江大港港口与15px京沪铁路直接相连。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区内交汇。区内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大专)、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大专)。.

京口区和江南运河 · 京口区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位于中国东部,为“大运河”的一条干线,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二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为隋代统一南北以后修建的隋唐大运河。隋朝将以前开凿的运河水道以及自然水道加上运河组成了以隋朝京都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的水路网。元世祖忽必烈希望将经济中心江南与政治中心元大都相连接,决定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对其进行改建。改建保留了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中间裁弯取直,不经洛阳而在山东开凿了新的运河,使得两点距离缩短。 古代陆上运输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緩慢,运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所以大宗货物都尽量采用水路运输。中国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但是在黄河流域历经战乱破坏,而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以后,中国就逐渐形成了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为保证南北两大中心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开辟并维持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干线,对于历代朝廷就变得极其重要,明清两代更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区)中心专门设立漕运总督和下属庞大的机构,负责漕运事宜。在海运和现代陆路交通兴起以前,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量一般占到全国的3/4。 历朝历代对大运河的延伸、扩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南一带在全国农业发展地位不断加强、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导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对京杭大运河进行过多次疏浚。 2014年,京杭大运河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京杭大运河和江南运河 · 京杭大运河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元朝和江南运河 · 元朝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江南运河和秦始皇 · 秦始皇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江南运河和隋朝 · 镇江市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邗沟

邗沟(邗读作“韩”)是联结沂沭泗河水系和淮河的中国古代运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前484年开凿。南起今扬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长江,故名邗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 邗沟的修建,得以使吴国的水军北上和齐国、晋国争霸。西汉吴王刘濞亦有开凿,凿通了茱萸湾(今扬州市湾头镇)向东经海陵仓(今泰州市海陵区)到蟠溪(今南通市如皋东陈家湾)的运河。东汉以后,逐渐显示出经济价值。后来隋代开凿隋唐大运河,就部分利用了这条水道。.

江南运河和邗沟 · 邗沟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长江

长江,在中国古代称作江水、大江,简称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80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 西藏、 云南、 四川、 重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汇入东海。长江流域覆盖中国大陆五分之一陆地面积,养育了中国大陆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常被并列为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经济的两大源泉。繁荣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占中华人民共和国GDP20%。长江流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濒危动物如扬子鳄和达氏鲟的栖息地。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长江取水、灌溉、排污、运输、发展工业、当作边界等。 近年来,长江受到了工业污染、农业径流、河沙淤积、湿地和湖泊减少的威胁,因而加剧了季节性洪水的发生。长江部分地区已被划为保护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则因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

江南运河和长江 · 镇江市和长江 · 查看更多 »

镇江市

镇江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古称“润州”、“京口”,建城超过3000多年。位于江苏省南部的长江南岸-苏南,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上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组成城市,往东距离上海市230公里(通过高铁一小时可以到达),往西距离南京80公里(通过高铁半小时内可以到达),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常州奔牛机场50公里。镇江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一个著名港口和商业贸易转运和转口城市。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镇江曾是江苏省的省会。镇江隔着长江与扬州市,泰州市相望,东边与常州市相连,西边与南京市相连。由于南京长江二桥以及上游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垂直高度不够,使得排水量超过5万吨的远洋轮船,无法通过(南京的龙潭港在长江大桥下游位置,不受其影响)。使得镇江成为的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的深水岸(-15米)线港口城市之一,通过长江往东直接通往太平洋。由於其豐富的軍事史,鎮江三山(京口北固山、金山寺、焦山定慧寺)是詩人家國之思的集中地。.

江南运河和镇江市 · 镇江市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苏州市

苏州(苏州话:),古称吴,现简称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东南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带,著名的鱼米之乡、状元之乡、院士之乡、经济重镇、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余年,而官方认定的建城史逾2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长期为江南地区一级行政区的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早在东汉中期,就成为仅次于中国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明清时期,更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苏州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但庚申之劫后,工商业衰败,人口锐减,苏州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落时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众多开发区的建立,苏州经济开始快速发展,1978-2013年年均经济增长超过14%。据联合国的报告,苏州人口在2000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6.5%,在全球超过五百万人口的城市高居首位,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城市。 苏州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翼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长期居全省之冠,是全省的经济中心、工商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也是全省重要的金融、文化、科教城市及交通枢纽。根据2015年官方发布的各项统计数据,苏州的人类发展指数已达到0.894,相当于世界第18位的以色列。 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0个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还承办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江南运河和苏州市 · 苏州市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春秋

春秋可以指:.

春秋和江南运河 · 春秋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无锡市

无锡市,简称锡,古有梁溪、金匮等称,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太湖之滨,位於江苏省南部,下辖江阴市与宜兴市。无锡东邻苏州,距上海128.2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公里;北依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是长江三角洲及蘇錫常都市圈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无锡历史悠久,曾为吴国的首都。无锡是首批经国务院批准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享有地方立法权;同时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文化名城及1998年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无锡不仅是江南地区传统的鱼米水乡,更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及现代乡镇民营企业的摇篮。早在1981年,无锡市便被列为全国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而在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无锡也不乏文化软实力相伴,从无锡走出过诸如顾恺之、倪云林、钱穆、钱锺书等诸多名流,也有以寄畅园、蠡园、鼋头渚等为代表的古今著名园林传世。.

无锡市和江南运河 · 无锡市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江南运河和镇江市之间的比较

江南运河有44个关系,而镇江市有30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6,杰卡德指数为4.56% = 16 / (44 + 307)。

参考

本文介绍江南运河和镇江市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